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歷史探究

后蜀國主孟昶創作96字24句的官箴

話歷史 2023-07-21 23:22:46

孟昶當政時,四海升平,國泰民安,但鑒于前朝國君王衍因吏治腐敗而亡國的前車之鑒,于后蜀廣政四年(公元941年)撰寫了這篇振奮人心的“官箴”,頒于郡國,以期讓官員們“歷歷在目”,“則必能隱惕于其心”,促進國家的長治久安。


(后蜀國主孟昶畫像)

孟昶941年創作的《官箴》24句96字:

朕念赤子,旰食宵衣。托之令長,撫養安綏。政在三異,道在七絲。驅雞為理,留犢為規。寬猛所得,風俗可移。毋令侵削,毋使瘡痍。下民易虐,上天難欺。賦輿是切,軍國是資。朕之爵賞,固不逾時。爾俸爾祿,民膏民脂。為人父母,罔不仁慈。特為爾戒,體朕深思。


(御制戒石銘,黃庭堅書寫)

北宋詩人、書法家黃庭堅曾受朝廷的命令書寫過一則十六字的碑文,文字內容正是取自孟昶的《官箴》:“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太平興國八年頒示天下。意思是:官員們所領的俸祿,都是老百姓的血汗。百姓們雖然好欺負,天理卻難以容忍。這一碑文被頒發到各州縣,刻成石碑,叫做“戒石”,立于官署衙門的大堂上,警示官員們務必清正廉潔,克己愛民。這件事曾被后人傳為佳話。

紹興二年,高宗把詩人黃庭堅書寫的這一祖訓,頒于各府州縣刻石立于大堂前。明清沿襲宋訓,立戒石亭和戒石坊警示官吏。

延伸閱讀:

成都地名來源

成都有2300多年的歷史,取周太王遷歧“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之意,取名成都。西漢時期,成都織錦業馳名天下,又有“錦官城”、“錦城”之稱。五代后蜀主孟昶,在城墻上遍種芙蓉,成都又得“芙蓉城”、“蓉城”的美名。

后蜀貨幣

廣政通寶,五代十國后蜀孟昶廣政年間(公元938-956年)鑄幣,較罕見品。

孟昶詩詞兩首

避暑摩訶池上作

冰肌玉骨清無汗,水殿風來暗香暖。
簾開明月獨窺人,欹枕釵橫云鬢亂。
起來瓊戶寂無聲,時見疏星渡河漢。
屈指西風幾時來,只恐流年暗中換。

木蘭花·冰肌玉骨清

冰肌玉骨清無汗,水殿風來暗香滿。繡簾一點月窺人,欹枕釵橫云鬢亂。
起來瓊戶啟無聲,時見疏星渡河漢。屈指西風幾時來,只恐流年暗中換。

孟昶作為后蜀末主,他的人生經歷有多么的精彩?

四川,簡稱川或蜀,在中國歷史上就是一塊神奇的土地。論到地理形勢,西有青藏高原為依托,北有秦嶺隔絕中原,東面的大巴山、大婁山則像是兩條伸出的手臂裹挾著長江天險將豐饒富庶的成都平原環抱于其中——川蜀地勢之優越,以后人杜撰的“燒斷劍閣七百里,蜀中別是一洞天”最可一言以蔽之。與之相比,號稱“四塞之險”并被無數古人視作王霸之基的關中地區,無論在地理氣候條件、人口基礎還是物產的豐富程度上都差遠了。可奇怪的是,在中國歷史上崛起于關中、并以此為根基建立起來的強大王朝數不勝數,無論是兩周、秦漢還是隋唐,都是中國古代王朝史上不可逾越的巔峰。


說到軍事地理優勢,國內少有能跟四川比的

而在這方面,川蜀地區就乏善可陳得厲害了。

 早在兩萬五千年前四川地區就出現了人類文明,古蜀文明甚至可與黃河文明、良渚文明并稱為中國上古三大文明。到了商周時期,古蜀族建立了蜀國,并將勢力范圍擴展到整個四川盆地,秦惠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秦將司馬錯滅蜀,四川自此與中原王朝結為一體。

 四川優越的地理形勢,使得中原每逢分崩離析便必有豪強在此割據,然而其中就從沒一個是有出息的。從秦到清割據四川的大小政權不下十余,然則卻統統被兩大“魔咒”纏身——享國不過50年、傳承不超兩代(成漢除外),就更別提挺進中原、一統天下了,這可是號稱“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容齋隨筆·卷八·第一則》宋·洪邁)的大才諸葛孔明都無法做到的逆天之舉啊!


割據四川地區的政權,一般下場都不咋地

 究其原因,可能是四川這個天府之國實乃溫柔之鄉,既有好吃好喝、好山好水還兼有美女如云。然而溫柔鄉就是英雄冢,百煉鋼也得化作繞指柔,所以古人之所謂“少不入川,老不出蜀”的忠告,也恰好說明了這一問題。

 所以蜀地能培育出“三蘇”、“三楊”以及司馬相如、李太白這樣的天之驕子,卻從來沒有過誕生劉邦、李淵、朱元璋這類梟雄的土壤。


除了譙縱以外,那些在曾在四川稱王稱霸的帝王們,沒一個是蜀人

 即便能在蜀地稱王稱霸的,大多也是慣會享受生活的主兒。就算過不下去了,也得想盡辦法茍且偷生,于是就有了下面這首著名的詩:

“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那得知?

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述國亡詩》五代·花蕊夫人)

而這首詩說的就是本文的主人公、后蜀末主孟昶(音同“廠”)。

成也孟昶敗也孟昶——先來簡單說說后蜀的興亡。話說蜀地雖然不盛產梟雄,但有一到亂世就自立山頭的傳統。所以到了晚唐中央政府失去對天下的控制時,蜀地自然也不能消停,這回跳出來搞事情的是西川節度使王建。


王建名聲不好,卻是蜀地難得一見認真做皇帝的家伙

 王建也是個有故事的人物。他出身寒微,祖上跟武大郎是同行(買炊餅),更因為從小就混黑道而且排行第八,所以被鄉親們嫌棄的稱作“賊王八”:

 “王建,字光圖,許州舞陽人也。隆眉廣顙,狀貌偉然。少無賴,以屠牛、盜驢、販私鹽為事,里人謂之‘賊王八’。”(《新五代史·卷六十三·前蜀世家第三》)

 后來王建把事情搞大條了要被砍頭,幸得講義氣的獄卒兄弟相助才逃得生天,只好跑去當兵混日子。不過在亂世中當兵也是條發達的捷徑,再加上王建腦子好、下手狠,很快就熬出頭,到了天復三年(公元903年)已經貴為西川節度使、爵封蜀王。

4年后朱溫篡唐代梁,王建自忖山高皇帝遠,便自立為帝,國號大蜀,史稱前蜀。

 王建的皇帝當得還不錯,雖然稅收得很重,但起碼社會比較安定,號稱“蜀中大治”。不過他的兒子王衍就是個昏君了,不但荒淫奢侈、濫用民力而且大臣們腐敗得太不像話,所以當咸康元年(公元925年)后唐莊宗李存勖遣大將郭崇韜發兵滅蜀時,王衍完全沒有抵抗能力,只好投降。


更王衍這個昏君比,孟昶就是個弟弟

 前蜀滅亡后,郭崇韜推薦孟知祥擔任西川節度使。不過很快后唐爆發內亂,李存勖和郭崇韜先后身死,李亶(李嗣源)搶得帝位后又跟各種不服的諸侯打成一團,于是孟知祥便產生了割據自立之意。他先是拒絕向中央繳納貢賦,又殺死了李亶派來的監軍,隨后與東川節度使董璋聯手擊退了后唐的平叛大軍。

 來自中原的威脅消除了,于是孟知祥又反手一擊殺死董璋,終成川蜀霸主。明德元年(公元934年)、也就是前蜀亡國10年后,孟知祥趁著李亶病死之機在成都稱帝,國號仍為大蜀,史稱后蜀。

不過孟知祥只當了114天皇帝就病死了,他的第三子孟仁贊即位,改名孟昶,即后蜀末主。

戒石銘的后代評價

公堂前立戒石,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為宋太宗趙光義所首倡,但“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四句話,卻是從五代后蜀主孟昶所撰的《頒令箴》中精選出來的。明太祖朱元璋稱帝后,明令各府州縣俱立戒石于衙署堂前并建亭保護,故有“戒石亭”之稱。到了清代,因戒石亭居甬道正中出入不便,遂改為牌坊,架在甬道之上。牌坊無定制,大多是四柱三門的木牌坊或石牌坊,故又稱為“戒石坊”。乾隆《武安縣志》衙署圖在大堂前則標有“觸目驚心坊”、“圣諭坊”、“天語坊”等名稱。盡管名稱不同,其目的都是起警示作用,以進出熟規,銘記不忘,故通稱“戒石銘”。
據說舊時地方官在上任時,要在戒石銘下舉行祭拜儀式,并帶領僚屬宣讀戒石銘內容。戒石銘的設立,對為數不多的奉職守法的官吏,也確實起過積極作用。歷史上的包拯、海瑞、況鐘、于成龍等,就是由于為民請命,伸張正義,勤政廉政,為民造福而名垂青史。
但是,不能不看到,對于大部分地方官來說,雖也立了戒石,卻只是一種欺世盜名的標榜而已,做的是表面文章,行的是貪贓賣法。就拿首創官箴的孟昶帝來說,親政后,他著力整頓吏治,煞費苦心對下屬諄諄告誡,也確實為國為民辦了些好事。但帝位鞏固下來不久,他驕奢淫逸的本性便膨脹起來,整日跑馬打球,沉溺于園林池塘的美景之中,不理朝政。更有甚者,在迷戀女色方面,絲毫不比歷史上昏君遜色。廣政四年(公元941年)他下令在全國挑選十三歲以上,二十歲以下美女入宮,引起全國的大騷動。不少人家害怕女兒被選中而急于托人說媒,出嫁閨女,時人稱為“驚婚”。有孟昶作“榜樣”,地方官遂肆無忌憚,趙庭隱久居大鎮,積金帛數萬,窮奢極欲,營構臺榭,役使民夫一日數千人,極盡勞民傷財之能事。享受到了如此地步,豈有不亡國之理?所以北宋出兵僅用66天就攻下都城,孟昶投降,這正是昏君不得人心的最后結局。
宋太宗為刷新吏治,親頒戒石銘于府州縣,苦苦告誡地方官,以戒石銘約束自己,而他自己卻貪酷如故。當時就有人在其戒石銘下又附上四句話曰:“爾俸爾祿,難厭難足,民膏民脂,轉吃轉肥,下民易虐,才捉便看,上天難欺,且待臨時”。這就是古人對戒石銘的絕妙諷刺。正如古人所言,面對戒石銘,“對面警省者能有幾人,殊不知上天固難欺,而下民亦難虐矣,民雖至愚,虐甚則變,欲安其上,復可得乎,戒之,戒之”。就像戲曲舞臺或電影電視屏幕上看到的那樣,不管是清官、貪官、庸官、糊涂官,公堂上總有寓意清似海水。明如日月的海水朝日圖和“明鏡高懸”、“公正廉明”一類的匾額。但事實卻是,古代的大部分官吏是從來不受那些約束的。

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人是男兒。求它的解釋

翻譯為:守衛君王的十四萬人一起脫下了金閃閃的鎧甲,其實這些人中沒有一個是守衛國家的男子!

這句詩出自《述國亡詩》,是五代時期女詩人花蕊夫人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

述國亡詩

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那得知?

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

解甲:解除武裝,指投降。

更無:一作“寧無”。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費氏(一說姓徐),青城(今四川都江堰市)人,因才貌雙全,得幸于后蜀主孟昶,拜貴妃,別號花蕊夫人。她曾仿王建作宮詞百首,為時人稱許。孟蜀亡國后,被擄入宋。宋太祖久聞其詩名,召她陳詩。徐氏就誦了這首“述亡國之由”的詩。詩潑辣而不失委婉,不亢不卑,從題材到風格,都與作者所擅長的“宮詞”大不相同,當時就獲得宋太祖的贊賞(事據《十六國春秋·蜀志》)。

參考資料:-述亡國詩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9397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