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蜀漢謀臣,諸葛亮認為他和龐統一樣均是“楚之良才,當贊興世業者也。”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人,卻遭到諸葛亮兩次彈劾,最后被廢為民,郁郁而終。此人就是廖立。
廖立,字公淵,武陵臨沅人。劉備兼任荊州牧時,征召廖立為州從事,當時他不到三十歲,就被提拔為長沙太守。劉備進入蜀地,諸葛亮鎮守荊州,孫權派遣使者與諸葛亮進行友好訪問,曾問諸葛亮目前士人中誰在幫助治理國家,諸葛亮答:“龐統、廖立,楚之良才,當贊興世業者也。”
建安二十年(215年),孫權派呂蒙襲取荊州南部三郡時,廖立脫身投奔劉備。先后任巴郡太守、侍中等職位。劉備去世后,劉禪調任廖立為長水校尉。對于這一安排,廖立頗為不滿,認為自己的才能比肩諸葛亮,但實際地位比李嚴等人都差。
后來李邵、蔣琬到廖立的辦公地閑聊,廖立向二人獻計:“軍隊應當遠出,你們仔細想想,以前先帝(劉備)不取漢中,非要與東吳爭南部三郡,結果三郡被吳人奪去,勞累軍士白走了一趟,無益而還。之后丟失漢中,使夏侯淵、張郃深入巴地,一州幾乎喪失。后進軍漢中,又使關羽全軍覆沒。隨后上庸又敗,又白白的喪失一方。這是關羽仗著自己的勇名,帶兵無方,僅憑著主觀臆斷作戰所致,故此先后幾次兵敗人亡。像向朗、文恭,都是平庸之輩。文恭行事毫無綱紀法度;向朗過去侍奉馬良兄弟,號稱圣人,現任職長史,只知遵守法規。中郎郭演長,只會附和別人,不足與之共謀大事,卻當上了侍中。如今處在衰微之世,用這三個人,顯然是不合適的。王連乃流俗之人,一旦聚斂貪狠,定使百姓困苦不堪,以致鬧到今天這種地步。”
第二天,李邵、蔣琬向諸葛亮告狀,諸葛亮聽后很是生氣,隨即寫了一份彈劾廖立的奏章,說:“長水校尉廖立,坐自貴大,臧否(評論)群士,公言國家不任賢達而任俗吏,又言萬人率(統率)者皆小子也;誹謗先帝,疵毀(詆毀)眾臣。人有言國家兵眾簡練(精明干練),部伍分明(軍紀嚴明)者,(廖)立舉頭視屋,憤咤(怒吼)作色曰:‘何足言!(有什么值得稱道的)’凡如是者不可勝數。羊之亂群,猶能為害,況(廖)立托(委任)在大位,中人以下識真偽邪?”于是下詔廢廖立為平民,流放汶山郡。
建興十二年(234年),廖立聽聞諸葛亮去世,廖立含淚嘆息道:“吾終為左衽(衣襟左掩,代指少數民族、異族)矣!”后來監軍姜維路過汶山,看望廖立,稱其意氣不衰,言論自若。后來,廖立老死于流放之地,妻小返回蜀地。
廖立雖然是與龐統,諸葛亮齊名,但是能力還是比龐統和諸葛亮差了一些,而且差的是最致命的地方。
廖立,從自己仕途的最開始就跟隨著劉備,但是他跟劉備的其他臣子不一樣,其他大部分都是益州人,而廖立是荊州人。憑著自己的智慧得到很大的名氣,就連諸葛亮都非常欣賞他。廖立剛剛進入官場就大放異彩,在劉備做荊州牧的時候,任命他為長沙太守,而此時他還沒到三十歲。
都說想廖立這樣的人以后會成為大臣,然而廖立缺在名望和自尊中迷失了自己,以至于自己掉丟了大好的前程。
在孫權攻打益州的時候,本來是廖立展現自己的時刻,但是廖立又害怕孫權,直接逃跑了。廖立回到劉備身邊之后,因為他為劉備立下了很多功勞,所以對他只做了簡單的教訓,也沒有嚴厲的懲治他,可沒想要他不但不做自我檢討,反而莫名其妙狂妄自大大,目空一切了起來。
在劉備去世后,劉禪繼承大業,封了諸葛亮輔政大臣的職位,并且封給廖立的官職僅次于諸葛亮,但是著并不能讓廖立感到滿足,從著之后廖立就開始不做事,比以往更自大了起來。
后來在與蔣琬的會面之中,廖立對蜀漢的國策橫加指責。并且還貶低已經逝去的老將軍關羽,甚至還在劉備的棺材旁邊殺人,這是對劉備的不敬。最后諸葛亮得知了這些事情之后就廢掉了廖立將他削職為民,流放到汶山郡。
廖立就這樣因為自己的自大,口無遮攔才失去自己的大好前程。剛好這些缺點表示出了廖立并不是個有很大能力的人,與龐統和諸葛亮齊名也只是將士于百姓們的傳言而已。
廖 立 傳
廖立,字公淵,武陵臨沅人。先主領荊州牧,辟為從事,年未三十,擢為長沙太守。先主入蜀,諸葛亮鎮荊土,孫權遣使通好于亮,因問士人皆誰相經緯者。亮答曰:“龐統、廖立,楚之良才,當贊興世業者也。”
建安二十年,權遣呂蒙奄襲南三郡,立脫身走,自歸先主。先主素識待之,不深責也,以為巴郡太守。
二十四年,先主為漢中王,徵立為侍中。后主襲位,徙長水校尉。立本意,自謂才名宜為諸葛亮之貳,而更游散在李嚴等下,常懷怏怏。后丞相掾李邵(李郃)、蔣琬至,立計曰:“軍當遠出,卿諸人好諦其事。昔先帝不取漢中,走與吳人爭南三郡,卒以三郡與吳人,徒勞役吏士,無益而還。既亡漢中,使夏侯淵、張郃深入于巴,幾喪一州。后至漢中,使關侯身死無孑遺,上庸覆敗,徒失一方。是羽怙恃勇名,作軍無法,直以意突耳。故前后數喪師眾也。如向朗、文恭,凡俗之人耳。恭作治中無綱紀;朗昔奉馬良兄弟,謂為圣人,今作長史,素能合道。中郎郭演長,從人者耳,不足與經大事,而作侍中。今弱世也,欲任此三人,為不然也。王連流俗,茍作掊克,使百姓疲弊,以致今日。”
邵(郃)、琬具白其言于諸葛亮。亮表立曰:“長水校尉廖立,坐自貴大,臧否群士,公言國家不任賢達而任俗吏,又言萬人率者皆小子也;誣告先帝,疵毀眾臣。人有言國家兵眾簡練,部伍分明者,立舉頭視屋,憤咤作色曰:‘何足言!’凡如是者不可勝數。羊之亂群,猶能為害,況立托在大位,中人以下識真偽邪?”于是廢立為民,徙汶山郡,立躬率妻子耕殖自守。
建興十二年,聞諸葛亮卒,垂泣嘆曰:“吾終為左衽矣!”后監軍姜維率偏軍經汶山,詣立。稱立意氣不衰,言論自若。立遂終徙所。妻子還蜀。
——《三國志·蜀志》
4.下列語句中加點的字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3分)
A.當贊興世業者也 贊:稱贊
B.徵立為侍中 徵:征召
C.卿諸人好諦其事 諦:細察
D.后監軍姜維率偏軍經汶山,詣立 詣:拜訪
5.下列各句中,全部表現廖立“坐自貴大”的一項是( )(3分)
①立本意,自謂才名宜為諸葛亮之貳
②如向朗、文恭,凡俗之人耳
③今弱世也,欲任此三人,為不然也
④權遣呂蒙奄襲南三郡,立脫身走,自歸先主
⑤諸葛亮卒,垂泣嘆曰:吾終為左衽矣
⑥人有言國家兵眾簡練,部伍分明者,立舉頭視屋,憤咤作色曰:‘何足言!’
A.①③⑤ B.②④⑥C.①②⑥ D.③④⑤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廖立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曾得到諸葛亮的高度評價,也得到過劉備的賞識和器重,并委以重任。
B.廖立對自己位居李嚴等人之下,心中常怏怏不樂,于是在李邵、蔣琬面前列數先主、關羽等人的過失,造成了不好的.影響。
C.諸葛亮聽了邵、琬的陳述,覺得長水校尉廖立,言行妄自尊大,褒貶評論廣大朝士,公然指責國家的行為,如一羊亂群一般危害甚大,于是就罷免了廖立。
D.廖立因才而被選撥,又因恃才而被毀,覽其舉措,跡其規矩,招禍取咎,無不自己。
7.將文中劃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孫權遣使通好于亮,因問士人皆誰相經緯者。
(2)是羽怙恃勇名,作軍無法,直以意突耳。
參考答案
4.A 贊:輔助,輔佐。
5.C ③句旨在表明其對這一任命的觀點態度;④句體現其臨陣脫逃的行為;⑤句是感嘆自己的遭遇。
6.C 理解錯誤,應該是上表陳于皇上下詔被罷黜為民。
7.①孫權派遣使者向諸葛亮表示往來友好,順便詢問讀書士人中都有誰在幫助規劃治理國家(得分點:于亮(狀語后置句)、因、相、經緯各1分,句意1分)
是羽怙恃勇名,作軍無法,直以意突耳。
②這是由于關羽仗恃自己的勇威聲名,帶兵作戰無方,僅憑著自己的主觀臆斷進攻作戰而所致(得分點:判斷句、怙恃、直、以各1分,句意1分)
附文言文參考譯文:
廖立,字公淵,是武陵郡臨沅人。劉備兼任荊州牧時,征召廖立為州從事,當時他不到三十歲,就被提拔為長沙太守。劉備進入蜀地,諸葛亮鎮守荊州地區,孫權派遣使者向諸葛亮表示往來友好,順便詢問讀書士人中都有誰在幫助規劃治理國家,諸葛亮回答說:“龐統、廖立,都是楚地優秀人才,應是輔助振興帝王世代大業的人。”
建安二十年(215年),孫權派呂蒙暗地(偷)襲荊州南方三郡,廖立脫身逃跑,徑自逃歸劉備身邊。劉備一向賞識和厚待他,就沒有過于責備他,讓他做了巴郡太守。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為漢中王,征召廖立為侍中。后主劉禪繼位為帝,廖立被調任長水校尉。
廖立內心中,自認為才能名氣應該是做諸葛亮的副手,但實際上卻淪落到位在李嚴等人的之下,所以心中常怏怏不得志。后來丞相掾吏李邵、蔣琬到他治所來,廖立為他們獻計說:“軍隊就要出發遠征,你們幾位應該好好細察這些事。過去先主不占取漢中,而前去與東吳爭奪南方三郡,結果還是把三郡給了吳人,白白地勞累軍士,無功而歸。失掉漢中以后,使夏侯淵、張郃深入巴地一帶,幾乎丟失整個州。后來進軍漢中,又使關羽戰死,部隊沒有留下一人。上庸又遭慘敗滅亡,白白丟失一方土地。這是由于關羽仗恃自己的勇威聲名,帶兵作戰無方,僅憑著自己的主觀臆斷進攻作戰而所致,故此先后幾次喪失軍隊人馬,像向朗、文恭,都是平庸之輩。文恭任職治中,行事毫無綱紀法度;向朗過去侍奉馬良兄弟,號稱是圣人,現在任職長史,一向只是能遵守法規。中郎郭演長,是個一味附和別人的人罷了,不足以和他共謀大事,卻讓他當上了侍中。如今處在衰微之世,要任用這三個人,是不合適的。王連是流于世俗的人,一旦成了聚斂財物的宦官,使百姓困苦不堪,以致鬧到今天這種地步。”
李邵、蔣琬把這些話全告訴了諸葛亮。諸葛亮寫了一份彈劾廖立的奏章,說:“長水校尉廖立,言行妄自尊大,褒貶評論廣大朝士,公然指責國家不任賢達之士而用平庸的官吏,又說萬軍統率者都是些不中用的混小子;誣告先帝,詆毀誣告各位大臣。當有人說到國家軍隊士兵精悍訓練有素、隊伍整肅軍紀嚴明時,廖立傲慢地仰著臉望著屋頂,勃然變色叱責那人說:‘有什么值得稱道的!’諸如此類情況不可勝舉。一羊亂群,都能造成危害,何況廖立官任高職,中等才能以下的人能分辨他的真偽嗎?”于是下詔把廖立廢黜為平民,流放汶山郡。
廖立便老老實實親自帶著妻子兒女在那里耕種養活自己。
建興十二年(234年),廖立聽說諸葛亮去世,他雙淚長流嘆息說:“我們要一直穿這種衣襟左掩的異族服裝了!成為異族的奴役呵!”后來監軍姜維率領偏師經過汶山,前去看望廖立,稱贊他意氣不減當年,言談自若。廖立于是老死流放之地,妻小返回蜀地。
三國時期,蜀漢劉備在與東吳一戰后臥病不起,最后將諸葛亮召過來將劉禪和蜀漢托付給他。然而還有一個人,他和諸葛亮同是劉備托孤的對象,然而后來卻被廢為平民,最后心懷激憤而病死。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們今天就來談一談李嚴這個人。
李嚴,后來把名字改成了“李平”,字正方,南陽人。他是三國時期蜀漢的重臣,和諸葛亮一樣也是劉備托孤的重臣。年輕的時候就是郡中的專職吏員,因為才干所以有些名氣。后來幾經輾轉到了劉備手下。因為李嚴確實有才干,所以劉備臨終前讓他和諸葛亮一起受遺詔輔佐少主劉禪。
公元226年,也就是建興四年,諸葛亮在漢中準備出兵討伐魏國。原本是想要調李嚴率領軍隊鎮守漢中,但是李嚴想盡辦法推脫,而且還要求劃分五個郡作為巴州,然后讓他擔任巴州刺史,諸葛亮沒有答應。
但是李嚴不死心,繼續全諸葛亮應該受九錫,并且慫恿諸葛亮進爵稱王。諸葛亮向來謹慎,聽說這個建議立刻嚴厲地斥責他,于是兩人逐漸變得不和睦。李嚴的同鄉陳震出使東吳之前,就提醒諸葛亮李嚴可能心術不正。
但是諸葛亮認為“大事未定,漢室傾危,伐平之短,莫若褒之”,也就是說還是可以跟李嚴相互忍耐,并肩為國合作的。諸葛亮沒想到的是,李嚴果真做得越來越過分。
根據《三國志·李嚴傳》的記載,蜀漢建興九年,也就是公元231年,諸葛亮四出祁山北伐曹魏。李嚴就被安排為督運軍糧的人,但是恰逢夏秋之際,天降大雨,軍糧沒有辦法如期運送到前方。
于是李嚴就派人到諸葛亮那里說明情況讓他撤兵,諸葛亮答應了撤兵。但是當諸葛亮退兵的消息傳來的時候,李嚴卻故作驚訝地說:“軍糧充足,為什么要退軍啊!”他說這話的目的就是為了解脫自己運送糧草不力的罪名。
但是不僅如此,李嚴甚至上書劉禪,說諸葛亮的軍隊撤軍是偽裝的,目的是用來引誘敵人,好與敵人決戰的。諸葛亮只好把李嚴前前后后所寫的書信拿出來給大家看,結果李嚴的說法立刻暴露無遺。他理屈詞窮,只能磕頭認罪。
這次諸葛亮索性就上奏彈劾李嚴,眾大臣對于李嚴的做法都很不贊同,于是劉禪將李嚴廢為庶民,流放到梓潼郡。即便如此,李嚴還是期盼諸葛亮會再次起用他。沒想到到了公元234年,李嚴聽到了諸葛亮去世的消息,心情激憤,于是就發病而死。
縱觀李嚴的一生,劉備去世之前他雖然為人高傲與同僚間相處得不太好,但是因為卻是有治政才能所以才能被劉備信任。但是為什么劉備去世后,他就開始屢屢制造事端,直到最后被廢為庶民呢?
對于李嚴的被廢,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是認為李嚴被廢就是他自己為了爭權奪利,咎由自取的。另外一種是諸葛亮排除異己,從而將李嚴鏟除的。
從第一種觀點來說,李嚴的確是一個喜歡爭權奪利的人。劉備臨終前,他和諸葛亮同樣是被托孤的人。但是后來卻是諸葛亮總攬朝政,而李嚴看似步步高升,實則還是遠在外地,對于朝政上的事情是插不上嘴的。
李嚴想要劃分出五個郡作為巴州,然后自己任巴州刺史,就是因為諸葛亮除了作為丞相外,還兼任益州牧。李嚴心中不平,于是就提出這個想法,不料被諸葛亮否決了。而且他后來還慫恿諸葛亮加九錫。
當初曹操加九錫就背負了那么多罵名,李嚴慫恿諸葛亮這樣做,就是將他陷于不義之地。諸葛亮頭腦清醒,就斥責了他。但是李嚴還不死心,還想要阻撓和陷害諸葛亮,最后自食惡果。
但是還有一種觀點是諸葛亮排除異己,玩弄權術鏟除李嚴。可以看出的是,從托孤之后,兩人手上實際握有的權力實在相差太大了。所以李嚴才會感覺不平,一再爭權奪利,而諸葛亮看似忍讓,卻絲毫不肯放權,直到李嚴一步一步走向自我滅亡。
這兩種猜測都是后人的想法,但是李嚴最終被貶為庶民,大部分原因還是在于自己對于權力的貪欲。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8990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三國歷史上死得最慘的十大名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