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歷史探究

劉備禁酒謀士簡雍巧妙糾正

歷史典故 2023-07-20 07:07:38

時天旱禁酒,釀者有刑。吏于人家索得釀具,論者欲令與作酒者同罰。(簡)雍與先主(劉備)游觀,見一男女行道,謂先主曰:“彼人欲行淫,何以不縛?”先主曰:“卿何以知之?”雍對曰:“彼有其具,與欲釀者同。”先主大笑,而原欲釀者。雍之滑稽,皆此類也。(《三國志卷三十八 ·蜀書八》)


(簡雍畫像)

讀過《三國演義》的人,對于蜀漢集團,除了熟知諸葛亮和龐統這兩大王牌軍師,應該也知道孫乾、糜竺和簡雍,只不過后者不在謀士集團的頂層,因此《三國演義》對孫、糜、簡諸公的評價實在不能恭維。

例如第三十五回寫劉備馬躍檀溪脫險之后,碰到隱士水鏡先生。水鏡先生問劉皇叔為何至今事業發展不起來,是不是因為手下沒能人。劉備回駁說:“備雖不才,文有孫乾、糜竺、簡雍之輩,武有關、張、趙云之流,竭忠輔相,頗賴其力。”

對于關羽、張飛和趙云,水鏡先生還是認可的,而對于孫乾、糜竺和簡雍,水鏡先生直接秒殺了,說他們不過是白面書生,非經綸濟世之才也。

水鏡先生的話其實有些偏頗,孫乾、糜竺和簡雍雖然不能和臥龍鳳雛相比,但在經綸濟世方面還是頗有作為的,不是最優秀的,但不等于不優秀。

借眼前事點醒劉備

例如簡雍,是劉備的發小,自小一塊周旋,其實也是創業伙伴,論與劉備的關系,不比關羽、張飛與劉備的交情淺。尤其是在劉備的創業關鍵時期——奪成都,要給簡雍記個一等功也不為過。

公元214年,劉備大軍圍困成都,成都城內兵精糧足,要維持一段時間是不困難的,在這個時候,是簡雍請命,單人入敵營,說服劉璋投降,然后和劉璋同坐一輛車出城,為劉備節省了不少軍費,也因為這個業務做得好,被拜為昭德將軍。

奪取四川后,在穩定人心方面,簡雍也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成都平原雖然說是天府之國,然而有時候老天爺不給力,發生旱災,也造成了糧食匱乏的局面。為了保證糧食供應,一切跟糧食有關的副產品,尤其是酒,全在禁止之列,釀酒屬于犯罪行為。

然而,對于這項法令的執行,出現了過分的現象,蜀國官吏們如果在老百姓家中搜出釀酒工具,就算沒有釀酒行為,也要依法論處。

這種做法就很不近人情了,目前糧食匱乏,但不等于日后糧食匱乏;目前不準釀酒,但不等于日后不能釀酒,因此保留釀制工具是很合理合情的行為。

蜀漢集團的做法引發了蜀國民間的不滿,簡雍是個有心人,一直想著勸阻這種行為,同時他也是個有計謀的人,一直在琢磨辦法。

某日,簡雍與劉備一同外出,看見一對不相關的男女在路上行走,簡雍忽然說:“這對男女有通奸的嫌疑,為什么不趕緊捆起來法辦?”劉備懵了一下,說:“老簡,一男一女,規規矩矩在大街上走,誰也不惹誰,你憑什么說人家會傷風敗俗?”簡雍接下來馬上說了一番很有啟發意義的話:“因為他們身上有可以行淫的器官啊,這跟家里有釀酒工具可能導致非法釀酒不一個道理嗎?”

簡雍的聰明之處在于用眼前事情的荒謬性,來推論劉備所做事情的荒謬性,用聯想類比的方法來點醒正在做錯事的上司。劉備馬上醒悟,虧得他從善如流,馬上停止該項不合情不合理的法令。

用看得見的荒謬性來論證看不見的荒謬性,而且形象生動,容易被接受,這不失為一種勸諫的好方法。

三國最滑稽的謀士,因別人念錯自己名字而改姓,還敢當街戲耍劉備

熟讀漢末三國史,我們不難發現,劉備雖然一向有仁義的名聲,實際上卻是一個非常小心眼的人,而且非常殘暴。例如,入川之戰的時候,他因奪下涪關而沾沾自喜,龐統痛斥他不仁,他便當場翻臉;益州易主之后,他調侃張裕的胡子是“豬毛繞豬嘴”,對方還擊之他,他則一直懷恨在心,刻意打壓報復;他打算登基稱帝的時候,雍茂、費詩、劉巴等人勸阻,他直接殺雍茂、貶費詩,逼迫劉巴為其起草了相關文書。

堪稱劉備左膀右臂的諸葛亮,也不是好相與的人,他不僅會猜忌一部分文臣武將,在劉備過世之后,無法為劉禪所用,從而將其冤殺;還會因為自己最恨狂士,從而對劉備打小報告,趁機打擊甚至抹殺大才。例如,劉備的義子劉封,屬于前者;被馬超出賣的彭羕,則屬于后者。由此,我們不難推斷出,在蜀漢陣營中,狂士會為諸葛亮不喜,從而被打小報告,遭到打壓;敢對劉備不敬,或者忤逆劉備的人,下場更是凄慘。

可是,當時有一個謀士,不僅曾諸葛亮面前非常無禮,還曾對劉備說過大不敬之言,最后卻得以善終。這個人是誰呢?說起這個人,可能很多人不了解他的生平經歷,卻不會對他的名字生。此人不是別人,正是劉備最初的謀士之一,簡雍。

《三國志》記載,簡雍是一個非常放縱的人,從來不知道規矩是何物。他不僅在劉備面前,放棄跪坐的姿勢,非常無禮的席地而坐,一點都不講究禮儀,在諸葛亮面前的時候,更加過分,會直接占據一張榻,側臥在上面,用手支著頭,以一種非常愜意的姿態,與其他人說話,從來不會為了別人委屈自己。

“優游風議,性簡傲跌宕,在先主坐席,猶箕踞傾倚,威儀不肅,自縱適;諸葛亮以下則獨檀一榻,項枕臥語,遠遠所為屈。”這種情況下,按照諸葛亮對待彭羕的態度,或者說按照諸葛亮本身的嚴瑾,他都早就該向劉備打小報告,從而讓簡雍得到了教訓了,可是諸葛亮對從未因此刁難簡雍。

不僅諸葛亮對簡雍“網開一面”,劉備本身對他也非常寬容。當初天氣大旱,糧食緊缺的時候,劉備下令禁酒,百姓家中搜出釀酒器具的人,不管有沒有釀酒,一處治罪。這樣的制度是不合理的,簡雍意識到這個問題之后,卻沒有直接對劉備提出來,反而在大街上,給劉備講了一個有顏色的冷笑話——“雍與先主游觀,見一男女行道,謂先主曰:‘彼人欲行淫,何以不縛?’先主曰:‘卿何以知之?’雍對曰:‘彼有其具,與欲醉者同。’”

雖然他說的有道理,但是這對劉備而言,算得上大不敬,甚至算是一種嘲諷。按照劉備的邏輯,很可能要惱羞成怒,可是劉備并沒有動怒,也沒有給簡雍穿小鞋,反而在大笑之后,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并積極改正。

也就是說,簡雍在劉備和諸葛亮面前,分別戳到了這兩個人最痛恨的點,不僅沒有被打擊報復,還得以善終,這簡直是個奇跡。不過,話又說回來,劉備和諸葛亮之所以不和簡雍計較,大約是習慣了他的不著調,又比較惜才吧?畢竟簡雍本性耿,卻因為幽州人會將“耿”念作“簡”,就選擇直接改姓的神奇存在。可他偏偏口才了得,是勸降劉璋的大勸臣。

本文所有資料均來自于《三國志》《三國志集注》等書,我保證內容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關于納諫的歷史題材

中國古代十大諫臣 常言說“良藥苦口,忠言逆耳”,喜歡聽好話是人之常情,所以人們大多只愿意聽和說好話,即便說假話也樂此不疲,言者和聽者各取所需,皆大歡喜。但是古往今來,也有少數敢于堅持真理和原則的人們,剛正不阿,對上司甚至是帝王照樣敢實話實說,犯顏直諫。少數僥幸得遇明主的能夠匡正時弊,青史留名;多數則沒那么幸運,赤膽忠心最終換來的是暴君、昏君們的血腥屠刀,非但不能有所作為,反而死于非命!筆者經認真研究總結,特將我國古代最著名的十大諫臣歸納如下,不當之處,歡迎指正。 1、關龍逢夏桀時大臣,關姓始祖,因忠諫而被桀所殺。據《韓詩外傳》記載,夏桀時,建造的酒池中可以運船;堆起的酒糟足有十里長,池中之酒可供牛飲者三千人。關龍逢向夏桀進諫說:古代的君王,講究仁義,愛民節財,因此國家久安長治。如今國王您如此揮霍財物,殺人無度,您若不改變,上天會降下災禍,那時定會有不測的結果。他懇請國王改變這種情況。說畢,立于朝廷不肯離去。夏桀大怒,命人把他囚而殺之。關龍逢因忠諫被殺,在夏王朝內外引起很大不滿,很多人都不敢直言進諫,只想遠遠離去。在關龍逢被殺后,夏桀眾叛親離,夏朝不久就被商湯滅亡了。關龍逢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諫臣。2、比干相對于關龍逢來說,因為《封神演義》的關系,商代諫臣比干的名氣要大得多,其事跡也更為壯烈。比干(前1092-前1029),子姓,沫邑人(今衛輝市北)。一生忠君愛國倡導“民本清議,士志于道。”為商王太丁之子,名干。比干幼年聰慧,勤奮好學,20歲就以太師高位輔佐帝乙,又受托孤重輔帝辛。干從政40多年,主張減輕賦稅徭役,鼓勵發展農牧業生產,提倡冶煉鑄造,富國強兵。商末帝辛(紂王)暴虐荒淫,橫征暴斂,比干嘆曰:“主過不諫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過則諫不用則死,忠之至也”。遂至摘星樓強諫三日不去。紂問何以自恃,比干曰:“恃善行仁義所以自恃”。紂怒曰:“吾聞圣人心有七竅信有諸乎?”遂殺比干剖視其心,終年63歲。比干夫人媯氏懷孕三月,恐禍及,逃出朝歌,于長林石室之中而生男,名泉(林姓始祖)。比干為林氏之太始祖,后來周武王為比干封墓,賜林姓;魏孝文帝拓跋宏立廟宇;唐太宗下詔封謚“忠烈公”、“太師”;宋仁宗為《林氏家譜》題詩、元仁宗為比干立碑塑像、清高宗祭文題詩、清宣宗修復比干廟正殿等等。民間都把比干尊為文財神。3、汲黯相對于上述兩位諫臣來說,西漢的汲黯要幸運的多。汲黯(?——公元前112年)西漢濮陽(今河南濮陽西南)人,字長孺。孝景帝時為太子洗馬,武帝即位后為謁者,并先后任滎陽令,東海太守,主爵都尉,位列九卿。汲黯為人威武不屈,剛直不阿,不畏權貴,秉公事職,敢于犯顏直諫。一次武帝召集群儒說:“我欲振興政治,效法堯舜,如何?”汲黯說:“陛下內多欲而外施仁義,怎么能效唐虞呢?”武帝聽了尖銳的批評,怒而罷朝。當時很多朝臣為他擔心,紛紛勸他明哲保身,他慨然說:“天子設公卿大臣,不是為了匤正錯誤難道是專作阿諛奉承的嗎?我既在其位,總不能只顧個人安危,見錯不說,使皇帝陷于不義之地。”汲黯為官清正,廉潔奉公,死后家無余資,在封建官吏濁多清少的環境中他可謂一佼佼者。然而他多次直諫,廷爭抗顏,又與權臣張湯不能相容,為此,張湯恨之入骨,常在武帝面前說他的壞話,武帝好大喜功,不分良莠,對汲黯先施之以疏,后繼之以貶,終被出為源陽太守,卒于任中。4、魏征魏征(580-643),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諫臣,字玄成,唐初政治家,巨鹿(今屬河北)人。隋末參加瓦崗軍,李密敗,降唐。歸唐后跟隨李建成,為太子洗馬。太宗即位后,任諫議大夫。后任秘書監,參預朝政,封鄭國公。魏征與李世民是封建社會中罕見的一對君臣:魏征敢于直諫,多次拂太宗之意,而太宗竟能容忍魏征“犯上”,所言多被采納。玄武門之變以后,李世民由于早就器重他的膽識才能,非但沒有怪罪于他,而且還把他任為諫官之職,并經常引入內廷,詢問政事得失。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誠輔佐,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據理抗爭,從不委曲求全。魏征死后,唐太宗非常悲痛惋惜,曾言“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今魏征猝逝,遂失一鏡矣!”并親書墓碑,下詔陪葬昭陵。5、狄仁杰狄仁杰(630-700)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字懷英。武則天時期宰相,杰出的封建政治家。應試明經科(唐代科舉制度中科目之一),從而步入仕途。從政后,經歷了唐高宗與武則天兩個時代。初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轉大理丞,改任侍御史,歷任寧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職。狄仁杰為官,如老子所言"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為了拯救無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終保持體恤百姓、不畏權勢的本色,始終是居屆堂之上,以民為憂,后人稱之為"唐室砥柱"。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便處理了前任遺留下來的17000多件案子,其中沒有一人再上訴伸冤,其處事公正可見一斑,后人據此編出了許多精彩的傳奇故事,荷蘭漢學家高羅佩更是以此為題材,編了一本《大唐狄仁杰斷案傳奇》,即后世四大公案之《狄公案》。6、胡銓胡銓(1102~1180),南宋政治家、文學家。字邦衡,號澹□。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建炎二年(1128)進士,此科由高宗策士,胡銓答策萬余言,授撫州軍事判官,轉承直郎。紹興五年(1135),兵部尚書呂祉薦,賜對,升樞密院編修官;八年,上疏反對秦檜主和,乞斬王倫、秦檜、孫近,而且指責高宗。秦檜認為“狂妄兇悖”,于是下詔除名,貶昭州。由于朝臣營救,改監廣州鹽倉。十二年被劾,又貶新州,十八年又被謫移吉陽軍。直至秦檜死,才得徙移衡州。孝宗即位,復奉議郎。歷官至權兵部侍郎。由于始終反對和議,與朝廷政見分歧,于是力求去職。歸廬陵,從事著述。卒謚忠簡。7、寇準寇準(961~1023)北宋政治家。字平仲。華州下邽(今陜西渭南東北)人。自幼喪父,家境貧寒,發奮讀書,十九歲登進士第,當了一個時期地方官后即被召入朝任職,以其政治才能深得宋太宗趙炅器重。三十一歲時任樞密副使。后因剛直不阿,被排斥出朝廷。宋真宗趙恒即位后,召寇準回朝,先后任權知開封府、三司使等職。景德元年(1004)六月,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其年冬,遼承天皇太后和遼圣宗耶律隆緒率大軍入侵宋境,直趨黃河沿岸的澶州(今河南濮陽附近)。宋廷大臣王欽若等多主張遷都以避敵鋒,唯寇準力排眾議,極力促成宋真宗親臨澶州前線抗擊,宋軍士氣為之一振,促使遼圣宗決意同宋議和,訂立和約后撤兵(見澶淵之盟)。后因受王欽若的挑撥,寇準逐漸失去宋真宗的信任,于景德三年罷相,到陜西等地任地方官。天禧三年(1019),因順應宋真宗意旨,奏言天書下降,再度被起用為宰相,不久罷為太子太傅,封于萊,故世稱寇萊公。后遭副相丁謂誣陷,被一再貶逐,直至雷州(今廣東海康)司戶。于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閏九月死于貶所。8、包拯包拯(999-1062)自希仁,蘆洲合肥人(安徽合肥),北宋政治家。宋景佑四年(1037),任天長(安徽天長)知縣,頗有政績。任滿后,調任知端州(廣東肇慶)。回京任監察御史里行,又改監察御史,為“言事官”,對處事不當,行事不法的官僚,都可以進行彈劾。為懲治貪官,自慶歷四年(1044)廿八月,他向仁宗上疏《乞不用贓吏》,認為清廉是人們的表率,而天贓則是“民賊”。包拯七次上書彈奏江西轉運使王逵,揭露他“心同蛇蝎”,殘害百姓。并嚴厲批評宋廷的任官制度。皇佑二年(1050)至三年間,包拯知諫院,曾三次彈劾外戚張堯佐,審清妖人冷青冒充皇子的特大詐騙案,震動朝野。包拯在歷官三司戶部判官及三司副使期間,先后出任京東,陜西,河北等路轉運使,每至一地,都以減輕民間負擔、改革弊政、發展生產為己任,提出了“寬民利國”的經濟思想。多次為了國家大事,說了皇帝不愛聽的話,論斥權幸大臣,請求罷去皇帝賜給親信官僚們的恩寵,一切改由主管機構正常渠道進行。他將唐朝魏征給唐太宗的三道奏章寫出來,呈給宋仁宗為座右銘,時刻警惕,以國家大事為重。請求仁宗虛心納諫,分辨是非,不要搞“先入為主”,偏聽偏信,而要愛惜人才,除去苛刻,嚴正刑禁,禁止妖言邪說,不隨意大興土木,如此等等,朝廷多采納施行。嘉佑元年(1056)年十二月,朝廷任包拯權知開封府,他于次年三月正式上任,至三年六月離任,前后只有一年有余。但在這短短的時間內,把號稱難治的開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條。敢于懲治權貴們的不法行為,堅決抑制開封府吏的驕橫之勢,并能夠及時懲辦誣賴刁民。由于包拯在開封府執法嚴明,鐵面無私,敢于碰硬,貴戚宦官也不得不有所收斂,聽到包拯的名字就感到害怕。兒童婦孺們都知道包拯之名,親切稱呼他為“包特制”。開封府廣泛流傳著這樣的話“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用閻羅比喻包拯的鐵面無私。宋嘉佑六年(1061),他官至樞密副使,次年五月病逝,“京師吏民,莫不感傷,嘆息之聲,大街小巷都可聽得到。”朝廷贈官吏部上書,有《奏儀》十五卷傳于世。9、海瑞海瑞(1514-1587),明代著名政治家。海南瓊山(今海口)人,回族,字汝賢,自號剛峰。他自幼攻讀詩書經傳,博學多才,嘉靖二十八年(1550年)中舉。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興國知縣,推行清丈、平賦稅,并屢平冤假錯案,打擊貪官污吏,深得民心。嘉靖四十五年任戶部云南司主事,上書批評世宗迷信巫術,生活奢華,不理朝政等弊端,遭迫害入獄。世宗死后獲釋。隆慶三年(1569年)調升右僉都御史,他一如既往,懲治貪官,打擊豪強,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并推行一條鞭法,強令貪官污吏退田還民,遂有“海青天”之譽。后被排濟,革職閑居16年。萬歷十三年(1585年),重被起用,先后任南京吏部右侍郎、南京右僉都御史,力主嚴懲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賄,兩年后病死于南京。海端一生居官清廉,剛直不阿,深得民眾的尊敬與愛戴。據說聽到他去世的噩耗時,當地的百姓如失親人,悲痛萬分。當他的靈柩從南京水路運回故鄉時,長江兩岸站滿了送行的人群。很多百姓甚至制作他的遺像,供在家里。關于他的傳說故事,民間更廣為流傳。海瑞和宋朝的包拯一樣,是中國歷史上清官的典范、正義的象征。10、楊繼盛比起海瑞,楊繼盛的在民間的知名度稍顯遜色,但是在歷史學家們的眼里,他的事跡更為壯烈,影響更大,被稱為明朝第一諫官。楊繼盛(1516-1555),容城(屬今河北)人,字仲芳,號椒山。嘉靖進士,任兵部員外郎,因彈劾大將仇鸞對俺答畏怯妥協,被貶官,后起用為刑部員外郎、兵部武選司,上疏彈劾嚴嵩十大罪。世宗怒,下詔處死。人們聽說楊繼盛要處斬 , 四城百姓蜂擁趕到西市 , 為楊繼盛送行。沿街人山人海 , 哭聲震天 , 晴朗的天空突然天昏地暗。楊繼盛昂首挺胸 , 視死如歸 , 當眾高唱 : 浩氣還太虛 , 丹心照千古。生平未報國 , 留作忠魂補。楊繼盛死后七年 , 嚴嵩父子被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徐階等人斗倒。明穆宗登基后 , 為前朝冤案大臣平反 , 楊繼盛是第一人,并追贈為太常少卿。隆慶二年 , 直隸監察御史郝杰 , 在保定民眾的強烈要求下 , 上奏穆宗 :“保定府是楊繼盛的故鄉 , 本地官吏和百姓請為楊繼盛立祠 , 以做永久的紀念 , 請求批準。” 皇帝很快批準 , 并定名為 “ 旌忠 ” 祠。在極權和專制肆虐的古代社會,在“伴君如伴虎”的殘酷政治環境下,在多數人茍且偷生、明哲保身之時,他們卻將自己的榮辱生死置之度外,敢于挺身而出,仗義執言,犯顏直諫,其超人勇氣可欽可敬,其壯烈事跡可歌可泣!今天,專制制度雖已遠去,但是殘渣余孽仍不時死灰復燃,需要我們警惕,更需要我們能夠像上述古人那樣敢說真話、敢堅持真理、敢為人民鼓與呼,只有這樣,才能建設一個真正公平正義的和諧社會,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才有希望!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8989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