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歷史探究

中國的最后一位狀元是誰吳魯的人物簡介

揭(jie)秘歷史故事 2023-06-13 13:33:56

中國的最后一位狀(zhuang)元是誰吳魯的人(ren)物(wu)簡(jian)介(jie)

在晉江池店錢頭村有一座“五開間”的紅(hong)磚大(da)厝,大(da)厝廳堂屋檐下(xia)(xia)懸掛一方紅(hong)色木(mu)匾,上書“狀元第”三個鎦金(jin)(jin)大(da)字,兩旁木(mu)柱(zhu)上刻有一副楹聯“瑞騰天馬(ma)峰前(qian)至,人躡金(jin)(jin)鰲頂上來(lai)”。門后檐下(xia)(xia)懸掛“紫薇(wei)高(gao)照”四字,下(xia)(xia)廳堂的房柱(zhu)上又(you)是(shi)一副對(dui)聯“富貴(gui)無(wu)常處(chu)世勿忘(wang)貧(pin)賤,圣賢可學立身謹記讀(du)書”。這(zhe)座古建筑便是(shi)“書法(fa)精絕,名(ming)噪都下(xia)(xia)”科(ke)舉時代(dai)福建最后一位狀元吳魯(lu)的故宅。

吳魯(公元(yuan)1845年-1912年),字(zi)肅堂,號且園,晚(wan)號老遲,又(you)號白(bai)華(hua)庵(an)主(因普陀山有白(bai)華(hua)庵(an),吳魯曾避(bi)暑其間(jian))。泉州晉江池店錢(qian)頭村(cun)人。

清(qing)光(guang)緒十六年(公元(yuan)1890年)狀元(yuan),歷經清(qing)道光(guang)25年至(zhi)民(min)國元(yuan)年,官(guan)至(zhi)吉林提學使。系著名(ming)的(de)書(shu)法家、詩人。擅(shan)書(shu)法,工小楷,其早期(qi)的(de)書(shu)體以顏、歐(ou)體為基(ji),筆(bi)法較為剛勁利落(luo),后(hou)期(qi)的(de)中(zhong)大楷則參入(ru)趙(zhao)孟(meng)類(lei)筆(bi)意,體勢變(bian)得秀整華滋(zi),為士(shi)林所(suo)珍視。

吳(wu)魯從小聰穎過人,5歲就(jiu)開始近先生讀書。清同治12年(nian)(公(gong)元(yuan)1873年(nian))登拔萃(cui)科,入國(guo)子監(jian)。次年(nian)授刑部(bu)七品京官(guan),任(ren)滿(man)升刑部(bu)主事,充秋(qiu)審處總辦。光緒十二年(nian)(公(gong)元(yuan)1886年(nian))考(kao)軍機章(zhang)京。吳(wu)魯清廉自律,以(yi)詩(shi)文(wen)聞。由于其文(wen)章(zhang)翰墨,均為一(yi)時(shi)之選,以(yi)致(zhi)候考(kao)舉子競相臨時(shi)仿書“吳(wu)體”,希圖春闈會試,主考(kao)官(guan)閱卷予以(yi)關照(zhao),名次擢前。

光緒(xu)十(shi)四年(公元1888年),吳(wu)魯(lu)應順(shun)天鄉(xiang)試(shi)(shi)中舉,光緒(xu)十(shi)六年(公元1890年)庚(geng)寅科,以一(yi)(yi)甲(jia)第(di)(di)一(yi)(yi),奪(duo)魁狀元.據說吳(wu)魯(lu)殿(dian)試(shi)(shi)時,軍機大臣孫毓汶為(wei)讀(du)卷(juan)大臣(八(ba)人之一(yi)(yi)),曾(ceng)對(dui)吳(wu)氏奇(qi)賞有加。得(de)吳(wu)卷(juan),識其筆跡(ji),便欲將其卷(juan)置之第(di)(di)一(yi)(yi)進呈御(yu)覽(由(you)(you)讀(du)卷(juan)官(guan)及監試(shi)(shi)諸人取前十(shi)卷(juan)由(you)(you)下累至(zhi)上(shang)(shang)層進呈,居上(shang)(shang)一(yi)(yi)卷(juan)者(zhe)必(bi)為(wei)皇帝(di)欽點為(wei)狀元,依序為(wei)榜眼、探(tan)花及二(er)甲(jia)七(qi)名),而江(jiang)西(xi)人文(wen)廷(ting)式亦應殿(dian)試(shi)(shi),其座師亦居顯要,同在讀(du)卷(juan)官(guan)之列(lie),得(de)文(wen)卷(juan)亦必(bi)欲置之第(di)(di)一(yi)(yi)。兩人相(xiang)持不(bu)讓,一(yi)(yi)侍郎提議(yi)將兩卷(juan)評(ping)閱,由(you)(you)多(duo)數人定奪(duo)。比(bi)較兩卷(juan)時(內容已忽(hu)略不(bu)論),有一(yi)(yi)人指(zhi)出文(wen)廷(ting)式卷(juan)有用刀痕(hen)跡(ji)(殿(dian)試(shi)(shi)卷(juan)紙極厚,寫錯(cuo)處可以刀刮削),為(wei)白璧(bi)微瑕,宜(yi)屈居第(di)(di)二(er)。眾人附和,吳(wu)魯(lu)遂高中狀元。其后(hou)授翰林院修撰,歷任(ren)陜(shan)西(xi)典試(shi)(shi)(主(zhu)考(kao)),安徽、云(yun)(yun)南督學,云(yun)(yun)南主(zhu)考(kao),吉林提學使。因興學育才卓著(zhu)成效,升為(wei)資政大夫。

科舉(ju)制(zhi)度(du)廢除后(hou),吳(wu)魯曾于(yu)光緒三十(shi)二年(nian)(公元(yuan)1906年(nian))奉派赴日考察,旋(xuan)即(ji)出任吉林第(di)一任提學(xue)(xue)(xue)使,努力(li)推行(xing)新(xin)政,提倡教育,創辦新(xin)學(xue)(xue)(xue),主(zhu)張“戰地不如戰人”,努力(li)為國家培育人才,親自編寫講義,兼訓兵(bing)學(xue)(xue)(xue),躬歷(li)各校(xiao),登堂演講,走遍東北各地,并為首捐廉助(zhu)學(xue)(xue)(xue)。沒(mei)多久,小學(xue)(xue)(xue)、師(shi)范、法政、女校(xiao)、中學(xue)(xue)(xue)各種學(xue)(xue)(xue)堂如雨(yu)后(hou)春(chun)筍般紛紛建立,由(you)是(shi)學(xue)(xue)(xue)風為之一振(zhen)。

吳魯所處時代為辛亥革命前的(de)清末動蕩年代。庚子之(zhi)變,八國(guo)聯軍攻陷北京,而(er)后(hou)慈(ci)禧(xi)太(tai)后(hou)逃城而(er)去。吳魯困(kun)居(ju)孤城,滿(man)懷悲(bei)愁之(zhi)恨,只能借詩抒發自己(ji)的(de)心懷,他寫就了(le)膾炙(zhi)人(ren)口的(de)《百(bai)哀(ai)詩》。《百(bai)哀(ai)詩》上、下兩卷,共155首。詠發的(de)是(shi)八國(guo)聯軍攻掠(lve)津(jin)京,慈(ci)禧(xi)太(tai)后(hou)挾帝西奔,京城一派混(hun)亂,人(ren)民備(bei)受凌虐的(de)悲(bei)慘情狀(zhuang),謳歌百(bai)姓奮力抵抗的(de)精神。史學家認為他的(de)百(bai)哀(ai)詩》堪稱庚子信(xin)史。

吳魯(lu)對腐(fu)敗的清廷在(zai)民窮財盡、國(guo)家將亡(wang)之際(ji),猶不(bu)思振作(zuo)深感(gan)悲憤。他(ta)為(wei)官前(qian)后(hou)40年,皆未能補得實缺(que),縱有(you)(you)滿腔報國(guo)之情,亦難以付諸(zhu)實施,終只得謝仕,于(yu)宣(xuan)統三年(公(gong)(gong)元(yuan)1911年)辭職返(fan)鄉。歸隱(yin)后(hou)第二年(公(gong)(gong)元(yuan)1912年)他(ta)病(bing)逝(shi)于(yu)鼓浪嶼菽莊(zhuang)花園。他(ta)著有(you)(you)《蒙學初(chu)編》《兵學經(jing)學史學講義(yi)》《教育宗旨》《國(guo)恤(xu)恭紀》《讀王文成(cheng)經(jing)濟集書后(hou)》《使雍(yong)皖學滇學西征東游諸(zhu)日記》《正(zheng)氣研(yan)齋類稿》《正(zheng)氣研(yan)齋遺詩》《百哀詩》《紙(zhi)談》等。

吳(wu)(wu)魯(lu)擅長書(shu)(shu)(shu)(shu)法,他(ta)(ta)的(de)楷(kai)書(shu)(shu)(shu)(shu)出(chu)歐、顏而入虞、趙,直(zhi)逼晉唐,深得古人用筆(bi)之意,民間(jian)以(yi)得到他(ta)(ta)片(pian)紙只字為幸。在他(ta)(ta)未中狀元前,吳(wu)(wu)魯(lu)書(shu)(shu)(shu)(shu)法在人文薈萃的(de)北(bei)京(jing)城就(jiu)很聞名,御史江(jiang)春霖稱其“書(shu)(shu)(shu)(shu)法精絕,名噪都下”。其行(xing)書(shu)(shu)(shu)(shu)端(duan)莊典(dian)雅,清麗(li)脫俗(su),氣韻清新。大楷(kai)兼有(you)麻姑仙(xian)壇風(feng)范,尤擅擘窠(ke)大字,筆(bi)力(li)雄健,有(you)顏魯(lu)公遺(yi)(yi)風(feng)。小楷(kai)端(duan)穩妍(yan)美、靜穆靈(ling)動,個人風(feng)格鮮明,自(zi)成一格。吳(wu)(wu)魯(lu)一生(sheng)留下書(shu)(shu)(shu)(shu)法作(zuo)品(pin)及(ji)家(jia)書(shu)(shu)(shu)(shu)極(ji)多,但多數流(liu)落。晉江(jiang)博物(wu)館(guan)征集(ji)文物(wu)時,就(jiu)收藏到吳(wu)(wu)魯(lu)尚未刊行(xing)的(de)手稿(gao)《國朝(chao)先正事略》四(si)冊(八卷)、《蒙學初編》二冊;吳(wu)(wu)魯(lu)遺(yi)(yi)墨手稿(gao)4張(zhang),家(jia)書(shu)(shu)(shu)(shu)30封及(ji)其書(shu)(shu)(shu)(shu)法作(zuo)品(pin)52張(zhang);吳(wu)(wu)魯(lu)讀書(shu)(shu)(shu)(shu)手札20篇,策答15份等(deng)等(deng)大都是他(ta)(ta)的(de)后裔從民間(jian)收集(ji)而來(lai)的(de)。

吳(wu)(wu)魯擅書法(fa),也好收藏,在(zai)古書畫(hua)鑒(jian)賞方(fang)面也頗有(you)(you)造詣。如他(ta)在(zai)《跋劉漫卿同(tong)年(nian)所(suo)藏畫(hua)》鑒(jian)定:“觀(guan)此幅題款小(xiao)字,與松雪(xue)筆(bi)意相(xiang)去甚遠,印章亦乏(fa)雅趣,當非松雪(xue)手筆(bi)……在(zai)《跋東坡先(xian)生(sheng)(sheng)真跡》題鑒(jian):“今觀(guan)此帖,肥不(bu)(bu)剩(sheng)肉,瘦不(bu)(bu)露骨,端莊(zhuang)流麗,剛(gang)健婀娜,兼而有(you)(you)之,碻是坡公(gong)手墨,請以先(xian)生(sheng)(sheng)之詩(shi),題先(xian)生(sheng)(sheng)此帖之后(hou)。”他(ta)家里(li)有(you)(you)一批字畫(hua)、竹簡(jian)等文物,尤其(qi)以他(ta)在(zai)安徽購到的一方(fang)岳飛、文天祥、謝枋(fang)得用(yong)過(guo)的端硯最為(wei)珍(zhen)貴(gui)。他(ta)在(zai)《正(zheng)氣(qi)研(yan)齋文稿》中敘:“余家藏正(zheng)氣(qi)硯,為(wei)岳忠(zhong)武(wu)故物,背鐫忠(zhong)武(wu)‘持堅守(shou)白,不(bu)(bu)磷不(bu)(bu)緇’八字,旁鐫文信國之跋,上鐫謝疊山先(xian)生(sheng)(sheng)之記(ji)。三公(gong)皆宋室(shi)孤(gu)忠(zhong),得乾(qian)坤之正(zheng)氣(qi)者也……”吳(wu)(wu)魯視這(zhe)(zhe)方(fang)“正(zheng)氣(qi)硯”為(wei)寶,珍(zhen)藏這(zhe)(zhe)方(fang)“正(zheng)氣(qi)硯”多(duo)年(nian)。他(ta)逝世后(hou),這(zhe)(zhe)方(fang)硯交由其(qi)后(hou)代(dai)(dai)保(bao)存,并將其(qi)書齋取名“守(shou)硯庵(an)”。吳(wu)(wu)氏后(hou)人(ren)也將它完好保(bao)存了(le)五代(dai)(dai)七十二年(nian)之久,可惜近代(dai)(dai)遺(yi)失。

我國歷代的狀元的介(jie)紹

唐朝的狀元
武德五年(622年):孫伏伽
開元九年(721年):溫彥博

宋朝的狀元
蔡京
文天祥

明朝的狀元
洪武四年(1371年):吳伯宗(?-1384年,江西金溪縣人)
洪武五年(1372年):朱善(1340年-1413年,江西豐城縣人)
洪武十八年(1385年):丁顯(1367年-?,福建建陽縣人)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任亨泰(?-?,湖廣襄陽人)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皇觀(1363年-1402年,南直隸池州府貴池縣人)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張信(?-1397年,浙江定海人)
洪武三十年(1397年):陳進士(?-?,福建福州府閩縣人)
洪武三十年(1397年)夏榜:韓克忠(?-?,山東武城人)
建文二年(1400年):胡廣(1369年-1418年,江西吉安府吉水縣人)
永樂二年(1404年):曾棨(1372年-1432年,江西永豐人)
永樂四年(1406年):林環(?-?,福建興化府莆田縣人)
永樂九年(1411年):蕭時中(?-?,江西吉安府廬陵縣人)
永樂十年(1412年):馬鐸(1366年-1423年,福建福州府長樂縣人)
永樂十三年(1415年):陳循(1385年-1462年,江西泰和人)
永樂十六年(1418年):李騏(1378年-1425年,福建福州府長樂縣人)
永樂十九年(1421年):增鶴齡(1383年-1441年,江西泰和人)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邢寬(?-1454年,南直隸無為州人)
宣德二年(1427年):馬愉(1395年-1447年,山東臨朐人)
宣德五年(1430年):林震(?-?,福建長泰人)
宣德八年(1433年):曹鼐(1402年-1449年,北直隸寧晉縣人)
正統元年(1436年):周旋(1395年-1454年,浙江溫州府永嘉縣人)
正統四年(1439年):施盤(1417年-1440年,南直隸蘇州府吳縣人)
正統七年(1442年):劉儼(1394年-1457年,江西吉安府吉水縣人)
正統十年(1445年):商輅(1414年-1486年,浙江淳安人)
正統十三年(1448年):彭時(1416年-1475年,江西安福人)
景泰二年(1451年):柯潛(1423-1473年,福建莆田人)
景泰五年(1454年):孫賢(河南杞縣人,1423-1477)
天順元年(1457年):黎淳(湖廣華容人,1423-1492)
天順四年(1460年):王一夔(江西新建人,1425-1487)
天順八年(1464年):彭教(江西吉水人,1438-1480)
成化二年(1466年):羅倫(江西永豐人,1431-1478)
成化五年(1469年):張升(江西南城人,1422-1517)
成化八年(1472年):吳寬(南直隸蘇州府長洲縣人,1435-1504)
成化十一年(1475年):謝遷(浙江紹興府馀姚縣人,1449-1531)
成化十四年(1478年):曾彥(江西泰和人,1425-?)
成化十七年(1481年):王華(浙江紹興府馀姚縣人,1446-1522)
成化二十年(1484年):李旻(浙江錢塘人,1445-1509)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費宏(江西鉛山人,1468-1535)
弘治三年(1490年):錢福(南直隸松江府華亭人,1461-1504)
弘治六年(1493年):毛澄(南直隸蘇州府昆山人,1460-1523)
弘治九年(1496年):朱希周(南直隸蘇州府昆山人,1473-1557)
弘治十二年(1499年):倫文敘(廣東南海人,1467-1513)
弘治十五年(1502年):康海(陜西武功人,1475-1540)
弘治十八年(1505年):顧鼎臣(南直隸蘇州府昆山人,1473-1540)
正德三年(1508年):呂柟(陜西高陵人,1479-1542)
正德六年(1511年):楊慎(祖籍江西廬凌,徙居四川新都,1488-1559)
正德九年(1514年):唐皋(南直隸徽州府歙縣人,?-?)
正德十二年(1517年):舒芬(江西進賢人,1484-1527)
正德十六年(1521年):楊維聰(順天固安人,1500-?)
嘉靖二年(1523年):姚淶(浙江寧波府慈溪縣人,?-1537)
嘉靖五年(1526年):龔用卿(福建懷安人,一作福清人,1500-1563)
嘉靖八年(1529年):羅洪先(江西吉水人,1504-1564)
嘉靖十一年(1532年):林大欽(1512年-1545年,廣東潮州府海陽縣人)
嘉靖十四年(1535年):韓應龍(浙江紹興府馀姚縣人,1498-1536)
嘉靖十七年(1538年):茅瓚(浙江杭州府錢塘人,1499—?)
嘉靖二十年(1541年):沈坤(南直隸太和人,祖籍昆山,1507-1560)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秦鳴雷(浙江臺州府臨海縣人,1518-1593)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李春芳(南直隸揚州府興化縣人,1510-1584)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唐汝楫(浙江金華府蘭溪縣人,1513—?)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陳謹(福建福州府閩縣人,1525-1566)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諸大綬(浙江紹興府山陰縣人,1523-1573)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丁士美(南直隸淮安府清河縣人,1521-1577)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申時行(南直隸蘇州府長洲縣人,1535-1614)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范應期(浙江湖州府烏程縣人,1527-1594)
隆慶二年(1568年):羅萬化(浙江紹興府會稽縣人,1536-1594)
隆慶五年(1571年):張元忭(祖籍四川綿竹,徙居浙江紹興府山陰縣,1538-1588)
萬歷二年(1574年):孫繼皋(南直隸常州府無錫縣人,1550-1610)
萬歷五年(1577年):沈懋學(南直隸寧國府宣城縣人,1539-1582)
萬歷八年(1580年):張懋修(湖廣江陵人,1555-1634)
萬歷十一年(1583年):朱國祚(浙江嘉興府秀水縣人,1559-1624)
萬歷十四年(1586年):唐文獻(南直隸松江府華亭縣人,1549-1605)
萬歷十七年(1589年):焦竑(江寧人,1541-1620)
萬歷二十年(1592年):翁正春(福建福州府侯官縣人,1553-1626)
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朱之蕃(南京人,世居山東荏平,后附南直錦衣衛籍。1561-1626)
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趙秉忠(山東青州府益都縣人,1574-1626)
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張以誠(南直隸松江府青浦縣人,1568-1615)
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楊守勤(浙江寧波府慈溪縣人,1566-?)
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黃士俊(廣東廣州府順德縣人,1577-1661)
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韓敬(浙江湖州府歸安縣人,1580-?)
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周延儒(南直隸常州府宜興縣人,1593-1644)
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錢士升(浙江嘉興府嘉善縣人,1575-1652)
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莊際昌(福建永春人,1584-1629)
天啟二年(1622年):文震孟(南直隸蘇州府長洲縣人,1574-1636)
天啟五年(1625年):馀煌(浙江紹興府會稽縣人,?-1651)
崇禎元年(1628年):劉若宰(南直隸安慶府懷寧人,一作潛山人,?-?)
崇禎四年(1631年):陳于泰(南直隸常州府宜興縣人,?-?)
崇禎七年(1634年):劉理順(河南杞縣人,1582-1644)
崇禎十年(1637年):劉同升(江西吉安府吉水縣人,1587-1646)
崇禎十三年(1640年):魏藻德(順天通州人,1605-1644)
崇禎十六年(1643年):楊廷鑒(南直隸常州府武進縣人,?-?)

清朝的狀元

清朝一共進行科考112科,以下是清朝狀元的列表:
順治三年(1646年):傅以漸(1609年-1665年,山東東昌府聊城縣人)
順治四年(1647年):呂宮(1603年-1664年,江蘇常州府武進縣人)
順治六年(1649年):劉子壯(1609年-1653年,湖北黃州府黃岡縣人)
順治九年(1652年)滿榜狀元:麻勒吉(?-1689年,滿洲正黃旗人)
順治九年(1652年)漢榜狀元:鄒忠倚(1623年-1654年,江蘇常州府無錫縣人)
順治十二年(1655年)滿榜狀元:圖爾宸(?-?,滿洲正白旗人)
順治十五年(1658年):孫承恩(1619年-1659年,江蘇蘇州府常熟縣人)
順治十六年(1659年):徐元文(1634年-1691年,江蘇蘇州府昆山縣人)
順治十八年(1661年):馬世俊(1609年-1666年,江蘇鎮江府溧陽縣人)
康熙三年(1664年):嚴我斯(1629年-?,浙江湖州府歸安縣(今湖州市)人)
康熙六年(1667年):繆彤(1627年-1697年,江蘇蘇州府吳縣人)
康熙九年(1670年):蔡啟僔(1619年-1683年,浙江湖州府德清縣人)
康熙十二年(1673年):韓菼(1637年-1704年,江蘇蘇州府長洲縣(今蘇州)人)
康熙十五年(1676年):彭定求(1645年-1719年,江蘇蘇州府長洲縣(今蘇州市)人)
康熙十八年(1679年):歸允肅(1642年-1689年,江蘇蘇州府常熟縣人)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蔡升元(1652年-1722年,浙江湖州府德清縣人)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陸肯堂(1650年-1696年,江蘇蘇州府長洲縣人)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沈廷文(?-?,浙江嘉興府秀水縣人)
康熙三十年(1691年):戴有祺(?-1711年,江蘇金山衛(今上海金山區)人)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胡任與(?-1704年,江蘇江寧府上元縣(今南京市)人)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李蟠(?-?,江蘇徐州人)。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汪繹(1671年-1706年,江蘇蘇州府常熟人)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王式丹(1645年-1718年,江蘇揚州府寶應縣人)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王云錦(1657年-1727年,江蘇常州府無錫縣人)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趙熊詔(1663年-1721年,江蘇常州府武進縣人)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王世琛(1680年-1729年,江蘇蘇州府長洲縣人)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恩科:王敬銘(1668年-1721年,江蘇太倉州嘉定縣(今屬上海市)人)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徐陶璋(1674年-1738年,江蘇蘇州府長洲縣人,祖籍昆山)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汪應銓(?-?,江蘇蘇州府常熟縣人)
康熙六十年(1721年):鄧中岳(?-?,山東東昌聊城人)
雍正元年(1723年)恩科:于振(?-?,江蘇鎮江府金壇縣人)
雍正二年(1724年):陳德華(1696年-1779年,直隸安州(今河北安新)人)
雍正五年(1727年):彭啟豐(1701年-1784年,江蘇蘇州府長洲縣人)
雍正八年(1730年):周澍(1684年-?,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人)
雍正十一年(1733年):陳倓(1695年-1739年,江蘇揚州府儀征縣人)
干隆元年(1736年):金德瑛 (1701年-1762年,浙江杭州府仁和縣人)
干隆二年(1737年):于敏中(1714年-1779年,江蘇鎮江府金壇縣人)
干隆四年(1739年):莊有恭(1713年-1767年,廣東廣州府番禺縣人)
干隆七年(1742年):金甡(1702年-1782年,浙江杭州府仁和縣人)
干隆十年(1745年):錢維城(1720年-1772年,江蘇常州府武進縣人)
干隆十三年(1748年):梁國治 (1723年-1786年,浙江紹興府會稽縣中塘(今屬上虞)人)
干隆十六年(1751年):吳鴻(1725年-1763年,浙江杭州府仁和縣人)
干隆十七年(1752年)恩科:秦大士(1715年-1777年,江蘇江寧府江寧縣人)
干隆十九年(1754年):莊培因(1723年-1759年,江蘇常州府陽湖縣人)
干隆二十二年(1757年):蔡以臺 (?-?,浙江嘉興府嘉善縣人)
干隆二十五年(1760年):畢沅(1730年-1797年,江蘇太倉州鎮洋縣人)
干隆二十六年(1761年)恩科:王杰(1725年-1805年,陜西同州府韓城縣人)
干隆二十八年(1763年):秦大成(1720年-1779年,江蘇太倉州嘉定縣(今上海市嘉定區)人)
干隆三十一年(1766年):張書勛 (?-?,江蘇蘇州府吳縣人)
干隆三十四年(1769年):陳初哲(1736年-1787年,江蘇蘇州府元和縣人)
干隆三十六年(1771年)恩科:黃軒(?-?,安徽徽州府休寧縣人)
干隆三十七年(1772年):金榜(1735年-1801年,安徽徽州府歙縣人)
干隆四十年(1775年):吳錫齡 (?-1776年,安徽徽州府休寧縣人)
干隆四十三年(1778年):戴衢亨(1755年-1811年,江西南安府大庾縣人)
干隆四十五年(1780年):汪如洋(1755年-1794年,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人)
干隆四十六年(1781年):錢棨(1734年-1799年,江蘇蘇州府長洲縣人)
干隆四十九年(1784年):茹棻(1755年-1821年,浙江紹興府會稽縣人)
干隆五十二年(1787年):史致光(?-1828年,浙江紹興府山陰縣人)
干隆五十四年(1789年):胡長齡(1758年-1814年,江蘇通州(今南通)人)
干隆五十五年(1790年):石韞玉(1755年-1837年,江蘇蘇州府吳縣人)
干隆五十八年(1793年):潘世恩(1770年-1854年,江蘇蘇州府吳縣人)
干隆六十年(1795年):王以銜(1761年-1823年,浙江湖州府歸安縣人)
嘉慶元年(1796年):趙文楷(1761年-1801年,安徽安慶府太湖縣人)
嘉慶四年(1799年):姚文田(1758年-1827年,浙江湖州府歸安縣人)
嘉慶六年(1801年):顧皋(1763年-1832年,江蘇常州府無錫縣人)
嘉慶七年(1802年):吳廷琛(1773年-1844年,江蘇蘇州府吳縣人)
嘉慶十年(1805年):彭浚(1769~1833年,湖南衡山縣人)
嘉慶十三年(1808年):吳信中(?-?,祖籍安徽休寧,寄籍江蘇蘇州府吳縣)
嘉慶十四年(1809年):洪瑩(?-?,安徽徽州府歙縣人)
嘉慶十六年(1811年):蔣立鏞(1782年-1842年,湖北天門人)
嘉慶十九年(1814年):龍汝言(?-1838年,安徽安慶府桐城縣人)
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吳其浚(1789年-1847年,河南固始縣人)
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陳沆(1785年-1826年,湖北蘄水縣(今浠水)巴河人)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陳繼昌(1791年-1849年,廣西桂林府臨桂縣人)
道光二年(1822年):戴蘭芬(1781年-1833年,祖籍安徽徽州府休寧縣,寄籍安徽天長縣)
道光三年(1823年):林召棠(1786年-1873年,廣東吳川縣人)
道光六年(1826年):朱昌頤(1784年-1855年,浙江嘉興府海鹽縣人)
道光九年(1829年):李振鈞(1794-1839年,安徽安慶府太湖縣人)
道光十二年(1832年)恩科:吳鐘駿(1798年-1853年,江蘇蘇州府吳縣人)
道光十三年(1833年):汪鳴相(1794年-1840年,江西九江府彭澤縣人)
道光十五年(1835年):劉繹(1798年-1879年,江西永豐人)
道光十六年(1836年):林鴻年(1805年-1885年,福建福州府侯官縣人)
道光二十年(1840年):李承霖(1808年-1891年),江蘇鎮江府丹徒縣人。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龍啟瑞(1814年-1858年,廣西桂林府臨桂縣人)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孫毓桂(山東濟寧人)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蕭錦忠(?-?,湖南長沙府茶陵人)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張之萬(1811年-1897年,直隸南皮人)
道光三十年(1850年):陸增祥(1815年-1882年,江蘇太倉人)。
咸豐二年(1852年):章鋆(1820年-1875年,浙江寧波府鄞縣人)
咸豐三年(1853年):孫如僅(山東濟寧州人)
咸豐六年(1856年):翁同龢(江蘇蘇州府常熟縣人)
咸豐九年(1859年):孫家鼐(1827年-1909年,安徽壽州人)
咸豐十年(1860年):鐘駿聲(浙江杭州府仁和縣人)
同治元年(1862年):徐郙(1836年-1908年,江蘇太倉州嘉定縣人(今屬上海市))
同治二年(1863年):翁曾源(1834-1887年,江蘇蘇州府常熟縣人)
同治四年(1865年):崇綺(?-1900年,原為蒙古正藍旗人,后改為滿洲鑲黃旗)。
同治七年(1868年):洪鈞(1839-1893年,江蘇蘇州府吳縣人)
同治十年(1871年):梁耀樞(1832年-1888年,廣東廣州府東莞人,廣東順德杏壇人)
同治十三年(1874年):陸潤庠(1841年-1915年,江蘇蘇州府元和縣人)
光緒元年(1875年):張謇(江蘇通州人)
光緒二年(1876年):曹鴻勛(1848年-1910年,山東濰縣人)
光緒三年(1877年):王仁堪(1848年-1893年,福建福州府閩縣人)
光緒六年(1880年):黃思永(1842年-1914年,祖籍安徽徽州府休寧縣人,寄籍江蘇江寧府江寧縣(今南京市))
光緒九年(1883年):陳冕(1859年-1893年,祖籍浙江紹興府山陰縣,寄籍順天府宛平縣(今北京))
光緒十二年(1886年):趙以炯(1857年-1907年,貴州貴陽青巖鎮人)
光緒十五年(1889年):張建勛(1848年-1913年,廣西桂林府臨桂縣人)
光緒十六年(1890年):吳魯(1845年-1912年,福建泉州府晉江縣人)
光緒十八年(1892年):劉福姚(?-?,祖籍江西廬陵,寄籍廣西桂林)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駱成驤(四川省資中縣人)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夏同和(麻哈州高枧(原名獅山)人)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王壽彭(山東濰縣人)
光緒三十一年(1904年):劉春(chun)霖(lin)(直隸肅寧人)

中國(guo)歷史上第一(yi)(yi)位(wei)(wei)和最后一(yi)(yi)位(wei)(wei)狀元分別是(shi)誰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狀元
孫伏伽為唐代第一科狀元,也是我國歷史上記載完備、有據可查的第一位狀元。唐朝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科舉甲榜第一名狀元及第。

中國歷史上最后一位狀元
劉春霖(1872—1944),字潤琴,號石(shi)云。中(zhong)國晚清(qing)直(zhi)隸省(sheng)河間府肅寧縣人(ren),晚清(qing)德宗光緒三十年(公(gong)元1904年)甲(jia)辰科狀元,亦是中(zhong)國歷(li)史上(shang)最后一(yi)名(ming)狀元,所(suo)謂“第一(yi)人(ren)中(zhong)最后人(ren)”。

歷(li)史上的今天(tian):我國(guo)最后一次科舉考試(shi) 末代狀(zhuang)元是誰(shui)

劉春霖 。

劉(liu)春霖(1872—1944),字(zi)潤琴,號(hao)石(shi)云。直隸肅寧(ning)人(ren),清(qing)光緒30年(1904年)甲(jia)辰科狀元,亦是中國(guo)歷(li)史上最后(hou)一(yi)名(ming)狀元,所謂“第一(yi)人(ren)中最后(hou)人(ren)”。劉(liu)春霖善(shan)書法(fa),尤以小(xiao)(xiao)楷(kai)為著。小(xiao)(xiao)楷(kai)筆力(li)清(qing)秀剛勁,深得世人(ren)推崇(chong)。時有(you)“大(da)(da)楷(kai)學顏(yan)(顏(yan)真卿),小(xiao)(xiao)楷(kai)學劉(liu)(劉(liu)春霖)”之譽。出版(ban)有(you)《大(da)(da)唐(tang)三藏圣教序》、《蘭(lan)亭(ting)序》等(deng)小(xiao)(xiao)楷(kai)字(zi)貼(tie)多(duo)部;大(da)(da)字(zi)法(fa)貼(tie)亦有(you)出版(ban)。劉(liu)春霖的名(ming)字(zi)已載入香(xiang)港(gang)書譜(pu)出版(ban)社和廣(guang)東(dong)人(ren)民出版(ban)社出版(ban)的大(da)(da)型辭書《中國(guo)書法(fa)大(da)(da)辭典》。劉(liu)春霖患有(you)心臟(zang)病,經(jing)(jing)受日(ri)偽打擊后(hou),病情(qing)逐漸加重,經(jing)(jing)多(duo)方醫(yi)治(zhi)無效,于(yu)(yu)1944年1月18日(ri)逝世于(yu)(yu)北京(又一(yi)說(shuo)逝世于(yu)(yu)1942年)。

狀元及第后,授翰林(lin)院(yuan)修(xiu)撰,旋被派往日本,入東京法政(zheng)大學(xue)深造(zao)。光緒33年(1907年)回國,歷任咨政(zheng)院(yuan)議員(yuan)、記名福建提學(xue)使、直隸法政(zheng)學(xue)校提調、北洋師范學(xue)校監(jian)督等職。

辛亥革命后(hou)一度隱居家(jia)中,繼而(er)出(chu)任(ren)袁世凱大總(zong)統府(fu)內史,從事(shi)(shi)些(xie)文字應(ying)酬;1917年12月(yue),任(ren)中央(yang)農(nong)事(shi)(shi)試驗場場長(chang)。在(zai)徐世昌(chang)、曹錕當大總(zong)統期間,被授予總(zong)統府(fu)秘書幫辦兼代秘書廳廳長(chang)。后(hou)又任(ren)直隸(li)省教育廳廳長(chang)、直隸(li)自治籌備處(chu)處(chu)長(chang)等。曾兩(liang)次(ci)代表徐世昌(chang)到山東曲阜主持孔子大成節典禮(li),并(bing)因此名(ming)噪(zao)一時。

1928年(nian)(nian)(nian)(nian)(nian)憤(fen)然辭(ci)官,在上海(hai)、北京以詩(shi)書自慰。其“群玉山房”中,收藏(zang)各類書籍1萬(wan)余冊,古籍以明清刻本居多,其藏(zang)書印有(you)“劉春霖(lin)印”、“石云(yun)(yun)鑒藏(zang)之章”、“石云(yun)(yun)收藏(zang)”、“潤琴劉春霖(lin)”等(deng)。日本侵略中國后,自1931年(nian)(nian)(nian)(nian)(nian)“九(jiu)·一(yi)八(ba)”事(shi)(shi)變到1937年(nian)(nian)(nian)(nian)(nian)“七(qi)·七(qi)”事(shi)(shi)變,日人拉攏(long)他出(chu)任“滿(man)洲(zhou)國教育部長(chang)(chang)”、“北平市(shi)市(shi)長(chang)(chang)”等(deng)偽職,他能保(bao)持晚節(jie),堅辭(ci)不就。為此日偽當局(ju)將其歷年(nian)(nian)(nian)(nian)(nian)收藏(zang)的(de)書畫(hua)珍寶洗(xi)劫一(yi)空。工于書法,尤精(jing)小楷(kai),字極俊(jun)麗。1931年(nian)(nian)(nian)(nian)(nian)“九(jiu)·一(yi)八(ba)”事(shi)(shi)變、1937年(nian)(nian)(nian)(nian)(nian)“七(qi)·七(qi)”事(shi)(shi)變后,均(jun)能保(bao)持晚節(jie)。1944年(nian)(nian)(nian)(nian)(nian)因心(xin)臟病突發(fa)與世長(chang)(chang)辭(ci),時年(nian)(nian)(nian)(nian)(nian)72歲。

? ?復制于 《搜狗百科》 ,如有錯誤(wu) ,本人負責 。

本文(wen)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8779.html.

聲明: 我(wo)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an),注重(zhong)分享,被(bei)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i)真實(shi)出處(chu),未能及(ji)時(shi)與作者取(qu)得聯系,或(huo)有版權(quan)異(yi)議的,請聯系管(guan)理員,我(wo)們會立(li)即處(chu)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yuan)來(lai)(lai)自于網絡,轉(zhuan)載是(shi)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lai)(lai)源(yuan)標注錯誤或(huo)侵犯(fan)了您的合(he)法權(quan)益(yi),請立(li)即通知我(wo)們(管(guan)理員郵箱:),情(qing)況屬實(shi),我(wo)們會第一時(shi)間予以刪除,并同(tong)時(shi)向您表(biao)示歉意(yi),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