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后趙國靠什么支撐那么久的?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對百科小編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趙國能堅持很久的原因,給大家一個參考。
針對秦、趙兩國之間爆發的這次戰爭,秦國最終以坑殺近乎45萬趙國將士來結束了這次戰斗,那么當初實力強大的趙國在損兵折將45萬人的情況下,確實是實力大打折扣、國力幾近虧空,如果秦國再組織一次大規模的戰役的話,那么恐怕這偌大且虛弱的趙國便就再難以抵擋住了。
但是事實的確不是這樣,趙國在面對秦國之后的多次打擊,仍然緊咬牙關撐了過去,而且憑己之力,竟然苦苦支撐了38年,這個數字不得不讓后世所驚詫。
公元前260年,秦、趙之間爆發長平之戰,此戰是中國古代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攻堅戰,秦國雖然坑殺了趙國45萬人而獲得了最終的勝利,但是秦國卻也是“傷敵一千,自傷八百”。
《史記.武安君列傳》稱:起雖勝,然折兵50萬,另有一說為,《史記.淮陰侯列傳》稱:信言于何(蕭何)曰“起戰長平,損秦軍30萬”,不管30萬也好、50萬也罷,終究秦國慘勝而歸,這個數字的傷亡的確也夠強勢的秦國喝一壺的。
據此,我們來分析一下題中所問:
其一:“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
在此我所著重強調的一點就是“趙國名將”的存在,我個人認為,趙國飛將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了趙國末期“短暫中興”局面的出現,主要包括:廉頗、李牧和龐煖。
1、長平之戰中,趙括取代了廉頗,繼而以戰略失誤葬送了45萬軍隊,全軍覆沒;②長平之戰后的邯鄲大戰中,趙王重新起用老將廉頗,廉頗率領“童子軍”大敗燕軍,并且一度包圍了燕國都城;
2、廉頗因事奔赴魏國后,由老將龐煖取而代之,龐煖屢屢重創興兵來犯的燕軍和秦軍,令六國所悍然;
3、同時期的李牧更為厲害,李牧先是率軍狠狠打擊了齊國,后又于宜安之戰再度重創秦軍,“李牧死,趙國亡”的名聲就出于此。
另外,同時期的白起因罪遭到秦王對其的落獄而死。如此看來,白起的喪命,廉頗、龐煖、李牧等人的鞠躬盡瘁,著實為茍延殘喘的趙國延續了命數。
其二:“兄弟齊心,其利斷金”
在此我主要強調的是長平之戰后的邯鄲大戰,正是由于邯鄲之戰的出現,才使得秦國稍事休息了數十載。如果說長平之戰是使得趙國元氣大傷的戰役,那么邯鄲之戰就是令秦國元氣大傷的戰役。
公元前259年,20萬秦軍發動了對趙都邯鄲的進攻,秦王此意“欲以此功于一役”。面對虎狼之師的秦軍,趙國任用廉頗組織了由童子軍和殘兵敗將組成的十萬軍隊誓死抵抗。
公元前258年,“毛遂自薦”后楚國發兵十萬救援趙國;同年,趙平原君又出使魏國,成功求得八萬軍隊前去救應趙國。公元257年,秦軍在“內有趙,外有楚、魏”的夾擊戰勢下大敗,20萬秦軍死傷過半,從而推遲了秦國兼并六國的步伐。與此同時,邯鄲之戰的結束,也促使趙國出現了“短暫中興”局面的出現。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8484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