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民以食為天。接下來聽聽對百科小編講一講他的一些故事。
生活在現代的我們,不僅食材的種類繁多,就連烹飪的方法也是花樣百出,人們為了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欲,會把食材用最佳的烹飪方法,制作成鮮美的佳肴,而對于吃貨來說,能吃到自己喜愛的食物,那是一件再幸福不過的事情了。
在宋朝時期,因為飲食業的蓬勃發展,人們對飲食的品味與禮儀也越發的講究,許多有才華的人以談論飲食為樂,為此還研究出了不少美味佳肴,甚至差點把一種動物吃滅絕,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蘇軾愛吃東坡肉
東坡肉作為一道膾炙人口的佳肴,相信很多人都吃過,它是由北宋著名的文學家蘇東坡研制而成。
當年,蘇東坡在杭州為官,因為治水有功,百姓為了表達對他的愛戴與謝意,送了他很多豬肉,于是蘇東坡就命人把豬肉切成大小相同的方塊,然后再用獨特的烹飪方法,把豬肉燒制成酥香軟爛,百姓們吃過之后都贊不絕口,于是東坡肉就流傳下來了。
說到這里,大家可能會感到疑惑,當地的百姓為什么要送蘇軾豬肉呢,再怎么說人家也是大官啊,送豬肉是不是有點寒酸呢?
其實這里是有典故的,小編前面說過,宋朝時期的文化人以談論飲食為了,他們經常聚在一起品嘗美食,吃得開心了還會寫詩來表達自己的心情,所以老百姓送蘇軾豬肉是投其所好。
另外,宋朝時期,不僅人分等級,就連食物也分等級,不同等級的人吃不同的食物。蘇軾曾在《豬肉頌》中寫道:“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
從這幾句詞中可以看出,老百姓的身份地位只能吃豬肉,所以他們把認為最好的食材送給了蘇軾,這樣才能表達心意。
如果說百姓只能吃豬肉,那么社會等級高的人群最喜歡吃什么肉呢?首先,肯定不會是牛肉,因為牛是用來耕地的,而且宋朝當時有規定,不允許人們吃牛肉,如果發現有人殺牛,會受到法律的制裁。
其次,肯定也不會是馬肉,因為古代打仗都需要使用馬匹,更不可能讓人殺來吃了。所以,宋朝的文化人和社會等級高的人,最喜歡吃的是羊肉。
宋人有多愛吃羊肉
宋代的文人喜歡吃羊肉是出了名的,而且也是有史可查的,文人孟元老曾經過一本名叫《東京夢華錄》的書,記載了開封當地的風土人情,其中包括多種美食。
例如乳炊羊、羊角腰子、罨生軟羊面、入爐羊頭簽、羊鬧廳等等,從這些與羊有關的美食來看,足以證明宋朝文人對羊肉的喜愛。
另外,宋朝認為羊性格溫順,代表這善良友好,所以在招待貴客的時候,也會用到羊肉做的佳肴,以示對客人的尊重。
因為這些文人對羊肉的追捧,所以宋朝人對吃羊肉已經到狂熱的地步,根據史料記載,在宋神宗時期,皇宮里每天要吃掉的十多只羊。
到了宋真宗時期,每天宰殺的羊達到了350只,這樣才能夠宮里人吃。如果按照這樣的數量,一直吃下去,這種動物就會被吃滅絕,所以到了宋仁宗時期,他為了不讓羊滅絕,特意控制自己的口腹之欲。
據說,在宋朝的皇帝中,宋仁宗是最愛吃羊肉的,但他又是個愛節儉的人,即便再愛吃羊肉,也會控制自己。在《東軒筆錄》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宋仁宗對大臣說,他晚上有時會餓了,就會想吃烤羊肉,可是想想又忍住了。
大臣們聽了之后,感到不解,于是就說:“皇上既然想吃烤羊肉,那就讓御膳房烤好送來,為什么要忍著不吃呢?”
宋仁宗聽了大臣的話,搖了搖頭說:“如果我每次想吃的時候就讓御膳房準備,那么時間長了,烤羊肉就會成為一道例菜,御膳房就會夜夜都做,這樣就會造成浪費。”
說到這里,我們可能也會感到疑惑,宋仁宗貴為皇帝,天下都歸他所有,難道還吃不起烤羊肉嗎?前面小編說過,宋仁宗是一位節儉的皇帝,不喜歡浪費。
其次,這跟當時的國情有關,因為宋朝大部分的游牧之地都被遼國、西夏等國占據,所以適合養羊的地方并不多,這樣就會造成羊只的數量大大減少,供給到皇宮的羊肉自然就會減少,如果不做到節省,羊只就可能會滅絕。
大臣們聽了宋仁宗的話,對皇上能夠以身作則的行為,表示深深的敬佩。
御膳房御膳房,自然不是他一個人吃的,再加上宋朝肉食以羊肉為主,宮中又免不了鋪張浪費,所以才會有這個看似驚人的數目。宋朝人愛吃羊肉,每年消耗羊的數量巨大,而好吃羊肉的風氣其實是宋太祖趙匡胤帶起來的。
趙匡胤黃袍加身,奪了周世宗留下來的江山,然后統一了除了燕云十六州以外的天下。當時國家因為連年征戰,國庫空虛,土地荒廢。趙匡胤為了減少開支,回復民生,帶頭吃羊肉。因為古時候牛是用來耕地的,是發展農業恢復民生的首選牲畜。而豬則是因為古人不善于制作豬肉,放養的豬肉產量不高且豬肉帶著一種難以去除的腥臊味。古時醫生還認為豬肉有毒,不利于人體健康,因而棄之不用。
不像羊,羊吃草且容易放養,宋人還認為羊肉是大補之物,多吃有利于身體健康,因此羊肉變成了主要肉食之一。御膳房雖然是給皇帝做飯的地方,但是也兼顧各種皇家宴席、慶功宴席等各種宴會吃食。再加上后宮妃嬪、皇子皇孫等各種人的膳食。皇帝的膳食也要多備幾份,以免半夜皇帝忽然餓了或者皇帝忽然想吃這個御膳房卻因為原材料缺失不能及時端上去。
所以御膳房通常會多備很多份原材料,而這些原材料皇帝吃不了就會浪費掉,因此這個巨大的數目中,被浪費掉的其實也不少。再加上有的人想要中飽私囊,畢竟從古至今,油水最大的就是負責采買的這個職位了。
羊肉,自古以來,人們就愛吃,愛吃羊肉已經深入骨髓了。
在宋代,人們非常重視祖傳的方法。雖然飲食是一種很小的方式,但它也包括:“古老的祖先制度:不要到處品嘗。”《家法》曾被提高到治理的高度:“菜不貴,羊肉的味道也不在廚房里用。這是祖宗的律法,所以它能帶來和平。”唐朝宮廷中“紫駝峰出青鍋,水精過素鱗”的奢華,在先民的楷模和家法的約束下,已經難以恢復,以至于我們在回顧北宋初年宮廷飲食史料時,常常會感到非常對不起當時的皇帝。據《宋史仁宗》記載,仁宗半夜肚子餓。他想吃羊燒羊,卻不敢命令大廚來準備,以免成為家常便飯而傷人。他寧愿忍饑挨餓到天亮。歷代帝王常借菜炫耀,仁宗則不然。這真是祖傳的節儉戒律。
在這樣悲慘的生活中,唯一的安慰就是羊肉。自先秦以來,羊肉一直是一種高貴的飲食。在第二部分國語《楚辭》中,關舍夫說:“天子吃牛羊豬三只動物。王子和諸侯吃牛,王子吃羊,官員吃豬,學者吃魚,老百姓吃蔬菜《禮記·王志》還說:“諸侯無故不殺牛,官吏無故不殺羊,士大夫無故不殺狗和破布,百姓無故不吃寶。”可見,牛羊肉是大肉,普通人很難配得上。在天水,為了養牛,禁止屠宰和吃肉,所以羊肉成為最重要的肉。祖傳的限食法雖然禁止異味,但對羊肉法卻慷慨大方,“菜不貴,御廚只吃羊肉”。因此,法院想說話主要靠羊肉。
宋人對羊肉的極端偏愛可以說是時代的特征。王安石對“美”字的解釋是從羊來的,從大的,也就是說,大羊就是美,東坡還有一句話“剪胡羊大如馬,誰還記得鹿角的魚宴”。黃庭堅還稱之為“軟腐宜老,富貴廉潔是好客”。在管秀的《政本草》中,羊肉與人參并列,“人參益氣,羊肉養形”,“益氣安神,開胃養身,補陽益腎”。是一種很好的食療產品。所以,從寺廟的高度到江湖的距離,吃羊的風是非常大的祖傳方法為皇家羊肉法庭提供了合理的通道,也為羊肉提供了合理的食物。于是,清朗悠長的羊肉空氣在宋朝皇宮升起。
宋朝人對于羊肉的熱愛,已經達到了舉國癡迷的程度。
首先是從肉食的珍貴程度有關,牛在農耕時代是重要的生產資料,在許多朝代都不許私自宰殺牛,就如禮記所說,連諸侯沒什么重要的事都不輕易殺牛。最早在漢代,牛已經被立法保護,漢律規定“不得屠殺少齒”。漢律對殺牛的懲罰十分嚴厲,犯禁者誅,要給牛償命。到了唐宋時期,牛更是不管是否老弱病殘,都在禁殺之列,只有自然死亡,或者病死的牛才可以剝皮售賣或者自己吃用。物以稀為貴,牛肉自然在肉食排行榜中名列前茅。在《楚辭》的“大招”和“招魂”篇里分別呈現了兩桌異常豐盛的菜單,有:八寶飯、煨牛腱子肉、吳越羹湯、清燉甲魚、炮羔羊、醋烹鵝、烤雞、羊湯、炸麻花、燒鵪鶉、燉狗肉。在菜單的排名中牛肉是排在第一位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唐宋時期肉食發展趨勢——牛羊肉仍是主流
這種從先秦時期養成的飲食習慣,一直深深地影響到后世,在唐代著名的燒尾宴之上,菜譜是這樣的:通花軟牛腸(羊油烹制),光明蝦炙(活蝦烤制),白龍曜(用反復捶打的里脊肉制成),羊皮花絲(炒羊肉絲,切一尺長),雪嬰兒(豆苗貼田雞),仙人臠(奶汁燉雞),小天酥(鹿雞同炒),箸頭春(烤鵪鶉)過門香(各種肉相配炸熟)等。牛羊雞鵪鶉甚至還有青蛙,就是缺少豬肉。漢族的飲食文化發展到了宋朝已是博大精深,由于對牛肉的禁食,羊肉在這個時期成為了皇家士大夫階層的主要肉食。宋朝吃羊是從皇家流行開來的習俗,宋真宗時御廚每天宰羊350只,仁宗時每天要宰280只羊,英宗朝減少到每天40只,到神宗時雖然引進豬肉消費,但御廚一年消耗“羊肉43萬4463斤4兩”,而豬肉只用掉“4131斤”,還不及羊肉消耗量的零頭。
豬在中國自古就有,但從各種記載來看,直到北宋,還不被士大夫、富紳所接受,僅僅是貧困百姓的副食品。有二個史料:
一是宋仁宗半夜想吃羊肉,又怕吃了一次就成定例,以后夜夜都提供,增加財政負擔。
二是現在頗為流行的東坡肉,大家都知道,北宋時期的蘇東坡是個很有才華的人,但不得志,經常被貶,生活窮困潦倒,吃不起羊肉,就只能吃豬肉。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8381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天下第一風流才···
下一篇: 袁紹怎么成了漢末最大的&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