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一篇關于乾隆八年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最”字最早可見戰國文字,從冃,本意上是指帽子,因為帽子戴在人頭頂上,所以表示最高。最屬于極端用詞,只有在過去式時,用“最”來表達“最高”才比較合適,歷史上“最熱的夏天”,出現于乾隆八年,到底有多熱?
古人創造二十四節氣時,對夏天也有了一個基本認知,立夏這天,古人還是非常歡喜的,《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中說: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
作為暮春和盛夏的過渡期,立夏氣候還是非常宜人的,春天播下的種子,也到了成長的日子,不過中國經緯度跨越幅度太大,南方和北方立夏時,氣候各有不同,有詩云:南國似暑北國春,綠秀江淮萬木蔭。
過了立夏,就是初夏,然而夏至,此時天才算真正的熱起來,因為溫室效應,現在的夏天是一年比一年熱,如今我們還有電風扇、空調,冷飲,待在室內,倒也不是很熱,古人就飽受夏天的摧殘了。
清朝一共經歷了兩次氣候變遷,一次是明末清初年間發生了“小冰期”,這種極寒天氣,讓位于亞熱帶廣東都下起了大雪,《廣東通志》武宗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冬記載:隕雪,厚尺許。
這場大極寒,引發了饑荒,因極寒而死亡的人不計其數,清朝好不容易熬過了極寒,乾隆八年(1743年)清朝又迎來了歷史上最熱的一次夏天。那么這一年的夏天到底有多熱呢?
當時各地官吏都跟乾隆提交了奏折,闡述了這次熱災,《天津縣志》記載了五月份的情況:五月苦熱,土石皆焦,桅頂流金,人多熱死。五月份才剛剛進入仲夏,氣候就異常酷熱,地上的土石都被燒焦了,人也有被熱死的情況。
山西《浮山縣志》載有:夏五月大熱、道路行人多有斃者,京師更甚,浮人在京貿易者亦有熱斃者。五月份山西的情況還算好,京師人流量大,又修筑了各種高大的建筑,因此最熱。
其京城做生意的人,有些都是有去無回,根據朝廷統計,北京近郊和城內有11400人死于炎熱,近代歷史學者,根據各種記載,推算出了當年的高溫,7月份的氣溫坑達到40度,北京的溫度更是達到了44.4度。
乾隆也熱得受不了,還發放了圣旨自譴:諭、京師自五月杪以來。天氣亢旱。且溽暑炎蒸。甚于往歲。明細上天垂象以示儆。朕夙夜憂惕。莫釋于懷。皆因朕躬之闕失。或用人行政之失宜,不僅如此還特意做了一首詩:冰盤與雪簟,瀲滟翻寒光,輾轉苦煩熱,心在黔黎旁。
乾隆看著各地呈上來熱災奏折,自己又無可奈何,心中更是苦煩熱,不過從這首詩也可以看出,乾隆自己還是有降溫手段的,詩中就提到了冰盤,雖然古人沒有冰箱,但是天然的冰塊還是有的。
根據《大清會典》記載,清廷在京城設有十八座冰窖,由工部都水司掌管,統稱官窖,這里的冰塊都是提供給宮廷或者官府。至于“雪簟”值得是人工降過溫的房子,所以屋子不是特別熱,加上有涼席和冰塊,也能驅散炎熱。
這樣的待遇,一般人還真享受不到,我們能夠出生在有空調的時代,實在是大幸啊!
乾隆八年夏,天氣比往常要熱上許多,無數百姓忍受不了酷暑倒在大街上,乾隆皇帝看到這一幕頗為難受,為此他含淚躲著冰屋里,抱著冰塊享受涼意。
對于學生來說,夏天是個非常美妙的季節,因為長達兩個月的暑假就處在這時候,而對于苦逼的上班族來說,夏天充滿了惡意,火紅的太陽高高掛起,灼燒了中原大地,倘若工作地點沒有空調,那每一分每一秒都將是煎熬。
不過一般而言,夏天的炎熱也有著自己的限度,通常不會超過40℃,尚且在人體的承受范圍之內,大家咬咬牙也就抗過去了。
可是在兩百多年前的某個夏天,酷暑的惡意超出天際,將上萬人活活烤死!
不同尋常的乾隆八年乾隆八年(1743年)夏天,華北地區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酷暑天氣,據清朝官方統計,單單京城附近就有11400人因炎熱難耐而死,華北其他地區死于熱浪的百姓更是不計其數。
乾隆八年的夏天究竟有多熱?當時有個名為哥比的法國傳教士居住在北京城,剛好趕上這段時間,他利用一種老式的酒精溶液溫度表,觀測并記錄了7月13日至25日的極端天氣,結果顯示這些天的氣溫都在40℃以上。
而后哥比還寫了一封信給巴黎科學院的同事,信中他如是說道:貧民與一些普通百姓,因中暑或熱死而躺在街道與屋內,死者主要是肥胖者,有很多人向上天祈禱與懺悔。皇帝與大臣召開會議研究應對措施,他們命人在每條主要街道和城門洞發放降暑藥品及冰塊,以緩解人們的痛苦。
而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古氣候研究室主任、氣候變化研究首席專家張德二也曾對這段時期進行深入研究,經過換算他發現,1743年7月20日至25日,這幾天下午時分的氣溫都在40℃以上,其中7月25日更是達到令人瞠目結舌的44.4℃
要知道人體所能承受的高溫一般在33℃~42℃,其中:
33℃的時候,人體汗腺系統啟動,開始散發體溫;
35℃的時候,心跳加快,皮膚開始出汗;
36℃的時候,出汗量驟增,人體拉響警報;
38℃的時候,心肺腎等多個臟器將參與人體降溫,心跳進一步加快,一部分人出現中暑狀況;
39℃的時候,汗腺系統瀕臨衰竭,心臟病、心衰等危險狀況的發生概率大大增加;
40℃的時候,大腦調節功能開始癱瘓,出現站立不穩、頭昏眼花的狀況;
41℃~42℃的時候,人體承受能力達到極限,隨時可能倒地不起。
而乾隆八年七月份的那些天,每天的最高溫度都超過了40℃,這已經非常逼近人體極限,并且7月25日還達到了44.4℃的恐怖程度,所以才會有那么多人中暑而亡。
我們再從各地的地方志來感受當時的炎熱:
《浮山縣志》記載:
?夏五月大熱,道路行人多有斃者,京師更甚,浮人在京貿易者亦有熱斃者。?
《天津縣志》記載:
五月苦熱,土石皆焦,桅頂流金,人多熱死。
《高邑縣志》記載:
?五月廿八至六月初六日薰熱難當,墻壁重陰亦炎如火灼,日中鉛錫銷化,人多渴死。?
這些縣志雖然沒有明確表示出當時的氣溫有多高,但從?土石被烤焦鉛礦、錫礦被融化人被熱死、渴死?這樣的描述,我們不難想象那時候的高溫有多嚇人。
接著縱向對比一下近代華北地區的最高溫度。自中國氣象局成立以來,華北地區曾出現過兩次極端的高溫天氣。一次發生在1942年,華北地區夏日最高溫達到42.6℃,另一次發生在1999年,夏日最高氣溫直逼42.2℃,但它們與乾隆八年的44.4℃的最高溫相比,都有些小巫見大巫了,況且當時連續十多天的最高氣溫都保持在40℃,給百姓帶來的傷害也是成倍疊加。
翻閱整個中國歷史,沒有哪個朝代會花費如此多的筆墨來描述一個夏天有多么炎熱,因此將乾隆八年稱為?中國歷史上最熱夏天?也不算夸大其詞。
或許有人會問:既然天氣這么炎熱,乾隆皇帝會不會也被酷暑支配?對此筆者只能說大家多慮了,哪怕這種極端天氣再持續一個月,乾隆也能夠高枕無憂。
盡管當時沒有空調,可降溫的手段并不少,比如利用冰塊融化吸熱以及熱傳遞的原理降溫。據《大清會典》記載,乾隆八年紫禁城內擁有五口大冰窖,藏冰量在十萬塊以上,這些藏冰都是冬天從冰河里一塊塊鑿下來,放在此處以備不時之需。
雖說天氣異變不少冰塊融化,但仍然能夠保存下來許多,而乾隆作為皇帝自然有優先使用的權力,在冰塊的幫助下,乾隆戰勝酷暑簡直輕松加愉快!
而面對如此高溫,乾隆詩興大作寫下一首詩:
冰盤與雪簟,瀲滟翻寒光。
輾轉苦煩熱,心在黔黎旁。
大致意思就是:我在涼爽舒適的冰屋里待著,可心里苦悶極了,因為百姓還在酷暑中掙扎。
看似乾隆是在關心老百姓,可這又何嘗不是他炫耀的表現呢?乾隆說是這么說,但在冰屋里該享受的東西他一點也不會落下。
當然乾隆也的確采取了一些措施幫助百姓抵御高溫措施。比如,給犯人添加涼席、冰湯、藥餌;下旨給京城九門撥款,命人在城南各處準備好冰水等藥物,分發給民眾;延緩征稅時間;給地方撥款等。
但在大自然面前,人類的力量終究太過弱小,盡管乾隆抗暑的行動沒有停止過,卻始終是杯水車薪,單單京城附近就有11400人死于酷暑,華北其他地區的死亡人數更是無法統計。
至于出現這種極端天氣的原因,一直沒有明確的說法,筆者只能將其歸結為?人類破壞大自然所帶來的報應?。
乾隆
執筆君言總而言之,乾隆八年的夏天的確算得上?中國歷史上炎熱之最?,除了乾隆這種有權有勢之人瀟灑快活以外,大多數百姓都忍受著酷暑的煎熬,死亡人數已經過萬。
而由于人類對大自然無節制的攫取破壞,如今溫室效應越來越嚴重,全球氣溫普遍上升,極端天氣出現的概率大大增加,如果我們再不及時醒悟,那么乾隆八年出現的偶然事件,有可能會變成我們的必然事件。
所以,為了我們自己,也為了我們的家園,請用心保護祖國的每一寸河山。
根據歷史記載乾隆八年的夏天是目前溫度最高的一個夏天,據說溫度高達44.4攝氏度。當時高溫天氣不僅僅只是在京城這一帶,包括當時的天津,山西以及山東和河北這些地區都一樣酷暑難耐。當時的乾隆皇帝也是從未經歷過如此暴熱的夏天,他還特意寫了一首小詩來感嘆這個夏天的炎熱,乾隆皇帝寫得《熱》這首詩中就有一句,展轉苦煩熱,心在黔黎旁。連皇帝每天在皇宮都覺得在熱中苦苦煎熬了,百姓更是難熬,歷史記載當時熱死的人竟然有一萬一千多人,還有一些沒有統計到的人口。這個夏天收割了數以萬計的人的性命。
統治的前期,中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發展到了最高峰,其繁榮程度也大大超過了包括漢唐在內的所有王朝。乾隆時期農業巨大發展,原因是因為,社會安定,中原清廷重視農業生產,獎勵墾荒,減免賦稅。可就在乾隆在位時期中國迎來歷史上最熱夏天,真的讓我們也可以想象當沒有空調,人們冷熱都不能像現代一樣借助產品來取得舒適,40幾度的高溫,百姓要生活,要勞作也不得不得在高溫天氣下暴曬,乾隆八年的六月份,因為天氣太過炎熱,水分都被蒸干了,沒有水喝,大家渴都渴死了。家里面的家具用具什么鍋碗瓢盆都滾燙異常,散熱都只能靠飲水,在夜里也是悶熱入睡都難。而且古代又不像現代一樣,有防曬霜,空調防曬衣那些,再加上思想封建又熱還要穿長長的包裹住全身,想想都感覺挺熱的。所以當時熱死上萬人我覺得不夸張,也有考古學家證實了是真的,很慶幸自己生在了21世紀,擁有好的生活水平。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829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竇太后是什么權力大過漢景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