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長平之戰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對百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長平之戰對秦國有什么影響?此戰中損失了多少人?
前言
長平之戰是決定趙國生死命運的一戰,本來趙國雖然實力遠不如秦國,但只要延續廉頗加固城防,堅守不戰的策略,其實秦國也占不到什么便宜。但是,趙括因為缺乏臨陣經驗,性格又驕傲自負,一心急于立功,所以冒然命令將士們跟隨自己出戰,最后導致全軍覆沒,經過長平之戰的大敗,趙國的精銳部隊喪失殆盡,從此,趙國被秦國滅亡的命運就真的不可避免了。那么,長平之戰是怎么發生的?對秦國和趙國各自有什么影響?戰爭的損失有多大?
▲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發生的原委
長平之戰的發生時間有不同的說法,一種認為是在公元前260到261年間,一種認為是在公元前260到262年。趙國自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后,趙國的戰斗力在七國之中還是不容小視的。趙武靈王是一個銳意進取的君主,他曾經親自喬裝改扮,深入秦國軍事體系內部,考察秦國的軍事部署和地形。另外,在與其他國家的戰爭中,趙國也取得了很多勝利。趙武靈王想從今天的內蒙古包頭進攻,繞開堅固的函谷關,攻擊秦國。
秦國在趙國的西面,本來并不是一個強國,在秦穆公時代漸漸崛起,與諸侯爭霸,最后成為戰國七雄之一。秦昭襄王時,秦國大敗魏國和韓國,又戰勝了當時實力較為強大的楚國,得到了楚國的大片土地。而后又在華陽之戰中,大敗趙魏聯軍,加快了一統天下的步伐。
公元前270年,秦國進攻趙國,被趙國名將趙奢大敗,這時,名相范雎來到秦國,向秦昭襄王提出了遠交近攻的策略,昭襄王決定先攻打魏國和韓國,而后再攻打趙國。公元前262年,秦國攻打韓國的上黨郡,把上黨郡與韓國內部的聯系完全切斷。
這時韓國國君命令上黨郡太守馮亭將上黨郡獻給秦國,馮亭不愿意就此降秦,所以就轉而將上黨郡獻給了趙國,想借助趙國的力量來與秦國抗衡。一開始,趙孝成王平陽君趙豹商議,不接受上黨郡,因為他們認為馮亭這樣做,是想要嫁禍給趙國,會帶來災禍。
可是,以平原君趙勝為代表的一批人覺得,趙國應該接受上黨郡,因為打仗打很久,也未必能拿下一座城池,但是上黨郡有十七座城池,能夠不戰而得,當然是再好不過的事。
于是,趙孝成王接管了上黨郡,不久秦軍果然來與趙國爭奪上黨郡,公元前261年初,秦國攻占了上黨郡,趙國派大軍接應韓國的百姓。趙孝成王早就預料到白起會來攻打趙國,他認為只有老將軍廉頗才可以與白起對抗。廉頗雖然野戰能力不如白起,但卻是當時著名的守城大將,廉頗駐守在長平,今山西省高平市西北,對秦軍對峙。
長平之戰的過程
戰爭的最初階段,廉頗也采取了進攻的態勢,秦、趙兩國各自殺掉了對方的偵察兵,在戰爭的過程中互有勝敗,公元前260年,趙軍失利,趙國的兩個重要據點都尉城和故谷城都被秦軍給占領了,秦軍還俘虜了幾名趙國軍官。不久趙軍筑起圍墻,在營寨中堅守不出,秦軍發起猛烈攻擊,趙軍再次失敗,兩名軍官被俘,兩處陣地失陷。
▲影視劇中的廉頗
在趙軍多次初戰不利的情況下,廉頗堅定了堅守不戰的信心。其實,廉頗的堅守不戰并不是真正的堅守不戰,而是想先避開秦軍的鋒芒,等到秦軍數次挑戰,沒有結果,軍心不穩的時候,在尋找機會出戰。但是,秦國派出眼線,離間廉頗和趙孝成王的君臣關系,說廉頗堅守不戰是因為畏敵。趙孝成王也許一開始不相信,但是后來,連身邊的人都向他進言,趙孝成王也就不能不信了。于是,他多次派人責備廉頗,催促廉頗出戰。
廉頗深知,這個時候,如果自己率領趙國的大軍與秦軍硬拼,一定會失敗。但秦軍遠道而來,利在速戰,一旦趙軍堅守不戰,時間長了之后,秦軍必然士氣下降,這個時候,趙軍再一鼓作氣,擊垮秦軍也不是沒有把握。
本來,當初趙軍面對秦軍,屢次失敗之后,趙孝成王曾經想親自率兵出戰抗擊秦國,但是被身邊的近臣婁昌勸阻。婁昌認為,國君親自出征與國不利,與戰爭的形勢也無濟于事。婁昌建議派人去和秦國議和,其他大臣建議趙孝成王聯絡秦國之外的其他國家,一起對抗秦國,但是這樣做的目的,最終還是為了和秦國議和。一些大臣極力勸諫,認為只要派使者入秦,秦昭襄王必然會隆重接待使者,麻痹各國盟友,而為自己爭取時間,進一步對趙國發動進攻。而且,聯合的各國還會覺得趙國反復無常,不講信義,從而和趙國斷絕聯系,這樣趙國就被秦國孤立了。但是,趙孝成王本來就是一個反復無常的君主,他急于求成,卻也很害怕被秦國打敗。議和只是給他猶疑的心理,找到一個合理的出口。趙國最終還是派人去和秦國議和了,秦國果然隆重接待使者,不僅接受了趙國議和的請求,還表示會和趙國建立新的聯盟。這下,趙國可就危機四伏了,從此以后,各國也不會再幫助趙國對抗秦國了。
▲影視劇中的趙括
紙上談兵的趙括
趙國的形勢急轉直下,秦國在答應與趙國結盟后不久,就單方面撕毀了聯盟的契約。這個時候,秦國國相范雎又使出了百試不爽的反間計。他派人散布流言,說廉頗很好對付,秦國人最怕的是老將趙奢的兒子趙括。趙括雖然是將門虎子,從小也熟讀兵書,但是因為沒有實際的作戰經驗,而且性格剛愎自用,非常傲嬌。趙孝成王不但對秦國間諜的流言信以為真,而且他覺得,廉頗確實有可能因為年老,而愛惜自己的名聲,不想被秦國戰敗。所以,他也想盡快扶持年輕人上位,于是就罷免了廉頗,讓趙括到前線去指揮大軍。
據說,在趙孝成王決定啟用趙括之前,趙括的母親也曾經勸趙王不要重用趙括,因為她還是很了解自己的兒子的:趙括是一個志大才疏,喜歡夸海口,做事很不切實際的人,趙括的父親趙奢在世時,就覺得趙括雖然對兵法說得口若懸河,但是他視戰爭如兒戲,根本沒有見識過什么才是真正的戰爭。這樣的情況下,一旦讓趙括統兵,趙國一定會一敗涂地的。
但是,趙孝成王這時已經被秦國的間諜成功說動,十分信任趙括,連藺相如的勸諫也聽不進去。
公元前260年農歷七月,趙括到達長平,一改廉頗堅守不戰的策略,主動出擊。在趙孝成王決定換掉廉頗的時候,秦昭襄王給了白起更多的信任,不但給白起封了更高的官職,而且派兵增援白起,并嚴守機密,有人如果走漏消息,立即格殺勿論。
最初,趙括下令攻擊秦軍時,秦軍假裝失敗,并連續后退,一直把趙國大軍引入自己的包圍圈。趙括年輕氣盛,一直追到秦軍的大本營,但是趙國的將士無法攻破秦軍堅固的防守。趙軍連續攻打多日,已經筋疲力盡。這時,白起見反攻的機會已經成熟,就親自率領兩萬五千余人,切斷趙括大軍的后路,然后,又命令一支大軍從中間將趙國大軍分成兩段,讓他們前后不能相互接應。然后,白起帶著士兵們發起了進攻。
▲長平之戰
這時趙國的糧道已經被切斷,軍心渙散,趙括帶領士兵們突圍數次,都無法沖出秦軍的包圍圈,他們只好就地扎營,等待救援。本來,趙國的大軍,是趕來援救的,但是秦昭襄王這個時候,幾乎是動用了全國百姓的力量,來阻斷趙國的援軍。他把整個河內郡的百姓全部授予爵位,又命令全國十五歲以上的男子都去切斷趙國的援軍和運送糧食的通道。
這時,山上的趙國大軍已經連續46天斷糧了,士兵們相互殘殺,作為食物。最后,趙括將剩余的大軍組織起來,親自帶兵突圍,突圍進行了四五次,但是秦軍好像越戰越勇,趙軍根本沒有可乘之機。趙括在最后一次率兵突圍的時候,被秦軍亂箭射死。
戰爭的結果和影響
趙國的大軍失去了主帥,瞬間土崩瓦解,二十萬秦軍集體向白起投降,白起因為顧慮到趙國大軍反復無常,并且留著這些戰斗力很強的趙國大軍始終是個大患,所以就把趙軍騙到山谷之內,放走了年齡還小的200多人,最后將二十萬趙國大軍活埋。
長平之戰持續了一到兩年,秦軍先后斬殺趙國士兵45萬人。趙國從此有亡國之危,而秦軍內部,也死傷大半,用了很久才恢復了元氣。趙孝成王了解結果后,悔之晚矣。但因為趙括的母親在趙括出征前,曾經極力反對,所以趙王最終并沒有治罪趙括的母親。
▲影視劇中的范雎
秦軍這時,本來可以乘勝滅亡趙國,戰后,白起兵分三路,意圖擴大戰果。白起親自帶兵攻打趙國的都城邯鄲。這個時候,韓國和趙國再次聯合起來,用重金賄賂秦國國相范雎,范雎被趙國使者說服,答應勸說秦王接受合議。秦昭襄王考慮到秦國這時也已經兵疲民窮,所以就接受了合議。白起因為極力主戰,就與范雎產生了矛盾。應該說,這時候秦昭襄王接受合議的決定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因為沒有采納白起滅亡趙國的意見,秦國后來喪失了絕好的機會,在又一次與趙國發生的邯鄲之戰中,秦軍失敗。此后,趙國的實力又有所恢復。
關于長平之戰的損失,過去學者們普遍認為,趙國大軍戰死者應該有五萬左右,投降者20萬,投降者幾乎全部被殺。
▲影視劇中的長平之戰
現在,一些學者提出,其實趙國當時并沒有動用這么大規模的大軍去與秦國對抗,而廉頗的戰敗,很大可能并不是廉頗指揮不當,而是趙國大軍力量不足所致。從白起敢于用25000人與趙軍正面作戰,又派5000人把趙國大軍從中間截斷,就可以判斷出,趙國的大軍最多不超過秦軍的兩倍。所以說趙軍四十萬是不可能的。
趙國大軍素來以能征善戰著名當世,秦國在進攻趙國的時候,其實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之后,趙國又聯合其他國家,讓秦國在邯鄲之戰中失敗,就說明趙國雖然損失很大,但還是有與秦國一戰的能力的。而秦國自身雖然損失沒有趙國那么大,但是錯過機會之后,也不能再拿下邯鄲。根據這個現象來說,長平之戰的損失,也沒有歷史書上寫得那么大。
“長平之戰”是秦國與趙國之間爆發的一場戰爭,持續三年有余,最終由趙國對戰武安君白起。有歷史常識的都知道,“長平之戰”是以秦國的勝利而告終,趙國此戰損失趙卒四十五萬,趙括被殺而結束,這場戰爭不管是在持續時間,雙方投入的兵力還是死亡的人數來看,都排在戰國時期的前列。
那么“長平之戰”,哪個國家贏了?如果單純說這場戰爭,表面來看,是秦國取得了勝利。但是站在全局的角度以及這場戰爭對于兩個國家造成的潛在影響來看,貌似秦國受到的傷害更大一些。
長平之戰為雙方帶來了什么影響。戰爭的起因就是由于韓國的上黨郡,趙國妄想吃免費的午餐,秦國打韓國費了半天勁,就是為了上黨郡,韓國眼看頂不住了,上黨郡守帶著城和人歸降了趙國。趙孝成王與趙勝等人一合計,眼見這到嘴的肥肉,實在是無法拒絕,于是昧著良心收下了上黨郡。秦昭襄王怎么能受得了這份氣,于是率大軍來攻,勢必要討回上黨,不然秦昭襄王的老臉該往哪里放?
長平之戰持續了三年,雙方都損失了什么: 趙國明面上是損失了45萬趙國將士,然后就是多年來積攢的糧草,被這次戰爭消耗光了,損失了大將趙括。其他呢?好像沒有什么了。
秦國也損失了數量相當的糧草,并且經過此戰,秦國士兵也將近半數,拿回了本來就該屬于自己的上黨郡,但在長平之戰之后,秦國還損失了戰神白起。
這樣對比可以輕而易舉地看到,趙國用了幾十萬士兵加一個趙括,換了武安君白起一命。那么這個買賣做得值不值?
我覺得這個買賣做得值,因為在之后的邯鄲之戰,秦國本次造成的損失就被放大了。所謂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武安君白起沒有參加邯鄲之戰,不管他是有自己的理由也好,還是和秦昭襄王慪氣也罷,但是結果就是他沒有參加邯鄲之戰,并且還因此丟掉了自己的性命。
面對秦國對于邯鄲的攻擊,趙國不缺大將,不缺士氣,缺的就只有士兵,而士兵是可以通過外交手段來獲得的。于是平原君趙勝從楚國/魏國借來士兵,邯鄲之戰最終以秦國的慘敗而收場。
邯鄲之戰,秦國損失士兵三十萬,并且還損失了長平之戰前后秦國在對峙過程中侵占的趙國的土地,這里還要提到最關鍵的一點,就是秦國通過長平之戰拿過去的十七個城池的上黨郡,也因為邯鄲之戰的失敗而放棄了。這么一算,秦國這幾年折騰了一個什么?
趙國通過邯鄲保衛戰,不單單保衛了國家,而且還拿回了之前的土地,并且讓秦國損失了三十萬士兵,趙國當然也損失士兵了,但是邯鄲保衛戰的士兵,大都是別的國家借來的。那么通過這兩次大的戰役來看,趙國賺了一個上黨郡,還用趙括換了一個白起,士兵損失上,兩國半斤八兩。
為什么趙國最終還是被秦國滅掉趙國被秦國滅掉,到了嬴政這一輩了,客觀上來講,秦國之所以能迅速地恢復過來,而趙國不能的一大原因就是秦國的綜合國力強于趙國。
在秦趙對峙的過程中,秦國打通了巴蜀的運糧道路,源源不斷的供給讓秦國的戰力得到迅速的恢復。但是趙國則沒有這個實力,他們本身耕地面積就少,在失去了這么多生力軍之后,國內的生產力更弱了,因此在戰后重建上,明顯慢于秦國。
這就比如兩只老虎打架,其中一只雖然傷得更重,但是無奈其身體強壯,恢復能力驚人,短時間又恢復了活力,而另一只雖然傷的輕,可是恢復能力太弱。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趙國受到燕國的滋擾,燕國沒事在東北角上,但是不知道為何,就是看著被打的要死不活的趙國就想欺負一下,結果被趙國一頓胖揍。這顯然是讓趙國沒能得到徹底的喘息的機會,也就為之后的困難局面埋下了伏筆。
在此之后,趙國的國君還一代不如一代,秦國則代代明君,于是趙國與秦國的差距就越來越大了。
時針說單純看長平之戰這一場戰爭,秦國是贏了,但是站在全局的角度上來看,其實秦國受到的損失更大,之所以秦國后面依舊能蕩平六國,是由于其強大的戰后恢復能力,以及代代明君上。
列為,不知道你們有何高見,請暢所欲言。
長平之戰趙國損失40萬人,當時趙國的總兵力是多少呢?長平之戰后,秦國統一天下的進程進入倒計時。 東方六國沒有能夠單獨對抗秦的國家,各國縱合也沒有勝算。 長平之戰作為戰國時代最大規模的戰役,持續時間長,雙方投入兵力巨大,損失之大,對戰后時局的影響之深遠一直為后世所討論。 記錄長平戰役的文獻不勝枚舉,現代研究中討論這場戰役的文章也數不勝數,但研討會雙方兵力投入和戰損的文獻鳳毛麟角,筆者沒有天賦,根據掌握的資料和自己的推斷對這個問題給予了粗淺的研究,有不足之處。
長平之戰,秦趙投入兵力和損失詳細探索!
長平之戰是秦趙兩國之間的戰略決戰。 戰爭中趙國由于廉長期對峙,國力不足,在與秦國的消耗戰中處于下風,越來越不利,放棄了偏重防守的名將廉頗,在主戰趙括主動向秦發起決戰。 秦暗中變更了英俊的名將白起,白起針對趙括急于勝利的弱點,采取了佯敗后退,迫使敵人逃出陣地,分割包圍,殲滅敵人的作戰方針。 最終成功包圍了趙軍,趙軍于四十六日包圍失敗,最終主將趙括戰死后,向秦軍投降,秦軍登機陣亡。 趙國在這場戰役中失去了精銳,從秦國統一大業進入高速公路。 在長平戰役中趙國出動兵力的太史公在010~3010中的010~3010、010~3010中有多個記載,其中“圍軍戰敗,40萬人降臨武安君。 武安君計說:“前秦已經脫黨,上黨人民不愿意為秦歸趙。
?趙反觀。 不僅殺人,還害怕混亂。 ”。 脅迫殺人詐騙,留下那個小不點二百人歸趙。 先后斬首四十五萬人。 趙人大地震。 ”可以看出,趙軍前后投入四十五萬人,造成損失。 秦軍投入兵力《史記》沒有明確記載,但是根據《白起王翦列傳》的“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的精神,白起即使是天縱英才,也兼顧地形之利,秦軍包圍了四十五萬趙軍,但趙軍兵力的十倍被使用。 因此,許多學者認為秦軍兵力在50萬至100萬人以上,更能被大眾接受的數字是秦軍的60萬人。
因此,筆者根據《廉頗藺相如列傳》年的記載和推測,秦趙雙方的出動兵力分別為60萬人和45萬人。 但是,很多人懷疑《秦本紀》記載的正確性。 確實,司馬遷著《白起王翦列傳》是百年以后的西漢,漢朝以前的歷史不是他自己經歷的。 漢前的歷史他參考過去的史料典籍,戰國時期主要參考《史記》 (始皇帝焚書主要燒的是六國史料),《孫子兵法》作為秦國史料有禁忌取勝的缺點。 但是,長平之戰趙國的記錄也很客觀,畢竟記錄的不是敵人,對外沒有虛假的意思,即使有夸大對方實力炫耀本國功績的嫌疑,從長平之戰遺跡出土的趙軍骸骨專家推測,趙軍的損失為《史記》。
1998年靳生禾、謝鴻喜等軍事歷史地理學家合著的《史記》一書,是目前長平戰役研究中最權威的專著,其許多觀點已經被普遍接受,該書無論考證還是實地調查都非常細致,論證都很有說服力,論證也很有說服力。 書中的一個觀點是,長平之戰中趙國的損失未必45萬,但差別不大,其中陣亡25萬,投降20萬。 另外秦軍也在這場戰斗中,損失了四五十萬兵力。 (陣亡30萬,受傷十幾萬)長平之戰,秦趙投入兵力和損失詳細探索!
趙軍的損失人數無論是《史記》記載還是考古實證,都可以說明有40萬左右的人。 秦軍損失《史記》? 《白起王翦列傳》中寫道:“今秦打敗了長平軍,但秦死亡的死者有一半,國內空無一人。 ”。 以上討論結果表明,秦軍兵力60萬人,秦軍損失30萬人左右,筆者也贊同這個數字。 但問題是,前面說“統軍戰敗,40萬下武安君”,說“挾詐殺人,留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 先后斬首四十五萬人。 趙人大地震。 ”其中,投降秦軍40萬,前后斬首戰俘45人,也就是說趙軍以戰死5萬人的代價殲滅秦軍30多萬人,這顯然不符合秦軍的戰斗力。?
這個疑點是“墻堅不肯進去,秦奇兵兩萬五千拒絕趙軍后,又一軍五千騎斷趙墻之間,趙軍二糧斷后。” 同樣受到質疑的是,僅有的秦軍3萬人能把數十萬趙軍一分為二,顯然趙軍也沒那么弱。 因此,趙軍戰場陣亡和投降被坑殺的人數共計45萬人,其中戰場損失約二十五萬人,投降秦軍者二十多萬人,根據現代長平戰場遺址的考察,趙軍遺骨坑不集中分布,認為由幾個部分組成。 這也充分證明趙軍被坑殺的人不在40萬人以上。
如上所述,秦趙長平之戰雙方出動兵力的有秦軍60萬、趙軍45萬。 秦軍陣亡20萬人,趙軍陣亡25萬人,投降的20萬人被坑殺。
后續影響。長平之戰直接導致白起同范睢之間的矛盾被放大,白起提前謝幕。長平之戰后,白起準備一舉拿下趙國都邯鄲。白起兵分三路將邯鄲的外圍掃清,邯鄲已經暴露在秦軍的鐵蹄之下。韓魏一看,壞了,白起你是鬧著玩下死手呀,趙國要是完了,韓、魏也好不到哪去。魏、韓派蘇代游說范睢說:“趙滅亡了,秦王就為天下的大王了,武安君位列三公,你能在他的官位下面嗎?到時候,你想在他下面也不能了。秦國前一陣子攻打韓國,包圍了上黨,而上黨的百姓都最投降了趙國,天下的百姓一直不愿并入秦國。現在滅了趙國,北面的人并入燕,東面的并入齊,南面的并入韓魏,秦國得不到幾個人。不如給趙個臺階下,割地得利,不要給白起再加功了。”蘇代的話是兩層意思,第一是攻下趙國,白起的地位就要超過范睢;第二層意思是雖然盡有趙地,但是一片荒地,沒人了,所以不要這么做。第二層意思純粹扯淡,蘇代只要把第一層意思剖析清楚了,范睢必會說服秦王撤兵。范睢的發家史是扳倒了當時的秦相穰侯魏冉,并把魏冉趕回封地陶,范睢是魏冉的第一大仇敵。而白起是魏冉發現并一手提拔的,魏冉對白起有知遇之恩,而且白起同魏冉的私人關系非常好,白起的地位一旦高過范睢,范睢就沒什么好果子吃了,于是召回了白起。自此,秦國失去了一舉滅趙的最佳時機,反而給以后的統一制造了麻煩。因為長平一戰,趙損失了精銳主力及大量的物資,而且心理處于崩潰邊緣,諸侯的救兵短期內難以形成有效救援。等趙人的心理恢復了以后,趙國就不好打了。再也不會有投降這一說,投不投降都是死,困獸猶斗,何況人乎。結果第二年,王龁再攻邯鄲,大敗,白起也因為有怨言而被賜死,一代戰神以悲慘的方式退出了歷史舞臺。至此,秦國統一六國的進程大大減緩,一是各國的抵抗強烈,再者白起之后數年秦并無優秀將領,直到呂不韋相秦,蒙驁、王翦等大將出現。
長平之戰,不僅是戰國最慘烈的戰爭,更是轉折戰國歷史發展的關鍵戰爭,沒有之一。
趙國因為這場慘敗失去了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兵力,直接從一流強國被打成弱國,在失去了爭奪天下資格的同時,也失去了阻擋秦國東進統一六國的能力。
首先,關于長平之戰的真實性毋庸多言。
無論是傳世的《史記》記載:
卷五《秦本紀》,四十七年,秦攻韓上黨,上黨降趙,秦因攻趙,趙發兵擊秦,相距。秦使武安君白起擊,大破趙於長平,四十馀萬盡殺之。
還是出土的秦簡記載:
睡虎地秦簡《編年記》:四十七年,攻長平。
都明確肯定了長平之戰的真實性。
其次,關于長平之戰趙軍40多的陣亡人數也是非常肯定。
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的一場超級大戰,就規模而言,在中國歷史上首屈一指。
在當時也被秦、趙、韓、齊、燕等國官史紛紛記載。
如《史記?秦本紀》:?(秦昭王)四十七年,秦攻韓上黨,上黨降趙,秦因攻趙,趙發兵擊秦,相距。秦使武安君白起擊,大破趙於長平,四十馀萬盡殺之。?
《史記?趙世家》:?廉頗免而趙括代將。秦人圍趙括,趙括以軍降,卒四十馀萬皆阬之。?
《史記?韓世家》:?(韓桓惠王)十年,秦擊我於太行,我上黨郡守以上黨郡降趙。十四年,秦拔趙上黨,殺馬服子卒四十馀萬於長平。?
《史記?田敬仲完世家》:?(齊)王建立六年,秦攻趙秦破趙於長平四十馀萬,遂圍邯鄲。?
《史記?燕召公世家》:?(燕武成王)十三年,秦敗趙於長平四十馀萬。?
《史記?六國年表》:?(秦昭王)四十六年,王之南鄭。四十七年,白起破趙長平,殺卒四十五萬。(趙孝成王)六年,使趙括代廉頗將。白起破括四十五萬。?
再次,長平之戰對趙國元氣大傷毋庸置疑。
我們知道,戰國后期,幾個大國都紛紛建立了郡縣普遍征兵制,即:國家制土分民,按戶收稅征兵。
這種征兵體制的好處是,平時是以現役吏卒組成的常備軍,戰時征發各郡縣的材士擴充兵力,叫?興兵?。
為了應付長平之戰,趙國進行了軍事總動員,全國百分之八十左右的兵力全部投入戰場,結果全軍覆沒。
所以,秦昭王說,?趙卒之死于長平者已十七、八?(《戰國策?中山策?昭王既息民繕兵》)
長平之戰時的趙國是僅次于秦的強國,但在長平之戰后,趙國的國力已經和秦國不可同日而語,因為人力資源的損失幾乎無法彌補。
綜上所述,春秋時期,晉國是數一數二的強國,到了戰國時代,三家分晉,出現了趙韓魏三國。
其中,趙國自武靈王胡服騎射以來,進行了徹底的軍事改革,迅速成為戰國中后期的北方軍事強國。
從公元前307年至公元前296年的十二年間,趙國西破林胡、樓煩、北滅中山,拓地千里。肥義、樓緩、藺相如、虞卿、趙勝、趙奢、廉頗、李牧等良相名將輩出。
此外,趙國民風驃悍、崇尚氣力,當魏、齊、楚等國相繼衰落,秦國日益強大之時,只有趙國成為山東六國的中流砥柱,成為秦國東出的最大的阻礙,作用可謂舉足輕重。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7885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