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歷史探究

太守被蘇軾寫文痛罵,他為何還刻入石碑供人瞻賞

揭秘(mi)歷史故事 2023-06-13 06:37:20

太守被蘇軾寫文痛罵,他為何還刻入石碑供人瞻賞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蘇軾的(de)故事,感興(xing)趣的(de)讀者可(ke)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宋朝出(chu)過很(hen)多詩(shi)人,蘇軾就是(shi)其中一(yi)個(ge),他的身世(shi)經歷也異(yi)于其他文(wen)人,且(qie)性格(ge)耿直剛烈(lie)。

當年有一(yi)個(ge)太守(shou)不(bu)知哪里看不(bu)慣蘇軾(shi),就刻意為難他,結果卻被(bei)蘇軾(shi)寫文痛(tong)罵了一(yi)番,而該(gai)太守(shou)不(bu)僅(jin)沒恨(hen)蘇軾(shi),反而把他罵自(zi)己的(de)詩(shi)文刻在石碑上供(gong)人觀(guan)看,而這些出自(zi)蘇軾(shi)之(zhi)手的(de)作品(pin)也在后來成為了千(qian)古名(ming)句。

01

蘇(su)軾(shi)是北宋人,因(yin)才華橫溢被人成為“唐宋八大(da)家之一”。

不過他(ta)早年愛好修(xiu)道,或跟唐朝李白一樣想(xiang)通過登高山尋高人已求長(chang)生藥,故此自己又號稱“鐵(tie)冠(guan)道人”。

蘇軾一(yi)生約有(you)七八個(ge)稱號,有(you)的(de)稱號是(shi)世(shi)人所(suo)取(qu),有(you)的(de)則(ze)是(shi)自(zi)己(ji)所(suo)取(qu)。后(hou)世(shi)更多(duo)人知(zhi)道(dao)他叫(jiao)蘇東(dong)坡(po),殊不知(zhi)另一(yi)個(ge)稱號叫(jiao)蘇仙。

據說(shuo),蘇軾在眉(mei)山長(chang)大從小向往深山里的(de)神仙居(ju)所,且對書法、畫畫、儒家(jia)文化特(te)別(bie)敏感,其自(zi)幼(you)聰明伶(ling)俐(li),學習能力(li)很強,當寒窗苦讀(du)近十載后,年(nian)輕氣盛的(de)蘇仙就開始赴京(jing)趕考。

那一年正是1057宋(song)朝仁宗(zong)執政,蘇仙(xian)憑(ping)借自己的(de)才華通過(guo)科舉考得進士,跟著邁入官場,為(wei)朝廷效力(li)。

宋神宗(zong)時期(qi),蘇仙(xian)由于(yu)才華橫溢,又懂得待人處事,逐被宋朝多次提(ti)升官(guan)職(zhi),曾擔任過(guo)徐州、揚州、定洲、杭(hang)州、湖州等重要官(guan)職(zhi),而(er)他(ta)每(mei)到一處當官(guan),閑下來時總(zong)喜(xi)歡游(you)山玩(wan)水,過(guo)程中總(zong)忍不住喜(xi)悅的心情而(er)揮筆大作詩(shi)詞(ci)。

然(ran)而蘇仙痛罵(ma)太守的事情,得追究(jiu)到(dao)宋仁宗時代。

他當(dang)時(shi)剛踏入官場不久就被派去鳳(feng)翔城(cheng)當(dang)簽(qian)判(pan),當(dang)地的(de)(de)太(tai)守名叫陳希亮,為人有(you)點固執,或許(xu)是(shi)因(yin)為輩分高(gao)的(de)(de)問題,所以(yi)總有(you)點瞧不起(qi)25歲的(de)(de)蘇東(dong)坡(po)。蘇東(dong)坡(po)當(dang)時(shi)不僅風華正(zheng)茂(mao),骨子(zi)里還透著一種文人的(de)(de)清傲,于是(shi)在工作上總跟太(tai)守陳希亮相處得不和諧。

由(you)于蘇仙的性(xing)格天生(sheng)豪邁(mai),開朗大(da)方,凡事都謙讓(rang)不計較(jiao),而上(shang)司陳希亮則(ze)比較(jiao)頑固嚴肅,處事十(shi)分古(gu)板守舊(jiu),故此(ci)在平時(shi),陳希亮就經常故意刁難蘇東(dong)坡。

然而(er)蘇(su)(su)仙因(yin)才氣高的(de)緣故,且(qie)備受當(dang)地百姓跟衙門同事的(de)敬仰,眾人(ren)也(ye)都(dou)認為他(ta)人(ren)品特好,還因(yin)為送他(ta)一個稱號叫“蘇(su)(su)大賢良”。而(er)此事被太守陳希亮知道后,找(zhao)了機會當(dang)眾責(ze)訓蘇(su)(su)仙跟其他(ta)下屬,這導致了蘇(su)(su)仙顏(yan)面掃地。

02

另外,陳希亮總愛對(dui)蘇東(dong)坡提上來的文案加以亂改(gai),還批評哪(na)些(xie)地方不對(dui)需要蘇東(dong)坡拿(na)回去重新(xin)寫一遍,這(zhe)事蘇仙(xian)倒也過多(duo)反駁,只是(shi)默(mo)默(mo)照做(zuo)了。

夏(xia)末(mo)秋至,轉眼(yan)又(you)到了(le)中(zhong)秋節,此時城(cheng)中(zhong)官(guan)(guan)員(yuan)會(hui)(hui)按照(zhao)以(yi)往傳統,備好薄禮(li)赴知府大(da)堂參加官(guan)(guan)場宴會(hui)(hui),席(xi)間眾官(guan)(guan)員(yuan)推杯換盞,聊得不亦樂(le)乎,唯獨蘇仙(xian)毫無參與感(gan),不僅沒(mei)去應酬他人,還(huan)不想搭理別的官(guan)(guan)員(yuan)。

而這種高冷行為(wei)卻被(bei)太守(shou)陳希亮看見(jian),之后(hou)對方就寫文書(shu)給知府大(da)人,說了蘇仙(xian)很多壞話,最終蘇仙(xian)也因這事被(bei)罰了八斤(jin)銅錢。之后(hou)蘇東坡(po)很生氣,并且開始覺得陳希亮是一個(ge)頑固(gu)不化的老油條(tiao)。

北(bei)宋嘉佑8年,朝廷派遣陳希亮負責(ze)修(xiu)建凌虛觀(guan)臺,以供眾生登臺瞻(zhan)賞(shang)勝景。根(gen)據當時(shi)的(de)人文習慣,這(zhe)每當要(yao)建筑樓(lou)臺、涼亭、閣樓(lou)之際(ji),總要(yao)安排有文采的(de)人負責(ze)寫(xie)文記錄(lu)下(xia)來。

那么論到(dao)當(dang)時的大文豪則非蘇(su)東(dong)坡莫屬,這陳(chen)希亮嫉妒(du)歸嫉妒(du),可蘇(su)仙的才華是大家公認的,于(yu)是陳(chen)希亮就找到(dao)了(le)蘇(su)仙讓他負(fu)責寫凌虛觀臺的記(ji)錄。

此(ci)(ci)時,身為下屬的蘇軾(shi)盡管不愿(yuan)意,也不好違(wei)背上司(si)的命令(ling),因此(ci)(ci)就承接(jie)了下來。在撰寫《凌虛臺(tai)記》的過程中,蘇仙可(ke)能想起了陳(chen)希(xi)(xi)亮對自己的各(ge)種尖酸刻薄,就借此(ci)(ci)機會(hui)在文(wen)中罵陳(chen)希(xi)(xi)亮。

蘇軾的(de)(de)《凌虛臺記(ji)》寫完后,約(yue)達(da)五百字,文章流(liu)暢灑脫,有(you)種一氣呵成的(de)(de)美感,可其中也蘊(yun)含(han)了罵陳希亮的(de)(de)話(hua)語(yu)。

文中記載(zai):“物之廢興成毀(hui),不可得而(er)(er)知(zhi)也(ye),夫臺猶不足恃以長久,而(er)(er)況于人事之得喪,忽往而(er)(er)忽來者歟,而(er)(er)或者欲(yu)以夸世而(er)(er)自足,則過(guo)之矣”。

通(tong)過解讀(du),我們發現蘇仙的(de)這段古(gu)文,是講從古(gu)至今,無數棟蓋起的(de)大(da)建筑終會化為廢墟(xu)一(yi)堆,這小(xiao)小(xiao)的(de)凌虛觀臺又何嘗(chang)不是如(ru)此呢?

大型樓閣建筑物都(dou)不能長久(jiu),人與事就更(geng)加如此。假若某者(zhe)欲借修樓臺(tai)吹噓自(zi)己功(gong)績于(yu)后(hou)世,簡(jian)直是大錯特錯的,不論(lun)是誰(shui)也莫把自(zi)己太當一回事,而且遲早會有遭到(dao)報應的一日。

此話分明就是(shi)在罵陳希亮本(ben)人,因為他是(shi)修凌虛(xu)臺(tai)的(de)負責人,提文的(de)主(zhu)意也是(shi)他出的(de),并且還想蘇(su)東坡在文中(zhong)多(duo)寫一(yi)些歌頌(song)他功績(ji)的(de)句(ju)子,殊不知蘇(su)東坡為人耿直(zhi),直(zhi)接就在臺(tai)記中(zhong)懟(dui)陳希亮,并且引用觀(guan)點有(you)理有(you)據令(ling)人無法反駁。

03

該篇《凌虛臺記》自(zi)宋朝(chao)衰亡后,被流傳了下來。

明朝(chao)時有一(yi)位大才(cai)子楊慎(shen)看到后就有感而(er)發的寫(xie)道:“太難為太守(shou)(shou)矣。一(yi)篇罵太守(shou)(shou)文字耳,文亦好,亦可感”。

看(kan)看(kan)就連明朝的文人(ren)(ren)都(dou)知(zhi)道《凌虛臺(tai)記》是蘇仙用來(lai)罵太守陳希亮的,至于當事人(ren)(ren)能不能看(kan)出來(lai),知(zhi)不知(zhi)道就另(ling)有他說了。

根據《宋朝(chao)史(shi)·陳希(xi)亮傳》記載(zai),陳希(xi)亮本人確實(shi)看過(guo)蘇仙寫的凌虛臺(tai)記,并且忍不住稱贊(zan)了一番,說什么:“妙(miao)哉(zai),妙(miao)哉(zai)”。

而事后(hou)陳(chen)希亮還(huan)命人把(ba)該文章刻入石(shi)碑,筑立在凌(ling)虛臺旁邊(bian),以供來人瞻賞。

通過一首詩(shi)詞便可以了(le)解古代文(wen)人(ren)趣事(shi),好(hao)的詩(shi)詞可以讓人(ren)心胸豁達(da),好(hao)的文(wen)采更能得(de)到別人(ren)的稱贊。

正如(ru)陳(chen)希亮,明知蘇軾是在(zai)罵(ma)自己,但是詩詞寫的極好,文采斐然,自然一(yi)笑而過,甚(shen)至刻(ke)入石碑,借鑒后世。

不得不說詩詞對(dui)于后人的(de)影(ying)響是(shi)極大的(de)。

蘇軾的人物評(ping)價

人物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二名蘇東坡,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享年64歲,史書記載蘇軾身長八尺一寸有余(186cm)蘇軾為人豁達心胸寬廣,宋高宗朝乾通6年,贈太師。眉州(即今四川眉山)人,漢族,是蘇洵的大兒子,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詩人、詞人,豪放派詞人代表。嘉佑二年(1057年)與弟蘇轍同登進士。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熙寧二年(1069年),父喪守制期滿還朝,為判官告院。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反對推行新法,自請外任,出為杭州通判。遷知密州(今山東諸城),移知徐州。元豐二年(1079年),罹“烏臺詩案”,責授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簽書公文。哲宗立,高太后臨朝,被復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東蓬萊);4個月后,遷為禮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遷中書舍人,又遷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元佑四年(1089年)出知杭州,后改知潁州,知揚州、定州。元佑八年(1093年)哲宗親政,被遠貶惠州(今廣東惠陽),再貶昌化軍(今海南儋州市)。徽宗即位,遇赦北歸,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今屬江蘇),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郟城縣(今河南郟縣)。他與他的父親蘇洵(1009~1066)、弟弟蘇轍(1039~1112) 皆以文學名世,世稱“三蘇”;與漢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齊名。”“三蘇”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稱,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蘇洵是蘇軾.蘇轍的父親,蘇軾是蘇轍的哥哥)、王安石、曾鞏。(分為唐二家和宋六家)】。作為杰出的詞人,開辟了豪放詞風,同杰出詞人辛棄疾并稱為“蘇辛”。在詩歌上,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蘇軾的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等。在政治上屬以司馬光為領袖的舊黨。在書法方面成就極大,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
【蘇軾生平】
嘉佑元年(1056年),虛歲二十一的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翌年,他參加了禮部的考試,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卻陰差陽錯地高中進士第二名。
嘉佑六年(1061年),蘇軾應中制科考試,即通常所謂“三年京察”,入第三等,為“百年第一”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憂扶喪歸里。熙寧二年(1069年)服滿還朝,仍授本職。他入朝為官之時,正是北宋開始出現政治危機的時候,繁榮的背后隱藏著危機,此時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變法。蘇軾的許多師友,包括當初賞識他的恩師歐陽修在內,因在新法的施行上與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被迫離京。朝野舊雨凋零,蘇軾眼中所見的,已不是他二十歲時所見的“平和世界”。
蘇軾因在返京的途中見到新法對普通老百姓的損害,很不同意參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認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書反對。這樣做的一個結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離京的師友一樣,不容于朝廷。于是蘇軾自求外放,調任杭州通判。
蘇軾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滿后,被調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政績顯赫,深得民心。
這樣持續了大概十年,蘇軾遇到了生平第一禍事。當時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詩句扭曲,大做文章。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到任湖州還不到三個月,就因為作詩諷刺新法,“文字毀謗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獄,史稱“烏臺詩案”。
蘇軾坐牢103天,幾瀕臨被砍頭的境地。幸虧北宋在太祖趙匡胤年間即定下不殺士大夫的國策,蘇軾才算躲過一劫。
出獄以后,蘇軾被降職為黃州團練副使(相當于現代民間的自衛隊副隊長)。這個職位相當低微,而此時蘇軾經此一獄已變得心灰意懶,于公余便帶領家人開墾城東的一塊坡地,種田幫補生計。“東坡居士”的別號便是他在這時蘇軾起的。
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離開黃州,奉詔赴汝州就任。由于長途跋涉,旅途勞頓,蘇軾的幼兒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遙遠,且路費已盡,再加上喪子之痛,蘇軾便上書朝廷,請求暫時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準。當他準備南返常州時,神宗駕崩。
哲宗即位,高太后聽政,新黨勢力倒臺,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蘇軾于是年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個月后,升中書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學士知制誥。
俗話說:“京官不好當。”當蘇軾看到新興勢力拼命壓制王安石集團的人物及盡廢新法后,認為其與所謂“王黨”不過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諫議。
蘇軾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黨,又不能見諒于舊黨,因而再度自求外調。他以龍圖閣學士的身份,再次到闊別了十六年的杭州當太守。蘇軾在杭州修了一項重大的水利建設,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邊筑了一道堤壩,也就是著名的“蘇堤”。

【烏臺詩案】
宋神宗在熙寧年間(1068~1077)重用王安石變法,變法失利后,又在元豐年間(1078~1085)從事改制。就在變法到改制的轉折關頭,發生了蘇軾烏臺詩案。這案件先由監察御史李定告發,后在御史臺獄受審。御史臺自漢代以來即別稱“烏臺”,所以此案稱為“烏臺詩案”。
北宋神宗年間蘇軾因為反對新法,并在自己的詩文表露了對新政的不滿。由于他當時是文壇的領袖,任由蘇軾的詩詞在社會上傳播對新政的推行很不利。所以在神宗的默許下,蘇軾被抓進烏臺,一關就是4個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寫的詩的由來和詞句中典故的出處。
由于宋朝有不殺士大夫的慣例,所以蘇軾免于一死,但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元豐二年 (1079年),蘇軾移任湖州 (浙江省吳興縣),七月遭御史臺所派遣的皇甫遵等人逮捕入獄,他們指證蘇軾在詩文中歪曲事實,誹謗朝廷。御史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舉出蘇軾的《杭州紀事詩》做為證據,說他“玩弄朝廷,譏嘲國家大事”,更從他的其它詩文中挖出一句二句,斷章取義的給予定罪,如:“讀書萬卷不讀律,致君堯舜知無術”,本來蘇軾是說自己沒有把法律一類的書讀通,所以無法幫助皇帝成為像堯、舜那樣的圣人,他們卻指他是諷刺皇帝沒能以法律教導、監督官吏;又如“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變桑田”,說他是指責興修水利的這個措施不對。其實蘇軾自己在杭州也興修水利工程,怎會認為那是錯的呢?又如“豈是聞韶忘解味,邇來三月食無鹽”說他是諷刺禁止人民賣鹽。總結一句話,是認定他膽敢譏諷皇上和宰相,罪大惡極,應該處死刑。
蘇軾在御史臺內遭到嚴刑拷問,他自認難逃死罪。最后終能幸免一死。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蒙神宗的恩賜被判流放黃州(湖北省黃岡縣),蘇軾被拘禁近百日,后獲釋離開御史臺之獄。后人把這樁案件的告訴狀和供述書編纂為一部《烏臺詩案》。“烏臺”即御史臺。《漢書·朱博傳》:“是時,兀御史府吏舍百余區井水皆竭;又其府中列柏樹,常有野烏數千棲宿其上,晨去暮來,號曰朝夕烏。”后世便以御史府為烏府,御史臺為烏臺。由于這案的發起者都是御史臺的言官,他們包括御史中丞李定,監察御史里行(御史臺的見習史官)舒亶、何正臣等,因此稱為“烏臺詩案”。
蘇軾致禍的原由,除上述的“莫須有罪名”外,據說是因為得罪了當時的宰相王安石。當時人的筆記里曾記載其事。說蘇軾在朝廷當禮部尚書之時,有一日,他去王安石的書房烏齋去找王安石,王安石不在,蘇軾見烏齋臺桌上擺著一首只寫得兩句尚未寫完的詩——“明月枝頭叫,黃狗臥花心。”
蘇東坡瞧了又瞧,好生質疑,覺得明月怎能在枝頭叫呢?黃狗又怎幺會在花心上臥呢?以為不妥。于是提筆一改,將詩句改為“明月當空照,黃狗臥花蔭”。王安石回來后,對蘇軾改他的詩極為不滿,就將他貶到合浦。蘇東坡到合浦后,一天,他出室外散步,見一群小孩子圍在一堆花叢前猛喊:“黃狗羅羅,黑狗羅羅,快出來呀?羅羅,羅羅羅羅。”蘇東坡出于好奇心,走過去問小孩喊什么,小孩說,我們叫蟲子快點出來,好捉它。蘇東坡湊近花前一看,見有幾條黃色、黑色象芝麻大的小蟲在花蕊里蠕動。又問小孩說這是什么蟲?小孩說:黃狗蟲,黑狗蟲。蘇東坡離開花叢,來到一棵榕樹下,正碰到樹上一陣清脆的鳥叫聲,問旁人,這是什么鳥叫?旁人答道:這叫明月鳥。此刻蘇東坡才恍然大悟,知自己錯改了王安石的詩。這段記載的真偽已不可考。從史實上看,王安石罰蘇軾,錯改兩句詩似乎不是王安石討厭蘇軾的真正原因。其實質上的原因,當是政治上蘇軾反對王安石變法。所以,蘇軾才會在仕途有所不順。
【詩詞風格】
1079年7月,蘇軾在湖州任上,因烏臺詩案獲罪入獄,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黃州。詩案之前,自1071年任杭州通判以來,蘇軾歷任密州知州、徐州太守和湖州太守,政績卓著。其詩詞作品在整體風格上是大漠長天揮灑自如,內容上則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而詩案之后,雖然有一段時間官至翰林學士,但其作品中卻少有致君堯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卻越來越轉向大自然、轉向人生體悟。至于晚年謫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曠達的心境就更加顯露出來,一承黃州時期作品的風格,收斂平生心,我運物自閑,以達豁然恬淡之境。
以烏臺詩案為界,蘇軾的詩詞作品在創作上有繼承也有明顯的差異。在貫穿始終的“歸去”情結背后,我們看到詩人的筆觸由少年般的無端喟嘆,漸漸轉向中年的無奈和老年的曠達——漸老漸熟,乃造平淡。
首先,在題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蘇軾的“具體的政治憂患”,而后其作品則將側重點放在了“寬廣的人生憂患”,嫉惡如仇,遇有邪惡,則“如蠅在臺,吐之乃已”。其行云流水之作引發了烏臺詩案。黃州貶謫生活,使他“諷刺的苛酷,筆鋒的尖銳,以及緊張與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現的,則是一種光輝溫暖、親切寬和的識諧.醇甜而成熟,透徹而深入。”
其次,在文化上,前期尚儒而后期尚道尚佛。
前期,他有儒家所提倡的社會責任,他深切關注百姓疾苦; 后期,尤其是兩次遭貶之后,他則更加崇尚道家文化并回歸到佛教中來,企圖在宗教上得到解脫。他深受佛家的“平常心是道”的啟發,在黃州惠州儋州等地過上了真正的農人的生活,并樂在其中。
第三,在風格上,前期的作品大氣磅礴、豪放奔騰如洪水破堤一瀉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則空靈雋永、樸質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遠溢清。
就詞作而言,縱觀蘇軾的三百余首詞作,真正屬于豪放風格的作品卻為數不多,據朱靖華先生的統計類似的作品占蘇軾全部詞作的十分之一左右,大多集中在密州徐州,是那個時期創作的主流。這些作品雖然在數量上并不占優勢,卻著實反映了那段時期蘇軾積極仕進的心態。而后期的一些作品就既有地方人情的風貌,也有娛賓遣興,秀麗嫵媚的姿采。諸如詠物言情、記游寫景、懷古感舊、酬贈留別,田園風光、談禪說理,幾乎無所不包,絢爛多姿。而這一部分占了蘇軾全詞的十之八九左右,其間大有莊子化蝶、無我皆忘之味。至此,他把所有的對現實的對政治的不滿、歇斯底里的狂吼、針尖麥芒的批判全部驅逐了。其題材漸廣,其風格漸趨平淡致遠。
【蘇軾軼聞】
3、東坡肉
蘇軾被貶黃州的時候,有著名的《豬肉頌》打油詩:“黃州好豬肉,價錢等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就是著名的東坡肉烹調法了。蘇東坡后來任杭州太守,修蘇堤,興水利,深受百姓愛戴。而這“東坡肉”也跟著沾光,名噪杭州,成了當地的一道名菜了。
4、蘇軾退房
蘇軾居于常州,他花掉了最后一點積蓄,買了一所房子,正準備擇日遷入住,一個偶然的機會,聽到一老婦哭得十分傷心。他問老婦哭什么,老婦說,她有一處房子,相傳百年了,被不孝子孫所賣,因此痛心啼哭。細問之下,原來蘇軾買的房子,就是老婦所說的祖傳老屋。于是蘇軾對她說:“嫗之故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當以是屋還嫗。”蘇軾當即焚燒了房契,只是租房子住。(見宋 費袞《梁溪漫志》)
5、吟詩赴宴
蘇軾二十歲的時候,到京師去科考。有六個自負的舉人看不起他,決定備下酒菜請蘇軾赴宴打算戲弄他。蘇軾接邀后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動筷子,一舉人提議行酒令,酒令內容必須要引用歷史人物和事件,這樣就能獨吃一盤菜。其余五人轟聲叫好。“我先來。”年紀較長的說:“姜子牙渭水釣魚!”說完捧走了一盤魚。“秦叔寶長安賣馬!”第二位神氣地端走了馬肉。“蘇子卿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地拿走了羊肉。“張翼德涿縣賣肉!”第四個急吼吼地伸手把肉扒了過來。“關云長荊州刮骨!”第五個迫不及待地搶走了骨頭。“諸葛亮隆中種菜!”第六個傲慢地端起了最后的一樣青菜。菜全部分完了,六個舉人興高采烈的正準備邊吃邊嘲笑蘇軾時,蘇軾卻不慌不忙地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國!”說完把六盤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諸位兄臺請啊!”六舉人呆若木雞。
6、出人頭地
蘇軾在京城會考時,主審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學名家歐陽修。他在審批卷子的時候被蘇軾華麗絕贊的文風所傾倒。為防徇私,那時的考卷均為無記名式。所以歐陽修雖然很想點選這篇文章為第一,但他覺得此文很像門生曾鞏所寫,怕落人口實,所以最后評了第二。一直到發榜的時候,歐陽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蘇軾。在知道真實情況后歐陽修后悔不已,但是蘇軾卻一點計較的意思都沒有,蘇軾的大方氣度和出眾才華讓歐陽修贊嘆不已:“這樣的青年才俊,真該讓他出榜于人頭地(成語出人頭地的出處)!”并正式收蘇軾為弟子。
7、家庭聚會
蘇軾高中榜眼后,蘇氏三父子加上以三難秦少游而聞名的蘇小妹一家齊聚在花園里慶祝,蘇軾之父蘇洵命題定以“冷、香”兩個字,每人寫兩句詩,要求都會合當時的情景。為起帶頭,蘇老泉緩步度到花池邊,吟道:“水自石邊流出冷,風從花里過來香”。子由站起來摘了瓣馨香臘梅,彈了下手指,曰:“冷字句佚不可知,梅花彈遍指頭香。”小妹也去摘花,子由要笑他摹仿自己,小妹卻云:“叫日杜鵑喉舌冷,宿花蝴蝶夢魂香”。說完攤開手掌,一只蝴蝶已被捏死。女兒特點畢露,大家都齊聲叫好。蘇軾卻用一拂石凳,騎著馬就走,蘇老泉叫道:“我兒,答不出也不要走啊。”話音未落,蘇軾已長聲飄來兩句:“拂石坐來衣帶冷,踏花歸去馬蹄香”!
8、打餅祭佛
蘇東坡和黃庭堅住在金山寺中。有一天,他們打面餅吃。二人商量好,這次打餅,不告訴寺中的佛印和尚。過了一會兒,餅熟了,兩人算過數目,先把餅獻到觀音菩薩座前,殷勤下拜,禱告一番。不料佛印預先已藏在神帳中,趁二人下跪禱告時,伸手偷了兩塊餅。蘇軾拜完之后,起身一看,少了兩塊餅,便又跪下禱告說:“觀音菩薩如此神通,吃了兩塊餅,為何不出來見面?” 佛印在帳中答道: “我如果有面,就與你們合伙做幾塊吃吃,豈敢空來打擾?”
9、吟詩賞月
蘇東坡在杭州,喜歡與西湖寺僧交朋友。他和金山寺佛印和尚最要好,兩人飲酒吟詩之余,還常常開玩笑。 佛印和尚好吃,每逢蘇東坡宴會請客,他總是不請自來。有一天晚上,蘇東坡邀請黃庭堅去游西湖,船上備了許多酒菜。游船離岸,蘇東坡笑著對黃庭堅說: “佛印每次聚會都要趕到,今晚我們乘船到湖中去喝酒吟詩,玩個痛快,他無論如何也來不了啦。”誰知佛印和尚老早打聽到蘇東坡要與黃庭堅游湖,就預先在他倆沒有上船的時候,躲在船艙板底下藏了起來。 明月當空,涼風送爽,荷香滿湖,游船慢慢地來到西湖三塔,蘇東坡把著酒杯,拈著胡須,高興地對黃庭堅說:“今天沒有佛印,我們倒也清靜,先來個行酒令,前兩句要用即景,后兩句要用‘哉’字結尾。”黃庭堅說:“好吧!”蘇東坡先說:“浮云撥開,明月出來, 天何言哉?天何言哉?” 黃庭堅望著滿湖荷花,接著說道: “蓮萍撥開,游魚出來, 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這時候,佛印在船艙板底下早已忍不住了,一聽黃庭堅說罷,就把船艙板推開,爬了出來,說道: “船板撥開,佛印出來, 憋煞人哉!憋煞人哉! ”蘇東坡和黃庭堅,看見船板底下突然爬出一個人來,嚇了一大跳,仔細一 看,原來是佛印,又聽他說出這樣的四句詩,禁不住都哈哈大笑起來。 蘇東坡拉著著佛印就坐,說道:“你藏得好,對得也妙,今天到底又被你吃上了!”于是,三人賞月游湖,談笑風生。
10、東坡魚
蘇軾不僅是文學大家,在美食上也很有一手,除了廣聞人知的東坡肘子外,蘇學士還擅長燒魚,其烹制的魚堪稱一絕。一次,蘇軾雅興大發,親自下廚做魚,剛剛燒好,隔著窗戶看見黃庭堅進來了(黃庭堅是中國古代四大字體蔡蘇米黃宗祖之一,是蘇軾摯友,兩人經常以斗嘴為樂)。知道又是來蹭飯揩油,于是慌忙把魚藏到了碗櫥頂部。黃庭堅進門就道:“今天向子瞻兄請教,敢問蘇軾的蘇怎么寫?”蘇軾拉長著臉回應:“蘇者,上草下左魚右禾。”黃庭堅又道:“那這個魚放到右邊行嗎?”蘇軾道:“也可。”黃庭堅接著道:“那這個魚放上邊行嗎?”蘇軾道:“哪有魚放上面的道理?”黃庭堅指著碗櫥頂,笑道:“既然子瞻兄也知曉這個道理,那為何還把魚放在上面?!”一向才思敏捷的蘇軾,這次被黃庭堅整了個十足!
11、水果和藥
蘇軾婚后不久,應邀去黃庭堅家作客,才到那里,仆人就趕來請他馬上回去,說夫人有急事。黃庭堅有心諷刺,吟道:“幸早里(杏、棗、李),且從容(蓯蓉為一味中藥)。”這句里含三種果名,一種藥名。蘇軾頭也不回,蹬上馬鞍就走,邊走邊說:“奈這事(柰,蘋果之屬、蔗、柿)須當歸(當歸為中藥名)。”東坡居士的才思實在令人拜服。
12、生死一線
蘇軾入獄后,神宗皇帝為了試探他有沒有仇恨天子之意,特派一個小太監裝成犯人入獄和東坡同睡。白天吃飯時,小太監用言語挑逗他,蘇軾牢飯吃得津津有味,答說:“任憑天公雷閃,我心巋然不動!”夜里,他倒頭睡,小太監又撩撥道:“蘇學士睡這等床,豈不可嘆?”蘇軾不理不會,用鼾聲回答。小太監在第二天一大早推醒他,說道:“恭喜大人,你被赦免了。”要知道,那一夜可是危險至極啊。只要蘇軾有一點牢騷和吃不香睡不穩的異樣舉動,危在旦夕。其實神宗皇帝也是糊涂人,派個太監去憑蘇軾的才智又怎么可能瞧不出來呢?
14、“尸骨”未寒
一天,蘇軾和佛印乘船游覽瘦西湖,佛印大師突然拿出一把題有東坡居士詩詞的扇子,扔到河里,并大聲道:“水流東坡詩(尸)!”當時蘇軾楞了一下,但很快笑指著河岸上正有在啃骨頭的狗,吟道:“狗啃河上(和尚)骨!”
15、東坡吃草
閑來無事,蘇軾去金山寺拜訪佛印大師,沒料到大師不在,一個小沙彌來開門。蘇軾傲聲道:“禿驢何在?!”。小沙彌淡定的一指遠方,答道:“東坡吃草!”
16、對聯退敵
北宋時期,宋人率招遼邦侵犯。居心求和的朝廷卻引來一遼邦使者,出上聯要宋人答對:三光日月星 。如對出下聯則撤兵議和。此聯看似簡單,實不易對。出句的數字恰與后面的事物相符,而對句所選數字對應事物都會多于三或少于三。恰逢回京述職的蘇軾,大筆一揮,巧妙對上下聯:四詩風雅頌。該對聯妙在“四詩”只有“風雅頌”三個名稱,因為《詩經》中有“大雅”、“小雅”,合稱為“雅”。加之“國風”、“頌詩”共四部分,故《詩經》亦稱“四詩”。對句妙語天成,遼使佩服至極。
17、三人對必有我師
蘇軾與小妹、黃庭堅一日賞畫,見上面題聯有趣:輕風 細柳,淡月 梅花。看是四字聯,中間卻各空一字,小妹建議為中間加字成為五言聯句。黃庭堅搶對為:輕風舞細柳 , 淡月隱梅花。蘇軾則填:輕風搖細柳,淡月映梅花。小妹略一思索,立即響應,填字使之成為:輕風扶細柳 , 淡月失梅花。縱觀三人對聯,小妹最妙:“扶”字不僅寫出風的輕柔和柳的纖弱,而且寫出了風與柳的親昵之態,因而更形象生動;“失”字也較“隱”字貼切,既強調了月光的皎,又兼顧梅花的潔,突出了兩者融為一色的景象,更加吻合貼切。
18、其人之計
蘇軾摯友佛印。雖是出家人,卻頓頓不避酒肉。這日,佛印煎了魚下酒,正巧蘇軾登門來訪。佛印急忙把魚藏在大磬(木魚)之下。蘇軾早已聞到魚香,進門不見,想起當日遭黃庭堅詐戲,心里一轉計上心來,故意說道:“今日來向大師請教,向陽門第春常在的下句是什么?”佛印對老友念出人所共知的舊句深感詫異,順口說出下句:積善人家慶有余。蘇軾撫掌大笑:“既然磬(慶)里有魚(余),那就積點善,拿來共享吧”
19、巫山河水
一次,蘇軾約其弟蘇轍并佛印大師。三人結伴同游,佛印即興出句:無山得似巫山好。關鍵在“無”、“巫”諧音。蘇轍對上:何葉能如荷葉圓。蘇軾聽了,對弟弟說:以“何荷”對“無巫”的諧音,固然不錯,但改作這樣是否更好些:何水能如河水清。佛印與蘇轍聽了,表示贊同,以“水”對“山”,勝在對仗更加工穩。
0、聯氣小妹
久未與友謀面的蘇軾邀黃庭堅來家做客,小妹見兄長親自出門迎接,便出了個上句相戲,句云:阿兄門外邀雙月。“雙月”合為“朋”字。蘇軾知小妹是和自己開玩笑,當即對道:小妹窗前捉半風。“半”對“雙”,“風”對“月”,甚為妥貼。有趣的是,“風”的繁體字“風”,半風即“虱”,意思是說小妹在窗前捉虱子。小妹氣得扭頭就走。
21、皛飯與毳飯
蘇軾復官后,曾跟黃庭堅亂侃:“我在牢里時,每天吃的是三白飯,照樣很香甜,世間美味不過如此!”。黃庭堅奇問什么叫三白飯,蘇軾答道:“一撮鹽,一碟生蘿卜,一碗米飯,這就是‘三白’。”此事說過蘇軾也就忘了。一日接到黃庭堅請帖,邀蘇軾去他家吃皛(xiǎo)飯。蘇軾欣然應約,并對夫人道:“黃庭堅乃當世學士,讀書甚多,他這皛飯定是稀珍之物。但等蘇軾到了地方發現桌上只有鹽、蘿卜、米飯,這才恍然大悟,知道這被黃庭堅戲弄了。又過了幾天,黃庭堅也接到蘇軾請帖,邀他去吃毳(cuì)飯。黃庭堅知道蘇軾要報復,但又好奇,又想知道毳飯到底是什么,最終還是去了。蘇軾陪著黃庭堅從早上海聊到晚上,把黃庭堅餓得前胸貼后背。實在忍不住催問毳飯呢?蘇軾慢吞吞地答:“鹽也毛(mǎo,(冇,“沒有”的意思),蘿卜也毛,飯也毛,豈不是‘毳’飯?其實你一直在享用著啊。” 黃庭堅驚愕之后,兩人同時大笑。
24、進京趕考
傳說宋代蘇東坡早年乘船赴考,因途遇風浪,誤了開考的時辰。起初主考大人不準蘇東坡入場,后來聽了蘇的訴說,頓生惻隱之心,便口誦一聯讓他對,若對得出,便破例允他入試。主考官出的聯是:“一葉小舟,載著二三位考生,走了四五六日水路,七顛八倒到九江,十分來遲。”蘇東坡不愧為一代才子,稍一思索便應聲對出下聯:“十年寒窗,讀了九八卷詩書,趕過七六五個考場,四番三往到二門,一定要進。”出句用順序,對句用倒序。有情景,有過程,有經歷,曲折而不呆板,可視為巧對。

26、不忍心拆散
相傳,蘇軾請鄰居吃飯。桌上有一盤油炸麻雀,一共4只,客人毫不客氣的吃了3只,還剩1只。這時,鄰居對蘇軾說:“還剩1只,你把它吃了吧!”蘇軾卻說:“我不忍心拆散它們,還是你吃了吧!”
27.蘇軾與面條
蘇軾被貶海南,弟弟蘇轍被貶雷州。五月十一日,二人相遇與藤州,驚喜之余到路邊小店吃面條,蘇軾高曠豁達,處于憂郁的境遇卻能隨緣自適,轉眼之間,已將“粗惡不可食”的面條吃光,蘇轍卻只吃幾口就放下筷子嘆氣,蘇軾開玩笑逗他:“莫非你還想細細品味嗎
【寫作風格】
蘇軾詞風可分三類:
1、豪放風格。這是蘇軾故意追求的理想風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涼的感情融入詞中,寫人狀物以慷慨豪邁的形象和闊大雄壯的場面取勝;
2、曠達風格。這是最能代表蘇軾思想和性格特點的詞風;
3、婉(wan)約(yue)風格。蘇軾婉(wan)約(yue)詞的(de)數量(liang)在其(qi)詞的(de)總數中占有絕對多的(de)比例,這些(xie)詞感情純(chun)正深(shen)婉(wan),格調(diao)健(jian)康高遠,也是對傳統婉(wan)約(yue)詞的(de)一種繼承和發展(zhan)。

蘇(su)軾(shi)字子瞻(zhan)眉州(zhou)眉山(shan)人翻譯 蘇(su)軾(shi)字子瞻(zhan)眉州(zhou)眉山(shan)人原文(wen)

1、譯文

蘇軾,字子瞻,是眉州眉山縣人。十歲的`時候,其父蘇洵到外地去游學,母親程氏則親自教他讀書,蘇軾每聽聞古今興衰成敗的歷史,都能道出其概要。程氏讀到《后漢書范滂傳》時,發出深深的慨嘆,蘇軾對她說:“我如果想和范滂一樣為名節而不顧生死,母親您答應嗎?”程氏說:“你如果能成為范滂一樣的人,我又怎會不和范滂的母親一樣深明大義呢?”

蘇軾調任徐州。黃河在曹村附近決堤,在梁山泊泛濫,從南清河溢出,匯聚在徐州城下,水不斷上漲不久就要泄進城里,城墻即將被沖毀,城里的富人爭著逃出城去避難。蘇軾說:“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會動搖,誰和我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這里,就不會讓決堤的水毀了城墻。” 于是將富民們趕回城中。蘇軾到武衛營,把卒長叫出來說:“河水將要沖進城里,事情很緊迫了,即使是禁軍也要暫且為我盡力。”卒長曰:“太守您尚且不逃避洪水,我們這些小人應該為您效力。”于是率領他的士兵拿著畚鍤出營,修筑東南方向的長堤,堤壩從戲馬臺起,末尾與城墻相連。雨日夜不停,沒有受損的城墻只有三版。蘇軾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經過家門也不入,派官吏們分別在城墻各處守衛,最終保全了徐州城。又向朝廷要求調來服役的人,加高修筑舊城墻,修筑木制堤岸,用以防備洪水再來。朝廷聽從了他的建議。

2、【原文】

蘇軾,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學四方,母程氏親授以書,聞古今成敗,輒能語其要。程氏讀東漢《范滂傳》,慨然太息,軾請曰:“軾若為滂,母許之否乎?”程氏曰:“汝能為滂,吾顧不能為滂母邪?”

徙知(zhi)徐州。河決曹(cao)村,泛于(yu)梁山(shan)泊,溢于(yu)南清河。匯(hui)于(yu)城下,漲不時泄。城將敗,富民(min)(min)爭出(chu)避水。軾(shi)曰(yue):“富民(min)(min)若(ruo)出(chu),民(min)(min)心動搖,吾(wu)誰與(yu)守?吾(wu)在是,水決不能(neng)敗城。”驅使復入。軾(shi)詣(yi)武衛(wei)營,呼卒(zu)長(chang)曰(yue):“河將害(hai)城,事急矣,雖禁(jin)軍且為我盡力。”卒(zu)長(chang)曰(yue):“太守猶不避涂(tu)潦,吾(wu)儕(chai)小人,當效命。”率其徒持畚鍤以(yi)出(chu)。筑東(dong)南長(chang)堤,首起戲馬臺(tai),尾屬于(yu)城。雨日夜不止(zhi),城不沉者三板。軾(shi)廬于(yu)其上(shang),過(guo)家不入,使官吏分堵(du)以(yi)守,卒(zu)全其城。為木(mu)岸,以(yi)虞(yu)水之(zhi)再至,朝廷(ting)從(cong)之(zhi)。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7826.html.

聲明: 我們(men)致力于(yu)保(bao)護(hu)作者(zhe)版權,注重分(fen)享,被(bei)刊(kan)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chu)處(chu),未(wei)能及時與作者(zhe)取得(de)聯系,或有(you)(you)版權異議的,請(qing)聯系管(guan)(guan)理員,我們(men)會立即處(chu)理,本站部分(fen)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zi)于(yu)網(wang)絡,轉載是出(chu)于(yu)傳(chuan)遞更多信息之(zhi)目的,若有(you)(you)來源標(bia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nin)的合法權益,請(qing)立即通(tong)知(zhi)我們(men)(管(guan)(guan)理員郵(you)箱:),情況屬(shu)實,我們(men)會第一時間予以刪(shan)除,并(bing)同時向您(nin)表(biao)示歉意,謝(xie)(xie)謝(xie)(xie)!

上(shang)一(yi)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