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歷史探究

李勣,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他有著怎樣的人生經歷

揭秘歷史故事 2023-07-06 05:19:46

李勣,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他有著怎樣的人生經歷

李勣(jì),原名徐世勣、李世勣,字懋功,唐朝初年名將,與衛國公李靖并稱,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下面對百科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李勣出身高平北祖上房徐氏,他早年投身瓦崗軍,后隨李密降唐。一生歷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他隨唐太宗李世民平定四方,兩擊薛延陀,平定磧北。后又大破東突厥、高麗,成為唐朝開疆拓土的主要戰將之一。他出將入相,功勛卓著,被朝廷倚為干城,歷任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司空、太子太師等職,累封英國公。總章二年(669年),李勣去世,享年七十六歲。冊贈太尉、揚州大都督,謚號“貞武”,陪葬昭陵。后配享高宗廟庭。

  人物生平

效力瓦崗

徐世勣(后改名李世勣、李勣)出身高平北祖上房徐氏,本為曹州離狐(今山東菏澤東明)人。隋朝末年,遷居到滑州衛南縣(今河南浚縣東南)。徐世勣家本是富豪。史稱其“家多僮仆,積栗數千鐘”,徐世勣與其父徐蓋都是樂善好施之人,救濟貧苦人,不管關系親疏。

隋煬帝大業(605年-618年)末年,十七歲的徐世勣(按《舊唐書》等記其卒年推算,徐世勣十七歲時應在大業六年,但翟讓舉兵在大業十二年,此處或有誤)見天下已亂,就近參加了翟讓的瓦崗(今河南滑縣東南)軍。他勸說翟讓:“附近是您與我的家鄉,鄉里鄉親,不宜侵擾。宋、鄭兩州地近御河,商旅眾多,去那里劫掠官私錢物非常方便。”翟讓稱善,于是在運河上劫取公私財物無算。有錢就不缺人,不久兵眾大振,有徒眾一萬余人。此時,隋朝遣名將張須陀率兩萬多人討伐,翟讓驚恐之下,企圖逃走,徐世勣予以制止。瓦崗軍采取誘敵深入、伏兵襲擊的戰術,將隋軍全部殲滅,張須陀亦戰死。當時,蒲山公李密參與楊玄感反叛,兵敗逃亡。徐世勣與浚儀人王伯當知道李密為天下英雄,一同勸說翟讓奉李密為主,以收買人心,擴大影響。

大業十三年(617年),李密自稱魏公,大封官爵。徐世勣被授為右武候大將軍,統領本部。

同年,隋朝令江都通守王世充等率軍討伐李密。徐世勣使用奇計,在洛水兩岸幾次大敗王世充,李密因此封他為東海郡公。當時河南、山東大水,饑民遍地,隋朝賑給不周,每天餓死數萬人。徐世勣向李密進言:“天下大亂,本是為饑。如果我們攻陷黎陽國倉,大事可成矣。”李密聽計,派徐世勣帶五千人,自原武渡黃河,掩襲黎陽倉的隋朝守軍。當日攻克,開倉招民眾隨便領糧,十天之間,就招募到兵士二十多萬人。

此后,瓦崗軍內部發生矛盾。翟讓在宴會時,為李密殺死。混亂中,在場的徐世勣也被士卒砍了一刀,身受重傷,王伯當急忙喝止,徐世勣才得以幸免。李密為穩定人心,派大將單雄信前往撫慰翟讓舊部,將其分別歸屬于徐世勣、單雄信、王伯當麾下。

武德元年(618年)三月,右屯衛將軍宇文化及在江都弒殺煬帝楊廣。五月,李密派徐世勣征討叛將王德仁,以報其殺房彥藻之仇。徐世勣擊敗王德仁,迫使其投降唐王李淵。徐世勣守黎陽倉,宇文化及率軍四面攻城,形勢危急。李密親領五百騎兵馳援,徐世勣亦從城中向外挖地道,忽然現身城外。兩軍里應外合,大敗宇文化及,迫使其解圍而去。

此年,太府卿元文都等擁立越王楊侗(皇泰主)在洛陽稱帝。皇泰主派使者赦免李密等人,徐世勣被重新授為右武侯大將軍,受命討伐宇文化及。

歸順李唐

武德元年(618年)十月,李密被王世充擊敗,聚集余眾歸順唐朝。李密原來所統領的屬地都由徐世勣接管。

武德二年(619年),徐世勣對長史郭孝恪說:“魏公(李密封魏國公)已經歸附大唐,如今這里的人民土地,是屬魏公所有,我如果上表獻出它們,就是借主人的失敗得利,自己為自己邀功,用來求取富貴,是我認為恥辱的。現在應當一五一十地記錄州縣的名稱數量和軍民的戶口,全部報告魏公,讓魏公自己獻給朝廷,這樣就是魏公的功勞了。”他于是派使者致信李密。使者初到朝廷,李淵聽說徐世勣沒有奏表,只寫信給李密,頗感奇怪。待到使者把徐世勣的本意告知李淵,李淵才大悅道:“徐世勣感懷主人的恩德、推辭功勞,確實是純臣。”下詔封他為黎陽總管、上柱國,封萊國公。又加授右武候大將軍,改封曹國公,并被賜姓李氏,“附宗正屬籍”,再賜良田五十頃、上等宅第一所。徐世勣自此改名李世勣。不久后,李淵命李世勣統領河南、山東的軍隊抵抗王世充。

九月,河北軍閥竇建德進攻相州,山東道安撫大使、淮陽王李神通率軍逃至黎陽。十一月,竇建德攻陷黎陽,李蓋(即徐蓋,此時已被賜姓李氏)與李神通、魏徵、同安公主等人一同被俘。李世勣率領數百騎兵渡河撤離,但因李蓋被俘,只得返回投降。竇建德將李蓋作為人質,仍讓李世勣鎮守黎陽。

李世勣想要歸順唐朝,但又擔心此舉將禍及其父。他私下與郭孝恪商議后,決定先為竇建德立功,取得其信任,再行圖謀。不久后,李世勣在獲嘉襲敗王世充所部,多有斬獲,竇建德因此對他頗為親近。李世勣在取得竇建德的信任后,成功勸說他親征河南,企圖借機將其殺死。但竇建德的妻子產子,他因此遲遲未起程。李世勣既不能襲取竇建德,謀殺竇建德部將曹旦的計劃又泄漏。只得與郭孝恪率領幾十名騎兵歸降唐朝。

從平四方

武德三年(620年)四月,李世勣隨秦王李世民大敗宋金剛。同年,李世勣又隨李世民討伐王世充,奉命接管管州。鄭國(王世充稱鄭國皇帝)太子王玄應企圖攻取管州,李世勣將其擊退。李世勣又派郭孝恪勸降鄭國榮州刺史魏陸,陽城、汴州也相繼來降。

武德四年(621年),鄭國的鄭州司兵沈悅請求獻出虎牢關降唐,李世勣夜間埋伏軍隊接應,占領了虎牢關,抓獲了鄭國的荊王王行本。又參與擊擒竇建德、降伏王世充。七月,唐軍整軍回朝。李淵論功行賞,李世民為上將,李世勣為下將。他與李世民等二十六人一同身穿金甲、乘著兵車到太廟去報捷。李蓋也從洺州與裴矩等人一起入朝,李淵見到他們后非常高興,恢復了李蓋的官爵。十二月,竇建德舊部劉黑闥率軍數萬進逼宗城。李世勣棄城逃往洺州,被劉黑闥追上,損失步軍五千人,“僅以身免”。

武德五年(622年)三月,李世勣在洺水之戰中擊敗劉黑闥部將高雅賢。七月,李世民進擊自稱魯王的徐圓朗,連取十余座城池,迫使江淮義軍首領杜伏威入朝。李世民鑒于局勢初定,于是,留李世勣與淮安王李神通、行軍總管任瑰等繼續討伐徐圓朗,自己則班師回朝。經連續升遷,他官拜左監門大將軍。之后,徐圓朗又占據兗州反叛,朝廷授李世勣為河南道大總管,前往討伐。不久后,李世勣便擒獲徐圓朗,斬其首級獻給朝廷,兗州就此平定。

武德六年(623年)八月,李淵命李世勣與趙郡王李孝恭、嶺南道大使李靖、懷州總管黃君漢一同討伐江淮義軍首領輔公祏。

武德七年(624年)三月,李孝恭、李靖率領水師沿長江而下,李世勣率領步兵一萬渡過淮水,攻取輔公祏占據的壽陽,直抵峽石。

輔公祏的部將陳正通率兵兩萬屯駐在梁山,又派他的大將馮惠亮統帥水師三萬,用鎖鏈連接大戰船,以阻斷長江的航路。陳正通還在長江西岸構筑堡壘,分守水陸兩路,以此抵御唐軍。李靖等首先攻破陳正通、馮惠亮等人所駐的博山、青林等地,旋即進兵丹楊。輔公祏聞訊后大驚,企圖率殘部棄城東逃。李世勣乘勝追擊,在武康縣將其斬殺,并分別捕殺其余黨。江南自此平定。

大破突厥

武德八年(625年),突厥侵犯并州,朝廷命李世勣為行軍總管,在太谷迎擊突厥,將其驅逐。

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即位,拜李世勣為并州都督,賜封邑九百戶。李世勣為避李世民之諱,又去除姓名中“世”字,改名為李勣。

貞觀三年(629年)八月,李世民接受了代州都督張公瑾的建議,決定出擊東突厥,他命兵部尚書李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以張公瑾為副,發起了強大的軍事攻勢。十一月,李勣被授為通漠道(一作通漢道)行軍大總管,與華州刺史柴紹、靈州大都督薛萬徹等統率十幾萬軍隊,都接受李靖的統帥,諸將分道出擊突厥。

貞觀四年(630年)正月,李靖率精騎三千夜襲定襄(今內蒙古和林格爾北土城子古城)。東突厥頡利可汗誤判唐軍兵力,倉促北撤至戈壁沙漠邊緣,其部眾多有叛離。

同時,李勣從云中(今山西大同)出發,在白道(今內蒙呼和浩特北)與突厥頡利可汗的軍隊遭遇。唐軍奮力沖殺,把突厥軍打得潰不成軍。頡利可汗戰敗后,向西逃往鐵山(今內蒙古白云鄂博一帶),收集殘部數萬人,派使者求和。朝廷命鴻臚卿唐儉前去赦免突厥。李勣與李靖會師,二人商議說:“頡利雖然戰敗,人馬還多,如果走過沙漠,得到九姓鐵勒的庇護,道路遙遠險阻,就很難追上他們了。如今下詔派唐儉到那里去,突厥必定放松戒備,我們隨后去襲擊,這樣就可以不戰而平定賊寇了。”李靖握著手腕高興地說:“您的這番話,就是韓信滅田橫的策略啊。”于是一起定計。李靖率兵連夜出發,李勣領軍跟進。李靖行軍至磧口,突厥四處潰逃。頡利率部眾一萬多人想逃過沙漠,被李勣阻攔。突厥的大酋長率領自己的部落一起投降李勣,李勣在俘獲五萬多人后順利回師。

貞觀七年(633年),晉王李治遙領并州大都督,朝廷授李勣為金紫光祿大夫,代理并州大都督府長史。其后,李勣因父喪離職。在不久又獲起用,官復原職。

貞觀十一年(637年),李勣被改封為英國公,世襲蘄州刺史。當時,朝廷所封的世襲刺史都只是掛名,不到州郡就任,于是他又以并州大都督府長史的官職遙領太子左衛率。

李勣在并州任職共十六年,令行禁止,頗為稱職。李世民曾對侍臣說:“隋煬帝不能選賢安民,只知道筑長城來防備突厥,對世情的認知糊涂至此。朕現在委任李勣在并州,就使突厥畏懼他的威名逃走。邊塞安靜,難道不是遠遠地勝過筑長城嗎?”

開疆拓土

貞觀十五年(641年)十一月,李勣被征調入朝,任兵部尚書。他尚未赴任,正遇上薛延陀真珠可汗派其子大度設聯同同羅、仆骨、回紇、靺鞨、霫等部族,領軍二十萬南侵突厥俟利苾可汗阿史那·思摩。思摩率部眾進入長城,退守朔州(今山西朔縣),并派使向唐朝告急。

十一月,朝廷命營州都督張儉統率所部直逼薛延陀東境。李勣被授為朔州道行軍總管,率步卒六萬、騎軍一千二百人屯駐羽方,與靈州道行軍總管李大亮、涼州道行軍總管李襲譽等分兵抵御。

大度設率三萬騎兵追擊突厥不得,卻遭逢李勣所率唐軍。大度設大驚,急忙自赤柯濼北撤。李勣挑選所部及突厥的騎兵共六千人,穿越直道、白道川,在青山追上薛延陀軍。大度設在諾真水(今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境內)勒兵備戰,戰陣橫亙十里。突厥騎兵先與之交戰不利,大度設乘勝追擊,射死唐軍戰馬眾多。李勣命騎兵下馬,持長槊直沖,大破薛延陀軍,斬首三千余級,俘獲五萬余人及馬一萬五千匹,大度設獨自逃走。

李勣回師定襄后,又與州兵夾擊叛亂的突厥思結部,俘獲其百姓一千余口以及眾多馬、羊。戰后,李世民封李勣的一個兒子為縣公。

貞觀十七年(643年),皇太子李承乾與漢王李元昌、駙馬都尉杜荷、兵部尚書侯君集等人勾結,企圖謀反。李世民得知后,將李承乾幽禁別室,命李勣與司徒長孫無忌、司空房玄齡、特進蕭瑀等共同審問此案。同年,李世民在與李勣、長孫無忌、房玄齡等商議后,決定晉王李治為太子。其后,朝廷改授李勣為太子詹事兼左衛率,加位特進、同中書門下三品。李世民對他說:“朕的兒子剛當上太子,你原來是他的長史,如今把宮中的事情委托給你,所以有這樣的任命。雖然委屈了你的階位、資歷,希望你不要見怪啊。”

貞觀十八年(644年)二月,李世民認為高句麗大莫離支淵蓋蘇文弒君殘民、“侵暴鄰國(新羅)”,準備派軍征討。諫議大夫褚遂良予以反對,李勣則說:“當年薛延陀進犯,陛下想要發兵討伐,因魏徵諫阻而作罷,使之直到今日仍為禍患。那時如果采用陛下的策略,北疆可保安寧。”李世民表示同意,并即將親征。

十一月,李世民任命刑部尚書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率水軍自萊州渡海攻平壤;李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領步、騎軍六萬以及蘭、河二州的外族降軍進攻遼東。張、李兩軍協力并進。

貞觀十九年(645年)二月,李世民親征高句麗。同月,李勣率所部抵達幽州,與各路唐軍會合。之后,李勣從柳城進軍,大張聲勢,表面上作出要通過懷遠鎮的假象。暗中卻派部隊北上直趨甬道,出其不意,進攻高句麗。四月,李勣從通定渡過遼水(遼河),抵達玄菟。高句麗人大為驚駭,各城都閉門自守。此時,遼東道副大總管、江夏王李道宗及營州都督張儉相繼到達。張儉更直趨建安城,大敗高句麗軍。四月十五日,李勣與李道宗合攻蓋牟城,至二十六日陷城,俘獲百姓兩萬多口、糧食十多萬石。

隨后,李勣直抵進至遼東城下。李道宗率四千騎兵擊高句麗四萬援軍,眾將都不認可,唯有李勣同意。但在交戰中,因行軍總管張君乂率先退走,致使唐軍處于不利的境地。此時,李道宗收攏殘軍,登上高處,發現高句麗軍陣混亂,于是縱兵進擊。李勣也引軍助戰,大破高句麗軍,斬首一千余級。

李勣圍攻遼東十二日后,李世民抵達遼東前線,親率精兵會師,最終將其攻陷。此役,唐軍共殺敵一萬余人,又俘獲高句麗軍一萬多人、百姓四萬口。六月,李勣又轉攻白巖城西南,迫使其城主歸降。

之后,李勣參與圍攻安市城(今遼寧海城東南營城子)。李世民設計將高麗援軍誘至安市城東南,唐軍依山為陣。又命李勣率一萬五千名步、騎兵在西嶺布陣,長孫無忌率奇兵一萬一千人從山北穿越峽谷,沖擊高麗軍陣后,李世民親率四千步、騎兵,偃旗息鼓,登上北山。高句麗北部耨薩(都督)高延壽中計大敗,高句麗軍被斬首兩萬余級。安市城之戰后,高句麗舉國震驚,后黃城、銀城等地軍民皆棄城而逃,數百里內斷絕人煙。

唐軍回師繼續猛攻安市城,守軍憑堅城固守。安市百姓聞知李勣奏請克城后坑殺全城男女老幼,皆全力支援守城士卒,致使唐軍久攻不下。最終因遼東氣候轉寒,草枯水凍,軍隊及戰馬難以久留,且糧草將要耗盡,李世民于是下令班師。李勣與李道宗率步、騎軍四萬殿后。唐軍回師后,朝廷錄功封李勣的一個兒子為郡公。

貞觀二十年(646年)正月,夏州都督喬師望、右領軍大將軍執失思力大破薛延陀多彌可汗,薛延陀內部發生動亂。多彌可汗隨后遭回紇等部攻敗。六月,李世民也趁機派軍進擊薛延陀。薛延陀諸部大驚,騷亂不已。多彌可汗逃奔阿史德時健部落,后被回紇攻殺。薛延陀余眾七萬余口向西潰逃,擁立真珠可汗之侄咄摩支為伊特勿失可汗。伊特勿失遣使上書朝廷,請求在郁督軍山(又作烏德鞬山,即今蒙古國境內杭愛山東支)北麓保聚駐牧,李世民派李勣與兵部尚書崔敦禮前往安撫。李勣抵達郁督軍山后,薛延陀部落首領梯真達官率部下投降,咄摩支往南逃竄到荒谷,李勣派通事舍人蕭嗣業招慰其部屬。咄摩支隨即投降,被送至長安。此時,薛延陀殘部仍搖擺不定,李勣縱兵追擊,前后斬首五千余級,俘獲男女三萬余人。

備受榮寵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李勣轉任太常卿,仍任同中書門下三品。十日后,又拜太子詹事。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李世民臥病,對李治說:“你對李勣沒有什么恩惠,朕現在準備貶他為外官。朕死后,你應當授給他仆射之職,他就蒙受了你的恩惠,必定為你盡死力。”于是派李勣出任疊州都督。李治即位當月,召他入朝拜洛州刺史。接著又加封開府儀同三司,命李勣任同中書門下,參與執掌機要事務。同年,冊拜為尚書左仆射。

永徽元年(650年),李勣上表請求免除自己仆射的職務,李治還是命他以開府儀同三司之職執掌政事。

永徽四年(653年),李勣被冊拜為司空。李治命令為他畫像,還親自為畫像作序。李治又下詔,特許李勣乘小馬出入三省,每日由一名小官奉命迎送。

永徽六年(655年),李治欲廢王皇后,立昭儀武氏(武則天)為皇后,怕朝中大臣反對,于是召李勣與長孫無忌、于志寧、褚遂良等顧命大臣前往商議。李勣稱病不到,而褚遂良堅決反對“廢王立武”。事后,李治暗中詢問李勣說:“朕打算立武昭儀為皇后,褚遂良固執己見,以為不可。褚遂良是顧命大臣,這件事應該怎么辦呢?”李勣回答說:“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更問外人!”李治自此堅定了“廢王立武”的決心,而李勣也因此得到了李治和武皇后的信任。

顯慶三年(658年),李勣跟從李治到東都洛陽,在路上得病,李治親自慰問。

麟德二年(665年),李治東封泰山,封李勣為封禪大使(《舊唐書·高宗本紀》作檢校封禪使),隨駕前行。途中在滑州住宿,李勣的姐姐很早守寡,住在李勣的舊宅,武皇后親臨她的住所慰問,賜其衣服,封她為東平郡君。李勣又墜馬傷腳,李治親自下問,把自己乘坐的馬賜給他。

滅高句麗

乾封元年(666年),高句麗權臣淵蓋蘇文病死,其子泉男生繼掌國事。泉男生的兄弟泉男建、泉男產趁機發難,驅逐泉男生。泉男生投奔唐朝,懇求唐朝發兵相助。六月,李治先遣右驍衛大將軍契苾何力為遼東道安撫大使,右金吾衛將軍龐同善、營州都督高侃為行軍總管,以泉男生之子泉獻誠為鄉導,一同進討高句麗。同年十二月,李治任命李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一作浿江道大總管)兼安撫大使,司列少常伯郝處俊擔任副手,龐同善、契苾何力等一并受李勣調遣。

乾封二年(667年)九月,李勣首先攻拔為“高麗西邊要害”的新城,并趁勢揮軍進擊,連陷十六座城。泉男建派兵襲擊尚在新城的龐同善、高侃,被左武衛將軍薛仁貴擊敗。高侃進軍至金山,交戰不利,高句麗趁勝進攻,薛仁貴引兵迎擊,大破高句麗軍,斬首五萬余級,攻陷南蘇、木底、蒼巖三城,與泉男生會師。

總章元年(668年)二月,薛仁貴攻陷高句麗重鎮扶余城,扶余川等四十余城陸續投降。泉男建又派兵五萬救援扶余城,與李勣在薛賀水遭遇。李勣合軍交戰,大敗高句麗軍,斬獲三萬余人,乘勝攻取大行城,與唐軍各部會合。李勣率唐軍進至鴨綠柵,奮力擊破高句麗軍,追擊二百里,攻陷辰夷城。高句麗各城都驚駭不安,許多人離城逃走,前來向唐朝投降的人絡繹不絕。契苾何力率先抵達平壤城下,李勣隨即領兵來到,對平壤形成合圍之勢。

經過一個多月等戰斗,高句麗王高藏派泉男產等人持白幡投降,李勣以禮相待,而泉男建仍閉門抵抗。不久后,僧人信誠開門接納唐軍,李勣趁勢進攻,一舉攻陷平壤,擒獲泉男建。至此,高句麗滅亡。此戰,唐朝共獲五部、一百七十六座城、六十九萬七千戶口,將其劃分九個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縣,設安東都護府統管整個高句麗舊地。

李勣凱旋而歸后,李治讓李勣先將高藏和泉男建等人先在昭陵(唐太宗陵寢)舉行獻俘儀式。獻俘禮儀結束后,李勣“具軍容,奏凱歌”,整軍入京,在太廟再次舉行獻俘儀式。十二月,李治親臨含元殿,舉行受俘儀式。同月,李治在南郊祭天,以宣告平定高句麗,李勣擔任亞獻。

生榮死哀

總章二年(669年),李勣被加授為太子太師,增賜封邑連同以前的有一千一百戶。這一年,李勣臥病,李治封李勣的弟弟、晉州刺史李弼為司衛正卿,讓他能夠在京城照看兄長的病。

同年十二月初三日(669年12月31日),李勣病逝,享年七十六歲(《新唐書》作八十六歲)。李治聞訊后為之悲哭,下令輟朝七日,冊贈李勣為太尉、揚州大都督,賜謚號“貞武”。又賜給棺木,允其陪葬于昭陵,命司平太常伯楊日方監護喪事。到下葬當日,李治親臨未央宮故城,登上宮樓為他送葬,望著靈車痛哭。太子李弘跟隨李治送葬,悲痛到極點,使隨從都深受感動。李治命令百官送葬到未央舊城西北,所筑的墳依西漢名將衛青、霍去病的先例為準,仿照陰山、鐵山及烏德鞬山建筑,以此表彰李勣擊敗突厥、薛延陀的功勞(唐初得到相同待遇的,只有李靖)。

光宅元年(684年),李勣之孫李敬業起兵討伐武則天,武則天于是追削李勣等人的官爵,將其掘墓砍棺,恢復本姓徐氏。神龍元年(705年),唐中宗李顯復位,下詔恢復李勣的官爵,并重新為他起墳改葬。

?唐朝歷史上的李世民時代:凌煙閣開閣二十四功臣

  由范冰冰領銜主演的電視劇《武媚娘傳奇》已更新至60集,太宗 駕崩,大唐即將迎來新篇章,新一輪宮斗即將上演,且看范爺如何華麗轉身,登頂皇位。80集長片,60集寫太宗時期,對于 的二十四 描述甚少。我略覺遺憾,就趁這個時候,來湊個熱鬧。>  唐代長安城皇宮內三清殿旁有一個不起眼的小樓,名為凌煙閣。貞觀十七年(643年),唐太宗 為了紀念和他一起打天下治天下的 ,修建凌煙閣來陳列由閻立本所畫的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即為《二十四功臣圖》,比例為真人大小,面北而立,以示尊皇,并時常前往懷舊。李世民是一位杰出的皇帝,很善于處理君臣之間的關系,恩威并施,雙管齊下,把一個個能人異士治理得服服貼貼,卻又使名將功臣多半得以善終。凌煙閣二十四元勛像就是例子。當時李世民年邁體衰,開始懷念往事,追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的戰斗歲月。將他那些老部下的形象繪入凌煙閣,以為人臣榮耀之最,此后凌煙閣功臣成為唐代豪杰從軍報國功成名就的標志。李賀《南園十三首》詩...>  唐代長安城皇宮內三清殿旁有一個不起眼的小樓,名為凌煙閣。貞觀十七年(643年),唐太宗李世民為了紀念和他一起打天下治天下的功臣,修建凌煙閣來陳列由閻立本所畫的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即為《二十四功臣圖》,比例為真人大小,面北而立,以示尊皇,并時常前往懷舊。李世民是一位杰出的皇帝,很善于處理君臣之間的關系,恩威并施,雙管齊下,把一個個能人異士治理得服服貼貼,卻又使名將功臣多半得以善終。凌煙閣二十四元勛像就是例子。當時李世民年邁體衰,開始懷念往事,追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的戰斗歲月。將他那些老部下的形象繪入凌煙閣,以為人臣榮耀之最,此后凌煙閣功臣成為唐代豪杰從軍報國功成名就的標志。李賀《南園十三首》詩云「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太宗一朝,君臣共同努力,結果出現貞觀盛世,正如太宗所言,「于茲十有余年,斯蓋股肱罄帷幄之謀,爪牙竭熊羆之力,協德同心,以致于此。」。要做到這一點,太宗「為人君者,驅駕英材,推心待士」的用人政策是不可缺少,而太宗為了表彰這些功臣,就命閻立本繪畫《二十四功臣圖》于凌煙閣。>  圖畫功臣于凌煙閣并非始于唐代。庾信《周國柱大將軍紇干弘神道碑》中有「天子畫凌煙之閣,言念歸臣」的句子,可知北周政權也這么干過。崇重功臣、能臣的精神,延續了一個多世紀之久。而 的凌煙閣建在長安城內(太極宮)三清殿的旁邊。閣中又隔為三層:最內一層所畫均為功高宰輔的大臣;中間一層所畫,均為功高王侯的大臣;最外一層所畫則為其他功臣。這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均面北而立,以示為臣之禮。>  貞觀十八年(644年),太宗曾在朝上指陳大臣的長短:「長孫無忌善避嫌疑,應物敏速,決斷事理,古人不過;而總兵攻戰非其所長。高士廉涉獵古今,心術明達,臨難不改節,當官無朋黨;所乏者骨鯁規諫。唐儉言辭辯捷,善和解人;事朕三十年,遂無言及于獻替。楊師道性行純和,自無愆違;而情實怯懦,媛急不可得力。岑文本性質敦厚,文章華贍;而恃論恒據經遠,自當不負于物。劉洎性最堅貞,有利益;然其意尚然諾,私于朋友。馬周見事敏速,性甚貞正,論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多能稱意,譬如飛鳥依人,人自憐之。」關于武將,他說:「于今名將惟李世績、李道宗、薛萬徹三人而已,世績、道宗不能大勝,亦不能大敗,萬徹非大勝則大敗。」這年李靖己七十四歲,在家養老,故評價中也就不包括他了。>  這二十四位功臣是:長孫無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徵、房玄齡、高士廉、尉遲敬德、李靖、蕭瑀、段志玄、劉弘基、屈突通、殷開山、柴紹、長孫順德、張亮、侯君集、張公謹、程知節、虞世南、劉政會、唐儉、李勣和秦叔寶。 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二月二十八日(3月23日),唐太宗「為人君者,驅駕英材,推心待士」,為懷念當初一同打天下的諸多功臣,命閻立本在凌煙閣內描繪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是為《二十四功臣圖》 ,比例皆真人大小,畫像均面北而立,太宗時常前往懷舊。閣中分為三層:最內一層所畫為功勛最高的宰輔之臣;中間一層所畫為功高王侯之臣;最外一層所畫則為其他功臣。>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李靖人物生平 平定蕭銑

早年經歷

 李靖出生于官宦之家,隋將韓擒虎的外甥。祖父李崇義曾任殷州刺史,封永康公;父李詮仕隋,官至趙郡太守。李靖長得儀表魁偉,由于受家庭的熏陶,從小就有“文武才略”,又頗有進取之心,曾對父親說:“大丈夫如果遇到圣明的君主和時代,應當建立功業求取富貴。”他的舅父韓擒虎是隋朝名將,每次與他談論兵事,無不拍手稱絕,并撫摩著他說:“可與之討論孫、吳之術的人,只有你啊。” 李靖先任長安縣功曹,后歷任殿內直長、駕部員外郎。他的官職雖然卑微,但其才干卻聞名于隋朝公卿之中,吏部尚書牛弘稱贊他有“王佐之才”,隋朝大軍事家、左仆射楊素也撫著坐床對他說:“你終當坐到這個位置!”

 大業(605—617)末年,李靖任馬邑郡(治今山西朔縣東)丞,在李淵帳下和突厥作戰。這時,反隋暴政的叛亂已風起云涌,河北竇建德,河南翟讓、李密,江淮杜伏威、輔公祏等領導的三支主力軍以摧枯拉朽之勢,滌蕩著隋朝的統治。身為隋朝太原留守的李淵也暗中招兵買馬,伺機而動。李靖察覺了他的這一動機,于是李靖把自己偽裝成囚徒,前往江都,準備向隋煬帝密告。但當到了京城長安時,關中已經大亂,因道路阻塞而未能成行。不久,李淵于太原起兵(參見李淵太原起兵),并迅速攻占了長安(參見李淵攻取長安之戰),俘獲了李靖。李靖滿腹經綸,壯志未酬,在臨刑將要被斬時,大聲疾呼:“您興起義兵,本是為了天下,除去暴亂,怎么不欲完成大事,而以私人恩怨斬殺壯士呢?”李淵欣賞他的言談舉動,李世民贊賞他的才識和膽氣,因而獲釋。不久,被李世民召入幕府,用做三衛。

平定蕭銑

 武德元年(618年)五月,李淵建唐稱帝,李世民被封為秦王。為了平定割據勢力,武德三年(620年),李靖隨從秦王東進,平定在洛陽稱帝的王世充,以軍功授任開府。從此,李靖開始嶄露頭角。 當進擊王世充的戰役(參見洛陽、虎牢之戰)打響不久,盤踞在江陵(今屬湖北)的南梁蕭銑政權派舟師溯江而上,企圖攻取唐朝峽州(今湖北宜昌)、巴、蜀等地,被峽州刺史許紹擊退,遂退守安蜀城及荊門城。為了削平南梁蕭銑這一割據勢力,唐高祖李淵調李靖赴夔州(今重慶奉節)安輯蕭銑。李靖奉命,率數騎赴任,在途經金州(今陜西安康)時,適遇蠻人鄧世洛率數萬人屯居山谷間,廬江王李瑗進討,接連敗北。李靖為廬江王出謀劃策,一舉擊敗了蠻兵,俘虜甚多。于是順利通過金州,抵達峽州。這時,由于蕭銑控制著險塞,再次受阻,遲遲不能前進。李淵卻誤以為他滯留不前,貽誤軍機,秘密詔令許紹將他處死。許紹愛惜他的才干,為他 *** ,才免于一死。

 不久,開州蠻人首領冉肇則叛唐,率眾進犯夔州,趙郡王李孝恭率唐軍出戰失利,李靖則率八百士卒襲擊其營壘,大破蠻兵。后又在險要處布下伏兵,一戰而殺死肇則,俘獲五千多人。當捷報傳到京師時,唐高祖高興地對公卿說:“朕聽說使用有功勞的人不如使用有過失的人,李靖果然立了大功。”立即頒下璽書,慰勞李靖說:“卿竭誠盡力,功績特別卓著。天長日久才發現卿無限忠誠,盡量給你嘉獎賞賜,卿不必擔心功名利祿了。”李靖的精誠至忠博得了李淵的信任,改變了對他的成見,并親筆寫敕與李靖說:“既往不咎,以前的事我早就忘了。”

 武德四年(621年)正月,李靖鑒于敵我雙方的情勢,上陳了攻滅蕭銑的十策,得到了唐高祖的重視,二月即任命李孝恭為夔州總管,擢任李靖為行軍總管,兼任孝恭行軍長史。唐高祖又以為李孝恭不太精通軍旅之事,“三軍之任,一以委靖”。李靖實際上已成為三軍統帥,李靖組織人力和物力大造舟艦,組織士卒練習水戰,做好下江陵的準備。同時,他見巴、蜀之地歸附唐皇朝不久,各部族還不太穩定,為了解除后顧之憂,他勸說李孝恭把各部族酋長子弟都召集到夔州,根據才能的優劣分別授以官職,安置在左右,“外示引擢,實以為質”。這對于穩固巴、蜀政局起了積極的作用。

 這年九月,唐高祖詔令調發巴、蜀兵士,集結于夔州,并任命趙郡王李孝恭為荊湘道行軍總管,李靖兼行軍長史,統轄十二總管,自夔州順流東進;又任命廬江王李瑗為荊郢道行軍元帥,出襄州道,為北路軍;黔州刺史田世康出辰州道,為南路軍;黃州總管周法明出夏口道,為東路軍。四路大軍分頭并進,一齊殺向江陵,發起了一場規模巨大的軍事攻勢(參見唐平蕭銑之戰)。

 適值秋天雨季,江水暴漲,流經三峽的濤濤江水咆哮狂奔而下,響聲震撼著峽谷。蕭銑滿以為水勢洶涌,三峽路險難行,唐軍不能東下,遂休養士兵,不加防備。唐將也大都望而生畏,請求待洪水退后再進兵。李靖以他那超人的膽識和謀略,力排眾議,說:“兵貴神速,機不可失。如今軍隊剛剛集結,蕭銑還不知道,如果我們乘江水猛漲出師,順流東下,突然出現在江陵城下,正是所說的迅雷不及掩耳,這是兵家上策。縱然蕭銑得知我將出師的消息,倉促調集軍隊,也無法應戰,這樣擒獲蕭銑定可一舉成功。”李孝恭依從其議,遂率戰艦二千余艘,沿著三峽,沖破驚濤駭浪,順流東進。由于蕭銑毫無防備,唐軍連破荊門、宜都二鎮,并乘勝前進,十月即抵夷陵城(湖北宜昌)下。

 這時,蕭銑的驍將文士弘率數萬精兵駐守在附近的清江。李孝恭大兵一到,即想進擊。李靖勸告他說:“文士弘,是蕭銑的健將,士卒精銳驍勇,現在荊門剛剛失守,他把精銳兵力全都派出來迎戰,這是救敗的軍隊,恐怕銳不可擋。我們應當暫且把戰船停泊在長江南岸,不與敵人交鋒,等到他們士氣衰落,然后出擊決戰,一定能攻破敵軍。”李靖的避其兵鋒,挫其銳氣,然后一戰可擒的戰術是很正確的,但李孝恭由于連戰告捷,錯誤地估計了敵人的力量,沒有聽從他的勸告,遂命李靖留守軍營,自己率兵出戰。果然不出李靖所料,雙方一交戰,孝恭軍大敗,即逃奔南岸,損失很大。文士弘獲勝以后,即縱兵四出搶掠,兵士肩扛手提,多有收獲。李靖見敵軍隊伍大亂,遂不失時機,迅即指揮唐軍出戰。文士弘軍隊一時難以收攏,措手不及,結果被唐軍打得落花流水,被殺及溺水而死者將近一萬人,獲得舟艦四百余艘。

 攻下夷陵之后,李靖又馬不停蹄,率輕騎五千為先鋒,直奔南梁都城江陵,李孝恭率大軍繼后。文士弘戰敗以后,蕭銑非常恐懼,這時剛剛在江南征召士兵,結果征召的士兵不能如期趕到。李孝恭帶領大軍繼續進攻,李靖又擊敗蕭銑的驍勇大將楊君茂、鄭文秀,俘獲士卒四千多人,攻克江陵外城,接著又占領水城,繳獲了大批舟艦,卻讓孝恭全部散棄江中,順流漂下。諸將對此做法都困惑不解,認為繳獲敵船,正好充當軍艦,為何卻遺棄江中,以資敵用?李靖胸有成竹地說:“蕭銑的地盤,南出嶺表,東距洞庭,我們孤軍深入,如果攻城未拔,對方的援軍四集,我們將表里受敵,進退不獲,雖有舟楫,將如何使用呢?如今放棄舟艦,使塞江下,援兵見到了,一定以為江陵已經被攻破,不敢輕易進去,往來覘伺,動淹旬月,我們一定能攻下。”李靖的疑兵之計果然奏效,長江下游的蕭銑援兵見江中到處都是遺棄散落的舟艦,以為江陵已破,都疑懼不前。交州刺史丘和、長史高士廉等將赴江陵朝見,在行進途中聽說蕭銑已敗,便都到孝恭營中投降。

 唐軍把江陵圍得水泄不通。蕭銑見內外隔絕,外無援兵,城內又難以支持,走投無路,遂開門投降唐軍。李靖率軍進入城內,號令嚴肅,秋毫無犯。這時,諸將都以為蕭銑將帥抗拒官軍,罪大惡極,建議籍沒其家財產,用以犒賞官軍將士。李靖立即出面勸止,曉以大義,說:“王者之師,應保持撫慰人民,討伐罪惡的節義。百姓已經受到戰事的驅逼,抵抗作戰難道是他們的愿望。況且狗自然會對不是自己主人的人吠叫,為蕭銑戰死的人,死為其主,不能與叛逆者同等看待,這就是蒯通之所以在高祖面前免除死罪的原因啊。現在剛平定荊州、江陵,應當采取寬大的政策,來撫慰遠近的民心,投降了我們而還要沒收他們的家產,恐怕不是救焚拯溺的道義。只怕從此其他城鎮的敵將,拼死抵抗都堅守不降,這不是好的決策。”

 李靖高瞻遠矚,寬宏大度,不貪財寶,確比諸將更高一籌。他這一做法頗得人心,由是江、漢紛紛望風歸降。蕭銑投降幾天之后,有十幾萬援軍相繼趕到,聽說蕭銑已經投降,唐朝的政策寬大,也都放下兵器不戰而降。

安撫嶺南

 李靖佐助李孝恭出師,僅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即消滅了江南最大的割據勢力南梁,戰功卓著,唐高祖詔封他為上柱國、永康縣公,賜物二千五百段。

 攻取江陵的戰斗歷程,表現出了李靖杰出的軍事才干,他進一步得到了唐高祖的倚重。戰事剛一結束,即擢任為檢校荊州刺史,命他安撫嶺南諸州,并特許承制拜授。

 這年十一月,李靖越過南嶺,到達桂州(今屬廣西),派人分道招撫,所到之處,皆望風歸降。大首領馮盎、李光度、寧長真皆派遣子弟求見,表示歸順,李靖承制都授以官爵。于是連下九十六州,所得民戶六十余萬。自此,“嶺南悉平”。高祖下詔勞勉,授任嶺南道撫慰大使,檢校桂州總管。李靖以為南方偏僻之地,距朝廷遙遠,隋末大亂以來,未受朝廷恩惠,若“不遵以禮樂,兼示兵威,無以變其風俗”,遂率其所部兵馬從桂州出發南巡,所經之處,李靖親自“存撫耆老,問其疾苦”,得到當地人民的擁護,于是“遠近悅服”,社會安定。

平定輔公祏

 武德六年(623年)七月,原投降唐皇朝的農民起義軍將領杜伏威、輔公祏二人不和,輔公祏乘杜伏威入朝之際,竊據丹陽(今江蘇南京),舉兵反唐。高祖命李孝恭為帥,李靖為副帥,率李勣等七總管東下討伐(參見唐滅輔公祏之戰)。輔公祏派大將馮惠亮率三萬水師駐守當涂(今安徽當涂),陳正道率二萬步騎駐守青林,從梁山用鐵索橫亙長江,以阻斷水路。并筑造建月城,綿延十余里,以為犄角之勢。孝恭召集諸將議軍事,諸將都說:“馮惠亮、陳正通都掌握了強大的兵力,是想守險不戰,因此構城筑壘而固守,倉猝之間是不能攻取的。不如直指丹陽,掩襲輔公祏的巢穴,丹陽一旦攻破,馮惠亮等人自然不戰而降。”李孝恭想采納諸將的意見。

 李靖透辟地分析了敵方形勢,“輔公祏的精銳兵力,雖然集中在水、陸二軍,然而他自己統帥的軍隊,也都是驍勇的士卒。馮惠亮等駐守的城柵尚且不能攻取,輔公祏已經固守的石頭城,難道是可以輕易攻取的嗎?如果我軍直奔丹陽,旬月之間都不能攻下而滯留在那里,前面的輔公祏沒有平定,后邊的馮惠亮也是一大隱患,這樣我們就會腹背受敵,恐怕不是萬全之計。馮惠亮、陳正通都是身經百戰的賊將,決不會害怕野戰,只因為輔公祏立下計謀,命令他們持重防守,只想不出戰拖延時間使我軍疲勞。現在如果我們進攻馮惠亮、陳正通的城柵,就可以打他個出其不意,消滅敵賊的機會,只在此一舉。”

 李靖運籌帷幄,判斷準確,很快地平定了輔公祏的反叛。高祖為了嘉獎他的軍功,賜物千段,并賜奴婢一百口,良馬一百匹。設立東南道行臺,授任他為行臺兵部尚書。高祖十分欽佩他的軍事才干,極口贊嘆說:“李靖乃蕭銑、輔公祏的膏肓之病,古代名將韓信、白起、衛青、霍去病,沒有一個能比得上李靖!”

靈州總管

 江南的局勢安定以后,北方的形勢又一時緊張起來。隋末唐初,東突厥勢力強大,李淵太原起兵時,曾向突厥始畢可汗稱臣,以換取北方的相對安定。唐皇朝建立后,突厥一方面支持薛舉、劉武周等割據勢力,與唐皇朝分庭抗禮;另一方面,又自恃兵強馬壯,不斷舉兵南下侵擾。在平定江南中功勛卓著的李靖又被調到北方,以反擊突厥。

 武德八年(625年)八月,突厥頡利可汗率十余萬人越過石嶺,大舉進犯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唐高祖馬上命李靖為行軍總管,統率一萬多江淮兵駐守太谷,與并州總管任瑰等迎擊敵人。由于突厥來勢兇猛,諸軍迎戰多失利,任瑰全軍覆沒,唯李靖軍得以保全。不久,又調李靖為靈州道行軍總管,以抗擊東突厥。

 武德九年(626年)八月,唐太宗剛剛登基,頡利可汗乘唐朝皇帝更替之機,遂率十幾萬精銳騎兵再次進犯涇州(今甘肅涇川西北),并長驅直入,兵臨渭水便橋之北,不斷派精騎挑戰,還派其心腹執失思力入朝,以觀察虛實。當時征調的諸州軍馬尚未趕到,長安市民能拿兵器打仗者也不過幾萬人,形勢十分危急。在此種情況下,唐太宗曾冒險親臨渭水橋,與頡利可汗結盟,突厥才退兵。事后,唐太宗擢任李靖為刑部尚書,不久轉任兵部尚書。因他作戰屢建功績,賜實封四百戶。

擊滅東突厥

 此后不久,東突厥國內發生了變亂,所屬薛延陀、回紇、拔野古諸部相繼叛離,又恰遇暴風雪,羊馬死亡甚多,因而發生了饑荒,族人紛紛離散。

 貞觀三年(629年)八月,唐太宗接受了代州都督張公瑾的建議,決定出擊東突厥,命兵部尚書李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以張公瑾為副,發起了強大的軍事攻勢。又任命并州都督李勣、華州刺史柴紹、靈州大都督薛萬徹等為各道總管,統率十幾萬軍隊,分道出擊突厥。

 貞觀四年(630年)正月,朔風凜冽,李靖率領三千精銳騎兵,冒著嚴寒,從馬邑(今山西朔縣)出發,向惡陽嶺挺進。頡利可汗萬萬沒有想到唐軍會突如其來,兵將相顧,無不大驚失色。他們判定:如果唐兵不傾國而來,李靖決不會孤軍深入,于是“一日數驚”。李靖探知這一消息,密令間諜離間其心腹,其親信康蘇密前來投降。李靖迅即進擊定襄,在夜幕掩護下,一舉攻入城內,俘獲了隋齊王楊暕之子楊政道及原煬帝蕭皇后,頡利可汗倉皇逃往磧口(今內蒙二連浩特西南)。李靖因軍功進封代國公,賜物六百段及名馬、寶器等。太宗高興地對大臣說:“漢朝李陵帶領五千步卒進攻匈奴,最后落得歸降匈奴的下場,尚且得以留名青史。李靖以三千騎兵深入敵境,攻克定襄,威振北狄,這是古今所沒有的奇勛,足以雪往年在渭水與突厥結盟之恥。”

 在李靖勝利進軍的同時,李勣也率軍從云中(今山西大同)出發,與突厥軍在白道(今內蒙呼和浩特北)遭遇。唐軍奮力沖殺,把突厥軍打得潰不成軍。頡利可汗一敗再敗,損失慘重,遂退守鐵山,收集殘兵敗將,只剩下幾萬人馬了。

 頡利可汗處于山窮水盡的境地,他派執失思力入朝請罪,請求舉國歸附唐朝,并表示愿意入朝。其實,他內心尚猶豫未決,意欲贏得時間,以茍延殘喘,俟草青馬肥之時,逃到大漠以北,以卷土重來。

 同年二月,唐太宗派遣鴻臚卿唐儉、將軍安修仁去撫慰頡利可汗,李靖揣摩到唐太宗這樣做的真實意圖,對將軍張公謹說:“朝廷的使者到了頡利可汗那里,突厥必定會放松戒備。我們就乘此良機,選拔精騎一萬,攜帶二十天的軍糧,帶兵從白道襲擊突厥。”張公謹說:“陛下已經下詔準許頡利可汗歸降,朝廷派去的使者也在那里,恐怕不宜去討伐進擊。”李靖說:“這正是用兵的良機,時機不可錯過,這就是韓信之所以消滅齊國的道理。像唐儉等使者即使因此遭到不測,又有什么可惜的呢。”

 李靖率軍進至陰山,遇到突厥斥候千余帳,一戰而全部俘獲,命與唐軍同行。這時,頡利可汗見到唐使臣,放松了戒備。李靖前鋒蘇定方率領的兩百余騎又乘著大霧,悄然疾行,直到距牙帳七里遠的地方才被發覺。如同驚弓之鳥的頡利可汗慌忙騎馬逃走,突厥軍也四散而逃。李靖大軍隨之趕到,殺敵一萬余人,俘虜十幾萬,繳獲牛羊數十萬只(頭),并殺死隋義成公主。頡利可汗率萬余人想北過大漠,在磧口受李勣所阻,不能北逃,其大酋長皆率眾投降。不久,頡利可汗被大同道行軍總管任城王李道宗擒獲,并送到京師。東突厥從此宣告滅亡了。

 自隋朝以來,突厥是西北的強國。李靖等滅了東突厥,不僅解除了唐朝西北邊境的禍患,而且也洗刷了唐高祖與太宗向突厥屈尊的恥辱。因此,唐太宗頗有感慨地說:“我聽說君主憂愁臣覺得恥辱,君主受辱臣甘愿赴死。從前大唐草創之時,太上皇因為百姓的緣故,向突厥稱臣,我為此常常痛心疾首,立志要剪滅突厥,為此坐不安席,食不甘味。現在只暫時調動一部分軍隊,就無往不勝,使單于歸順,終于洗雪當年稱臣的恥辱!”太上皇李淵也欣喜萬分,他把太宗、貴臣十幾人,還有諸王、王妃、公主等召至凌煙閣,設宴慶祝。他一時興起,還親自彈起了琵琶,太宗起舞,大臣們也接連起身舉杯祝賀,一直延續到深夜。

 李靖雖在戰場上勇猛善戰,叱咤風云,但卻性情沉厚。事后御史大夫蕭瑀劾奏李靖治軍無方,在襲破頡利可汗牙帳時,一些珍寶文物,都被兵士搶掠一空,請求司法部門予以審查。太宗狠狠地訓責李靖,李靖叩首謝罪。過了好久,太宗對李靖說:“隋朝的將領史萬歲打敗了達頭可汗,可是隋朝對有功的不加以獎賞,因此導致滅亡。我就不是這樣,應當赦免你治軍無方的罪,記錄你擊敗突厥的功勛。”于是下詔加封李靖為左光祿大夫,賜絹千匹,增加封地連同以前的達到五百戶。不久,太宗又對李靖說:“以前有人誹謗你,現在朕已經明白了真相,你千萬不要把這事放在心里。”這時又賜給李靖絹二千匹,提升他為尚書右仆射。李靖生性沉穩厚重,平時與大臣一起參議國事時,總是蠕動著嘴唇,像是不會說話一樣。

遠征吐谷渾

 李靖在青少年時曾銳意進取,然而一旦富貴在身,又深懼盈滿,能知足而退。到了貞觀八年(634年)十月,擔任宰相職務剛滿四年的李靖即以足疾辭任,而且言辭懇切。唐太宗明白他的心意,并十分欣賞他的這一舉動,派遣中書侍郎岑文本轉告他說:“朕縱觀從古至今的歷史,身處富貴而能知足的人很少。他們不論愚智,都不能有自知之明,才能即使不能勝任,也竭力想要任職,縱然有疾病,還自己勉強為官,不肯放棄職權。您能夠識大體,見識深遠夠得上是可嘉的了,朕現在不僅成全您的美德,還想讓您成為一代楷模。”特頒下詔書,加授特進,賜物千段,尚乘馬兩匹。如足疾稍好一些,每二三天可到中書、門下平章政事。

貞觀九年(635年)正月,唐太宗賜給李靖靈壽木手杖,用這幫助他腳不方便時使用。

 可此事還未過兩個月,就發生了吐谷渾進犯涼州的事件,朝廷決定興兵反擊。在任命統帥時,唐太宗自然想到了足智多謀、威名震撼邊庭的李靖,認為他是最為合適的人選,可惜足疾未愈。而這位年逾花甲的老將軍一聽到朝廷將遠征吐谷渾的消息,頓時精神抖擻,他顧不上足疾與年事已高,主動去求見宰相房玄齡,請求掛帥,親自遠征。唐太宗大喜過望,這年十二月,即任命李靖為西海道行軍大總管,又分別任命兵部尚書侯君集、刑部尚書任城王李道宗、涼州都督李大亮、右衛將軍李道彥、利州刺史高甑生等五人為各道行軍總管,統由李靖指揮(參見唐擊吐谷渾之戰)。于是一場大規模的反擊吐谷渾的戰爭序幕拉開了。

 李靖奉命赴任之時,正值寒冬臘月季節。他一路踏著冰雪,風餐露宿,備嘗艱辛。翌年閏四月,唐軍在庫山(在今青海天峻)與吐谷渾交戰,李道宗部大敗吐谷渾,唐軍首戰告捷。

 狡詐的吐谷渾伏允可汗一面往西敗退,一面令人把野草燒光,以斷絕唐軍馬草。干草已被燒光,春草尚未萌生,諸將大都認為戰馬瘦弱,不可長途追擊。侯君集認為吐谷渾已“鼠逃鳥散,斥候亦絕,君臣攜離,父子相失,取之易如拾芥,此而不乘,后必悔之”。李靖完全贊同他的意見,決定不給敵人喘息的機會,于是兵分兩路:李靖與薛萬均、李大亮等從北道,侯君集、李道宗從南道,兩路大軍一齊進發。

 李靖親自率領的北路軍進展順利。不幾天,其部將薛孤兒于曼頭山(今屬青海)擊敗吐谷渾軍,殺其名王,用繳獲的大批牛羊充作軍食。接著李靖的主力軍也先后于牛心堆、赤水源兩次大敗吐谷渾軍。侯君集、李道宗所率南路軍進展也很迅速,他們深入荒漠二千余里。這里荒無人煙,溫差變化大,有時酷熱難忍,有時寒冷得令人顫栗。有時無水,他們只能刺馬飲血解渴。唐軍克服了種種困難,長途奔襲,到了五月,終于在烏海(今青海興海)追上了伏允可汗,又大敗其軍,俘獲了其名王。薛萬均等于赤海也打敗了吐谷渾的天柱王軍。

 李靖都督各軍繼續進擊,又連戰告捷。李大亮軍于蜀渾山擊敗吐谷渾軍,獲其名王二十人。部將執失思力也在居茹川擊敗吐谷渾軍。唐軍乘勝進軍,經過積石山河源,一直打到吐谷渾西陲且末(今新疆且末)。部將契苾何力追擊伏允可汗,破其牙帳,殺數千人,繳獲牛羊二十多萬頭(只),并俘虜了其妻子。

 伏允可汗率一千多騎兵逃到磧中,已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部下紛紛離散。不久,伏允可汗為部下所殺。其長子大寧王慕容順殺死天柱王,率眾降唐。李靖率軍經過了兩個月的浴血奮戰,攻滅了吐谷渾,并向京師告捷。唐朝為了控制吐谷渾舊境,封慕容順為西平郡王、趉故呂烏甘豆可汗,并留下李大亮協助防守。

晚年生活

 在進擊吐谷渾時,利州刺史高甑生任鹽澤道總管,未按期到達,貽誤了軍機,受到李靖的責備,他心懷不滿。戰事結束后,即串通廣州都督府長史唐奉義誣告李靖謀反。唐太宗令調查此事,弄清事實真象,判定高甑生以誣罔罪減死,流放邊疆。從此,李靖“乃闔門自守,杜絕賓客,雖親戚不得妄進”。

 貞觀十一年(637年),唐太宗改封李靖為衛國公,授濮州刺史,依舊命他世襲爵位,后因子孫喪命而未執行。

 貞觀十四年(640年),李靖的妻子去世,唐太宗詔令墳塋規格依照漢代衛青、霍去病的舊例,把墳墓修筑成突厥境內的鐵山、吐谷渾境內的積石山的形狀,以此表彰李靖特殊的戰績。

貞觀十七年(643年),又與長孫無忌等二十四人圖像于凌煙閣,尊奉為功臣。

 貞觀十八年(644年),唐太宗親自到李靖的府第問候病情,還賜絹五百匹,晉封衛國公、開府儀同三司。唐太宗準備征伐高句麗,把李靖召入閣內,對他說:“公在南邊平定吳會,北邊掃清沙漠突厥,西邊安定吐谷渾慕容,只有東邊的高麗沒有征服,您意下如何?”這位年過七旬的老將雖染病在身,仍表示愿意從行,對太宗說:“我過去憑借天子的威力,做了點微小的貢獻,現在已是殘年朽骨,只打算這次出征。陛下如果不嫌棄的話,我的病可望痊愈。”唐太宗憐惜他衰老,沒有準許。

 李靖雖未從征高句麗,但對前線的戰事頗為關注。唐太宗進至駐蹕山(今遼寧遼陽南)時,高句麗兵傾國出動,內部空虛,李道宗曾請求率精兵五千,奇襲平壤,唐太宗未答應。事后回京,唐太宗詢問李靖說:“我用天下的軍隊,如今卻被小國所困,這是為什么呢?”素以出奇制勝的李靖以為太宗未能聽從李道宗的計謀,便說:“請李道宗解答。”太宗詢問李道宗,他說明了當時的建議未被采納,唐太宗聽后悵然說:“時間太快了,我竟不記得來了。”

 李靖明察事件,善于見微而知著。唐太宗要他教侯君集兵法,后來侯君集上奏唐太宗,說李靖將反,因為每到精微之處,李靖則不教授。唐太宗聽后責備李靖,李靖卻回答說:“這是侯君集想要謀反。如今中原安定,我所教他的兵法,足以安制四夷。如今侯君集求學盡臣的兵法,是他將有異志啊。”此時,侯君集尚未有任何反跡,唐太宗似不相信。一次,朝后回尚書省,侯君集騎馬越過省門數步尚未發覺。李靖見到這種情況,便對人說:“侯君集意不在人,必將謀反。”至貞觀十七年(643年)四月,侯君集果然與太子承乾謀反,事情敗露后被殺,證明了李靖的預見準確無誤。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李靖病情惡化,唐太宗親臨病榻慰問。他見李靖病危,涕淚俱下,十分難過地對李靖說:“公乃朕生平故人,對國家有功勞。如今病到這種地步,為公感到擔憂。”這年四月二十三日(7月2日),李靖溘然逝去。享年七十九歲。唐太宗冊贈司徒、并州都督,給班劍、羽葆、鼓吹,陪葬昭陵。謚曰景武。墳墓如同衛青、霍去病故事,筑墳形如同突厥內燕然山、吐谷渾內積石二山形狀,“以旌殊績”。因為他戰功顯赫,死后經常顯靈,為百姓救危解厄,百姓為其建廟供奉,于是到晚唐時候,李靖漸漸被神化了。

軍事貢獻

 在李靖的戎馬生涯中,他指揮了幾次大的戰役,唐衛景武公李靖碑取得了重大的勝利,這不僅因為他勇敢善戰,更因為他有著卓越的軍事思想與理論。他根據一生的實踐經驗,寫出了優秀的軍事著作,僅見于《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所著錄的有《六軍鏡》3卷,《陰符機》1卷,《玉帳經》1卷,《霸國箴》1卷,《宋史·藝文志》著錄的還有《韜鈐秘書》1卷,《韜鈐總要》3卷,《衛國公手記》1卷,《兵鈐新書》1卷和《弓訣》等,可惜后世都失傳了。今傳世的《唐太宗李衛公問對》(或稱《李衛公問對》)可能系宋人所撰,盜用李靖之名,不足為據。原著有《李衛公兵法》,原書今佚,但從散見于杜佑《通典·兵典》及《太平御覽·兵部》中的《衛公兵法》,猶能管中窺豹,有關李靖的治軍、行軍作戰、扎營斥候等都有所記載。

人物評價

總評

 李靖才兼文武,出將入相,為唐朝的統一與鞏固立下了赫赫戰功。公元760年(上元元年),唐肅宗把李靖列為歷史上十大名將之一,并配享于武成王(姜太公)廟。同時,他治軍、作戰又積累了一套成功的經驗,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的軍事思想和理論。他寫有《李靖六軍鏡》等多部兵書,大都已經失傳,后人編輯了《唐太宗李衛公問對》,在北宋時期列入《武經七書》,是古代兵學的代表著作。

為唐朝立下赫赫戰功的徐懋功,最后是什么結局?

提到隋唐這段歷史,每個中國人都有很多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如果再說一說那個時代的英雄人物,那就太多了,其中不僅有軍事人才,還有眾多奇人異士。徐茂公(唐高祖賜姓李,又名李勣)在這批英雄人物中,已然成為“隋唐演義”等民間文學中的半仙一樣的人物,或許也正是因為,他達到了這種出神入化的地步,所以才會出現有關他預言家族后事的傳說。




 在歷史上,徐茂公曾是唐朝初年的名將,與李靖并稱,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早年間他投身瓦崗軍,恰逢李密處在兵敗逃亡的情況下,徐茂公認為李密是當時的天下英雄,便勸翟讓奉李密為主,然后一直追隨李密。后來又同李密一起歸降李淵,李淵軍隊在接收了瓦崗軍后,這支關隴集團的軍隊比之前戰斗實力大大增強,甚至是無往而不勝,很快就在李世民的指揮下統一了中國,建立了李唐王朝,讓整個世界的中心定格于長安城,使這里匯聚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駝隊和胡商。



 徐茂公自然也在唐朝建立后成為開國元勛。他一直追隨秦王李世民,大敗宋金剛,討伐王世充,擊退王玄應,占領虎牢關等地,讓他成為李世民眼前的紅人。而且,徐茂公不僅僅是軍功了得,而且在仕途上也很會左右逢源。李治曾經要“廢王立武”,于是召見重臣,詢問意見,徐茂公卻稱病不出,事后李治問他有人固執己見該怎么辦,徐茂公回答這是皇帝自己的家事,這話讓他進一步得到了李治和武則天的信任。

 徐茂公先后輔佐唐代三朝皇帝,跟隨李治到洛陽時在路上生病,李治曾親自前往問候。甚至,在其病逝后,李治聞訊悲痛大哭,下令罷朝七日,賜謚號“貞武”。



 這位開國大臣的后人也曾為其爭光。李敬業是他的嫡孫,從小善于騎射,并且很有才智。真是應了“虎父無犬子”這話。在唐高宗時期,朝廷多次去討伐一些邊疆地區的寇賊,往往會遭遇無功而返,唐高宗于是任命李敬業為刺史。李敬業還做了一回孤膽英雄,騎馬帶著幾個官吏出現在叛軍大營,走進賊營,勸其投降,這讓朝中大臣無不對其刮目相看,只有其祖父徐茂公不以為然,認為其可能以后會讓家族面臨滅頂之災。畢竟,李敬業只身前往敵營的行為實在太過冒險,以徐茂公本人的行事風格,是絕對不會這樣以身犯險的。



 萬萬沒想到的是,徐茂公竟真的一語成箴。在其死后,李敬業繼承了他的英國公爵位,后因罪被貶到揚州為官。當時,武后廢帝自己登位,李敬業聽信他人慫恿,以匡扶救國之名起兵造反,要討伐武則天,本以為可以重展年輕時候的英勇,重現家族的輝煌,可是,他卻忘了他此次的對手不再是曾經的小小叛軍,而是一代巾幗不讓須眉的梟雄——武則天。

 果然,李敬業很快就失敗了。但他這次的反叛行為卻給整個家族帶來了滅頂之災,徐茂公連死后都不得安寧,被武則天下令掘墓劈棺,直到,唐中宗復位才重新為其正名平反。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7818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