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洎,字思道,唐朝時期宰相,南梁都官尚書劉之遴曾孫。下面對百科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劉洎出身于南陽劉氏。隋末曾為蕭銑政權的黃門侍郎,降唐后歷任南康州都督府長史、給事中、治書侍御史、尚書右丞、黃門侍郎、侍中,封清苑縣男,以直諫著稱。劉洎在立儲之爭時支持魏王李泰,并在太宗東征時輔佐太子李治監國,兼任太子左庶子。貞觀十九年十二月(646年1月),劉洎因與褚遂良不和,遭到褚遂良誣陷,被賜死。武則天時得以平反。
軼事典故
唐太宗曾在玄武門宴請三品以上官員,并提筆作飛白書,群臣都趁興爭搶。劉洎登上太宗的座位,等太宗寫完一幅字,立刻從背后伸手搶奪。群臣奏道:“劉洎擅登皇帝御床,理應處死。”唐太宗大笑:“昔聞婕妤辭輦,今見常侍登床。”對此未加追究。
人物評價
李世民:⑴ 自朕臨御天下,虛心正直,即有魏徵朝夕進諫。自徵云亡,劉洎、岑文本、馬周、褚遂良等繼之。 ⑵ 劉洎性最堅貞,有利益;然其意尚然諾,私于朋友。
吳兢:太宗皇帝好悅至言,時有魏徵、王珪、虞世南、李大亮、岑文本、劉洎、馬周、褚遂良、杜正倫、高季輔,咸以切諫,引居要職。
盧文紀:臣伏覽貞觀故事,見魏徵、馬周之章疏,王珪、劉洎之奏論,或講貫古今,或鋪陳政術,皆萬代之長策,非一介之狂言。
劉昫:⑴劉洎始以章疏切直,以至位望隆顯。至于提綱整帶,咨圣嘉猷,籍國士之談,體廊廟之器。噫,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一言不慎,竟陷誣奏。雖君親甚悔,而駟不及舌,良足悲矣!⑵驥逢造父,一日千里。英主取賢,不拘階陛。賓王徒步,洎為賊吏。一見文皇,皆登相位。
張昭:昔唐初劉洎、馬周,起於徒步,太宗權用為相。其后柳璨、朱樸,方居下僚,昭宗亦加大用。此四士者,受知於明主。然太宗用之而國興,昭宗用之而國亡,士之難知如此。
宋祁:劉洎之才之烈,《易》所謂“王臣蹇蹇”者。然性剛疏,輔太子,欲身任安危,以言掩其眾,為媢忌所乘,卒陷罪誅。嗚呼!以太宗之明,蔽于所忿,洎之忠不能自申于上,況其下哉?古人以言為戒,可不慎歟!
曾鞏:當房、杜之時,所與共事則長孫無忌、岑文本,主諫諍則魏鄭公、王珪,振綱維則戴胄、劉洎,持憲法則張元素、孫伏伽,用兵征伐則李勣、李靖,長民守土則李大亮。其余為卿大夫,各任其事,則馬周、溫彥博、杜正倫、張行成、李綱、虞世南、褚遂良之徒,不可勝數。
如何評價唐太宗
一代名君唐太宗 貞觀政績流芳千古
唐太宗在位共二十三年,雖然他在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遠遠比不上清朝的康熙和乾隆,但其業績卻是在歷史上最杰出的,正是由于他的努力,才使唐朝在當時的世界成為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都處于領先地位,日本古代社會的政治與經濟幾乎是唐朝的翻版,至今日本中央的省(相當于我國的部)就是來源于唐朝中央的三省制。所以,后來人就用“貞觀之治”來表達對唐太宗政績的肯定和對貞觀時期太平盛世的景仰和向往。
一、總結經驗教訓,選官任賢,大度納諫。
唐太宗在即位之后便聽從了尉遲敬德的建議,這主要是如何處理原來屬于太子李建成東宮集團的人,尉遲敬德說殺人過多了不利于國家的安定,因此,唐太宗便以寬容的態度對待原來太子一派的人,有才干的還委以重任,魏征便是一個著名的例子。唐太宗的寬容化解了許多矛盾,也使許多原來站在對立面的人能夠有機會轉變過來,成為治理國家的有用之才。
因為唐太宗采取了寬容的政策,使得新的中樞決策班子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建立起來,除了唐太宗的原來屬下,還有李建成原來集團的人,在新的領導集團里,因為李建成的消失,使原來互相之間的矛盾得以消除,共同為國家籌劃方略,人才的最大限度的保留是貞觀之治能夠出現的很重要的原因。
領導集團順利組成之后,唐太宗又和大臣們共同總結了隋朝的滅亡教訓。對于隋朝的興亡,唐太宗是親眼所見,有親身體會的,在他眼里,隋朝本來是一個很有實力的大帝國,經濟實力尤其雄厚,所以隋煬帝才能有條件向西域商人炫耀,請他們來,還用上等的物質生活招待,最后還賞賜很多財物。據估計,隋朝當時儲備的糧食夠五十年用的,但隋煬帝僅僅用了十多年的時間就使這個龐大的實力雄厚的帝國分崩離析,自己也落得個悲慘的下場。
為了使唐朝長治久安,唐太宗認真地總結了隋朝滅亡的教訓,他總結出了三種原因。第一,奢華浪費,勞民傷財。隋煬帝為了享受,大修宮殿,為到南方巡游,大征民工修造運河。第二,生活腐化墮落,荒淫無道。為滿足自己的貪欲,讓全國進獻珍奇寶物和大量美女。第三,戰爭太多,耗費國力。好大喜功的隋煬帝東征高麗,得不償失,加上其他戰爭使得民不聊生,最終激化了社會矛盾,導致隋朝的滅亡。
在慘痛教訓的對照下,唐太宗下決心進行徹底治理,加上下屬大臣們的通力協作,貞觀之治在中國歷史上展開了它美麗輝煌的畫卷。
治理國家很重要的一條便是官員的選拔和任用,這是唐太宗治理國家的第一出發點。在唐朝建立之初,從魏晉南北朝時期流傳下來的重武輕文的傳統還沒有改變,許多大臣都是行伍出身,作戰時勇猛無敵,但治理國家處理政務就不再是內行了。因此唐太宗將選官的標準定在了兩個重要方面,一是才干,一是德行。這從根本上影響了唐朝的選官制度和考課制度,唐朝六品以下官吏由吏部和兵部選拔,以身(體貌豐偉)、言(言辭辨正)、書(楷法遒美)判(文理優長)為基本的四個標準,除此之外,還用德、才、勞三個標準逐級次第選拔。五品以上的官吏根據政績考核,最后由皇帝親自裁定。正因如此,唐朝的楷書才在歷史上首屈一指,出了顏真卿這樣的楷書書法家,也因為科舉考試靠的內容是詩詞歌賦,唐朝才有了那么多的詩人。
唐太宗選拔官吏時雖然如饑似渴,但他沒有因為求賢而降低了標準,他是用才干和賢能嚴格衡量的。他有句名言,就是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說得很有道理,但后來的一些貪官污吏卻以此作為自己任人唯親高裙帶關系的借口。在正確標準的衡量下,許多有才干的人被唐太宗納入高層領導集團,這包括原來太子李建成手下的許多人,在李建成死后,東宮集團里有很多人想找機會加害唐太宗,最少也是在心理上和唐太宗處于對立地位。唐太宗卻將這些人看成自己人來真誠對待,根據才干大小委任官職,從而爭取了許多人為其效力,魏征的例子是最好的證明,他的直諫說明他對唐太宗是很感激的。我們現在有句話叫做“打是親罵是愛,不打不罵是教壞。”這原是說民間教育孩子的,是恨鐵不成鋼。這和魏征的進諫相比似乎不太恰當,但也能說明一些問題,直言進諫說明魏征是真正的忠臣,不進諫只知道討好皇帝的人才是歷史上常出現的奸佞之臣、誤國之臣、亡國之臣。總的來說,唐太宗的功大于過。唐太宗在用人方面,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魏征就是一個例子。其次,唐太宗完善科舉制度,使下層有識之士能夠進入仕途。唐太宗還改革刑律,新頒布的《唐律》比《隋律》廢除了一百多條死刑條款。重視農業發展,不奪農時。更重要的方面是維護民族的團結于融合。體現在采用武力征伐,和親,冊封,設立羈縻府州等方法。加強對外的交流。例如玄奘取經。在唐太宗時期,長安就成為了一個國際大都市。但唐太宗在晚年也有過失,在晚年,唐太宗也大興土木,興建了一些宮殿。對進諫之人也多有厭惡。但與他的功績相比,唐太宗還是功大于過的。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為唐朝的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唐玄宗李隆基做為一個皇帝來講,故然有他的的長處讓我們后人稱道,但是他也有讓百姓痛恨之處。他早先沉迷逸樂,對楊貴妃寵愛有嘉,為了她,不惜興師動眾,勞民傷財,讓人不遠千里飛騎關荔枝。
并且楊玉環封為貴妃后,楊氏一家皆受恩寵。其中族兄楊釗賜名國忠,天寶十一年為右丞相,楊國忠專橫跋扈,整個唐朝也隨之混亂。
不過他對楊貴妃的那種癡心的愛情,倒是讓人十分感動。從白居易的《長恨歌》便可看出,雖然里面也融入了作者的藝術想象和加工創造,但是這段忠貞不諭的愛情還是值得后人學習的。
您好!
這是唐玄宗李隆基的評價:
少年英豪
唐玄宗(公元685-762年),名李隆基,又叫唐明皇,是唐睿宗李旦的第三個兒子。從公元712年到756年在位,他開創了唐朝的鼎盛時期,但從他開始唐朝也走上了下坡路,即從安史之亂開始,唐朝逐漸衰落下去。
李隆基出生的時候正是武則天主政要做女皇的時候,所以他小時候就經歷了錯綜復雜的宮廷變故,這也許促使他形成了意志堅定的性格。他小時候就很有大志,在宮里自詡為阿瞞,雖然不被掌權的武氏族人看重,但他一言一行依然很有主見。
在他七歲那年,一次在朝堂舉行祭祀儀式,當時的金吾將軍(掌管京城守衛的將軍)武懿宗大聲訓斥侍從護衛,李隆基馬上怒目而視,喝道:"這里是我李家的朝堂,干你何事?!竟敢如此訓斥我家騎士護衛!"弄得武懿宗看著這個小孩兒目瞪口呆。武則天得知后,不但沒有責怪李隆基,反而對這個年小志高的小孫子備加喜歡。到了第二年,李隆基就被封為臨淄郡王。
處處果斷得帝位
在奶奶武則天死后,中宗懦弱無能,結果朝政大權落到了韋皇后和安樂公主之手,原來發動政變恢復唐朝的功臣、宰相張柬之也被他們貶官驅逐,太子李崇俊被殺。韋皇后效仿原來武則天的做法,讓自己的兄長韋溫掌握大權,對于女兒安樂公主的違法賣官鬻爵也不加制止,大加縱容。在公元710年,中宗終于死于韋皇后和安樂公主之手,被她們合謀毒殺。然后,韋皇后便想學習婆婆武則天,做第二個女皇。
沒有等韋皇后動手,一直靜觀時變的李隆基和姑姑太平公主便搶先發動了兵變,率領御林軍萬余人攻占了皇宮,把韋皇后一派全部消滅。然后,由睿宗李旦重新即位,李隆基也因功被立為太子。
但父親李旦也和中宗一樣是個軟弱的皇帝,不愿和太平公主發生正面沖突,總是忍讓。而太平公主則認為是自己給了他做皇帝的機會,功勞巨大,所以她掌握了朝政大權。隨著自己勢力的強大,太平公主的野心也膨脹起來,想像母親那樣也做做女皇。
太平公主的主要對手便是太子李隆基,開始她沒把他放在眼里,覺得他還年輕,但后來了解了李隆基的英勇果斷之后,就開始防范他。她制造輿論說,李隆基不是長子,沒資格做太子,更不能繼承皇位。太平公主的目的是要廢除李隆基的太子身份,為自己以后做女皇帝開路。
到公元712年,睿宗厭煩了做皇帝的生活,把帝位讓給了兒子李隆基,但是仍然掌握了朝政大權:朝廷三品以上官員的任免權和軍政大事的決定權。睿宗的讓位加劇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雙方都在積蓄力量,準備除掉對方。
在公元713年的七月三日,唐玄宗李隆基果斷地先下了手,親自率領兵馬除掉了太平公主和她的手下骨干幾十人,將傾向太平公主的官員全部罷官廢黜。唐玄宗終于掌握了皇帝應有的權力。當年,唐玄宗把年號改為開元,表明了自己勵精圖治,再創唐朝偉業的決心。
開元盛世流芳百世
善用宰相
唐玄宗雖然在清除太平公主之后,徹底鞏固了皇權,但當時的形勢不容樂觀:兵變大大地傷了朝廷元氣,吏治的混亂、腐敗亟待治理。所以,唐玄宗表示要量才任官,提拔賢能人做宰相。在這方面唐玄宗還是有伯樂眼光的。如著名的宰相姚崇、宋璟、張九齡都是唐玄宗時期的宰相,著名大臣。
姚崇辦事果斷,他因為向唐玄宗提出了十條建議而被器重,做了宰相。十條建議包括了勿貪邊功、廣開言路、獎勵正直大臣、勿使皇族專權、勿使宦官專權等,唐玄宗基本上都按照姚崇的建議執行了。
對于皇親國戚,姚崇也不進行照顧。當時薛王李業的舅舅王仙童欺壓百姓,為非作歹,姚崇奏請玄宗批準后,懲辦了王仙童。
姚崇還主持了開元初年的對蝗災的治理工作。當時在黃河的南北地區都發生了嚴重蝗災,蝗蟲飛起來遮天蔽日,對莊稼的破壞異常嚴重。姚崇深知如果不能及時消滅蝗蟲,不僅會導致經濟的重大損失和百姓的災難,而且對于國家穩定也至關重要。他親自指揮,下令各郡縣要全力以赴消滅蝗蟲,有功的進行獎勵。在他的大力推動下,蝗災沒有再繼續蔓延,很快被制止住了。
姚崇之后是宋璟,他也很重視對人才的選拔任用,雖然他掌握朝政大權,但他決不徇私枉法,相反,對自己的親屬還更加嚴格地要求。一次,他的遠房叔叔宋元超在參加吏部的選拔時,對主考官說了自己和宋璟的特殊關系,希望能予以照顧,弄個好官兒做做。結果被宋璟得知后,不但沒有給他說情,反而特地關照吏部不給他官做。
張九齡是廣東人,當時的廣東被稱為嶺南,還不是發達地區,犯罪的人也經常被流放到那里,以示懲罰。所以在人們眼里,那里是荒涼、艱苦的地方。出身于廣東的人由于歷代在朝中做官的很少,所以那里出來的人很難在朝中做到宰相這么高的官。但是張九齡卻憑借著自己出眾的才華被玄宗相中。
張九齡在做宰相之后,也像玄宗那樣看重人的品德和才干,而不是看重其背景。在吏部參與選拔官吏時,他一直主張要公正選才,量才使用。同時,對于玄宗的過錯,他也及時地指出,加以勸諫,不因為玄宗對自己有知遇之恩就隱瞞實情。
革新吏治
唐玄宗不僅慧眼識賢相,還對吏治進行了整治,提高官僚機構的辦事效率。他采取了很多的有效措施,第一,精簡機構,裁減多余官員,把武則天以來的許多無用的官員一律裁撤,不但提高了效率,也節省了政府支出。第二,確立嚴格的考核制度,加強對地方官吏的管理。在每年的十月,派按察使到各地巡查民情,糾舉違法官吏,嚴懲不怠。第三,重新將諫官和史官參加宰相會議的制度予以恢復。這本是唐太宗時期的一種制度,讓諫官和史官參與討論國家大事,監督朝政。到了武則天主政之后,提拔了許敬宗和李義府等人做宰相,有的事不敢再公開,因此將這種制度也就廢除了。第四,重視縣令的任免。唐玄宗認為郡縣的官員是國家治理的最前沿,和百姓直接打交道,代表了國家形象。所以,玄宗經常對縣官親自出題考核他們,確切地了解這些縣官是不是真正地稱職。如果考試優秀,可以馬上提拔,如果名不副實,也會馬上遭到罷黜。
唐玄宗知人善任,賞罰分明,辦事干練果斷,這是他能開創開元盛世的主要原因。
武功也顯赫
唐玄宗不僅對內政進行有效的治理,對于邊疆也進行了有成效的治理,將原來丟失的領地重新奪了回來。
早在唐玄宗即位之前,北方邊境已是危機四伏。在武則天做皇帝的初期,即公元686年(萬歲通天元年),契丹的李盡忠利用當時的民族矛盾,煽動部下反叛唐朝,而且攻占了營州。武則天派兵反擊,結果失敗。此后,在公元703年,安西地區的碎葉鎮也被突厥攻占,致使絲綢之路最后斷絕,嚴重影響了唐朝的聲譽和外貿經濟。
北方的領土在唐朝初年曾經統一,而且設置了單于、安北都護府,分別管轄長城內外到貝加爾湖的廣闊地區。到了武則天主政以及做皇帝時期,突厥人經常騷擾邊境,還攻占了蔚州(現在河北的蔚縣)和定州(現在河北定縣),迫使唐朝將安北都護府南遷。
兵制改革
為了重新統一北方,唐玄宗采取了很多措施,為收復北方領土做準備。這主要是對于兵制進行了改革。原來的府兵制由于均田制的破壞,致使農民逃亡,影響了軍隊的兵源。高宗和武則天時期,對于軍事不太重視,到了唐玄宗做了皇帝時,士兵逃跑現象極為嚴重,軍隊戰斗力也很低,無法和強悍的突厥軍隊抗衡。
在公元723年,即開元十一年,唐玄宗接受了宰相張說的改革主張,建立雇傭兵。從關內招募到軍士十二萬人,充當衛士,這就是"長從宿衛",也叫做"長征健兒",這次改革是從府兵制到雇傭兵制的轉變。此后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玄宗將這種制度推廣到了全國。這種制度使原來的府兵輪番到邊境守衛的做法取消,解除了各地人到邊境守衛之苦。同時,這種雇傭兵還為集中訓練、提高戰斗力提供了保證。
恢復北、西疆域
除了對兵制進行改革之外,唐玄宗還采取了其他很多的整軍措施,如頒布了《練兵詔》,命令西北的軍鎮擴充軍隊,加強訓練。同時,任命太仆卿王毛仲為內外閑廄使,全力負責軍用馬匹的供應,這使短缺的馬匹及時得到了補充,提高了戰斗力。另外,為徹底解決軍糧問題,玄宗又命令擴充屯田范圍,在西北和黃河以北地區大力發展屯田,增加糧食產量。
在做好了充分準備后,唐朝逐步把營州等地收復,長城以北的回紇等族也自動取消了獨立割據的稱號,重新歸附唐朝。安北都護府也恢復了,唐朝重新行使對長城以北土地的管轄權。
西域地區政權的恢復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收復碎葉鎮,第二階段是重新恢復了絲綢之路。唐朝的威望在西域重新建立起來。
檢田括戶繁榮經濟
為了增加國家的收入,打擊強占土地、隱瞞不報的豪強,唐玄宗發動了一場檢田括戶運動。當時的豪強霸占了農民的土地之后,稱為"籍外之田",他們還將逃亡的農戶變成自己的"私屬",在土地和人口兩方面逃避國家稅收。
公元712到725年之間,唐玄宗的檢田括戶運動收到了實效。他任命宇文融為全國的覆田勸農使,下設十道勸農使和勸農判官,分派到各地去檢查隱瞞的土地和包庇的農戶。然后把檢查出來的土地一律沒收,同時把這些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對于隱瞞的農戶也進行登記。這樣下來,一年增加的客戶錢就高達幾百萬之多。
通過這些有效的措施,唐玄宗使唐朝的經濟又步入正規,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同時也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促進了國家經濟的繁榮。
為經濟抑制佛教
佛教在唐朝初年雖然沒有被查禁,但發展受到了儒教和道教的限制,特別是對道教的提倡,使得佛教的發展沒有取得至尊的地位。但是到了武則天時期,為了從宗教上來打擊李姓,武則天對佛教采取了縱容態度,這使得佛教發展迅速。在全國的各個州基本都有佛教寺院。僧侶們不僅在國家的包庇縱容下兼并土地,還極力逃避國家稅收。和尚數目的大量增加,使國家承擔賦稅和徭役的人數減少,影響了國家的收入。
在開元二年,唐玄宗下令削減全國的僧人和尼姑數量,最后使全國還俗的僧尼達到一萬二千人之多。然后,玄宗又下令,禁止再造新的寺廟,禁止鑄造佛像,禁止傳抄佛經。對于官員和僧尼的交往也進行禁止,這使佛教在玄宗時期受到了很大的打擊。
唐玄宗的一系列有效措施使唐朝的政治、經濟、文化都得到新的發展,超過了他的先祖唐太宗,開創了中國歷史上強盛繁榮、流芳百世的"開元盛世"。
滿足或的倒退
開創了盛世之后,唐玄宗逐漸開始滿足了,沉溺于享樂之中。沒有了先前的勵精圖治精神,也沒有改革時的節儉之風了。正直的宰相張九齡等人先后被罷官,小人李林甫爬上了相位。李林甫病死后,又是楊國忠掌權,致使政治更加黑暗。
口蜜腹劍李林甫
這個李林甫最善于揣測唐玄宗的意思,在公元736年,唐玄宗想從洛陽回長安,但宰相張九齡等人說秋收還沒有結束,這樣上路會騷擾百姓,影響生產。李林甫在張九齡走后卻對唐玄宗說,長安和洛陽是陛下的東宮和西宮,陛下愿意什么時候來往就什么時候來往,不必再等以后,至于妨礙了農民秋收,免了他們的稅收也就行了。
玄宗很高興,照計而行。后來,李林甫就找機會誣陷張九齡等人,終于使唐玄宗將這些敢于直言的宰相罷官,由他把持了朝政。李林甫掌權之后,凡是不聽從他、不和他站在一起的人都要想方設法地陷害。李林甫嫉妒賢能之人,嘴里說的話很好聽,但心里卻陰險毒辣。所以,人們背地里說他是"口有蜜,腹有劍"。
奪兒媳寵貴妃
公元736年,唐玄宗寵愛的妃子武惠妃病死,玄宗日夜寢食不安。聽人說他和武惠妃的兒子壽王李瑁的妃子楊氏美貌絕倫,艷麗無雙,于是不顧什么禮節,就將他招進宮里,楊妃懂音律,也很聰明,還擅長歌舞,很得玄宗歡心。
為了掩蓋自己奪兒媳的丑惡行徑,唐玄宗讓楊妃自己請求進宮做女官,住進南宮,又賜號太真。為了安慰兒子壽王,唐玄宗又給他娶了個妃子作為補償。
這個時期的封建倫理觀念還沒有南宋末年朱熹理學出來之后那么嚴格,男女觀念雖然是不平等,但對于女性的貞操觀念和改嫁等方面還是比較寬容的,封建社會對于婦女的壓制是元朝之后的明朝和清朝。武則天之所以能做女皇,和這時的這種寬容的社會心理有關,所以,到了清朝末年,同樣掌握國家政權的慈禧太后就不敢稱女皇了,社會輿論和社會心理的作用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后來,唐玄宗封楊妃為貴妃,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楊貴妃。貴妃的地位僅次于皇后,但這時候沒有皇后,所以楊貴妃實際上就是唐玄宗的皇后了。玄宗對她恩寵備至,還稱贊她是自己的"解語之花"。愛屋及烏,有了楊貴妃的關系,楊氏一族開始飛黃騰達。所以,當時民間竟有了生小孩希望生女孩,將來入宮做妃子榮耀家族的觀念。
為了討貴妃的歡心,唐玄宗可謂費勁心機。為了迎合她喜歡服裝的心理,有專門為貴妃服務的七百多人給她做衣服。為了讓她吃上喜歡的荔枝,玄宗還下令開辟了從嶺南到長安的幾千里貢道,以便荔枝能及時地用快馬快速運到長安,因為荔枝摘下后五天內會變味兒。而楊貴妃生在南方,喜歡吃這種東西。
有了楊貴妃,唐玄宗的奢侈之風越來越盛,大臣、貴族、宗室為了巴結皇帝,投貴妃所好,結果讓她高興的人都升了官,這又刺激更多的官僚貴族巴結逢迎,爭獻美味佳肴、珍異珠寶。
楊國忠專權亂國
在妹妹的關系影響下,哥哥楊國忠也平步青云,一步登天,做上了唐朝宰相。楊貴妃的姐姐們也得到了實惠:大姐封為韓國夫人,二姐封為虢國夫人,三姐封為秦國夫人。其他的兄長也有封賞,做了朝中的高官。楊國忠的權勢無人能比,兄妹二人的輝煌時期也為日后的悲慘結局埋下了伏筆。
在楊國忠的專權下,整個唐朝開始混亂起來,可以說,唐朝的轉向衰落固然有唐玄宗的過失,但楊氏兄妹特別是楊國忠這個哥哥沒有起到正面的作用,他的為非作歹,也沒有給妹妹帶來好運,反而把妹妹送上了不歸路。美麗并不是罪過,但美麗卻是一個起因。
在楊國忠的一手遮天之下,首先是朝政混亂。在暴雨造成災害時,玄宗詢問災情,楊國忠卻拿著大個的粟穗子給玄宗看,說雨大但沒有影響收成。下邊有的官員報告災情,請求救助,他大發雷霆,命令司法機關進行嚴懲。楊國忠能力不高,但喜歡胡亂處理朝政,正事做不好,壞事卻很在行,接受賄賂、拉幫結派等等應用自如。
朝政混亂影響了國家的經濟。均田制在這個時期瓦解,稅收急劇減少,但朝廷的花費卻因為玄宗和楊貴妃的奢侈而逐漸增多,國庫入不敷出。政治的腐敗還影響了軍隊的戰斗力,因為招募的兵士都是一些無賴之徒。這些人在后來玄宗發動的戰爭中不但沒有奪得勝利,反而招致了更多的失利。
玄宗好戰邊疆再亂
玄宗對于唐朝的危機絲毫沒有察覺,反而向外發動了一系列的戰爭。政治腐敗與黑暗,影響了將領的貪功求官的欲望。為了挑起戰爭,并在戰爭中立功受賞,加官進爵,邊鎮的很多將領肆意挑釁,使得邊境戰亂不斷,玄宗的好戰對此又是火上加油。初期的邊境安定局面又被打破了,最終導致了安史之亂,唐朝大傷元氣。
一是西邊和吐蕃的關系惡化,開戰后互有傷亡,損害了歷來的和睦有好關系。二是西南的南詔國。由于邊境將領的驕橫跋扈,致使本該平息的沖突日益升級,結果唐朝征兵和南詔開戰。先后戰死、病死的唐朝兵達二十萬之多。
關于曹參的典故不多,而其中蕭規曹隨最為著名,至于后世對曹參的評價,還是很高的。而具體來說;
1、蕭規曹隨,飲酒無度
眾所周知,圍繞曹參,最被人熟知的典故就是?蕭規曹隨?。這個典故講的是,蕭何死后,曹參調任漢廷首相,輔佐幼帝。而繼任后的曹參,沒有馬上新官上任三把火,直接改變蕭何等人制定的大政策,反倒是每天喝酒宴請。少問政事,這些反常的行為。讓年輕的漢惠帝,非常的詫異和厭棄,出于對權臣的畏懼和依靠,他通過曹參兒子,拐彎問詢曹參,而曹參的答案則是,自己沒有蕭何有能力,惠帝不比高祖更高超,而在國內、外大環境,也沒有改變,所以還繼續,堅持既定大政策,選擇無為而治,與民休息吧!以上就是關于曹參最有名典故了。
2、文武兼備,出將入相
至于后人對曹參的評價,還是不錯的,曹參是漢朝蕭何死后的第二任漢帝國國相,但是他不是像蕭何一樣的在后方經營的文人,相反他卻是個武人,
要知道當時劉邦的隊伍剛開張,曹參就在扮演劉邦陣營的?救火隊長?。他往返于豐邑,胡陵、薛杲等地,和他的戰友一起在為劉邦建立根據地,立下了汗馬功勞,其后在滅項的戰爭中,打下了兩個諸侯國,一百二十二個縣;俘獲諸侯王二人,諸侯國丞相三人,將軍六人,郡守、司馬、軍候、御史各一人、 而當一代將星韓信入職劉邦陣營后,曹參更是成了韓信關鍵僚佐。在劉邦建國的后,更是展現出自己軍人從政的能力。成了齊相。輔佐劉肥。
所以后人對曹參評價就是,他是個出身行伍,卻能文武兼修的,出將入相的高級封建大臣。
1. 文言文唐太宗求諫翻譯 譯文 唐太宗容貌威武嚴肅,百官中進見的人,見到他都會緊張得舉止失常不知所措。
太宗知道情況后,每當見到有人奏事時,總是做出和顏悅色的樣子,希望能夠聽到諫諍,知道政治教化的得失。貞觀初年,太宗曾對公卿們說:“人要照見自己,一定要有明鏡;一國之主要想知道自己的過失,一定要借助于忠臣。
君主假如自以為圣明,臣下又不去糾正,要想國家不傾危敗亡,能辦得到嗎?于是君主失掉他的國,臣下也不能獨自保全他的家。至于像隋煬帝殘暴,臣下都把嘴閉起來不講話,最后終于因為聽不到自己的過失而導致滅亡,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誅殺。
前事不遠,你們今后每當看到事情有不利于百姓的,必須直言規勸諫諍。” 貞觀元年,唐太宗對侍從的大臣們說:“正直的君主任用了奸臣,就不可能治理好國家;忠直的臣子侍奉昏庸的君主,也不可能治理好國家。
只有正直的君主和忠直的大臣相處共事,如魚得水,那么天下就可以平安無事了。我雖然不算明君,幸虧你們多次匡正補救過失,希望憑借你們直言鯁議,以實現天下太平。”
諫議大夫王珪回答說:“我聽說木材彈上墨線就能鋸得筆直,君主聽從規諫就能成為圣明。所以古代圣明的君主必須設諍臣七人,說的話如不被接受,就一個接一個地以死相諫。
陛下開拓思路,采納臣民忠言,我等處在不避忌諱的圣朝,實在愿意把愚昧之見都講出來。”太宗稱贊說得好,下詔規定今后宰相入宮商量處理國家大事,必須讓諫官跟著進來,聽一聽如何處理。
有話敞開說,一定虛心采納。 貞觀三年,唐太宗對司空裴寂說:“近來有人上書奏事,條數很多,我都貼到臥室的墻壁上,出入時看看想想。
之所以要這么孜孜不倦,是想把臣下的想法都弄清楚。我每當一想到治國大事,有時要到三更以后才睡覺。
我也希望你們用心不倦,以符合我的心意。” 貞觀五年,太宗對房玄齡等說:"自古以來有很多帝王放任自己的喜怒,高興就胡亂升賞無功的人,不高興就亂殺無罪的人.所以社稷淪喪,天下混亂,沒有不是因此而造成的.我現在每晚沒有不把他當成心事,一直想讓你們盡力進諫,而你們也要接受別人的諫言,怎么可以因為別人的話與自己的不同,就護短不接納?如果不能接受別人的諫言,又怎么能去勸諫別人呢? 貞觀六年,唐太宗因為御史大夫韋挺、中書侍郎杜正倫、秘書少監虞世南、著作郎姚思廉等人所奏的事很合心意,召見時對他們說:“我曾把從古以來臣子盡忠的事跡一一看過,如果遇到圣明的君主,自然就能夠誠心規諫,但如像關龍逢、比干那樣的處境,就不免身遭殺戮株連家人。
做君主不容易,做臣子也難。我又聽說龍可以馴養得聽話,但喉下有逆鱗。
你們就敢于犯逆鱗,各自進上奏書。常能這樣,我難道還怕宗廟社稷會傾覆!每想到你們一片忠心,一刻也不能忘懷,所以設宴共享歡樂。”
還給每人賞賜了數量不等的絹。 貞觀八年,唐太宗對侍從的大臣們說:“我每當無事靜坐,就自我反省。
常常害怕對上不能使上天稱心如意,對下被百姓所怨恨。只想得到正直忠誠的人匡救勸諫,好讓我的視聽能和外邊相通,使下面沒有積怨。
此外近來見到來奏事的人,常顯得心懷恐懼,連講話也變得語無倫次。平時奏事,情況尚且如此,何況要折面諫諍,必然害怕觸犯逆鱗。
所以每當有人諫諍時,縱然不合我的心意,我也不見怪。假如立刻發怒斥責,恐怕人人心懷恐懼,豈敢再說話!” 貞觀十五年,唐太宗問魏征:“近來朝臣都不議論政事,這是為什么?”魏征回答說:“陛下虛心納諫,本來應當有話說。
然而古人說過:‘不被信任的人勸諫,會被認為是毀謗自己;已被信任而不勸諫,就叫做尸祿。’但是人的才能氣度,各有不同:膽小怕事的人,心存忠直而不能進諫;被疏遠的人,怕不信任而無法進諫;貪戀祿位的人,怕不利于自身而不敢進諫。
所以大家沉默不言,應付著混日子。”太宗說:“這些現象確實像你所說。
我常想,人臣要勸諫,動輒害怕有死亡之禍,這和赴鼎鑊被烹殺、冒刀劍被斬殺又有什么兩樣?因此忠貞的臣子,并非不想竭盡忠誠,竭盡忠誠實在太難了。所以夏禹聽了好的意見要拜謝,豈不就是因為這個緣故。
我如今敞開胸懷,接受諫諍,你們無須因為害怕而不敢把想說的話說出口。” 貞觀十六年,唐太宗對房玄齡等人說:“能正確對待自己的人是明智的,但要做到實在困難。
這像會寫作的文士、有技巧的工匠,都自夸自己有本領,別人比不上。如果遇上著名的文士、工匠來評量指責,雜亂無章的文辭和拙劣的技藝就會顯現出來。
這樣說來,君主須有匡救諫諍的臣子,來指出過錯。每天有成千上萬的事情,若單靠一個人來了解判斷,即使再辛苦勞累,怎能把每件事都處理得盡善盡美呢?我常想念魏征遇到問題時隨事諫諍匡正,多次切中我的過失,這好像用明鏡來照形體,美與丑都會顯現出來。”
因而舉起杯子給房玄齡等幾位敬酒,勉勵他們也應這樣做。 貞觀十七年,唐太宗問諫議大夫褚遂良說:“從前虞舜制作漆器,夏禹雕飾祭器,當時勸諫的有十多人。
飲食器皿一類的小事,何必苦諫?”褚遂良回答說:“從事精雕細琢會妨害農耕,編織五顏六色的彩帶會妨礙婦女的正常事務。首創。
2. 有評論唐太宗李世民的文言文嗎 《新唐書》評價 李世民畫像 甚矣,至治之君不世出也!禹有天下,傳十有六王,而少康有中興之業。
湯有天下,傳二十八王,而其甚盛者,號稱三宗。武王有天下,傳三十六王,而成、康之治與宣之功,其余無所稱焉。
雖《詩》《書》所載,時有闕略,然三代千有七百余年,傳七十余君,其卓然著見于后世者,此六七君而已。嗚呼,可謂難得也! 《舊唐書》評價 史臣曰:臣觀文皇帝發跡多奇,聰明神武。
拔人物則不私于黨,負志業則咸盡其才。所以屈突、尉遲,由仇敵而愿傾心膂;馬周、劉洎,自疏遠而卒委鈞衡。
終平泰階,諒由斯道。嘗試論之:礎潤云興,蟲鳴螽躍。
雖堯、舜之圣,不能用檮杌、窮奇而治平;伊、呂之賢,不能為夏桀、殷辛而昌盛。君臣之際,遭遇斯難,以至抉目剖心,蟲流筋擢,良由遭值之異也。
以房、魏之智,不逾于丘、軻,遂能尊主庇民者,遭時也。況周發、周成之世襲,我有遺妍;較漢文、漢武之恢弘,彼多慚德。
跡其聽斷不惑,從善如流,千載可稱,一人而已! 吳兢在《貞觀政要·序》中說:“太宗時政化,良足可觀,振古而來,未之有也。” 《貞觀政要》集論的撰者元朝的戈直說:“夫太宗之於正心修身之道,齊家明倫之方,誠有愧於二帝三王之事矣。
然其屈己而納諫,任賢而使能,恭儉而節用,寬厚而愛民,亦三代而下,絕無而僅有者也。后之人君,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豈不交有所益乎!”這里所說,太宗在正心修身,齊家明倫方面,有愧于二帝三王之事,主要是指太宗與其兄李建成的皇位之爭。
明憲宗在命儒臣訂正重刊《貞觀政要》時寫道:“太宗在唐為一代英明之君,其濟世康民,偉有成烈,卓乎不可及已。所可惜者,正心修身,有愧于二帝三王之道,而治未純也。”
爭議評價 我們都知道,李世民也是人,人無完人,是人就有錯誤。貞觀后期,唐太宗開始有了一些變化,先從納諫開始體現出來。
貞觀十年(636年),魏征發現他“漸惡直言”,這是唐太宗走向一些錯誤的開始。 一是征伐高句麗,這個被某些人認為是錯誤的舉動,但是,就當時形勢來看,此征是必要的和需要的。
第一,發動戰爭的責任是高句麗,高句麗悍然進攻唐朝附庸國新羅挑起戰端,為了維護權威,唐需要發動戰爭來保護自己的附屬國的利益。第二,戰爭中,唐軍是正義和人性的,這也是保證唐軍損失非常小的一個外在條件,在唐軍攻占的城池中,均擁護唐軍。
但是由于為了保持正義性和人性化,導致偏求穩,而使戰期拉長。第三,唐軍的撤退和后續戰爭,充分體現了李世民的胸懷和高超的戰略思想,唐軍以2000人的損失消滅高句麗四萬人,千古罕見。
撤退之時,敵將城墻跪拜,也實屬罕見。唐軍后期的軍事騷擾和政治封鎖,使高句麗的實力每況愈下,最終高宗消滅高句麗。
名人評價 吳澄:“三代以后享國之久,唯漢與唐。”“太宗卓然而為唐三宗之冠。”
郭思貞:“二帝三王之治,后世莫能及者,順人之道,盡乎仁義也。唐太宗以英武之資,克敵人如拉朽,所向無前……二帝三王之治,特由此而推之耳。”
戈直:“至于后世之君,莫不列之講讀,形之論議,景仰而效法焉。夫二帝三王之事尚矣,兩漢之賢君六七作,何貞觀之政獨赫然耳目之間哉?”“然屈己以納諫,任賢而使能,恭儉而節用,寬厚而愛民,亦三代以下,絕無而僅有者也。
后人之君,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豈不交有所益乎?” 浚儀國史修文志:“太宗時政化,良足可觀,振古以來,未之有也。” 歐陽修:“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亂,比跡湯、武;致治之美,庶幾成、康。”
日本的清和天皇也給自己起了一個貞觀年號(859-877)。 呂祖謙評價唐太宗:“當時之治,不唯貞觀而已,雖并隆于堯、舜可也。”
胡寅:“兩漢盛時,太宗所可及也。禹、湯、文、武之業,豈不在所希慕乎!” 范祖禹“治道在人主所力行耳,孰不可為太宗乎?及其成功,復歸于下,此前世帝王之所不及也。”
曾鞏:“法度之行,禮樂之盛,田疇之制,詳序之教,擬之先王未備也;躬親行陣之間,戰必勝,攻必取,天下莫不以為武,而非先王之所尚也;四夷萬古所不及以政者,莫不服從,天下莫不以為盛,而非先王之所務也。”(近人曾有學案爭議,最后多方核實,此段是說太宗超越前王,而非不及) 司馬光:“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
蓋三代以還,中國之盛未之有也。” 后人評價唐初撥亂反正之功:“儒學之興古昔未有,以夫子為先圣實始于太宗,遂為萬世之定制廟祀遍天下,名物度數之詳,字義音釋之備,毫分縷析,是后世有考。”
宋朝詩人范成:汝不及生在貞觀中,粟米數錢無兵戍! 蘇轍:唐太宗之賢,自西漢以來,一人而已。任賢使能,將相莫非其人,恭儉節用,天下幾至刑措。
自三代以下,未見其比也。 理學家真德秀贊:“后世人主好學者莫如唐太宗,貞觀之規模不可以不復。”
明季歷代論書匯編,有評價唐太宗:“君人之大德有三:一曰謙虛納諫,二曰知人善任,三曰恭儉愛民,后世人君之德未有過焉者也……后世制度之美,莫能加也……至精至妙,后世人才之盛莫能及也……” 格魯塞:“由于唐太宗的豐功偉績,一個不可預知的中國,。
3. 求文言文《唐太宗論止盜》全文翻譯 司馬先《唐太宗論止盜》上與群臣論止盜.或請重法以禁之.上哂①之曰:"民之所以為盜者,由賦繁役重,官吏貪求,饑寒切身,故不暇顧廉恥耳.朕當去奢省費,輕搖薄賦,選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則自不為盜,安用重法邪!"自是數年之后,海內升平,路不拾遺,外戶②不閉,商旅野宿③焉.上又嘗謂侍臣曰:“君依于國,國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猶割肉以充腹,腹飽而身斃,君富而國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來,常由身出.夫欲盛則費廣,費廣則賦重,賦重 *** 愁,民愁則國危,國危則君喪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縱欲也.”[注釋]①[哂(shěn)]微笑.②[外戶]這句是使動用法句式:使門向外開.也就是不閉門的意思.③[野宿]在郊外露宿.[譯文]皇上與群臣議論怎樣禁止盜賊.有人請求使用嚴厲的刑法來制止.皇上微笑著說:"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盜賊,是由于賦稅太多,勞役、兵役太重,官吏們又貪得無厭,老百姓吃不飽,穿不暖,這是切身的問題,所以也就顧不得廉恥了.我們應當去掉奢侈,節省開支,減輕徭役,少收賦稅,選拔和任用廉潔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們自然就不會去做盜賊了,何必要用嚴厲的刑法呢!從這以后,過了幾年,天下太平,沒有人把別人掉在路上的東西拾了據為己有,大門可以不關,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唐太宗)皇上曾對身邊的大臣說:“君主依靠國家,國家依靠民眾.依靠剝削民眾來奉養君主,如同割下身上的肉來充腹,腹飽而身死,君主富裕國家就滅亡.所以,君主的憂患,不是來自外面,而是常在自身.欲望興盛,費用就會增大;費用增大,賦役就會繁重;賦役繁重,民眾就會愁苦;民眾愁苦,國家就會危急;國家危急,君主就會喪失政權.朕常常思考這些,所以就不敢放縱自己的欲望了.”。
4. 唐太宗賞罰分明的文言文翻譯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記載,唐太宗先后對18名大臣進行了26次獎勵。
對諫議大夫魏征獎勵次數最多,重獎8次,共獎絹1900匹,錢400緡,金甕1只,黃金10斤,房屋一座,馬兩匹。魏征去世后,太宗命令九品以上官員前來悼念,并親自為其撰寫碑文,并書寫墓碑。
他對大臣們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征歿,朕亡一鏡矣!(用銅作鏡子,可以端正衣冠;用往昔的朝代作鏡子,可以知道國家興旺的道理;用人作鏡子,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我常保持這三面鏡子,以防止自己犯錯誤.現在魏征去世了,就失去一面鏡子了!)”對擊滅東突厥的大將軍李靖重獎2次,共獎絹3000匹,增加食邑到500戶,還令其兼任左光祿大夫。對輔佐太子承乾、數次直諫的于志寧、孔穎達各賜黃金1斤,帛500匹。
阿史那社爾(突厥族)是征服高昌的行軍總管,在高昌平定后,眾將均受到封賞,因為沒有皇上的命令,他未接受封賞,接到皇帝的圣旨后,也只領受了一些老弱的仆人和殘次物品。唐太宗對他的廉潔謹慎十分看重,獎勵他從高昌繳獲的寶刀一把,雜色彩綢1000段。
唐太宗不僅獎勵朝廷命官、軍隊統帥,還十分重視獎勵基層官吏。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十一月,唐太宗派遣的使者到達涼州(在今甘肅省武威市),見都督李大亮有一只鷹非常好,暗示要送給皇上,李大亮不同意,給太宗上密表一份,說您拒絕打獵,而使者為您要鷹,這與您的主張相違背,如果是使者自作主張,這就說明您用人不當。
太宗看到密表后很高興,贊揚李大亮忠誠正直,就把自己用的胡瓶一把和荀悅《漢紀》一書贈給李大亮。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十月初,唐太宗要去同州打獵,路過櫟陽縣(在今西安市閻良區),縣丞劉仁軌進言,此時農民秋收未畢,建議太宗遲滯幾日,以免修路修橋影響農時,太宗深為贊許,賜給他印璽密封的手書,不久提拔他做了新安縣令。
唐太宗有功必獎,有過必罰。他獎勵的官員大多屬于剛正不阿、廉潔、正直之士,懲罰的則主要是謀反、貪污、瀆職、阿諛奉承之人。
《資治通鑒》記載,被他處罰的官吏達幾十人之多,其中有立過巨大功勞的大臣,也不乏親信和親戚。侯軍集是輔佐太宗馬上打天下、發動玄武門之變、率軍征伐的重要將領,曾經擔任過兵部尚書,但因參與太子謀反,與太宗的外甥趙克等人一并被處死。
貞觀十九年正月,太宗用兵遼東,任用韋挺負責軍糧運送。但他失職,導致600多艘運糧軍船在盧思臺擱淺不能行進,被械送洛陽革職。
滄州刺史席辯因貪污受賄,太宗命人下去親自監督處斬。貞觀六年(公元623年)九月,同州刺史尉遲敬德參加唐太宗召集的宴席,看見一個人坐于其前,怒曰,“你有何功勞,坐在我的上面”,唐太宗的堂兄弟任城王李道宗坐在他的下面,進行勸解,尉遲敬德不僅不買賬,還幾乎打瞎了李道宗的眼睛。
唐太宗十分憤怒,對他說,你屢屢犯法,不要咎由自取;國家的綱紀,唯有靠賞罰來維持,非分的恩惠不可能常有,你要好好反思和改正,不要留下什么遺憾。自此以后,尉遲敬德感到害怕并收斂了好多。
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冬,太宗領北伐高麗的大軍回師路過易州(州治在今河北省易縣),姓陳的司馬將溫室種植的蔬菜進獻給皇帝,太宗認為這是諂媚行為,將陳司馬予以免職。 從唐太宗治理國家、管理官吏的所做所為可以看出,他愛憎分明,制度嚴格,對國家有貢獻的,絕不吝惜錢財,給予重獎;對于圖謀叛亂的,一概格殺勿論;對于貪污受賄、瀆職的,該殺的殺,該除名的除名,該抄沒家產的抄沒家產;對于諂媚的,嗤之以鼻,削除官職。
唐太宗用實際執行力來管理國家和官吏,造成良好的為政之道,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治國理政經驗。
5. 翻譯文言文《唐太宗以人為鏡》 “唐太宗以人為鏡”并不是文言文,它是一句話,翻譯為:“唐太宗把人當作鏡子”。
1. 以人為鏡[yǐ rén wéi jìng]把別人的成敗得失作為自己的借鑒。出自 《墨子·非攻中》:"君子不鏡于水而鏡於人。鏡于水,見面之容;鏡于人,則知吉與兇。"。2. 成語典故:
《墨子·卷五》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春秋末期,一向稱為中原霸主的晉國,內部變得四分五裂,實權逐漸由六家將軍把持,他們是智氏、范氏、中行氏、趙氏、韓氏、魏氏。六家各有自己的地盤和武裝,為了壯大自己,不斷互相攻伐。后來,智氏的智伯瑤先后滅了范氏和中行氏,又匯合三家的兵馬,進攻趙襄子。這時,韓康子和魏桓子商議說:"趙氏現在的命運,就是我們兩家將來的命運。趙氏早晨滅亡了,我們在晚上就會跟著滅亡;趙氏在晚上滅亡了,我們明天早上也就會跟著滅亡。只有我們三家聯合起來,共同打敗智伯瑤,才能保證我們的安全。"于是韓、魏兩家與趙氏里應外合,內外夾擊打敗了智伯瑤,三家共同瓜分了智氏的土地,壯大了自己,后來都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墨子評論說: "有才德的人,不以水為鏡子,而是以人為鏡子。因為以水為鏡子只能照見自己的面容,而以人為鏡子 才能知道怎樣做對自己有利,怎樣做對自己不利。"
6. 唐太宗不獨私故人文言文翻譯 原文濮州刺史龐相壽坐貪污解任,自陳嘗在秦王幕府.上憐之,欲聽還歸任.魏徵諫曰:“秦王左右,中外甚多,恐人人皆恃恩私,是使為善者懼.”上欣然納之,謂相壽曰:“我昔為秦王,乃一府之王,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獨私故人.大臣所執如是.朕何敢違!”賜帛遣之.相壽流涕而去.2譯文濮州刺史龐相壽犯了貪污罪而被解任,自己述說曾經在秦王府中做門客.皇上念舊情,想要不追究讓他官復原職.魏徵(征)進諫說:“過去秦王身邊的人,在朝中庭外的都很多,恐怕都想依仗與你的私情而枉法,這足以使為善勸諫的人心寒.”皇上欣然接受了魏征的進諫,對相壽說:“從前我做秦王,是一府之王,現在做皇上,是天下的霸主,不能單獨對老朋友有私情.大臣都反對這個觀點,朕怎么敢違背這點!”于是皇上賜給相壽錦帛并打發他走.相壽流著眼淚離開了.3注釋濮州:在今山東境內.解任:解除任職;免官.秦王:唐太宗李世民在稱帝前封為秦王.中外:指宮內宮外的故人.恃:依仗.納:接受.昔:從前.乃:是.四海:整個國家.私:偏袒.大臣所執如是:意為魏徵等大臣所堅持的是對的.遣之:打發他走.陳:陳述.是﹕恐怕啟示身居高位的人,更加不可以徇私枉法,必須要以身作則,不可以顧念私情.歷來能成就大事業的人,都不徇私枉法,因為只要徇私枉法,那么就會上行下效,那么世道如何清明呢?。
7. 古文《唐太宗安民》的原文和翻譯 原文:貞觀九年,太宗謂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師,宮中美女珍玩,無院不滿.煬帝意猶不足,征求無已,兼東西征討,窮兵黷武,百姓不堪,遂致亡滅.此皆朕所目見.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凈,使天下無事,遂得徭役不興,年谷豐稔,百姓安樂.夫治國猶如栽樹,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君能清凈,百姓何得不安樂乎?” 譯文:在貞觀九年(李世民的年號),唐太宗對侍衛官說:“以前(隋文帝)剛剛平定京師的時候,宮里面美女古玩滿院.(然而)隋煬帝仍然不知足,不斷征求,同時東征西討,窮兵黷武,百姓不能忍受,于是導致了(隋朝)滅亡.這些都是朕(皇帝自稱)親眼目睹,因此(我)日夜努力,只希望清白英明,使得天下太平無事.于是才能(官吏)不盛行兵役,年年糧食豐收,百姓安居樂業.治理國家猶如栽樹,數的根部不搖擺,才能枝葉茂盛.君主英明,百姓怎么就不能夠安樂呢”。
8. 有評論唐太宗李世民的文言文嗎 《新唐書》評價 李世民畫像 甚矣,至治之君不世出也!禹有天下,傳十有六王,而少康有中興之業。
湯有天下,傳二十八王,而其甚盛者,號稱三宗。武王有天下,傳三十六王,而成、康之治與宣之功,其余無所稱焉。
雖《詩》《書》所載,時有闕略,然三代千有七百余年,傳七十余君,其卓然著見于后世者,此六七君而已。嗚呼,可謂難得也! 《舊唐書》評價 史臣曰:臣觀文皇帝發跡多奇,聰明神武。
拔人物則不私于黨,負志業則咸盡其才。所以屈突、尉遲,由仇敵而愿傾心膂;馬周、劉洎,自疏遠而卒委鈞衡。
終平泰階,諒由斯道。嘗試論之:礎潤云興,蟲鳴螽躍。
雖堯、舜之圣,不能用檮杌、窮奇而治平;伊、呂之賢,不能為夏桀、殷辛而昌盛。君臣之際,遭遇斯難,以至抉目剖心,蟲流筋擢,良由遭值之異也。
以房、魏之智,不逾于丘、軻,遂能尊主庇民者,遭時也。況周發、周成之世襲,我有遺妍;較漢文、漢武之恢弘,彼多慚德。
跡其聽斷不惑,從善如流,千載可稱,一人而已! 吳兢在《貞觀政要·序》中說:“太宗時政化,良足可觀,振古而來,未之有也。” 《貞觀政要》集論的撰者元朝的戈直說:“夫太宗之於正心修身之道,齊家明倫之方,誠有愧於二帝三王之事矣。
然其屈己而納諫,任賢而使能,恭儉而節用,寬厚而愛民,亦三代而下,絕無而僅有者也。后之人君,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豈不交有所益乎!”這里所說,太宗在正心修身,齊家明倫方面,有愧于二帝三王之事,主要是指太宗與其兄李建成的皇位之爭。
明憲宗在命儒臣訂正重刊《貞觀政要》時寫道:“太宗在唐為一代英明之君,其濟世康民,偉有成烈,卓乎不可及已。所可惜者,正心修身,有愧于二帝三王之道,而治未純也。”
爭議評價 我們都知道,李世民也是人,人無完人,是人就有錯誤。貞觀后期,唐太宗開始有了一些變化,先從納諫開始體現出來。
貞觀十年(636年),魏征發現他“漸惡直言”,這是唐太宗走向一些錯誤的開始。 一是征伐高句麗,這個被某些人認為是錯誤的舉動,但是,就當時形勢來看,此征是必要的和需要的。
第一,發動戰爭的責任是高句麗,高句麗悍然進攻唐朝附庸國新羅挑起戰端,為了維護權威,唐需要發動戰爭來保護自己的附屬國的利益。第二,戰爭中,唐軍是正義和人性的,這也是保證唐軍損失非常小的一個外在條件,在唐軍攻占的城池中,均擁護唐軍。
但是由于為了保持正義性和人性化,導致偏求穩,而使戰期拉長。第三,唐軍的撤退和后續戰爭,充分體現了李世民的胸懷和高超的戰略思想,唐軍以2000人的損失消滅高句麗四萬人,千古罕見。
撤退之時,敵將城墻跪拜,也實屬罕見。唐軍后期的軍事騷擾和政治封鎖,使高句麗的實力每況愈下,最終高宗消滅高句麗。
名人評價 吳澄:“三代以后享國之久,唯漢與唐。”“太宗卓然而為唐三宗之冠。”
郭思貞:“二帝三王之治,后世莫能及者,順人之道,盡乎仁義也。唐太宗以英武之資,克敵人如拉朽,所向無前……二帝三王之治,特由此而推之耳。”
戈直:“至于后世之君,莫不列之講讀,形之論議,景仰而效法焉。夫二帝三王之事尚矣,兩漢之賢君六七作,何貞觀之政獨赫然耳目之間哉?”“然屈己以納諫,任賢而使能,恭儉而節用,寬厚而愛民,亦三代以下,絕無而僅有者也。
后人之君,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豈不交有所益乎?” 浚儀國史修文志:“太宗時政化,良足可觀,振古以來,未之有也。” 歐陽修:“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亂,比跡湯、武;致治之美,庶幾成、康。”
日本的清和天皇也給自己起了一個貞觀年號(859-877)。 呂祖謙評價唐太宗:“當時之治,不唯貞觀而已,雖并隆于堯、舜可也。”
胡寅:“兩漢盛時,太宗所可及也。禹、湯、文、武之業,豈不在所希慕乎!” 范祖禹“治道在人主所力行耳,孰不可為太宗乎?及其成功,復歸于下,此前世帝王之所不及也。”
曾鞏:“法度之行,禮樂之盛,田疇之制,詳序之教,擬之先王未備也;躬親行陣之間,戰必勝,攻必取,天下莫不以為武,而非先王之所尚也;四夷萬古所不及以政者,莫不服從,天下莫不以為盛,而非先王之所務也。”(近人曾有學案爭議,最后多方核實,此段是說太宗超越前王,而非不及) 司馬光:“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
蓋三代以還,中國之盛未之有也。” 后人評價唐初撥亂反正之功:“儒學之興古昔未有,以夫子為先圣實始于太宗,遂為萬世之定制廟祀遍天下,名物度數之詳,字義音釋之備,毫分縷析,是后世有考。”
宋朝詩人范成:汝不及生在貞觀中,粟米數錢無兵戍! 蘇轍:唐太宗之賢,自西漢以來,一人而已。任賢使能,將相莫非其人,恭儉節用,天下幾至刑措。
自三代以下,未見其比也。 理學家真德秀贊:“后世人主好學者莫如唐太宗,貞觀之規模不可以不復。”
明季歷代論書匯編,有評價唐太宗:“君人之大德有三:一曰謙虛納諫,二曰知人善任,三曰恭儉愛民,后世人君之德未有過焉者也……后世制度之美,莫能加也……至精至妙,后世人才之盛莫能及也……” 格魯塞:“由于唐太宗的豐功偉績。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7818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