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劉禪,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他是一個不爭氣,沒理想,信念缺失,還有點弱智的兒皇上。他真的有大家想的那樣不堪嗎?其實大家都是被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給騙了。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一個真實的劉嬋。
劉嬋蜀后主,漢懷帝,字公嗣,乳名阿斗。18歲即位,在位41年,是三國時期在位最長的皇帝。或者說是在古代歷史上在位最久的皇帝之一。蜀漢滅亡后又被司馬昭封為安樂公,住在洛陽,死后又被司馬炎追號為益公。劉嬋是歷史上位數不多的亡國善終的皇帝,在伴君如伴虎的時代,稍有差錯就會被砍頭,更何況你是一個亡國之君,多少雙眼睛都在盯著你,稍有不慎就會人頭落地,劉嬋卻用自己的智慧活到了最后。善始善終。
蜀漢亡國以后,劉嬋帶著蜀漢久臣在洛陽居住,有一年中秋節,司馬昭在王宮里設宴款待劉嬋,并吩咐演奏蜀中樂曲,以歌舞助興,然而蜀漢久臣觸景生情,個個低頭顏面痛哭,只有劉嬋怡然自若。司馬昭見狀便問劉嬋:“安樂公,來洛陽好幾年了有沒有想念蜀地,要不要回去小住?”,劉嬋答道:“此間樂,不思蜀也”。司馬昭見劉嬋如此老實貪圖享樂,就再也沒把劉嬋放的心上。這就是著名的樂不思蜀。
劉嬋真的是樂不思蜀嗎?很顯然這是劉嬋用的一計。劉備有三個兒子,為什么會讓劉嬋即位,劉備一定是認為他這個兒子是非常優秀的。劉備最出名的就是識人,然后就是知人善用,他就是靠的這兩項才能,從一個賣鞋的小販一步步走上人生巔峰的。對于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必定是斟酌再三才會選出自己的繼承人來。果然劉嬋也不負眾望,成功保衛蜀漢江山41年,要知道相父諸葛亮輔佐了劉嬋也沒幾年,自己靠著智慧獨撐蜀國30年。諸葛亮死后重用蔣琬主管行政,監管軍事。任用費祎為大將軍,主管軍事,監管行政。讓兩人相互制衡。親政以后更是經常下地方體察民情,他為人寬厚,竟有親自下水插秧的記載。公元249年,夏侯霸來投靠蜀國,夏侯霸的父親正是有諸葛亮殺的,為了讓夏侯霸能安心投降,劉嬋告訴他“你父親是在戰場是戰死的,我們當時中了敵人的反間計”。他又指著自己的兒子說“這是夏侯家的外甥”這才讓夏侯霸安心的留在了成都并封為車騎將軍。由此可以看出劉嬋不僅廣納人才,還非常的有心計。
諸葛亮稱他為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可見劉嬋真的是很有才干的,因為大權在握的諸葛亮根本不會去奉承一個自己不待見的君主。
劉備傳位劉禪既是無奈的選擇也是最佳的選擇。劉備共有四子:封、禪、永、理。劉封原姓寇,為劉備養子。其在關羽丟荊州時選擇袖手旁觀,讓劉備對其深惡痛絕。白帝托孤之時,劉永的年齡也不應該超過8歲。劉理就更不用說了,既為庶子,年齡更小,既不為長,也不為嫡。只有劉禪生于公元207年,白帝城托孤發生在223年。當時的劉禪已經16歲,已經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具備一定的處政理事的能力。此外,劉備也有平衡政治的需要。
?一、平衡蜀國內部各方勢力
東漢末年,地方世家勢力強盛,往往可以左右一地的政治經濟。劉備顛沛流離至徐州,后從荊州發家,在益州成就帝業。每到一處,便有當地世家及人才投入其麾下。這樣就形成了蜀漢的朝堂上的三股勢力:
最弱小的徐州派,代表人物麋氏兄弟(蜀漢初期,麋氏兄弟地位甚至在諸葛亮之上)趙云、簡雍和孫乾。
根基已失的荊州派,代表人物:諸葛亮、黃忠等人。
勢力最強的益州派,代表人物:蜀漢其余一眾文武。益州派勢力之強,連劉備都不得不聘吳家寡居的女兒為后(昭烈帝穆皇后)。
劉禪為甘夫人(徐州派)所生,荊州長大。正好可以作為維系徐州派與荊州派的紐帶。而劉備另外兩個兒子劉永和劉理則全是在益州所生。當時蜀漢的形式,劉備伐吳大敗,三國之中蜀漢本就最弱。如果再因為內部勢力不均衡,造成權力斗爭勢必再次削弱蜀漢的實力。所以選擇劉禪可以平衡蜀漢形勢。
?二、維護國家正統,倫理道德
劉備成為割據一方的皇帝,靠的就是?漢朝宗室?這個金字招牌。所以其奮斗路上所遇諸侯大多尊稱一聲?皇叔?。這也是蜀漢對抗曹魏最大的一張政治派就是:我是正統,你是篡逆。劉禪正好是嫡長子,廢長立幼,不就成了自打嘴巴,違背法理正統的事情。
?三、年齡上,也只有劉禪最合適
劉備共有四子:封、禪、永、理。劉封原姓寇,為劉備養子。其在關羽丟荊州時選擇袖手旁觀,讓劉備對其深惡痛絕。
劉禪一方面可以保持蜀漢朝堂的平衡,另一方面劉禪生于公元207年,白帝城托孤發生在223年。當時的劉禪已經16歲,已經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具備一定的處政理事的能力。
而剩下兩子:劉永一方面系劉備與穆皇后(益州派)所出,劉備必然擔心出現東漢王朝外戚專政的局面。另外劉備在公元214年奪得益州。哪怕當年迎娶穆皇后,等到白帝托孤之時劉永的年齡也不應該超過8歲。劉理就更不用說了,既為庶子,年齡更小,既不為長,也不為嫡。
劉備因疾病去世,然后劉禪繼位成都,歷史上被稱為漢懷帝。 但是,劉備有四個兒子,分別是劉封、劉禪、劉永與劉理, 劉禪位居第二。 更重要的是,有謠言說不能支持 劉禪低容量,在這種情況下,為什么劉備不通過其他兒子,而必須將其傳遞給劉禪? 實際上,可能不是劉備愿意,而是無助, 劉備長子劉封非常有能力,但可惜的是他不是自己的兒子,而是被收養的兒子。?
劉永是一個混蛋,他的親生母親不詳, 按照李迪的長子的傳統,劉勇基本上不在比賽中,除非您特別有才華,否則可以通過該職位, 然而,劉永的歷史記載不多,他可能是一個平庸的人。 劉理也是, 您可以參考劉勇的情況, 這些是劉備的兒子,在歷史上有據可查。 實際上,劉備也有幾個兒子,名字不詳,可能相對平庸。?
因此,我們已經知道劉備不僅是劉禪的兒子,為什么最終將其傳遞給劉禪? 這可以在三國的記錄中得到回答。 三國說,諸葛亮曾經贊揚劉禪的智慧,劉備很高興知道這一點,因此他特別注意劉禪, 諸葛亮不是一個討人喜歡的人, 由于他贊揚劉禪的智慧,因此劉禪必須是例外。 劉備放棄顧之后,蜀的所有權力都掌握在諸葛亮手中,法院中的大多數人都由諸葛亮培養。?
如果您更改為另一位君主,則可能無法忍受沒有權力的事實,但是這種劉禪方法非常明智。 他沒有嘗試用諸葛亮奪權,而是聽了諸葛亮的所有話,并且他愿意當傀儡。 但是,在諸葛亮死后,劉禪迅速撤銷了總理的職位,此后不再成立。 劉禪投降后,他被魏國將領直接帶回魏國,但司馬昭為了測試劉禪是否有使漢朝振興的想法,他特意邀請了劉禪和 當時也是劉禪。?
他表達了自己的想法,他說我住在這里很好,我已經忘記了蜀。但是,我只有一個條件,我希望我能在每一個清明節之前回去蜀,因為我有親戚。他們 都被埋葬在這里,以便他們向親人致敬, 在司馬昭聽到劉禪的這一系列字之后,他終于明白了劉備為什么堅持要選擇劉禪,而劉禪實際上是自然的。似乎征服蜀國的結果實際上是非常成功的,沒有諸葛亮,蜀國將不再是魏國的對手。 劉禪成功地挽救了蜀國免于尷尬的境地,成功地使劉的血液得以延續,并成功地使自己過上了安定的生活 最好的結局。對此你有什么看法,可以留言和評論。
劉禪,劉備的兒子,在位四十一年,又稱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劉備有四個兒子,劉禪、劉封、劉理、劉永。而劉備最終為何將天下交給了一個“扶不起的阿斗”呢?
首先,劉禪是劉備的長子,而此時劉理和劉永也尚未成年,嫡長子繼承皇位是理所應當的。
其次,劉嬋真的是我們認知中的,扶不起的阿斗嗎?據史料記載,劉嬋在位41年,是三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皇帝。先不說劉嬋自小就跟隨諸葛孔明身邊,就算學不到大智慧,多多少少也總會受到熏陶,而劉備死后,諸葛亮更是輔佐了他11年,劉備托孤之際大概也想到了,只要能夠得到諸葛亮真心的扶持,劉嬋也會是一個好皇帝。況且在那個群雄割據的年代,如若沒有一點真本事,又怎么可能能夠穩坐江山這么多年。
的確,劉嬋在劉備眾多的兒子中并不算天資聰慧的,所謂大智若愚,我覺得劉嬋就是這樣的,就拿最引人關注的“樂不思蜀”事件來說,劉嬋就真的傻到開心的連自己的家都忘記了嗎?作為一個亡國之君來說,他清楚的明白只有表現的開心安逸,裝瘋賣傻,才不會受到他人的懷疑,才能夠順順利利的度過余生。
而事實也正如我們今日看到的這樣,劉嬋受封為安樂公在洛陽安安樂樂的享受了晚年,西晉泰始七年才去世,享年64歲。時至今日,我們不能說劉嬋是一位好的君主,卻也沒辦法來評判他當時的選擇是對是錯。
這個主要是因為劉禪與劉備其他的兒子相比綜合實力最好,所以劉備把位置傳給了劉禪。雖然俗話說老子英雄兒好漢,但是征戰了幾十年的劉備雖然英雄但是卻沒有把幾個兒子培養的很好。當年劉備在選擇繼承人的時候肯定也是非常的感慨,畢竟自己的幾個兒子都比較愚鈍,不能和自己的英明神武相提并論。但是出于種種原因,劉備只能選擇劉禪做繼承人了。
第一個原因就是劉禪是劉備的長子,廢長立幼引發的混亂劉備是非常清楚的。統治階級自古以來的規矩就是把自己的位置傳給自己的嫡長子,雖然劉備有個干兒子劉封,但是劉禪才是真正的嫡長子。更何況袁紹與劉表廢長立幼引發的兄弟之間的斗爭劉備是非常的清楚的。如果劉備傳位給了其他的兒子,那劉備肯定擔心以后蜀國的政權會出現動蕩。
第二個原因就是劉備其他的親兒子年齡太小,不選擇劉禪的話會引起很大的變數。當年劉備在選擇繼承人的時候,劉禪作為最大的兒子也才十幾歲的年齡。如果劉備放棄了劉禪而傳位給其他年齡更小的兒子,那別說劉禪會有想法了,就是那些跟隨劉備征戰多年的將領也不服氣。畢竟廢長立幼不符合規矩不說,讓他們再伺候一個啥都不懂的小孩子誰受得了。
第三個原因就是劉禪出身和成長都在亂世,經歷的磨難比劉備其他的兒子多,也比他們更能承受打擊。當年劉禪出生沒多久就開始跟著劉備四處逃竄了,如果不是趙云在長坂坡救下劉禪,那劉禪早就死了。相比較劉備其他的幾個兒子的成長環境,劉禪更能懂得在亂世之中的生存之道。所以,劉備綜合了很多因素考慮就只能傳位給劉禪了。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7656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三國時期割須棄袍的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