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登上權力巔峰的女人,是眾人皆知的呂后,自古以來,人們對她的評價是多面化的。
呂后為人剛毅有謀略,她在丈夫劉邦死后主持朝政的近20年,輔佐幾代君王,社會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安定,為漢初經濟社會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由于呂后在關鍵時刻處理與功臣侯者的關系時,過于心狠手辣,呂氏家族最終也被滿門誅殺,這是政治悲劇。
呂后在處理與兒子漢惠帝的關系時,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竟然不顧道德倫理,將親外甥女許配給自己的兒子漢惠帝為妻,也就是讓舅舅娶外甥女,害了兒子,也害了自己家族的孩子,最終付出了昂貴代價,這是呂后一手操辦的人倫悲劇。
在對待高祖時的功臣上,呂后的做法可謂“趕盡殺絕,連劉邦都感覺到膽顫心驚。
在劉邦稱帝的過程中,劉邦不敢也不忍心除去韓信,而呂后則殺人眼不眨,手也不抖,設計幫助劉邦除掉韓信,還羅織罪名將彭越處死,不顧一切地打擊異姓王。
高祖駕崩以后,呂后居然4天不發喪,與心腹一道徹夜謀劃再一次誅殺劉邦時代的功臣。《高祖本紀》中寫道:“諸將與帝為編民戶,今北面為臣,此常怏怏;今乃事少主,非盡族是,天下不安。”
這是什么意思?呂后就是想繼續采用對功臣們痛下殺手的方法,趕盡殺絕朝廷大員,以此來保護劉邦去世后政權的穩固,這里所變現出來的是呂后與功臣之間的截然對立關系,其實,呂后大可不必這樣把事情做絕。雖然這一計劃最終沒有實施,但是卻讓功臣們更加離心離德,誰以后還能夠再維護和支持呂氏政權?
呂后作為實際執政者,要是再大度一些,自始至終都采取一種相對緩和的態度,增加對皇親和功臣的安撫,顯示出一份君臨天下的寬容態度,可持續地掌握好政治局面,合理轄制和安排功臣,人盡其用。那么,呂氏天下就可以有一個十分穩定的堅實基礎了。
還需要提及的是,呂后在政治抉擇的關鍵時刻居然拋棄了對呂氏政權有功的關鍵人物周勃和陳平,也就是說,她把呂氏之外的所有官員全部得罪干凈。
在呂后的一手操縱之下,她的親外孫女、12歲張嫣被安排做了舅舅漢惠帝的“皇
后”,這個女孩子進入了她人生噩夢的旅程。舅舅雖然喜歡她,但是長輩對晚輩正常的人倫之愛,為了不違背人倫,漢惠帝從未與皇后同居,她成了有名無實的皇后,也葬送了其作為女人應該享有的幸福生活。
婚后3年,漢惠帝便抑郁而,15歲的張嫣當上了有名無實的皇太后,一年以后,她的母親魯元公主也死了,再過8年,臨朝聽政的太皇太后呂氏也死了。接著,諸呂被誅,后宮又成了劉氏天下,漢文帝即位,封薄姬為皇太后,張嫣失去了皇太后之位,被遷往北宮。北宮是未央宮后的一處極為幽靜的院落。朝野都知道張嫣與諸呂亂政無關,因而沒有在夷滅諸呂時殺死她。但是,這位可憐的女人生活在北宮中,無聲無息,日出日落孤獨苦挨整整17年。公元前163年,她默默地死去,年僅40歲。
呂后在處理戚夫人和趙王如意的事情上,無論是古代人還是現代人都認為是報復心太強,歷史上提到“人彘”就會想到呂后,這種對待情敵及其家人超越一般仇恨的報復方法可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在迫害人的手段上登峰造極。不僅僅是登峰造極,這種斬掉情敵戚夫人四肢、挖掉雙眼的做法,是一種讓世人都感到恐怖的事件,也因此將呂后記載了史書上。
呂后的一生無疑充斥著不可忽視的悲劇性元素,我們也可以從呂后這一位執掌大權的人物身上看到悲劇的恐怖性,歷史的前車之鑒,后人不應該忘記。
韓信和張良蕭何并列漢初三杰,為劉邦一統天下歷下汗馬功勞,平魏國,滅趙國,攻齊國,垓下十面埋伏圍攻項羽,毫不客氣的說,沒有韓信,劉邦和 項羽誰勝誰負未可知!
但是勞苦功高的韓信卻在漢國建立短短幾年間,從楚王變成淮陰侯,后又被呂后處死在長樂宮,最終成為?鳥盡弓藏?的千古典型!
為什么韓信必須死?韓信是不是可以不死?韓信怎么才能不死?回答這個問題要從劉邦韓信兩個角度來看!
站在劉邦的角度,韓信怎么做都必須死。
(1)能力太強,如前文所說,劉邦的天下一半是韓信打下來的,三杰的稱號也是劉邦親自給的,比起蕭何張良兩位謀士,韓信是實打實的軍功,行軍打仗,攻無不克,韓信第二,沒人敢稱第一,即便是有英布、彭越、灌嬰、曹參等猛將助陣,依然不是韓信的對手,大家都心知肚明。韓信被貶為淮陰侯以后,史書記載:信嘗過樊將軍噲,噲跪拜送迎,言稱臣,曰:?大王乃肯臨臣!?信出門,笑曰:?生乃與噲等為伍!
樊噲是誰?劉邦的連襟,鴻門宴的猛男,這資歷,這地位,見到已經被降級為候的韓信,跪著喊大王,韓信都覺得羞于為伍,江湖地位可見一斑。
(2)年輕,韓信生于公元前231年,劉邦生于公元前256年,按照年紀劉邦做韓信伯伯綽綽有余,兩人壓根就不是一代人,韓信死的時候不過35歲,正是年富力強的年紀,這個年紀,有能力,有經歷,有資歷,誰都怕,更不說一個垂垂老矣的劉邦,怕能怎么做,殺掉最省心。
(3)劉邦不但要殺韓信,其他異性王都要殺。彭越年紀大,被剁成肉醬,英布能力不如韓信,也一起干掉,劉邦去世之前和眾大臣殺白馬盟誓:非劉姓為王者,天下共擊之。也就是說只要不是姓劉的,就是不能做王。
做王,就意味著有軍隊,有廣大的封地,就有了造反的本錢,不能不妨,即使姓劉,也并非完全放心,如劉濞,劉邦封王以后就十分后悔,說東南五十年后有叛亂,不會是你吧?人哪能知道五十年后的事情,不過是恩威并施的一種手段,當然若干年后劉濞果然造反,可見王的誘惑有多么大,能量有多么足。
所以劉邦明知道韓信現在不會反,也要殺死他,現在不反,將來誰說的準,人在權力的誘惑下,是會變的,他不反,他的兒子呢,孫子呢,曹操一輩子沒有篡位稱帝,剛一死兒子就動手了。
劉邦手下的大臣都知道韓信不會反,也只能配合劉邦殺韓信,如陳平,劉邦讓他出主意收拾韓信,他就是不愿意多說,實際就是不愿意冤殺韓信,但是沒有辦法,事已至此,非死不可。
以上是劉邦的角度,站在韓信的角度,如何能不被殺。
答案是除了造反,沒有辦法。
以蕭何張良兩位為例子,蕭何是劉邦起義前的老領導,從龍之臣,忠心耿耿,即便如此,蕭何也是戰戰兢兢,滎陽之戰的時候蕭何在后方,為了安定劉邦的疑心,把自己家族大大小小都送上戰場;做了丞相,為了讓劉邦定心,故意貪污現把柄,之所以不斷自黑自殘,就是為了打消領導疑慮,換個平安終老。
而張良更加聰明,干脆來個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天天喊著要跟著師傅赤松子求仙問道,仙道這種事情虛無縹緲,誰知道是不是真的,但是有這個意思,就是明確釋放一種信號:我不參與任何權利斗爭,沒有任何野心。
這兩位 的功勞不在韓信之下,且都是文臣,尚且如此小心翼翼戰戰兢兢,韓信不造反,再能演也的死。
如果造反,可能不死。
濰水之戰以后,項羽派來使者,希望韓信能夠在到來的決戰中中立,謀士蒯徹也極力勸說韓信看清形勢,避免兔死狗烹,但是韓信猶豫再三,沒有同意。如果他當時咬咬牙,選擇中立或者擁兵自立,天下局勢將陡然發生變化,三國演義提前四百年上演也說不定,而時間是站在他和項羽這邊的,劉邦已經年紀大了,耗不過他們,如果劉邦沒有滅掉項羽,韓信登頂的機會就來了。
可惜他錯過了自救的最佳機會,人生不能重來,不知道那天在長樂宮,韓信是否有過后悔。
韓信作為一代名將,彪炳史冊:公元前204年他用背水一戰的策略,以數千兵力擊敗二十萬趙軍。公元前202年,他用十面埋伏的計策,逼得項羽在烏江自刎而死……可以說,韓信為劉邦奪取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但韓信在功成名就之后卻未能壽終正寢——在公元前196年,被劉邦的妻子呂后誘殺于長樂宮鐘室。
難道韓信之死真的是應了那個“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典故?韓信為什么會落得如此下場?
我們先來看看韓信一生中有哪些重要戰役?
韓信是中國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被蕭何譽為“國士無雙”,劉邦評價曰:“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韓信是中國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為“兵仙”、“戰神”。“王侯將相”韓信一人全任。“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是楚漢之時人們對其的評價。作為軍事理論家,他與張良整兵書,并著有兵法三篇 。
一、陳倉之戰
這就是韓信生平所指揮的第一個戰役,韓信初出茅廬,一鳴驚人,成功地創造了我國戰爭史上由漢中進奪關中的戰例。韓信出其不意奇襲陳倉,爾后分兵略地,連續作戰,迅速占領關中大部地區。在這一過程中,韓信的指揮如行云流水,一氣呵成,顯示了韓信卓越的軍事才華。
二、京索之戰
韓信在劉邦彭城慘敗之余,阻止了楚軍乘勝入關,穩定了戰局,經營一個強大的正面戰場,使劉邦轉危為安,為奪取下一階段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所有這些,都是在漢高帝二年(前205)五月至七月之間完成的,充分顯示了韓信扭轉乾坤的軍事指揮才能。
三、安邑之戰
此戰,韓信出其不意滅魏,使劉邦得魏降卒補充前線,加強了對楚正面防御,并為爾后韓信滅代、破趙、降燕、克齊,開辟北方戰場創造了條件。
四、破代之戰
這次作戰的規模不大,代軍的力量也比較弱小,但仍然體現了韓信用兵的一貫特點,即先消滅敵人的軍隊,而后再解決攻城問題,即使作戰的對象兵力弱小,也要突然襲擊,出奇制勝。因此,漢軍進展十分順利,既未頓兵于堅城,也未被阻于險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舉殲敵,致使代軍既未能屏蔽趙軍,也未能遲滯漢軍,幾乎沒有發揮任何作用。
五、井陘之戰
此戰,韓信奇正并用,背水列陣,拔幟易幟,靈活用兵,出奇制勝,速戰速決,最終以少勝多,譜寫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光輝的篇章,是我國古代靈活用兵、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
六、脅燕之戰
韓信沒有費一兵一卒,也沒有動一槍一刀就迫降了燕國,這固然是李左車的計策高明,但同時我們也看出韓信不愧為名將,有勇有謀,有膽有識,能慧眼識英雄,更能尊重賢能之士,辨別出計策的好壞,果決地采納別人的良謀妙策。
七、破齊之戰
各路齊軍一敗再敗,整個齊國很快就掌握在了韓信的手中。
八、濰水之戰
此戰韓信靈活用兵,以囊沙堵水,誘敵半渡而擊,出奇制勝,是我國古代靈活用兵、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
九、彭城之戰
固陵解圍,韓信不徑趨固陵而首攻楚都彭城,既解了固陵漢軍之危,又打破了項羽的持久戰略。彭城之戰前,項羽圍劉邦于固陵,雖兵少食盡,其力量尚存,仍可與劉邦相持。然而,彭城一失,楚軍便失去了戰略依托,根本已亡,人心渙散,項羽極為驚慌,立即解固陵圍兵向垓下(今安徽靈壁南)撤退。漢軍同項羽在垓下展開最后決戰的時機終于成熟。
十、垓下之戰
垓下之戰,是楚漢相爭中決定性的戰役,它既是楚漢相爭的終結點,又是漢王朝繁榮強盛的起點,更是中國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轉折點,它結束了秦末混戰的局面,統一了中國,奠定了漢王朝四百年基業。
呂后為什么要殺韓信?韓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呂雉和劉邦屬于患難夫妻,應該說是有一定感情基礎的,但劉邦得天下后,身邊年輕貌美的女人越來越多,呂后早已色衰少寵,特別是劉邦的新寵戚夫人生下幼子劉如意后,呂后更是感受到地位不穩。既然自己姿色已經不可能重新燃起劉邦的興趣,那就索性干一些大事,引起劉邦注意和敬佩吧!所以,機緣巧合之下,在劉邦外出征戰的時候,所謂韓信造反的事件成了呂后立威,并討好劉邦的最佳選項,在蕭何的幫助下,韓信意外地死在了這個女人之手。
韓信因為軍事才能卓越,戰功也極大,所以,與呂后的妹夫樊噲等相處得不好,估計韓信更不可能討好過呂后。所以,在呂后眼里,韓信能耐再大對自己也沒有什么作用,根本不能像蕭何一樣對自己和劉邦言聽計從,為自己出力,甚至都不如張良,能在關鍵時刻幫自己出主意請來商山四皓穩固太子地位。因此,當見到有人檢舉韓信謀反,她經多方面考慮,才能毅然決然地下定決心不等劉邦返回就立即處死韓信,可謂決絕,可謂狠毒!
呂后以出其不意的手段和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殺死韓信,必然有她的考慮,這里不論其對錯,只論其背后的考量。總的來說,呂后殺韓信對西漢和劉邦來說是利大于弊的,既幫助劉邦消滅了一個嚴重的潛在危險,又鞏固了自己的地位,樹立了自己的威信,可謂一舉多得,只可惜了一代名將卻成了一代毒后的棋子!
韓信被殺的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一、韓信之死是因為他被封為王。
不單單是漢朝,包括漢朝以后的封建朝代,剛剛建立政權且正在爭奪天下的都要大封異性王——天下大亂尚未平定,不封王無以酬其功,不封王無以收人心,不封王無以爭天下。可這些諸侯王一般都沒什么好結果,天下平定后你是反也好不反也好都逃不出被殺的下場。
二、韓信之死是因為他的王幾乎是自立的。
韓信平定齊國后,借口齊國反復無常,且和楚國相臨,要求封自己為假王(代理國王)。這時候劉邦正被楚兵圍困在滎陽,眼巴巴的正盼著韓信來救他,看到來信后跳起來大罵:“我被困在這里,正早晨也盼、晚上也盼的等著你來救我,你卻要自立為王!”(看看,這可是劉邦親口說的:“吾困于此,旦暮望若來佐我,乃欲自立為王!”),急得陳平和張良又是踩劉邦的腳又是附耳勸說,劉邦才醒悟過來改罵道:“大丈夫平定諸侯,要當就當真王,當什么假王!”(大丈夫定諸侯,既為真王耳,何為假王!)
三、韓信之死是因為他有三分天下的機會和本事。
當時楚漢雙方已經是處于膠著狀態——漢軍攻不過去,楚兵打不過來。這時候韓信占有齊地,掌握著百勝雄兵,和兩邊都接壤,偏偏韓信還是個戰爭天才,無論他倒向哪方哪方肯定會贏。平定天下后手下還有這樣的"人才",如果我是劉邦我晚上睡不著的時候也會好好琢磨琢磨的。
四、韓信之死是因為他不知謙讓、到處夸耀自己的才能和功勞。
這是太史公司馬遷說的,原文是:
“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則庶幾哉……后世血食矣”。
就是說如果韓信學點道家的謙讓之道,不到處夸耀自己的功勞,不以自己的才能驕傲。
五、和劉邦是脫不開干系的。
韓信雖然不是劉邦親手殺的,他的死是蕭何實施、陳平謀劃、呂后下的決心,妙就妙在劉邦當時不在場。可這一切和劉邦是脫不開干系的。從韓信死后劉邦的態度就可看出來。劉邦得知韓信被殺后是“且喜且憐”——領導為韓信同志被殺很是高興,領導為韓信同志的"墮落"很是可惜。要知道,呂后再干練果斷也得聽大當家的話,也得看大當家的意思,否則的話怎么不趁劉邦不在當時就把戚夫人削成“人彘”?
因為呂后不敢,可她敢殺韓信,因為領導平時就有這樣的想法!
結語
韓信之死,是西漢第一大案,也是一個名案和疑案,它被看做是開國皇帝誅殺功臣的典型,使我們想起那句耳熟能詳的成語——“鳥盡弓藏,兔死狗烹”。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7578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鐵木真難道只是一介“武夫”嗎
下一篇: 皇帝請大臣吃飯,吃完后派人殺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