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南宋是被漢人滅的?張柔的是非功過怎么評價?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快來看看吧!
一、金朝的漢族臣民
張柔,字德剛,涿州定興人(今保定定興人),他所處的時代涿州是金王朝的轄境,也就是說是金統治下的漢族臣民,他年少習武,以豪俠仗義聞名鄉里,當元太祖八年(公元1213年),蒙古鐵騎南下中原,攻陷河北、山東等地,逼迫金朝皇帝從中都(今北京)遷都汴梁(今河南開封),以避蒙古兵鋒,面對蒙古鐵騎的蹂躪,張柔慷慨激昂地振臂一呼,組織親屬及鄉親們數千結寨武裝起來自保,抗擊蒙古兵馬的劫掠。
時為金中都經略使的苗道潤是金貞祐年間在河北起義軍的將領,頗得士心,他發現張柔是一個將才,有信有義,作戰勇猛,具大將之風,在民間擁有良好的信譽,便任命張柔為定興縣令,與蒙古軍的戰斗中屢立戰功,得到賞識,苗道潤請示金廷提拔他為昭毅大將軍,遙領永定軍節度使兼雄州管內觀察使,權元帥左都監,行元帥府事,也就是說他自己有權招兵買馬,全權處理轄境的軍政事務,成了中都經略使田道潤麾下得力戰將。
后來苗道潤與副將賈瑀彼此爭權,朝廷出面調解,這個賈瑀假意約和,暗中伏兵殺害苗道潤。
賈瑀得手后,得意地致書張柔:我之所以能夠殺了苗道潤,全靠你不發兵救苗道潤,助我得手。
張柔看了不由大怒:“賈瑀這個無恥之徒,殺我恩公,我恨不剝其皮吞其肉,今日你還如此戲耍我。”
于是傳檄苗道潤的部下,會兵易州討伐賈瑀,為苗道潤報仇。
這時,苗道潤手下將領何伯祥帶著苗道潤所佩金虎符投奔張柔,告知苗道潤部將靖安民代領苗道潤部眾。
于是張柔整軍出發,擒獲賈瑀,剖其心祭祀苗道潤。金廷任命他為驃騎將軍、中都留守兼大興府尹,本路經略使,行元帥府事。
二、元朝的漢族臣民
元太祖十三年(公元1218年),張柔率部與蒙古大軍激戰于狼牙嶺(今河北易縣紫荊關附近的狼牙山一帶),馬失前蹄被俘,經過一番思想斗爭,在蒙古將領的勸說下,投降了蒙古帝國,當時蒙古人對各地歸降的官僚、將領大多沿用他們在金廷所任的職務,便于管理當地軍政,就讓張柔擔任原來的職務,率部鎮守滿城(今河北保定市滿城區),以此為立足之地,屢立戰功,占領了以保州(今河北保定市)為中心向周邊發展的三十余個城鎮,深得成吉思汗賞識,升任行軍千戶、保州等處都元帥。
張柔清醒地認識到,小小的滿城不利于對河北東南部地區的統治,更不利于發展壯大自己的勢力范圍,便打算遷治所到保州,原因是這里是平原又據南北要沖,戰略位置十分重要,便奏請成吉思汗得到允許。
公元1227年,張柔移鎮保州,剛到保州,這個連年遭受戰亂的城市幾近荒廢,張柔到了保州,首要任務就是重建保州城。
這是一項十分浩大的工程,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歷時數年,一座全新的保州城規模空前,城堅墻厚,軍事設施齊全,除了官署,還給老百姓安置了宜居的環境,修建了孔廟,引水入城,前后興建了四座園林,分別命名為“壽春園”“種春園”“雪香園”與“芳潤園”,其中雪香園開挖了一方蓮池,池內遍種荷花,故人們習稱“蓮花池”,也就是今天保定城中的“古蓮花池”前身。
當時在張柔手下當幕僚的郝定在其《臨漪亭紀略》中寫到:“茂樹蔥郁,異卉芬茜,庚伏冠衣,清風戛然,迵不知暑。澄瀾蕩漾,簾戶疏走,魚泳而鳥翔,雖城市器囂而得三湘七澤之樂,可謂勝地也。”真乃“漣漪夏景”,北地“小西湖”。
三、漢世侯的翹楚
元太宗窩闊臺繼位,張柔統所轄兵馬隨蒙古大將速不臺圍金王朝的汴京(今開封),這時的金哀帝完顏守緒出逃,金守將崔立兵變,奪得金汴京兵權,獻汴京城投降。
張柔又隨蒙古將領塔察兒進圍蔡州,金哀帝讓位于宗室完顏承麟,自縊于城中幽蘭軒,末帝完顏承麟死于亂軍之中,金王朝落幕。
張柔奉命入覲元太宗窩闊臺汗,因戰功顯赫,被任命為萬戶,兼轄區管理軍民,成為占據一方的漢族世侯。
在金元之際,蒙古在其占領的中原地區除了派遣魯花赤(蒙古語,意為鎮守者或管事官)進行政治監督,派探馬赤軍進行控制外,主要依靠漢人地主武裝的頭目經營管理一方,這些頭目各有轄區,被稱之為漢族世侯。
關于探馬赤,專家們有不同的解釋,有的說來源于突厥語“達摩支”,意為達官;有的說來源于契丹語“撻馬”,其意扈從官;有的說本身就是蒙古語,其意“收集”。探馬赤,是蒙古人的一種軍隊,從各千戶、百戶和部落中揀選出來的士兵,組成精銳部隊,一般都充任先鋒,戰事結束后駐扎鎮戍于被征服地區,稱為探馬者軍。
這些世侯集軍、民、行政、財務大權于一身,稱霸一方。
在權力繼承權上父子相襲、兄終弟及,形成家族管理。其中一些有膽識有目光的世侯,為了在自己勢力范圍內實行有效的、長久的統治,為了保存沿續中原文化的傳統,紛紛開設幕府,招納流落在民間的漢族士人。
張柔就是這些漢族世侯的翹楚,在蒙古滅金戰役中戰功赫赫,與嚴實、史天澤成了當時最有實力、最有遠見的世侯。
四、搶救漢文化
張柔雖然是一員武將,起于亂世,卻深慕博大的漢文化,注重接納各類士人,當蒙古大軍攻占金汴京,將領們都四下搶掠女人財帛,而張柔率部下趕到金史館,把“金實錄”搶救出來并給予保護,為日后元朝修撰《金史》留下珍貴的資料。
他還從屠戮戰俘的刑場上救出了金王朝的最后一位狀元王鄂,將他接回自己的大本營保州城,成了自己幕府中的參議。
聚集在張柔幕府的人才除了王鄂,還有郝經、樂夔、敬鉉等,都是當時的出類拔翠的人才。
王鄂在張柔這里生活了十余年,后被忽必烈征召到其藩邸,忽必烈繼位后提拔到翰林院工作。當時忽必烈時期的誥命、大典冊皆出自王鄂之手。
敬鉉后來官至中都提學,著有《春秋備忘》一書。
郝經更是名動天下的大文士,頗有識見與智慧,他提出“用中國傳統的方式治理中國的就可以做中國的皇帝”,這樣有遠見的政治主張迅速在蒙古統治下進入漢化管理。
郝經在張柔手下服務了二十五年左右,后來成了忽必烈創建大元王朝的智囊團重要人物。
蒙古蒙哥汗滅于攻宋的釣魚城前,郝經敏銳地分析時局,向忽必烈提出《班師議》,主張先與南宋議和,輕騎迅速北返,以便贏得時間,組織力量與其幼弟阿里不哥爭奪汗位占得先機。
忽必烈正是采納了郝經的建議,取得與阿里不哥爭汗位的勝利,建立了大元王朝,可以說,張柔以及他這些幕僚在忽必烈前期政治中起到很大的作用。
五、是非功過后人說
張柔大半生征戰,目暏戰爭對老百姓的傷害,他感慨地對手下說:“吾用兵,殺人多矣,寧無冤者?自今以往,非與敵戰,誓不殺也!”
大意是:我這個人青年時興義兵以來,帶兵打仗,殺了無數的人,這里面一定有冤死的老百姓,我很愧疚,從今往后,除了戰場上與敵人正面交鋒以外,我絕不妄殺老百姓!
由此可以看出,張柔是一個有良知的人,清醒地認識到戰爭對社會的破壞、對百姓的傷害,因此,他只要一有機會就對蒙古帝國的統治者諫言,不要妄殺無辜,無要對城市進行毀滅性搶掠,注重民生民苦,發展地方建設。
公元1261年,七十一歲的張柔年老功高被忽必烈封為安素公,退休養老,他共有十一個兒子,把保州地區(順天路)的管理交給了八子張弘略。
公元1266年又受命主持營造大都北京的工程,隨后被晉封為蔡國公。
公元1268年去世,享年七十八歲。
張柔的九子張弘范奉命在廣東崖山一戰,滅了南宋,也讓張柔父子被后人所唾罵,褒貶不一,然而,我們應該站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去回眸歷史,而不是以今日的角度談論功過是非,每一個時代的英雄都有他自己的局限。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7414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