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軍許諾鄭芝龍的三省王爵為何不兌現?鄭家一副好牌活生生讓鄭芝龍打殘了!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快來看看吧!
吳三桂在李自成和多爾袞之間,選擇了多爾袞,他帶著清軍入關,幫助清軍問鼎天下。所以多爾袞加封他為平西王,許諾世代可以鎮守在云南地區,跟明朝的沐英家族是一個級別的待遇。
而鄭芝龍同樣手握軍權,勢力范圍甚至更大,一旦投降,整個東南沿海地區,都會望風而降。而且鄭芝龍扶植隆武皇帝,是有擁立之功的明朝重臣。招降鄭芝龍顯得比吳三桂要重要的多,可是清軍卻沒有按照約定給與鄭芝龍相應的爵位和官職,這是為什么呢?
吳三桂不僅將清軍放入關內,而且幫清軍打了很多硬仗。
吳三桂手里的五萬關寧鐵騎,無疑就是那個年代,明朝最強大的軍備力量。他的投降等于是將明朝最精銳的部隊,送給了滿清。
多爾袞不是傻瓜,他先是讓吳三桂的五萬鐵騎和李自成的十萬大軍殺得難解難分以后,才悍然出兵,直搗黃龍,一舉擊潰了李自成。
而這個時候吳三桂的關寧鐵騎其實也傷亡慘重,在李自成撤退到陜西以后,多爾袞吩咐阿濟格前往追擊,與之同行的還有吳三桂的關寧鐵騎。
所以說在徹底擊敗李自成的戰績當中吳三桂是功不可沒的。除此之外,吳三桂還被派往了四川,跟豪格一起追殺張獻忠。最終張獻忠大軍被擊敗,逃亡云南。
永歷皇帝在云南稱帝以后,吳三桂的大軍又窮追不舍,一直追擊到緬甸,逼迫緬甸王教出了永歷皇帝,才算罷休。
所以吳三桂可不僅僅是因為放清軍入關才獲得了平西王的大位,他的軍隊幾乎走遍了整個大明版圖,最終才安安穩穩地坐上了平西王的位置,享受世代鎮守云南的資格。
鄭芝龍手握強大海軍,占據福建地區,被許之以三省王爵。
鄭芝龍觀察當今天下局勢,在南京有人擁立弘光帝稱帝,結果失敗了。但是投降的將領都收到了表彰和獎勵。
所以鄭芝龍也匆忙找來了朱聿鍵,希望立他為皇帝。如果能夠成功,他就能夠成為復國元勛,即使不能成功,他也能憑借在南明的崇高地位,到清朝撈一個大官做做。
他甚至認為他手里有軍權,清軍還不敢隨便動他。等到清軍南下的時候,鄭芝龍想都沒想,立刻將福州給讓了出去。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向清軍表明自己的態度,自己是可以投降的。但是他的軍隊依舊駐扎在安平,意思也很明確,投不投降,要看你們清朝皇帝準備給他多大的官職。
這一招的確厲害,但是出讓福州的代價似乎太大,鄭芝龍為此也十分肉疼。清軍明白了鄭芝龍的意圖,所以找來了洪承疇,洪承疇說話反正也沒有個準信,所以他揚言,只要鄭芝龍能夠投降,那就封他為三省王,統領三省。
這可是一個非常大的誘惑,但是前提條件是,鄭芝龍必須要親自到清軍大營談判才行。在如此巨大的誘惑之下,鄭芝龍當然愿意前往。
鄭芝龍被無情扣押,鄭成功堅決抗清。
鄭芝龍屁顛屁顛地趕往了福州的清軍大營,但是鄭芝龍只帶了十幾個隨從,其他啥也沒帶。清軍自然有自己的打算,他們告訴鄭芝龍,封三省王的事情,需要去北京跟皇帝商量,所以必須要帶著鄭芝龍前往北京。
鄭芝龍當場就懵了,原來洪承疇說話跟放屁沒什么區別,一點誠信都沒有。讓一個漢奸講誠心,鄭芝龍似乎有點高看了他。無奈之下,鄭芝龍只好被送到了北京。
清軍的想法十分簡單,他們認為鄭芝龍的大軍,那就只聽從鄭芝龍一個人的。清軍扣押了鄭芝龍,那這支軍隊就會群龍無首,從而變成一盤散沙。而且他們也要為鄭芝龍的個人安全考慮。一旦這個局面出現,那么消滅鄭家的大軍,就是一件非常輕松的事情了。
結果到了北京的鄭芝龍,只被授予了一等精奇尼哈番的官銜,什么實權都沒有,簡直就是架空了鄭芝龍,而且鄭芝龍身邊有大量密探監視,壓根就不容許他有任何叛逃的想法。
早在鄭芝龍被抓了以后,清軍就已經帶兵攻入了安平,大肆劫掠,甚至連鄭成功的母親都被清軍奸污自盡。
鄭成功痛不欲生,立刻表示要起兵反清。從此開始了鄭氏家族反清的序幕,這一開始就長達三代人數十年之久,可見這一步棋,滿清是走錯了。
許諾鄭芝龍的事情,為何不能答應呢?
當時的滿清政府,連續擊敗了李自成、南明兩個政權的主力部隊,此刻已經坐擁天下三分之二。到了福建的時候,基本上就是打算順理成章地接管這個地區了。
所以清軍對鄭芝龍的力量,壓根就不夠重視。此外授予鄭芝龍三省王的決定是洪承疇張嘴瞎說的,這件事未必就得到了清廷的同意,極有可能是洪承疇想要立功,所以胡亂編造出來的,從后期滿清對鄭芝龍的態度上來看,其實也能說明這一點。
到后期鄭芝龍只希望滿清許諾他能夠成為福建一省的王爵,都沒有得到承諾,可見當年的三省王絕對是洪承疇瞎編亂造的。
鄭芝龍的實力十分強悍,這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當時鄭芝龍光軍隊就有不下二十萬之多,還有幾千艘戰船,數不清的錢財,是一個相當龐大的帝國。
無奈鄭芝龍壓根就不會利用如此龐大的家業,這份家業要是給滿清,他能再造第二個滿清帝國出來。所以滿清對鄭芝龍還是相當忌憚的,所以封他為三省王,絕對會成為滿清政府最大的隱患,因為他這么強大的實力,隨時都會造反。后來吳三桂造反,其實就是印證了這一點。
鄭芝龍的癡心大夢,導致他身處囹圄之中。
鄭芝龍是海盜起家,他在東南亞的勢力一直都相當大。任何一艘在南東南洋貿易的貨船都要掛上鄭家的旗幟,才能保佑平安。
所以鄭芝龍儼然就是個海上的皇帝,但是他不僅要追求海上的皇帝,他還想著到岸上來做土財主。所以他看中了福建,并且在這里投降明朝,成為明朝的官員。
他兒子鄭成功從小接受儒家教育,理解忠君愛國的思想。所以在做事方面跟鄭芝龍處于完全不同的兩個方向。甚至在鄭芝龍投降清軍的時候,鄭成功拒絕與之同行,就可以看得出,鄭成功思想上的成熟。
鄭芝龍稱霸福建的夢想逐漸實現以后,他依舊不滿足于此,他并不是想要做皇帝,而是想要世代成為鎮守地方的世襲家族。
為此他在明朝時期已經做到了這一點,到了清軍到來以后,他自然也是追求這一點,但是卻遭到了陷阱。他的春秋大夢終于醒了,因為清軍是不可能給他這些承諾的。
不過為時已晚,當時的鄭芝龍已經成為了清軍俘虜,二十萬大軍,幾千艘戰船,包括數不清的金銀珠寶,依舊沒辦法拯救鄭芝龍。
鄭芝龍為何會有如此癡心呢?應該是他創業的時候,實在是太艱難了。只有獲得朝廷的正式認可,他才能在海上包括陸地上順理成章地做生意。結果偷雞不成蝕把米,把自己也給搭進去了。
他跟吳三桂的差別還是很大的,吳三桂不光跟清軍要榮譽,還要把清軍做很多事情。而鄭芝龍張口就跟清軍要爵位,這就有些讓人反感了。可憐鄭家這么一副好牌,活生生被鄭芝龍給打殘了。
北伐南京失敗后,鄭成功所部元氣大傷,并且面臨軍糧不足的問題。為了解決大軍的后勤給養,鄭成功決定前往臺灣。永歷十五年(1661年),鄭成功親率將士二萬五千、戰船數百艘,自金門料羅灣出發,經澎湖,向臺灣進軍。荷蘭于臺灣擁有兩大防御要塞,一為位于大員的熱蘭遮城(Fort Zeelandia,今臺南市安平古堡),二為位于臺江內陸赤崁地方的普羅民遮城。四月初一(1661年4月30日),鄭軍經由鹿耳門海道進入臺江內海并于禾寮港(今臺南市北區開元寺附近)登陸,意圖先求取防御薄弱的普羅民遮城(Provinta,今臺南赤崁樓)。隨后鄭軍在臺江海域與荷蘭軍艦展開海戰,擊沉荷軍艦Hector號,取得臺江內海控制權,并同時在北線尾地區擊敗荷蘭陸軍,以優勢兵力包圍普羅民遮城。不久,于四月五日(1661年5月4日)即迫使普羅民遮城守軍出降。五月二日,鄭成功改赤崁地方為東都明京,設一府二縣,以府為承天府,天興縣、萬年縣。
在取得普羅民遮城做為據點之后,鄭軍隨即由海、陸兩面圍困熱蘭遮城。由于考慮到兩萬大軍的糧餉調度不易,鄭成功并沒有做持久戰的打算,一開始即對熱蘭遮城施壓,試圖脅迫荷蘭軍隊投降。遭荷蘭大員長官揆一(Frederik Coyett)拒絕其投降要求之后,鄭成功一度下令強攻熱蘭遮城,卻遭遇荷軍極頑強抵抗,鄭軍損失慘重。由于強攻不下,加之大軍糧食短缺,使得鄭成功被迫改變策略,派出大部分的軍隊至南北各地屯田、征收錢糧,以解大軍乏糧的燃眉之急,對熱蘭遮城改采長期包圍的戰略。
永歷十五年(1661年)七月,荷蘭東印度公司從巴達維亞調遣的援軍抵達大員,除了六百多名士兵、十一艘軍艦以外,增援部隊亦為熱蘭遮城帶來大量補給品與火藥。時鄭成功的軍力仍分散臺灣各地實行任務,駐守于大員以及普羅民遮城市鎮的軍力預估不到三千,遂使荷蘭軍重新燃起反撲的希望。七月中旬,停泊于外海的荷蘭援軍遭遇強風侵襲,被迫離開大員海岸,前往澎湖躲避風雨;其中荷蘭軍艦Urck號不幸擱淺,船上人員皆遭鄭軍俘虜。此一變故,使鄭軍獲得整備的暫機,待荷蘭軍艦于八月回到大員海域時,鄭軍雖未能調回多數兵力,卻已然完成作戰的準備。八月中旬,荷、鄭兩軍于臺江內海展開激烈海戰,鄭軍大獲全勝,擊沉一艘荷蘭軍艦,并奪取船只數艘,自此荷軍喪失主動出擊的能力。
永歷十五年十二月,德籍荷蘭士官Hans Jeuriaen Rade叛逃,鄭成功在其提供之情報的幫助下,炮轟擊毀熱蘭遮城的烏特勒支碉堡,使熱蘭遮城之破終成定局。十二月八日(1662年1月28日),荷蘭大員長官揆一修書予鄭成功,表示同意“和談”。幾經談判,荷蘭人終于永歷十五年十二月二十日(1662年2月9日)向鄭成功屈服,退出臺灣。
鄭成功下令屯墾臺灣的范圍,北達噶瑪蘭(宜蘭),南至瑯嶠(恒春),后因大肚平埔族拍布拉(Papora)族大肚王與瑯嶠番人的反抗而減緩擴張;鄭成功實際的統治區域大約是從二林(現彰化縣二林鎮)到茄藤(屏東縣佳冬鄉)的范圍之間。
愛新覺羅·玄燁當上清朝皇帝后,黃梧向當權者鰲拜建議“平賊五策”,內容包括長達20年的遷界令,自山東至廣東沿海廿里,斷絕鄭成功的經貿財源;毀沿海船只,寸板不許下水;同時殺成功之父鄭芝龍于寧古塔流徙處,(一說斬于燕京柴市口,即今府學胡同西口,圓弧時期以來的刑場);挖鄭氏祖墳;移駐投誠官兵,分墾荒地。鄭成功接連聽聞噩耗,加上在臺將士水土不服人心惶惶,其子鄭經又在澎湖與乳母私通,使得鄭成功內外交逼,于永歷十六年五月(1662年6月23日)急病而亡,死前大喊:“我無面目見先帝于地下”,抓破臉面而死,年僅39歲。原葬臺南近郊洲仔尾(今屬永康市)。1699年遷葬南安祖墓。
鄭成功的兒子鄭經繼續經營臺灣,改東都為東寧。依陳永華之議,移植明朝中央官制,仍奉已死的南明永歷帝之正朔。后因降將施瑯攻克澎湖島,因此孫子鄭克塽于1683年降清,為免臺灣民眾起反抗之心,鄭氏在臺諸墳悉數遭清王朝掘起遷葬內陸。
1684年4月,臺灣正式納入清朝版圖,隸屬福建省,設臺灣府,轄臺灣縣,鳳山縣與諸羅縣,總計鄭氏政權在臺灣只有短短二十幾年的時間而已,但是因為其特殊背景,因此中國臺灣、中國大陸以及日本的史界均對此關注,提出各種不同的有趣觀點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7414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