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康熙六下江南為了什么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從小就從張國立演的《康熙微服私訪記》中看到康熙爺喜歡下訪民間,通過親身經歷知道各縣、州官員是否為非作歹。然后回北京命令兵部尚書徹查,該殺頭的殺頭,該撤職的撤職。不得不說這些都是具有很濃的演義色彩,并不可信。當那么大官連皇帝都認不出來,這皇帝做得也太沒存在感了!但歷史上,康熙爺確實六下江南過但不是微服。他這么興師動眾地到底是為了什么?今天我們就來揭秘康熙六下江南做的那些不為人知的事情。
乾隆
康熙爺從康熙23年到康熙46年共24年,520天前后6次下江南。每次下江南并不是影視劇中那樣穿個便服,化名四爺帶個小跟班走街串巷地考察鄉土民情。而是聲勢浩大,把排場弄得很隆重。各州、縣最高官員提前建好行宮然后攜帶下屬官員,自己家屬穿戴整齊地迎接。他是把聲勢造得越響越好。讓更多的老百姓知道皇帝來看他們了,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有人問他這樣跟乾隆爺有什么區別?勞民傷財,炫耀自己。他們倆還真不一樣。我們知道,經過康熙、雍正兩朝的辛勤治理,到了乾隆時期國家穩定,風調雨順,百姓安居樂業。乾隆爺為了炫耀自己的功績,四處旅游,讓百姓們瞻仰他的龍威,他主要體現在“炫”字。而他爺爺康熙爺就不一樣了。從太祖皇帝努爾哈赤起兵建立后金到康熙22年統一臺灣這整整100年期間,太祖皇帝手持武器屠殺漢儒,皇太極六掠中原,多爾袞推行剃發政策,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這些都導致了這100年期間滿漢之間很深的仇恨。雖然全國統一了但國內并不安定,所以他六下江南的目的之一就是解滿漢間的文化結。
康熙南巡圖
康熙是大清朝第一個穿過長江,到達江浙一帶的皇帝,途徑六條大江大河。他這么勞民傷財就是為了他的宏愿:康熙帝從小就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念了1000多遍的論語使他對孔子有崇高的印象,他首先來到山東曲阜,孔子的第六十七孫,文宣王孔毓圻親率全家老小跪迎他的到來。這很關鍵哦!我們漢文化中儒家思想被尊為主流思想,連孔子的后人都親自跪迎康熙,這說明漢人接受了滿人的統治。康熙的這招很高明。接著康熙徒步走到大成殿,此行為歷史稱“開萬世文明,樹百王典范。”走進孔廟,對著孔子像行三跪九叩大禮,這也是十分難得的,比起以往的皇帝行為,他這做法顯示他遵從儒家文化的意志。最后親自上匾“萬世師表”。
孔毓圻
康熙的第二祭是祭祀泰山,我們要知道滿洲人的神山是長白山。泰山是漢人皇帝祭祀的。從這也看出康熙海納百川的胸襟。接著到南京祭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要知道明清兩朝可是個死對頭,他曾祖父努爾哈赤就是被明朝大將袁崇煥用大炮轟死的。他不計前嫌,親自前來祭拜孝陵也是肯定了明朝的地位。而且他還親自作書“治隆唐宋”,這是對朱元璋的評價。皇太極曾說過朱元璋不過是窮和尚而已,一褒一貶涇渭分明。最后他又到浙江紹興祭大禹陵,繼續行三跪九叩大禮。至此,他要向天下人宣布接受漢文化,從此滿漢不分家。
皇太極
其二,緩和君臣之間關系。詳細點說就是緩和他與漢族大臣間的關系。他從賞賜入手,主要是賜匾、賜字 、賜宴、賜物、賜銀、賜食、賜見、賜官。簡稱“八賜”。從下面一個小例子可以看到康熙是如何緩和與漢族大臣的關系的:當時的江寧府知府陳鵬年封了一家暗娼妓院然后改成鄉約講堂。也就相當于現在所謂的鄉村里辦演講會宣揚康熙皇帝的各種事跡。并在大堂內的房梁上懸掛“天語叮嚀”四個大字,意思是用皇帝的名言作囑咐。本來他就是一片好心嘛,但有人告他犯上,康熙召集大臣討論,結果就是論斬。這要是放在以前,陳鵬年早就人頭落地了。康熙沒有這么快下決定,他巡訪至此,陳鵬年馬上跪地磕頭,而且是“咚咚咚”那種磕法。旁邊的曹寅也為他求情。康熙最后改判他到北京修書,他也是故意救陳鵬年一命。
張國立版康熙
其三,緩和君民之間關系,也就是緩和漢族百姓的仇恨。他通過四種方式籠絡人心:賑災、蠲免、賞賜、救援。當時黃河災害很嚴重。百姓常年流離失所。他六下江南的一個目的就是監督治理黃河。起早貪黑地與君民一起戰斗在第一線。后來水患被有效控制,他開始放糧賑災,挨家挨戶地走訪民情。了解當地官員是否有所作為。對困難家庭免除苛捐雜稅。這些行動也為后來的國家穩定打好了扎實的基礎。
陳道明版康熙
那些影視劇上的微服私訪其實就是小說,給觀眾圖個視覺感受,第一,他根本沒有機會這么做;第二,他也沒有時間這么做;國家大大小小事務那么多,他整天泡在民間里,軍政大事誰處理?第三,大清就沒有祖制允許他這么做。他六下江南就已經冒大不韙了,更何況還是私服私訪?第四,他認為也沒有必要這么做,平時把自己關心的事做好,讓百姓安居樂業就行了,民間再多的矛盾由他們自己解決。都說不能越權辦事,皇帝也是,天天追著雞毛蒜皮的小事處理,那些國家大事交給誰呢?
傳聞乾隆下江南是為了尋找自己身世的真相,海寧陳家,隱藏驚天秘密其實這些只是小說家言,本不足道。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乾隆的母親甄?秩廢島喝飼?希?罄錘男瘴?ヮ藶皇希?庠謁?職鐘赫?帝這個話癆的奏折中可以看出端倪。
其實,乾隆六次下江南真正的原因,結合他自己在《御制南巡記》中所說,大概是巡閱軍隊,視察水利,籠絡人心,了解風俗,游覽風景,順便收藏江南美女這幾個方面。另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向的爺爺康熙皇帝學習。乾隆一向自視甚高,處處都要和圣祖康熙對比,康熙曾六下江南,那么他也要下六次!康熙在位61年,那么他在位也要60年(少一年是給爺爺面子)!不知道這是一種什么心態?
那么乾隆六次下江南,到底干了些什么呢?看一下這張表,一目了然。
由上表可知,乾隆帝六次下江南做的事情主要有:
1.視察河道。主要是黃河河道與江浙海岸工程,這是關系到國事民生的大計。
2.閱兵。包括南京閱兵和杭州閱兵(水師),軍隊的重要性不許贅言。
3.祭拜明太祖陵、孔廟、岳廟。這關系到王朝的正統性,承續前朝而不是韃虜入侵。
4.減免賦稅。給予百姓一些恩惠。
5.游覽風光。西湖以及沿路景色。
綜上來看,乾隆六次下江南,做的還是些正經事。從乾隆早年來看,他也把這幾次南巡看得意義尤其重大,他曾在《御制南巡記》中這樣說道:“予臨御五十年,凡舉二大事,一曰西師,二曰南巡。”在乾隆早期看來,南巡的意義和他向西北用兵是一樣的,都是有利于王朝統續的大事。
然而,弊端也很快顯露出來了,因為六次南巡,耗費實在太大了!據悉,乾隆每次南巡,隨駕官兵一般都要到3000名左右,馬匹約6000匹,船四五百只,役夫幾千名,花費白銀上百萬兩,真正是勞民傷財!
十幾年后,乾隆對于南巡的態度也變得后悔不跌,他曾這樣對一個軍機章京(軍機處擬寫各種行政公文的人)吳熊光說:
“朕臨御六十年,并無失德,惟六次南巡,勞民傷財,作無益,害有益,將來皇帝南巡,而汝不阻止,必無以對朕。”
可見乾隆六下江南的害處。事實上,這也是清朝由盛轉衰的一個轉折點,因為不但國庫的錢被這個長命自負的“十全老人”花完了,而且民力也消耗了不少。
而之所以有人會拿乾隆帝下江南和隋煬帝下江南相比,大概也是因為這兩次下江南的目的和結果都有可比之處。就目的來說,兩次都有游山玩水的成分(也都有采集江南美女的傳言)。就結果來說,兩次下江南都耗費巨大,使得國力大損,而且特別擾民
不過,乾隆因為有著之前康雍盛世的底子,而且懂得一些安撫手段,比如修黃河、減免賦稅等,恩威并用,所以沒有引起民變。而隋煬帝爆而無恩,急功冒進,下江南又進一步激起了民變,加速了隋帝國的崩塌。
不過,如果從更長遠的時間維度來比,乾隆下江南恐怕還比不上隋煬帝。因為隋煬帝下江南伴隨著開鑿京杭大運河,千年以來,京杭大運河的作用已經不用多說,“弊在當代,功在千秋”八個字已經能概括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的意義。而乾隆下江南留下了什么呢?一個耗空了的國家,卻沒有大運河這樣的千秋功業。
早年一部電視劇《戲說乾隆》里,一個老奶奶在乾隆帝面前掰扯白話。她說:“康熙康熙,吃糠喝稀;乾隆乾隆,花錢花個大窟窿。”真相了,乾隆六下江南,確實花錢花了個大窟窿,讓后來繼任的皇帝們苦惱不已。
乾隆下江南的故事,一般我們都是在影視劇中看到的情景。可是據史料記載,歷史上乾隆皇帝曾經確實下過江南。而且乾隆還不止一次下過江南,據歷史資料顯示,乾隆曾先后六次下江南。
那么作為大清皇帝,乾隆在京城待的好好的,為什么要六下江南呢?
他究竟去干什么呢?其實啊,乾隆皇帝這個舉動完全是效仿這個皇帝,他就是康熙皇帝。當年先帝康熙下江南的目的有三個,第一,康熙是為了探訪江南民情,畢竟在古代信息極不發達,所以皇帝要了解遠方地區的民情,就必須要下民間走一走親自體驗一下。因此,當年康熙帝便有了微服私訪到江南等地探訪民情的經歷。
第二點,乾隆下江南也是效仿康熙,為了加強政權與江南地區達官貴人的聯系。因為江南是明朝皇帝起家的地方,當地居民對明朝比較擁護。至清軍入關后,反抗清軍的矛頭越演越烈,而且江南經濟也比較發達,國家財富又大半來源于此地。康熙為了穩固自己的大清江山,不得不與江南保持長期聯系。說白了乾隆這是在籠絡民心。
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康熙下江南每次都要到黃河地區停留查看,為的就是治理黃河。所以到了乾隆年間,治理黃河也是關系民生的大事,乾隆必須把這件事沿襲下去。當然啦,乾隆效仿康熙的做法,除了以上這三個目的之外,乾隆還有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下江南是為了游山玩水。江南是個好地方,不僅美景好還出美女。所以乾隆下江南,除了在體察民情之余也可以消遣一下。萬一遇到了心儀的美女,便可帶回京城享用。自古皇帝多風流,乾隆自然也不例外。
皇帝出巡是件大事,乾隆更是個好大喜功的主,一生享盡了榮華富貴。所以每次下江南都是興師動眾的。陪他出行的官員隨從加一起也有上萬人之多,這么大的隊伍所到之處,豈能不勞民傷財。雖然乾隆大部分都是微服私訪,可是畢竟一國之君,奢侈靡費是避免不了的。因此,民間便有了“乾隆下江南享受生活,讓黎民百姓吃盡了苦頭”的流言蜚語。
乾隆雖然是效仿康熙大帝,但我覺得他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玩。因為乾隆在位的時候,正是大清朝最鼎盛的時期,乾隆作為一國之君,他怎么可能死守在京城里面,不玩才怪呢?所以,在玩的同時,乾隆在江南的時候,發現那個地方的亭臺樓閣比較好,就吩咐大臣們備案記錄下來,待回到京城后,便開始大興土木在京城周邊等地建造一模一樣的建筑,乾隆大肆修建游園的目的,就是給自己在京城營造一個優雅舒適的娛樂環境。
除了這些之外,乾隆還有一個嗜好,就是愛寫詩。乾隆下江南所到之處,便會即興賦詩一首,詩的好壞歷史自有定論。不過據史料記載,乾隆一生足足做了四萬多首詩。可是沒有一首詩后來成為經典之作,由此可見乾隆皇帝的文學水平可見一斑。
對了最后在補充一點,坊間對于乾隆皇帝下江南還有一種說法,就是說乾隆是為了尋找自己的親生母親,所以才六次下江南。當然了這些都是民間的傳聞,到底是不是真實的我們也不得而知。
乾隆帝關注各地的農業和手工業生產,并且為了穩定政治,每隔一兩年,要到全國各地出巡,檢查沿途地方的治理情況。從公元1751年到公元1784年,他曾經先后六次巡游江南。后兩次南巡時,他已是七十開外的人了。
乾隆帝每次南巡,都把視察水利工程作為一項重要內容。他在巡視淮河閘堰時,發現原有的土堤不安全,就下令添筑魚鱗石岸,還親自畫出圖樣。有位地方官在奏折里提出的方案同他不謀而合,乾隆帝很高興,立即把他升了官。南巡要途經山東、江蘇、浙江三省,乾隆帝多次減除這三地的賦稅。他還參觀農田和織造機房,鼓勵農桑。這些做法,都體現了乾隆帝重視發展農業的一貫方針。
南巡所經之處,有岳飛、韓世忠、方孝孺、于謙等歷代先賢的陵墓和祠堂,乾隆帝總要特派官員前去致祭,他本人還出席了對大禹陵、周公廟、孔廟及明太祖陵的祭奠。江南地區讀書人很多,乾隆帝就宣布增加所到地方的官學生名額,還破格賞賜六百多人進士及第的資格。對于沿途居住的退休老臣,乾隆帝給予特別的優待和禮遇,每次來迎駕,都要升一級官爵。乾隆帝用這些辦法,拉攏漢族讀書做官的人,籠絡人心。
然而,南巡又存在很大的弊端。乾隆帝每下江南的前一年,都要派出官員勘察路線,修橋鋪路,蓋建行宮。御道要求平直,不允許曲曲彎彎,操辦的地方官吏就乘機勒索沿途的百姓,稍不服從,就拆房子,平祖墳,還借整肅盜匪的名義把無辜的平民投進監牢。老百姓都敢怒而不敢言。
出巡的排場更是奢華得驚人。隨行的王公大臣、侍衛官員有兩千多人,水路上動用大船一千多艘,陸路上征用乘馬六千匹、馬車四百輛、駱駝八百頭,征調纖夫三千六百人、服役的民敢煌蛉恕4穎本┑膠賈藎興建了行宮三十所,沒有行宮的地方,就搭起黃布城和蒙古包氈房。凡是御駕經過的道路要灑水除塵,沿途三十里以內,地方官員一律穿上官服迎架,所有的紳士、讀書人、老年百姓都要到現場排隊跪拜。乾隆帝覺得只有這樣,才能顯示“盛世”的氣象。
地方官員和富商為了討好皇上,挖空了心思。
他們在河道里安排龍舟燈舫,在岸上搭建彩棚,揚州、蘇州、杭州等城市中皇家隊伍要路過的地方,店鋪、民屋全都油漆一新。在鎮江城外用紅綠綢緞裝飾成一枚巨大的桃子,十多里外就能望見,乾隆帝的御舟一到,突然煙火大發,巨桃開裂,桃子里出現一個劇場,有好幾百名演員演戲。乾隆帝在揚州大虹園停留時,夸贊說:“這里風景不錯,很像北京南海的‘瓊島春蔭’,就只少一座喇嘛塔。”
揚州官員聽見了,暗地買通太監取得圖樣,立即興工,一夜之間就添造出一座喇嘛白塔。這些操辦的官員、富商,都得到了乾隆帝的褒獎。
有個侍郎尹令一從江南回來,上奏說:“陛下南巡,民間疾苦,怨聲載道。”乾隆帝就怒氣沖沖反問他:“你說民間疾苦,你具有指出什么人疾苦?說怨聲載道,具體指出什么人有怨言?”
還有個大學士程景伊,反對乾隆帝巡游湖州。乾隆帝說:“朕去湖州不是游玩,是去看那里種桑養蠶。”程景伊沉痛地說:“皇上這回去湖州,下回湖州就沒有蠶桑了。老百姓元氣一傷,幾代都恢復不了呢!”
尹令一和程景伊都因為直言而受到了處分。這一來,朝廷上下鋪張奢靡、獻媚取寵的風氣就越來越滋長了。
乾隆帝在位期間,清朝的國力曾達到高峰。當時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占了全球的三分之一,國庫有七千萬兩以上的白銀儲備。然而到了乾隆末年,庫存只剩下了二百萬兩,這正是同乾隆帝的揮霍浪費分不開的。統治者的窮奢極欲,造成了吏治的日益敗壞,老百姓的負擔越來越重。清王朝開始走上了由盛轉衰的下坡路。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7342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