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歷史探究

古代情人節真的就是在七夕嗎,并非現代人理解的情人幽會定情之日

以史為鑒 2023-07-04 11:07:57

古代情人節真的就是在七夕嗎,并非現代人理解的情人幽會定情之日

古代情人節是七夕嗎,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現在,隨著傳統文化的復興,很多舊時的節日也重新被國人重視起來。青年男女過了多年西方情人節后,轉而把“七夕節”當成中國傳統的情人節,紛紛于彼日互訴愛慕之情。“七夕節”是農歷七月初七,傳說是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又稱“乞巧節”。那么古代的情人真的是在“七夕節”相會嗎?它真的是中國的情人節嗎?

“七夕節”原非情人節

“牛郎織女鵲橋會”為中國傳統的四大神話之一,傳說織女下凡游玩,碰到凡間男子牛郎,兩人一見鐘情,織女遂不顧天規與牛郎結合。天帝得知震怒,派人把織女抓了回來,從此二人只能于每年農歷的七月初七晚上,在由喜鵲搭成的橋上相會一夜,遂有“七夕節”之來,這是人們耳熟能詳的故事。“七夕”又名“乞巧節”,這點出了古人對此節日的真正寄望。織女就是編織天上錦繡云霞的仙女,而古代社會多以女子精通縫紉刺繡為能,所以每年在這一天晚上,女子們穿針乞巧,希望織女能賜予自己一雙靈巧的雙手,以此得到美滿姻緣。所以“七夕節”雖與愛情婚姻有關,卻并非今人理解的情人幽會定情之日。

“七夕節”有什么風俗早在漢代,我國就有了七夕乞巧的風俗。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中記載,在漢代,宮中“彩女”每到七月初七的晚上,在開襟樓穿七巧針以應節乞巧,民間的女子也紛紛效仿。到了唐代,“七夕節”慶祝更為盛大,五代人王仁裕在《開元天寶遺事》中說,七夕的時候,皇宮中用錦緞結成高達百余尺的樓殿,能容下數十人,并于其上陳設瓜果菜肴,列好席位以祭祀牛郎和織女二星。這時針由七孔變為九孔,伴隨著宮廷樂師的演奏,后宮妃嬪都手持九孔針向著月亮穿五彩線,能穿過去就是乞得“巧”的象征,這個節日活動會一直持續到早上。不僅宮中如此,上行下效,民間亦是這般熱鬧,往往歡飲達旦,頗似西方的狂歡節。

除了穿針乞巧,七夕還有很多節日活動。在北方,常將一種體型微小、呈紅色透明狀的蜘蛛稱為“喜蛛”,這也和古代慶祝七夕節的方式有關。宋朝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記載,當時的人在七夕之夜,把這種蜘蛛放在小盒子內,如果第二天打開蓋看到蜘蛛網編織得密集,就是乞巧成功。因盼它能帶來好運,也就有了“喜蛛”名稱的寄寓。在某些地方,還有女子們“種生求子”“曬衣”等活動。當然,七夕不只是女子的節日,男子也會在這天來湊湊熱鬧,讀書的士子們會于當天禮拜魁星、曬晾書籍,企望能夠金榜題名。

古人為什么過七夕“七夕”這天成為節日,最早來源于人們對自然的崇拜。據史料記載,在古代中國,隨著人們天文知識的增加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傳說也相應而生。古人對星辰的崇拜遠不止牽牛、織女二星,天文學家們指定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引申為第一名之意。有了科舉制度后,把北斗的前四星——天樞、天璇、天璣、天權合稱“魁星”(或“奎星”),尊其為主宰文運的神,于是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在七月初七這天祭拜魁星,因此七夕也叫“魁星節”或“曬書節”,保留了最早七夕來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跡。

另外,“七夕”定節也與古代人們對數字的崇拜有關。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預示成雙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數六月六均列為吉慶日,稱為“七重”。“七”與“期”同音,月和日重合為七的“七夕”,自然給人以神圣感。“七”這個數字在民間備受推崇,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統稱“七曜”,這個習慣日本今天仍在沿用,而計算時間則往往以“七七”為終局完滿,例如《西游記》中,孫悟空便被太上老君在八卦爐里燒了七七四十九天。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人的七十七歲生日專稱為“喜壽”。

古代情人節究竟是哪天古人吟詠七夕的詩詞不勝枚舉,如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的《七夕》:

鸞扇斜分鳳幄開,星橋橫過鵲飛回。

爭將世上無期別,換得年年一度來。

北宋著名詞人秦觀的《鵲橋仙》更是廣為傳誦:

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南宋著名女詞人李清照也寫過《行香子·七夕》: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

云階月地,關鎖千重。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

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

牽牛織女,莫是離中。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

從上面的詩詞中不難看出,古人寫的七夕詩雖涉及男女之情,但多是借“牛郎織女”故事抒發兩地相思之慨,并沒有關于墻邊幽會、月下定情的描寫。無論七夕節這天婦女乞巧,還是讀書人拜魁星,應節活動似乎都和男女幽會并無關聯。另據馬南邨先生的《燕山夜話》中說,七夕又稱“女節”,所以稱其為古代的“婦女節”或“讀書節”才更為合適。

那么我國古代究竟有沒有情人節呢?在另外一些前人的著名詞句中,給出了肯定的答案。

北宋著名詩人歐陽修在《生查子·元夕》一詞(一說為朱淑真所作)中寫道: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還有一首是南宋詞人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元夕就是正月十五,又稱“上元節”或“元宵節”。一般來說,封建社會的年輕女孩平時是不允許外出自由活動的,但元宵節這天卻例外,可以結伴出來游玩,元宵節賞花燈正是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借著賞花燈之機,也順便為自己物色心儀的對象。元宵燈節期間,正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節。反觀詞句,無論“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還是“眾里尋他千百度”,如此浪漫的描寫,一語道出彼時青年男女幽會的情景。而傳統戲曲中,陳三和五娘在元宵節賞花燈相遇一見鐘情,樂昌公主與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鏡重圓,《春燈謎》中宇文彥和影娘在元宵定情,種種跡象讓我們不難猜測出,元宵節才是中國古代真正的“情人節”。

七夕情人節的來歷

七夕節由來,說到七夕,人們的第一反應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把七夕等同于中國的情人節。在古代,七夕的確和牛郎織女傳說關系密切,但它是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這一日女子會訪閨中密友、祭拜織女、切磋女紅、乞巧祈福,因此七夕又有“女兒節”的稱謂。女性歡天喜地競技娛樂的日子,男子也湊個熱鬧在一旁欣賞,男女定情只是“女兒節”盛會中的副產品。“七夕”最早來源于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詩經》時代,人們就對牛郎織女的天象有所認識,在東漢時就出現了人格化的描寫:“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于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于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于乞巧的記載。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七夕的習俗有七穿針乞巧、喜蛛應巧、投針驗巧、磨喝樂、拜魁星、吃巧果等等。古人對七夕也有不少文章。在那個沒有手機的時代,人們對于愛情的告白:如唐·白居易的《七夕》煙霄微月澹長空,銀漢秋期萬古同。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中國古代情人節是?

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每到元宵節的時候,人們會舉辦隆重的燈會和猜燈謎的活動。這一天待字閨中的女性也可以趁觀燈的時候與男性接觸甚至定情,因此元宵節也被稱為中國古代的情人節。

 元宵節這個傳統節日的形成有一個比較長的過程,據說是從我國古代民間開燈祈福的習俗演變而來。根據歷史資料和民俗傳說的說法,正月十五在西漢時期就是一個受到人們重視的節日,等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正月十五元宵節已經正式成為了一個民俗節日。

七夕別稱

雙七:此日月、日皆為七,故稱,也稱重七。

 香日:俗傳七夕牛女相會,織女要梳妝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滿天飄香,故稱。星期:牛郎織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別,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稱這一日為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風俗,故稱。

女節:七夕節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賽巧等為主要節俗活動,故稱女節,亦稱女兒節、少女節。

蘭夜:農歷七月古稱“蘭月”,故七夕又稱“蘭夜”。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7283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