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不上朝卻朝綱清明!萬歷皇帝是怎么做到的?今天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萬歷皇帝因為寵愛鄭貴妃,想立他和鄭貴妃的兒子朱常洵為太子。但是這件事遭到了維護“嫡長子制”的大臣們與太后的堅決反對。萬歷皇帝非常生氣,一怒之下,竟然三十年不出宮門。而且“不郊、不廟、不朝、不見、不批、不講”。以至于朝中大臣每天在朝堂上都無事可做,只能數日影捱日子。后來提拔起來的內閣大學士,多年來都不知道萬歷皇帝長什么樣子。
(萬歷皇帝)
雖說萬歷皇帝三十年不上朝,可是,為什么朝廷卻沒有亂,沒有出現歷史上皇帝不理朝政的時候,常常出現的那種宦官干政、后戚干政、權臣干政這樣的事情。整個國家也沒有出現諸侯造反、農民起義這種引發全國大亂的大事情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其實我們可以注意一下萬歷皇帝去世后,明王朝的朝廷生態情況,似乎從中我們可以找到一些重要的信息。
萬歷皇帝去世后,明王朝的朝廷,存在這樣一些情況。一是朝廷的黨爭空前激烈。東林黨、閹黨、宣黨、昆黨、齊黨、浙黨等等,一個小小的朝廷,分裂出如此眾多的黨派,這是在任何朝代的任何時候都沒有過的。二是萬歷之后的皇帝,除了后來崇禎皇帝勤于政務以外,朱常洛、朱由校都耽于享樂。朱常洛當皇帝才28天,就因為服食性藥“紅丸”去世。朱由校則成為一個木匠皇帝。可以說,這些都是萬歷皇帝給他們樹立了“好榜樣”。三是萬歷皇帝發動的“三大征”,把張居正儲備的國庫掏空,以至于最終崇禎皇帝無錢打仗,明朝也因此而敗亡。
(張居正)
這三個結果,有兩方面的意義。
一方面,萬歷皇帝三十年不上朝,雖然在當時沒有出現天下大亂,但是,卻因此造成了明王朝的很快敗亡。萬歷不上朝的后遺癥,在當朝沒有顯現出來,卻在后世顯現出來了。
另一方面,三個結果,正好藏著萬歷皇帝雖然三十年不上朝,卻依然控制著朝政的三種手段。哪三種手段呢?
其一,弱臣權。
萬歷皇帝在三十年不上朝之前,做了兩件重要的事情。一是在張居正去世后,對他進行嚴厲打擊。張居正輔佐萬歷皇帝十年,兢兢業業,也沒有什么過錯。但是張居正一死,萬歷皇帝竟然那樣嚴厲打擊他。這讓所有的大臣明白,千萬別冒頭。你只要冒頭,不管對錯,都會被打擊。二是打擊馮保。馮保是個太監,在整個明朝宦官干政那么嚴重的背景下,馮保可以算得上是個很不錯的宦官了,可是他依然遭到萬歷的清算。這又給宦官們提了一個醒,千萬不要有絲毫的自作主張,要有,就會遭到馮保的命運。
萬歷皇帝打擊了有權威的張居正和馮保,因為不接見任何大臣,因而也不可能重用任何大臣。這樣,無論是朝中大臣,還是宦官,都不可能做大。不能做大,自然不會對萬歷造成什么威脅了。
大臣及太監們不能做大,因此只能結成聯盟,希望依靠集體的力量,能夠在朝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是,萬歷皇帝因為“不朝、不見、不批、不講”,因此并沒有親近哪個集團。所以那些黨們成長不起來。直到朱由校上臺后,這種情況才有所改變。
(馮保劇照)
其二,強皇權。
在弱臣權的同時,其實也在強皇權。不過,萬歷不上朝,把皇權又往上更推進了一步。為什么這么說呢?
萬歷如果上朝,批閱大臣的奏章,他對大臣的意見肯定有個態度。接受或者不接受。尤其是他自己深居后宮,大臣們必然會有批評意見。不管他聽與不聽,只要做出判斷,這件事就會產生影響。但是,因為他不批閱奏章,不見大臣,不做任何判斷,實際上大臣的作用幾乎發揮不出來。因為不可能有人在沒經過皇帝同意的情況下發布政令。
由此可見,在萬歷不上朝的期間里,大臣的權力已經被壓到了最低。
其三,控兵權。
從萬歷發動的“萬歷三大征”就可以看出,雖然萬歷不上朝,但是兵權其實一直牢牢地掌控在他的手里。
對于援朝戰爭,其實朝中大臣是有很多不同看法的,很多人是反對這樣做的。不過,由于萬歷并不聽他們的話,因此,他們只能執行。
而這些戰爭也打得很盲目,以至于把軍隊拉到朝鮮了,還不知道敵人有多少人,軍事部署情況是怎樣的。都是一邊打一邊觀察,最后發現兵力不夠了,糧草不夠了,又從國內緊急調撥。
當萬歷把兵權牢牢掌控在自己手里,不給任何人的時候,其實已經沒人對萬歷有什么辦法了。
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先了解一個關鍵點,那就是明神宗萬歷皇帝雖然長達近三十年不上朝,但并不是不關心國事。萬歷只是小事不關心,但大事并不糊涂。對于國家重大事務,萬歷都會親自進行決斷。
萬歷皇帝從萬歷十四年后,就經常不上朝了,到了萬歷四十三年,萬歷皇帝勉強到金鑾殿露了一臉,期間都是長期居于深宮,十足的宅男。很多朝臣,甚至終萬歷一朝,都沒能見到萬歷一面。
萬歷皇帝之所以長期不上朝,主要來自幾個方面的打擊。
一是他的老師張居正死后形象崩塌。萬歷因為張居正要求他勤儉節約,而張自己卻奢侈浮華深感不滿。
二是對明朝官員的厭煩。萬歷想做個事情,經常會受到大臣們的阻撓。而明朝的御史們還以罵皇帝被處罰為榮,讓萬歷很不愿意跟他們面對面的朝議。
三是立儲之爭。萬歷為立太子之事,和大臣們交鋒失敗,沒能立自己喜歡的福王朱常洵為太子,讓萬歷更加不滿。
四是萬歷中后期,的確有點縱情聲色,貪圖玩樂,長居深宮,跟他的祖爺爺武宗正德皇帝正好相反,正德是想方設法的逃出宮城逛。
萬歷雖然長期不上朝,但是,明朝的制度確保了萬歷不會被架空。
太祖朱元璋時期,借胡惟庸安撤銷了宰相制度,所有事宜由皇帝決斷,六部執行。到了成祖朱棣時期,感覺太累,就啟用了午朝制度,皇帝和群臣商議,最后由皇帝決斷。而到了仁宗洪熙帝、宣宗隆慶帝時期,還是感覺太累了,于是撤午朝,設早朝,后來又由張居正等人建議,減少了早朝次數。
由此,明朝的議政制度正式形成了內閣議政、皇帝決策、六部執行的模式,即?廷議(大臣會議,皇帝可以不用參加)-->票擬(內閣整理成奏章)-->批紅(皇帝或司禮監批示)-->封駁(六科)-->執行(六部)?的機制。
具體過程就是內閣組織大臣議政,然后由內閣將決定起草文書呈報皇帝,皇帝用紅筆批示后,交給六科核定。六科即六部的監察稽核機構,決定是否將皇帝批示過的決議進行執行,如果同意就交給六部執行,如果不同意,則退回給皇帝。所以,明朝皇帝批示過的旨意,也會經常被駁回,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帝濫用皇權的幾率。
但是,如果經常被六科駁回,皇帝會很不爽。于是皇帝為了報復大臣,對于內閣決議,也留中不發,就是扣留文件不做任何處理,就那么放著、拖著。
皇帝保留了批紅和留中的權力,已經確保了不會大權旁落。那么萬歷時期,萬歷雖然不上朝,原本也沒有太大必要,但是按照制度,國家的重大事件,都會反饋到萬歷這里,由萬歷做決定。只要萬歷約束好代替他批紅的司禮監掌印太監,即可確保大權不會旁落。
萬歷的孫子、小木匠天啟帝朱由校因為識字不多,加上忙于木工事業,才經常為太監所欺,被魏忠賢架空。
萬歷怠政最有名的就是缺官不補,根據記載萬歷三十年,缺尚書三名,侍郎十名,巡撫三名,布政使、按察使等六十六名,知府二十五名,都是要員。其實吧,明朝官員少,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對百姓的盤剝,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還是很不錯的。
而萬歷皇帝決策的?萬歷三大征?,也是萬歷帝并未被架空的實證。為了三大征,明朝除了戶部撥款外,萬歷可是拿出了內庫的?私房錢?進行貼補的,是堅決支持的。
歷史上關于明朝滅亡的說法很多,但無論哪種說法,明朝的滅亡都要從萬歷年間說起,其中最有爭議的是萬歷皇帝。有人說明神宗是歷史上有名的懶皇帝,在位十年,根本不上朝的皇帝,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
結果很多大臣做了十幾年官,卻沒見過萬歷皇帝。有人說是因為當時的“內閣制”,皇帝的權利和內閣發生了沖突,皇權受到了限制。那么原因是什么呢?萬歷皇帝是明朝的第十三個皇帝。隆慶六年,明太祖穆宗駕崩。10歲的朱翊鈞以萬歷皇帝的頭銜登上了王位。他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由于當時萬歷皇帝還很年輕,由他的母親和張掌管,變法頗有成效。但是皇帝為什么不上朝呢?這還得從定陵的發掘說起。1958年,吳晗、郭沫若等人開始發掘明定陵。打開萬歷的棺材后,他們有了一個重要的發現。
在風雪定陵一書中,有這樣詳細的記載:“無論從萬歷皇帝右腿蜷縮在棺中的痛苦狀,還是從骨骼復原后右腿明顯短于左腿的事實,都可以證明萬歷皇帝生前患有嚴重的腳病,無法行走。”萬歷不上朝的原因是他患有嚴重的腳病。
有關于萬歷身體狀況的記載,包括萬歷王朝第一助手申時行的詔對錄。書中有描述:“萬歷皇帝因身體狀況不佳,不便出席各種活動,也正因如此,受到當時官臣的指責和辱罵。”萬歷皇帝雖然不上朝,但不代表他對朝廷的事情充耳不聞。最典型的例子是萬歷三大標志。
正是由于萬歷皇帝的出色部署,李、馬圭、劉廷等一批得力大將得以重用,才取得了最后的勝利。至于戰亂頻繁的東南沿海和東北邊境,萬歷皇帝重用戚繼光和李,也帶來了不錯的效果。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7250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我死之后大明必亡!魏忠賢為什么這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