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魏延為何被殺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臨死前便已料到魏延會造反,便提前安排了馬岱準備殺他,在魏延大喊三聲:“誰敢殺我?”之后,馬岱手起刀落一刀便砍了魏延的人頭,諸葛亮身上“料事如神”“神機妙算”的神奇特點再次顯現。然而在正史并未如此,諸葛亮臨終遺言讓姜維、楊儀等人在自己去世后便帶兵撤回,讓魏延斷后,并明確表示:“(魏延)或不從,君自便發。”也就是說,魏延如果不聽的話,你們就自己帶著軍隊往回撤,不用管魏延了。在《三國演義》中,魏延卻寫成了腦后生反骨,天生就是要造反的。作為當年被劉備親手提拔上來的牙門將,魏延很快就證明自己的才能。只可惜魏延在劉備手下時間短,在諸葛亮手下時間長,我們由此發現,就在諸葛亮與司馬懿在隴西拉鋸般交戰之際,兩人手下同時都有一位出色的將軍,同時在體味著某種壯志不得伸的生命狀態。
張郃好在還有一個街亭大捷可供夸口,同樣渴望建立戰功的魏延,則幾乎從諸葛亮手上領不到一點真正的機會。諸葛亮每次北伐,魏延都希望能自領一支萬人大軍,像當年韓信那樣,與諸葛亮在潼關會合,諸葛亮每次都加以拒絕。于是,就在張郃私下里抱怨司馬懿怕諸葛亮的同時,魏延也牢騷滿腹地認為"諸葛亮膽小",使自己奇志難酬。諸葛亮臨終前內心里一定非常痛苦和矛盾,不僅因為北伐大業未成,他的心里感到焦慮,更重要的是面對當時蜀軍內部的情況,他心里十分不安。諸葛亮非常清楚,蜀軍內部楊儀、魏延二人矛盾非常深,楊儀是丞相長史,相當于諸葛亮的秘書長,魏延兼任著丞相軍司馬,相當于武職的長史,一文一武,是諸葛亮以下蜀軍的核心人物,但他們二人素怨極深。
諸葛亮在的時候,二人的矛盾還不會破裂,諸葛亮不在了,這個矛盾就有可能瞬間爆發,對諸葛亮來說,為避免日后的局面不可收拾,必須生前要做出安排,明確支持哪一個。楊儀和魏延各有優劣,他們對蜀漢也都是忠心的,分歧更多是出于性格,還有就是爭權,對此諸葛亮應該很清楚。魏延的優勢是軍事才干突出,對漢中的情況熟悉,又是劉備生前破格提拔的人,楊儀的優勢是長期跟隨諸葛亮,行政才干突出,諸葛亮更放心。選接班人不是選最可愛的、最有能力的,而是要選最可靠的、最不會產生的變數的,所以諸葛亮肯定更傾向于選楊儀。
而且,從蜀漢內部的情況看,支持楊儀的占大多數,漢中前線的主要人員如費祎、姜維等都站在楊儀一邊,成都方面的蔣琬等也支持楊儀,諸葛亮要做選擇,得考慮大多數人的意見。如果選了楊儀,諸葛亮就得處置好魏延,防止他因不滿而生亂,所以諸葛亮臨終前召開了魏延沒有參加的會議,會上對如何退軍做出了安排,預設了兩種情況:一是魏延服從退軍的命令,那就按次序退軍;二是魏延不服從命令,那就分頭退軍,把魏延甩開。諸葛亮大概已經預料到后面會發生的事,蜀軍的分裂雖然是他最不愿意看到的,但現在他也無法避免,只能最大程度地止損。所以,諸葛亮放棄魏延并不是魏延真的有反心,而是兩難之下的痛苦抉擇,諸葛亮必須為北伐的數萬蜀軍將士選擇一條最可靠、最保險的道路。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7250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