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士楨發明了哪些火器?趙士楨有多厲害?今天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趙士楨是明朝中期著名軍事家、火器發明家,他曾研制出迅雷銃、掣電銃還有火箭溜等火器。迅雷銃經過他的改良,從原來的五連發,一下子升級為十八連發,在當時已經算十分先進的火器了。趙士楨的發明在抗倭戰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就連西方學者都給趙士楨的貢獻給予了高度評價。不過趙士楨雖然貢獻頗大,但一路上也得罪了不少人,導致一生未能得知,最后抑郁而終。
明朝的火器,出鏡率最高的就是三眼火銃。它在關寧鐵騎手中,屢挫后金,表現不俗。早期的三眼火銃的銃管只有32厘米,萬歷年間,有位大神改良了三眼火銃,銃管加長到41.6厘米,這意味著三眼火銃擁有更高的初速和射程,不僅如此,當時出現的火繩槍也與這位大神有密切的關系。
這位火器大神,他是誰?此人就是--趙士楨。
他到底有多厲害?他對明朝火器的改良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圖1 趙士楨(約1553年-1611年),字常吉,號后湖
一、趙士楨對哪些武器進行了改進?
萬歷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明神宗收到一封名為《用兵八害》的奏書,建議制造魯密國進貢的番鳥銃。奏書是由從七品中書舍人趙士楨提出的。他是浙江樂清人,明朝火器專家,在火器研發方面成績顯著。英國學者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對其給予高度評價。
次年,趙士楨向魯密國使者朵思麻請教番鳥銃的構造和制作方法,經改進后,制成了“魯密銃”。此槍長1.44米,重約7斤。火藥用量14.88克,彈重11.16克,射程150米,設有照門、準星等瞄準裝置,更重要的是魯密銃是火繩槍,相比三眼火銃之類的火門槍,射速快,精度高。
圖2 魯密銃
魯密銃的銃管外有個活動的機械臂,一頭固定在銃身,一頭牽引火繩。銃匣內有個1寸有余的彈性鋼片,增加彈性。扣動扳機,機械臂轉動,火繩落入藥室。射擊完畢,機械臂自動復位。魯密銃還配有鋼刀,能與敵人展開近距離肉搏,這與現代步槍的結構大致類似了。
同時期的日本,也有名為“鐵炮”的火繩槍。制槍技術源自葡萄牙,槍長1.85米,重約10斤,發射7.44克重的鉛彈,射程100米。從數據上看,趙士楨研發的魯密銃除了槍長不足,其他性能全面壓制日本鐵炮,因此,《武備志》評價:“鳥銑,唯魯密銃最遠最毒”。
圖3 迅雷銃,最大的迅雷銃可以達到18管,使用火繩或者燧石擊發,加上外罩后狀如琵琶,發射完畢后可以作為冷兵器使用。
在推進魯密銃的當年,趙士楨又研發了迅雷銃。這是一種多管火繩槍,由五根銃管均勻分布成圓形,銃管裝有直徑51.2厘米的護盾,銎部前配發火裝備,后裝木柄,木柄尾部裝有金屬槍頭。每根銃管長64厘米,總重十余斤, 準星照門俱全,依靠火繩或燧石發火。
發射時,配屬的小斧倒插地上,用來架槍。銃管和機匣對齊,按動扳機,依次發射。發射結束,若敵人迫近,可以去掉護盾,倒提銃身,用槍頭刺殺對方。由于射程遠、精度高,是壓制騎兵突擊的神兵利器。趙士楨隨后改進了迅雷銃,能夠連續發射18彈。著名的捷克造輕機槍,彈匣容量也不過20發。
迅雷銃盡管設計超前,不過實用性不高。迅雷銃操作復雜,無法在短時間內投入戰斗,銃管裝填時間長,無法形成有效的戰斗力,迅雷銃本身的配件過多,在實際作戰中,士兵往往遭遇選擇困難癥,正因如此,文獻資料中未見迅雷銃投入實戰的記載。
圖4 鳥銃,又稱鳥嘴銃,是明清時期對火繩槍的稱呼
二、燧發槍在性能上為什么優于火繩槍和火門槍?
有了一定的成就,趙士楨并未停止研發的腳步。他吸收了魯密銃和佛郎機的優點,改進發射機匣,推出了掣電銃。與魯密銃相比,掣電銃槍長1.92米,重5斤,槍身結構與魯密銃類似。不同的是,掣電銃吸收了佛郎機子銃裝填彈藥的優點,采用了后裝彈藥的方式。每把掣電銃配備子銃六個,以火繩作為發火裝置,通過快速更換子銃,達到快速射擊的目的。
火門槍發射時,槍手需要一手持槍,另一手持燒紅的鐵條,受到天氣因素影響大,制約了火門槍的使用。火繩槍的火繩浸透了硝酸鉀或其他鹽類溶液,晾干后能緩慢燃燒,燃速大約每小時80毫米-120 毫米,熟練的射手每分鐘能射擊2至3槍,不過火繩槍射擊前要事先準備火繩,無法迅速投入戰斗,黑夜中引燃的火繩暴露了射手的位置,在雨天同樣無法使用火繩槍。燧發槍避免了上述問題,具有射速更快、使用方便的特點。趙士楨研發的火器,符合火槍發展的規律。
圖5 燧發槍
三、明朝的火器普遍存在的軟肋是什么?
趙士楨編制的《神器譜》記載:“魯密為最大,西洋次之,小西洋又次之,倭銃實屬下品。”“又有謂先年南方鳥銃,其機與倭銃一般,畢竟不如倭銃之火易發。”他將魯密銃、鳥銃、西洋銃、日本鐵炮進行了比較,結果發現魯密性能最優,西洋銃排第二,日本鐵炮排三,鳥銃墊底。
然而,明軍中大量裝備的恰恰是鳥銃。在萬歷四十六年(1618)起至天啟元年(1621年)三年發往遼東的軍械清單中,鳥銃占總數的五分之一,其他均為性能更差的火門槍。趙士楨在《神器譜》中,吐槽鳥銃:“發時機頭磕在池中,火繩將門堵住,藥又不精,士卒未經服習,忙迫之頃,所以不發。”制作工藝差、火藥性能不佳、士兵缺乏訓練是鳥銃差評的主要原因。
圖6 火門槍是最早的金屬管形火槍,我國早期的小型火銃等都屬火門槍
趙士楨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軍用正版鳥銃性能不如民間盜版鳥銃,后者出口到東南亞,受到當地人的歡迎。趙士楨感嘆:“我中國不肯精工耳,非不能精工也。”這番話道出了明朝軍械廠缺乏監管,粗制濫做的事實,也是官僚制度腐敗墜落的證明。
不僅是工藝上的短板,明軍的火藥也存在著先天不足。火藥性能與配方和加工有關。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明朝與葡萄牙在雙嶼海戰中獲勝,李槐從戰俘口中獲得了火藥的最佳配方。按配方制成的火藥,“因得其傳而造作比西番尤精絕云”。
同時期的西方國家,采用機械加工火藥,研末的粉末更細膩,純度更高,隨后,將粉狀火藥通過壓制、烘干、拋光等流程,得到顆粒狀火藥。實驗表明,后者比前者性能提升三倍。這是明朝手工制作火藥遠不能及的。
圖7 神機營為保證長時間持續射擊,通常使用“三段擊”戰術
四、趙士楨的研發成果卻得不到重視
明軍士兵射術不佳,可以通過加強訓練的方式補救。明朝對士兵訓練分為團隊協作和個人射術兩種。“臨陣點放得齊,后邊裝替得快,裝不誤打,打不誤裝,更番熟習,如雨不絕,斯為得法。”通過裝填、射擊訓練,提高明軍整體的射擊水平,同時,“三眼等銃練習之法,切不可朝天上放打,須要橫打笆子,使手腳慣熟其法,用一木板浮在河里,上插長窄一笆,彈子中著則笆動,此一法也。”增加士兵個人日常打靶訓練,提升自身的射擊技術。
圖8 清代鳥槍兵 (火繩槍)
趙士楨發現明朝的軟肋,在清朝依舊沒有得到補救。滿清入關后,對于火器保持著矛盾的心理,一方面意識到火器威力強大,改良了紅衣大炮,射程和破壞力均有很大提升,另一方面懾于漢族人口眾多,加強火器管制,穩定滿清統治,與此同時,實行閉關鎖國,失去了東西方交流的機會,導致火器性能落后于西方國家,趙士楨的研發成果因此沒能開花結果,大展身手。
趙士楨所研制的火器,對改善明末軍隊的裝備和國家的武備,產生了積極的影響。萬歷三十年(1602)六月十七日,兵部等衙門署掌部事太子太保刑部尚書蕭大亨奉旨,會同都察院左都御史溫純,到宣武門外西城下,對趙士楨所制作的車銃逐一進行試驗,并一一核對原來的圖式解說后,回奏神宗:“其器械委果鈷利,其制度委果精巧……假令制造如法,施用得宜,則以車代騎,以銃代兵,其利十倍弓矢,其力百倍短兵,誠中國之長技,不戰而屈人之勝算也。臣等竊謂用之京營,可以壯居重馭輕之勢,廣之邊方,可以張折沖御侮之威,端于戎事有裨,并非虛誑”,并建議將“所制車銃式樣隨發京營,依法成造。責令官員加意教習,傳示各邊,以究其防邊制虜之用”。奏疏中還充分肯定了趙士楨“職在供奉,乃能朝夕講究,彈(殫)力傾資制造利器,用備不虞。且雅志報國,別無它覬,尤可嘉尚”。
趙士楨在萬歷二十六年(1598)五月初二日《恭進神器疏》中說:火器“用藥發彈,命中方寸,從遠殺人”,能夠收到“以寡制眾,以弱攻強,為物細而取效廣,用力少而成功多”的效果:近來臣遍訪胡宗憲、戚繼光部下,都說“倭之長技在銃(即倭銃,指日本人所造火繩槍),鋒刃未交,心膽已怯”:為此,臣也“講求神器”,希望能夠憑藉神器的威力,以挫敗敵人的兇焰。并說:“臣從游擊將軍陳寅處獲得西洋銃,以及從錦衣衛指揮朵思麻處獲得嚕密銃的樣品,已經參照佛郎機與火繩槍之長處,仿制成十多門,現敬呈以上兩種神銃4門、掣電銃2門,以及兼有鳥銃和三眼銃之長的(5管)迅雷銃1門,同時繪制了它們的構造和發射圖,恭進御前,望陛下命工部準臣制造,不但可以防倭,而且可以制虜(指北方游牧民族)”。
迅雷銃是趙士楨創制的一種五管火繩槍,也是明代后期最具代表性的一種多管火繩槍。銃身有5支銃管,共重5公斤,單管長約70厘米,形似鳥銃管,但其管后部微呈弧形,如鵲之口銜于一個共同的圓盤上,成正五棱形分布,各以釘銷定。管身安有準星、照門,管壁開有火門,通火藥線于外,5根火藥線彼此間用薄銅片隔離,以保證發射時的安全。5管的中央有1根木桿作柄。木柄中空成筒,內裝火球1個。木柄的頭部安有1個鐵制槍頭。柄上安有1個機匣,內裝發火裝置,供5管共用。5管的前部安有1個共用的牌套,牌套用生牛皮做表里,制成圓墊式,墊內裝填絲棉、頭發絲和紙等各種襯墊物,中間有1個大圓孔,周邊有5個方孔,木柄和5支銃管從孔中通過,使牌套與銃管的軸線垂直,以便遮擋從敵方射來的銃箭,具有銃盾的作用,可保護射手在發射時不受敵方銃箭的傷害。
火器研制家趙士楨雖身無疆場之寄,肩無三軍之任,但卻以國家興亡為己責,于萬歷年間頻頻上奏朝廷,請求大力發展火器,改善軍隊的裝備與國防設施。他認為:當時的海中之國日本,戎心已生,禍胎已萌,在蠶食朝鮮之后,必“盡朝鮮之勢窺我內地”,北方游牧民族貴族勢力,與我僅一墻(指長城)之隔,內犯之勢必不可免。因此要根據他們的作戰特點,大力制造槍炮和戰車,才能“挫兇鋒”,“張國威”。他還建議朝廷把發展火器和戰車,同固國安邦的長遠打算結合起來。他指出,講究神器是對國家有萬世之利的大計,能使國家聚不餉勁兵,儲無敵飛將,“傳之百世無弊,用之九邊具宜”。如果京營增加火器,可壯居重御輕之勢,廣之邊方,可以張折沖御侮之威。為此,他請求當局者不要被無真知灼見的言論所動搖,要把發展火器制造之事堅持下去,使國家迅速轉弱為強,使敵人膽寒心落,不敢來犯,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目的。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7228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