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歷史探究

很多人都罵清王朝喪權辱國可是沒有清朝或許沒有今天的中國!

揭秘歷史故事 2023-07-04 02:50:03

很多人都罵清王朝喪權辱國?可是沒有清朝或許沒有今天的中國!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說到清朝想必大家都知道的吧,那就只有一個感覺,那就是想把慈禧這些人給往死里打,但是歷史終究是歷史,也不能穿越回去,所以很多事情說起來也沒有意義,但是最近一直有人爭論,話說如果沒有清朝的話,是不是我們的國土面積會和明末一樣,無法擴展到草原這些地方呢?下面可以一起來研究研究這個問題,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后人都在罵滿清王朝喪權辱國,但是,如果沒有清朝,恐怕今日中國,也就只會有明末的那些國土。我說這話,可能有些明粉會不愛聽。但是,請您先放下對清朝的偏見,聽我嘗試著分析下其中的緣由。

明朝沒有開疆拓土的能力

朱元璋驅逐蒙元建立明朝后,并沒有能力統治蒙古人之前的草原地區。后來永樂大帝朱棣意圖恢復元朝邊界,南征安南,北進草原,統治也沒有持續太久。因為,對于農耕文明帝國來說,草原的統治成本太高。

自秦漢起,中原王朝就一直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脅。中原王朝與北方游牧民族的纏斗,貫穿了中國的古代歷史。長城,自出現以來,就成為了抗擊草原民族入侵的第一線。我們翻開古代歷史,能夠長期統治長城南北的王朝有幾個?屈指可數。

(圖-中國的降雨線)

熟悉地理的同學應該知道,世界上的農耕文明有一個共同點,都處于400毫米等降雨線附近。因為,農耕文明以種地為生,靠天吃飯,如果一個地方的年降雨量少于400毫米,那么,靠種地是活不下去的。中國的400毫米等降雨線,恰好就在長城附近,所以,長城不是一拍腦袋選的位置,如果你去過北方就會看到,過了長城不遠,就是草原了,氣候和生態差異明顯。

農耕帝國征服草原后,如果想維持統治,就必須大量駐軍。但是,草原上不適合就地耕種,大量的軍隊吃飯很是問題。從長城以南補給?鐵路出現以前,只能通過牲口運送糧食,軍糧還得有軍隊押送。幾百公里,人吃馬喂,可能還沒到呢,糧食先吃完了。所以,漢人的軍隊在草原要想不餓肚子,只能游牧化。

(圖-古代低效的陸運)

那么問題來了,軍隊一旦游牧化后,組織結構、人際關系都會變成游牧民族的文化,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漢人胡化”。長此以往,漢人就變成蒙古人、突厥人了。因為,儒家文化是從中原農耕文明孵化出來的,它只能在長城以南的農耕地區開花結果,無法越過長城以北,嘉峪關以西,去改造游牧民族的社會。

所以,受古代陸地物流運輸效率和文化差異的限制,明朝作為純漢人王朝,是無法長期穩定地統治長城以北、嘉峪關以西,雪域高原等地區,對開疆拓土無能為力。

清朝為何有能力對少數民族地區長期維持穩定的統治?

首先,我們先翻開中國古代的歷史,看看能夠長期(百年以上)統治長城南北的朝代有幾個,它們都有哪些共同特點。

中國歷史上,能夠長期統治長城南北的朝代,有唐朝、遼、金、元、清。你可能要說漢朝,漢朝是曾經開疆拓土,但他們在草原沒有維持過長期的統治,基本上是為其他草原部落做了嫁衣。

那么,對這些朝代進行深入的分析,就會發現他們有一個共同特點,都是同時兼容少數民族文化和漢文化的二元王朝。唐朝皇族有胡人血統(李淵母親是鮮卑人,和隋朝獨孤皇后是親姐妹,都是北周軍事貴族獨孤信的女兒),唐太宗李世民在草原,甚至被奉為“天可汗”。遼和金雖然一個是契丹王朝,一個是女真人王朝,保留民族傳統的同時,他們都奉行漢文化,甚至和大宋(北宋和南宋)爭奪文化上的正統。蒙元定都大都(北京)后,草原地區實行草原文化,長城以南的統治奉行漢文化。清朝更不用說,入關之后,奉漢文化為正統,到清朝末年,大部分滿人已經徹底漢化。

可以說,清朝是歷史上對周邊少數民族統治上最成功的朝代。這得益于清帝國基因中高超的政治整合能力。

滿人的大本營在東北,東北是草原和中原的過渡地帶,北有呼倫貝爾和科爾沁草原,南面是大明中原王朝。在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個部落后,知道會引起明朝統治者的注意,為了避免明朝的打擊,他不得不考慮,如何跟周圍的蒙古部落搞好關系。

(圖-滿蒙聯姻)

女真人長期跟蒙古部落是鄰居,文化習俗有相似之處,于是,努爾哈赤通過聯姻方式,將科爾沁部牢牢團結在自己周圍。滿蒙聯盟就是這么來的。努爾哈赤取了蒙古女人之后,他的兒子們也紛紛效仿,皇太極一人就娶了6位蒙古后妃,其中最有名的孝莊文皇后,就來自科爾沁大草原。皇子取蒙古媳婦兒的同時,清朝的公主,也嫁給蒙古王子。清王朝的統治穩固之后,為了維護草原的穩定,滿蒙聯姻更成為所謂“北不斷親”的大清國策。

通過聯姻,內蒙地區的部落基本上都成為滿清的家人了,清朝皇帝被草原部落尊為大汗。但外蒙古和西北草原的部落還沒得到有效控制。蒙古鐵騎的厲害之處不在于人多,而在于其靈活的機動性。所以,只要能夠將那些蒙古部落圈住,就能夠控制他們騎兵的機動性。于是,滿清統治者想出一個好辦法,就是鼓勵藏傳佛教。“修一座廟,勝十萬兵”,游牧民族一旦信了藏傳佛教,就不能遠離寺廟,這樣他們的活動范圍就得到了有效控制。

(圖-蒙古甘丹寺)

除了修廟外,滿清皇帝還取得了一個“文殊菩薩轉世”的身份,有了這個身份,皇帝不僅鞏固了自己在信奉藏傳佛教的草原部落中的權威,更是為清帝國在雪域高原地區的統治,提供精神秩序。

中國的西南地區,雖然在漢朝就被征服,但因為其地勢險峻,少數民族部落混雜,直到明朝也沒有完全漢化。那里的秩序,一直是苗族勢力和土司主導。雍正帝用鄂爾泰的計劃,改土歸流的政策,鼓勵漢人遷往西南邊陲,鼓勵苗人漢化,減少土司的勢力。這樣,云貴地區才算真正融入漢文化。

在西北的穆斯林地區,滿清允許他們保留原有的著裝和習俗,不用剃頭。對大清有卓越貢獻的伯克,朝廷會賜予他們剃頭的恩典。清朝用穆斯林自治的方針,在西北維持統治。

就這樣,清朝以奉漢文化為正統文化的方式,統治漢人;以聯姻的方式,團結了蒙古人;又以宗教的意識形態,控制雪域高原;在苗疆推行漢化;穆斯林推行自治,成功的將漢、滿、蒙、回、藏整合在一起,為邊疆的長期穩定打下了基礎。

民國的法統從何而來

辛亥革命后,國民革命軍推翻了帝制,建立中華民國。1912年3月11日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第一章內容注明,中華民國由中華人民組織;中華民國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中華民國領土為二十二行省、內外蒙古、西藏、青海(新疆在22行省之列)。憲法里特別注釋了,國民全體包括了漢、滿、蒙、回、藏的所有人。這就是著名的“五族共和”法統的來歷。

(圖-《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內容)

如果按照國民革命起義前,“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說法,“中華”只包括奉行漢文化的地區。那么,一旦革命后,蒙、滿、回、藏馬上就會被列強瓜分,或者獨立。那么,清朝留下的領土就剩不下什么了,弄不好,革命也得失去意義。所以革命成功后,革命者很快在南京組織臨時參議院,制定了《臨時約法》,“五族共和”確保了完整的繼承清朝的領土,為中華民國提供了重要的法統。

滿、蒙、回、藏的人其實并沒有代表參加憲法的修訂,他們不認《臨時約法》怎么辦?這時候,滿清的《清帝退位詔書》就為中華民國提供了又一個法統的正當性。

(圖-清帝退位詔書)

《清帝退位詔書》說的很明白了,滿、蒙、回、藏如果堅持認為自己效忠大清,那么就要勢必服從皇帝的詔書。因此,有了《清帝退位詔書》,滿、蒙、回、藏即便不認南京政府的賬,也必須要承認中華民國。

沒有清朝對滿、蒙、回、藏的整合,就沒有“五族共和”,也就沒有我們現在中國的大部分領土。沒有東北、新疆,內蒙、西藏、青海、甘肅、寧夏,我們現在的中國是什么樣子?不可想象。所以,清朝對現在的中國,有如此遼闊的國土面積和多元的民族文化,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了中華民國的法統,用更高的格局,即梁啟超提出的“中華民族”的概念,團結了我們目前中華大地上的56個民族。這樣才有了我們現在,多民族、多元文化的“中國”。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7176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