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凌以為司馬懿只是要他的權,其實司馬懿早都想好要他的命了,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平定王凌叛亂,是司馬懿生前做的最后一件重大的事情。叛亂被平定后,王凌被押送到曹魏都城洛陽的路上,本來王凌以為司馬懿不會殺他,就想試探一下司馬懿到底有沒有這個意思,就問司馬懿要棺材釘,司馬懿真讓人給他了。王凌就知道了,司馬懿是不想給他活路了。所以,到項城的時候,王凌就服藥自殺了。
這是《三國志》裴注引用《魏略》的說法,之后又引用了干寶《晉紀》的說法。干寶留下的著作中,今天最著名的當然是《搜神記》,他對鬼神的事情記述得比較多,所以按照他的說法,是王凌在路過項城的時候,看到賈逵的廟,就對著賈逵的塑像說,賈逵啊,我王凌是大魏的忠臣,你如果在天有靈,一定知道。說完就自殺了。之后,司馬懿生病,經常夢到王凌、賈逵的鬼魂作祟,不久就死了。
干寶晉紀曰:凌到項,見賈逵祠在水側,凌呼曰:“賈梁道,王凌固忠于魏之社稷者,唯爾有神,知之。”其年八月,太傅有疾,夢凌、逵為癘,甚惡之,遂薨。
就王凌自己來說,他自殺就是希望能夠罪止一人,不要殃及家人宗族,但司馬懿做得很絕。雖然王凌在淮南向司馬懿投降的時候,司馬懿還假惺惺的把他的節鉞、印綬都還給了他,裝作很尊重王凌的樣子。但是王凌死后,已經下葬了,朝廷還是在經過討論之后決定,要開棺戮尸,暴尸于市三日,然后“親土埋之”,也就是直接埋在土里,不但沒有棺槨,而且連張草席都沒給,就直接埋在土里了。
這時候的草為朝廷朝廷已經經歷了高平陵之變,完全是司馬懿控制了,其他人當然是看司馬懿的眼色行事。如果司馬懿不想這么做,其他人絕不敢提這個意見。既然有所謂的“朝議”,當然是為了投合司馬懿的意思。
《三國志·王凌傳》:朝議咸以為春秋之義,齊崔杼、鄭歸生皆加追戮,陳尸斫棺,載在方策。凌、愚罪宜如舊典。乃發凌、愚冢,剖棺,暴尸於所近市三日,燒其印綬、朝服,親土埋之。
為什么要這么做呢?因為司馬懿要做的是借著王凌這個機會,盡可能徹底的鏟除像王凌這樣仍然心存曹魏的勢力。所以,他把不僅把王凌開棺戮尸,其他相關的人也都一起夷三族,也就是斬草除根。王凌在起兵之前曾經和外甥兗州刺史令狐愚商量過,但還沒到王凌起兵,令狐愚就死了。王凌聯絡繼任的兗州刺史黃華一起發難,結果黃華向司馬懿告發了王凌。王凌被剖棺戮尸,早已經死了的令狐愚也未幸免。
為什么司馬懿這么恨王凌,而且一定要斬草除根呢?裴注引用《魏氏春秋》做了一個解釋:
太傅嘗從容問蔣濟,濟曰:“凌文武俱贍,當今無雙。廣等志力,有美於父耳。”退而悔之,告所親曰:“吾此言,滅人門宗矣。”
其實王凌當初并沒有反對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誅殺曹爽,反而是支持的。所以,在司馬懿掌控曹魏政權后,還給王凌升官,從司空升遷為太尉,假節鉞。這時候王凌駐守淮南,又有在芍陂之戰中擊敗東吳全琮率領的吳軍的功勞,外甥令狐愚又是兗州刺史,所以曹魏東南重兵都在王凌掌握之中。所以蔣濟稱贊他說,王凌文武雙全,天下無雙。
那么從司馬懿的角度來看,這意味著什么呢?雖然王凌生于172年,比司馬懿大七歲,但王凌的健康狀況比司馬懿要好。到發動叛亂的時候,王凌還沒有生病的跡象,而司馬懿實際上已經生病了,自治不久于世。王凌是曹魏元老重臣,又是宿將。司馬懿自然擔心,他死后,以他兒子司馬師的能耐,斗不過王凌,所以他必須趁自己還在世,除掉王凌。
王凌早年和賈逵、司馬朗關系很好,都在曹操的司空府中共事。司馬朗死的早,賈逵死于公元228年,歷事曹操、曹丕和曹叡三朝,對曹氏有大功,所以才能得到建祠享受祭祀的待遇。司馬朗是王凌的哥哥,所以王凌和司馬懿其實也是很老的交情了,既是曹操府中的老同事,王凌也沒有反對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只是發現司馬懿有篡位意圖的時候,才起兵反對司馬懿。
所以,在黃華告發之后,司馬懿力疾而起,率軍親征淮南,完全出乎王凌的意料。王凌看到司馬懿來了之后,就知道自己已經難逃失敗的命運,還特意寫信向司馬懿求饒說:“生我者父母,活我者子也。”這時候的王凌已經八十歲了,其實沒必要去洗求饒,之所以如此低聲下氣,當然是想保全子孫宗族。
因為司馬懿出兵的時候先以朝廷名義下詔書赦免王凌,加上王凌自恃和司馬懿是舊交,所以并沒有負隅頑抗。在得到司馬懿允許投降的消息后,就自己乘小船向司馬懿投降了。但司馬懿卻讓他在淮河中間停船,王凌才知道司馬懿并不信任他,之前的下詔赦免之類都是為了騙他。
凌既蒙赦,加怙舊好,不復自疑,徑乘小船自趣太傅。太傅使人逆止之,住船淮中,相去十馀丈。凌知見外,乃遙謂太傅曰:“卿直以折簡召我,我當敢不至邪?而乃引軍來乎!”太傅曰:“以卿非肯逐折簡者故也。”凌曰:“卿負我!”太傅曰:“我寧負卿,不負國家。”遂使人送來西。凌自知罪重,試索棺釘,以觀太傅意,太傅給之。凌行到項,夜呼掾屬與決曰:“行年八十,身名并滅邪!”遂自殺。
這就是說,對王凌來說,一方面以為朝廷既然已經下詔赦免了他,那就不會把他怎么樣,另一方面也是自以為和司馬懿是多年老朋友,相信司馬懿會給他留條生路,從而選擇了放棄抵抗,面縛出降,結果卻發現自己被老朋友騙了。早知如此,王凌當然會和后來的毋丘儉、諸葛誕一樣,一面據城死守,一面向東吳求援,興許還可以拼一條生路。
雖然司馬懿用朝廷的名義把王凌定義為叛亂,但王凌在起兵的時候的姿態很清楚,是反對司馬懿,而不是反對曹魏,也就是反司馬懿不反曹魏。而且他他廢黜的齊王芳在血緣上,比他想擁立的楚王彪要遠。司馬懿對此當然心知肚明,所以已經心中有愧。加上王凌本來可以選擇抵抗,卻被司馬懿誆騙,最后司馬懿又將王凌夷三族,斬草除根,就更加知道自己在道義上站不住腳了。
不過,相比后來司馬師誅殺夏侯玄、司馬昭弒殺皇帝曹髦,司馬懿雖然下手更加穩準狠,但在心底里,還是知道自己道義上是有虧的,算是沒有完全良知泯滅。等到了司馬師、司馬昭,就連這點慚愧都沒有了。
話反過來說,王凌也是幼稚。王凌的想法大概是,他起兵反對司馬懿只是要司馬懿放棄權力,并不是想要司馬懿的命,所以他覺得司馬懿應該跟他的想法是一樣的。但他大概沒想到,人和人的人品是有差別的,他要的是司馬懿的權,司馬懿早就想要他的命了。
問題在于,連這點覺悟都沒有,王凌怎么救敢起兵反對司馬懿呢?這么輕而易舉就放棄抵抗,難怪王凌要失敗,司馬懿能成功。
《晉書·宣帝紀》記載了這件事,原文是"帝寢疾,夢賈逵、王凌為祟,甚惡之。秋八月戊寅,崩于京師,時年七十三"。這里的帝指的就是司馬懿,因為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建立晉朝后,追封了司馬懿為晉宣帝。我們從史書中知道,司馬懿的一生陰險狡詐,隱忍極強。
王凌能文能武,作戰驍勇,因軍功被封為亭侯。高平陵之變后,此時司馬懿掌權,王凌對此感到了不滿。面對司馬懿的專權,于是王凌暗中起兵謀反,結果被楊康告發,最終結果是王凌被司馬懿"凌至項,飲藥死"。
接下來我們講一講賈逵,很多人都不太知道這個人,存在感略低,但是賈逵可以說是曹魏重臣,他性格剛正不阿,不畏強權。根據書中的記載,曹操對他的評價是這樣描述的:"使天下二千石悉如賈逵,吾何憂?"由此可見,賈逵是一個機智果斷、嫻熟兵法的忠臣,甚至可以媲美諸葛亮。公元228年賈逵卒于任上,享年55歲。
自從王凌死后,司馬懿開始疾病纏身,但是我們要知道,人的生老病死都是正常的,司馬懿此時已經年高體衰,其實我認為與做夢關系不大。古言有道,七十古來稀。司馬懿之所以做夢會被嚇到,是因為他自知與王凌、賈逵相比,自身為人處世實在是差太多,而且他有愧于王凌,又不如賈逵忠義,所以賈逵和王凌的死讓司馬懿非常忌憚。所謂是“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所以做完夢之后,司馬懿便一命嗚呼。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到您,這是我的一點看法。
司馬懿確實特別重視王凌發動的那次叛亂,當時的他,年紀已經很大了,可是一聽說王凌叛亂了,還是拖著殘軀親自上陣。這樣的表現,說他害怕王凌,倒也未嘗不可。至于他為什么要如此重視,非得親自上陣不可,私以為,王凌個人最多只占到一半的因素,剩下的一半,則與這件事情本身有關。
先說王凌個人。此人是高平陵事變之后,司馬懿親自推薦上去的,可見他的確有過人之才,這樣的人叛亂,自然是讓人害怕的。更何況,司馬懿能夠推薦他上位,肯定也是深知其才的,因此才會表現得如此慎重。
此外,王凌不但自己很有本事,能文能武,而且幾個兒子也都有過人之才,單就家族人才輩出來看,就有點像司馬家了。要知道,司馬家可是剛剛通過叛變把持朝政的,如今王家也叛亂了,司馬懿怎么能不提心吊膽呢?
再說這件事情本身。王凌的叛亂,本身就非同小可,即便換成其他人,司馬懿也是一樣要重視的。因為它牽扯到了皇位之爭(曹芳與曹彪),而且還有通敵之嫌(東吳)。這兩件事,任誰一件,都是足以讓司馬懿傾注全部精力來應對,更何況還是兩件同時發生呢。
綜合這兩點原因,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司馬懿害怕王凌不假,但就這次叛亂來說,司馬懿的表現,還不僅僅是因為王凌這個人或者他背后的家族,真正讓他驚懼的,還有這件事本身的嚴重性,一旦處理不好,自己一生的經營都將付之一炬。
據相關歷史記載:曹操一共有25位親生兒子,還有3個養子。這25個兒子分別為魏文帝曹丕、任城威王曹彰、陳思王曹植、蕭懷王曹熊,豐愍王曹昂、相殤王曹鑠,鄧哀王曹沖、彭城王曹據、燕王曹宇,沛穆王曹林、中山恭王曹袞、濟陽懷王曹玹,陳留恭王曹峻,范陽閔王曹矩、趙王曹干、臨邑殤公子曹上、楚王曹彪、剛殤公子曹勤、谷城殤公子曹乘、郿戴公曹整、靈殤公子曹京、樊安公曹均、廣宗殤公子曹棘、東平靈王曹徽、樂陵王曹茂,還有三個干兒子,分別為何晏、秦朗、曹真。
在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時,曹操的親生兒子大部分已經去世,只剩下彭城王曹據、燕王曹宇、沛穆王曹林、陳留恭王曹峻、趙王曹干和楚王曹彪六人。然而,這六人中,在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時,只有楚王曹彪試圖反抗,其他人都裝聾作啞,尤其是燕王曹宇,他的兒子曹奐被司馬昭扶植為最后一任曹魏皇帝,成為了亡國之君,他一聲沒吭。
其實,楚王曹彪也不是自己主動勤王,反抗司馬懿的,而是在野心家兗州刺史令狐愚和太尉王凌的挾持下,被迫反抗司馬懿的,這也就是著名的?淮南一叛?,事件過程如下。
公元249年,司馬懿通過高平陵之變,誅滅曹爽三族后,掌握了曹魏大權。他為了拉攏其他實力派,于是將王凌由司空升為太尉。而王凌還不滿足,與外甥令狐愚暗地里策劃,準備扶植楚王曹彪為帝,奉迎他到許昌建都。
由于曹彪的封國在兗州,刺史令狐愚自然近水樓臺先得月,有很多接觸的機會。他派遣親信張式以監察親王的名義,拜訪曹彪,向其表明,準備立其為帝。曹彪聽到如此大的事情,感覺天上掉下了餡餅,雖然風險大, 可是事情成功了,收益更大,他就是九五之尊了。可惜運氣不太好,張式拜訪曹彪還沒有回來,令狐愚就病逝了。這身體,這么快病死,沒辦法干大事了。
《三國志》中記載:其十一月,愚復遣式詣彪,未還,會愚病死。
令狐愚的幕僚楊康,聽聞令狐愚病死,感到反叛沒有希望了,于是向司徒高柔舉報揭發王凌和令狐愚,高柔向太傅司馬懿報告。由于王凌位列三公,沒有具體證據,是不能處置的,他派出親信黃華出任兗州刺史。
雖然令狐愚死了,可是王凌還活著,他還在積極準備反對司馬懿的大事。他曾問過在京城的兒子,卻遭到了拒絕,沒得到兒子王廣的支持。王廣認為,當初曹爽掌權時,飛揚跋扈,不得人心,司馬懿才能夠取而代之,而現在司馬懿父子三人匡扶正義,團結了滿朝文武,很難撼動他們的根基。
而王凌卻一意孤行,繼續進行自己的大事。他在公元251年元月,以?東吳入侵?為借口,請求賜予自己調動軍隊的?虎符?,防備東吳,實則為發動政變,推翻司馬懿。他自以為神不知鬼不覺,實際上司馬懿已經知道王凌的計謀了,因此拒絕了。王凌又派出手下楊弘,想要說服新任兗州刺史黃華,相約共同舉事。
沒想到楊弘將王凌出賣了,他和和黃華聯名揭發王凌的叛變,向司馬懿報告。司馬懿于是調集數萬大軍,一邊討伐王凌,一邊下令赦免王凌之罪。這就給王凌造成了錯覺,認為如果自己放下武器,司馬懿會饒恕自己,放過自己的家人。于是他看到難以匹敵司馬懿大軍時,就投降了。
在司馬懿押解他回洛陽的途中,經過賈逵廟前,王凌自知司馬懿是不會放過自己的,于是自殺了。就這樣,司馬懿還不解氣,將王凌和令狐愚暴三日,還滅了他們兩人的三族。楚王曹彪也被牽連進來,他是知道王凌和令狐愚反叛的,卻沒有揭發,可知是支持反叛的,于是被迫自殺。曹魏后期?淮南三叛?的第一叛,在?雷聲大雨點小?的過程中,就這么落幕了。
《三國志》:凌至項,飲藥死。宣王遂至壽春。張式等皆自首,乃窮治其事。彪賜死,諸相連者悉夷三族。
雖然楚王曹彪是被迫參與進淮南三叛的,主謀也不是他,可是他也應該是支持令狐愚和王凌的。只是由于曹魏皇族沒有實權,才沒辦法組織?勤王?,討伐司馬懿。在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時,曹操在世的兒子們已經不多了,只有曹彪站出來,試圖和王凌、令狐愚聯合,反抗司馬懿,恢復曹魏的統治,這樣的精神有曹操遺風。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7147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