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逃兵120萬?明朝的逃兵問題為什么這么嚴重?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解答。
對于這則歷史知識,你敢相信嗎?
明英宗正統三年,當時擔任兵部侍郎的于謙,正巡撫河南、山西,因為河南省遭了災荒,于謙便上疏朝廷,請求暫停“清軍御史”(也就是清點全國軍兵的欽差)在全國的活動,讓他們各回原處。
其中提到,這些清軍御史到全國清查各個衛所,發現了一個極其嚴重的問題,最近三年,全國衛所實際上還在崗的軍兵,比朝廷應該有的名額,少了120萬還多。這些兵說是逃跑了或者死亡了。
就算已經清查出來的那些逃兵,一一重新登記造冊,然而,十個里面也只有兩三個到崗,就算這兩三個,也不客氣,過不了多久又逃了。
據《明英宗實錄》記載:
臣等竊惟,自遣御史清理之后,近三年于茲矣,天下都司衛所發冊坐勾逃故軍士一百二十萬有奇。今所清出十無二三到伍,未幾又有逃故。
可是正統初年,朝廷并未大舉用兵,正統朝大舉對外用兵,是在正統六年,命定西伯蔣貴為將軍,兵部尚書王驥提督軍務,發兵十五萬征麓川,也就是用兵西南傣族地區。
很顯然,120萬軍兵,陣亡的或者受傷不治去世的不占多數,大部分都當逃兵了。
這120萬逃兵,占了當時明朝全國總兵力的將近三分之一。
但是,明朝朝廷當時并沒有重視這個問題,與其說沒有重視,不如說,是無可奈何。
所以,后來明英宗土木之變的時候,明朝號稱五十萬大軍,實則只有二十幾萬,其他的大概都逃了,名冊上有這個兵,實際上軍中并無此人。
明朝軍隊為什么有那么多逃兵呢?這還得先介紹一下明朝的衛所制度和兵源。
明朝建立過程中,明太祖朱元璋按照副丞相張昶的建議,仿照唐朝的府兵制,在全國設立衛所制,成為明朝貫徹始終的軍事制度。
所謂衛所制,就是在全國重要的城鎮,設立衛和所。
最基層的是百戶所,共有兵120人,設十個小旗統領。
上一級是千戶所,每千戶所共1120人,設兩個總旗統領。
再上一級就是軍衛,每衛平均5600人,由指揮使統領。
再上一級,就是省級的部門了,明朝在全國重要省份設立都指揮使司,統領該區域內所有衛所。
至于都指揮使司再上頭,就是明朝有名的五軍都督府和兵部了。
而明朝的兵源呢?
一開始的時候總共有兩大類,一類是朱元璋建立明朝時拉起來的隊伍,另一類是在作戰過程中,抓到的俘虜。
到了后來,明朝穩定以后,兵源就有了新的來源,一個來源是罪犯,所謂犯了罪充軍的那部分人。
另一類是重中之重,就是明朝通過軍籍制度,在全國征兵,家里男丁超過三口的,就征一個當兵。這叫做垛集軍,如果你加入了垛集軍,你的戶口就從民籍變更成了軍籍,永世不得更改,子子孫孫都要從軍。
這就是明朝所謂的從征、歸附、謫發、垛集四大兵源。
實際上后來明朝還發展了募兵制,出現了雇傭兵,甚至到明朝后期,明朝軍隊大部分是雇傭兵,朝廷不直接發餉的。比如有名的抗倭名將戚繼光的戚繼軍和俞大猷的俞家軍。
了解完明朝的衛所制和兵源以后,就不難理解那些兵為什么會逃跑了。
第一,對于流放的兵源來說,都是罪犯,發配到各個衛所里,一旦有機會,肯定會逃。
比如,明成祖靖難之役以后,永樂大帝對建文帝的忠臣們大開殺戒,不但株連十族,還搞瓜蔓抄,所謂瓜蔓抄,就是連根拔起,把你老家全村鄰村的人都治罪。這么多犯人,不可能都殺,男的流放充軍,女的發配教坊司充當奴隸。
據《明宣宗實錄》記載,
巡按山東監察御史張聰言:遼東軍士多以罪謫戍,往往有亡匿者。皆因編發之初,奸頑之徒,改易籍貫,至衛即逃,此及勾追,有司謂無其人,軍伍遂缺。
第二,對于俘虜軍來說,當然也會跑。因為明朝初年用兵,打的都是異族蒙古或者西南少數民族,抓的俘虜,你把他放在衛所里,看守不嚴,他能不跑嗎。
第三,對于垛集軍來說,并不是所有人都就地安置,這由不得你自己選,你說你想在離老家近的地方當兵,可以常回家看看老父老母,門都沒有。
很多江南兵,被分配到北方甚至遼東酷寒之地,離家幾千里,他不適應當地,能不跑嗎。
除了各種兵源自身特點導致的逃跑,明軍逃兵嚴重還有一個更大的原因,那就是各級官吏的腐啊敗問題,其中最嚴重的是,王公大臣隨意征召衛所軍給自己干私活,干工程,讓他們勞累不堪,忍受不了折磨。
比如,明朝丞相李善長回家養老以后,大興土木,但是工人不夠,就找湯和要三百兵馬。后來湯和把這件事告訴了明太祖朱元璋,這件事也成了朱元璋殺李善長的罪證之一。
明朝初期還好,越到后來,貪官污吏越多,使用衛所軍干私活的越多。
以至于出現了以下的情況:
明朝平時會在全國各都指揮使司抽調衛所軍進京衛戍,跟京城的京營軍隊一起操練。但是,這些進京的衛所軍往往被京城的王公大臣調走去干私活,搞得他們勞累不堪。以至于當時山東都指揮使司的將領,不得不賄賂五軍都督府或者兵部的高官,求他們不要調集該都司的衛所進京。
這些衛所軍,平時本來要訓練,要學習排兵布陣,現在倒好,天天被叫去搬磚,還不給工錢,因為僅有的一點好處都被各種指揮使、總旗等將領拿走了。
所以明朝軍隊逃兵才如此嚴重。
據史載,嘉靖朝,俺答圍攻北京,兵部尚書丁汝夔去盤點京營軍隊人數,本來應該有十萬七千余人,實際在崗的卻只有六萬多人,只剩下一半了。
到了崇禎朝,逃亡還更嚴重,連能打仗的都沒有,因為缺軍餉,都跑了。
“十七年(1644)王章巡視京營,按籍額軍十一萬有奇。喜曰:‘兵至十萬,猶可為也。’及閱視,半死者,余冒伍,憊甚,矢折刀缺,聞炮聲掩耳,馬未馳輒墮。而司農缺餉,半歲未發。”
永樂大帝在的時候,北平最多可是有八十萬大軍呢。
沒有兵打仗,明朝能不亡嗎?
至于這些逃兵怎么逃的,那就五花八門了。
比如,有的人賄賂上司請假,結果,黃鶴一去不復返,同袍懷中空悠悠。
比如,有的人招呼都不打,就沒影了。
比如,有的人說要回家取衣物,后來就再也見不到這個大哥了。
比如,有的紈绔子弟,一打仗,就拿錢雇人去頂自己的名,打完仗自己再回衛所,然而,那個拿了錢的大哥,根本就沒去打仗,拿著錢跑了。
甚至于,有的大哥,不在衛所里待著,跑到附近的城鎮農村做小買賣去了。打仗的時候,自然找不到他啊。
反正就是各種鉆衛所制度的空子。所以,朝廷面對逃兵問題,制定了各種懲罰措施,仍然制止不住,除非改變衛所制度和軍籍制度。
當然,這些人也不完全想當逃兵,只是在明朝當兵太苦了,還整天被上司欺凌壓榨,被拉去搬磚。
薩爾滸戰役,明朝之所以會輸的如此徹底,一是因為戰略性失誤,二是因為當時朝中十分腐敗,因為強制征兵的緣故,導致打仗時出現了大批的逃兵。在薩爾滸戰役中,明朝慘敗。當時的戰況明顯是對明朝更有利,但最終卻輸的如此徹底,這都是因為錯誤的策略和當時朝中的混亂所致。
在歷史上,曾經有過許多以少勝多的戰役,薩爾滸戰役就是其中之一。當時,明朝有27萬軍隊。不過,為了鼓足自己友軍的士氣,他們對外說的都是他們有近50萬的軍隊。努爾哈赤當時實際只有6萬人,對外聲稱是有10萬人。從這一點來看,明朝在人數上就已經占領優勢了,但是雖然努爾哈赤的兵力少,別人的士氣卻一點都沒有減少。再看那時明朝的統帥,卻因為自己手下龐大的人數開始傲慢起來。
當時,明朝采取了分兵進攻的策略。努爾哈赤的應對也是非常直爽和執著。他只秉著一條,那就是不管你有多少路人去打仗,我都只是在一條路上戰斗,這樣就可以更加專注。事實證明,努爾哈赤這種戰略才是正確的。明朝開戰后,分為四路進攻后金。然而,當明朝的一方可能正在考慮如何分配戰果時,失敗就突然降臨了。四軍應該互相配合進攻,這是肯定的。然而,明軍內部也存在問題。例如,在南方的軍隊取得領先后,西方軍隊盡力向前推進以取得領先,而另外兩個軍隊卻跟不上他們的步伐。努爾哈赤就是利用了這個缺口集中力量消滅西方軍隊,然后再向其他方向進攻。在幾名統帥被消滅后,南方的軍隊肯定也是無法取勝了。
當時,明朝內部十分腐敗不堪。那時,人民只想過和平的生活,不想打仗,所以軍隊只能強制征兵。當那些不想打仗的人真正到了戰場上的時候,就會出現大量的逃兵。而且統帥又是一個軟弱的平庸之人,這些因素導致了這場薩爾滸戰役輸的如此徹底。
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起義軍包圍北京城,崇禎無法突圍,選擇上吊自盡。對明朝而言,這是一場毀滅性的動亂。而這場動亂的序幕,要追述到19年前。天啟五年,陜西爆發災荒,饑民四處流竄。兩年后,陜西澄城王二起義。 在最初階段,農民軍聲勢并不強大。他們當中的大部分人沒有經過正式戰斗訓練,更想解決溫飽問題,而非金鑾殿當皇帝。這是起義軍非常弱小的階段。可是明朝卻沒能及時掐掉這個不好的苗頭,而是讓它肆意瘋長。 ? 這跟明朝當時面臨的情況有很大關系。明朝中后期開始,一直有嚴重的財政危機。官紳皆不納稅,朝廷又要供養遍布各地的宗室藩王,皇室也揮霍無度。 萬歷年間,倉場侍郎趙世卿就曾上書皇帝:「 ”太倉已入不當出。”可歷任皇帝都頻繁把手伸向國庫。為斂私財,皇帝加征賦稅,派宦官到全國各處,民怨隨起。 ? 即便朝中有官員勸諫,只能口頭上遏制,無法真正控制皇帝的私欲。皇權至高無上,民間雖有怨言,百姓卻無法對這些高高在上的當權者表示自己的憤怒。 朝 *** 敗,官場只求謀取私利。百姓疾苦,無人能為他們痛呼。邊境頻頻用兵,國庫不足,朝廷便加重賦稅,掠奪百姓。 ? 為躲避賦稅,很多人將土地寄掛在豪紳大戶名下,希望能減輕負擔,卻不料土地被趁機奪走,稅收仍需承擔。流民愈多,朝廷可收賦稅愈少,國庫日漸萎縮。萬歷年間,張居正曾推行「 ”一條鞭”法改革,一定程度延緩財政危機。 當時明朝國庫收入可達三百萬兩白銀。張居正去世后,國庫積蓄很快被消耗殆盡。財政危機,為后來明朝的形勢變化,埋下諸多隱患。 ? 明朝中后期時,百姓造反的事情并不罕見,正統、嘉靖開始,明朝多次發生小規模農民起義。這些起義最終都被平定。也正是這個原因,一定程度造成明朝對這場起義在初期時的忽視。 而作為這場起義的源頭,陜西情況又有不同。陜西是明朝西北軍事重鎮,當地駐扎有大量軍隊。明朝制度中,軍隊以屯田作為補充軍糧物資的辦法。 ? 當時陜西一帶的肥沃土地,都被軍隊占領,剩下那些貧瘠荒涼的土地,才歸百姓所有。朝廷對陜西的賦稅攤派又極重。有田賦、人丁稅、草料稅、鹽稅、茶稅、畜稅、牙稅、當稅等雜項稅銀。官員又趁機勒索。百姓生活異常困難。 當時的官場,不僅腐敗,且能力低下,辦事效率極低。衙門事務,大多由胥吏掌握。官員名在高位,手無大權,形同傀儡。陜西官場的腐敗無能,不僅讓百姓生活艱難,也讓朝廷沒有對形勢做出準確判斷。 ? 明朝末年的軍隊,也是危機重重。明朝開國時,以屯田滿足軍用。這些土地本就肥沃,窺覬者頗多。宦官成為較早侵蝕軍營屯田的人。軍營屯田數量不斷下降。 明英宗時,戰事增加,屯田無法耕種,朝廷撥款,為士兵發放軍餉。隨著明朝財政緊缺,士兵軍餉經常被拖欠,各級官員又暗中克扣,底層官員可以得到的軍餉更少。 ? 隨著災荒頻起,米貴錢賤,軍士生活一樣艱難,逃兵日益嚴重。軍營士兵數量大幅度降低。嘉靖時期,京軍仍有二十多萬人,天啟年間,京軍不足九萬。 萬歷時期,很多士兵又被調去修建工程,不大從事訓練。崇禎時期,京軍的軍事操練已經停止。軍隊戰斗力衰落極快。 ? 陜西旱情本就嚴重,災荒一起,百姓更是沒有活路。農民起義便醞釀而成。很多士兵也加入起義軍中。這些人跟農民軍不同,他們受過軍事訓練,有較為豐富的作戰經驗。 他們的加入,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明朝守軍的戰斗力。再加上陜西當地又多高山,起義軍跟官府交戰,稍有不利,就躲入山中,無法剿滅。 ? 從天啟到崇禎時期,朝廷內部爭斗嚴重,黨同伐異,內外大事,很多都被耽誤了。況且當時明朝又要面對北方關外的軍隊,根本無暇顧及陜西當地的農民起義。 直到崇禎二年,崇禎皇帝才派遣楊鶴總督陜西三邊軍務,負責處理此事。楊鶴認為農民造反,都是因為朝廷沒有處理好饑荒民生問題,應當安撫百姓。 ? 所以楊鶴帶著崇禎從私人庫房里撥出的十萬帑金,以及藩王資助5萬兩白銀和兩萬石糧食,適應招撫政策。這筆銀子跟陜西災情相比,確實不夠。屋漏偏逢連夜雨。 崇禎三年、四年,陜西都有嚴重旱災。四年冬季,陜北又出現雪災,人畜死傷大半。崇禎五年,饑荒爆發,西北又爆發蝗災,向關中、長江、淮河等地蔓延。 ? 楊鶴主張招撫的政策無法推行,而朝廷內部,其實一直有主張以軍事圍剿的官員。楊鶴被逮捕入獄。但因崇禎遇事急躁,急于求成,朝廷政策一直在剿、撫之間搖擺不定。內外積弊,農民起義軍終成燎原之勢。 對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腦洞外星人,一個研究地球歷史的外星人 國學大講堂--明史講義 ¥40.00 購買
明朝的根本矛盾是朝廷的中央集權制與百姓負擔的矛盾,是軍事力量崩潰的矛盾,是政治腐敗與貨幣緊張的矛盾。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時期定都北京,從朱元璋帶領農民起義開始,到最后李自成起義結束。
一、百姓負擔加重,明朝從起義開始,從起義結束明朝這個朝代共計276年。對于這個朝代,農民起義的色彩尤其嚴重。這一朝代,從農民起義開始,到明朝末期農民起義結束,這一生來,起義從未間斷。相比于其他朝代,明朝農民起義的次數和規模都是非常嚴重的,這也能證明,明朝底層百姓的日子其實并不能過得很好。這個朝代在最開始由勞苦大眾建立,最后又被勞苦大眾推翻。
二、軍事力量的崩潰明朝的軍事力量和裝備也是有一定的問題。朱元璋建立了衛所制,隨著土地兼并的日益嚴重,從明英宗之后,衛所制度就逐漸瓦解,軍人的社會地位逐漸低下,逃兵日益增加,軍備荒廢。此外,朱棣繼位之后,想通過武力一次性解決邊防問題。在位期間,他一共五次御駕親征蒙古,沉重打擊了蒙古勢力。但是,這位永樂大帝的江山大業還未完成,他就在第五次北伐返回途中駕崩,為后來的土木堡之變埋下了隱患。
三、政治腐敗、貨幣緊張明朝的第三個問題是:明朝加強了中央集權,黨爭、腐敗、天災等各種問題導致了明朝國力衰退。明朝初年,朱元璋廢丞相,設立廠衛特務機構,為后期宦官專政埋下了伏筆。而且由于明朝政局緊張,內外關系不穩定,所以貨幣制度也不穩定,導致在明朝末年,惡錢泛濫,引起了惡性通貨膨脹。再加上賦稅嚴重,百姓過得更是苦不堪言。
親愛的朋友嗎,你們懂了嗎?
明末流寇興起與氣候之間的關系
因為明末天災連年,使得農作物不能收成,饑民紛紛起來為亂,結而成為流寇。天啟六年,陜北災害最為嚴重,于是在此年八月陜西流賊起。崇禎元年,陜西饑,延、鞏民相聚為盜,陜北延安府發生了嚴重的旱災,【備陳大饑荒】是一份敘述這次饑荒情形的奏折,其中一段描述可看出當時百姓生活的悲慘生活。「臣鄉延安府,自去歲(崇禎元年)一年無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間,民爭采山間篷草而食,其味苦澀,以延不死。至十月,篷草盡,則爭剝樹皮以充饑以求援死。迨年終,樹皮又盡矣,則掘山中石塊以果腹。石性冷而味腥,少食則飽,不數日則腹脹下墜而死。」于是災民紛紛起兵,向官員搶奪食物,在崇禎元年一年中,王大梁起義于漢南,高迎祥起于安塞,王左挨起于宜川,民變大規模展開,暴亂集團一時并起,從陜西到河南,從武昌到成都,到處滋事。「崇禎元年陜西欠餉一百三十八萬兩,乃有逃兵。」「崇禎二年議裁驛站冗卒」,所以被裁失業的驛卒與逃兵才與流寇合流。李字成就是在這次裁減中失業,再加上受官方欺壓,于是投奔高迎祥。崇禎二年,明朝雖在此擊敗西賊,但是流賊卻流竄到山西,遍及山西、陜西、河南、湖北、四川等省,山西饑,陜西饑。明思宗崇禎三年七月,「白井大雨,水溢壞官民廬舍,漂沒人口千余,填埋井」。崇禎四年,夏天大雨連旬,山崩地潰,禾稻淹沒,谷價騰貴,民多饑死。「榆林連旱四年,延安饑民眾甚,西安大旱。」「延慶地恒數千里,土瘠民窮,連歲旱荒,盜賊擁起。」陜西地區大旱、流賊涌起,并且于此年冬「延安慶陽大雪,民饑,盜賊亦熾。」(徐勝一,1994年)于是,陜西人民無法生存,只好加入流賊行列。
崇禎五年,雖然明軍曾數次于各地擊敗流賊,但是「揚、淮府饑,流浮載迫」,「壬申夏,五月霪雨,東西南三門水深四尺」,大雨雹麥無粒收,「杭嘉湖府,在八月至十月,七旬不雨」。崇禎六年,「淮、揚饑,有夫妻雉經于樹及投河者」,「潛江、襄陽谷城,饑人食榆皮石面」,「京師旱、江西旱、陜西大饑、江西大饑。」(徐勝一,1994年)于是,陜西民變進入山西、河南,延綏巡府雖于永寧關大敗變民,然山西、陜西大饑,民變亦眾,流賊所到之處,饑民爭附之。崇禎七年,華北無可食之糧,可掠之地,于是流賊往南到較為富庶的湖廣一帶。流寇組成五路大軍,明末農民起義在這時出現 *** ,由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率領東進的一路,以明朝的中都鳳陽為主攻方向,短短十天就突破明軍防線,打下鳳陽。崇禎八年,流寇流竄各地,除蝗害之外,各地未傳災情,流賊已脫離生計問題,成為搶劫的盜匪。
崇禎九年,高迎祥被俘,李字成被推為闖王,成為起義軍的領袖。但是,二月天災又開始,南昌及各府大饑,米谷騰貴,鄉城爭相搶奪。山西又鬧饑荒,人相食,寧夏也鬧饑荒,兵變,并殺巡撫。崇禎十年,浙江鬧饑荒,父子、夫妻、兄弟相食;南京、北京、江西大旱,因此,流寇又鬧浙江、河南等地,且聲勢日漸壯大。崇禎十一年,兩京旱、山東旱、山西旱、陜西旱,有了旱災接著蝗害也緊接而來,流賊自陜西犯襄陽。崇禎十二年,山東、河南、山西、浙江皆發生旱災,而導致饑荒,明朝東半部精華區全部陷入一片災難中,并于十二月再度侵犯西部富庶的四川盆地,明軍雖于河南闖迫李自成,但是饑民從者數萬,器是有振興起來。崇禎十三年,到處旱蝗災,百姓大饑,張獻忠犯四川,饑民附之,賊勢實力大增。崇禎十四年,「浙江大旱,飛蝗蔽天,食草根幾盡,人饑且疫」。「兩畿、山東、河南、浙江、湖廣旱蝗,山東寇起。」張獻忠軍潰,李字呈取得優勢地位,崇禎十五年,「靈州鎮原莊浪等處,田鼠食禾幾盡。」「保安廣平諸縣怪風,麥禾俱傷。」(徐勝一,1994年)流賊縱橫河南、湖廣一帶。崇禎十六年,流賊大潰明軍于潼關,并攻陷西安。崇禎十七年,李字成于西安稱帝,同年,北京迎流寇入城,思宗死,明朝被李自成所推翻。
明朝自萬歷末年到天啟、崇禎二朝,中國北方幾乎年年都有天災,且旱澇相繼,飛蝗遍野,老百姓生計困難,難以為生,草、樹皮甚至連草根、石頭都殆盡,更有六親不認,人相食的情形,導致后來流民聚集叛亂,而形成勢力龐大的流寇到處為患。所以,由此可看出一個國家要維持其壽命,必須能讓人民無生計方面問題,且不可小看小小百姓的力量,當團結聚集起來時,可是會使一個強盛的國家在一夕之間由盛而轉亡。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7146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周宣是什么樣的人三國最神奇的解夢師
下一篇: 諸葛誕為什么會被稱位狗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