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一篇關于歷史上龐統的真實死因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三國演義》是根據三國期間的真實事件改編,作者羅貫中以優秀的文筆演繹了三國時期的那些風云人物和重要事件。三國時期人才輩出,給人印象最深刻的莫過于臥龍諸葛亮,他的足智多謀,一系列出神入化的計謀讓人欽佩至極,甚至被人神話。
而在三國時期還有一位和諸葛亮齊名的謀士鳳雛龐統,他的才華和諸葛亮不相上下,但是讓人深感遺憾的是龐統卻死得比較早,不過,他在《三國演義》中的死因與歷史記載有著很大的出入:羅貫中寫的是龐統死于落鳳坡,史書上記載的卻不是這樣。那么,我們今天就一起來聊聊龐統的真實死因吧。
在《三國演義》當中,龐統因為中了張任設下的埋伏,導致自己隕落于落鳳坡,但是要和歷史資料對比的話就會發現和史書記載大有出入,事實上,龐統沒有受到埋伏,也不是被張任設埋伏害死的。《三國志·蜀書》中記載:進圍雒縣,統率眾攻城,為流矢所中,卒。意思就是說龐統在攻城時沖過靠前,被流矢射中不幸身死,當時龐統已經包圍了雒縣,張任又如何設埋伏讓龐統落網呢?所以龐統中了埋伏而死純屬羅貫中虛構。
此外,龐統死亡的地點也有很大的出入,史書上記載龐統死在雒縣的城外,但是《三國演義》當中龐統的死亡地點在落鳳坡,當時雒縣和落鳳坡相隔有39公里之遠,所以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更重要的一點是三國時期并沒有落鳳坡這個地名,這是在唐朝時期才有的地名。從這里就可以看出羅貫中在寫《三國演義》的時候進行了藝術化改動。可見書中龐統的死因是羅貫中想象出來的,并非歷史真相,所以后來不少學者在經過仔細的研究后,發現被羅貫中忽悠了很久。
《三國演義》雖然是一部非常經典的小說,但是里面很多橋段都和歷史真相有出入,盡管羅貫中改動了很多歷史事件,瑕不掩瑜,沒有他就不會讓三國歷史如此引世人注目,只是不要把《三國演義》當做正史來讀就行。
我們就當演義里全是真實的故事吧。似乎確有天意般,騎的馬,死的地,都是那么巧合,也難怪要讓他長眠于此,引起多少后來者為之扼腕嘆息。
從演義里,我個人覺得鳳雛的死,有以下原因:
1、建功心切。之前諸葛亮等人從天象上分析,預言此次出軍必有不利。臨行前,劉備也憂心忡忡地多有勸誡,均未引起龐統的注意。我想,他是被自己設計的完美計劃完全陶醉了,急于想盡快實現,因此對別人的良言均都聽不進去,甚至有別人怕我立功的話都說出來了。這是演義上說過的。
2、遇上勁敵。三國中我很佩服的人中,張任就是其中之一。這個人我看就十分厲害,有勇、有謀且忠。劉備初入蜀時,張任就斷言劉備此來定沒安好心,勸劉璋提防,只是劉璋不聽;一次劉備請劉璋吃飯,龐統企圖搞成鴻門宴,派出同樣立功心切的魏延上臺舞劍,打算趁機干掉劉璋,張任馬上識破,出面對舞,解救了劉璋。張任最精彩也是最悲壯的一幕要數守雒城了,這一仗真正打出了張任的威風,雖敗也猶榮。先是乘劉備攻乏之際忽出城中直襲劉備,打得劉備最后獨自一人一馬落荒而逃,只可惜被剛入川的張飛恰巧碰上,拾得一命。第二天張任就立馬回敬了張飛一個下馬威,用計將張飛團團圍住,張飛正沒奈何間,卻又被隨后入川的趙龍所救得一命。這兩下子,足證張任的用兵智慧非同凡品,以及后來的堅貞不屈,寧死不降的作風所表現出來的守土意志,想必也是鳳雛未能充分考慮到的。
3、實戰稍差。龐統在演義中沒有多提到他有多高明的將兵之法,除了獻連環計、入川計以及臥龍鳳雛得一人者得天下的盛譽之外,沒有其他行軍布陣方面的切實戰績,也可能有我沒仔細讀的原因。直到鳳雛完全進入到張任的設伏圈,聽到落鳳坡的名字后才想起沒觀地形,也證明他所帶的軍將里沒有太出色的人,竟也沒個提醒他的人。所以我想這是他實戰經驗少的緣故。在那個戰亂頻繁的年代,無疑是個致命的短處。從耒陽理政的經歷來看,他是不是處理民事方面,或者當個幕后策劃更適合些呢。
龐統怎么死的!_以下文字資料是由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后發布的內容,讓我們趕快一起來看一下吧!
>
>
龐統,字士元,襄陽人,三國時劉備部下著名的謀士、將領。
龐統年輕時,為人樸鈍,未有識者。但他的叔父大名士龐德公對他卻十分看重,認為他不同尋常。當時,潁川人司馬徽清高雅正,素有善于鑒識人品的名聲,龐統慕名前往拜見。見面時,司馬徽正在樹上采桑,于是龐統就坐在樹下,跟他交談起來。兩人越談越投機,就這樣一個樹上,一個樹下,一直談到深夜。司馬徽覺得龐統真正非同凡響,誠心誠意地褒揚龐統是南州首屈一指的人才,并且贊嘆說:龐德公確實有知人之明,龐統確有與眾不同之處!從此,龐統的名聲漸漸顯赫。龐德公將他與、司馬徽并列,說孔明是臥龍,龐統是鳳雛,司馬徽是水鏡。
不久,郡中任命龐統為功曹。龐統有知人之明,他喜歡評判人品高下,樂于培植養成別人的聲望,但是他稱贊別人時,往往超過那人的實際才能,多有溢美之辭。
時人們覺得奇怪,問其原故。龐統說:當今天下大亂,雅道陵遲,善人少而惡人多。方欲興風俗,長道業,不美其譚即聲名不足慕企,不足慕企而為善者少矣。今拔十失五,猶得其半,而可以崇邁世教,使有志者自勱,不亦可乎
吳國將領幫助劉備攻取荊州,兼任南郡太守,龐統仍為功曹。周瑜去世,龐統送葬到吳地。吳人多聞其名,因此,當他要西返荊州時,眾多知名人士齊會昌門,為他送行,陸績、顧劭、全琮都參加了聚會。龐統又開始品評人物,他說:陸子可謂駑馬有逸足之力,顧子可謂駑牛能負重致遠也。接著,他又對全琮說:卿好施慕名,有似汝南樊子昭。雖智力不多,亦一時之佳也。陸績、顧劭對龐統說:使天下太平,當與卿共料四海之士。于是,龐統跟他們深相結交而歸。
事后,有人曾問龐統:照您看,陸績比顧劭好嗎?龐統說:駑馬雖然精良,但乘坐的只是一人罷了。駑牛一天走三十里,所負載的哪里只是一個人的重量呢?據說,顧劭去見龐統,住在龐統那里,兩人談論起來。顧劭問:您有善于知人之名,你說說,我和您相比,誰好一些?龐統說:講到陶冶世俗,甄綜人物,我比不上您,但是,如果論帝王之秘策,攬倚伏之要最,我可就比您強一點了。顧劭認為龐統的話有道理,和他親近起來。
劉備占據荊州,任荊州牧,龐統以從事的身份試署耒陽縣令。在任不理縣務,治績不佳,被免官。吳將魯肅寫信給劉備,推薦龐統,信中說:龐士元非百里才也,使處治中、別駕之任,始當展其驥足耳。諸葛亮也對劉備說起過龐統。于是,劉備召見龐統。兩人縱論上下古今,劉備對他大為器重,任命他為治中從事。此后,劉備倚重龐統的程度僅次于諸葛亮。龐統和諸葛亮同為軍師中郎將。
歷史
一次,劉備與龐統閑談,問他:你曾經擔任周瑜的功曹。聽說那次我到吳國,周瑜曾上秘信給孫權,讓孫權扣留我,不知是否真有此事?在誰的手下,當然就該忠于誰,你不必隱瞞。龐統回答:確有此事。劉備慨然嘆息:當時我正在危急之中,有求于孫權,所以不能不去見他。去了,竟差一點落到周瑜手中!劉備還說:天下智謀之士,所見略同。孔明那時也勸我不要去,而且一再堅持,想來也是怕孫權扣留我。我當時卻認為孫權所要提防的是北面的,應該希望有我做他的援手,所以才堅持去見他,一點也沒有疑慮。現在想來,這確實是一步險棋,并非萬全之計。
歷史大全網
建安十六年,法正奉益州牧劉璋之命到荊州,迎接劉備入益州共拒張魯。法正私下向劉備獻秘計,請劉備借機謀取益州。劉備猶豫再三,不能決斷。龐統進言,他說:荊州荒蕪殘敗,人物流失殆盡。且東有孫權,北有曹操,難以有大的發展。益州戶口百萬,土地肥沃,物產豐饒,如果真能奪取此地,以為根基,當可成就大業。劉備仍然擔心:如今與我水火不同的是曹操,曹操峻急,我便寬厚,曹操暴虐,我便仁慈,曹操狡詐,我便忠誠。凡事與他相反,就有可能得民心、有成就。如今為得益州,失信于天下,能行嗎?龐統說:如今正當亂離之際,凡事不能墨守成規,要隨枷權變才好。況且吞并弱小,攻擊暗昧,逆取順守,報之以義,正是古人所重視的。只要事定之后,封還他一塊土地,還有誰能說您有負信義呢?不趁現在攻取益州,到時就會被別人占了先機。劉備認為龐統說得有理,決定留諸葛亮、等鎮守荊州,而自己則帶領龐統,率領數萬兵士進入益州。
益州牧劉璋和劉備在涪城相會,龐統獻策:今因此會,便可執之,則將軍無用兵之勞而坐定一州也。劉備說:初入他國,恩信未著,此不可也。劉璋隆重地招待劉備及其部下,增撥給劉備不少人馬糧草和軍用物資,連戰略要隘白水關也交給他督理,命他率兵去進擊張魯。劉璋交代完畢,就回了成都,劉備則率部到了葭萌關。
此時的劉備實力大增,已有部眾三萬多人,車馬整頓,兵甲鮮明,糧秣充足,士氣振作。但他并末立即去進攻張魯,而是停在葭萌,厚樹恩德,以收民心。
建安十七年十二月,劉備在葭萌關屯駐已經一年。龐統就戰略問題,向劉備獻上三條密計:陰選精兵,晝夜兼道,徑襲成都,璋既不武,又素無預備,大軍卒至,一舉便定,此上計也。楊懷、高沛,璋之名將,各仗強兵,據守關頭,聞數有箋諫璋,使發遣將軍還荊州。將軍未至,遣與相聞,說荊州有急,欲還救之,并使裝束,外作歸形;此二子既服將軍英名,又喜將軍之去,計必乘輕騎來見,將軍因此執之,進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計也。退還白帝,連引荊州,徐還圖之,此下計也。若沉吟不去,將致大困,不可久矣。
劉備認為中計有道理,依計而行。斬楊懷高沛,揮兵直指成都,一路勢如破竹,所經過的地方都順利攻克,很快便打到了涪城。在涪城,劉備大會將士,置酒作樂,志得意滿。他乘著酒興對龐統說:今日之會,可謂樂矣。龐統卻說:伐人之國而以為歡,非仁者之兵也。時劉備已醉,怒道:武王伐紂,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當,宜速起出?于是龐統起身而退。劉備馬上后悔了,請他回來。龐統回到原來的位置上坐下,不看劉備,也不道歉,飲食自若。劉備說:向者之論,阿誰為失?龐統說:君臣俱失。劉備大笑,酒宴上又恢復了歡樂的氣氛。
裴松之評價劉備和龐統的這次爭論說:謀襲劉璋,計雖出于統,然違義成功,本由詭道,心既內疚,則歡情自戢,故聞備稱樂之言,不覺率爾而對也。備酣宴失時,事同樂禍,自比武王,曾無愧色,此備有非而統無失。其言‘君臣皆失’,蓋分謗之言耳。
不久,劉備包圍雒城。龐統率眾攻城,被飛箭射中,死去。時年三十六歲。劉備極為痛惜,一說到龐統就流淚。為表彰他的功勛,任命他的父親為議郎,后升任諫議大夫。劉備追賜龐統為關內侯,定其謚號為靖侯。
龐統死后,葬于落鳳坡,墓地只有簡單的維護,據說這是劉備為其親選的墓地,可府北看南,是一塊風水寶地,現有墓碑一塊。
在龐統墓約2公里處,有劉備為其建的祠墓,三進四合布局,石木結構,古樸敦厚、肅穆莊重。依次排列著山門、龍鳳二師殿、棲鳳殿、龐統陵墓。祠內存有龐統及諸葛亮雕塑像,歷代匾聯、碑刻、字畫等大量珍貴文物史料。宋代文人陸游路過龐統祠墓時,曾作詩一首:
鹿頭山過龐士元墓
士元死千載,凄惻過遺祠。
海內常難合,天心豈易知。
英雄千古恨,父老歲時思。
蒼蘚無情極,秋來滿斷碑。
點評:龐統善能知人,議論英發,多出奇計,言必有中,實為一代英才。可惜英年早逝,未成大功,令人嘆惋。
>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7065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