曇摩難提,中文名法喜,是兜亻去勒(古國名)人,幼年離俗出家,聰慧早熟,精心研讀佛教經典,遍觀經、律、論三藏,背誦《增一阿含經》,博學多識,沒有他不懂的學問,所以在國內外都很有名望,受到人們的敬佩。少年時就開始游歷諸國,他常說:"弘揚佛法,任重而道遠。"所以不遠萬里,冒著生命危險穿過流沙大沙漠,帶著佛經,于前奏苻堅建元(公元365年一384年)年間,來到了長安。
難提學業優異,聲名遠播,苻堅以禮接待。先前,流傳到中國的佛經中,沒有《四含經》,苻堅手下的武威太守趙王,打算請難提翻譯《四含經》,但這時慕容沖已經反叛,出兵避攻苻堅,關中地區人心不穩,而趙王仰慕佛法,一往情深,舍身忘家,于是請安公等人,在長安城中,招集了一些有學問的僧人,請難提翻譯《中阿含經》、《增一阿含經》,還有先前曾翻譯的《毗曇心》、《三法度》等經書,共計106卷。由佛念傳譯,慧嵩做筆錄,經過兩年的努力方才完成。待后秦姚萇逼近關中,形勢危急,難提才辭別回西域。關于他以后的事跡就不清楚了。
在當時,苻堅剛剛失敗,群鋒互起,各種勢力派別相互殘殺,百姓四處逃難,在這種情況下還能進行佛經的翻譯,這都是趙正的功勞。趙正字文亞,是洛陽清水人,或有人說是濟陰人。18歲時任前奏著作郎,后升任黃門郎、武威太守等職。趙正身材很瘦,而且不長胡子,有妻妾卻沒有兒女,有人說他是閹人。但他性度敏達,學識廣博,生性好進行譏諫,無所顧忌。在苻堅末年,苻堅寵惑鮮卑,沒有上進心,對治理政事產生厭煩之心,趙王作歌勸諫:"昔聞孟津河,千里作一曲,此水本自清,是誰攪令濁。”苻堅動容道:"這是說朕啊!”趙正又作歌道:"北園有一棗,布葉垂重蔭,外雖饒棘刺,內實有赤心。"苻堅笑道:"這是說的你自已吧?趙正的調侃、戲謔、機捷,由此可見。后來關中地區佛法盛行,趙正打算出家為僧,苻堅感到很惋惜,沒有同意。待苻堅死后,才遂其志。出家后改名為道整,因而作頌說:"我為什么生得這么晚,涅磐為何這樣早,歸命釋迦文,今來投佛門。"后來趙王隱居于商洛山,潛心鉆研佛教經、律。晉雍州刺史郄恢,欽慕趙正的風范,帶著他一同游歷。后趙正卒于襄陽,終年六十余歲。
阿羅漢梵語arhat,巴利語arahant。又作阿盧漢、阿羅訶、阿羅呵、阿黎呵、遏羅曷帝。略稱羅漢、羅呵。意譯應、應供、應真、殺賊、不生、無生、無學、真人。
阿羅漢為聲聞四果之一,如來十號之一。指斷盡三界見、思之惑,證得盡智,而堪受世間大供養之圣者。是佛教聲聞中最高果位。
Arhat]∶梵語的音譯,即得道者、圣者的意思。聲聞所證的最高果位,也是對斷絕了一切嗜好情欲、解脫了煩惱、受人崇拜敬仰的圣人的一種稱呼。又叫羅漢。
羅漢是阿羅漢的簡稱,梵音譯(Arhat)。含有殺賊、無生、應供等義。殺賊是殺盡煩惱之賊,無生是解脫生死不受后有,應供是應受天上人間的供養。是偉大的佛陀得法弟子修證最高的果位。
羅漢者皆身心六根清凈,無明煩惱已斷(殺賊)。已了脫生死,證入涅槃(無生)。堪受諸人天尊敬供養(應供)。于壽命未盡前,仍住世間梵行少欲,戒德清凈,隨緣教化度眾。
阿羅漢諾矩羅居震旦東南大海際雁蕩山芙蓉峰龍湫。--宋.沈括《夢溪筆談》
基本介紹 中文名 :阿羅漢 外文名 :梵語arhat,巴利語arahant 相關佛經 :成唯識論、俱舍論等 梵語音譯 :得道者、圣者的意思 南傳佛教阿羅漢的含義,北傳佛教阿羅漢的含義,意義,分別,第一阿羅漢,佛光大辭典,五百羅漢, 南傳佛教阿羅漢的含義 阿羅漢按巴利語應翻譯為“阿拉漢”。 阿羅漢 “阿拉漢”是對佛陀的尊稱,也可以指一切的漏盡者(khinàsava,斷盡煩惱者),包括諸佛、獨覺佛及阿拉漢弟子。 “阿拉漢”有五種含義: 1.以已遠離一切煩惱故為阿拉漢; 2.以已殺煩惱敵故為阿拉漢; 3.以已破 輪回 之輻故為阿拉漢; 4.以有資格受資具等供養故為阿拉漢; 5.以對惡行已無隱秘故故為阿拉漢。 (Pr.A.1 Vm.1.125-130) 依巴利論藏(阿毗達摩藏)所說,在“阿拉漢道心”,永斷五上分結,已斷的五下分結與五上分結,永不再卷土重來。 阿拉漢───「阿拉漢」意為殺敵,即殺死煩惱之意。 是否要積極地幫助別人決定于阿拉漢自己的意愿。大多數阿拉漢都很積極地幫助別人,如沙利補答(舍利弗)尊者、馬哈摩嘎喇那(大目犍連)尊者。有些阿拉漢則獨自住在森林里,沒有積極地幫助別人,如安雅袞丹雅(憍陳如)尊者。然而,即使是不積極幫助別人的阿拉漢也還是帶給別人很大的利益:當他們托缽時,供養食物給他們的施主獲得非常殊勝的功德。即使像安雅袞丹雅尊者住在森林時并不外出托缽,但是供養他食物的大象與天神都因而得到很殊勝的功德。 在佛陀的圣弟子當中,阿拉漢是最高的階位。我們所皈依的三寶之一就是佛陀的圣僧團。圣僧團由四對或八種出家圣眾所組成(即所謂四雙八輩);換句話說就是達到四道與四果的四類圣者。這四類圣者就是入流、一來、不來、阿拉漢。如果將圣道與圣果分開來說時,這四類就分成八種。佛陀開示說這四類或八種圣者是世間的無上福田;而阿拉漢果圣者正是他們當中最高的一種。即使只是對阿拉漢表達恭敬或贊嘆都已經得到很大的利益。因此,就算阿拉漢沒有積極地幫助別人,自然也已經在利益世間的眾生了;積極幫助別人的阿拉漢就更不用說了。 巴利圣典中有許多部經是如沙利補答尊者所開示的,如《大象跡喻經》。有時在他的一次開示當中,成千上百位聽眾證悟圣果。他教授了對禪修很重要的《無礙解道》。當他托缽時,在每戶居士家門口他先站著入滅盡定,出定后才接受食物。正是為了使施主能獲得崇高與殊勝的利益,所以他才如此做。 馬哈摩嘎喇那尊者往往會到天界去問諸天人是什么善業造成他們投生天界。有時他到地獄去,問地獄的諸眾生是什么惡業造成他們投生地獄。如此,他了解了佛陀所說的何為生死輪回,不管投生天界還是投生地獄,都是無常苦,輪回是苦。所以他言傳身教解釋佛陀所說的法,就是脫離三界的滅苦之法,使許多人明白天界不是解脫的終點而舍離諸惡,奉行眾善。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尊者是善于說法第一的大弟子。他在許多場合開示佛法。由于他善巧的闡述,許多人因而證得圣果或在信心與修行方面獲得提升。例如阿難尊者就是在聽聞富樓那尊者說法之后證得入流果的。 馬哈咖咤亞那(摩訶迦旃延)尊者是將佛陀的簡要開示詳盡解釋第一的大弟子。他在偏僻的國家持續地弘法,使無數人獲得法益。他開示了《導論》,這是批注藏經的一部著作,詳盡地解釋幾部深奧的經,對佛教徒理解佛陀的教法有很大的幫助。 有一個非常要緊的重點我們必須謹記在心,那就是:阿拉漢弘揚佛法與延續佛法。這就是為什么在佛陀般涅盤后二千五百多年的今天,我們還能聽聞與修行佛法的原因。關于這點,我想再稍加解釋: 最初的五比庫聽聞《無我相經》而證得阿拉漢果之后,耶舍與他的五十四位朋友也先后地出家,然后證得阿拉漢果。于是包括佛陀在內,世間有了六十一位阿拉漢。當時佛陀囑咐他們要四處游方,弘揚佛法。佛陀說: 「諸比庫,我解脫了人、天的一切陷阱,你們也解脫了人、天的一切陷阱。去游方,諸比庫!為了大眾的利益,為了大眾的安樂,出于對大眾的悲憫,為了諸天與人的利益、幸福與安樂,切勿兩個人同行在一條路上。諸比丘,開示初善、中善、后善,具足義理與文句的佛法,顯示圓滿具足的梵行。眾生當中有塵垢較淺的人,若沒有機緣聽聞佛法則會退墮,若聽聞了佛法則能了悟。」 北傳佛教阿羅漢的含義 北傳佛教所指的阿羅漢有二,一指聲聞四果阿羅漢,同上所述。此境界已斷除了六道所持的見思煩惱,脫離輪回,入了四圣法界,不再分段生死。北傳阿羅漢的果位次于菩薩,為協助佛和菩薩普救世人,各有其護持的主要對象,漢傳佛教常塑有十六羅漢、十八羅漢或五百羅漢像。 阿羅漢的第二個意義可指大阿羅漢,實際位階為大乘法云地菩薩,為十地菩薩中的第十地,修行境界僅次于圓滿佛果與等覺菩薩。除了入一真法界已見性,斷除了六道持有的見思煩惱、四圣法界尚有的塵沙煩惱,四十二品無明也僅剩兩品未破。依北傳見解,釋迦牟尼佛常隨十大弟子實際皆為大阿羅漢。 意義 梵語阿羅漢意譯為無學,指的是從比丘因地修行畢業,所學圓滿。阿羅漢包括了佛陀、辟支佛和聲聞阿羅漢。在佛劫之中,即還有佛法流傳的時代里,不會有第二尊佛或其他辟支佛出現,只有聲聞阿羅漢出現。聲聞就是聽聞佛法的意思。 阿羅漢 阿羅漢是依照正法修行而達到涅槃的圣者,離貪斷愛,名色識三者不再相依相緣,再有再生之因緣滅盡,無因緣可記說。 此外尚有三義: 應供:佛的十種稱號當中就有“應供”一項,而“應供”的梵語其實正是“阿羅漢”。阿羅漢福慧俱足,為眾生之福田,供養阿羅漢可以修福,以其能教眾生如何修福、修慧、斷煩惱。 殺賊:“賊”指煩惱,使眾生有損。阿羅漢斷除煩惱,故云“殺賊”。 無生:無生是不生不滅,出了三界六道輪回。 分別 斷惑究竟的修行者,能夠斷“五順上分結”(色貪、無色貪、掉舉、慢、無明),即可證入阿羅漢果。證入阿羅漢果的圣者,將會自覺:“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阿羅漢的功德,名為六恒住。在面對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境時,恒常不動,“不苦不樂,舍心,住正念正智”。一切外境,“不能妨心解脫、慧解脫”。得三明六通。 第一阿羅漢 須菩提,能隨順世間,行大忍辱,對任何一個人,都無惱無諍,這就是由于他通達空性的緣故。 須菩提(圖片來源:資料圖) 佛陀知道須菩提有這樣的修行后,很是歡喜高興,有一次曾在金剛般若法會上稱贊他道:“須菩提!在我的弟子中,修行能到你這種程度,算是很難的了。你已證得無諍三昧,這是人中最為第一,我為你恭喜,你已經是第一的離欲 阿羅漢 !” 須菩提聽到佛陀的稱贊,心中非常歡喜又感激,但又像是不敢當似的。他合十頂禮說道:“佛陀!您對我們布施慈悲愛語,給我們鼓勵,我是滿腔訴不盡的感激之情。佛陀!您說我是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 阿羅漢 ,但是,我絕不做如此想,假若我有這樣的想法,就代表我執還沒有斷除,終日還是沉在有得有證的法執之中,佛陀!我沒有這樣想,也沒有這樣行,以無生無為的緣故,佛陀才對我說這樣的愛語美詞。其實,像舍利弗尊者、目犍連尊者,他們才是真正的離欲 阿羅漢 !” 很謙虛而又善于言詞的須菩提,從他的說話中,就可以知道他是一位證得圣果的 阿羅漢 了。 佛光大辭典 阿羅漢
梵語arhat,巴利語arahant。為聲聞四果之一,如來十號之一。 又作阿盧漢、阿羅訶、阿羅呵、阿黎呵、遏羅曷帝。略稱羅漢、羅呵。意譯應、應供、應真、殺賊、不生、無生、無學、真人。指斷盡三界見、思之惑,證得盡智,而堪受世間大供養之圣者。此果位通于大、小二乘,然一般皆作狹義之解釋,專指小乘佛教中所得之最高果位而言。 若廣義言之,則泛指大、小乘佛教中之最高果位。
據成唯識論卷三載,阿羅漢通攝三乘之無學果位,故為佛之異名,亦即如來十號之一。另據俱舍論卷二十四舉出,阿羅漢乃聲聞四果(四沙門果)之一,為小乘之極果。可分為二種,即: (一)阿羅漢向,指尚在修行階段,而趨向于阿羅漢果者。 (二)阿羅漢果,指斷盡一切煩惱,得盡智而受世間大供養之圣者。證入此果位者,四智圓融無礙而無法可學,故稱無學、無學果、無學位;若再完成無學正見乃至無學正定之八圣道,以及無學解脫、無學正智等十種無漏法,則稱為十無學支。
關于阿羅漢之語義,據大智度論卷三、大乘義章卷十七本、翻譯名義集卷一、卷二等舉出殺賊、不生、應供三義,稱為阿羅漢三義,為自古以來最常見之說。 即: (一)殺賊,賊,指見、思之惑。阿羅漢能斷除三界見、思之惑,故稱殺賊。 (二)不生,即無生。阿羅漢證入涅槃,而不復受生于三界中,故稱不生。 (三)應供,阿羅漢得漏盡,斷除一切煩惱,應受人天之供養,故稱應供。梵語arhan,為梵語arhat(阿羅漢)之單數主格,意譯受供養、受尊敬,故上述三義中,以應供一義較為適切。此外,慧遠于大乘義章卷二十末亦以應化一切眾生、斷盡諸惑等四義解釋阿羅漢。又善見律毗婆沙卷四則舉出打壞三界車輻、遠離一切惡業、無覆藏等五種阿羅漢之釋義。 另就阿羅漢之種類而論,聲聞四果中之阿羅漢,依其根性利鈍之差別,可分為六種。據雜阿毗曇心論卷五、俱舍論卷二十五等所舉, 即: (一)退法阿羅漢,又作退相阿羅漢,指遭遇小惡緣即容易退失所得之果位者。 (二)思法阿羅漢,又作死相阿羅漢,指由于憂懼退失果位而思自害者。 (三)護法阿羅漢,又作守相阿羅漢,指能守護而不致退失果位者。 (四)安住法阿羅漢,又作住相阿羅漢,指不退亦不進,而安住于果位者。 (五)堪達法阿羅漢,又作可進相阿羅漢,指能迅速精進,而達于不動法者。 (六)不動法阿羅漢,又作不壞相阿羅漢,指永不退失所得之法者。 上述六種阿羅漢中,前五種為鈍根者,故得時解脫或時愛心解脫,而后者系屬利根者,故得不時解脫或不動心解脫。詳言之,倘若能遇善因緣而得入定之解脫,稱為時解脫;隨時可入定,而無須等待某種特定因緣之解脫,稱為不時解脫。又善護自己所得之阿羅漢果,并解脫煩惱者,稱為時愛心解脫;不再由于煩惱而退失果位之解脫者,稱為不動心解脫。 此外,不動法阿羅漢以其利根之形成,又分為兩種, 即: (一)本來生就不動種性者,稱為不退法阿羅漢、不退相阿羅漢。 (二)由精進修行而達不動法者,稱為不動法阿羅漢。此二者合上述之五者共為七種阿羅漢。若再加緣覺、佛,則總稱九種阿羅漢,又稱為九無學。 另據中阿含經卷三十、成實論卷一等所舉,以慧解脫、俱解脫取代緣覺、佛,而形成另一種九無學。其中,藉智慧力以解脫煩惱之阿羅漢,稱為慧解脫阿羅漢。若得滅盡定,而于心、智慧兩方面悉皆解脫之阿羅漢,則稱俱解脫阿羅漢。此二者再加無疑解脫阿羅漢(在俱解脫中通達一切文義,而得四無礙解者),則成三種阿羅漢。 [佛本行集經卷三十四、卷四十二、北本涅槃經卷十八、彌勒上生經、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卷十四、甘露味論卷上、大毗婆沙論卷九十四、法華義記卷一、成唯識論述記卷三末、法華義疏卷一、大日經疏卷一、翻梵語卷一、玄應音義卷八](參閱‘九無學’147、‘六種性’1302、‘四向四果’1683) 五百羅漢 001、阿若憍陳如尊者 002、阿泥樓尊者 003、有賢無垢尊者 004、須跋陀羅尊者 005、迦留陀夷尊者 006、聞聲得果尊者 007、旃檀藏王尊者 008、施幢無垢尊者 009、憍梵波提尊者 010、因陀得慧尊者 011、迦那行那尊者 012、婆蘇盤豆尊者 013、法界四樂尊者 014、優樓頻螺尊者 015、佛陀密多尊者 016、那提迦葉尊者 017、那延羅目尊者 018、佛陀難提尊者 019、末田底迦尊者 020、難陀多化尊者 021、優婆鞠多尊者 022、僧迦耶舍尊者 023、教說常住尊者 024、商那和修尊者 025、達摩波羅尊者 026、伽那迦葉尊者 027、定果德業尊者 028、莊嚴無憂尊者 029、憶持因緣尊者 030、迦那提婆尊者 031、破邪神通尊者 032、堅持三字尊者 033、阿□樓馱尊者 034、鳩摩羅多尊者 035、毒龍皈依尊者 036、同聲稽首尊者 037、毗羅胝子尊著 038、伐蘇蜜多尊者 039、阇提首那尊者 040、僧法耶舍尊者 041、悲察世間尊者 042、獻花授記尊者 043、眼光定力尊者 044、伽耶舍那尊者 045、莎底比丘尊者 046、波阇提婆尊者 047、解空無垢尊者 048、伏陀蜜多尊者 049、富那夜舍尊者 050、伽耶天眼尊者 051、不著世間尊者 052、解空第一尊者 053、羅度無盡尊者 054、金剛破魔尊者 055、愿護世間尊者 056、無憂禪定尊者 057、無作慧善尊者 058、十劫慧善尊者 059、旃檀德香尊者 060、金山覺意尊者 061、無業宿盡尊者 062、摩訶剎利尊者 063、無量本行尊者 064、一念解空尊者 065、觀身無常尊者 066、千劫悲愿尊者 067、瞿羅那含尊者 068、解空定空尊者 069、成就因緣尊者 070、堅通精進尊者 071、薩陀波侖尊者 072、乾陀訶利尊者 073、解空自在尊者 074、摩訶注那尊者 075、見人飛騰尊者 076、不空不有尊者 077、周利盤特尊者 078、瞿 *** 丘尊者 079、師子比丘尊者 080、修行不著尊者 081、畢陵伽蹉尊者 082、摩利不動尊者 083、三昧甘露尊者 084、解空無名尊者 085、七佛難提尊者 086、金剛精進尊者 087、方便法藏尊者 088、觀行月輪尊者 089、阿那邠提尊者 090、指塵三昧尊者 091、摩訶俱絺尊者 092、辟支轉智尊者 093、山頂龍眾尊者 094、羅網思惟尊者 095、劫賓覆藏尊者 096、神通億具尊者 097、具壽具提尊者 098、法王菩提尊者 099、法藏永劫尊者 100、善注尊者 101、除憂尊者 102、大忍尊者 103、無憂自在尊者 104、妙懼尊者 105、嚴土尊者 106、金髻尊者 107、雷德尊者 108、雷音尊者 109、香象尊者 110、馬頭尊者 111、明首尊者 112、金首尊者 113、敬首尊者 114、眾首尊者 115、辨德尊者 116、羼提尊者 117、悟達尊者 118、法燈尊者 119、離垢尊者 120、境界尊者 121、馬勝尊者 122、天王尊者 123、無勝尊者 124、自凈尊者 125、不動尊者 126、休息尊者 127、調達尊者 128、普光尊者 129、智積尊者 130、寶幢尊者 131、善慧尊者 132、善眼尊者 133、勇寶尊者 134、寶見尊者 135、慧積尊者 136、慧持尊者 137、寶勝尊者 138、道仙尊者 139、帝網尊者 140、明網尊者 141、寶光尊者 142、善調尊者 143、奮迅尊者 144、修道尊者 145、大相尊者 146、善住尊者 147、持世尊者 148、光英尊者 149、權教尊者 150、善思尊者 151、法眼尊者 152、梵勝尊者 153、光耀尊者 154、直意尊者 155、摩帝尊者 156、慧寬尊者 157、無勝尊者 158、曇摩尊者 159、歡喜尊者 160、游戲尊者 161、道世尊者 162、明照尊者 163、普等尊者 164、慧作尊者 165、助歡尊者 166、難勝尊者 167、善德尊者 168、寶涯尊者 169、觀身尊者 170、華王尊者 171、德首尊者 172、喜見尊者 173、善宿尊者 174、善意尊者 175、愛光尊者 176、華光尊者 177、善見尊者 178、善根尊者 179、德頂尊者 180、妙臂尊者 181、龍猛尊者 182、弗沙尊者 183、德光尊者 184、散結尊者 185、凈正尊者 186、善觀尊者 187、大力尊者 188、電光尊者 189、寶杖尊者 190、善星尊者 191、羅旬尊者 192、慈地尊者 193、慶友尊者 194、世友尊者 195、滿宿尊者 196、闡陀尊者 197、月凈尊者 198、大天尊者 199、凈藏尊者 200、凈眼尊者 201、波羅密尊者 202、俱那含尊者 203、三昧聲尊者 204、菩薩聲尊者 205、吉祥咒尊者 206、缽多羅尊者 207、無邊身尊者 208、賢劫首尊者 209、金剛味尊者 210、乘味尊者 211、婆私咤尊者 212、心平等尊者 213、不可比尊者 214、樂覆藏尊者 215、火焰身尊者 216、頗羅墮尊者 217、斷煩惱尊者 218、薄俱羅尊者 219、利婆多尊者 220、護妙法尊者 221、最勝意尊者 222、須彌燈尊者 223、設特伽尊者 224、彌沙塞尊者 225、善圓滿尊者 226、波頭摩尊者 227、智慧燈尊者 228、栴檀藏王尊者 229、迦難留尊者 230、香焰幢尊者 231、阿濕卑尊者 232、摩尼寶尊者 233、福德首尊者 234、利婆彌尊者 235、舍遮獨尊者 236、斷業尊者 237、歡喜智尊者 238、乾陀羅尊者 239、莎伽陀尊者 240、須彌望尊者 241、持善法尊者 242、提多迦尊者 243、水潮聲尊者 244、智慧型海尊者 245、眾具德尊者 246、不思議尊者 247、彌遮仙尊者 248、尼馱伽尊者 249、首正念尊者 250、凈菩提尊者 251、梵音天尊者 252、因地果尊者 253、覺性解尊者 254、精進山尊者 255、無量光尊者 256、不動尊者 257、修善業尊者 258、阿逸多尊者 259、孫陀羅尊者 260、圣峰慧尊者 261、曼殊行尊者 262、阿利多尊者 263、法輪山尊者 264、眾和合尊者 265、法無住尊者 266、天鼓聲尊者 267、如意輪尊者 268、首光焰尊者 269、無比較尊者 270、多伽樓尊者 271、利婆多尊者 272、普賢行尊者 273、持三昧尊者 274、威德聲尊者 275、利婆多尊者 276、名無盡尊者 277、阿那悉尊者 278、普勝山尊者 279、辨才王尊者 280、行化國尊者 281、聲龍種尊者 282、誓南山尊者 283、富伽耶尊者 284、行傳法尊者 285、香金手尊者 286、摩拿羅尊者 287、光普現尊者 288、慧依王尊者 289、降魔軍尊者 290、首光焰尊者 291、持大醫尊者 292、藏律行尊者 293、德自在尊者 294、服龍王尊者 295、阇夜多尊者 296、秦摩利尊者 297、義法勝尊者 298、施婆羅尊者 299、闡提魔尊者 300、王住道尊者 301、無垢行尊者 302、阿波羅尊者 303、聲皈依尊者 304、禪定果尊者 305、不退法尊者 306、僧伽耶尊者 307、達摩真尊者 308、持善法尊者 309、受勝果尊者 310、心勝修尊者 311、會法藏尊者 312、常歡喜尊者 313、威儀多尊者 314、頭陀僧尊者 315、議洗腸尊者 316、德凈悟尊者 317、無垢藏尊者 318、降伏魔尊者 319、阿僧伽尊者 320、金富樂尊者 321、頓悟尊者 322、周陀婆尊者 323、住世間尊者 324、燈導首尊者 325、甘露法尊者 326、自在王尊者 327、須達那尊者 328、超法雨尊者 329、德妙法尊者 330、士應真尊者 331、堅固心尊者 332、聲向應尊者 333、應赴供尊者 334、塵劫空尊者 335、光明燈尊者 336、執寶炬尊者 337、功德相尊者 338、忍生心尊者 339、阿氏多尊者 340、白香象尊者 341、識目生尊者 342、贊嘆愿尊者 343、定拂羅尊者 344、聲引眾尊者 345、離凈語尊者 346、鳩舍尊尊者 347、郁多羅尊者 348、福業除尊者 349、羅余習尊者 350、大藥尊尊者 351、勝解空尊者 352、修無德尊者 353、喜無著尊者 354、月蓋尊尊者 355、栴檀羅尊者 356、心定論尊者 357、庵羅滿尊者 358、頂生尊尊者 359、薩和壇尊者 360、直福德尊者 361、須那剎尊者 362、憙見尊尊者 363、韋藍王尊者 364、提婆長尊者 365、成大利尊者 366、法首尊者 367、蘇頻陀尊者 368、眾德首尊者 369、金剛藏尊者 370、瞿伽利尊者 371、日照明尊者 372、無垢藏尊者 373、除疑網尊者 374、無量明尊者 375、除眾憂尊者 376、無垢德尊者 377、光明網尊者 378、善修行尊者 379、坐清涼尊者 380、無憂眼尊者 381、去蓋障尊者 382、自明尊尊者 383、和倫調尊者 384、凈除垢尊者 385、去諸業尊者 386、慈仁尊尊者 387、無盡慈尊者 388、颯陀怒尊者 389、那羅達尊者 390、行愿持尊者 391、天眼尊尊者 392、無盡智尊者 393、遍具足尊者 394、蓋尊尊者 395、神通化尊者 396、思善識尊者 397、喜信靜尊者 398、摩訶南尊者 399、無量光尊者 400、金光慧尊者 401、伏龍施尊者 402、幻光空尊者 403、金剛明尊者 404、蓮花凈尊者 405、拘那意尊者 406、賢首尊尊者 407、利亙羅尊者 408、調定藏尊者 409、無垢稱尊者 410、天音聲尊者 411、大威光尊者 412、自在主尊者 413、明世界尊者 414、最上尊尊者 415、金剛尊尊者 416、蠲慢意尊者 417、最無比尊者 418、超絕倫尊者 419、月菩提尊者 420、持世界尊者 421、定花至尊者 422、無邊身尊者 423、最勝幢尊者 424、棄惡法尊者 425、無礙行尊者 426、普莊嚴尊者 427、無盡慈尊者 428、常悲慜尊者 429、大塵障尊者 430、光焰明尊者 431、智眼明尊者 432、堅固行尊者 433、澍云雨尊者 434、不動羅尊者 435、普光明尊者 436、心觀凈尊者 437、那羅德尊者 438、師子尊尊者 439、法上尊尊者 440、精進辨尊者 441、樂說果尊者 442、觀無邊尊者 443、師子翻尊者 444、破邪見尊者 445、無憂德尊者 446、行無邊尊者 447、慧金剛尊者 448、義成就尊者 449、善住義尊者 450、信證尊尊者 451、行敬端尊者 452、德普洽尊者 453、師子作尊者 454、行忍慈尊者 455、無相空尊者 456、勇精進尊者 457、勝清凈尊者 458、有性空尊者 459、凈那羅尊者 460、法自在尊者 461、師于頰尊者 462、大賢光尊者 463、摩訶羅尊者 464、音調敏尊者 465、師子臆尊者 466、壞魔軍尊者 467、分別身尊者 468、凈解脫尊者 469、質直行尊者 470、智仁慈尊者 471、具足儀尊者 472、如意雜尊者 473、大熾妙尊者 474、劫賓那尊者 475、普焰光尊者 476、高遠行尊者 477、得佛智尊者 478、寂靜行尊者 479、悟真常尊者 480、破冤賊尊者 481、滅惡趣尊者 482、性海通尊者 483、法通尊者 484、慜不息尊者 485、攝眾心尊者 486、導大眾尊者 487、常隱行尊者 488、菩薩慈尊者 489、拔眾苦尊者 490、尋聲應尊者 491、數劫定尊者 492、注法水尊者 493、得定通尊者 494、慧廣增尊者 495、六根盡尊者 496、拔度羅尊者 497、思薩埵尊者 498、注茶迦尊者 499、缽利羅尊者 500、愿事眾尊者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705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