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君主為什么都要誅殺功臣?不殺功臣的仁君最后結果是什么?下面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古代中國歷朝歷代的君主,在平定天下后,總會對功臣舉起屠刀。后世的文人,也會為此對前朝君王口誅筆伐,將他們斥責為“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之人。
然而,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不難看出其背后的根源。
史書的那些作者,通常也是文官集團中的一員。身為和帝王分庭抗禮的“臣”,他們自然不希望自己這個利益集團,遭到來自君主的無差別傷害。所以,他們詬病前朝君王清洗功臣的行為,似乎也是理所當然。
但站在君王的角度來看,又當如何呢?
自從秦始皇一統天下算起,中國的皇權政治,已經延續了千年之久。絕大多數的帝王,都成功集天下權柄于一身。他們心中很清楚,如果殺害功臣,必定會留下萬代罵名。但如果不殺功臣,或許會招來更為可怕的結局。
秦始皇
他們永遠沒有忘記周朝的前車之鑒——這個王朝任由功臣做大,最終卻招致了群雄并立的局面,王室的權力就此旁落,君王的子孫后代,幾乎變成了喪家之犬。
王權的旁落,不過是一道開胃菜,之后綿延近五百年的戰亂,才是致命的禍患。
(一)諸侯的分封與權柄的倒置
周朝在滅掉商朝后,便將昔日的開國功臣,分封為各地的諸侯。譬如立下汗馬功勞的姜子牙,便被封到了齊國。姜子牙的次子,被封到了紀國。紂王的長兄微子在投降后,被封到了宋國,昔日的商朝遺民,也大都隨他而去。因為他們很擅長做生意,所以“商人”成為了生意人的代名詞,宋國也成為了發達的商業國家。
除此之外,被分封到曹、蔡、管、衛等地的諸侯,無一例外都是武王姬發的親戚,基本上全是他的親兄弟。
齊國先祖姜子牙
在分封列國時,武王姬發的初始想法很好。在他看來,這些開國功臣和自己的親兄弟,都是對自己忠心不二的人。這些人可以管理封地,他可以通過管理這些人的方式,將整個天下握于掌心。
但每個人的心里,都埋藏著貪欲的種子。隨著時間流逝,這顆種子遲早會破土而出,并成長為遮天蔽日的參天大樹。
當中央政權尚且強大時,這些諸侯仍會宣誓效忠,而且不敢造次。當中央政權衰落后,這些諸侯崛起的機會,便已經近在咫尺了。
在西周被犬戎攻破后,周平王遷都洛邑(洛陽古稱),史稱東周。此時的周王室,已經變得極為弱小,諸侯反而在這個階段擴張了勢力,并且開始爭霸天下。當一個強國崛起后,它便會成為天下的霸主,周王室只是他們名義上的領導,但實際上,他們已經無法控制這些諸侯了。
人類只會服從強者,這是萬古不變的規律。歷朝歷代,都是如此。
在后人看來,周武王不肯殺害開國功臣,以及功臣的后裔,這當然是不折不扣的仁君。但他的行為,也招致了諸侯尾大不掉的結局。
(二)有錢真的可以為所欲為
周王室的衰落顯而易見,在平王東遷后,周王室不僅變得很窮,而且已經堪稱是寒酸了。
在《左傳·隱公三年》中,就有這么一段記載,“武氏子來求賻,王未葬也。”這件事情發生在周平王剛剛去世后不久。如果翻譯成我們現在的話,那就是這樣的:周平王雖然貴為天子,但他死后,都窮得沒錢下葬了。只能派遣使者來到魯國,央求魯國給點財物,從而幫助他把葬禮辦了。
有錢真的了不起
當經濟實力捉襟見肘時,連體面都維持不了,又何談尊嚴呢?但天下財富的分配,卻是此消彼長。本該流入王室的財富,此時已經落入了各大諸侯的口袋。最為鮮明的代表,便是姜子牙后裔所統治的齊國。
齊國的大臣管仲,是一位不世出的經濟建設奇才。在《管子·輕重戊》一文中,我們可以回溯管仲的經濟建設歷程。他以貿易手段,促使周邊各國成為高度依賴齊國的出口型國家,然后再擾亂其物價,促使其百姓紛紛逃到齊國。在勞動人口漸漸密集后,齊國更是大興鹽鐵,依山鑄幣,成為了東方首屈一指的富裕強國。
齊都臨淄還原沙盤,拍攝于淄博足球博物館
齊國富得流油,周天子卻窮得叮當響,王室的權力旁落可見一斑。當然,齊國仍然對天子保持尊重的姿態。《古文觀止》中有一篇文章,名叫《齊桓下拜受胙》。雖然齊桓公身為霸主,而且年歲很大了,但在周王室賜給他胙肉時,他仍然行了全禮,以表達對王室的尊重。
畢竟當時的齊國,并無能力一統天下,各國之間仍需相互制衡,所以齊國率先“尊王攘夷”,扛起了政治正確的大旗。而茍延殘喘的周王室,也得以存續數百年——但一呼百應的強權,早已徹底旁落,再無回歸的可能。
(三)誅殺功臣的典型案例
鑒于周王室的教訓,后世的很多開國皇帝,在對付功臣的時候都毫不手軟。譬如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便將這一點做到了極致。而被他誅殺的開國功臣胡惟庸,堪稱是誅殺功臣的最典型的案例。
胡惟庸曾一度做事謹慎,也因此頗得朱元璋的歡心。可當他官居丞相,坐上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時,他心中那顆貪欲的種子,便開始生根發芽了。根據《明史·列傳第一百九十六》的記載,胡惟庸不僅“獨相數歲,生殺黜陟,或不奏徑行。內外諸司上封事,必先取閱,害己者,輒匿不以聞”,而且還有“四方躁進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職者,爭走其門,饋遺金帛、名馬、玩好,不可勝數”的現象。
翻譯成我們現在的話,那就是:胡惟庸當了這幾年丞相,掌握了生殺大權和升官貶官的大權,有時候不奏報朱元璋,而是選擇自己直接決斷。下級官員如果送上密封奏章,他要先拆開瞅瞅,如果有人在罵自己,就藏起來不給皇帝看。
更可怕的是,他還收受了大量貴重的財物。按照中國人的習慣,一旦手里有了錢,多半會去買房置地。而每一次改朝換代的根源,無一例外都源于土地的兼并。出身貧苦的朱元璋,不可能不明白這一點。
最終的報應,也來得格外猛烈。在發現胡惟庸謀逆的罪證后,不僅胡惟庸被誅殺,與他有牽連的人無一幸免,累計達三萬多人。與胡惟庸有所牽連的勢力,幾乎被徹底拔除。
本以為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這次可是一人得道,雞犬不留。
或許你會告訴我,胡惟庸專權貪婪,死不足惜。其他被誅殺的功臣,未必人人和他一樣。這些人,真的該死嗎?
憑借開國元勛的功勞,功臣不僅能身居高位,或許還能蔭蔽子孫。《紅樓夢》中的榮寧二府,便是開國元勛的后裔。除了賈政之外,我們可以看看其他的賈府子孫,都是些什么樣的嘴臉?!
若再傳一兩代,恐怕連門口的石獅子,都落不得干凈了。
在歲月遷延之下,這些功臣和他們的子孫,很難說會變成什么樣子。若權柄掌握在他們的手中,這龐大的帝國,可能便會被這些世家大族拖入衰頹的軌道。
唯有帝王自身,才會嘗試成為帝國的力挽狂瀾者。所以,他們是貨真價實的“孤家寡人。
(四)殺功臣的本質在于哪里
很多人在分析“殺功臣”事件時,都會從帝王心術、人性本質、權力爭奪等方面分析。很少有人會從經濟基本面入手,去考慮資源分配與土地兼并的問題。
殺功臣固然是為了鞏固皇權,但它的本質,其實是通過財富的二次分配,將資源分配權重新握于掌心。
殺功臣的本質,是讓舊貴族隕落,讓新貴族崛起。只有給新貴族分到一塊大蛋糕,才能換取他們的忠誠。否則,舊貴族將一切利益壟斷,上上下下都是鐵板一塊,一旦開國君主去世,繼任的君主又經驗不足,很快便會被諸侯架空。而想要上位的新人,是會向效忠被架空的君王,還是會效忠這些大貴族呢?其答案不言而喻。
然而,二次分配本身是一個刺刀見紅的殘忍過程。任何既得利益者,都不可能乖乖讓出利益。所以,朱元璋們向功臣舉起了屠刀。當功臣勢力被徹底拔除后,一切資源都被并入皇室之手,二次分配也得以被繼續推行下去。
什么意識形態,什么人性,什么權力的游戲,什么帝王的心術,都是過眼煙云。唯有經濟基本面和生產資料的分配,才是決定帝國興亡的關鍵。
中國歷朝歷代,只要是君主專制開國建業的,都是“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這樣一個規律,統治者不僅殺功臣,親手足也自相殘殺,就是為了奪權或固權,特別是泥腿子出身的劉邦和朱元璋,殺的最狠,因為他們白手起家,沒有根基沒有勢力,靠著一幫底層將領成就霸業,既然當皇帝這么簡單,那誰坐不是坐呢,所以要將一切危險和隱患扼殺在襁褓中,那就是殺。
劉邦說,不關我的事,都是那老婆子干的,最毒婦人心呀。
君王成事以后都要殺功臣,這是什么道理?因為老皇帝有顧慮,自己當皇帝這幫功臣還算服,最起碼一起扛過槍,但自己老去后,接班的皇太子能否讓這幫功臣信服,能否抵擋得住這幫老臣是個問題,所以任何事情沒有絕對的對錯,站在劉邦和朱元璋的立場上將心比心,一定會有足夠的理由,對這些手握實權的功臣屠殺干凈,有人說,革命成功了功成身退,隱居起來不就行了嗎?
朱元璋說,日防夜防,家賊難防,到頭來都白忙活了。
想當年春秋戰國時,范蠡幫著越國滅了吳國,范蠡立馬隱退,而他的好友文種猶豫之下就被越王勾踐殺了,然后追殺范蠡,雖然早有準備范蠡還是幾經輾轉,越國、齊國、宋國,幾次化名,幾次隱居,就是為了逃脫統治者追殺,因為范蠡名氣太大,能力太強,被任何一個君主請出山,都會立刻強大起來,成為自己的敵人,就算隱居起來也不放心,只能趕盡殺絕。明朝劉伯溫也是一樣,神機妙算,能力太強,功成名就后告老還鄉回浙江,可是浙江的起義將領,當年跟朱元璋的死對頭,方國珍、李伯升等人還活著啊,雖然歸順了明朝,如果哪天反了,你劉伯溫再搭個伙,搞點事不是太容易了么,所以怎么都要給弄死。
李淵說,打鐵還需自身強,咱不怕。
而唐朝和宋朝開國與其它朝代稍有不同,首先李淵帶著幾個兒子起事,他們可是關隴世族集團,能開府建牙的,起義前就有自己的軍隊,所以李淵建立唐朝時有著堅強的軍事后盾,而且家族人丁興旺,所以李淵李世民沒有大肆屠殺開國功臣,但也殺了一些,比如吳王杜伏威父子倆被李淵給剁了,開國宰相劉文靜以謀反罪被李淵處死,長孫無忌被李治給逼得吊死了;而宋朝趙匡胤、趙光義這哥倆,沒有經過戰亂,黃袍加身就當了皇帝,所以搞了個杯酒釋兵權,把軍權收歸自己,消除了隱患,如果那些將領不交出兵權,你看趙匡胤會不會挨個給剁了?
其實不僅是秦國,中國歷朝歷代的君主都容不下功勛卓著的功臣。秦國歷代的君主確實殺了不少的功臣,但秦始皇作為千古一帝,卻沒有誅殺功臣。功臣功高蓋主,嚴重影響了君主的權威,為了自己的統治,秦國的君主誅殺了很多的大臣,我們就來具體看看。
秦昭襄王時期的大將白起,擔任秦國大將30多年。幫助秦國打敗了楚國,攻陷了楚國首都郢城,后來又在與趙國的長平之戰中,打敗了趙國,坑殺了40多萬趙軍。因為白起的功績,他被封為武安侯,可后來因為功高蓋主,得罪了秦昭襄王的舅舅,被賜死于杜郵。秦始皇的大將王翦,率領大軍攻克趙國,統一了三晉。隨后又帶領60萬大病,滅了楚國,實乃嬴政統一六國的最大功臣。可王翦為了避免和白起落得一樣的后果,無論秦始皇怎么挽留,都堅持告老還鄉,不問政事,才落得一個好結果。
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帶領秦國走向了富強,卻因為變法觸及了國內貴族的利益,最終被車裂而亡。呂不韋是秦始皇父親從趙國回到秦國的最大功臣,嬴政繼位以后,呂不韋被封為丞相,權傾天下。可后來呂不韋卻因為秦國內亂受到牽連,不僅被罷官,還在流亡途中飲酒自盡。
其實,總的來說,秦國并沒有怎么殺功臣,很多官員和大將最終都得到了善終。相比于朱元璋和劉備,在對待功臣這一方面,秦始皇可謂是相當仁慈。
劉希誅殺三位丞相都是有原因的,第一位丞相韓歆,上書言辭激烈,引起劉秀不滿被誅,第二位丞相歐陽歙,替犯罪的大臣說話,被誅,第三位丞相戴涉,因為舉薦的大臣有錯,按照漢朝的律法,牽連被殺!
比如古代最完美的皇帝——漢光武帝劉秀。
事實上,并非所有開國皇帝都會像漢高祖劉邦和明太祖朱元璋那樣誅戮功臣,比如東漢開國皇帝劉秀。明末學者王夫之曾稱贊劉秀道:“三代之下,君臣交盡其美者,與光武為盛焉。”大意即自夏商周三代以來,直至明末清初的兩千余年中,與臣下關系最為融洽的當屬東漢光武帝劉秀。
▲王夫之塑像
劉秀雖然是以漢室宗親身份奪得天下的,但其家境與蜀漢昭烈帝劉備一樣,都是平民百姓,青少年時還是當地有名的種田能手。只是由于王莽篡漢,劉氏興兵討伐,劉秀才與哥哥劉縯一起參軍伐新。昆陽一戰,劉秀以少勝多,徹底擊敗王莽新朝政權,后來又割據河北并召集人才。發展壯大后,劉秀陸續擊敗其他諸侯,最后順利稱帝登基,建立東漢王朝。
▲王莽劇照
在掃平天下的過程中,劉秀麾下先后涌現出馮異、鄧禹、耿弇、馬援等杰出武將,世人將其稱為“云臺二十八將”。這些開國功臣的結局之所以不像前漢那樣,主要靠的就是與光武帝劉秀關系匪淺,而劉秀也因此被世人冠以“仁君”美譽,與臣下的關系被作為后世君臣關系之榜樣。劉秀能做到這些,固然有宅心仁厚的因素在內,但對于帝王而言,這并非決定性因素,主要還有三大原因。
▲綠林、赤眉起義路線圖
第一,劉秀稱帝乃是天命所歸。兩漢之交,民間流傳著一個神秘預言,而且在劉秀還未出生時就已廣為流傳并被明確記載于史書之中,即“劉秀當為天子”。預言傳開后,民間出現一本名為《赤伏符》的書,專門講述劉秀如何力挽狂瀾重建大漢的事情。此事看起來有些匪夷所思,像是有人故意為劉秀登基造勢,但不論如何,民間百姓都認為劉秀乃是天命所歸的正統皇帝,若有人敢起兵造反,百姓們是不會支持的。另一方面,大臣們也因為這一預言而對劉秀服服帖帖,根本不會萌生取而代之的想法,而且也順理成章地認為劉秀后裔也是天選之人。直至劉秀孫子漢章帝即位,都沒有大臣敢挑戰皇權。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6968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