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字碑只有武則天有嗎?無字碑是用來做什么的?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中國歷史上武則天是唯一位正統的女皇帝,她死后的無字碑更是被后世諸多談論,可是你知道么同樣無字碑的不只有武則天,明十三陵就有十二座是無字碑。
武則大在公元623年出生于利州(今四川廣元),14歲人宮,成了唐太宗后宮的一名“才人”。盡管她曾是先皇的人才,盡管大臣長孫無忌和褚遂良聯名反對,她仍然以她的才于、機敏和陰毒,登上了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皇后之位。登上后位之后,她絕不寬恕自己的對手,褚遂良被貶愛州(今越南清化),老死于此;長孫無忌被誣企圖謀反,先貶黜州,繼而賜死。
高宗多病,不大管事。660年開始,武后幫著批閱奏章,674年,正式參與政事。683年高宗去世,中宗李顯即位。684年,武后廢李顯為廬陵王,立李旦為睿宗。690年9月,她宣布改唐為周,自稱圣神皇帝。自此,她達到了權利的崩峰,她正式在位13年,主持朝政則達40年之久。
武則天是極富心計面又有幾分霸氣的女人,她在總結她一生功過的墓碑上為什么不著一字呢?
或許是她傲氣十足,認為她統治的兒十年里,功德大得無法用文字來表達?或許她于垂暮自己樹碑立傳?或許她聰明絕頂,深知她的一生功過相雜,會引起后人議論,干脆留下一無字墓碑,功過由人評說。
明十三陵有十二座是無字碑這是怎么回事呢?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境內的天壽山旁,自永樂七年(1409)開始,兩百三十余年的時光中,這里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寢。此外,還二十三位皇后,兩位太子,三十余名后宮妃嬪都長眠于此,明十三陵是世界上目前規模最大的一處皇家陵寢建筑群。
但是在明十三陵,除了思陵之外,其他的每座陵寢都有一座只字未刻的空白的石碑,這些石碑被稱作無字碑。這是為什么呢?清朝的乾隆皇帝也注意到了這件事,并且曾經提出了疑問:"明諸陵,唯長陵有圣德神功碑文,余俱有碑無字。檢查諸書,唯徐乾學《讀禮通考》載,唐乾陵有大碑,無一字,不知何謂?而明諸陵效之,竟以為例,實不可解也。"
我們知道,在古代不論皇帝的實際政績的好壞,他的陵寢前都要留下一座石碑來贊美他的功績。但是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沒有什么文化,還很討厭文人的那套虛偽做作的說辭,認為這些刻在石碑上的溢美之辭不過是多此一舉,是在沒有必要。朱元璋曾說道:"皇陵碑記,皆儒臣粉飾之文,恐不足為后世子孫戒。"所以在洪武二年(1542),皇陵的碑文剛剛被翰林學士撰寫完成時,他就廢掉了這篇碑記。"親制文,命江陰侯吳良督工刻之。"以這件事為開端,皇帝陵寢的碑文由繼承的皇帝撰寫就成了定制。
但為什么后來的陵寢都沒有碑文了呢?
這是因為在仁宗之后的皇帝們,陵寢前都沒有立碑,直到世宗時才開始著手修建。于是新建的長、獻、景、裕、茂、泰、康七陵碑文的撰寫重任都落在了世宗一個人身上。而碑文的撰寫可沒有那么容易,首先是因為太難寫了。仁宗為明成祖寫的碑文洋洋灑灑三千余字,可謂是極盡贊美之詞。而新立的碑文需要有新的創意,并與之前的碑文有所不同。而世宗要寫七個風格不同的碑文,還得在文字、文意上與仁宗所寫的碑文有所不同,這實在是太難了。
其次,碑文的撰寫需要對墓主的情況有詳細而生動的了解,但是世宗和之前的皇帝相隔太久。要了解他們的生平事跡只能通過各位皇帝的《實錄》,但是作為一國之君,世宗又怎么可能有時間每日伏案翻閱資料呢?更何況,每位皇帝的政績差異很大,仁宗與宣宗在位時都做出了貢獻,大可以抒發贊美之詞,但是像英宗這種在政治上沒有作為的皇帝的碑文可就難寫了。
這些困難讓世宗直接放棄了撰寫碑文。既然這七陵的石碑都是沒有字的,那么后來的永、昭、定、慶、德五陵也沿用了這一制度,均建造了沒有字的碑亭。這樣十三陵中的十二陵立下的都是無字碑。但是歷來還流傳著另一種說法,那就是認為皇帝的功德太大,以至于語言都無法表達,所以就干脆一個字也不寫,任由后人評斷。
對此你有何不同的見解呢?
?武則天是中國第一也是唯一的一個女皇帝。她的乾陵無字碑也是我國古代歷代帝皇中絕無僅有的墓碑(有人認為泰山玉皇頂玉皇廟上的無字碑是秦始皇或者漢武帝所立,但畢竟少了一份證據)!
? 對于很多人質疑武則天立無字碑的種種目的,我認為也許這就是她所要追尋的超然吧!畢竟她該享受的榮華富貴都享受了,人情冷暖,爾虞我詐的事該經歷的也都經歷了,洗盡鉛華,能追求的就是超脫和自由了!
?有人說,武則天立無字碑是為了夸贊自己,表示功德無量碑文不足以書,其實不然!武則天榮登九五,作為千古一帝,她已經不需要再通過碑文來彰顯自己了,歷史會記住她的!
也有人說,武則天立無字碑是自知罪劣深重,不敢立無字碑。我想說作為一個殺伐果斷的武周女皇,她又何曾怕過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在這等帝皇心術之下的皇帝豈會因為介意別人詆毀自己?
? 還有人認為。這是武則天有自知之明,是非功過留給后人去評論!相比較而言,我是最認同這種說法的!但是武則天非常人,代天牧民,她又何曾介意過后人的評論?料想她當年初見李世民也曾像劉邦見嬴政那樣感慨‘大丈夫當如斯也’,料想她當年見到李治的庸碌也曾像項羽見嬴政那樣感慨‘吾當取彼而代之’吧……
? ?武則天,她只是在用自己的能力描繪一幅屬于自己的霸業宏圖,只是在為老天繳納一份自己的答卷罷了,就像我們考試的答卷,是非對錯就擺在那里了,又何必我們自己去鑒別對錯,又何必世人、后人去置評?
由于長期關注帝王陵墓的保護問題,我簡單說說這個問題。
在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則天合葬的乾陵朱雀門外東側立著一通高大的石碑——無字碑。這通石碑高七米五、寬兩米一、厚一米五,重量達到了百噸,堪稱唐代第一碑。
至于武則天706年入葬乾陵之后,為什么會立這樣一通沒有刻文的石碑,歷來眾說紛紜。大體有以下幾種代表性的說法:一是“功過后人說”;二是“功高無須說”;三是“佛悟不必說”;四是“中宗未刻文字說”等。
我們知道,石碑本來就是作為樹碑立傳,記述功德之用。在高宗李治死亡之后,武則天懷著十分傷痛的心情,在洛陽寫下了洋洋五千一百字的《述圣記》。在這篇文章中,武則天高度評價了唐高宗李治的一生,并把高宗一朝的功績歸于高宗,其情可以說濃烈,其心可以說拳拳。在這篇文章寫好之后,武則天讓中宗李顯書丹。
684年五月,武則天安排睿宗李旦陪護李治的靈柩回到長安,八月李治入葬乾陵。按照武則天的要求,睿宗李旦把《述圣記》刻成石碑立在乾陵朱雀門外西側。
而神龍政變之后,武則天被拉下了皇帝位子,中宗李顯重新登上了皇帝位置,李顯的智慧韜略都比母親武則天差了八條大街,他不可能從容地安排武則天的喪葬之事,也沒有人能夠給武則天寫出一篇像模像樣的碑文。而石碑已經磨制好了,就索性立起來。
我們說,乾陵立的無字碑不是武則天的心血來潮,不是她的創造,那時候,她哪有情致給歷史制造一個懸念呢?
當然,后世有人在這塊石碑上雕刻了文字,有人說是金文,也有人說是女貞文字(郭沫若考證的結果),當然還有一些有人的題刻。
說起來很有意思,就是這樣一塊沒有來得及刻文的石碑,恰好成為乾陵魅力的一部分,讓后人們說道了一千多年。
1.武則天自知罪孽重大,感到還是不寫碑文的好。因為武則天是以阿諛奉承的手段取得信任,從地位較低的才人,爬到掌握大權的皇后,最后取得皇位。在她當政這些年,任用酷吏,實行告密和濫刑的恐怖政策,危害了國家的統一。
2.武則天立無字碑是為了夸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并非文字所能表達的。
3.武則天是一個有自知之明的人,立“無字碑”是聰明之舉,功過是非讓后人去評論,這是最好的辦法。因為武則天有可以肯定的地方,也有應該否定的地方。
4.為維護道家統治,防止儒家登臺,把儒生殺的血流成河,武則天知道歷史多數是儒家編寫,如果不立此碑,那一代女皇的名聲將徹底成黑。
擴展資料:
最著名的兩塊無字碑為:泰山登鳳臺下的無字石碑。據傳言是為了秦始皇所立,也有傳言說是為了漢武帝所立。“初疑無字碑,瑩潔誰敢文。又怪玉女井,高覺何有問”。以及陜西唐高宗李治、皇后武則天合葬乾陵,陵區有武則天的無字碑。
乾陵無字碑,為武則天所立。位于陜西省咸陽市區西北方五十公里處的乾陵。在乾陵司馬道東側,北靠土闕,南依翁仲,西與述圣紀碑相對,奇崛瑰麗,巍峨壯觀。
武則天豎立巨碑的初衷就是為了給自己歌功頌德。完整巨石,通高7.53米,寬2.1米,厚1.649米,重達百噸。高大雄渾,巍峨壯觀。與西邊的“述圣紀碑”相對應。其位其勢就足以表明了立碑者的主旨和自我評說。再者,碑上的圖飾更表達了一種豐功偉績。
碑首刻有八條纏繞生動有力的螭龍,左右兩側各4條。螭是古代傳說中—種沒有角的龍。碑身兩側刻有龍騰若翔的“升龍圖”,高4.12米.寬1.19米,龍爪鋒勁尖利。身軀矯健扭功,栩栩如生,這是迄今為止見到的最大的升龍圖像。
碑座陽面正中線刻“獅子圖”,長2.14米,寬o.66米。圖中雄獅昂首怒目,十分威武,其馬卻屈蹄俯首,非常溫順。整個“無字碑”渾然一體,雕刻精美,不愧為中國歷代群碑之冠。它已經強烈向世人展現豎碑者非同凡響的豐功偉績了!如此紋飾蓋為碑文鋪墊造勢的。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無字碑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6900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