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行軍是吃什么的,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中國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歷史,經歷過的戰爭不計其數,我們所關注的一直都是戰爭的成敗,卻很少了解那漫漫征途,士兵們是如何度過的。看過古裝劇的我們都知道一句話,“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很長一段時間,我都認為這句話的意思是在打仗之前,先派一隊人馬把糧草送到戰場,然后大部隊隨后再到。
到后來,我才知道它的意思是說出兵之前,充分做好糧草的準備。糧草也是戰局成敗的關鍵,所以它歷來是戰爭的重中之重,開打之前,一定要確定糧草無虞。但是你真的很難想到這些行軍之人吃的是什么!
行軍打仗吃的東西自然不會太好,它們要易于儲藏和攜帶,同時也得讓人能吃飽,有力氣去打仗,因此他們吃的食物就有很多限制,主要是粟米,燒餅和肉脯。粟米指的是小米,可以熬成粥,容易制作還富含營養。粟也是西周以來我國古代主要的糧食作物,原產于北方黃河流域。我國自古以來都是民以食為天,所以有關吃的想法是層出不窮,古時行軍吃的燒餅是我國的傳統面食,就是和面發酵,加以輔料,然后入爐烤制。它也是行軍的干糧首選,清朝咸豐年間,曾國藩出兵鎮壓太平軍,急需干糧,他們當時帶的就是燒餅。
打仗是個力氣活,只吃面食肯定是不行的,必須得有肉,一般是粗糧為主,肉食為輔。所以很多軍隊都會帶一些風干的牛肉,有時幸運的話也可以捕食一些野味。行軍條件艱苦,吃的食物也只是為了果腹,無甚美味可言。古時有一種東西叫醋布,就是把布用醋和鹽反復浸泡,曬干,最后就能得出“醋布”了,軍隊行軍打仗,士兵都需要帶上一塊這樣的布,沒什么重量,攜帶輕便。在吃飯時,剪下一塊來,放入鍋中,和軍糧一起煮,以此來讓飯食有點味道,也更容易下咽。
如果行軍打仗做不到糧草先行,士兵很容易士氣低落造成軍心不穩。有時只能以野菜樹皮充饑,更有甚者以人為食,這都是真實發生過的,為了活命,沒有什么事是不能做的。這都是我們現在所想象不到的。
在中國歷史長河中,朝代的更迭都是伴隨著鮮血的,就算是在王朝的穩定期間里,也還是會有大大小小的沖突,比如匈奴騷擾邊界、游牧民族攻掠城池等等。雖然百姓一直渴望社會太平,能夠安居樂業,但不可否認的是,戰爭還是不可避免地會存在,沒辦法,這就是封建社會的一個大的bug。所以每個朝代都會備足軍費軍糧,培養軍隊,好在戰事起的時候能壓下叛亂。而叛亂的軍隊也會籌集軍費軍糧,招兵買馬。
說到這里,電視劇里說的給戰士們運糧草,運的都是什么呢?要知道,古代可沒有現在這么多的速食品,什么方便面啦、餅干啦、罐頭啦、八寶粥啦,古代通通都沒有。給戰士們運糧草,最開始運的就是大米,因為那個時候的農業人們只種了稻谷一類的。后來慢慢地,人們發現小麥的收成不錯,而且也能填飽肚子,于是后面就主要都是小麥了,關鍵是小麥還輕啊,運送也方便。到了明朝后,隨著對外的貿易,開始出現了紅薯土豆這類的食物,但還是以小麥為主。
古代的戰爭也是極其殘酷的,戰場上廝殺的戰士們沒有那么多的時間花在吃飯上,他們一般都是直接燒好了水,就把小麥直接放進去煮,我們在電視劇里看到的是真的算是吃得很好的了。偶爾他們打了勝戰,或者主帥想要鼓舞一下士氣的時候,這時候他們就會開始吃上肉,這樣的機會不多,而且肉基本上都是在野外狩獵的,也是要看運氣的。更多的時候,戰士們還是餓著肚子在廝殺的,憑的是心中的熱血和胸口的一口氣。
因此,在打戰的時候,糧草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糧草充足的軍隊,軍心會更穩一點。
首先不同的朝代軍糧的種類與配置肯定也是不同的,主要是根據當時打仗一方的經濟實力,如果是盛世的話可能吃的好一點,如果是即將滅亡的王朝軍糧很可能就不是糧了。
古語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所謂糧草,糧就是給人吃,草就是給馬匹牲畜吃的!下面我們看一下古人行軍打仗吃什么!
中國古代軍隊主食主要是小米,大米和麥子。看起來還不錯,但是大米和小麥產量很低所以百分之八十吃的都是小米。而且古代軍隊最慘的是菜。普通士兵是沒有機會吃菜。所以在軍營中,士兵們的副食主要是兩樣,大醬和腌菜,因為打仗需要耗費體力吃點咸的能補充體內鹽分!漢軍每兵有3升咸鹽配給,主要可以制作咸肉,咸魚和各種咸菜。唐軍一天給小米2升,鹽半合。一年糧食七石二斗。
一般大軍出征會有一頓大餐。比如唐軍出征宴會則非常豐富,出 征宴會食譜包括,一人2升酒,2斤牛肉,5合白米,2張薄餅,饅頭1枚,蒸餅1枚。散子一枚,食羹三合,菜5兩,還有牛羊的頭肉和蹄子,醬羊肝,醬豬肝, 鹽三分之一合,醬半合,姜1兩,蔥3兩,醋一合。當然這只是記載,按理說普通士兵應該吃不到,軍士長還差不多。
相對來講北方的游牧和漁獵民族最主要的軍糧就好很多了他們吃的主要是是風干肉。一頭上百公斤牛肉經過風干加工,變成十幾斤二十幾斤的肉干,隨身攜帶出征。
最惡心的就是,吃人肉現象比比皆是,比如打敗仗,或者迷路,或者遭遇多日圍城,糧食沒了城中動物甚至連老鼠都吃光了,最后只能吃人肉了。
俗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為了當上皇帝,爭搶地盤成了常態。人是鐵飯是剛,吃飯在我們平時的生活中是很重要的環節,對于軍隊來說那就是更重要的了。那么,在幾千年之前中國古代,運輸條件差,道路情況又異常復雜,那發生戰爭的時候,士兵們吃的什么呢?下面小君就帶大家看下各個時期的士兵們吃什么。 第一是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還是半游牧半漁獵的時代。實行的是一日兩餐制,飲食結構中糧食處于主導地位,黍和栗雖然在當時都有種植,但基本是看天收割。沒有先進的機器和種植方法,只能依靠自身的辛勤耕耘才能獲得少量的糧食。所以很多的時候吃的是野菜,樹皮樹葉等充饑。而士兵們要操練演習,上陣殺敵,肯定是食不果腹。吃不飽肯定也就沒有力氣上戰場保家衛國的。饑不擇食的士兵們,會把俘虜的敵軍或者戰馬當軍糧。 俗話說兵未動,糧草先行。第二個是三國時期,大批的西北游牧民族向中原遷徙,人們采用分食制,主要的食物以米、麥、大豆為主。當時,士兵們行軍打仗,需要自己帶五日的干糧,這時候的干糧就是一石的米,洗干凈蒸熟,曬干,然后再放進鍋里面蒸,再曬,反復多次之后才能有二斗的干糧。雖然農業生產水平低下,但是動物遍野,這個時候吃不飽的將士們就會去狩獵來改善伙食。很多的時候是抓到什么吃什么,當然抓不到的時候也會采摘野果子來充饑。 然后就是五代十國,當時處于唐宋變革之際,這個時期農業方面以經濟作物的生產變化最大。水果、藥材、桑蠶等種植業以及水產養殖方面都有很大的改善。那時候,由于發酵技術還沒有普及,士兵們吃的都是死面做的餅,吃多了不容易消化。于是便有了戰士們的埋鍋造飯。士兵們把面做成面片,放到水里煮著吃,叫做湯餅。行軍時根據不同的戰術需求,干糧的儲備量也不一樣。有時候為了輕裝前進,就準備兩三天的糧。 最后就是明清時期了,這時候北方的小麥種植普及,富碩的南方也開始了大面積的種植水稻,稻麥占據了軍糧的半壁江山,士兵的生活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這個時期的軍糧為廣大吃貨研發了新品種----穿孔燒餅。出征時,幾乎可以看到士兵每人都背一串燒餅。做法是把燒餅里面的水份暴曬去除,吃的時候就和水一起泡著吃,或者直接就著咸菜。此外,蔬菜之類的也會有配給,但不多,由于保鮮技術的落后,就很難得到蔬菜水果之類的東西。 皇帝不差餓兵,軍無糧則散。中國有諸多關于軍糧重要性的警句,無論什么時候,士兵只有吃好睡好,才有能力穿戴沉重的裝備行軍作戰。大家對古代的軍糧有什么看法呢?歡迎留言評論哦!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6784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