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寇的出現可以說是一個封建王朝歷史發展中必然會出現的情況,面對由貴族、官吏、鄉紳組成的壓迫集團,被壓迫的階級只能反抗求一條活路,明朝末年也是如此。
但是明朝末年的流寇和大家的認知又有所不同,很多人覺得流寇的主力是活不下去的農民,但其實并非如此,雖然破產農民占了流寇中的絕大多數,但階級的局限性讓他們注定不可能是其中主力。
那么誰是流寇中的主力呢?明朝《平寇志》給流寇的組成做了一個簡單的分類:“一亂民、一驛卒、一饑黎、一難氓”。或許為了顧及明朝最后的顏面,又或是其他原因。書中少劃分了最關鍵、也是最先掀起反抗大旗的那一群人——軍人。
陜西是流寇最先起家的地方,在陜西最先對明朝發難的正是駐守邊關的邊軍。
關于明朝的軍屯制度,相信大家都有所耳聞,明初不花一文錢養百萬兵的制度此時早已變成了貪官污吏、皇親國戚們斂財的工具,軍戶的日子生不如死,即使沒糧吃飯都不能外出要飯求條活路,在這種情況下,邊關的軍戶們首先造反了。
在崇禎七年南京右都御史唐世濟向崇禎的奏疏中就寫道:“延綏以北為逃兵,為邊盜,以南為土寇,為饑民”。
在這些造反的邊軍中,張獻忠就是其中代表,他生在柳樹澗堡,后到延綏鎮投身邊軍,因為犯了軍法被踢出了軍隊,然后干脆組織家鄉軍戶一起造反。
《明史·楊鶴傳》也曾提到最早的流寇其實就是饑餓的邊軍,“三邊饑軍應之,流氛之始也。”
邊軍的加入讓本來一盤散沙的農民們一下有了主心骨,受過軍事訓練的他們能夠領導饑民,訓練他們,最終讓一群農民能和明朝最精銳的軍隊掰掰手腕子。
如果沒有這些邊軍,那么饑民會變成什么呢?明朝御史姜思睿在書中提到:“饑餓待死,散為盜。”可見沒有這些邊軍,饑民們最多會成為土匪盜賊,斷然不會成為“農民起義軍”。
除了邊軍,還有一種人的加入讓起義軍從星星之火轉為了燎原之火,那就是驛卒的加入。
裁撤驛卒肯定是昏招中的昏招,大家別以為明朝驛卒就是咱們現在的郵遞員,驛站和驛卒實際上是明朝軍隊的后勤保障系統,傳遞文件,送封信只是其中的一項業務。
驛站和驛卒最關鍵的任務是保障明朝軍隊后勤的正常運轉,比如糧食和武器,都是要依靠驛站來進行流轉的。像是陜西這種邊鎮,一所驛站可能會有幾百名驛卒,比如最有名的雞鳴驛建有長2330米的包磚城墻,墻高達12米。
《明史·流寇傳》中提到:陜西、山西依靠驛站吃飯的驛卒都沒飯吃了“俱從賊,賊轉盛”。
李自成老家陜西在崇禎年間有多少所驛站呢?足足78所。大批量準軍事后勤人員被裁撤,沒飯吃的他們也只能投了流寇,這下好了,起義軍里還多了很多專業的后勤保障人員。
即使有邊軍和驛卒的加入,正常情況下起義軍也斷然不是明朝官軍的對手,可明朝仍舊橫征暴斂,讓一波又一波的農民活不下去加入了起義軍,甚至連明朝官軍都擺脫不了被盤剝的命運,山西巡撫的勤王軍和延綏總兵的勤王軍因為糧餉問題不戰自潰,干脆也加入了起義軍。
如此的橫征暴斂不得人心,明朝的滅亡可以說書板上釘釘的事了,即使沒有李自成,也會有張自成,王自成來推翻明朝。只可惜起義軍推翻明朝后,又遇到了清朝這個強勁的對手,將打下的江山拱手相讓。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6712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