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明朝禁忌,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快來看看吧!
在我國的古代,皇帝是天地之間最為尊貴的人,有句話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說白了就是能看得見的東西,都是皇帝一個人的私有財產。正因為這至高無上的權力,很多看看似平常的的事情,可是在皇帝那里就成了忌諱,這些家伙講究太多,甚至能干擾到百姓的正常生活。
比如在大明王朝,皇帝個個都姓朱。朱,音同“豬”,皇帝諱朱,所以其他人就得避諱這個字,比如在民間百姓如果想喊“豬”,賣豬肉、殺豬之類的話,都會讓敏感的朱家人覺得難受,如果有誰敢大呼“豬”的,皇帝聽說了肯定會不高興,一般都會被抓起來重打幾十大板。
那大家要問了,不讓喊“豬”,那百姓該管豬叫什么?叫貓狗也不合適啊!其實朱元璋早就給人們想好了,用“豕”或者“彘”,來代替“豬”的稱呼。這樣一來皇家的姓氏是避開了,那這種事就算完事了嗎?顯然不是,避開了姓氏,那還有名呢!比如朱元璋的“元璋”二字,已經被皇帝占用了,那其他人就不能再用了,不然那就是有不臣之心,也要被重罰。
明朝有位開國將軍叫徐達,此人一生追隨朱元璋,立下了許多戰功,即便是幾百年后的今天,很多人也能記得住他的名字,可想而知此人當時有多么顯貴。他的一個兒子名叫徐允恭,這個名字聽起來文縐縐的,似乎很有一番意義,起初這么叫是沒問題的,可是不料后來朱元璋的孫子,建文帝朱允炆,他的家人認為這個“允”字好,所以就拿這個作為他的名。
這下徐允恭就尷尬了,雖然這個“允”字是他先用的,奈何人家新皇帝喜歡上了這個字,于是為了避諱,無奈放棄了自己的這個名字,改名為壽輝。徐壽輝這個名字聽起來固然更有氣勢,似乎更好點,可是因為皇帝的特權而無奈改名,還是讓他有點憋屈。
其實在封建的古代,這種避諱的情況非常常見,甚至因為這事,會引發大案。比如在清朝的雍正年間,有一次考官出了試題,里面引用了詩經里面的一個詞,后來有人考證一番,說這詞暗含“雍正”會死的意思,后來這位出題的官員,居然因此被殺頭!
到了乾隆時代,朝廷因為內閣官員引用卦辭,里面含有“乾”和“龍”,居然也有官員因此說這組合一起就是“乾隆”,沒有避諱,而且卦辭也不太吉利,所以說這位內閣官員有罪。后來乾隆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居然就真的治了這位官員的罪,因為一個卦辭而斬殺了朝廷大官。
所以在古代,除了皇帝以外,任何人都得活得小心翼翼的,因為規矩太多了,一個不小心就會被人抓住小辮子,就連起個名字,都得好好研究是不是犯忌了,也許古人多起些“狗兒”“狗剩”之類的名字,原因就在于此!
1,明朝末年,朝廷基本上已經爛掉了,即時沒有清朝,沒有李自成,也有其他人的。繼續的發展是不太可能的,明滅之前幾十年,也就是萬歷年間,資本主義萌芽在明朝南方出現,但是這種萌芽是不可能發展起來的,為什么,兩個原因,第一,沒有航海貿易,中國明朝航海貿易最鼎盛的時期是嘉靖年間,但是有那個大名鼎鼎的胡宗憲。第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農民不斷失去土地,在英國,這種情況下,出現了大批無產者進入城市打工,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大量勞動力的現象。但是在中國,這些無產者卻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流賊。對社會產生的是消極的影響。
2,中國能走多遠,這個話題不太好說,我認為如果沒有外力的情況下,什么時候精神財富完全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也就是說精神財富完全和物質財富不成比例的時候,中國會出現動亂
明朝滅亡有很多原因,但不可以忽視的是崇禎皇帝本人的性格問題,可以說明朝就是讓這位爺給折騰散的。因為他當政 17 年,有大量的機會可以補救,大量的機會可以挽狂瀾于既倒,但是他沒有做到。崇禎皇帝的整個大明亡國的悲劇,就是他個人的性格悲劇。
評價崇禎皇帝的一個很有意思的說法:「一位不耳聲色,不近聲色,勵精圖治的年輕君主,是如何起早貪黑、辛辛苦苦,走上破家亡國的不歸之路的」。
崇禎皇帝跟大臣關系不好,這個在明代歷史上,甚至可以說整個中國歷史上,也是一個孤例。
——————
1644 年 4 月 22 日晚上,紫禁城已經在一片黑暗之中,皇城宮門已經下鑰。半夜,一名中年男人開始圍著紫禁城跑圈,他披頭散發,一邊跑,時而還停下來捶胸頓足,呼天搶地。
這個人是誰?就是大明王朝的最后一任皇帝崇禎。當天晚上鬧騰了一夜,第二天早上,他仍然堅持了自己 17 年來一直堅持的一個好習慣,準時上朝,和閣臣們見見面。但是見面已經沒有用了,因為這個時候,李自成的大軍已經把北京城包圍得嚴嚴實實了,跑不掉了。君臣相對,唯有落淚而已。
據野史記載,這一天早朝,崇禎皇帝還做了一個提議,說先生們,我們要不要去奉先殿完事?奉先殿是什么地方?就是宮內祭祀列祖列宗的地方,相當于太廟。什么叫完事?就是一起去死。先生們,我們一起去死好不好?結果閣臣們面面相覷,沒有一個人接茬兒。
看到這一點,你也基本上知道了,大明王朝已經油盡燈枯、樹倒猢猻散。4 月 24 日傍晚,崇禎皇帝擺了一桌家宴,把自己的妻兒老小都叫來喝酒、吃菜。吃完之后,掏出寶劍說,事已至此,我們都沒有活著的顏面了。
這個時候你再看崇禎皇帝旁邊坐著的周皇后,這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賢惠皇后,他們夫妻感情也非常之好。周皇后這個時候就說了一番話,我們先撂下,總而言之,不會是什么「妾身實在做不到,妾身這個正當年華不愿意死」這種話。人家周皇后說完這番話之后,非常從容地一轉身,回到后宮就自縊身亡。
留下來的崇禎,派人把自己的三個兒子易容化裝送出城,然后面對自己的一雙女兒,他掏出寶劍殺掉了一個,砍斷了另外一個的手臂,這就是當天晚上發生的事。
再轉過天,4 月 25 日,北京城已破,據說崇禎皇帝當天還在皇宮里面奔跑了一圈,等著看是不是有大臣上朝,陪他最后一段,但是沒有等來任何一個大臣。絕望的崇禎在自己的貼身太監王承恩的扶掖之下,顫巍巍走到了故宮后面的煤山,也就是現在的景山,在山上的歪脖樹下自縊身亡。
這是大多數中國人都知道的一個故事,它永遠地定格在中國歷史上。1644 年,甲申年這一次事變,我估計如果 100 年后還有電視劇的話,這段故事會被反復編劇、反復重寫,反復搬演上熒屏,因為它太悲壯,又太具有戲劇性了,太能調動每一個中國人的內心情感了。
這個故事大家都熟悉,我們回到剛才撂下的周皇后的那句話上。周皇后臨死前說,夫君,你就是不聽我的勸,你別忘了,咱南京還有一個家,咱們應該早早地南遷。說完這番話后,周皇后就自縊身亡。但是這句話引發的問題卻是我個人認為中國歷史上最有趣的一個謎題,就是崇禎皇帝為什么不跑?
對于任何一個生物來說,風險來臨,跑是正常反應,也沒什么丟臉的。中國歷朝歷代的皇帝遇到這種情況,只要還有可能,不都是跑嗎,西晉不行了,南遷永嘉南渡建東晉;安祿山打來了,唐玄宗帶著楊玉環就跑,楊玉環耽誤了跑,那殺掉接著跑;后唐唐僖宗都跑過。北宋滅亡了,康王趙構也跑,到南邊建南宋,這是正常的。
尤其是宋朝那個宋徽宗,你別以為宋徽宗是老老實實被摁在東京汴梁的,沒有,人家在 1125 年的時候,金軍南下,第一反應就是跑,把兒子叫來,你來當皇帝吧,欽宗,你來做,我到鎮江去進香,到佛祖面前去為國家祈福,就跑了。后來是因為金軍退出了,他覺得沒事兒了,又怕大權旁落,這才二次回到東京汴梁。金國人殺了一個回馬槍,才把老爺子給摁在東京。不是不跑,所有的皇帝都有這個本能。
而且跑的時候,你會發現歷朝歷代的皇帝腿腳都挺快,南宋趙構是從揚州到南京、到杭州、到溫州,最后搜山檢海捉趙構,一直跑到海上去了。包括南明朝那個后來的永歷帝,不是直接跑進了緬甸嗎?崇禎皇帝為什么不跑?
當然事后來復盤的話,作為歷史我們不容假設,但是我們如果假設他跑了,實際上當時對明朝來說還是相對有利的。為什么這么說?我們分析三個簡單的條件:第一,北方當時是連年大旱、大災,兵連禍結,北方已經糜爛了。那你跑到南方之后,把一片爛攤子丟給李自成。后來證明李自成實際上沒有行政統治能力,他一幫農民軍,沒有長期的行政習慣和傳統;加上北方還有一個虎視眈眈的清朝,后金在那兒盯著他。把所有這些爛攤子和問題扔給李自成,沒準兒李自成真的就像后來那樣,一會兒就兵敗如山倒,那你崇禎皇帝再帶著自己的幾百年皇權正統殺回去,還有東山再起的可能。
第二,就是如果你跑,那么在南方建立南明,跟北方,不管是李自成的政權還是清朝,我們劃疆而治。這里存在一個合法性問題,因為你是崇禎,你是皇帝,是天然具有合法性的。無論是東晉的司馬睿,還是南宋的趙構,其實在剛剛登基的時候,都面對著巨大的一個統治合法性的問題。因為徽欽二帝北狩,被金國人抓走,沒有正式讓位給你趙構。趙構一朝,南宋高宗一朝,始終面對著一個是不是要迎二圣還朝?你這個皇位坐得是不是合法?始終面對這個問題,秦檜的故事、岳飛的故事,都是糾結在這個問題上。
可是崇禎沒有這個問題,無論你跑哪里你就是正根的皇帝。后來南明出現什么福王系、唐王系,包括左良玉的叛亂等等,都是在爭奪這個合法性,導致南明沒有辦法擰成一股繩,形成一個完整的軍事力量來抗清,這就是后來的問題。崇禎皇帝不南遷,也直接導致后來南明的覆亡。
更重要的一條,是明朝有一個天然的優越之處,就是在明成祖朱棣的時候,當時遷都到北京,南京是留下一整套完善的行政系統的。北方有一個尚書,南方就有一個,明朝始終是雙首都制。崇禎皇帝如果南遷到南京,他是有一套現成的,馬上就可以啟動的行政班子可以接受管理。這比當時南宋的高宗趙構面對的情形要好得太多太多了。但是他沒有做,沒有跑。為什么?
那讓我們回溯到歷史。有時候中國人讀歷史,老喜歡講一句話,叫說時遲那時快。而實際情況是什么?是說時快,那時遲。
大家說明朝,有一句話叫「傳庭死,明朝亡」。傳庭是誰?孫傳庭。孫傳庭在潼關戰死,跟李自成沖入敵陣戰死了。1643 年的冬天,李自成大軍正式揮兵東進,1643 年的 12 月 30 日,距離崇禎皇帝死的 4 月 25 日將近 5 個月,完全來得及跑,為什么不跑?
其實在 1644 年的 2 月,大概是 2 月 20 日,其中有一個大臣,這個人姓李,叫李明睿,他就提出了整套的方案,說老爺子,不行了,咱跑吧。崇禎皇帝他不知道嗎?他也知道,說是該跑,但是他跟李明睿講了一句話,說這個事要保密,事不可泄,泄我則殺你之頭。隨后李明睿就根據主子的意思提出了一整套方案。
比如讓皇帝掏私房錢,即內帑,募一些兵,來保護自己南逃。
崇禎皇帝剛開始聽著這個方案,覺得有道理,但要自己掏錢,發內帑?就猶豫了。崇禎皇帝認為這錢要出得戶部出。李明睿說,那要戶部出,這事兒就變成國家財政的事,就必須提交到朝堂上,讓閣臣們來共同商討了。
于是第二天,1644 年的 2 月 21 日,這件事就提到了閣臣會議上。馬上就有人提出來反對,不行,你不能走,君死社稷,謂之大義。你會說,這個朝臣也是渾蛋,你這個時候擋著這個事干嗎?你要務實,要實事求是。但是如果你站在當時士大夫的心態上,你是可以理解這個建議的。
因為第一,確實沒到最后一刻,最后一支力量還沒有押上去。這支力量就是我們后來都知道的吳三桂,關寧鐵騎,還在那個地方,山海關那兒擋著后金。應該把他調回來,如果這支部隊再淪陷了,才到了最后一刻。就是說還有指望。
第二,要知道北京城在崇禎年間,已經是一面破鼓萬人捶,已經被圍城過五回了。當然圍城的都是后金的隊伍,少數民族,往往是搶點東西就跑了。北京城戒嚴這件事對于崇禎君臣來說,不是什么新鮮事。這一回有那么嚴重嗎?
第三個原因就更重要,要知道中國人的思維方式里面有一個東西,就是歷史和祖先,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是歷史性的。我們今天的人可能不知道,但是當時上上下下腦子里都知道一件事,這件事像一根刺一樣扎在每個人的腦子里。
這件事發生在一百多年前,土木堡之變時,明英宗那會兒。英宗因為北狩在土木堡的時候,讓北元給抓了,這邊扶了一個景泰帝,剛開始是監國,后來當了皇帝。怎么辦?北京城又被蒙古人給圍了。這個時候就有大臣出來說南遷,這個人是徐有貞。徐有貞說了跟剛才周皇后一樣的話,我們南方還有一個家,一整套班子,我們去那兒吧。
這個時候朝臣蹦出來一個人說我反對,這個人是于謙,很多人讀過他寫的詩,千錘萬鑿出深山。于謙說不能走。不能走怎么辦?于謙說我來,我來。于謙真的挺厲害,就主持了北京城的保衛戰,然后就成功了,北元的隊伍退走了。
事實證明,最后一刻堅守還是有道理的,保住了一片錦繡江山。這個時候策劃南遷的徐有貞反而成了一種奸臣,至少是失敗的言論。徐有貞后來被證明真的就是個奸臣。因為后來明英宗被放回來之后,在南苑當他的太上皇,然后徐有貞就策劃了奪門之變,讓明英宗復位,把景泰帝這一支就給干掉了。雖然明朝的君臣表面上不說徐有貞是奸臣,因為畢竟英宗是他們的祖先;但是徐有貞的奸臣形象,和他做這樣一次錯誤的政策建議連在了一起。
一百多年后,討論這件事情的崇禎君臣都瞬間想起了這件事情,不能跑,跑就是奸臣,就是投降派。雖然是務實,務實派有時候就是投降派,這個時候誰反對跑,反而是忠臣,是再世的于謙。
這個時候我們再想想,如果崇禎皇帝堅持,說就得走,不行嗎?
崇禎皇帝這件事即使心里千肯萬肯,但是你得有人反復懇切陳詞,以頭碰地,頭碰得要出血了,最后我實在沒辦法,這幫大臣又要拖著我去干這種丟人的事,對不起列祖列宗,這才好南下。沒人這么干,就把皇帝晾這兒了,他走得了嗎?他走不了。
話說這一天過去沒多久,因為前方的敗報不斷地傳來,又有人開始提,說皇上您不走也就算了,要不這樣吧,咱們把太子給送走吧。太子到南方,到南京。您這兒實在不行了,太子還在,因為他有正當合法性,他能夠再建朝廷,我們還能留得青山在。崇禎皇帝其實這時候心里就不高興了,什么意思?讓我兒子去,我在這兒等死?他心里雖不高興,但是他理智上又知道,這確實是一個解決方案,這個問題又在朝堂上提出來了。
這時候又蹦出來一個人,叫光時亨,這個大臣說不行,不能走。為什么不能走?不能效唐朝的寧武之故事。唐朝就是這樣,唐玄宗跑了,他的兒子,就是后來的唐肅宗,不是寧武又稱帝嗎?后來唐玄宗就當了太上皇,晚年凄凄慘慘,天天想著楊玉環,說怎么能這樣,我們的國家是以孝治天下,怎么能讓太子這樣做,如果他當了皇上,他就背上不孝的罵名,這個事不行。
崇禎這個氣,本來這事他本身就不愿意,罵這個提議的大臣。然后他又明知道這是一個解決方案,又有光時亨出來阻止,他又恨這個光時亨。最后據說,那一天他在朝堂上把桌子都給踢了,不歡而散,這件事就又擱下了。
李自成一路往東打,當然他不是順著潼關,從河南這條路打到北京;他是從北邊,是從大同那邊,從昌平這一代打進北京的。最后一個派出去抵擋的大臣叫李建泰,李建泰在兵敗的時候,當時就寫了一封遺書,也算戰報吧,寫了一封遺書給崇禎皇帝,意思就是說我死了,你就走吧,真的不要再待了。但是即使是這樣最后一次機會,朝堂上也因為各種各樣的討論沒有下文。
問題又來了,為什么沒有人提議?我們再看宋徽宗,宋徽宗當年去鎮江進香的時候,身邊帶的人多了,蔡京的兒子蔡攸,還有那個童貫,都陪著他跑。哪一朝,你總得出幾個奸臣吧,哪怕跑的人不是什么好人,奸臣總是有的吧。這時候只要出來一個人喊一嗓子,給皇上一個臺階下,皇上這個臺階就下了。
為什么沒有這個人出來?這又成了一個懸案。而且這個懸案引起我們更大的疑慮是,崇禎皇帝到最后幾天,嘴里面基本上就講一句話——「文臣誤我」。本文剛開篇的時候講,4 月 23 日早朝的時候,崇禎建議跟先生們去奉先殿完事,據說當天早朝,他拿手指蘸著茶水在龍書案上寫了幾個字,文臣個個可殺。而且他在煤山上吊的時候,也留了一句話,說大臣誤我,致失天下。他在臨死那幾天留下的最重要的一句話就是: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皆亡國之臣。
好奇怪,一個亡國之君通常在臨死的那一刻,他恨的應該是對手,就是弄垮他這個國家的對手,他應該恨李自成,恨皇太極才對。他恨自己手下這幫人,而手下這幫人直到最后一刻,也沒有任何一個人蹦出來給他臺階下。那問題就來了,崇禎和他的臣子之間到底發生了些什么?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6676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揭秘,唐朝的楊貴妃到底算不算胖
下一篇: 劉邦本想定都洛陽,為什么選擇了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