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古代打仗的文章,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在影視作品中,我們經常能夠看到這樣的橋段,要想攻打哪兒哪兒哪兒,就必須拿下哪兒哪兒哪兒。這時候就會有人提出疑問了,你就不能繞過去嗎?非得把這座城池打下來嗎?
說到古時候打仗,那都是千軍萬馬。你要知道,主力軍隊一般傾巢而動的話,它集結起來是需要時間的,特別是步兵,本來就是靠自己的兩條腿,還要跑那么遠的路。步兵一般都是分階段出發,各省的后續援軍也是從中國的四面八方匯聚到指令集結地。當然,騎兵例外。只有騎兵可以快速集結,快速出戰,但是朝廷培養騎兵成本和維護成本太高,國家養不了那么多,主要還是以步兵為主,騎兵為輔。所以,古時候打仗的時候就會出現一個常見的現象:雙方的先頭部隊明明已經遭遇了,但對方就是不上來跟你打,要么選擇撤退,要么就是做好防御警戒,然后生火做飯。為什么呢?
就是為了等后面的大部隊到來后再跟你進行決戰。此時雙方的軍隊就像一條長龍,頭已經遇到了,但是身體還分成好幾段在后面慢慢向前推進呢!主力部隊還不知道哪天才能全部到達。有人就質疑了:這不是貽誤戰機嗎?我們應該趁他們還沒準備好,直接突襲他們,殺他們一個片甲不留不就得了。如果你是騎兵對方是步兵,這樣的做好肯定是沒問題的。可如果雙方都是步兵,你把眼前的敵人打退了,還沒等你打掃完戰場,對方的援軍就突然殺過來了。你呢,肯定打不過人家,也只有逃跑的份了。他們呢,在分享喜悅的時候,你的援軍又來了,他們又被狼狽的打退了。如此這樣的反復,那就成了毫無意義的消耗戰了,所以古時候,就有一個潛規則,就是等雙方主力部隊都到了,在進行大決戰。
所以,雙方面對這樣的先頭部隊,又因為部隊主力集結起來需要時間,面對前方先頭部隊已經打起來了,而后援主力部隊還在路上。這時候城池的重要性就凸顯出來了。城池不僅是輸送軍隊的樞紐,還是控制周邊區域的關鍵節點。在古代,說不定走幾十公里才會遇到一個大的城池。城池不僅可以駐扎大量的軍隊,而且還有大量的資源可供軍用。想要什么都可以通過城池來獲得補給,為后方穩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如果看見前方有城池而又選擇繞城而過,那就像給敵人在自己的身后留下了一把尖刀,不知何時敵人會給你來一刀,而且自己的補給也不知道什么時候能夠得到補充。
不過有些情況也是可以繞過城池的。在補給充足,快速突襲,快進快出的情況下可以繞過堅固的城池。這在古代戰爭中,只有騎兵才可以做到,騎兵就像現在的裝甲部隊,無堅不摧。中國北方的游牧民族,對中國幾千年來不斷的襲擾,都是繞過大的城池,攻打小的城池。但是偶爾我們也會以弱勝強,來個逆襲。比如霍去病和衛青的突襲,深入漠北打擊匈奴。
請記住一句話,繞城有風險,強攻需謹慎。
各位親愛的小伙伴們,看到這里,你明白在古代戰爭中城池的重要性了嗎?不是他們不想繞過,的確是沒有辦法啊。
為何古代戰爭不能繞過城池
在古代的戰爭題材電視劇當中,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在每次的戰爭中,不論敵我,都會將進軍道路上的城池一座座給攻下來,而不會繞過去,進而進攻下一個。除非說是這座城池久攻不下,他們才會在被逼萬分無奈之下選擇繞過去。
那么,為何他們不選擇繞過去,而往往是選擇去正面硬碰,不惜損失慘重呢?原因很簡單,就是為了降低古代軍隊在集結和支援過程中的風險。
古代行軍打仗,是不會輕易的全軍出擊的,特別是步兵,不會像現在的全部聚集在大廣場上面,然后出發。他們都是一波波的出發的,各地的援軍也是從四面八方陸陸續續出發,然后在聚集地集合,然后一波波地上戰場。
在古代,可以迅速集結并長途奔襲的只有騎兵一個兵種。但是騎兵的建制實在是太過于的好費財力了,國家一般是培養不起太多的。
所以在當時會出現這樣一種狀況——雙方相遇之后,不會立即開始戰斗,反而是雙方各自后退一定的距離,安營扎寨,做好防御的準備。為了干什么呢?因為此時雙方的軍隊都是一字長蛇的,后面還有大部分的軍隊呢!還不知道什么時候才會集合完畢呢!等主力來了,有勝算了再開戰。
可能會說貽誤戰機,趁著他們沒做好準備打垮他們不行嗎?如果雙方都是步兵,可能剛把對方打垮,敵人的援軍就到了,這樣就無休止的打下去,浪費時間人力。如果己方是騎兵,對方是步兵,還可以考慮一下。
這個時候城池的重要性就顯示出來了,雖然可能這座城池就是個彈丸之地,但是可以讓大軍在這里集合,做好充分的準備,同時也能搜集到全面的訊息和資源,同時可以整合、集結周邊大范圍的資源,為后方穩定提供有力保障。
如果留下一座城在這里選擇繞過,無異于在自己的身后留下一根刺,得時時防備著。
大部分情況下,古代打仗都必須攻下城池,主要和古代城池的作用,以及解決作戰時的后顧之憂等因素有關,但也有成功繞過城池作戰的案例,具體分析如下:
一.古代城池作用眾多,是行軍打仗的重要站點和后備力量。在古代,城池的選址,以及建立城池之前的規劃都十分重要。城池無論大小,對于一個國家來說,或多或少都能起到一些作用,一些處于戰略要地的城池更是如此。否則古人們也不會大費周章和耗費資源,來建立城池,尤其是在行軍打仗時,有著多方面的作用。
其一是為軍隊存儲和供給足夠的糧食,來保證打仗時士兵有較好的體力。攻下城池后,除了搶奪老百姓的糧食外,還可以用比較文明的方法,例如向百姓和商戶等征集糧食,并給予適當的金錢補助。簡單點來說,就是用錢買,當然這種方法,不是每個攻破城池的軍隊都能做到的。
另一方面,在交通工具較為落后的古代,糧食和其它軍用物質的運輸,也是一大難題。而倘若連續攻下多個城池,就可以利用這些城池,大大降低運輸的難度。其二是城池可以作為傳報軍情的驛站,古代在通信這一塊,只能靠人和物來傳遞,例如騎馬通報軍情,長城上的烽火臺等。
奪取城池后,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保證通信的效率和速度,對于行軍打仗時,較快速度的了解敵方軍情和我方軍隊戰況,都非常有利,還可以與援軍及時聯系。其三是增加軍地士兵們作戰的信心,在堅實后備力量的支撐下,士兵們很容易受到鼓舞,打勝仗的概率也比較大。
二.若繞過城池,很可能腹背受敵,最終失敗。其次,除了物質方面的補給和保障外,城池在行軍打仗時的戰術上,也有著關鍵作用。攻下一個城池后,再去攻打另外一個,就不必擔心后方會受到攻擊。且城池通常都是修建在城市的主干道,攻下城池,是拿下一個城市較為行之有效的戰略選擇。
若是選擇繞過城池,就可能會讓軍隊處于腹背受敵的境地,前方的城池還沒有拿下,后方的城池就派兵襲擊。這種形勢對于軍隊是十分不利的,嚴重時可能全軍覆沒。即使想用兩倍的兵力來圍住繞過的城池,來防止他們的突襲,也是不太現實的做法,畢竟行軍打仗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對方會想出什么招數來應對,根本防不勝防。且抽出大半兵力后,剩余兵力能否應對其他的敵軍,也是一個問題。
三.也有繞過城池的案例,古代發明多種攻打城池工具。當然,在歷史上也有繞過城池,攻打其他區域的案例,但都是建立在天時地利人和的基礎上,否則也會是損失慘重的結局。據有關史料記載,三國時期,大將鄧艾在攻打成都時,就非常聰明的選擇先繞過劍閣關,并最終取得了勝利。除此之外,為了攻打城池,充滿智慧的古代人民,也發明了許多軍用器械設備,成為非常有力的作戰工具,如魯班的云梯、投石車、弓弩車等等。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6650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