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歷史探究

唐德宗時期四面皆是強敵,唐王朝如履薄冰

以史為鑒 2023-07-02 01:07:49

唐德宗時期四面皆是強敵,唐王朝如履薄冰

唐德宗李適,在繼位之時,面臨一個超級巨大的爛攤子,雖然當時安史之亂已經平定,但安史之亂的后遺癥依然困擾著整個唐王朝。在東邊,節度使擁兵自重,已經是尾大不掉。肅宗,代宗忙于平定叛亂,無力去解決這個棘手的問題。于是,這個老大難,就壓在了唐德宗的身上。

唐國強版李適劇照

四面皆是強敵,唐王朝如履薄冰

在舊唐書德宗本紀中有這樣的記載:大歷中李正己有淄、青、齊、海、登、萊、沂、密、德、棣、曹、濮、徐、兗、鄆十五州之地,李寶臣有恒、定、易、趙、深、冀、滄七州之地,田承嗣有魏、博、相、衛、洺、貝、澶七州之地,梁崇義有襄、鄧、均、房、復、郢六州之地,各聚兵數萬。這些人驕橫跋扈,也成了朝廷的心頭之患。我們從史料的只言片語中,也可以看出當時的復雜局勢:雖朝廷寵待加恩,心猶疑貳,皆連衡盤結以自固。朝廷增一城,浚一池,便飛語有辭,而諸盜完城繕甲,略無寧日。

東部有節度使尾大不掉,而西部的吐蕃,也是氣勢洶洶,甚至一度攻破了長安城,讓唐王朝顏面掃地。吐蕃國不但強橫,而且趁著安史之亂的時候,吞并河西數十州縣,在舊唐書吐蕃傳記載:自乾元后,吐蕃乘我間隙,日蹙邊城,數年之后,鳳翔以西,邠州以北,盡蕃戎之境,淹沒者數十州。

西方的吐蕃,讓唐朝丟失大量疆土,并且顏面掃地,而北方的回紇,也不老實。長久以來,回紇一直是唐朝的屬國,從第一次朝見唐朝,一直到安史之亂以前,回紇人都是唐軍一把最為鋒利的刀子,一直充當唐軍的先頭部隊,無論是攻打西突厥,薛延陀還是后突厥,都可以看到回紇騎兵的影子,因此,唐朝因為回紇的巨大功勞,對回紇人始終非常寬容。

安史之亂發生后,回紇人更是充當平叛的先鋒,立下了汗馬功勞。因此,唐朝一直和回紇國保持良好關系。但當回紇人看到了唐朝的日漸衰落,不復往日的雄風。于是回紇由原來的崇拜和服從,變成了輕視。雖然還沒有太多敵意,但驕橫跋扈,已經上唐王朝非常不滿。在回紇傳中有這樣的記錄:回紇殺人橫道,京兆尹黎干捕之,詔貸勿劾。又刺人東市,縛送萬年獄,首領劫取囚,殘獄吏去,都人厭苦。可見,回紇依然很能打,但已經不像以前那般聽話。

安史之亂前版圖形勢

唐德宗不得不面對來自東、北、西三面的危險,而且,哪一方勢力,都是處于巔峰狀態,都可能對唐王朝造成亡國的危險。但讓唐德宗沒有想到的是,最先發難的,不是這三方的任何一方,而是來自南方的南詔國。

大歷十四年冬十月丁酉朔,吐蕃合南蠻之眾號二十萬,三道寇茂州、扶、文、黎、雅等州,連陷郡邑,這次軍事行動,以南詔為主力,背后卻是吐蕃暗中支持,更主要的是,這一年雖然德宗已經當上了皇帝,卻還沒來得及改元,唐代宗剛死,吐蕃南詔就發難,這樣唐德宗惱羞成怒,立刻派李晟,帶領四千精銳軍隊,千里馳援,大破吐蕃南詔聯軍,一直把聯軍打回大渡河。

這是唐德宗繼位之后,第一次大規模軍事行動,也產生很明顯的連鎖反應。這次行動的大獲全勝,讓所有蠢蠢欲動的勢力開始重新審視唐王朝。因為唐王朝在這一場戰爭中表現出來的強悍,有了巔峰時期的影子。而這一仗,也導致吐蕃和南詔之間,出現了難以愈合的裂痕。

攘內必先安外,唐德宗開始尋求突破口

面對這樣的困難局面,唐德宗開始尋求突破口,如果現在還是巔峰狀態,四面開戰又有何難?但經過安史之亂的創傷,唐朝無力和如此多的強敵對抗。而想要恢復盛唐榮光,首先是要統一。要統一,就必須解決那些囂張跋扈的節度使。所謂攘外必先安內,而想要攘內,必先安外。

于是,唐德宗趁著劍南之戰的勝利,開始對吐蕃表現出非常友好的姿態,不但歸還了很多吐蕃的俘虜,還派使臣出使吐蕃,經過兩國的數次往來,唐朝和吐蕃的關系,終于恢復了正常。建中元年十二月辛卯,韋倫使回,與吐蕃宰相論欽明思等五十五人同至,獻方物,修好也。

唐朝和吐蕃的握手言和,讓唐朝從代宗以來,一直存在的“防秋”暫時消失,于是,大量邊境的士兵被調到中原,開始摩拳擦掌,準備對節度使下手,史載:移京西防秋兵九萬二千人以鎮關東。手中有兵,心里就不慌了。唐德宗有了足夠的底氣,要和節度使大干一場。

但現在,依然不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因為驕橫的回紇在北方,誰知道這個國家,會在打起仗來之時,選擇站在哪一方。這是一個埋在唐王朝北方的定時炸彈。正當唐德宗不知道該如何對待這個強悍的鄰居的時候。邊境發生了一次震驚朝野的事件。

建中元年八月甲午,振武軍使張光晟殺領蕃回紇首領突董統等千人,收駝馬千余、繒錦十萬匹。乃征光晟歸朝,以彭令芳代之。這次屠殺事件,來的相當突然,卻也是積蓄已久的怨氣集中爆發。唐德宗的處理方式非常奇怪,他并沒有貶謫當事者,而是把他調回中央,實際上非但沒有處罰,甚至在暗中保護起來。

這是一場政治冒險,唐朝需要通過這件事,來試探一下回紇的底線。也通過這件事,發出一個信號,那就是,唐朝已經恢復國力,不懼怕和回紇全面開戰。這個信號發出去之后,反而把這個非常棘手的問題,扔給了回紇國。

而回紇國也表現出異常的忍耐,回紇可汗在會見唐朝使者的時候,說了這樣的話:國人皆欲爾死,我獨不然。突董等已亡,今又殺爾,猶以血濯血,徒益污。吾以水濯血,不亦善乎?為我言有司,所負馬直一百八十萬,可速償我。回紇可汗表現出了足夠的憤怒,但并沒有想要和唐朝徹底翻臉,只是不失時機的敲詐一番,就算作罷。

唐朝吐蕃回鶻三國殺:河西走廊分裂則西北分裂

這次試探,雙方都了解了對方的底線在什么地方。于是,回紇低調了很多,而唐朝則繼續保持和回紇的良好關系。于是,北方這個定時炸彈,暫時熄火了。而唐德宗,也開始馬不停蹄的開始自己最想開展的工作,擊敗尾大不掉的節度使。

虎頭蛇尾的大戰,唐王朝似乎又走到了起點

唐德宗沒有了后顧之憂,又有了足夠的兵力,以及相當多的名將,開始向著那些囂張的節度使發起猛攻,建中元年,第一個掉腦袋的是涇原的副將劉文喜。建中二年,山南東道節度使梁崇義被殺,建中三年正月,李惟岳被殺。唐德宗的削藩大業,一路高歌猛進,初顯成效。但對于一塊硬骨頭,卻一直無法攻破。

這塊硬骨頭就是河北節度使,開始,唐軍的策略是利用節度使之間相互攻殺,來進行內耗,接著就是一鼓作氣收人頭。于是,唐軍將主力集中對抗河北三鎮,唐德宗亮出所有家底,以及最強的名將陣容,由李晟、馬燧,李抱真來統領。唐軍一路高歌猛進,連戰連捷,同時,分化瓦解節度使聯盟。這種軟硬兼施,亦正亦奇的策略,取得了相當好的效果。河北的田悅、朱滔屢戰屢敗,而王俊武,李納漸漸倒向唐朝。于是,兩個釘子戶,不得不聯手,開始負隅頑抗。

負隅頑抗的田悅、朱滔爆發出恐怖的戰斗力,而王武俊看到唐軍的威勢,開始和田悅等人結盟,但節度使的實力,顯然已經到了強弩之末,在新唐書李晟傳中,有這樣的記錄:滔、武俊大懼,悉起兵來救,圍晟軍。晟內攻景濟而外抗滔等,自正月至五月不解。會晟疾甚,不能興,軍中共計引還定州,而賊猶不敢逼。可見,河北節度使已經元氣大傷。

唐朝題材電視劇劇照

但意外還是發生了,淮西的李希烈突然謀反,開始進攻唐朝腹地,連連攻陷州郡,讓唐德宗不得不分兵抵御李希烈。而這次李希烈的突然倒戈。也生生把戰爭拖進僵持階段。

這是唐德宗不想看到的結果,因為打仗要花錢,這是一筆大錢,在德宗本紀中,有這樣的記載:凡諸道之軍出境,仰給于度支,謂之食出界糧,月費錢一百三十萬貫,判度支趙贊巧法聚斂,終不能給。朝廷入不敷出,民怨不止。

但節度使的日子,也好過不到哪去,這場戰役,誰能堅持下去,誰就會取得最后的勝利。顯然,對于唐朝來說,優勢更大。只是,一場突如其來的叛亂,讓整個局勢急轉直下。唐朝再次陷入危難之中。

唐德宗太想取得勝利,因此倉促調集涇原的五千精銳部隊,補充兵員。但唐德宗忘記了,打仗需要吃飯,尤其士兵不能餓著肚子。匆匆來支援的將士,非但沒有獎賞,甚至連肉都吃不上,只能吃豆子和青菜。于是,涇原兵變爆發,唐德宗被趕出長安城。

這本來只是一次小的叛亂,卻產生了蝴蝶效應,他們擁立朱泚當了大秦皇帝,而朱泚是朱滔的兄弟,于是,兄弟倆約好了,共同對付唐朝。于是,整個局勢就變得異常復雜。唐德宗不得不將河北戰場的主力調回平叛,終于讓河北節度使長松一口氣。

從建中四年到興元元年,唐軍用了將近一年時間,收復京城,唐德宗開始改元,并且赦免了除了朱滔以外的其他節度使。一切又仿佛回到了原點。雖然幾年后,李希烈終于被砍了腦袋,淮西也歸順朝廷。但似乎對整個局勢而言,并沒有太大改變,只是斗了個兩敗俱傷。

唐朝軍隊廝殺劇照

唐朝和吐蕃再次兵戎相見

唐德宗的削藩大業虎頭蛇尾。在平定涇原叛亂之時,卻一不小心,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這顆定時炸彈,在爆發后,讓吐蕃和唐朝,再次兵戎相見。而這些只是源于一次空頭支票。

唐德宗在平定涇原兵變之時,正是唐朝和吐蕃的蜜月期,因此,吐蕃非常積極的參加平亂,并且請求唐朝割讓四鎮兩庭,也就是整個西域。唐德宗為了平定叛亂,滿口答應。可當叛亂平定之后,卻壓根不提這件事了,就好像沒有答應過,只是賞賜給吐蕃將士很多上好絲綢。吐蕃徹底憤怒了,于是,開始不斷的騷擾邊境,兩個國家再次翻臉。

唐軍和節度使打了個平手,還沒有緩過氣來,邊境更是空虛,吐蕃騎兵幾乎如入無人之境,大肆破壞唐軍城池,并且修筑堡壘,不斷蠶食唐朝的領土。唐德宗面對吐蕃咄咄逼人的氣勢,開始調兵遣將,安排馬燧,李晟,渾瑊,韓游瑰等名將,抵御吐蕃進攻,雙方在邊境廝殺,互有勝負,但唐軍始終處于下風。

隨著戰爭的持續,李晟等人的軍事才能得到體現,漸漸的,唐軍占據上風。于是,吐蕃開始想到一出鴻門宴。在吐蕃人看來,唐軍只有李晟,馬燧,渾瑊,這三個人厲害,把這三個人除了,就算勝利。為了保證鴻門宴的順利進行,吐蕃斂去兇惡的一面,開始十分謙卑的和馬燧交往。果然馬燧被騙了。

史料記載:時蕃相尚結贊使大將論頰熱卑辭厚意告馬燧,請兩國同盟和好,上疑其不誠,不允,故燧自將論頰熱入朝,盛言蕃相請盟,可以保信。上乃從之,許盟于平涼。但唐德宗對吐蕃還是存在懷疑,于是,派出使者再次進行摸底,于是,吐蕃再次裝慫,蕃使崔翰奏于蕃中誘問給役者,求蕃國人馬真數,云凡五萬九千余人,馬八萬六千匹,可戰者僅三萬人,余悉老幼。可見,為了這次鴻門宴,吐蕃上下做足了功課。

于是,貞元三年,平涼劫盟發生了,唐軍陣亡五百多人,馬燧、渾瑊逃回。唐德宗再次讓吐蕃人坑了,于是,兩個國家徹底翻臉。雙方在漫長的邊境線上,展開殊死搏殺。

在北線戰場,成為吐蕃和唐軍戰斗的最激烈地方,雙方不斷進行著防守反擊,不斷修筑自己的城防工事,不斷窺探對手的弱點,不斷的相互攻擊,屠殺,大量城鎮堡壘,得而復失,失而復得。雙方處于膠著狀態。這種膠著狀態,一直持續到貞元五年,一場戰斗的勝利,改變了膠著的局勢。

冬十月丙午,西川韋皋奏與東蠻合力大破吐蕃于故巂州,擒其將臧遮遮。自是吐蕃挫銳,竟復巂州。韋皋的大獲全勝,讓唐朝忽然明白了,其實,仗是可以這么打的。

于是,唐朝開始從原來的被動防守,改成了積極進攻,而進攻的基地,就是西川,而這臺大戲的主角,就是韋皋。從此以后,韋皋開掛式的開始了自己的名將生涯。

韋皋的大規模反攻,直接威脅到吐蕃的本土,讓吐蕃極為頭疼,而他,有積極和南詔結盟,讓吐蕃背后,也開始遭到攻擊,在新唐書韋皋傳中,對韋皋的功績,做了一次總結:韋皋數出師,凡破吐蕃四十八萬,禽殺節度、都督、城主、籠官千五百,斬首五萬余級,獲牛羊二十五萬,收器械六百三十萬,其功烈為西南劇。

在西川戰場的勝利,讓吐蕃國力大為削弱,而唐朝的外交策略,也得到充分施展,于是,唐朝又在吐蕃南方樹立了一個南詔,西方樹立一個大食,北方樹立一個回鶻。讓吐蕃從巔峰狀態,瞬間跌入低谷。

面的一片大好的局勢,北線的唐軍也開始行動起來,貞元七年,涇原帥劉昌復筑平涼城。城去故原州一百五十里,本原之屬縣,地當御戎之沖要。昌復浹辰而功畢,分兵戍之,邊患稍弭。三月甲子,涇原節度使劉昌筑胡谷堡,改名彰義堡。堡在平涼西三十五里,亦御戎之要地。漸漸的,唐軍的防線逐漸連成一片,戰線不斷向吐蕃境內推進,整個唐朝邊境局勢,有了大的改觀。

而北方邊境局勢的根本性扭轉,在貞元九年的時候出現了。貞元九年二月辛酉,詔復筑鹽州城。貞元三年,城為吐蕃所毀,自是塞外無堡障,犬戎入寇,既城之后邊患息焉。

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

唐德宗在歷史上的評價,并不是很高,他始終處于糾結之中,他想要干成很多事情,但處于各式各樣的原因,導致怎么干,都沒有達到自己的目的,他任用劉晏,任用楊炎,但又賜死這兩個能臣。他任用李絳、陸摯、李泌,卻不能完全給他們施展才華的空間,反而讓盧杞,裴延齡等奸臣當道。他想要平定驕橫的節度使,結果節度使依然驕橫,他想要和解吐蕃,但吐蕃卻欺騙了他。唐德宗當了二十六年的皇帝,卻發現,事情的發展,離他理想的狀態,越來越遠。

唐德宗李適像

唐德宗想要做的事情,似乎一個都沒有做好,但從歷史發展看,節度使的實力,確實在唐德宗時期,受到最嚴重的的削弱,吐蕃也是在唐德宗時期,由盛轉衰。回鶻南詔,在唐德宗之后,一直保持友好。唐朝也獲得一個相當不錯的外部環境。在后世的諸多評價中,我覺得,司馬光的還是比較中肯的,他是這樣說的:

德宗憤積世之弊,憫唐室之卑,南面之初,赫然有撥亂之志,而識度暗淺,資性猜愎,親信多非其人,舉措不由其道,賦斂煩重,果于誅殺,故關外之寇未平而京城之盜先起,于是困辱于興元,播遷于山南,公卿拜于賊庭,鋒鏑集于黃屋,尚賴陸贄盡心于內,李晟渾瑊輸力于外,故能誅夷元兇,還奉宗社。

結語

唐德宗李適,有著自己的雄心壯志,也有著自己的明顯缺陷,他其實并不算是一個雄才大略之主,卻擁有了中唐最強的文武百官的陣容。他們很多人,都是足以名垂青史的大才。因為這樣一個超級強大的文武百官的陣容,最終居然達到了無心插柳柳成蔭的結局。也算是唐德宗值得欣慰的地方了。

功高蓋主都能善始善終!郭子儀到底是怎樣做到的?

郭子儀可以說是唐王朝的再造之臣,他用一己之力挽救了即將大廈將頃的唐王朝,在安史之亂中,他力挽狂瀾,使得唐王朝得以延續,郭子儀一生先后侍奉唐王朝四位皇帝,分別是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我們都知道伴君如伴虎,但是郭子儀卻能夠善始善終,這是為何呢?下面文者就結合歷史來闡述分析這個問題。

功高蓋主都能善始善終!郭子儀到底是怎樣做到的?第一,郭子儀乃忠君愛國之士,深受儒家思想影響,沒有忤逆之心,因此深的唐王朝四代皇帝的信任。

 郭子儀出身名門世家,深受儒家思想影響,不管是為官打仗,始終都是以忠君愛國的形象出現,他品性端正,深受士兵,老百姓的愛戴,由于他的德行一致,因此唐王朝的幾任皇帝對于郭子儀都是信任有加。

第二,郭子儀屢建新功,維護了唐王朝的統治,唐王朝非常依賴于他。

 我們都知道郭子儀一生中先后平定了安史之亂,后續收復長安,并且以一人之力讓回紇軍退兵,這三次戰功使得郭子儀成為了大唐王朝的再造之臣,他也成為了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最為倚重的一位唐王朝將領,郭子儀使得唐王朝的統治得到了穩固和加強,唐王朝的幾代君王自然而然對于這位護國有功的將領寵愛有加,自然而然不會有加害之心。

第三,郭子儀是一個集智慧與高情商的將領,他懂得明哲保身。

 郭子儀能夠陪伴四代唐王朝的君王,善始善終,這還與他懂得明哲保身之理有所關聯,郭子儀雖然戰功赫赫,但是他并沒有依據功勞,吹噓自夸,反而是低調為人,不與他人交惡,始終保持一個謙卑之心,并且他還以自污來保身,保護了自己,也讓唐王朝的君王們對他放下了戒備之下,保持了一個比較融洽的君臣交往。

因此我們綜合來看,郭子儀這個大唐王朝的再造之臣,可謂是深諳為臣之道、深諳為官之道、深諳為人之道,他能夠明哲保身,都是與他的為人處世有相當大的關聯。

大唐強軍:神策軍為何從善戰精銳變成不堪一擊?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這是一首起源于唐代西部邊陲的民歌,也是一首流傳千古的名詩,詩句中的哥舒是指唐代名將哥舒翰。

 本文不談哥舒翰的英勇善戰,只說他所創建的神策軍。《唐會要》(卷78)記載:天寶十三載七月十七日,哥舒翰以前年收黃河九曲,請分其地置洮陽郡,內置軍焉,以成如G為太守,充神策軍使。神策軍之名即起于此,起初只是唐王朝為防遏吐蕃而設置的戍邊軍隊。安史之亂中,這支軍隊千余人由軍將衛伯玉率領入援,參加了乾元二年(759年)攻圍安慶緒的相州之戰。唐軍潰敗,衛伯玉與宦官觀軍容使魚朝恩退守陜州。這時神策軍故地已被吐蕃占領,衛伯玉所統之軍仍沿用神策軍的名號,伯玉為兵馬使。伯玉入朝,此軍歸陜州節度使郭英V;英V入朝,神策軍遂屬魚朝恩。廣德元年(763年),吐蕃進犯長安,代宗奔陜州,魚朝恩率此軍護衛代宗,隨入長安,從此成為禁軍。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節度使朱發動叛亂(史稱涇原之變),唐德宗出奔,流亡到奉天(今陜西乾縣)。在這場平亂戰役中,神策軍表現得極其英勇,孤軍奮戰,剪滅朱,收復京城,迎接唐德宗回朝,使唐王朝轉危為安。在涇原亂兵占據京城、唐德宗出奔流亡期間,文臣武將逃亡、投敵者甚多,侍從宦官卻無一人叛變,忠心耿耿,隨駕扈從。唐德宗由此深信,只有神策軍最為可靠,宦官最為可信。于是,決定把神策軍交由宦官執掌。

 神策軍因護衛有功,得到唐德宗的特別器重,待遇十分優厚。鑒于神策軍舉足輕重,此后君王無不另眼相看,賦予諸多特權。從生活待遇看,神策軍的給養三倍于其他軍隊,還有一些額外收入;每遇大赦或新皇帝登基,首先要犒勞神策軍。從政治待遇看,神策軍將吏有優先遷轉升任的權力,甚至可以破格提拔。《資治通鑒》(卷246)記載:(唐文宗)開成以來,神策將吏遷官,多不聞奏,直牒中書令覆奏施行,遷改殆無虛日。《舊唐書書高r傳》反映:自大歷以來,節制之除拜,多出禁軍中尉。這表明,禁軍中尉(神策軍主帥)可以決定節度使(潘鎮大員)的任用;神策軍將校若能賄賂中尉,就可以獲得顯赫高位。

 由于神策軍地位高待遇好,那些權貴富豪子弟便紛紛加入其中,有的為了獲得軍籍,甚至不惜重金行賄,于是一大批紈绔子弟充斥于神策軍。與此同時,神策軍也逐漸滑入蛻化變質的軌道。主帥中尉恃寵驕橫,培植私黨,擅權枉法;將校專橫跋扈,侵害百姓,藐視官府,甚至放肆到辱罵朝廷命官、撕毀官府文書的地步;士兵紀律渙散,吃喝玩樂,不搞訓練。穆宗以后,神策軍很少出鎮征戰,京城駐軍久無戰事,多習角抵、雜戲,陪同皇帝游樂,或淘池造樓,營建宮闕。

 唐僖宗廣明元年(880年),黃巢起義大軍攻破洛陽,直逼京城長安。危難之際,唐僖宗召見大將張承范,命他率領神策軍迎擊。當張承范征選弓箭手的時候,卻令他大失所望,因為他發現神策軍已是中看不中用的銀樣蠟槍頭。《資治通鑒》(卷254)如此描述:當時神策軍軍士幾乎是清一色的長安富家子弟,他們都是通過賄賂宦官取得軍籍的,享受優厚待遇,一個個衣著華麗,騎著高頭大馬,看上去神氣十足,卻從未經受過戰陣考驗;聽說要開赴潼關作戰,他們嚇得抱頭大哭,淚流滿面。為了逃逸征戰,他們又以重金雇傭別人來冒名頂替。這些冒名頂替的無非是貧困戶或老弱病殘,壓根兒就沒摸過兵器,實在不堪一擊。于是,潼關很快被黃巢部隊攻克,京城長安隨即失陷,唐僖宗只好倉皇出逃。

 此一時,彼一時,神策軍雖然還叫神策軍,可是沒有當年那么神勇,眼睜睜看著京城淪陷,只是束手無策,再也不能力挽狂瀾。經歷了黃巢起義,大唐王朝再次元氣大傷,茍延殘喘二十余年,最終走向滅亡。當然,大唐帝國的衰亡,其實是諸多原因的結果,不是一支神策軍所能挽救的。不過,神策軍也是大唐帝國的縮影,其興衰成敗,關聯著帝國的命運。

以唐之名:嘆前輩風流何處?問蒼穹英雄誰是?

異朝同名政權之區辨——以唐之名

在中國 歷史 上,前后有三個王朝(政權)以唐為國號,為方便區辨,我們不妨順著 歷史 的長河往回漫游一番,從創始人、世代、存續時間、都城、疆域區劃、國號根源、 歷史 價值等幾個重要方面加以探析梳理,或為加深認識,或為消遣無聊,未為不可。


唐太宗李世民畫像

1.莫問東方盛世,只知舉世無雙

絳幘雞人報曉籌,

尚衣方進翠云裘。

九天閶闔開宮殿,

萬國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臨仙掌動,

香煙欲傍袞龍浮。

朝罷須裁五色詔,

佩聲歸到鳳池頭。

——王維·《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

大一統的秦朝消逝824年后、漢朝故去398年后,中國 歷史 再度進入到高光時段。

 公元617年,隋朝的太原留守李淵趁隋王朝風雨飄搖之際,于晉陽起兵,公元618年,李淵稱帝建國,國號唐,史稱李唐,尊稱大唐。大唐是漢朝之后再度實現大一統的王朝,故而美稱唐朝。

 唐朝以長安為都城,洛陽為東都,太原、成都、鳳翔等為別都。首都長安城的規模更甚前代,東西長近10公里,南北長近9公里,是外商云集的國際性大都市,其大明宮、興慶宮的壯麗極富美譽。

 唐朝經歷21位帝王,享國289年,期間,公元690年至公元705年為女皇武周時期,是為一段小插曲。公元907年,藩鎮朱溫廢末代皇帝李柷,取而代之,建立后梁,唐朝到此終結。


唐朝疆域

 大唐在李世民、李治、李隆基等著名帝王的助推下,走向全盛,最盛時疆域東起日本海,南據越南,西抵中亞咸海及呼羅珊地區,北控貝加爾湖至葉尼塞河下游一帶,初期,地方區劃為州、縣二級制,公元627年,在州縣之上設置十道監察區,公元733年增加至15道,監察長官有采訪、觀察、按察、黜置等職稱,唐朝中期時,道逐漸演變為行政區,長官變成軍政合一的方鎮節度使,于是州縣二級制又變成了方鎮、州、縣三級制,唐朝末年時,全國有大略50個方鎮,每鎮轄3至10個州不等。唐朝盛時統治人口超8000萬,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帝國。

 李淵稱帝前,已是唐國公、唐王,封爵之處乃上古五帝之唐堯的舊地,他意欲建立蓋世功勛,直追五帝,所以建國號唐。

 唐朝的各項制度對后世影響深遠。政治上,中央沿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中央機構為三省、六部、一臺、五監、九寺;道州縣下有鄉、里、村、保、鄰、坊,構成一套完整的基層自治體系,這套體系一直沿用到今時。政府以科舉選拔人才,充實各級治理團隊,這種制度今天仍在使用。經濟上,朝廷大力興建水力設施,農耕、灌溉技術有大幅提高,曲轅犁開始出現,農業產量大大提升;設官方機構管理工藝品生產、土木工程營造、兵器制造,手工業十分發達,陸上和海上對外貿易十分興旺;前期賦稅制度為租庸調制,政府授田給農戶耕種,農戶承擔相應的稅額,曰租,農戶承擔相應的義務勞役,曰庸,各地方向中央進貢土特產,曰調,租庸調制后來因戰亂、藩鎮割據等原因無法繼續;唐德宗時期,開始實行兩稅法,一年分夏秋兩次收稅,不再征收實物,代之以貨幣,這種辦法一直延續到民國時期,算是中國田賦制度上最重大的變革。軍事上,前期實行府兵制,后改為募兵制,軍事成就超越了秦漢兩朝,為有效管理占領區,先后設安西、安北、安東、安南、單于、北庭六大都護府,都護府之下設大量的都督府和羈縻州,出色的管控了突厥、回鶻、鐵勒、室韋、契丹、靺鞨等眾多部族;安史之亂后,地方軍鎮逐漸坐大,中央的軍權也落入宦官手中。外交上,因為唐朝在經濟、文化、貿易、軍事等方面的卓越表現,最多時收納70余個藩屬國或部落,接受超過300個國家或部落的朝貢;阿拉伯世界作為東西方文明交流的中轉站,普遍與大唐友好往來,朝鮮、日本等派遣大量的留學生在長安、洛陽學習各項先進的制度;可以說,唐帝國是古代最大的文化、制度輸出國,對歐亞各國的 歷史 進程具有重大影響。

 唐朝是最令后世稱頌仰慕的王朝,也是杰出皇帝輩出的朝代,前期有唐太宗貞觀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到唐玄宗時開元盛世,國勢達到頂峰,安史之亂后,國家元氣大傷,但經過唐憲宗元和中興、唐武宗會昌中興和唐宣宗大中之治,國勢又逐漸恢復。

 在這個長壽的王朝治下, 社會 經濟文化開放多元,詩書畫樂成就超高,頂尖的文化藝術創作大家層出不窮,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繁榮的帝國,國內的傳唱度和國際的知名度堪為歷代最高,唐人成為中國人的代名詞之一。

2.皆曉憂患興國,不防逸豫亡身

燕趙生奇士,

仇方決志平。

十年常竭節,

一劍早知名。

自取河南鎮,

終辭霸府兵。

飛鷹昭慶路。

窮達有高情。

——夏竦·《奉和御制讀五代史后唐史》

大唐王朝湮滅僅僅16年,中原地區便出現一個以唐之名的王朝。

 公元907年,朱溫篡位,建立后梁,唐朝結束,五代開啟,但割據太原的晉王李存勖仍奉大唐正朔,與后梁互相攻伐。公元923年,李存勖在魏州(今河北大名)稱帝建國,國號唐,史稱后唐,同年,李存勖攻滅后梁,定都洛陽。

 后唐歷3代4帝,享國14年。末代皇帝則為李從珂,他通過兵變上臺,與大將石敬瑭互相猜忌,后者勾結契丹建立后晉政權,于公元936年徹底取代了前者。


后唐全圖

 后唐是五代第二個出場的中原王朝,也是五代十國中版圖最大的政權,最盛時疆域包括今天河南、山東、山西三省,河北、陜西大部及甘肅、安徽、寧夏、湖北、江蘇各一部,一度攻滅前蜀而占據四川,地方區劃為方鎮、州府軍監、縣軍監三級制,統治人口約1000萬。

 李存勖本是沙陀部貴族,本姓朱邪,其先祖朱邪赤心曾率部幫助唐懿宗平叛,獲唐朝賜國姓,名國昌。李國昌之子李克用又協助唐朝鎮壓黃巢,被任命為河東節度使,坐鎮太原,公元891年,李克用進封晉王。李克用死后,李存勖承襲父爵,稱帝后,以唐為國號,是以大唐繼承者自居,意在號召四方討伐后梁政權,以此取得天下。

 朱溫建立后梁時,基本掃清了原來的宦官集團及其武裝力量,李存勖建立后唐以后,宦官勢力再度恢復,不斷干擾朝政,引起君臣內外猜忌,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漸漸趨于激烈,多次引發兵變,史稱“同光亂政”。李存勖死后,其子李嗣源繼位,是為后唐明宗,他進行了系列革新:消滅亂政的宦官,收回宦官監軍之權;多次下詔赦免罪犯,詔令減免災區的賦稅徭役,嚴禁地方課派加征;撤除政府對鹽、鐵、酒的專營禁令,允許民間進行生產貿易;倡導節儉,裁撤臃腫機構和冗員,削減公費開支,嚴懲貪腐行為;設端明殿學士,尊崇儒學。李嗣源在位7年,措施得當,生產有所恢復, 社會 經濟文化有一定發展,戰爭也較少,民間負擔較輕,史稱“明宗之治”。后唐明宗算是五代皇帝中較杰出的一位,但他沒有著手解決邊將割據問題,這也是后唐敗亡的根緣。

 后唐是五代時期唯一對中原地區實現統一的王朝,這對后來的中原王朝致力于統一全國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


南唐后主李煜畫像

3.莫管中原易主,但為煙雨醉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

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

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唐朝故去30年后、中原后唐王朝散場僅僅3年,中國最后一個以唐之名的政權在南方登臺。

 公元937年,南吳權臣徐知誥以禪讓戲碼上臺,稱帝建國,國號齊。公元939年,徐知誥又改國號為唐,對這個先曰齊后曰唐的政權,史稱南唐。

 南唐國都在金陵(今南京),李璟當政時期,為避后周兵鋒,遷都于南昌,待末主李煜即位,又復都于金陵。

 南唐歷3代1帝2國主,享國39年。公元958年,李璟去皇帝號,稱江南國主,臣服于后周。公元975年,北宋大軍攻破金陵,李煜投降,南唐亡。


南唐疆域圖

 南唐是十國中版圖最大的政權,先后攻滅閩國與楚國,疆域最盛時,治下35州,占據今江西、安徽、江蘇、福建四省及湖北、湖南部分,統治人口約500萬。

 徐知誥本姓李,兒時被南吳政權奠基人楊行密收養,后又成為南吳丞相徐溫的養子,遂改姓徐。徐知誥繼任丞相后繼續掌控朝政,受南吳皇帝禪讓登基以后兩年,恢復本姓,取名李昪,自稱大唐憲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孫,以唐為國號,實際上純屬攀附唐朝,也意在吸引南渡的士人加入政權,鞏固勢力。

 南唐統治前期,主要策略在保境安民,因此與鄰國敦睦友好,外結契丹以牽制中原王朝;經濟上,統治者勸課農桑,輕徭薄賦,重視商業貿易,江南地區生產得以恢復發展;文教上,設太學,興科舉,廣置書院、畫院。后期,因為屢屢被中原王朝擊敗,每年需上繳高額供奉,同時失去了淮南的產鹽區,國家財政漸漸不支,賦稅趨于沉重,民間漸生不滿。

 南唐治下地區, 社會 比較穩定,與其他九國比,地大富足,在五代十國中,可算是經濟文化最繁榮的國度,對外開放的程度也比較高,這為后來兩宋經營南方地區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綜上,以唐之名的三個政權,唐王朝是中國最具代表性之一的王朝, 歷史 意義重大,其他不能比擬;后唐是五代第二個出場的中原王朝,雖然一度統一中原地區,但統治集團內亂不斷,政權并不穩固長久;南唐雖偏居江南,但能保境安民, 社會 經濟文化在五代十國中最為繁榮,這點要比后唐出彩。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6534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