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紫禁城內,負責宮廷宿衛任務的禁衛人員有兩個部分,第一種是禁衛軍護軍營和前鋒營將士掌守門戶,第二種是侍衛掌侍從和宿衛。宮廷侍衛的最高首領為領侍衛內大臣和御前大臣,不過他們在職責上有很大的不同。
1,領侍衛內大臣統領的侍衛親軍
清初多爾袞執政時,對侍衛的選撥和任用作出明確規定:在京三品以上官員,在外總督、巡撫、總兵等官,各送親子一人入充侍衛,學習本朝禮儀,察試才能后再相應任職。上述官員若是無親子者,可送兄弟之子入充侍衛,但遠親兄弟之子不在選用范圍。
順治親政后以上制度被廢除,侍衛改為從上三旗中選撥,此后沿為定例。史書稱:“國初以八旗將軍平定海內,鑲黃、正黃、正白皆天子所自持。選其子弟,命曰侍衛,用備隨侍宿衛,統以勛戚大臣,視古虎賁、旅責,職責重焉。”
清宮侍衛機構稱為侍衛府或侍衛處。侍衛處的首領是領侍衛內大臣,上三旗中各設二人,其下是內大臣六人,散秩大臣無定員。領侍衛內大臣從滿洲都統、內大臣或各省滿族將軍中選授;內大臣從散秩大臣、八旗都統、前鋒統領或護軍統領中選授;散秩大臣的人選沒有定限,由皇帝從年輕的宗室成員或中級武官中選授。
侍衛親軍的人數為995人,并設主事、筆帖式、協理事務侍衛班領、侍衛班領、侍衛什長、親軍校等。侍衛的等級有四等,一等侍衛設60人,二等侍衛設150人,三等侍衛設270人,藍翎侍衛設90人。一等侍衛一般充任協理事務侍衛班領或侍衛班領等職。侍衛中的宗室成員另設名額,宗室一等侍衛9人,二等18人,三等63人。
康熙時期,倡導滿漢一家,為籠絡人心增設了漢人侍衛,其主要渠道是通過武舉選撥。雍正皇帝即位的第一年親閱武進士,授予狀元李琰一等侍衛,榜眼畢應、探花施景范二等侍衛,授予二甲武進士劉問政等13人三等侍衛,三甲武進士中選撥36人授予藍翎侍衛。
雍正四年,武舉進士選撥侍衛成為定例。不過,和八旗所不同的是,凡是武進士出身的侍衛,一概稱為漢侍衛,而漢侍衛的前景遠遠不如其他侍衛。
領侍衛內大臣掌管統領侍衛親軍,在內大臣、散秩大臣的協作下承擔扈從之職。6名領侍衛內大臣分成6班,率領各班侍衛輪番更值。6班中又分內班、外班。在內廷乾清門、內右門、神武門、寧壽門值班的為內班,在外廷太和門值班的為外班。
宿為紫禁城主要是由護軍營承擔,侍衛親軍在重點門戶宿衛。例如在乾清門執宿,屬于內班,10名侍衛晝坐門禁,由一名散秩大臣掌領。在屬于外班的太和殿,以領侍衛內大臣一人掌領,內大臣、散秩大臣二人隨班入值。中和殿,由侍衛什長帶領侍衛親軍30人宿衛。
2,御前大臣與御前侍衛、乾清門侍衛
侍從皇帝左右的高級侍衛,稱為御前侍衛、御前行走,其次是乾清門侍衛、乾清門行走。這些高級侍衛的首領稱為御前大臣。按例,御前大臣在宗室王公中選任,無定員,在3至6人之間,掌翊衛近御并兼管奏章事務。
在以往朝代,這項職責都是由皇帝親信的宦官首領擔任的,只有西漢的大將軍曾享有這種職能。清代一向防范宦官干政,于是在康熙年間設置御前大臣一職。雍正以后,御前大臣的任職條件有所變動,其后的軍機大臣往往也兼任御前大臣。
御前大臣領帶的御前侍衛、御前行走、乾清門侍衛、乾清門行走員額沒有限定,職責是在內廷值班、稽查官員出入、帶領被引見的官員如殿、扈從皇帝出行。這類皇帝貼身侍衛都屬于高級武官,御前侍衛官秩二品。御前行走都侍從皇帝近前,乾清門侍衛則侍立于皇帝所在的殿外檐下,而非專門守衛乾清門。
乾清門侍衛是從一等優秀侍衛中的滿族成員中選撥的,乾清門侍衛中的貴戚之地或俊才,可以提升為御前侍衛。御前侍衛、乾清門侍衛以外的侍衛親軍中的侍衛,一概稱為大門上侍衛或三旗侍衛。
至于漢侍衛只能在大門上侍衛中供職,如果才能出眾,所能享受的最高榮耀是提拔為乾清門侍衛。但是嘉慶時期,有一個名叫楊芳的漢侍衛,被嘉慶帝特授為“國什哈轄”(巴圖魯稱號),這是漢侍衛前所未有的榮譽。
清代的統治者雖標榜滿漢一家,可是很多重要的職務漢人并無資格擔任。尤其是負責皇宮和皇帝安全的侍衛人員,更是千挑萬選,親近的侍衛都是滿洲貴族出身。又因滿族尚武,大多數滿洲貴族都是通過侍衛這個渠道得到晉升,這就好比對漢人實行的科舉制度。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集各種權力于一身的皇帝,總結歷史上各朝代的經驗,為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分化大臣權利,以防權臣篡位,建立了一套有別于以前各朝的官制。 內閣:明朝時為了進一步集權而不設宰相、中書省等機構,宰相的權利轉移到內閣,由內閣來處理國家政務。清朝繼承了這一做法,內閣的首輔大學士以及協辦大學士都被稱為中堂,即宰相的別稱,但實權則由軍機處掌握,在軍機處任職的官員稱為軍機大臣,統稱大軍機,軍機大臣的僚屬稱為軍機章京,又稱小軍機。 中央行政機構: 清朝沿襲明朝傳統,設六部(吏、戶、禮、兵、刑、工),各部長官(管部的大學士及尚書、侍郎等)稱堂官,部下屬各司的郎中、員外郎、主事以及主事一下的七品小京官稱為司官。 在六部之外和六部并立的中央行政機構有: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太仆寺、鴻臚寺、國子監、欽天監、翰林院、太醫院、理藩院、宗人府、詹事府、內務府。 軍事系統: 清朝軍隊主要分八旗和綠營兩個系統。八旗又分京營和駐防兩部分,京營中侍衛皇帝的稱為親軍,由侍衛處(領侍衛府)領侍衛內大臣和御前大臣分掌,而御前大臣持掌乾清門侍衛和皇帝出行隨扈,權位尤重。其他守衛京師的有驍騎營、前鋒營、護軍營、步兵營、健銳營、火器營、神機營、虎槍營、善撲營等。驍騎營由八旗都統直轄;前鋒營、護軍營、步兵營各設統領管轄;健銳營、火器營、神機營由于都是特種兵,設掌印總統大臣或管理大臣管轄;虎槍營專任扈從、圍獵等,設總統管轄;善撲營則專門練習摔角。 駐防八旗駐扎于全國各重要之地,視情況不同設將軍、都統、副都統、城守尉、防守尉等官。內地將軍等只管軍事,而駐扎邊疆的將軍等要兼管民政。清朝的將軍是滿官的稱號,戰時則任命親王為大將軍。 綠營即漢兵,駐扎京師的稱巡捕營,歸步軍統領管轄。綠營的建制分標、協、營、汛幾級,標又分為督標、撫標、提標、鎮標、軍標、河標、漕標等,分別由總督、巡撫、提督、總兵、八旗駐防將軍、河道總督、漕運總督統率。督標、撫標、軍標、河標、漕標都是兼轄,實際各省綠營獨立組織為提標、鎮標,提督實為一省的最高武官,總兵略低于提督。總兵以下,副將所屬為協,參將、游擊、都司、守備所屬為營,千總、把總、外委所屬為汛。 行憲機構: 清朝沿襲明代設監察院,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為監察院長官,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則為總督、巡撫的加銜。 地方行政: 清沿襲明制,大致分省、府、縣三級,總督、巡撫為掌握行政、軍事、監察大權的高級地方官員,布政、按察兩使為督、撫的屬官。與督、撫平行的有駐防將軍和提督學政,不過駐防將軍只管八旗駐軍;提督學政只管學校與科舉考試,其權力不能與督、撫相比的。省以下有道的設置,道為監察區性質,不算正式行政區。道主要有分守道和分巡道兩種,兼兵備銜,另有一些不屬布政、按察二司的道,如海關道、管河道、督糧道、鹽法道等。省以下為府,設知府、同知、通判等官,與府平行的有直隸廳,設同知、通判。府以下為縣,設知縣、縣丞、主簿等官,與縣平行的為散廳,設置同直隸廳。在少數民族地區則設專門機構管理,即土司,一般分為兩種:一種由軍事部門管轄,如宣慰司、宣撫司、安撫司、招討司、長官司等,長官為宣慰使、宣撫使、安撫使等;另一種是由行政部門管轄,也設府、縣等,官員稱土知府、土知縣,通常由少數民族頭人擔任。 科舉院試——由各省的學政(別稱提督學院)主持的考試。已經府試錄取的童生可參加院試。錄取者既為生員,入府、州、縣學,習慣稱秀才。 鄉試——三年一科,在一省或幾省舉行,由皇上欽命主考官、副主考,錄取者即為舉人。第一名稱解元。 會試——即集中舉人考試之意,三年一科,在京城舉行,共分三場。三場會部通過者還要進行殿試。殿試由皇上親自主持。共分三甲,一甲賜進士及第,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第一名稱狀元。 一榜——考中舉人者。 二榜——考中舉人后再取中進士者。 ●官署翰林院——掌編修國史、草擬有關典禮的文件等事。最高長官為掌院學士(從二品),屬官有侍讀學士(從四品)、侍講學士(從四品)、侍讀(從五品)、侍講(從五品)、修撰(從六品)、編修(正七品)、檢討(從七品)等。 都察院——是監察、彈劾及建議機關。最高長官為左都御史(從一品),屬官有左副都御史(正三品,例由在京部、院大臣兼)、六科掌印給事中(正四品)、御史(從五品)等。右都御史(從一品)例由地方總督兼,右副都御史(正三品)例由地方巡撫兼。 大理寺——為最高法庭性質。最高長官為大理寺卿(正三品),屬官有大理寺少卿(正四品)、大理寺左右寺丞(正六品)、大理寺左右評事(正七品)等。 太仆寺——掌馬政。最高長官為太仆寺卿(從三品),屬官有太仆寺少卿(正四品)、太仆寺員外郎(從五品)、太仆寺主事(正六品)、太仆寺主簿(正七品)等。 太常寺——掌宗廟祭祀事務。最高長官為太常寺卿(正三品),屬官有太常寺少卿(正四品)、太常寺員外郎(從五品)、太常寺滿漢寺丞(正六品)、太常寺協律郎(正八品)等。 詹事府——是文學侍從、詞臣遷轉之階。原歸翰林院,后單設。最高長官為詹事府詹事(正三品),屬官有詹事府少詹事(正四品)、詹事府左右春坊庶子(正五品)、詹事府左右春坊中允(正六品)、詹事府左右春坊贊善(從六品)、詹事府主簿(從七品)等。 宗人府——是管理皇室宗族事務的機構。最高長官稱宗人府令(正一品),由宗室王公大臣兼領,屬官有宗人府丞(正三品)、宗人府理事(正五品)、宗人府副理事(從五品) 、宗人府經歷(正六品)等。 吏部——掌全國文官品秩、銓敘、考課、黜陟和封授。最高長官為尚書(從一品)、左右侍郎(正二品),屬官有郎中(正五品)、員外郎(從五品)、主事(正六品)等。 戶部——掌財賦戶籍等事。最高長官與屬官設置同上。 禮部——掌禮儀、祭祀、貢舉、教育。最高長官與屬官設置同上。 工部——掌各項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最高長官與屬官設置同上。 兵部——掌全國武官黜陟、兵籍、軍械、關禁、驛站等。最高長官與屬官設置同上。 刑部——掌全國刑獄。最高長官與屬官設置同上。 ●官名殿閣大學士——為正一品,相當于宋朝的丞相,由皇帝指定分管的部、院。 協辦大學士——為從一品,地位低于殿閣大學士高于各部院尚書。 總督——掌一省或幾省軍民要政,為正二品。兼殿閣大學士者為正一品,兼協辦大學士或都察院右都御史、兵部尚書者為從一品。總督側重于軍政。 巡撫——掌一省的軍、民、吏、刑各項,為從二品,地位略低于總督。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或禮部侍郎者為正二品。巡撫側重于民政。 布政使——督、撫屬官,管一省的財賦和人事。 按察使——督、撫屬官,管一省刑名。 ●官員的稱呼大學士——中堂。 總督——制軍、大帥、制臺、制憲或督憲。 巡撫——中丞、撫軍、撫臺、撫院或部院。 提督——軍門或提臺。 總兵——軍門、總鎮或鎮臺。 副將——協鎮或協臺。 吏部尚書——天官。 禮部尚書——大宗伯。 戶部尚書——大司徒或大司農。 刑部尚書——大司寇。 兵部尚書——大司馬。 工部尚書——大司空。 左都御史——總憲。 各部院左右侍郎——左堂或右堂,自稱部堂。 布政使——藩臺。 按察使——臬臺。 學政——學憲或學臺。 道員——觀察或道臺。 知府——太守、府臺、黃堂或太尊。 通判——別駕。 知州——州牧。 州同——州駕。 知縣——父母或明府。 都察院御史——都老爺或侍御。 ●官員的服飾及轎飾清朝的官員共分九品十九級。 一品——紅珊瑚頂戴(純紅),九蟒五爪蟒袍,仙鶴補服。準乘八人抬綠呢大轎。 二品——紅起花珊瑚頂戴(雜紅),九蟒五爪蟒袍,錦雞補服。準乘八人抬綠呢大轎。 三品——藍寶石及藍色明玻璃頂戴(亮藍),九蟒五爪蟒袍,孔雀補服。準乘八人抬綠呢大轎。 四品——青金石及藍色涅玻璃頂戴(暗藍),八蟒五爪蟒袍,雪雀補服。準乘四人抬藍呢轎。 五品——水晶及白色明玻璃頂戴(白),八蟒五爪蟒袍,白鷴補服。準乘四人抬藍呢轎。 六品——硨磲及白色涅玻璃頂戴(白),八蟒五爪蟒袍,鷺鷥補服。準乘四人抬藍呢轎。 七品——素金頂戴(白),五蟒四爪蟒袍,補服。 八品——起花金頂戴(白),五蟒四爪蟒袍,練雀補服。 九品——鏤花金頂戴(白),五蟒四爪蟒袍,練雀補服。 未入流——鏤花金頂戴(白),王蟒四爪蟒袍,黃鸝補服。 監察御史、按察使等監察、司法官員的頂戴、蟒袍均按正常品級,但補服的圖形卻一律繡獬豸,以示司法公正。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6453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