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度,小編為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伙伴快來看看吧。
科舉制是中國古代最為健全的文官制度。作為一種選拔取才的制度,它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上可追溯到漢朝的察舉制,即便是以隋大業元年(605年)隋煬帝開進士科為始,以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光緒帝宣布廢除科舉制為終,而在這1300年間,僅狀元便有700余名產生,進士及第的更是不勝枚舉。作為國家棟梁之才,這些學而優則仕的學子們,也都在王朝 政治之中發揮了自己的作用,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孫中山都在《五權憲法》中直言:中國的科舉制度是世界各國所用以拔取真才最好的的制度。而在科舉制度實行的1300年里,有稽可考的700多榜之中,卻有一榜科舉,被冠以千年最牛之名,這又是為何呢?
這屆科舉發榜于宋仁宗嘉祐二年。宋朝是一個充斥著矛盾的王朝。開創者趙匡胤作為武將出身,卻又吸取了五代的教訓,在杯酒釋兵權之下解除了武將的權利,而這種重文輕武的風氣的形成,一方面造成了對待幽云十六州等地的無能為力,外部少數民族政權的卑躬屈膝;但另一方面也造就了伴隨著宋朝經濟的發展,文化的極度繁榮。陳寅恪更是有著“華夏民族的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之語。
而在宋仁宗嘉祐二年這一屆科舉之中,這種“登峰造極”便體現的淋漓盡致。這一年,歐陽修權知貢舉,作為主考官,他已經年屆古稀之年。在經過了幼年而孤,科舉坎坷終于進得官場仕途之中后,面對北宋王朝重文輕武等措施之下導致的積貧積弱,范仲淹開始進行改革,推行慶歷新政,而作為好友,更作為誠臣,他自然而然的站在了范仲淹的一側,于是便是貶謫、貶謫、再貶謫,好在1049年,他回到朝堂累任翰林學士,史館編纂等職務,《新五代史》便是他的作品,隨后他又出任禮部貢舉主考官。
而在當時的文壇之上,興起了一股不務實而務虛的太學體,只是賣弄風騷為榮,實則多少空洞乏善可陳。作為主考官的他,自然會對這樣的務虛之輩進行剔除,為朝廷選拔良才。
于是,嘉祐二年這一場貢舉各科錄取899人,而進士 388人。至于那些空有其表只會太學體的人,統統落選,而為了表達不滿,他們甚至揚言要毆打歐陽修,不斷鬧事。至于宋仁宗作為一個了解歐陽修為人的皇帝,自然選擇了支持歐陽修的做法。
這一屆科舉之中,狀元、榜眼和探花分別是章衡、竇卞、羅愷。或許此三人不太出名,但是進士之中卻是人才輩出,令人嘆為觀止。
其中便有唐宋八大家之中的蘇軾、蘇轍、曾鞏;提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橫渠先生張載;提出“天地萬物之理,無獨必有對”的明道先生程顥;提出《平戎策》,拓疆二千余里的“三奇副使”王韶以及王安石變法的核心干將呂惠卿、曾布、章惇等人。
這樣一套豪華的陣營,縱覽古今 ,也當得是千古之最。
中國科舉史上,曾經涌現了數以百萬計的舉人和十多萬名進 士,而作為這個龐大知識分子群體之巔峰的“狀元”郎,則是屈指可數。據考證,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科舉狀元孫伏伽開始,到清光緒三十年 (1904年)最后一位狀元劉春霖止,在這1283年間,可考的榜數為745榜,共產生了592名狀元(一說504人),加上其他短命政權選考的狀元以及 各代的武狀元,中國歷史上總計可考的文武狀元為777人。
中國古代社會,從庶民百姓到 達官顯貴,無一不堅定地認為:“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黃金屋。”讀書的直接功利目的就是入仕。自孔老夫子起,“學而優則仕”成了亙古 不變的知識分子的奮斗之路。因而,苦讀寒窗數十年,為的就 是金榜題名,為的就是以文入仕,為的就是躋身宦臣,光宗耀祖。狀元及第,不但是天下讀書人的畢生追求,而且在百姓心目中也具有“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 仰頭看”的巨大殊榮。一旦殿試第一,馬上就由吏部考試任其官位,或翰林院修撰,或著作郎、秘書郎,或掌修國史,或做天子侍講,從此也就步入了兇險難卜的仕 途,開始了宦海沉浮榮辱的漫漫人生。他們中的相當一部分人,老其一生,終于登上了顯赫的高位。如唐代,姓名可考的狀元147人,事跡可考者29人,其中就 有5位宰相、8位尚書一級的官員(含次官)。而清代,114名狀元中,官位累至一品尚書層次的達20人之多。可以說,在官場努力升職,成為狀元這一群體實 現人生價值的至上追求。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殿試大金(長19.26米,高0.825米,滿、漢文合壁,年月日及騎縫年押"皇帝之寶"印)
一介書生,考取狀元實在不易。全國無數讀書人,經過鄉 試、省試,最后到殿試奪魁,競爭之激烈可想而知。宋代大文豪蘇洵就曾發過“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的感慨。特別到了清代,考到白發滿頭仍然是個“童生” 的不乏其人。四五十歲中進士,人們并不覺得他年齡有多大,“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就是這一歷史文化現象的生動寫照。如宋代共產生了118個 狀元,據《中國狀元全傳》載,其中生卒年可考者51人,其中20歲—30歲中狀元者37人,占72.5百分號,最小的18歲,50歲以上中狀元者2人。清代共 有狀元114人,生卒年可考者54人,其中20歲—30歲中狀元者19人,占35百分號,最小的21歲。50歲以上中狀元者5人,最大的62歲。狀元之路絕不 易于巴蜀之道。
唐代,進士科考試主要是三場,其后各代基本沿用下來。 一場是貼經,用現代的話說就是填空。主考官從諸子經書中選取一行,然后把其中的三個字貼蓋住,讓考生讀出被貼的字是哪幾個,其用意不過是考考生的背功,測 試一下考生對經書的熟練程度。第二場考詩賦,每個考生作詩一首、賦一首,這一場極為重要。如唐開元二年(714年)賦試的試題叫《旗賦》,且規定必須以 “風日云野,軍國清肅”八字為韻。當朝狀元李昂寫了一篇27句327個字的賦,全文洋洋灑灑,文辭雄勁,用韻準確,在錄取的27名進士中,名列第一。第三 場考試策,就時務出個題目,讓考生回答自己的見解,目的是想看看考生對治國方略的獨到見解,以為國家選擇治國平天下的英才。這三場考試都實行淘汰制,每場 皆定去留。只要一場考不好,狀元夢隨之破滅。宋仁宗后,又對科考進行了修改,按策、賦、貼經、墨義的次序,讓參試者并試四場,綜合平衡后再定奪。考生考完 后,由“讀卷大臣”排出前十名,呈送皇上,最終由皇上根據個人評判圈定誰為“第一甲第一名”。所以說,能中狀元者大多都是當朝才子。他們天資聰慧,勤奮好 學,或有良好的文化氛圍,或有獨特的天賦異質,往往具有眾人稱頌的絕代才華。如明代狀元楊慎,“幼警敏,十一歲能詩,十二歲擬作《古戰場文》、《過秦 論》”,十三歲詩名滿京華,被詩壇領袖李東陽收為高足,十九歲中舉人,二十四歲中狀元,成為明代四川唯一的狀元郎。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殿試大金榜局部
在這七百多位狀元郎中,也不乏平庸之輩。為數不少的人 高中狀元后,一事無成。他們性格怪僻,飲酒成癖,窮困潦倒,暮年凄慘。唐代昭宗光化二年(899年)狀元盧文煥,窮苦之極,連頓酒也喝不起,可謂夠可憐的 了。還有許多狀元,為官一任,了無政績,終生平平。更有甚者,投降叛軍,誣陷諂媚,被史書稱為“奸邪小人”。如投降金兵、助紂為虐的北宋狀元莫儔。此等狀 元,無以入史,難留清名,可稱狀元中的不肖敗類。
在狀元科考中,有時也并非全憑真才實學,有的人就是靠 走關系或是偶然原因高中狀元的。唐代就有“許愿狀元”牛錫庶、“自薦狀元”尹樞、“相撲狀元”王嗣宗等,從其綽號即可見其為人。狀元裴思謙則更為惡劣,唐 文宗開成二年(837年),禮部侍郎高鍇知貢舉,主持科舉考試。他標榜公正,宣言杜絕請托。裴思謙憑與赫赫有名的大宦官左神策軍中尉仇士良的關系,要求高 鍇讓他當狀元。當時,文宗皇帝是個傀儡,仇士良權傾朝野,裴思謙懷揣仇士良的信,公然對高鍇說:“裴秀才非狀元不放。”高鍇沉思良久,自知無力相抗,不然 馬上就會大禍臨頭,只好無可奈何地把裴思謙錄為狀元。天下動亂,皇權旁落之時,貌似公正的科考常常難脫權宦重臣的掣肘,成為宮廷政治的玩偶,這不能不說是 科考狀元的悲哀。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殿試小金榜局部(長1.05米,高0.34米,滿、漢文合壁,不押印)
歷代狀元中,大多出身名門望族。他們從小就處在優裕的 家庭環境,既有重臣之后,又有名士之家。有的甚至是父子狀元、祖孫狀元、宰相子、尚書婿。父輩的榮耀和輝煌的地位為他們登上科考的頂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許多人就是靠名臣的舉薦和培養,順利圓了狀元夢。但是,也有相當一部分狀元出身寒門。他們全憑自己的才智成為一國學子之冠。特別是宋太祖,為了革除唐代權 貴操縱科舉、營私舞弊的沉疴,在科舉中加強對權貴子弟的監督限制,有意選拔了一批平民子弟科舉及第。如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年)的狀元呂蒙正,幼小 時就被父親趕出家門,隨母流落龍門山,棲居山間石窟中。元代雜劇名家關漢卿的《呂蒙正風雪破窯記》,便是以呂蒙正的貧寒生活為素材創作的戲劇。孤貧寒酸的 呂蒙正,依靠自己的天賦才智和刻苦學習,31歲大魁天下,42歲位居宰相。成為兩朝輔弼,萬眾景仰。各朝歷代,都有像呂蒙正這樣的狀元郎。他們成為庶民百 姓通過科舉之路出人頭地的幸運驕子。
科舉考試是封建統治者為國家選拔官吏的一條重要途徑。 當年,唐太宗李世民看見新科進士從考場中魚貫而出時,高興地說:“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矣!”一千多年來,科舉制度選拔了一大批優秀的有真才實學的治國安邦 人才,構成了統治集團從中央到地方官僚隊伍的中堅支柱。但隨之而來的則是一種歷史奇觀:狀元們以文得名,而在文學藝術上有較高成就者了無幾人,很少有人步 入大家之列。他們身為狀元,詩賦詞文,無所不通,往往都有詩書傳世,有的甚至著作等身。然而,其中的絕大多數人自高中之后,從此潛心仕途,無意文字,熱衷 于官場得意,專注于富貴得失,已經無心無力對文學藝術加以執著探索。700多位狀元中,除楊慎、柳公權等幾位獲得較高的成就外,大多數人都文績平平,難傳 千秋。狀元難入大家之列,而大家又很難高中狀元。唐宋兩代265名狀元中,蘇軾等八大家,李白、杜甫等大詩人,無一人摘取狀元掛冠。這一極為獨特的歷史文 化現象,至今仍是困惑人們的古代文化之謎。
中國科舉時代究竟有多少狀元(不含武狀元和女狀元)呢?據史籍記載,唐代,共有狀元139人;五代十國的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沿唐制,有狀元11人;宋代有狀元118人,元代的蒙、漢狀元共32人;明朝有狀元90人;清代至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廢科舉制時,其間有狀元114人,總計由唐初到清末,共有狀元504人。
遼代的狀元為18人;金代的狀元為15人,張獻忠的大西政權有狀元1人;太平天國的狀元有14人,若上述狀元可與唐、五代、宋、元、明、清狀元同列,則中國歷代狀元共計552人。
一千多年間連中三元的共有17人,如明洪武年間的許觀、正統年間的的商軺。
附歷代狀元情況: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狀元,是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壬午科狀元孫伏伽。
★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狀元,是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 甲辰科狀元劉春霖。他狀元及第次年,即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 ,慈禧太后即下詔停止科舉,他也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的末科狀元。
★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狀元,是太平天國癸好三年(清咸豐三年癸丑,1853年) 女科狀元傅善祥。
★歷代狀元中,最為后世欽敬的民族英雄,是南宋寶四年(1256年)丙辰科狀元文天祥。他以崇高的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被譽為“狀元中的狀元”。
★歷代狀元中,對中國政治局勢起過重大影響和作用的,是清咸豐六年(1856年) 丙辰科狀元翁同龠禾。他一生兩為帝師,在晚清帝、后兩黨之爭中為帝黨首領。甲午中日戰爭后,積極支持康有為變法主張,并密薦之于光緒皇帝,最終促成“戊戌變法”,使當時政局發生重大變化。
★歷代狀元中,唯一由狀元而成為皇帝的,是西夏天慶十年(1203年)癸亥科狀元李遵頊。他是夏宗室齊王李彥宗之子,于天慶十年(1203年)參加西夏科舉考試,廷試得中第一,成為狀元。襲封齊王,又擢升大都督府主。后于西夏皇建二年(1211年) 發動宮廷政變,廢夏襄宗自立,成為皇帝,是為夏神宗。
★歷代狀元中,有據可考最早在科舉考試中連中“三元”的狀元,是唐建中二年(781年) 辛酉科狀元崔元翰。他先后考中京兆府解頭(解元) 、進士狀頭(狀元) 、博學宏詞科敕頭、制科三等敕頭。
★歷代狀元中,唯一由武狀元而位至宰相者,是唐代開元初年武舉高等(狀元) 郭子儀。他一生歷仕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曾兩度擔任宰相。同時,他也是歷代武狀元中軍功最為顯著者。
★歷代科舉考試中,考中“三元”人數最多的是北宋,共有孫何、王曾、宋廣羊、楊真宀、馮京、王巖叟等6人。
★歷代狀元中,官至宰相(含相當宰相的官職,如內閣首輔、大學士等) 人數最多的是明朝,共有胡廣、商輅等17人。
★歷代狀元中,詩、畫成就最高的,是唐開元十九年(731年)辛未科狀元王維。他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杰出代表之一,其詩歌藝術被認為“自李(白)杜(甫)而下,當為第一”。其繪畫被推為“南宗繪畫之祖”,古代文人畫亦自他而始。
★歷代狀元中,詞作成就最高的,是南宋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甲戌科狀元張孝祥。其詞追蹤蘇軾,氣概凌云,具有深厚的愛國主義色彩,與張元干并稱南宋初期詞壇雙璧,是偉大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的先行者。
★歷代狀元中,書法成就最高的,是唐元和三年(808年)戊子科狀元柳公權。他精于楷書,也擅長行草書,和唐代另一大書法家顏真卿并稱“顏柳”;歷史上還把他和唐代歐陽詢、顏真卿、元代趙孟兆頁合稱為我國“楷書四大家”。
★歷代狀元中,史學成就最高的,是五代時后漢乾二年(949年)己酉科狀元王溥。他在唐代蘇冕始創會要體的基礎上,據蘇冕所編唐九朝《會要》及楊紹復等續修之書,重加整理,撰成《唐會要》一百卷。后又據五代歷朝實錄撰成《五代會要》三十卷。不僅史料豐富翔實,而且正式建立了會要體分類編纂的體例方法,為后世所仿效。這一貢獻被《四庫提要》稱為“厥功甚偉”。
★歷代狀元中,著述最豐的,是明代正德六年(1511年) 辛未科狀元楊慎。他不僅工詩,而且能文、詞和曲,并重視民間文學,是頗有成就的文學家和著名學者。其平生著述達四百余種,雖多散佚,仍留存一百多種;現存詩作二千三百首左右,著述之豐,明時推為第一。
★歷代狀元中,植物學成就最高的,是清代嘉慶二十年(1817年)丁丑科狀元吳其睿。他一生歷任多省巡撫,所至注意各地豐瘠與民生的關系,依據耳聞目見,繪圖列說,并輯錄古籍中有關植物文獻,成《植物名實圖考長編》二十二卷、《植物名實圖考》三十八卷,?是我國19 世紀一部重要的植物學專著。
★歷代狀元中,最著名的思想家是南宋紹熙四年(1193年)癸丑科狀元陳亮。他提倡注重事業功利有補國計民生的“事功之學”。提出“盈宇宙者無非物,日用之間無非事”的命題,和朱熹多次進行過義利、王霸關系的辯論。其學說獨具體系,為永康學派的創始人。同時又是著名的文學家。
★歷代狀元中,最嗜飲茶并對我國茶道研究作出貢獻的是唐代元和九年(814 年) 甲午科狀元張又新。他所撰《煎茶水記》一卷,評論各種泉水煎茶之優劣,是繼陸羽《茶經》之后我國又一部重要的茶道研究著作。
★歷代狀元中,唯一出使過東歐國家的外交使臣,是清同治七年(1868年)戊辰科狀元洪鈞。他于光緒十三年(1887年) 奉命出使俄、德、荷、奧諸國,任外交使臣三年。他利用西方資料撰著的《元史譯文證補》,開創了利用西方著作、資料研究元史的新紀元。
★歷代狀元中,有據可考唯一被皇帝招為駙馬的,是唐會昌二年(842年)壬戌科狀元鄭顥。他狀元及第后七年,即大中三年(849年) ,被宰相白敏中作為駙馬人選推薦給唐宣宗,尚宣宗之女萬壽公主。
★歷代狀元中,唯一在剛剛及第后即被皇帝下令處死的,是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丁丑科南榜(或稱春榜) 狀元陳安阝。因該科殿試錄取的都是南方士人,遭到北方士人不滿。明太祖朱元璋疑錄取有私,大為震怒,竟下令將主考官及陳安阝等人一并處死。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少數民族文字參加科舉考試得中狀元的,是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 年) 癸巳女真進士科(又稱策論進士) 狀元徒單鎰,為女真族人。他參加科舉考試是用女真文字。
★歷代狀元人數最多的是唐朝。自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壬午科,至哀帝(907年)丁卯科,285 年間,科舉考試幾乎每年一次,約產生狀元270人。在《登科記考》、《玉芝堂談薈》等古籍中有名可考者,有139余人。
★中國歷史上,一朝之中產生狀元人數最多的省,是清代的江蘇省。從順治四年(1647 年) 丁亥科武進籍狀元呂宮,到光緒二十年(1894年) 甲午科南通籍狀元張謇,247 年間,共產生狀元49 人。
★中國歷史上,一朝之中產生狀元人數最多的府,是清代的蘇州府,共有狀元24人。
★中國歷史上,一朝之中在較短時間內產生狀元人數最多的縣,是南宋時期的永福縣(今福建永泰)。自乾道二年(1166年)丙戌科,至乾道八年(1172年)辰科,七年之間,連續產生蕭國梁、鄭僑、黃定3名狀元。
★歷史上產生兄弟狀元人數最多的朝代是唐朝,共有張式(兄) 、張正甫(弟) 等兄弟狀元19人。
★歷史上產生父子狀元人數最多的朝代是北宋,共有張去華(父) 、張師德(子) 等父子狀元6人。
★歷代兄弟狀元中,其及第時間相距最短的,是唐咸通十四年(873年)癸巳科狀元孔纟熏(兄)和唐乾符三年(876年) 丙申科狀元(弟)孔緘。兄弟二人狀元及第的時間僅相隔三年。
★歷代父子狀元中,其及第時間相距最短的,是北宋開寶二年(969年)已巳科狀元安德裕(父)和北宋開寶五年(972年)壬申科狀元安守亮(子) 。父子二個狀元及第的時間僅相隔三年。
★歷代狀元中,最早開始從事實業活動并取得巨大成就的,是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科狀元張謇。他于及第后次年(1895年)即從事實業活動,先后辦起數十個企業及大批社會事業,影響遍及全國,被譽為“中國之大教育家、大實業家”。
★歷代武狀元中,唯一參加過兩科考試,先中探花后又考中狀元的,是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庚辰武科狀元馬全。馬全初名為馬王泉,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 曾參加一次武科進士考試,并在殿試中得中一甲三名(探花) 。后因在任職期間與同僚發生矛盾,被削奪官職。為洗刷恥辱,他更名為全,決意再次奪取功名,終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 在武科進士殿試中得中狀元。
科舉考試起源于隋朝,正式創立于隋煬帝時期,科舉制的完善歷經三個皇帝:唐太宗李世明,武則天以及唐玄宗李隆基。
唐太宗:重視人才的培養和選拔。
武則天:大力提倡科舉制度,開創殿試和武舉。
唐玄宗:詩詞歌賦成為進士科的主要考試內容。
科舉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真才實學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士人用功讀書的風氣盛行,并且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
明朝時期(明太祖朱元璋)的科舉考試只許在四書五經范圍內命題,考生只能根據指定觀點答卷,不準發揮自己的見解。文體分為八個部分,稱“八股文”。約束了人民的思想,扭曲了科舉制度的真正意義,但也有積極的作用,許多讀書人為了中舉,只顧埋頭攻讀經書,鉆研八股,不講求實際學問。考中做官后,他們大多成為皇帝的忠實奴仆。
明朝時期的科舉制度稱為“八股取士”。
科舉制度在封建社會延續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廢除。
在中國科舉史上曾經出現過一個響亮的名字“狀元”。一千三百年來,這個名字風靡過整個中國大地。使千百萬士子追逐著這頂桂冠,通過金榜掛名,步入政壇,獲得升官晉級的機會。而中國的老百姓把他們看作文曲星下凡,全國震動。俗話說:“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狀元就成為當時榮耀和顯赫的代名詞。
然而在科舉史上,能金榜題名的無疑都是當時的精英,不過,金榜題名與名傳后世并不是同義詞,考場上的精英們往往很難成為讓后人津津樂道的大名人,甚至很多時候,名落孫山者,比金榜題名者更容易讓人記住。不過,在有些時候,一科金榜題名者卻有不少真正的大名人,不光當時顯耀,更流傳千古,被稱為“名榜”。
眾所周知,科舉是指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科舉。科舉意在選才,它淵源于漢朝,創始于隋朝,確立于唐朝,完備于宋朝,興盛于明、清兩朝,廢除于清末光緒年。如果從隋朝大業元年(605年)的進士科算起到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正式廢除,整整綿延存在了1300周年。
可以說科舉制度存在對中國歷史上的政壇、文壇上都有深遠的影響。《詩話二則·推敲》“島(指賈島)初赴舉京師”,意思是說賈島當初前去長安參加科舉考試。到明朝,科舉考試形成了完備的制度,共分四級:院試(即童生試)、鄉試、會試和殿試,考試內容基本是儒家經義,以“四書”文句為題,規定文章格式為八股文,解釋必須以朱熹《四書集注》為準。
公元1057年,宋仁宗嘉佑二年,這年的科舉考試,堪稱中國科舉史上的第一名榜。這一年,看似普普通通的年份,一場考試卻誕生8位文壇大家和9位當朝宰相。
這一年,范仲淹已逝世5年整,自他之后“文正”兩個字成了千年來文官死后的最高榮譽。
這一年,四川眉山父子三人同時赴京參加考試。
這一年,周敦頤的兩位弟子也來到了京城汴梁。
這一年,王安石還在某個地方做一個小小的官吏。
宋仁宗
嘉裕二年(1057),年僅21歲的蘇軾與弟弟蘇轍同科進士及第,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而深受文壇領袖歐陽修的賞識。隨后在殿試中,蘇軾以出色的表現贏得了當時的最高統治者宋仁宗的賞識。關于蘇軾的科舉,還有一個典故,說蘇軾參加科舉的時候,主考官歐陽修對一份卷子非常欣賞,有意把他定為第一,但又以為是自己的學生曾鞏的,為了避嫌,就把它排在了后面。后來才知道,這份卷子不是曾鞏的,而是蘇軾的。
這個典故大家都聽說過,其實,這個說法與事實不符,是后人想當然編的。真相是,蘇軾連前三名都沒進,只是中了進士乙科,而且名次也不好。史書記載:歐陽修得軾《刑賞忠厚論》,驚喜,欲擢冠多士,猶疑其客曾鞏所為,但置第二。那這段文字是不是意味著蘇軾考了第二名呢?不是的,因為史書接著寫:蘇軾“復以《春秋》對義居第一,殿試中乙科”。
曾鞏
實際上,除了蘇軾和曾鞏這兩位大家,這科還有不少后來的文壇大腕,比如蘇軾的弟弟蘇轍,曾鞏的弟弟曾布。要是范圍再擴大點,這科的主考官是歐陽修,還有蘇氏兄弟的老爸蘇洵也跟著來了,好家伙,一次考試就匯集了唐宋八大家的五位,除了那個不合群的王安石,大宋朝最會寫文章的都齊了。
除了這幾位大文學家,這科還出了兩位名氣不在他們之下的大思想家,一個叫程顥,另一個叫張載。程顥就是著名的“二程”之一,師從周敦頤,開創的理學思想與朱熹的學說并稱“程朱理學”,直接影響了之后近千年的中國人的思想;而張載,是“二程”的表叔,也是理學創始人之一,其廟庭與周敦頤廟、邵雍廟、程頤廟、程顥廟合稱“北宋五子”廟,影響極為深遠。
歐陽修
對于這一次考試,一是有豪華的考官陣容。主考官是翰林學士歐陽修不用多講,北宋文壇領袖,唐宋八大家之一。副主考官是王珪、梅摯、韓絳、范鎮,這四位都是當朝文學名家。其余的考官和工作人員也都是館閣文臣;二是這一榜進士能人最多,集中了神宗、哲宗兩朝各個領域的代表人物,在政治、經濟、文學、經學各方面都有獨領風騷的人物出現,當朝宰相就出了9名,文學家好幾個,文武雙全的人也不少,《宋史》里有傳的就有24人,王安石變法的主要代表人物都在這一榜里。
宰相的代表人物呂惠卿、章惇、王韶、林希。呂惠卿,是王安石變法的二號人物,協助王安石推行了很多新政,也是一位極其出色的實干家。章惇官至宰相,不僅自己中了二甲,他的侄兒章衡竟還是這一科的魁首——狀元。王韶是北宋名將,官至樞密副使。嘉裕二年貢舉錄取的進士可謂是群星閃耀,其中有不乏有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人物。
蘇軾
也許你會好奇,這一科的前三名都是誰呢?很遺憾,大家可能不太認識:狀元章衡,榜眼竇卞,探花羅愷。
狀元章衡,蘇軾評價他:“子平之才,百年無人望其項背。”宋徽宗趙佶評價他:“內德溫純,外容莊重,翰苑詞宗,國家梁棟。”榜眼竇卞更是為官清廉,剛正不阿。探花羅愷資料太少,無法考證!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619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司馬炎背后的女人,揭秘楊艷傳奇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