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小編一起探尋歷史上真實的吳三桂。
1644年,吳三桂馬不停蹄地趕往京城勤王,卻只得到了大明已亡的消息。
為了尋找新的靠山,吳三桂最終投靠了滿清。對于清朝統治者來說,吳三桂擁有當時最強的軍隊——關寧鐵騎,是一個可以利用的對象。
后面的事情證明,吳三桂確實是一條聽話的狗。在此后的十幾年,吳三桂先是被派去平定了西北的叛亂,又轉頭南下攻滅了張獻忠,最后來到云南地區,親手絞死了南寧永歷帝,為清朝的統治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在跑遍了半個中國,外加賣主求榮之后,吳三桂終于得到了一個平西王的稱號,還有云南一大塊地盤,這樣的結果似乎還不賴。
他的兒子吳應熊甚至還娶了建寧公主(被扣在京城當人質),此時吳三桂的權力可謂達到了頂點。
但是幾年之后,吳三桂不顧兒子的死活,毅然決然地選擇了造反,這又是為何呢?其實原因無非就兩點:
一是康熙皇帝采取的削藩政策
。吳三桂坐鎮云南之后,日子過得十分舒服,儼然就是一個土皇帝。他也想學200多年前的明將沐英,讓子孫可以世代為王。
但是
臥床之榻,豈容他人酣睡
,康熙皇帝早就看穿了吳三桂的心思,在吳三桂殺死永歷帝之后,康熙皇帝就開始裁撤吳三桂的勢力。
雪上加霜的是,當時還發生了一件讓吳三桂猝不及防的事情。三藩中的尚可喜、耿精忠都上書康熙,請求撤去自己的藩號,以求自保。
在這種情況下,吳三桂自然顯得十分孤立,于是他也效仿兩位上書請求撤藩,想試探一下康熙。但是這樣一個好機會,康熙又怎會放過?立即就通過了吳三桂撤藩的請求。
這可就大大出乎了吳三桂的意料,他本想通過假意撤藩保住自己藩王的地位,向清朝要一個鐵飯碗,誰知現在連飯碗都被打爛了,吳三桂真的不能忍。
退一萬步說,哪怕吳三桂真的忍了,他手下的人也不會答應,畢竟這是動了整個集團的利益,吳三桂實在騎虎難下,不得不反。
第二個原因就是為自己洗白
。當初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又殘忍地鎮壓漢人,甚至還殺死了南明的皇帝,這些污點怕是一輩子都洗不掉了。
當時清朝的統治尚不穩固,吳三桂想趁機造反,一來是為了洗白自己漢奸的身份,只要最后能夠夠成功,自己之前的行為都可以被理解為“曲線救國”;二來,如果造反成功,自己也可以過一把皇帝癮。
于是乎,已過花甲之年的吳三桂揭竿而起。一時間,各地的大明舊臣紛紛響應,大有成功的勢頭。
但可惜的是,吳三桂的戰略嚴重失誤,各個勢力之間又離心離德,叛亂很快就被平定了,吳三桂只能永遠帶著漢奸的身份,遺憾地死去。
不能說吳三桂善變,其實吳三桂的兩次選擇都是頗有被逼無奈的原因在里面的。
降清原因:當時是什么情況,李自成攻破都城,崇禎帝自殺,明朝嫡系宗室無一人生還,滿清則是降服了蒙古,已經可以專心進攻明朝,吳三桂處于孤立無援的情形之中,當時的他只有三條路走,第一自立,但是他本身就孤立無援,自立的道路是非常難以走通的,第二投降滿清,第三投降李自成,他就在第二跟第三個選擇間猶豫著,李自成幫他做出了選擇,李自成霸占了他的女人,殺了他老爹,憤怒之下,吳三桂直接引清兵入關,滅了李自成。之后他就一條道走到黑,直到清朝建立被滿清立為了平西王,成為了滿清一大藩王。
反叛清朝:首先來看事情的起因,因為康熙當時要削三藩,他最開始先是將吳三桂的手下一個個的調離了吳三桂處,如平涼的張勇、漢中的王輔臣等。而之后還以不足以提供吳三桂軍費的理由來削吳三桂的藩王職權,而當時的平西王吳三桂也已經60多歲了,他就將自己的大兒子派到了康熙處作為質子,自己也上請削藩,康熙就派了朱國治去接受吳三桂手下的勢力,但是康熙沒料到吳三桂手下竟然仍然有反清的念頭,這一點吳三桂也是沒有想到,在吳三桂將要離開云南之際,吳三桂手下聯手殺朱國治逼吳三桂反清,事發突然令吳三桂措手不及,無奈之際吳三桂只好下令封鎖消息,以留出時間營救自己的大兒子一家,但是康熙早就注意著吳三桂,所以他很快得知了消息,直接殺了他的大兒子與孫子,最后將吳三桂徹底激怒。
從以上來看,吳三桂的兩次選擇可以說也是相當無奈。并不是他善變,而是時勢造成的。
眾所周知,1673年,也就是大清入關后的第二十九年,清朝的漢族藩王,平西王吳三桂揭竿而起,反對清朝,在湖南衡陽稱帝,建立了自己的王朝。
然后,康熙皇帝用了八年的時間,才終于放下了這件事。
請問這件事到底是怎么回事?
吳三桂的“平西王”,藩王,過得不好?
繁榮和財富。
為什么吳三桂不顧其一生太平,卻要造反?
我們有些歷史愛好者評價吳三桂,說他帶領清兵入關,然后開始反清,是個“善變”的“小人”。
請問這真的是吳三桂的性格問題嗎?
它不是。
作為歷史讀者,我們應該知道,歷史上絕大多數人造反,都是因為走投無路。
除非走投無路,否則人們不會反抗。
反叛是一件冒險的事情。要殺千刀。(凌遲)
你不逼人家“橫死豎死。”一般來說,人們都不愿意造反。
存在就是合理。
不合理的事情不會發生。
這個道理,我們讀的歷史書越多,調查的歷史內幕越多,就會發現事實就是如此。
/newsapp_bt/0//1000
或許吳三桂是明清史中口碑最差的人物,起初他出仕明朝,手握雄兵為明帝國鎮守山海關,阻擋清軍前進的腳步。后來又因王朝覆滅而轉投清朝,而且絲毫不念及舊主之恩,極力剿滅前明殘余勢力,活捉永歷帝朱由榔,成為為清帝國鎮守云貴兩省的最大藩王。
最后在清廷意圖撤藩之時,吳三桂又打出反清復明的口號舉兵造反,卻因稱帝一事喪盡人心,最終病死在稱霸天下的路上。無論是明史還是清史,都對吳三桂這種叛主行為進行了抨擊和諷刺,吳三桂本人也為他的行為付出了慘痛代價,自此背上了千古罵名。
吳三桂畫像
鎮守遼東,抵御清軍吳三桂出身武將世家,其父吳襄就曾是明朝遼東總兵。自后金在遼東崛起后,吳襄就一直與金軍纏斗。親眼目睹了明軍在遼東逐漸失利,后金逐漸崛起。
少年時吳三桂潛心修習武藝,熟讀熟背各種兵法,并于成年后迎娶了祖大壽的妹妹為妻,促成了吳祖兩家的姻親之好,兩家在遼東的勢力愈發膨脹起來。不久吳三桂高中武舉人,接受朝廷的敕封后統帥兵馬與祖大壽、吳襄一同征戰遼東。
公元1631年,皇太極率軍進擊大凌河城,祖大壽與諸多明軍將士被圍困城中無法脫身。明廷急令吳襄率軍前往營救,但吳襄卻在行軍過程中逃跑,導致大凌河明軍全軍覆沒。此戰山海關以外的明軍精銳喪失殆盡,明廷再也不能支撐在遼東的防御,甚至加速了明朝的滅亡進程。戰后吳襄逃回明境,被崇禎帝抓捕下獄。吳三桂也受父親牽連被罷官奪職。
紫禁城
同年山東營兵在孔有德的鼓動下發動兵變,即吳橋兵變。明廷曾多次派兵鎮壓但效果都不太好。次年只好重新啟用吳襄,與祖大弼二人一同領兵前往山東。這次吳鑲的表現還算不錯,平定叛亂后又將孔有德逼上絕路,只好乘船從海路逃亡后金。吳襄和吳三桂也因此得以官復原職。
三年后,吳三桂升遷為前鋒右營參將。參將在軍中的地位較高,僅僅低于總兵及副總兵,屬于軍中的三把手,負責掌管其中一路軍隊作戰。此時吳三桂年僅二十三歲,真可謂是年少有為。
公元1642年,祖大壽打開錦州城門向清軍乞降,吳三桂得知消息后致書盛京問候祖大壽安好,于是皇太極心生策反吳三桂之意。對此,《大清歷朝實錄》中有著相關記載:
"大清國皇帝敕諭吳大將軍:我國自興師征明以來,攻城略地,歷有年所,明之將士,至今有立功名、保身家、全忠義乎?非陣亡于我軍,卿受戮于爾主。軍機一失,峻法隨之,良將勁兵,殆將盡失,將軍知此,可為昧于從事,蹈覆車之轍哉!"
皇太極此言可謂是戳中了當時所有遼東明朝將士的心。努爾哈赤剛剛崛起時,明軍將士還懷著一腔報國之心在戰場上奮勇拼殺,以死明志。但明廷有功不賞,有過重罰,已經深深傷透了遼東明軍的心。從明軍后期的作戰情況來看,軍心早已盡失,遭遇清軍圍困時通常會出現嚴重的踩踏事件,將士們慌不擇路紛紛而逃。吳三桂也深知這一現狀,也明白就算自己在遼東有所成就,也會因某一次的戰敗而被明廷剝奪全部官職,如果事態嚴重或許自己和全家的性命都將難保。
猶豫再三,倒向清廷從這一時期開始,吳三桂的心意就已經發生了動搖。同年春季吳三桂奉命率部趕回京師防御繞道而來的清軍,但行軍速度卻極為緩慢,以至于抵達京師時清軍已經退去。這次崇禎帝沒有像對待袁崇煥那般對待吳三桂,反而加賞尚方寶劍,令他統領關外全部明軍。
與此同時,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軍也在快速向北京進發,明廷在無兵可調的情況下只好選擇命山海關守軍率部回援。一旦山海關之兵回援北京,則山海關岌岌可危。此時明廷還執意要抽調遼東之兵,可見真的是到了最為危機的關頭。但可惜的是,吳三桂還未抵達京師時,北京就已經被李自成所攻陷。
吳三桂鎮守的山海關
吳三桂的身份突然發生了變化,從握有明朝重兵的封疆大吏變成了國家淪喪,占據一方的群雄。也正是在這一時期,李自成也向他投去了橄欖枝,吳三桂再次陷入無盡的猶豫之中。
當下的形勢,吳三桂無疑就是當年的韓信,而皇太極和李自成則是劉邦和項羽,吳三桂加入哪一方,哪一方就會在接下來的天下爭奪戰中占據優勢。思慮再三,他還是選擇了李自成。在率部前往投奔之時,突然傳來陳圓圓被李自成部下霸占的消息,一怒之下選擇投降清廷。
李自成的農民軍在進入北京后大興燒殺劫掠之事,就連吳三桂的家人也慘遭掠奪欺凌,北京城百姓人人自危。《明季北略·吳三桂請兵始末》中曾有相關記載:
"京師陷矣。三桂聞變,頓兵山海。先是,十六年春,田皇親游南京,挈名妓陳沅、顧壽而北,田還京病死,三桂使人持千金買陳沅去。自成入京,劉宗敏系吳襄,索沅不得,拷掠甚酷。"
吳三桂愛妾陳圓圓
再加上李自成沒有政治經驗和治國的能力,即便是真正坐上了皇位,也不知如何運轉這個龐大的帝國。
相反,自皇太極登基以來,清廷已經構建起了完整且較為成熟的行政體系。雖然皇太極此時已經死去,但在多爾袞攝政的情況下清朝依舊平穩運行著。在這種情況下,吳三桂也意識到大順政權絕不能夠長久,天下早晚還會落入清廷手中。如果到那時再降,不但得不到任何優待,反而會成為兩度叛主之賊,兵敗身死后還要遭到后世千百年的唾罵。
如此看來,吳三桂并非僅僅因陳圓圓被霸占而沖冠一怒為紅顏,事實上他在行軍的過程中就已經分析好了利害,只是以此為借口罷了。
在吳三桂返回山海關后,李自成又整頓軍馬向山海關發起進攻。在此之前,吳三桂仍想待價而沽延緩投降,從而迫使多爾袞應允將黃河以南的地區劃給自己管轄。但漸漸逼近的大軍使吳三桂沒有更多的時間再和多爾袞討價還價,多爾袞也明確表示,只有吳三桂稱臣,清軍才可發兵進關。
明末農民起義軍首領李自成
擁兵再起,兵敗身死吳三桂表示愿意稱臣后,多爾袞即刻發兵山海關,二人聯手一同擊潰了李自成的農民軍。對此,《清史稿》中有著詳細記載:
"己卯,至山海關,三桂出迎,王慰勞之。令所部以白布系肩為識,先驅入關。時自成將二十馀萬人,自北山列陣,橫亙至海。令三桂居右翼后。搏戰,大風揚沙,咫尺不能辨。力斗良久,師噪。風止,自三桂陣右突出,搗其中堅,馬迅矢激。自成登高望見,奪氣,策馬走。師無不一當百,追奔四十里,自成潰遁。王即軍前承制進三桂爵平西王。下令關內軍民皆薙發。以馬步兵各萬人屬三桂,追擊自成。"
清朝攝政王多爾袞
清廷將舊都遷至北京后,各地仍然存在著諸多農民軍勢力和前明勢力。多爾袞希望利用吳三桂想要復仇的心里命他前去平叛,吳三桂也樂于前往,并聲稱自己為大清朝的忠臣,自當為清廷鞠躬盡瘁。在隨后的平叛活動中,吳三桂以極其殘忍的手段對待農民軍,時常屠城。對于明朝宗室后人建立起來的割據政權,吳三桂也不遺余力的打擊。
公元1659年,吳三桂率軍攻下云南一地,并獲得清廷允許成為駐守云南一帶的藩王。不久,吳三桂因生擒朱由榔而獲得貴州一帶的控制權,清廷也對吳三桂極盡寵愛,凡是吳三桂所奏事宜六部必須優先辦理。
隨著帝國境內的各項戰事逐漸結束,吳三桂的作用也愈來愈小,朝堂之上也出現了削藩的聲音。康熙帝一直想要裁撤以吳三桂為首的三藩勢力,這些藩王不僅每年用掉國家大量的財政收入,而且駐守邊關重地,手中握有重兵,時刻都能成為朝廷的威脅。
主張撤藩的康熙帝
事實上吳三桂也早已察覺到了這一點,所謂"狡兔死,走狗烹",在公元1663年時清廷就已經以戰事結束為由將他的平西大將軍印收回。為了使朝廷回心轉意,吳三桂假意上奏稱主動要求撤藩,本想讓朝廷婉言留用,卻正好擊中康熙帝下懷批準其撤藩。在意識到朝廷撤藩心意已決后,吳三桂決定起兵造反奪取江山。
吳三桂起兵的由頭成為他永生永世都無法洗清的污點,即"興明討虜"。在平定農民軍勢力和明朝殘余勢力時,唯獨吳三桂最為活躍,永歷帝也是他親手擒獲送至清廷的,明朝叛臣卻打出反清復明的旗號著實可笑。
公元1678年,吳三桂在衡州稱帝,定國號為周。此舉不但使天下人徹底看清了吳三桂的嘴臉,就連手下將士也與他離心離德。同年八月,吳三桂因病去世,和他的"大周"一同到地下面見崇禎皇帝去了。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6184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