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歷史探究

三國時期各集團骨干人物分析介紹是什么決定了他們的命運

以史為鑒 2023-06-30 21:11:48

三國時期各集團骨干人物分析介紹是什么決定了他們的命運

還不知道:三國時期各集團骨干人物有哪些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古人不管有沒有文化,只要有一點身份地位,就會有姓有名有字,再往前推還要有氏,比如人文初祖黃帝,在《三家注史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號曰有熊氏,又曰縉云氏,又曰帝鴻氏,亦曰帝軒氏。”秦始皇嬴政,“名為政,姓趙氏”。

姓氏名字是一種文化,人們常說姓名影響性格,性格決定命運,這話聽起來極有道理:如果一位男士取了一個女性化的名字,那么他的胡須就不太愿意長出來。比如某人姓名的意思是“鹿叼靈芝口內銜”,雖然可能長壽,但我們想象不到他長了胡子之后會是什么樣子。

閑話少敘,言歸正傳。咱們今天要趣讀的是三國三大軍事集團骨干的姓名,看看姓名是不是影響了他們的性格命運乃至三國歷史的走向。

一、江東猛虎孫堅父子三人,人如其名

諸葛亮說“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其實只有兩代:父親孫堅孫文臺傳給了孫策孫伯符,孫策又傳給了孫權孫仲謀。

孫堅是個暴脾氣,性格像名字一樣堅挺,做事也是出馬一條槍:別人不敢去打董卓呂布,他去打,別人殺不了華雄,他去殺。堅強的孫堅能打勝

仗,但經常被人算計。據《三國志》(下文資料均引用《三國志》等正史,不說演義)記載,孫堅從袁術那里得到“破虜將軍令豫州刺史”頭銜后,帶著本部人馬就去找董卓玩兒命去了,結果被打得滿頭包:“大為卓軍所攻,堅與數十騎潰圍而出。堅常著赤幘,乃脫幘令親近將祖茂著之。卓騎爭逐茂,故堅從間道得免。茂困迫,下馬,以幘冠冢間燒柱,因伏草中。卓騎望見,圍繞數重,定近覺是柱,乃去。”

按照這段記載,祖茂替孫堅戴紅頭巾,并不是自愿的,而且祖茂也并沒有被董卓部隊追斬,他藏在草叢中逃得了性命。

孫堅寧折不彎不服輸,整頓軍馬再戰,這回打贏了,然后也被袁術坑了:“堅復相收兵,合戰于陽人,大破卓軍,梟其都督華雄等。是時,或間堅於術,術懷疑,不運軍糧。”

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孫堅可能覺得自己堅強得有點缺心眼,就給自己最有出息的兩個字取名字叫孫策孫伯符、孫權孫仲謀。

策權符謀啥意思,這里不用解釋,讀者諸君一看便知。

孫策孫伯符雖然在演義里號稱江東小霸王,但在正史中他與老爹孫堅的性格是有很大差異的:“策為人,美姿顏,好笑語,性闊達聽受,善于用人,是以士民見者,莫不盡心,樂為致死。”

跟大哥孫策孫伯符相比,二弟孫權孫仲謀的心眼兒最多,說他擅謀劃也好,說他耍花招也罷,反正孫權這人不太可交,是一個見風使舵唯利是圖的梟雄,跟曹操劉備比起來,好像多了一些陰柔,少了一些霸氣。

最擅長伏低做小的三國梟雄,就是這個孫權孫仲謀,權變、權詐、權術、權謀,被他玩兒得爐火純青:眼看劉備做大,他馬上“進妹固好”;劉備向取西川后爭漢中,他就趁虛而入奪荊州殺關羽;一看前妹夫劉備要傾巢出動跟自己死磕,他就先后向曹操曹丕稱臣求援;打敗了劉備,曹丕向趁火打劫,他又馬上主動向劉備求和。

孫權的謀略是撈一把是一把,什么虛名稱號都不重要,為達目的不擇手段,這就是孫權孫仲謀。

二、曹操麾下諸曹夏侯,看來都以忠孝仁義為本

曹操曾經是個紈绔弟子,但是我們不能不承認,曹家夏侯家都是人才濟濟的大家族,看看諸曹夏侯的名字,我們似乎覺得曹操集團原先是忠于大

漢天子的:曹操字孟德,曹仁字子孝、曹洪字子廉、曹純字子和(休、真屬于下一代,“太祖族子”,也就是本家侄子)、夏侯惇字元讓、夏侯淵字妙才。

諸曹夏侯的名字,體現的是忠孝禮儀廉恥,雖然不夠霸氣,但也能看出他們的父輩賜名賜字的時候,是想讓他們做忠臣孝子的。曹孟德自己也說:“欲為國家討賊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將軍,然后題墓道言‘漢故征西將軍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性命決定性格,雖然曹操百爪撓心地想進魏公稱魏王,但總是有一點抹不開面子,一直等到持反對意見的荀彧荀文若薨逝,他才如愿以償。做了魏王,曹操覺得自己已經達到了人生巔峰,死活不肯再進一步了:“‘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孔子語)'。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三國三巨頭,最有資格有能力代漢稱帝的,是曹操曹孟德,但偏偏就是這“白臉奸臣”,到死都是大漢丞相,他把三個女兒一股腦嫁給漢獻帝,

說明他根本就沒想取而代之:曹操是很有生活情趣很戀家很溺愛孩子的,才不會把小棉襖往火坑里推。

曹操的四個兒子昂丕彰植,分別字子脩、子桓、子文、子建,跟劉備的兩個兒子劉封劉禪還是有本質區別的。

三、劉封劉禪含義不言自明,劉關張趙名字也各有玄機

劉封劉禪就不用說了,劉備劉玄德小時候就于稱帝之心,想僭用天子鑾輿,差點把他叔叔劉子敬嚇趴下:“汝勿妄語,滅吾門也!”

漢應土德,尚黑,赤黑者為玄,所以劉備字玄德。而他起家班底,就是關羽關云長、張飛張益(不是翼)德、趙云趙子龍,劉關張趙還可以稱為“備羽飛云”。

有人說趙云并非劉備起家班底,也不是核心人員,這當然是不對的,放下《三國演義》不提,就是三國正史,也記載趙云很早就已投入劉備陣營:“先主就袁紹,云見于鄴。先主與云同床眠臥,密遣云合募得數百人,皆稱劉左將軍部曲,紹不能知。”

這就是說,當年曹操活捉了關羽、打跑了張飛,劉備孤零零投靠袁紹的時候,趙云雪中送炭來到了劉備身邊。

劉備給趙云的官職也不小,責任也很重:“先主孫夫人以權妹驕豪,多將吳吏兵,縱橫不法。先主以云嚴重,必能整齊,特任掌內事。”

趙云在劉備集團先后任牙門將軍、留營司馬、中護軍,這三個個職位看起來好像不大,但卻是當時劉備集團最重要的位置,相當于后來的錦衣衛都指揮使、九門提督、兵部侍郎兼考功司郎中。

劉關張趙四人的辭世順序也頗耐人尋味:關羽跌落云端難展翅,張飛自然飛不起來,失去張飛的補益,玄德公也就真玄不起來了,只有趙云就像《易經.乾卦》中所說的那樣:“云從龍,風從虎,圣人作而萬物睹。”

趙云一家都致力于保護少主劉禪的周全,趙云兩次救駕,自不必說,就連他的兩個兒子也接過了父親的“蜀主劍”,繼續擔當皇城衛戍大任:“云子統,官至虎賁中郎,督行領軍。次子廣,牙門將。”

像劉備關羽張飛趙云這樣姓名與命運休戚相關的例子,三國時期有很多,比如顏良,我們可以理解為長得不錯,可是跟文丑并論,就成了繡花枕頭:長得好看,但文字很丑。

當然,這樣的例子近代也有,比如一年之內三星隕落,咱們在評論里也可以說一說。

咱們今天說的姓名影響性格,性格決定命運的事情,讀者諸君一定知道不少,而且可能還有人親身經歷過,起碼筆者就深有體會:原名中有一字為“利”,后來上錯戶口,被改成了“武”,于是從那時候開始,就經常打架了……

盤點一下一個班那三個人除了三個曹三個蘇



中國文化歷史悠久。在幾千年的文明史長河中,在九州這片神圣的土地上,涌現出了一批才華橫溢、品德高尚的人。他們為中華文明的推廣和演進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并延續了數千年。


在這些偉大的人物中,有一些特殊的人,他們同宗同源,但都是我們這個時代的英雄。有一副對聯是這樣說的,“父子三字,千古四大文豪。”這里的三父子指的是四川眉山蘇門的三個兒子。三蘇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們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可謂家喻戶曉。


在我國幾千年的文明史長河中,還有蘇三父子這樣的英雄嗎?答案是肯定的。今天,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浩瀚歷史中三對父子波瀾壯闊的一生。


1.三曹父子在亳州


第三個是漢末魏初的曹操和他的兒子曹丕、曹植。曹父子對當時的政治和文學都有很大的影響。他們是建安文學的代表,后人稱他們為“三曹”。


曹操是東漢末年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時曹魏政權的創始人。曹操在文學、書法、音樂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著有孫子略解、兵書接要、孟德新書等書籍。在藝術風格上,曹操的詩樸實無華。建安文學能在長期戰亂、社會破碎的背景下興盛并影響后世,與曹操的重視和推動是分不開的。


曹丕從小文武雙全。他博覽群書,熟知百家學說。接受禪宗后登基,以魏代漢,結束了漢朝四百年的統治,建立了魏國,完成了北方的統一。曹丕是三國時期杰出的詩人,他的燕歌行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詩。他的五言詩和樂府優美動人,現存四十首左右。


曹植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作為建安文學的代表和大師之一,他在兩晉南北朝時期被提升到文章典范的地位。代表作品有洛神賦白馬篇七哀詩等。文學家王士_這樣評價曹植:曹植、李白、蘇軾是漢魏以來兩千年中僅有的可以稱之為“神仙才子”的詩人。


2.眉山蘇三父子


北宋大散文家蘇洵和他的兒子蘇軾、蘇轍。蘇家三父子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們與同時代的歐陽修、王安石、曾鞏,以及唐代的韓愈、柳宗元,都達到了古文的最高水平。他們是中國古代文學的杰出代表。


蘇洵是北宋時期的文學家,擅長散文,尤其擅長政論。他辯論雄辯,文筆雄健,在當今世界頗有影響。三字經中的“蘇,27”。上火看書。“是關于蘇洵發奮讀書的歷史。


蘇軾是北宋中期的文學領袖,在詩、詞、文、書、畫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他是古代文學、藝術和哲學的大師。蘇東坡是宋代最著名的作家、藝術家和學者。他是歷史上文藝領域最完善、最全面的人。


蘇東坡少年成名:20歲考中秀才,皇帝宮試第一,至少相當于今天的博士水平。24歲考上體制,百年第一,無人能及。蘇軾是一個政績卓著的清官。王安石、司馬光等。宰相王安石變法,蘇軾認為變法有很多問題,上書皇帝反對,因得罪變法派而被降職。


幾年后,王安石罷課,司馬光做了宰相,試圖廢除王安石變法。蘇軾認為變法中有一些對國家人民有利的條款,反對司馬光全盤否定王安石變法。因得罪反改革派而被降職。到了晚年,蘇東坡被貶到天涯海角,一個當時荒僻的地方。他教導那里的人們去耕種和繁殖,他也從未忘記他作為一個學者去幫助世界的雄心。他自己并沒有被這種放逐壓垮,認為這是對人生境界的提升和重建。他信佛,繼續文學藝術創作。無論他的生活多么坎坷,他從未放棄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他用自己的修身養性,激勵后人,超脫現實,回歸現實。


蘇轍和他的父親蘇洵、哥哥蘇軾一樣有名。他的生活知識深受父親和哥哥的影響。他以散文著稱,擅長政治理論和歷史理論。蘇軾說他的散文“汪洋的咿呀學語,歌唱嘆息,卓爾不群的精神不可或缺”。風格樸實無華,文采少差。蘇轍還擅長書法,書法瀟灑,工整有序。作品有詩傳,春秋傳,欒城集等。元佑七年六月,蘇轍任侍郎,拜丞相。


3.咸陽三班父子


三班指的是漢代的三個歷史學家:父親班彪、兒子班固和小女兒班昭。班彪的史學思想和史學思想對班固和漢書產生了直接而深刻的影響。


班固,東漢著名的歷史學家、文學家。班固出生在一個儒家家庭。他的父親班彪和叔叔班思都是當時著名的學者。在祖先的影響下,班固九歲就能讀詩和賦。十六歲入國子監,博覽群書,精通經學和歷史。


班昭字惠班,又名紀,有家世,尤擅文采。因為她的父親班彪是當代文豪,班昭本人也經常被召入宮中,教皇后等貴族讀經,在宮中被尊為老師。


4.陳俊哥哥謝了三次。


謝是指晉代的謝尚、謝懿、謝安三兄弟。謝忱家族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家族。陳氏謝氏始于魏晉。在著名的“淝水之戰”中,以謝安為首的謝氏家族為東晉的大勝立下了汗馬功勞,奠定了陳氏謝氏家族作為東晉南朝重要官紳的地位。謝忱的文藝杰出人物有:謝鯤、謝裳、謝懿、謝安、謝萬、謝道韞、謝混、謝靈運、謝惠連、謝_、謝莊等。杰出的軍事人才有謝石、謝玄、謝衍、謝暉等。


5.湖北三元兄弟


袁指明代文學家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袁的三個兄弟都很友善,從小聰明好學,對人彬彬有禮,深受村里人的喜愛。老師們覺得袁家三兄弟是學習成績優異的創造型人才,所以不遺余力地把所學傳授給他們。


三兄弟都是二十多歲考上進士的。后來,三兄弟都成了中國杰出的大學學者。他們對后來文學的發展影響很大,因為他們都是湖北公安人,歷史上被稱為“公安三元”。公安派的文學主張發端于袁宗道,袁宏道實際上是骨干和領軍人物,袁中道進一步擴大了影響。


6.孫堅、孫策、孫權


與曹操父子同時,江東的孫氏也是人才濟濟。


孫堅,繼孫武之后的春秋名將,勇猛剛毅,曾打敗黃塔軍和董。


孫堅的長子孫策是一個勇敢善戰的少年英雄。


父兄孫權知人善任,最終導致江東集團獨霸一方,與舒威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曹操曾感嘆:生孩子要像孫仲謀!


7.硅鎂層


西太康、元康時期有三個著名的文學家,分別是張載、張協、他們說有兩塊地,兩塊潘,一個左。


他們的詩歌注重技巧,講究用詞,創造了“太康體”。


9.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明末文壇突然出現了一個新的文學流派,給文壇帶來了生機。這就是中國文學史上著名的“公安”派。


這個文學流派以崇尚“精神”著稱。其首領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出生在今天的荊州市公安縣。他們在歷史上被稱為“公安三元”。


他們都是明代著名的作家。唐宋古文運動之后,他們樹起了文學革新運動的一面旗幟。


他們的成就不僅是文學上的成就,也是思想上的成就,對后來幾百年的歷史乃至五四文化運動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在中國文學史上,像三原這樣一個母親所生的三兄弟,能同時躍居高雅,在哲學思想、政治傾向、文學觀點、創作風格、氣質氣質上高度契合,是絕無僅有的。


10.宋藹齡、宋慶齡和宋美齡


三姐妹對中國近代史有很大的影響。雖然他們是一個母親所生,但他們的性格不同,最終決定了他們的命運。


宋藹齡嫁給了陜西首富孔祥熙,宋慶齡嫁給了國父孫中山,宋美齡嫁給了蔣介石。

三國時期是歷史上人才最多的時期嗎?到底是英雄造時勢,還是時勢造英雄?

三國時期,是時代創造了英雄,而不是英雄創造了時代。因為成功的英雄都是順應時代的,不順應時代的都是失敗的。所以說英雄“創造”了時代是很牽強的,因為他們只是“跟隨”了時代。其他時期亂世出英雄也是一個道理。

 再者是指天賦三分。魏蜀吳,吳棟的孫權,蜀漢的劉備,曹魏,曹丕。曹操在世時雖有攝政史,但并未稱帝。各有各的人才輔助,讓三國在最初爭奪領土時可以有人可用,在后來鞏固權力時也能發揮巨大作用,在后來阻止他國侵吞時也能站穩腳跟。

 其實不只是三國時期出生的人才。縱觀中國古代的每一個亂世,從春秋戰國開始,每一個亂世都會涌現出很多英雄。和平年代真的沒有英雄嗎?不盡然,因為時勢造英雄。

 以西漢初年的英雄為例。劉邦本人就是在亭子里出生的。蕭何和陳平只是一個縣的小官員,而樊噲等人只是棋子。縱觀整個劉邦集團的英雄,只有張亮的文化程度比較高,其余都是底層的人,最重要的是,他們都是沛縣人。同樣的例子也反映在朱元璋和他的淮泗集團身上。

 這當然是因為,在亂世,一切約束都被打破,英雄可以大顯身手,無論好壞,成敗。但因為他們的才華,都可以得到重用,從而身居高位,從而掌握了千千成千上萬人的命運,成為時代的弄潮兒,綻放出不一樣的光彩。

俗話說,越是亂世,越能成就英雄。從中國皇帝時代到現在,有過幾次戰爭,這期間人才最多。我認為春秋戰國時期人才最多:(1)東周末年的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眾多,戰亂不休,當時百家爭鳴涌現的文化人物數量和質量都是中國歷史上最高的。隨便舉幾個例子:孔子、老子、孟子都是文化圈的領軍人物,秦始皇、齊桓公都是春秋時期的名臣,管仲、屈原、商鞅都是名臣,樂毅、孫武、孫臏、吳起都是被后人奉為頂級的軍事人物,戰國四公子是這個時期的特殊人物。可以說,中國最多的歷史文化,在這個時期沉淀的最多。

三國演義各人物簡介

太多了 百度只讓打1W字
趙云:趙子龍。河北常山真定人,(156---229) 趙云是廣大三國迷最愛的人物。他的一生論傳奇色彩不如諸葛亮,論史書記載也不如一些大將,我們都不用說關羽,張飛之流。就是比曹操手下的樂進,李典之流也不如。可大家還是喜歡他。羅貫中甚至僅僅根據《三國志》中寫的趙云長坂坡救得先主妾甘夫人和劉阿斗這一句話,就寫出了長坂坡一大篇幅,還說他沖殺了一天一夜,殺死曹將五十四員,簡直就成了戰神。更將他譽為白袍小將。(沖長坂坡的趙云少說也要五十了,他可比劉備還大)所以才有了一呂二趙三典的說法。 為什么一個在史料上不怎么出名的人在現實和民間的口碑這么好,好到了大家都喜歡他的地步呢?而且,翻看各種三國文章,對豬哥哥都有不滿,卻基本上沒有對趙云不滿的。作者認為這一,趙云個性從不張揚。上下的人對他都是無可挑剔。上絕對服從命令;下,愛護士兵,沒有架子;《云別傳》中敘述,劉禪追封眾功臣的謚號,命姜維等人商定趙云的謚號,姜維他們就說:大將軍云昔從先帝,勞績顯著;經營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書;當陽之役,義貫金石,忠以衛上;謹按謚法,柔順慈惠曰順;執事有班曰平;克定禍亂曰平,故應追封他為順平侯。這段評論可以說是對趙云個性的描述,也說明了趙云在眾人心目中的地位一點不壓于關,張等人。這二,趙云真心為民,一心為國。這點有幾個地方都有表現。在他離開袁紹轉向公孫瓚,公孫瓚問他“聞貴州人皆愿隨袁氏,君何獨回心,迷而能反乎?”那時的袁紹勢力要強大的多。趙云答曰“天下洶洶,未知孰是,民有倒懸之厄。鄙州論議,從仁政所在,不為忽袁公,私明將軍也。”當時的情況,袁紹雖然勢力強大,但民眾的生活并不好。反而,公孫瓚因為開始了屯田之法,他境內的民眾的生活反而不錯,所以趙云才有“從仁政所在,不為忽袁公,私明將軍也。”的說法。而趙云當時投靠公孫瓚還有個重要的原因是公孫瓚對匈奴等入侵者的抵擋。想必當時趙云將公孫瓚視為民族英雄般的人物吧。所以趙云投效公孫是為了民眾;還有一件是劉備入主成都后,意欲將當時獲得的豪強土地和財物,成都的房屋田舍進行大分配,賞賜為他奪取益州的功臣。全場的文武(包括豬哥哥和法正等)都沒人說話,只有趙云駁回,說到“霍去病以匈奴未滅,無用家為,今國賊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須天下都定,各反桑梓,歸耕本土,乃其宜而。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昂可歸還,令安居復業,然后可役調,得其歡心。”。如果不是真心為民,怎么能說出這樣的話語。說趙云一心為國,史書上的記載并不多,但寥寥幾句話已經說明了問題。這是在劉備要大舉舉兵,征討孫權的時候。諸葛亮等也勸過,不過他們都是從實力對比和戰略上來說的。可趙云的話不一樣,他說“國賊乃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操雖身斃,子丕篡盜,當因眾心,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流以討兇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應置魏,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卒解也。”說的明白。你劉備向來以恢復漢室自稱,現在你不去攻打篡漢的魏,卻要攻打承認漢之正統的吳侯,實在是讓眾人不解。這里故且不提趙云所說的攻打魏是否會成功,他將曹操看成國賊是否正確,就這件事情而言,可以看出劉備之假,趙云之真心為漢也。這三,戰場上的趙云是將智、勇、仁,愛,集于一身的人,而不是神。這樣的武將歷史上的人物數都數的清楚。史記:每次作戰,趙云都身先士卒;陷于包圍,只要有一個士兵還沒出來,他就會回身去救;對待敵人,只要沒有反抗,他就不會再去傷害。這樣的人就是老百姓心目中的英雄。所以,不管當權者將三國中誰提到神的高度(比如關羽,諸葛亮等),趙云永遠是百姓心中的最愛。他是百姓的英雄,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人,一個在我們身邊最需要的人,我們的兄長和朋友。而不是那些高高在上的神。

郭嘉(170----207),字奉孝,穎川陽翟(今河南禹縣)人。

我喜歡郭嘉基于兩點:一,郭嘉實際上是曹操的第一謀士,本人認為他也是三國中的第一謀士,某些方面比諸葛亮還強,可惜的是他死的早,兩人不能進行比較了。如果他不是死的太早,三國歷史怕要重寫。二,郭嘉的為人好。就是說他的人品好。史書上說他“因他智慮變遠,通達事理,忠貞善良智高德美,體通性達”又說他:性格開朗,豪放,甚至不拘小節,乃性情中人。

看看郭嘉的一生,可以說是非常厲害的。郭嘉自幼身懷大志,見識深遠。在天下開始大亂的時候,他便長期閉門苦讀,終于掌握了廣博的政治、軍事和歷史知識,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政治見解。20歲左右時,正是東漢末天下大亂開始之時,他仍隱匿名跡,尚未顯露鋒芒。但暗中,他平時不與俗人應酬往來,卻很注意結交英雄豪杰,所以,當時一般人都還不知道他的才能,只有那些和他相識而又志趣相投的英俊之士,對他的才華十分看重。比如荀彧他的這個同鄉和程昱這個曹操帳中的第二謀士。就是他們向曹操推薦了郭嘉。

開始的時候,郭嘉聽說袁紹能夠禮賢下士,再則袁氏當時聲勢位赫,盛名一時;他便前往投效,期望能一展鴻圖。然而,袁紹本人外寬而內忌,好賢而不能用。因此,郭嘉并未受到袁紹的重用。當時,郭嘉的兩位同鄉辛評、郭圖也在袁紹處效力。郭嘉對他們說:“智謀之士首要在于審擇明主,只有那樣,才能百舉百全而功名可立。如今,袁公只想學周公的禮賢下士,卻根本就不懂得用人的道理。他只是招攬人才,卻不予以重視;臨事又好謀而不能決斷。若想和他一道拯救天下的危難,建立霸王之業,實在是難啊!”于是,他毅然離開了袁紹,去另尋明主。事實證明了他的英明和決斷,辛評、郭圖最后都給袁氏做了陪葬。聰明的謀士要善于選擇輔佐對象,所謂“良禽擇木而棲”,這是他成功的首要條件。郭嘉曾說過:“夫智者審于量主。”而作為謀略家的郭嘉,其高明之處,就在于他能準確地判定、袁紹不過是徒有虛名,難當國家興亡之重任,其失敗的命運難以避免,因而就絕不能選擇他作為自己的事業之“主”。

因此當荀彧和程昱向曹操介紹了郭嘉,而曹操正好缺少一個全面的人才(曹操的第一智囊戲志才剛去世不久。這個人物也是很可惜的,歷史上都沒留下什么資料。但從曹操給荀彧的信中“自從戲志才去世后,幾無可與之謀大事之人。汝、穎一帶向來多出奇士,請問誰可繼任戲志才之職?”可以看出戲志才應該是個很厲害的人物。)的時候,兩人是相見恨晚呀。史寫:郭嘉和曹操在房間中長談了一天一夜,郭嘉出門后喜不自勝地說:“曹公才真是我想投奔的明主啊!”而曹操則高興地贊嘆說:“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果不其然,可以說在曹操平定整個北方的過程中,郭嘉占了大半的功勞。以至于郭嘉死后,曹操悲苦不已,還要上書漢獻帝追增封賞。表文說:“已故軍祭酒招陽亭侯郭嘉,忠貞善良智高德美,體通性達。每逢討論大事,眾說紛經,他能一針見血,一語定音,處理恰當,動無遺策。自在軍旅之間,隨我一起東征西討十有一年,擒目布,取眭固,斬袁譚,平定河北,逾越險塞,掃蕩馬丸,震威遼東,鏟平袁尚,其功高蓋世。正當要彰顯其勛之時,他卻不幸早亡。追念郭嘉之功勛,實在令人不可忘懷。應該增加其封邑,加上過去所封共1000戶,以表彰死者,鼓勵后人。”對郭嘉的忠誠與才干進行了熱情的贊揚,對郭嘉的英年早逝表示深切的悼念。漢獻帝閱過表文后,追任郭嘉為貞侯。不僅如此,曹操對郭嘉的兒子郭亦也是愛屋及烏,一直養在身邊,多次封賞。可惜郭亦也學了老子,身體不好,雖然聰明,卻也死的早。

郭嘉的計謀最讓史學家和歷代政治家稱道的就是他對曹操所分析的曹操和袁紹的十敗十勝論。真乃千古之言,放在今天仍然讓后人為之感慨。

其一為“道勝”。“紹繁禮多儀,公體任自然。”郭嘉以人性為第一要義,列為十勝之首。他道人的天性,是自然的天性,理應順乎自然,不應該用“繁禮”強加約束,才充分發揮人的內在秉賦。這方面曹操比袁紹強多了。事實也是如此。曹操擇人選才是不拘一格的。

其二為“義勝”。“紹以逆動,公奉順以率天下。”袁紹師出無名,曹操可以奉漢獻帝之名以令天下,名正而言順,這就在“義”上勝過了袁紹。雖然那時候,漢室不過就是個招牌,可這個招牌還是有用的,至少在道義上還上有用的,雖然曹操為了這個漢室吃了不少苦頭,可在剛開始的時候還是有了一點好處的。包括諸葛亮的《隆中對》都說:“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不可與爭鋒。”

其三為“治勝”。“漢末政失于寬,紹以寬濟競,故不攝。公糾之以猛而上下知制。”袁紹本人出身高門士族,他在自己的轄區內,豪強大族非常放縱,而袁紹任令他們凌壓百姓。因此,其統治區內階級矛盾激化。相反,曹操卻糾之以猛,著重打擊抑制家強勢力,“重豪強兼并之法”。袁紹以寬濟寬,曹操以猛糾寬,高下之別,昭然可見,所以曹操得到翼州和青州后,百姓喜而望之。曹操的本錢青州軍就很說明問題。

其四為“度勝”。“紹外寬內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親戚子弟;公外易簡而內機明,用人無疑,唯才所宜,不問遠近。”這點不用多說,就看郭嘉本人離開袁紹而就曹操就明白了。

其五為“謀勝”。“紹多謀少決,失在后事;公策得輒行,應變無窮。”袁紹遇事多謀不能斷,常常錯失良機;而曹操處理大事非常果斷,善于隨機應變,這就在謀略和決策方面超過了袁紹。

其六為“德勝”。“紹因累世之資,高議揖讓以收名譽,士之好言飾外者多歸之;公以至心待人,惟誠而行,不為虛美,以儉率下,與有功者無所吝,士之忠正遠見而有實者皆愿為用。”袁紹犯了東漢末期所有士族大戶的毛病,沽名釣譽,跟從他的只務虛名而沒有實際本領的人多。有本事的他又不用。像田豐等。而曹操以仁義和誠心待人,自己嚴謹儉樸,賞賜有功的人卻慷慨大方,史說曹操有功必賞,無功者無望。不僅是這樣,曹操對待功臣之后都非常好。他還養了像陳宮這樣不從他的人的家眷。所以天下有才能而講求實效的人都愿輔佐曹操。這點,沒幾個人能做到的。甚至包括諸葛亮這樣的智者。

其七為“仁勝”。“紹見人饑寒,恤念之形于顏色.其所不見,慮或不及也,所謂婦人之仁耳。公于目前小事,時有所忽,至于大事,與思接,恩之所加,皆過其望,雖所不見,慮之所周,無不濟也。”曹操很重視發展生產,恢復經濟,安定社會,惠在下民。他不在乎那些小恩小惠的東西,所以曹操聽取大臣的意見,做了許多實際的發展經濟的工作,使自己轄區內的人民生活得以安定,經濟的發展也為以后晉一統三國打下了基礎。而袁紹放縱豪強,貪暴無比,民不堪命,卻好在些許小事上假仁假義。所以他不如曹操大得民心。

其八為“明勝”。“紹大臣爭權,讒言惑亂;公御下以道,浸潤不行。”袁紹出身大族,而且史書上寫他是庶出,所以這個人非常喜歡聽阿諛奉承的話,偏愛身邊諂媚之徒,言聽計從,而不喜歡直言進諫之人,不愿采納他們的意見。連自己的親兄弟袁術都與他勢如水火。(當然袁術也不是個好鳥)他是有人都不會用呀,不失敗才叫怪。曹操用人正好相反。他很能虛心請教身邊人的意見,并允許不同聲音的出現,像他在北征烏丸回來后,大賞那些當初不同意出征的將領,說他們是為了自己好等。

其九為“文勝”。“紹是非不可知;公所是進之以禮,所不是正之以法。”袁紹真的是那種不明是非的人,更氣人的是他簡直把這種不明是非的事情做到了極點。對他帳下各謀士將領之間的明爭暗斗不僅不阻止和批評,反而縱容之,所以才有許攸之變和高覽,張頜的臨陣叛變,直接葬送了他的家業。而他在失敗回鄴城后,居然殺了田豐,理由竟然是田豐是對的,他是錯的,所以殺了田豐,他就是對的了。歷史上像袁紹這種主公倒也少見。可憐的田豐喲。而曹操善于以禮和法治國,他以國法治下,以軍法治軍,很少來什么法外施恩的事情,所以有曹操之馬踐踏了麥田,曹操割發代首的事情。雖然這也是曹操狡猾的表現,但也說明了曹操的治下是嚴格依法辦事的。

其十為“武勝”。“紹好為虛勢,不知兵要;公以少克眾,用兵如神,軍人恃之,敵人畏之。”袁紹沒有軍事才能的,卻喜歡亂指揮,喜歡虛張聲勢;而曹操善于以少克眾,用兵如神,具有杰出的軍事才能。曹操曾著兵書《孫子兵法注解》和《孫子兵法十三篇》,他的軍事才能還是很有獨特之處,他甚至會排兵布陣。這就在軍事上勝過了袁紹。

郭嘉這一篇十敗十勝的大道理可謂真知灼見。郭嘉從袁、曹雙方的政治、經濟、政策、軍事實力、人心向背,以及個人的氣質和才能,做了全面而深刻的剖析,從而得出了曹操“十勝”的結論,這是具有科學預見性的判定。曹操的其地謀士,如荀彧和賈詡,也曾對官渡之戰前的袁、曹對峙形勢作過分析和預測,也都預見到了曹操必會擊敗袁紹的結局,這些都被后來的實踐證明。荀彧曾預言曹操有“四勝”,即度勝。謀勝。武勝、德勝;賈詡預見曹操“明勝紹、勇勝紹、用人勝紹、決機勝紹”,可以說是英雄所見略同,都作了同樣正確的判斷,都對堅定曹操的信心,起了重要作用。只是郭嘉的分析最為詳盡、細致、深入和準確。不是無端臆測,偶然的巧合,而是在詳盡地了解了雙方基本情況的基礎上,根據事物發展的規律,進行演繹、推理、概括、分析,所得出的科學結論。郭嘉能夠精確地.科學地預見曹操“十勝”,證明他的確是一位高明的謀士。就是在以后的歷史歲月里,郭嘉的這篇《十敗十勝》都給后人帶來了很多可以思考的東西。因為他所做的已經不只是曹操和袁紹的兩個人的對比了,這里面的領導藝術、軍事藝術、經營管理、為人處世,尊法守律等等,都是作為一種全面性的手段顯示了出來。讓人不由地聯想到一個權利經營者如果都能做到這十勝,天下無敵也。我不知道后來的那些取得了輝煌成就的帝王將相們是否都看過了郭嘉的這十勝論。 就是在現代,不論是對從政者或是創業者,他的這些觀點也具有很大的借鑒作用。

郭嘉的長處便在于看人很準。他預言孫策將死于宵小之手,就真如他所說。在曹袁即將開戰的時候,又傳言說孫策準備北上攻打許都,救漢獻帝,曹操集團的人非常恐懼,因為孫策驍勇善戰,又有著名謀士周瑜輔佐,這對曹操是個極大的威脅。然而郭嘉卻有不同看法,認為孫策不會構成很大威脅,料定孫策此舉,難以成行。眾人對此大惑不解。郭嘉推測說:“孫策剛剛吞并江東,所誅者盡為才使。這些人手下都有一些敢死忠誠之士;他們一定會替他們的主人報仇。孫策為人浮躁而不警惕,縱使兵士眾多,也如同獨行曠野。如果遇到埋伏的刺客起而偷襲,孫策就只能一個人抵抗。在我看來,這個人必死于匹夫之手。”眾人聽了郭嘉的預言,仍然心有疑慮。雖然都也相信他的分析很有道理,但不知道的是孫策是否真的“必死于匹夫之手”。但不久,這個似乎難以置信的預測,卻為事實所證明。史載“策臨江未濟,果為許貢客所殺”。大家都對郭嘉的料事如神贊嘆不已,深深為之折服。孫策如果不死,這官渡之戰還真難預料。

而官渡之戰前期,郭嘉又一次展現了他看人很準的本事。當時劉備借兩家開戰的空隙,起兵欲攻打許都,曹操手下的眾人都認為劉備不過是小菜一碟,不用理會,袁紹才是大敵,如果我們去打劉備,被袁紹抄了后路就慘了。只有郭嘉一針見血地指出:“袁紹生性遲疑,即便來攻,也不會迅速。劉備起兵不久,民心本附,力量又不大,迅速攻擊,一定可以把他擊敗。這關系到生死存亡,千萬可不能失去啊!”他是把袁紹看透了。果然袁紹這個笨蛋,當田豐對他說要趁曹操南下徐州,我們趕快抄他后路的時候,他竟然以自己的小兒子有病為理由,未采納田豐的建議,按兵不動。田豐聞此,“以杖擊地日:‘遭此難遇之時,乃以嬰兒之病,失此機會!大事去矣,可痛惜哉!’跌足長嘆而出。”田豐跟隨袁紹多年,竟不如郭嘉看的準,所以他的死也是必然的。所以曹操采用了郭嘉之計策,親率精兵兼程東進,迅速攻破彭城、下邳,迫降了關羽。劉備全軍潰敗,妻子被俘,他只身逃往河北,投靠袁紹。

這是對袁紹本人的分析。而對袁紹的兒子的分析更顯示了郭嘉的才能。當袁紹死后,包括曹操在內所有的人都想趁袁紹死而進攻鄴城來徹底消滅袁家集團,又是郭嘉向眾人分析了袁家的內部矛盾,他解釋說:“袁紹生前最喜愛這兩個兒子,究竟立誰為用,一直沒有定下來。有郭圖、逢紀這些人作謀臣,肯定會兄弟內爭不斷,最終會相互分離,背自成仇。如果我們進攻太急,他們一定會團結一致對付我們;如果我們暫緩進攻,他們就會為爭權奪利而自相殘殺。所以,我們不如掉頭向南,假裝去荊州討伐劉表,以觀他們的變化。等到他們內部發生變亂后,我們再出兵擊之,便能夠一舉平定河北了。”郭嘉此計,可謂“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之計。這是一個事半而功倍的方案,使曹操可以用隔岸觀火的手段,以很小的代價就消滅了整個袁氏集團,統一了大半個北方。否則,曹操大軍壓境,必然會逼迫袁家兄弟聯合起來,拼命頑抗。如果曹操強攻硬拼,即使拿下他們必然要付出很大代價,得不償失的。借敵人之手削弱敵人的實力,從而坐收漁人之利。這實在是一條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奇謀妙計。

還有郭嘉看劉表也是將他看死了的。當時,曹操已經取的鄴城,可袁氏兄弟逃到了烏桓的蹋頓處。而這個蹋頓打著給袁家報仇的幌子,不斷地騷擾北部邊境,曹操在北上徹底消滅袁氏兄弟,并收服烏桓一族和南下征討劉表的兩種方案中猶豫不決。曹操手下都認為“袁氏兄弟,只不過是亡命之人,根本不足為慮。夷狄貪而無親,烏桓又豈能為袁尚所用?如果大軍遠征,深入烏桓地區,劉備必然勸說荊州的劉表趁機襲擊許都。一旦發生變故,到那時后悔可就來不及了。”曹操也正是害怕劉表來這一手,才不敢放心北伐的。又是郭嘉很細致地對眾人分析了其中的道理,他說“主公雖然威震天下,但馬桓依仗地處僻遠,必然不作防備。乘他無備,突然出兵襲擊,定可成功。況且袁紹生前有思于河北官民和烏桓,現在袁尚、袁熙兄弟還在那里,他們的影響力不可小看。如今青、冀、幽、并四州的老百姓,雖然已經歸附了我們,可那只是迫于威力,而我們卻并沒有給他們什么恩惠。若我們放棄北伐而進行南征,袁尚就會依靠烏桓的支持和幫助,召集袁氏在各地的死黨,伺機反攻。烏恒一動,河北的漢人繼之而起,就會使蹋頓產生入侵的野心,難保其不會有非分之想。到那時,只恐怕青州、冀州就不是我們的了。至于荊州的劉表,那只是一個坐而論道的空談家,他自知自己的才能不如劉備,也難以控御住劉備。如重用劉備,他恐怕控制不住;如不重用劉備,劉備也絕對不肯真心實意為他出力。他們之間這種復雜而微妙的關系,決定了他們不會有什么大的作為。因此,縱使我們虛國遠征,劉表也不會有什么大的舉動,曹公對此大可不必擔憂!”他算是看清楚了劉表的為人和劉備的野心,斷定劉表不僅不會出兵,而且還會制止住劉備,真是厲害呀!事實果如他所料。

郭嘉最后看清楚的人是公孫康。當曹操戰勝了烏桓后,袁家兄弟又跑到了遼東的公孫家。郭嘉對曹操指出公孫康只想緊守他遼東的基業,不會為了袁家兄弟而來得罪曹操的,所以只要我們不去攻打他,公孫康為了表示他對我們的友好,會主動將袁家兄弟殺了的。雖然這件事情歷史上沒有記錄,只是《三國演義》中所寫,但以郭嘉看人之準,這應該是他的主意。

郭嘉之死真是曹操的不幸,也是中原百姓的不幸,否則歷史一定會重寫。當然他的死也成全了一位千古奇人----諸葛亮。否則,若是郭嘉跟著曹操南征,諸葛亮和他之間就會有一場好戲。不過諸葛亮看人不怎么準,戰爭謀略也比不上曹操手下了幾大謀士的,特別是郭嘉的隨機應變能力,一定是擅長謹慎作風的諸葛亮的克星。天下將早幾十年一統也。我哭郭奉孝之死也。

葛亮,字孔明,人稱臥龍,漢末徐州瑯邪郡陽都縣(今山東沂南縣)人,父諸葛珪曾為泰山郡丞,叔父諸葛玄為當時名士。諸葛亮兄諸葛不共戴天瑾仕于吳孫權,拜大將軍、左都護,領豫州牧。亮從弟諸葛誕仕于魏,為吏部郎,累遷揚州刺吏、鎮東將軍、司空。兄弟三人“并有盛名,各在一國。于時以為‘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世說新語.品藻》注云:狗乃“功狗”之狗,雖非龍虎之比,亦甚有功之人,故曰并有盛名。)。
諸葛亮早年不得志,不為志向所屈,故結廬于襄陽城西隆中山中隱居待時。公元207年,思賢若渴的劉備三顧茅廬,請計于諸葛亮,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了統一天下應走鼎足三分,聯吳抗曹的道路,也稱“隆中對策”。這是諸葛亮為劉備提出的一條正確的政治路線相軍事路線,也是諸葛亮一生的行動綱領。從此,劉備的事業才出現了轉機。

公元208年曹操率三十萬大軍南下荊州,諸葛亮以其大智勇出使東吳,說服東吳抗擊曹操,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為劉備取得立足之地。劉備稱帝后,諳葛亮任丞相。公元223年蜀后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他勵精圖治,賞罰嚴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西南各族與蜀漢的關系,有利于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他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因積勞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葬于定軍山(今陜西勉縣東南)。

諸葛亮的一生共兩個二十七年。公元207年以前的二十七年,是他修身養性立志用世的準備階段。他學有所成后沒有北走曹操,也沒有南歸孫權,而是輔佐了“名微眾寡”的劉備,這固然有客觀原田,但也并非出于偶然。他之所以要選擇興復漢室的道路,說明他是一個維護封建綱常、崇尚儒家忠義道德的正統思想家。公元207年到234年的二十七年,是諳葛亮盡忠蜀漢的階段。無論先主、后主都非常信任他。他沒有恪守儒家教條,他尊王而不攘夷,進兵南中,和撫夷越,在三國中執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他明法、正身、和吳、治軍,以“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無私奉獻精神戰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的忠公體國精神,生前就深受蜀人愛戴,死后更長期受到后人的敬仰,已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份遺產。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6175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