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朱元璋登基時間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大明王朝是古代王朝中十分特殊的一個朝代,它是一個真正的由農民起義建立起來的。開國皇帝朱元璋的一生更是充滿了傳奇色彩,從草莽出身到開國帝王,他無疑是備受關注的。
而在朱元璋的人生之中,還有一件事是令后世人疑惑不已,至今無解的。
這件事便是他登基日子的選定了,朱元璋是在公元1368年的正月初四稱帝的。但是早在前一年的11月,明朝的江山已成,天下大局已定。
那么為何當時他卻不選擇登基,而是要等到來年的正月初四稱帝呢?
說到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了。此人便是讓朱元璋在正月初四稱帝的人,他究竟為何選擇了這樣一個日子,朱元璋又因何如此信任,連登基日子都由他來說呢?接下來便來看看其中緣故。
此人便是劉基,這個名字可能很多人沒有聽說過,但說到劉伯溫,想必就是很耳熟的了。
劉基,字伯溫,又稱劉青田,他是元末明初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勛。他通曉經史、天文、且擅長兵法。
在歷史上,他輔佐了朱元璋完成帝業、建立明朝并維持國家安定,從而馳名天下,更被后人將其與諸葛亮并稱。
明太祖朱元璋亦是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都可見其信賴之深。
《明史》評價他:“所為文章,氣昌而奇,與宋濂并為一代之宗。”并且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二人還一同被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
中國民間更是廣泛流傳劉伯溫的傳奇故事,可謂是一個“神”一般的人物。后世亦是有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后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
無論是在正史還是在民間的傳說中,他都是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聞名于世。
而劉伯溫之所以能夠讓朱元璋聽從他的話,在正月初四登基,正是因為他的神機妙算。
《明史·劉基傳》記載了這樣的話“及太祖下金華,定括蒼,聞基名,以幣聘,基未應。總制孫炎再致書固邀之,基始出。既至,陳時務十八策,太祖大喜。”
當時劉伯溫還在家鄉隱居的時候,朱元璋派人去請他出山,一同商謀滅元的大計。他見到朱元璋時,就給朱元璋獻了時務十八策,就這樣他開始成了朱元璋的智囊。
在朱元璋與陳友諒打得如火如荼的時候,突然內部就起了爭議。正是在危難緊急關頭,劉伯溫的寥寥數語,就點破了形勢,使得團結人心,一舉打敗了陳友諒,
他參與并制定了朱元璋的滅元方略,等到正二十七年,策略得以實現。而他共參與軍機八年,籌劃全局。
可以說大明王朝的建立,他的功勞是非常大的。這因此,朱元璋對他是非常的信任,就連登基日子都交給他來選擇。
公元1367年時,朱元璋的勢力已經很大,元朝已經消亡了。因此大臣們就開始催促朱元璋趕緊登基稱帝,朱元璋心中也是十分急切的,但是卻一直沒有找到一個可以登基的時日。
因為從11月開始,中原的天氣就很是惡劣,不是狂風就是暴雨的。假如在他登基之日還是狂風暴雨的話,那不就是給他這個開國皇帝留下什么不好的傳言嗎?
于是為了能夠在登基之日有個大晴天,朱元璋便把這個重任交給了劉伯溫。因此劉伯溫一看朱元璋的心思,再夜觀星象,掐指一算,就得出了一個日子:明年正月初四。
當時很多人對于劉伯溫算出來的日子,也是十分不相信的。畢竟古代科技落后,天氣又是很飄忽不定的,誰又能夠知道到時的天氣就好呢,要知道,若是到正月初四時,若是天氣不好,朱元璋可能還會發怒的。
惡劣的天氣一直維持到了過年之后的初二,此時的天氣還是陰天。但是沒有想到的是,兩天之后,天氣就突然放晴了,于是這一天朱元璋就登基稱帝了。
這件事當時就讓很多人驚訝不已,劉伯溫在民間的神化就更上一層了。但是對于劉伯溫是如何得知天氣狀況的,現如今的專家們也是無解。
也有可能是因為劉伯溫是一個懂得易學的人,地根據易學計算出天的氣。無論他是如何得出的,總之在后世劉伯溫一直都是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而著稱于世的。
朱元璋不僅稱王,還稱帝。這個手握干部綱領的人將建設一個什么樣的國家,他將如何治理這個國家?古往今來,山河輪番。朱元璋會像古代那些皇帝一樣載入史冊嗎?朱元璋不是普通的皇帝。他的出身、創業和治理都不同尋常。這一切都打上了他個人的強烈烙印。且看朱元璋要建立一個什么樣的國家。一切都是為了當皇帝,但這一天他假裝做了三次讓步。就在徐達率部北伐的時候,朱元璋覺得自己登基的條件已經成熟。雖然我們還沒有我還沒有占領大都,元順帝還沒有。t退位,它就在拐角處。他想向全世界宣布他是天子。占據正統至高無上的地位,會更快地推動他的事業,更快地穩定和鞏固他的事業。在中國古代君主專制的宗法社會,有一件事是最虛偽的,那就是皇帝即位前的三讓之禮。三個讓步的禮物是什么?想當皇帝的人已經想了幾年幾十年了,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他們在即位之前,一定要上演一出戲,說不是我的意志,是我的命運,是民心,是為了大局。這是所有人的結果的推薦。我被迫登上王位,但我不得不這樣做一次,兩次,兩次。
這種三讓是一種姿態,實際上是為了表明他登基的正當性,借此機會宣布他的政權和他的王位是上天賜予的,是臣民推動的,是合理合法獲得的。在王小明夏侯_死于武元年七月宋徽宗時,他的主要顧問李善長第一個出來勸他。在他的勸導書中,他寫道。四個方向的英雄都消失了,遠近的人都要回歸內心,看看自己的命運在哪里。愿你早日正位,安慰你臣民的希望。現在說,四個方向的英雄幾乎都被鏟除了,遠近的人都在你心里,可見天命之所在。希望你吳太子早日給自己一個合適的稱號,安慰大家希望!這是第一次勸。這時,朱元璋覺得現在時機還不成熟,說:大一統之勢還未達到,四方之路還不通。很多地方現在還是一片混亂!它沒有還沒有統一。以前的皇帝,在知道天命要來的時候,不得不一再謙卑。如果我真的得到了命運的青睞,那又怎么樣急什么?現在我只控制了世界的一個角落,而它現在不是登基的時候。他拒絕了。這是一個讓步。到了十二月,也就是五個月過去了。這時,朱元璋的條件比以前更加成熟。戰場的南北方向取得了勝利。應城市準備登基:新歷書戊申歲大統歷頒布,新法律令頒布,皇帝朝服和后妃官方的問候已經準備好了。皇帝的禮儀的即位也練了很多次。很多人認為朱元璋這個時候就可以登基了,于是在12月11日,李善長再次帶領文武百官勸說他們上進。這張勸業表和上一次差不多,但更詳細:創業是盛世地圖;天順人,應是鄭大軍之寶。
當太陽升起時,太陽升起。皇帝是為了教育人民而遮蓋人民的人,皇帝是為了以德服人的人。秦魏殿下,勇敢而睿智,才華橫溢。掃除六合之塵,拯救趙敏于水火之中。天下將亡,若江漢朝宗;域兆龍,固金湯。如果你在船頭,你就在皇宮里。回答天心,順著別人的期待。我我是個好部長,等等,而我我渴望說服。法政事人,教育間參贊;禮樂制度,開辟了千古太平。我我想給你提些建議。—明太祖實錄但是朱元璋還是沒有我不接受。他謙虛地說,我的功德淺薄,我我不足以承擔皇帝的重任。因為我要當皇帝,要造福全民,我現在有這么大的本事嗎?不。所以我可以我還沒有成為皇帝。他必須再次聽取大臣們的意見。李山場的這些人知道得很清楚,于是又磕頭說:現在你生來就是人民的圣人。如果你不不占大位,誰來帶領大家消滅暴動,拯救人民?只有吳燦王子殿下帶領大家消除騷亂,拯救人民,幫助人民,安定世界。如果吳太子殿下還不答應,我們就自討沒趣。我們今天會死在你面前。很堅決。小貼士:生而為賢,我以為是民。如果你不沒有一個大職位,你怎么能安慰世界上所有的人?今天殿下除了暴動,救人,貢獻宇宙,命運所在的德國天地會,是真心的。我敢要求你去死。—明太祖實錄第二天,李善長等人再次帶領官員勸說朱元璋,說,殿下有謙讓之德。四方皆知,神明為之動容。我希望你為了人民,同意你的官員的請求。
朱元璋說:既然是天意,人之所請,你一再邀請我,那我就愿意聽民意,你的話我也勉強聽!但是,這件事關系重大,一定要隆重,不能草率。請考慮并同意所有的禮儀。于是他命令劉基選擇一個吉日。劉基選擇了哪一天?他選擇了正月初四和第二年的初四。然而,他選擇的日子12月經常是陰天。如果他即位時的正月初四還是陰天,豈不這不是有點不祥嗎?那天云有可能放晴嗎?朱元璋夏侯_的心里有點不安。武元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朱元璋遷新宮,同時向皇帝獻上祭品,說:明年正月初四,在中山的太陽下設壇,告訴皇帝,簡在皇帝心中。如果我能為民主而活,到了祭祀的日子,皇帝來了,天就晴了;如果我可以t,我到時候我會告訴你的。風很大,景色不同。—明太祖實錄如果上天認為我可以做人民之主,那一天一定是晴天。如果沒有,就會出現異常天氣。讓我知道。當然,朱元璋登基的時候預計天氣會很好,但是從祭祀那天開始就陰天下雪了。他忐忑不安地等待著。一兩天過去了,連續下了十天的雨雪。正月初一,雪突然停了,朱元璋松了一口氣。正月初四,朱元璋心情特別好,整個城市都洋溢著節日的氣氛。在大隊儀仗隊的簇擁下,朱元璋走向郊外的祭臺。那時候南京有一個郊壇。這個祭壇沒有像后來的天壇、地壇、日壇、月壇那樣分開,而是天地合祀。
到了郊壇,告訴天地,朱元璋要登基了。這是一個難得的大清早的好天氣。禮儀官在進行省祭儀式和清點祭品時,看到烏云密布,陽光皎然,烏云散去,陽光燦爛。在我即將登基的時候,天空晴朗,星緯清晰,萬里無云,連遠處的星星都能看得一清二楚。天氣晴朗,說明上帝認可朱元璋是個活生生的民主國家。每個人都很高興。登基儀式成功舉行。朱元璋,頭戴御冠,率丞相諸將,在郊壇南北行禮,向天報知,必有天下之名,大明,建元洪武。新王朝的國號是大明,新皇帝的國號是洪武。從此,一個新的王朝開始了!朱元璋即位后,帶領太子父子到祠堂祭奠祖孫四代。以前說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朱元璋登基后,官員們向朱元璋高呼萬歲,他成了明洪武皇帝。同時,他的四個祖先,曾祖父母,祖父母和父母,必須被命名為皇帝和皇后。朱元璋是一個有遠見的人。他登上了王位,但他沒有不要失去理智。第二天,他對身邊的官員說:創業之初,it這真的很難,但是。這件事之后已經完成了。我敢飽餐一頓,忘了辛苦!初六的時候在奉天寺大擺宴席,然后第二次下載samuraisacrament,說自己住在天庭,博覽天下,人很多。他處于服喪狀態,半夜睡覺,心事掛在心頭。太史公劉基也忍不住勸他說:“你知道嗎?過去是未定的,它這事太麻煩了,不用擔心。今天,世界上只有一個家庭,所以不如少解除他們的煩惱。
但是,朱元璋沒有我不同意,我說:活在世上的人應該為世界擔憂;如果你在一個國家,你要擔心一個國家;如果你生活在一個家庭里,你應該擔心你的家庭。他說,與這個世界相比,他的整個身體太小了。如果一個人能如果走不好,他可能會摔倒,如果他走不好。如果吃得不好,他會生病的。什么更有甚者,他背負著世界的體重,那么他怎么能在一瞬間忘記對警察的恐懼呢?他感到了一種沉重的負擔,所以他不應該立即忘記他的警惕和恐懼。他對自己說,也對他的大臣說。我們要憂天下,憂國家,時刻保持警惕和謹慎,才能保全天下,長治久安。民族團結的戰爭還在繼續。洪武元年,成功平定閩粵。吳二年三月,大軍渡過黃河,進入陜西、克縣。陜西平定。吳三年四月初八,徐達在甘肅定西縣北的神兒峪破鐵木爾廓,俘官一千八百余人,士卒八萬人,戰馬五千余匹。闊帖木兒只帶著妻子去了北方的和林。于是,從賀州以西,吐蕃、多干、烏藏等部都加入了。
朱元璋資料
朱元璋 字 國瑞
年號 洪武
廟號 太祖
謚號 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圣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在世 1328年—1398年
在位 1368年—1398年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是明朝的開國皇帝(1368年 - 1398年在位)。
朱元璋生于元朝天順帝天歷元年(1328年)九月十八日未時。父親朱世珍。母親陳氏。朱元璋祖籍為江蘇沛縣,祖、父后在濠州(今安徽鳳陽)定居。因其出生時,其父母年齡相加有八十八歲,故原名朱重八,后改名為朱興宗。參加元末農民起義后改名為朱元璋,字國瑞。朱元璋幼時曾為地主放牛。至正四年(1344年)淮北大旱,朱元璋的父、母、兄先后去世,不得已入皇覺寺為游方僧。
至正十二年(1352年)受好友湯和來信勸說,參加紅巾軍,投靠郭子興,由于指揮有方,不久便由一名小軍官逐漸升為元帥,并娶其養女馬氏為皇后。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攻占集慶,將這里作為自己的根據地,并改名為應天府。朱元璋采取朱升“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采取穩健的進攻措施,擊敗了徐壽輝、陳友諒的勢力。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朱元璋被韓林兒封為吳國公,1364年自封為吳王。同年將小明王沉入長江中。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初九日,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建國號大明,年號洪武。以應天為南京,開封為北京。同年閏七月,大將徐達攻克大都,元朝滅亡。洪武十四年(1381年)征服云南,中國大體上統一。
統一中國后,朱元璋為明朝制訂了一系列嚴格的典章制度。由于皇太子朱標軟弱,朱元璋開始大規模誅戮功臣,先后炮制了胡惟庸案、藍玉案、空印案等大規模的案件,株連人數眾多。
制定《大明律》。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朱元璋病死于應天皇宮。葬紫金山孝陵。
家族列表
父親 仁祖淳皇帝 朱世珍(原名朱五四)
母親 淳皇后陳氏
兄弟姊妹
朱興隆,南昌王
皇后 孝慈高皇后馬氏,郭子興義女
妃:
成穆貴妃孫氏,元帥馬世熊義女。
淑妃李氏,李杰女。
寧妃郭氏,郭山甫女。
子女
子
朱標,長子,懿文太子(孝慈高皇后出)
朱樉,次子,秦愍王(孝慈高皇后出)
朱棡,三子,晉恭王(孝慈高皇后出)
朱棣,四子,明成祖(孝慈高皇后出)
朱橚,五子,周定王(孝慈高皇后出)
朱楨,六子,楚昭王(胡充妃出)
朱榑,七子,齊王(永樂朝廢為庶人)(達定妃出)
朱梓,八子,潭王(洪武朝自焚死)(達定妃出)
朱杞,九子,趙王(幼殤)
朱檀,十子,魯荒王(郭寧妃出)
朱椿,十一子,蜀獻王(郭惠妃出)
朱柏,十二子,湘獻王(胡順妃出)
朱桂,十三子,代簡王(郭惠妃出)
朱柍,十四子,肅莊王(郜氏出)
朱植,十五子,遼簡王(韓妃出)
朱栴,十六子,慶靖王(余妃出)
朱權,十七子,寧獻王(楊妃出)
朱楩,十八子,岷莊王(周妃出)
朱橞,十九子,谷王(永樂朝廢為庶人)(郭惠妃出)
朱松,二十子,韓憲王(周妃出)
朱模,二十一子,沈簡王(趙貴妃出)
朱楹,二十二子,安惠王
朱桱,二十三子,唐定王(李賢妃出)
朱棟,二十四子,郢靖王(劉惠妃出)
朱?,二十五子,伊歷王(葛麗妃出)
朱楠,二十六子
公主
臨安公主 ,下嫁韓國公李善長子李祺
寧國公主,母孝慈高皇后,下嫁汝南侯梅思祖從子梅殷。
崇寧公主,洪武十七年下嫁牛城,未幾薨。
安慶公主,母孝慈高皇后,下嫁歐陽倫。
汝寧公主,洪武十五年下嫁吉安侯陸仲亨子陸賢。
懷慶公主,母成穆貴妃孫氏,下嫁王寧。
大名公主,下嫁李堅
福清公主,母安妃鄭氏,洪武十八年下嫁鳳翔侯張龍子張麟。麟未嗣侯卒。永樂十五年,主薨。
壽春公主,洪武十九年下嫁穎國公傅友德子傅忠。
十公主,早薨。
南康公主,洪武二十一年下嫁東川侯胡海子胡觀。
永嘉公主,母惠妃郭氏,洪武二十二年下嫁武定侯郭英子郭鎮,
十三公主,早薨。
含山公主,母高麗妃韓氏,洪武二十七年下嫁尹清。
汝陽公主,母惠妃郭氏,洪武二十七年下嫁謝達。
寶慶公主,太祖最幼女,下嫁趙輝。
福成公主,南昌王女,母王氏。嫁王克恭。克恭嘗為福建行省參政,后改福州衛指揮使。
慶陽公主,蒙城王女,嫁王琛。
百僚己睡朕未睡,
百僚未起朕先起。
不如江南富足翁,
日高一丈猶擁被。
據說這是明太祖朱元璋做皇帝以后寫的一首詩,表明他的辛勤。朱元璋的確是個勤于政事的皇帝。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批閱公文,晚上還要工作到深夜。他經常換上百姓的衣服,出外私訪。有一天,他跑到羅復仁家,想看看這個陳友諒(陳友諒,元末農民起義的一個將領,后成為地方割據勢力。1363年,為朱元璋大敗于鄱陽湖,至九江口中箭死)的舊臣,表現怎樣。羅家在南京城外一個小巷子里,房子破破爛爛,屋里也沒有什么家具。羅復仁正扒在梯子上刷墻壁,一見皇帝來了,慌忙叫妻子端個小凳子來請皇帝坐。朱元璋見他為官清廉,窮到如此地步,很不過意,忙說:“好秀才怎能住這樣破爛的房子!”就賞給他城里的一所大房子。相反,對那些貪官污吏,朱元璋一經查實,執法極嚴,從不寬容。
朱元璋為什么能這樣獎廉吏而懲貪宮呢?原來,朱元璋(1328~1398年)本是安徽濠州(今安徽鳳陽)農村的一個窮和尚。通過參加農民大起義,他推翻了元朝的腐朽統治,奪取到全國政權,建立了明王朝,登上皇帝的寶座。從此,朱元璋就總想著如何鞏固自己的統治,防止再發生農民起義。他總結元朝滅亡的教訓,覺得吏治的腐敗,是造成元朝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元朝后期,政府公開賣官器爵。很多官吏用錢買到官做,就想盡一切辦法搜刮錢財,貪污盜竊,敲榨勒索,根本不顧人民的死活。連那些奉皇帝之命到各地“問民疾苦”的宣撫官,也是見錢眼開,大收賄賂,貪贓枉法,胡作非為。老百姓編出民謠,詛咒他們說:“奉使來時,驚天動地,奉使去時,烏天黑地,官吏都歡天喜地,百姓都啼天哭地。”百姓活不下去,只好鋌而走險,起來造反了。從這里,朱元璋認識到,吏治的好壞,是關系到能否鞏固統治的大問題。因此,他下決心整頓吏治,嚴懲貪官。
明朝建立不久,朱元璋召見大臣,宣布說:“從現在起要嚴立法禁,凡是官吏貪污害民的,決不寬恕。你們都要好好領會我這句話,如果廉潔奉公,就好似走在平坦的大道上,從容自在,如果貪贓犯法,將好似闖進荊棘叢中,寸步難行,即使勉強掙扎出來,也是體無完膚的。”接著,他制定了各種規章制度,嚴禁官吏的貪污盜竊,并召見各府州縣的官吏,告誡他們說:“現在天下剛安定下來,老百姓的財力都很困難,好比剛飛的小鳥拔不得羽毛,新栽的小樹動不得根,應該讓他們休養生息,發展生產,你們千萬不要去擾害他們。”
但是,當時的官吏,并沒有把朱元璋的活放在心上。他們認為新登基的天子都要來這一套,那不過是說說而已,不必當真。他們學元朝官吏的樣,見錢就抓,見財就撈,貪贓枉法,無所不為,“掌錢谷者盜錢谷,掌刑名(即刑罰,泛指法律)者出入刑名(即不按法律辦事)”。浙西地區農民交納秋糧,原先規定交到京城南京的倉庫,農民就要額外花銷一筆很大的運費。后來朝廷為減輕農民的負擔,讓農民把糧食折成鈔幣,將鈔幣直接交給附近的官府,稱為“折糧”。但許多地方官卻向農民征收各種車船運費和包裝糧食的蒲包、竹簍費。這些加征的運費和包裝費,竟高達糧食折價的百分之五十。有個負責征收稅糧的糧長邾阿仍,在征收糧米一萬石之外,用巧立名目的辦法,多征糧食二萬二千石,錢一萬一千一百貫。農民繳納不起,他強迫農民揭瓦拆屋,變賣衣裳、鍋灶、牲口和農具作抵押,弄得許多人傾家蕩產。一個地方的小吏竟貪污這么多錢糧,中央的大官貪污的數額就更大了。丞相胡惟庸廣收賄賂,他家中的金帛、名馬和各種奇珍異寶,據說多得沒法數。朱元璋連聲哀嘆說:“各衙門的官吏上任前,我都開導過他們,叫他們不要胡作非為。但去了以后,有幾個聽我的話?”“象這種愚下之徒,我這般大年紀,說得口干了,氣都接不上來了,也說他不醒!”
為朱家王朝的長治久安著想,朱元璋便用極其嚴厲的手段來打擊貪污。只要發現官吏有貪污違法的行為,他即動用殘酷的刑罰,嚴加處治。凡是貪贓枉法的,統統發配到北方偏僻荒涼的地方充軍。貪污贓款銀六十兩以上的,都押到土地廟梟首示眾,剝皮實草。連官吏出差乘坐官家的牲口、車船,攜帶私人物品超過規定重量的,也嚴懲不貸。明政府規定乘坐官家的牲口,除隨身衣物外,攜帶私人物品超過十斤的,每五斤笞(用小荊條或小竹板敲打臀部、腿或背)十下,每十斤罪加一等,最重到杖(用大荊條、大竹板或棍棒拷打臀部、腿或背)六十下。乘坐官家車船,附載私物超過三十斤的,每十斤笞十下,每二十斤罪加一等,最重到杖七十下。
除了平時的零星打擊,朱元璋還集中清查了幾個大的貪污案件,對貪官污吏進行了幾次大規模的清洗。1385年,御史余敏、丁舉廷告發北平(今北京)承宣布政使司(主管行政的省級機構),提刑按察使司(主管司法的省級機構)的官吏李彧、趙全德等人,伙同戶部侍郎(主管土地、戶籍、財政的副長官)郭桓、胡益、王道亨等人貪污舞弊,吞盜官糧。朱元璋命令司法部門嚴加追查,牽連到禮部尚書趙瑁、刑部尚書(主管刑法的最高長官)王惠迪、兵部侍郎(主管軍事的副長官)王志、工部侍郎麥志德等朝廷的高級官員和各布政使司的官員,以及地方上的許多豪強地主。明政府發現他們除了盜竊國庫的金銀寶鈔,盜賣官倉的糧食外,還貪污大量沒有入庫的稅糧和魚鹽等各項稅款。貪污盜竊的總額折成糧食,共達二千四百多萬石。朱元璋下令將趙瑁、王惠迪等人棄市(在鬧市處死,將尸體暴露街頭);郭桓等六部侍郎以下的官員也統統處死;各布政使司有牽連的官吏幾萬人都逮捕入獄,嚴加治罪;追贓牽連到各地的許多大地主,被抄家處死者不計其數。
在打擊貪污的過程中,朱元璋不僅雷厲風行,毫不手軟,而且不避權貴和親屬,不論職位多高,同他本人的關系多么密切,也決不曲宥。丞相胡惟庸除了貪污,還犯有其他罪狀,被處死。開國元勛華云龍,在北平私自占據元朝丞相的住宅,被撤職罷官。駙馬都尉(皇帝的女婿)歐陽倫,憑著自己是朱元璋結發妻子馬皇后親生女兒安慶公主的丈夫,不顧朝廷禁令私自販賣茶葉,幾次在陜西販運私茶;他的家奴周保還叫當地官吏,征調民間的幾十輛車子為他家運輸私茶,稍不如意,就任意打罵地方官吏。由于歐陽倫有權有勢,誰也不敢過問。有個河橋巡檢司的小吏不堪凌辱,把這事告發了。朱元璋得到消息,怒不可遏,下令賜死歐陽倫,誅殺他的家奴周保,還寫了一個通敕令,派人帶去給那個告發的小吏,表揚他不避權貴的精神。
在嚴懲貪官的同時,朱元璋又大力表彰廉吏,以扶正壓邪。濟寧(治所在今山東濟寧)知府方克勤,為官清廉,關心百姓疾苦。當時朝廷號召農民開荒,規定荒地墾種三年才開始征稅。但他上任之前,當地官吏不按規定辦事,不到期限就向開墾的農民征稅。百姓說朝廷不守信用,都扔下土地不種了。方克勤上任后,就宣布要嚴格執行朝廷的規定,并把土地按土質的肥瘠分成九等,依照等級收稅,民心馬上安定下來,開荒種地搞得熱火朝天。后來,有一年夏天遇到干旱,農民正忙著抗旱搶種莊稼,當地的官軍卻下令征調民工修城。方克勤趕忙出來阻擋,說:“老百姓正忙著耕種,怎么能去干擾他們?”他請求中書省取消這項徭役,得到了中書省批準。徭役廢除后,隨即下起了一場大雨,老百姓非常高興,編了一首民謠說:“孰(誰)罷我役?使君之力。孰活我黍?使君之雨。使君勿去,我民父母。”方克勤還注意興辦教育,在鄉村辦起社學,延請儒師教民間子弟讀書。他在濟寧任職三年,“戶口增數倍,一郡饒足”。但自己卻過著十分簡樸清貧的生活。一件布袍穿了十年沒有換新的,每天只吃一頓有肉的菜。三年后方克勤到京城朝見,朱元璋特地賜宴表彰他,并把他送回濟寧繼續做知府。
經過二、三十年的斗爭,明朝官場的風氣逐漸有了好轉,吏治日趨清明,社會慢慢安定下來,經濟也隨著發展起來了。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字國瑞,1328年10月21日出生,安徽省鳳陽人。他的父親是朱世珍,母親是陳氏,家庭很貧困。朱元璋16歲時,因旱災奪去了他家里大部分成員的生命。他只好在一個佛教寺院做小行童。1352年,朱元璋參加起義軍郭子興的軍隊。
他入伍后,因為作戰勇敢,而且機智靈活、粗通文墨,很快得到了郭子興的賞識。1355年,朱元璋一舉攻克了和州,被郭子興任命為總兵官。1364年,朱元璋稱吳王,建百官司屬。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先后平定四川、廣西、甘肅、云南等地,建立全國統一的政權。朱元璋在即位前,先設立祭壇。然后,下旨建造太廟,追尊他的高祖為玄皇帝,曾祖為恒皇帝,祖父為裕皇帝,父親為淳皇帝,并奉上玉寶、玉冊。追封后,也按規定儀式進行祭奠。
出身布衣
朱元璋幼名重八,又名興宗,后改名元璋,字國瑞。朱重八的父親,也不叫朱世珍,原名朱五四。朱元璋的媽媽陳氏,叫陳二娘;朱元璋的大哥叫朱重四,二哥叫朱重六,他本人排行老三,所以叫朱重八。清朝人俞樾在他的《春在堂隨筆中》寫道:“元制,庶人無職者不許取名,止以行第及父母年齒合計為名,此于《元史》無征,冉證以明高皇(朱元璋)所稱其兄之名,正是如此。”他又舉當時紹興鄉間為例:“如夫年二十四,婦年二十二,命為四十六,生子即名‘四六’;夫年二十三,婦年二十二,合為四十五,生子即名‘五九’”,五九相乘,四十五也。據俞樾鉤沉,明朝大將常遇春的曾祖父叫常四三,爺爺叫常重五,父親叫常六六;大將湯和的曾祖叫湯五一,爺爺叫湯六一,父親叫湯七一,等等,皆為佐證。
和大多數封建皇帝一樣,朱元璋的出世也被人為增加了幾分傳奇色彩,據《明史》記載:朱元璋的母親剛懷孕時,曾經做了個夢,夢中有一個神仙給了她一粒仙藥,放在手中閃閃發光,于是她就吃了下去,他母親從夢中驚醒,但是仍余香滿口。等到朱元璋出生時,紅光滿屋,時值夜晚,紅光從屋中射出,鄰居見后,以為失火,忙奔走相救,結果是虛驚一場。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祖濠州鐘離(今安徽省鳳陽縣)。元天歷元年(1328年),朱元璋出生于鳳陽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明萬歷年間《帝里盱眙縣志》記載其出生時有“二郎移廟之異,紅羅浮水之奇”等諸多祥瑞之兆。
由于營養不良,朱元璋小時候體弱多病,瘦得皮包骨頭。朱元璋父母十分迷信,認為只有觀音菩薩才能救他一命,保佑他平平安安地活下去。于是,他們就把幼小的朱元璋送到附近的皇覺寺,并讓朱元璋拜寺里的老和尚高彬為師。 當然也有說是朱元璋活不下去才去投奔寺院的。
朱元璋到了10歲時,其父親朱世珍為了躲避沉重的賦役,再次搬家。后來就在太平鄉的孤莊為地主劉德種地,朱元璋就為劉德家放牛。
在放牛的過程中,朱元璋結識了徐達、湯和、周德興等人,并成為要好的朋友。日后,徐達、湯和、周德興等人為建立明朝南征北戰,立下了功勛,成為開國元老。
朱元璋自幼聰明頑皮,并曾經讀過幾天書,所以鬼主意最多。常玩的游戲就是扮皇帝,他穿著破衣爛衫,把棕樹葉撕成絲絲縷縷,粘在嘴上當胡子,用一塊車輻板放在頭上頂著當作平天冠,然后往土堆上一坐,就裝模作樣稱起皇帝來,還讓伙伴每人撿一木塊,用雙手捧著,三跪九叩,并高呼萬歲。
當放牛娃,不僅常挨主人打罵,而且經常吃不飽,只有餓肚子放牛,于是發生了朱元璋宰牛的事情。一天放牛時,朱元璋和徐達、湯和、周德興都覺得肚子餓,于是朱元璋出點子,將一頭小牛犢殺掉,大家烤著吃了。沒多久,只剩下一張牛皮、一堆骨頭和一條牛尾巴。吃完了,但回去怎么向地主交待呢?大家都發愁了,于是互相埋怨。朱元璋于是站出來,想了個辦法,他讓大家把牛骨和牛皮埋了,把血跡掩蓋起來,然后把牛尾巴插到山上的巖縫里,就說小牛鉆進山洞里去了,拉不出來。小伙伴都紛紛贊同。這個天真的想法當然瞞不過地主劉德,結果是朱元璋被毒打一頓并趕回了家,而且給父親增添了賠償小牛的債務。但是朱元璋卻因敢作敢當而深得小伙伴的信任。
流浪行童
元朝統治時期把人分為四等,蒙古人統治下的漢人、南人是賤民。殺蒙古人償命,殺回回罰銀八十兩,殺漢人罰交一餐頭毛驢價錢。漢人村里新媳婦的頭一夜一定要給蒙古保長,中國人甚至連姓名都不能有,只能以出生日期為名,不能擁有武器,只能幾家合用一把菜刀。賦役沉重,再加上災荒不斷,廣大漢人在死亡線上掙扎。
1343年,濠州發生旱災。不料次年春天又發生了嚴重的蝗災,莊稼被蝗蟲吃得干干凈凈。禍不單行,接著又發生了瘟疫。一時間,家家戶戶都死人,一個村子中一天中竟死去十幾人,甚至幾十人。
不久,朱元璋家也染上了瘟疫,不到半個月,其64歲的父親、大哥以及母親陳氏先后去世。朱元璋和二哥眼看著親人一個個死去,家里又沒錢買棺材,甚至連塊埋葬親人的土地也沒有。可嘆朱世珍一生勞苦,生無立足之地,死無葬身之處。朱元璋和二哥放聲痛哭,驚動鄰居劉繼祖,于是繼祖給了他們一塊墳地。他們兄弟二人好不容易找了幾件破衣服包裹好尸體,將父母安葬在劉家的土地上。三十五年以后,朱元璋回憶起此事時,仍難抑悲痛之情,他在《皇陵碑》中寫道:“殯無棺槨,被體惡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漿!”不到半個月,昔日和睦溫暖的家不存在了,父母的疼愛也一去不復返了。家破人亡的慘痛,深深地影響著朱元璋的心境,使他仿佛跌進了無底深淵。這時,為了活命,朱元璋與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兒被迫分開,各自逃生。朱元璋實在走投無路之下,想起幼時曾經許愿舍身的皇覺寺,于是就去投奔了高彬和尚,在寺里剃度為僧,做了小行童。他在寺里每日掃地、上香、打鐘擊鼓、燒飯洗衣,整天忙得團團轉,有時仍會受到老和尚的斥責。日子一長,朱元璋憋了一肚子氣。一天,他掃地,被伽藍神座絆了一下,于是他就順手打了伽藍神幾掃帚。
還有一次,老和尚見大殿上的蠟燭讓老鼠咬壞了,就當眾訓斥了朱元璋。朱元璋心想,伽藍神連自己面前的東西都管不住,還怎么管殿宇?更害得自己受罵,越想越氣。于是,朱元璋就找管筆,在伽藍神的背后寫了“發配三千里”幾個字。這些都反映了朱元璋不甘于受壓迫的性格。
可是,朱元璋做行童不久,寺里的糧食不夠和尚們吃了,寺里也得不到施舍,主持高彬法師只好罷粥散僧,打發和尚們云游化緣。這樣,朱元璋才做五十天行童,而且還不會念經、做佛事,但是沒有辦法,也只好扮成和尚的樣子,離開寺院托缽流浪。這時朱元璋年僅17歲。
朱元璋邊走邊乞討,他聽人說哪里年景好就往哪里走,他從濠州向南到了合肥,然后折向西進入河南,到了固始、信陽,又往北走到汝州、陳州等地,東經鹿邑、亳州,于1347年又回到了皇覺寺。在這流浪的三年中,他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接觸了各地的風土人情,見了世面,開闊了眼界,積累了社會生活經驗。艱苦的流浪生活鑄就了朱元璋堅毅、果敢的性格,但也使他變得殘忍、猜忌。這段生活對朱元璋的一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朱元璋在外云游的三年,也正是元末農民起義風起云涌的時期。社會上廣泛流傳著“明王出世,普度眾生”的說法,北方的白蓮教也在進行同樣的宣傳。朱元璋在流浪中,也接觸到這樣的宣傳,他目睹國是日非、人民生活惡化的現狀,意識到天下大亂很快就會來臨了。于是在回到皇覺寺后,朱元璋發奮勤學,廣交朋友,準備干出一番事業來。
1351年,白蓮教首領韓山童、劉福通在潁州(今安徽阜陽)發動起義,并推韓山童為明王。同年八月,彭瑩玉、徐壽輝在蘄水(今湖北浠水)起義。這些起義者用紅巾裹頭,故稱紅巾軍。1352年,郭子興和孫德崖在濠州起義。
朱元璋聞聽起義的消息,不由心想,老在寺院里,隨時可能被元官軍抓走,性命難保。正在此時,朱元璋收到兒時伙伴湯和的信,湯和在信中邀請朱元璋參加郭子興的義軍。恰在此時,朱元璋的師兄秘密告訴他,說有人知道此信,要去告密。于是,朱元璋放下缽盂,趕緊去投奔郭子興的紅巾軍。這一年,朱元璋25歲。
將帥之才
朱元璋入伍后,因為他作戰勇敢,而且機智靈活、粗通文墨,很快得到郭子興的賞識,于是郭子興就把朱元璋調到帥府當差,任命為親兵九夫長。朱元璋精明能干,處事得當,打仗時身先士卒,獲得的戰利品全部都上交郭子興元帥,得了賞賜,又說功勞是大家的,就把賞賜分給大家。不久,朱元璋在部隊中的好名聲傳播開來。郭子興也把他視作心腹知己,有重要事情總是和朱元璋商量 。當時郭子興有一養女,是其至交馬公的女兒。馬公死后,他最小的女兒便由郭子興收養。此時,郭子興見朱元璋是個人才,對自己的事業將會有很大的幫助。于是便把21歲的養女馬氏嫁給了朱元璋,從此軍中改稱他為朱公子。有了身份,便不能再用從前的小名重八了,于是就另起了正式名字元璋,字國瑞。
當時,在濠州城中,紅巾軍有五個元帥。郭子興一派,孫德崖與其他三個元帥一派,兩派之間矛盾重重。這年九月,徐州紅巾軍主將芝麻李被元軍殺害,其部將彭大和趙均用率兵到了濠州,彭大與郭子興交好,而孫德崖等人則拉攏趙均用。在孫德崖的鼓動挑撥下,趙均用綁架了郭子興,并將郭子興弄到孫家毒打一頓,準備殺掉郭子興。朱元璋聞訊后,在彭大的支持下,率兵救回了郭子興。從此,兩派結怨更深了。
朱元璋見濠州城諸將爭權奪利,矛盾重重,決心依靠自己的力量,開創新局面。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六月中旬,朱元璋回鄉募兵,少年時的伙伴徐達、周德興、郭英等和同村鄰鄉的熟人聽說朱元璋做了紅巾軍的頭目,紛紛前來投效。于是朱元璋很快就募兵七百多人,回到濠州,郭子興十分高興,就提升朱元璋做了鎮撫。
這年冬天,彭大的兒子彭旱住自稱魯淮王,趙均用自稱永義王,而郭子興等仍是元帥。
朱元璋見這些人半年沒出濠州城,于是他從自己招募的新兵中挑選了心腹徐達、湯和等二十四人離開濠州,南略定遠。在南略定遠途中,朱元璋先招撫了張家堡驢牌寨民兵三千人,后又招降了豁鼻子秦把頭的八百人。統率著這支隊伍,朱元璋向東進發,乘夜攻破定遠橫澗山的元軍營地,元帥繆大亨投降。朱元璋從降軍中挑選了精壯漢人二萬人編入了自己的隊伍,并南下滁州(今安徽滁縣)。
在南下滁州途中,定遠名人李善長到軍門求見。李善長和朱元璋一見如故,李善長以漢高祖劉邦為例勸說朱元璋:只要效法劉邦知人善任,不亂殺人,很快便可平定天下。朱元璋認為很有道理,于是留李善長做了幕府的書記,并囑咐李善長好好協調將領間的關系,共創大業。
朱元璋很快攻下了滁州,其親侄兒文正、姐夫李貞帶著外甥保兒(后來取名文忠)前來投靠。從他們口中,朱元璋得知二哥、三哥、姐姐都去世了,不免傷心。其時還有定遠孤兒沐英,甚是可憐,于是,朱元璋就將這三個孩子收作養子,改姓朱。后來,朱元璋又收養了二十幾個義子。
在朱元璋進攻滁州時,郭子興受到趙均用、孫德崖等人的排擠,所以,朱元璋攻下滁州城不多久,郭子興也來到了滁州。朱元璋立即交出兵權,三萬人的隊伍,紀律嚴明,軍容肅整,郭子興見了十分歡喜。
1353年,朱元璋任命虹縣(今安徽泗縣)人胡大海為前鋒,一舉攻克了和州。消息傳來,郭子興即刻任命朱元璋為總兵官,鎮守和州。一次,朱元璋外出,看到一個小孩在哭,朱元璋問他為什么哭,答說是等父親。朱元璋仔細一詢問才知道,原來孩子的父親和母親都在軍營,父親在營中養馬,母親和父親不敢相認,只好以兄妹相稱。朱元璋意識到,部隊軍紀存在問題,他們攻破城池后,擾民滋事,擄掠婦女,這樣下去,部隊將失去民心。于是,朱元璋召集眾將,申明紀律,下令歸還軍中有夫之婦,讓城中許多被拆散的夫妻團圓。此事廣為傳頌,朱元璋深得民心。
此年三月,郭子興病逝,小明王韓林兒任命郭子興的兒子郭天敘為都元帥,妻弟張天佑為右副元帥,朱元璋為左副元帥。名義上,都元帥是軍中之主,右副元帥的地位也比左副元帥高。但是滁州和和州的軍隊,多是由朱元璋招募收編的,而且朱元璋比郭天敘和張天佑有勇有謀,并且手下又有人才。所以,朱元璋事實上成了這支隊伍的主帥。
朱升獻策
在朱元璋稱帝之前,所奉行的策略是朱升提出的“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高筑墻是指加強軍事防備,鞏固后方;廣積糧是指發展經濟生產,儲備糧食,增強經濟實力;緩稱王則是指不要過早稱帝,以免樹敵過多。這三條建議極具戰略眼光,是朱元璋發展初期的指導思想。
朱元璋在和州駐守幾個月后,糧食供應成了問題。與和州相對,緊靠長江南岸的太平(今安徽當涂)、蕪湖是盛產稻米的地方,但是沒有船只,只能望江興嘆。這時恰好兩支紅巾軍的巢湖水軍前來歸附,朱元璋親自處理合并事宜。七月間,巢湖水軍千余只戰艦突破元軍封鎖抵達和州。朱元璋的步馬軍登上巢湖水軍的船只,從和州東渡長江。到達對岸的采石,常遇春一馬當先,率軍沖殺,攻克采石,獲得大量糧食。將士想把糧食和戰利品運回和州慢慢享用。見此,朱元璋果斷地命人砍斷船纜,任船順流而下,斷絕退路。將士們見無路可退,一鼓作氣,在朱元璋率領下攻克太平。進入太平,朱元璋重申軍紀,嚴禁擄掠,有個別兵士犯禁,立即處死,因此,朱元璋的軍隊受到當地百姓的擁護。朱元璋于是置太平興國翼元帥府,自己做元帥,任命李善長為帥府都事。這樣,朱元璋便開始了穩固根據地的工作。
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三月,張士誠在長江三角洲地帶發起攻勢,進攻江南元軍。乘此機會,朱元璋親自統率水陸大軍,第三次進攻集慶(今江蘇南京)。在第三天,攻破城外的陳兆先軍營,其部三萬六千人歸降朱元璋。但是,朱元璋看出降軍心存疑慮,軍心不定。于是朱元璋就從降軍中挑選了五百名勇士當親軍,在夜里守衛,而自己身邊,只留有親兵統領馮國用一人。
第二天,降軍知道此事,都十分感動,疑慮全消,甘愿跟隨朱元璋打天下。于是,戰爭進行得十分順利,不到十天,朱元璋便攻下集慶。
朱元璋進城后,下令安撫百姓,改集慶為應天府。小明王韓林兒獲報后,升朱元璋為樞密院同僉,不久又升為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朱元璋在應天則設天興建康翼大元帥府,以廖小安為統軍元帥,李善長為左右司郎中。
此時,盡管朱元璋擁有十萬兵力,聲勢比過去大了很多,但是占有的地盤仍然很少,而且四面受敵。東面和南面是元軍,東南是張士誠,西面是徐壽輝,雖然同是反元武裝,但是張、徐二人同小明王卻相互敵視。不過,北面小明王、劉福通率領的紅巾軍主力,大大牽制了元軍,而且,張士誠、徐壽輝的力量還不足以兼并朱元璋。這樣一來,朱元璋暫時沒有對付不了的敵人,并且面臨著一個很好的發展機會。
朱元璋目前首要的任務是鞏固以應天為中心的根據地。于是在占領應天不久,朱元璋立即派徐達攻取鎮江。出戰前,為了嚴明軍紀,朱元璋故意以放縱士卒的罪名將徐達抓起來,并準備以軍法處斬。此時,李善長出來求情,眾將不知是計,也一起求情。于是朱元璋就順水推舟,說看在眾人的面上,暫時免去徐達死罪,不過要徐達攻下鎮江后,做到不燒不搶,方可完全赦免徐達之罪。眾將見對待主將尚且如此嚴厲,因此,無不嚴守軍紀,鎮江很快攻下。到1357年冬,朱元璋在一年的時間里先后攻下了金壇、丹陽、江陰、常州、常熟、揚州等地,控制了應天周圍的戰略據點。到1359年,從現在的地圖看,朱元璋已經占領了江蘇南京、太湖以西,往南經江蘇、安徽、浙江三省交界處,到浙東的一塊長方形地區。與四年前剛占領應天時相比,形勢已大有改觀。
在完成了“高筑墻”的部署后,朱元璋便著手實行“廣積糧”了。在初期,軍糧的解決主要是靠強征,即征收“寨糧”。但是長此以往,軍隊就會成為純粹的破壞力量,失去民心。為了解決糧食問題,朱元璋除了動員百姓進行生產外,決定推行屯田法,大力開展軍隊屯田,任命元帥康茂才為都水營用使,負責興修水利,又分派諸將在各地開墾種田。幾年工夫,到處興屯,府庫充盈,軍糧充足。在1360年,朱元璋下令不再征收“寨糧”,以減輕農民負擔。為了積糧,朱元璋明令禁酒,但是其手下大將胡大海的兒子胡三舍與別人違法犯禁,私自釀酒獲利,朱元璋知道后,下令殺了胡三舍,有人進諫說胡大海此時正在攻打紹興,希望朱元璋可以看在胡大海的面子上放了胡三舍。朱元璋大怒,堅決嚴明軍紀,于是自己動手將胡三舍殺掉。
在爭取民心的同時,朱元璋還不斷網羅人才,特別是地主階級的知識分子,朱元璋在應天還專門修建了禮賢館來接待他們。這些人在朱元璋統一全國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如李善長、朱升。朱元璋十分尊重儒士,他曾在1358年召見儒生唐解實,詢問漢高帝、漢光武、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平定天下之道,這也表明朱元璋決心要開創一個新的封建皇朝。
削陳平張
朱元璋建立以應天為中心的根據地,在長江上游有陳友諒,長江下游有張士誠,東南鄰方國珍,南鄰陳友定。方國珍、陳友定的目標在于保土割據,張士誠則對元朝首鼠兩端,沒有多大雄心;陳友諒最強,是朱元璋占領應天后遇到的最危險的敵人。
陳友諒本是徐壽輝手下大將倪文俊的部下。后來他殺死倪文俊,并于1360年挾持徐壽輝,攻占了太平、采石。于是陳友諒以為應天唾手可得,就殺了徐壽輝,在采石稱帝,國號漢,改元大義。
接著,陳友諒約張士誠東西夾擊應天,平分朱元璋的領地,應天大震。朱元璋只好召集眾將商量對策,一時眾說紛紜。惟有劉基默不作聲,朱元璋知道劉基有主張,于是征求他的意見,劉基認為目前最危險的敵人莫過于陳友諒,必須集中力量消滅他。雖然陳友諒勢力強大,但是他殺君自立,部眾離心,人民疲敝,故而不難戰勝,只要等他們深入,再以伏兵擊之,不難取勝。
朱元璋同意劉基的判斷,于是設計誘敵深入,制造戰機。朱元璋的部將康茂才和陳友諒是老朋友,于是康茂才修書一封,派人送到陳友諒營中,約陳攻擊應天,并說愿意在江東橋作內應。
六月二十三日早晨,陳友諒率艦隊主力趕到應天郊外的江東橋,才發現橋是石橋而非木橋,方知受騙中計。但為時已晚,朱元璋的伏兵奮起攻擊,陳友諒大敗。朱元璋收太平,占領信州、安慶。陳友諒敗逃九江,第二年八月攻下安慶,于是朱元璋率軍直取陳友諒的老巢江州,陳友諒逃往武昌,朱元璋攻克江西和湖北東南部。
正在這時,中原紅巾軍發生分裂,力量削弱。至正二十三年二月,張士誠乘人之危,派部將呂珍進攻安豐,劉福通向朱元璋求救。待到朱元璋率軍趕到安豐時,劉福通已被呂珍殺死,朱元璋只救出小明王韓林兒,把他安排在滁州居住。
朱元璋率主力營救小明王時,陳友諒認為反攻時機已到,于是率兵進攻洪都(今江西南昌)。
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率領將士堅守八十五天。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七月,朱元璋統兵二十萬,進發洪都,陳友諒獲悉后,撤出圍軍,迎戰朱元璋,雙方在鄱陽湖展開決戰。
鄱陽湖水戰,從八月二十九日開始,至十月三日結束,進行了三十六天。朱元璋的軍隊充分發揮小船靈活的長處,火攻陳軍,最終取勝,陳友諒被亂箭射死。
1364年元旦,朱元璋稱吳王,建百官司屬,仍以龍鳳紀年,以“皇帝圣旨,吳王令旨”的名義發布命令。因1363年張士誠早已自立為吳王,故歷史上稱張士誠為東吳,朱元璋為西吳。
至正二十四年三月,朱元璋再次到武昌督兵攻城,陳理最終出城投降。在吞并了陳友諒后,朱元璋的下一個目標就是張士誠。
張士誠是泰州(今屬江蘇大豐市草堰鎮)人,早年販賣私鹽為業。元末發動鹽徒起義,于1354年在高郵稱誠王,建國號為周,建元天。1356年,建都平江(今蘇州)。消滅陳友諒父子后,朱元璋于至正二十五年十月進攻張士誠,一舉攻下通州、興化、鹽城、泰州、高郵、淮安、徐州、宿州、安豐諸州縣,將東吳的勢力趕出江北地區。
至正二十六年五月,朱元璋發表檄文聲討張士誠。檄文列舉了張士誠八大罪狀,除了第四款和第八款與西吳有關外,其余的全都是指責張士誠背叛元朝。不看開頭和結尾,非常容易使人誤以為是元朝的討伐令。這表明朱元璋已經以順承天命的王自居,準備繼承王朝的正統。
朱元璋的軍隊攻勢迅猛,至正二十六年十一月,杭州、湖州先后投降,平江成為孤城。于是朱元璋以重兵包圍平江,發動平江戰役。
在圍城的同時,朱元璋派廖永忠去滁州接小明王韓林兒到應天來,但在瓜州渡江時悄悄將船底鑿漏,小明王沉于江底。接著,朱元璋宣布不再以龍鳳紀年,稱1367年為吳元年。平江戰役開始時,朱元璋筑墻圍城,并造有三層的木塔樓,高過城墻,以弓弩、火銃向城內射擊,還設襄陽炮日夜轟擊。城內一片恐慌,張士誠幾次突圍都以失敗告終。張士誠反復無常,貪圖享受,對部下也十分放縱。平江被圍困的最后一天,張士誠弟弟張士信在城頭督戰,仍不忘享樂,坐在銀椅上飲酒,左右侍奉的人遞桃子給他,結果桃子還沒到口,恰好一炮打來,腦袋被打得粉碎。朱元璋曾多次派人勸降,都被張士誠拒絕。張士誠死守平江,糧盡后,便以老鼠、枯草為食;箭盡了,便以屋瓦為彈。直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九月初八,朱元璋率軍攻入平江城,張士誠則展開巷戰相抵抗。最后,張士誠被俘,解往應天。朱元璋問話,他不搭理;李善長問他,他則破口謾罵。無奈,朱元璋只得命手下衛士以亂棍打死張士誠。當時張士誠47歲,東吳滅亡。
明朝統一
消滅東吳張士誠后,朱元璋大體上占據了今天的湖北、湖南、河南東部、江西、安徽、江蘇和浙江,這些是全國最富庶、人口最稠密的地區。因此,進行大規模南征北伐的時機成熟了。
當時南方的形勢是方國珍占據浙東、陳友定據有福建、明玉珍控制著四川,廣東和廣西則仍處在元朝統治中。在平江戰役快結束之時,朱元璋已派參政朱亮祖率兵進攻方國珍,然后又命湯和為征南將軍,從寧波進攻方國珍,方國珍于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十二月歸降。與此同時,朱元璋與劉基細細商定了北伐計劃。此時常遇春提議:直取大都,以其精兵消滅元朝的疲卒,占領大都后,分兵出擊,則大功告成。為此,朱元璋不贊成,他認為大都是元朝經營了上百年的都城,防御工事堅固,孤軍深入進攻,太過危險,應先取山東,再占河南,折攻潼關,取得東西南三方面的軍事要點,然后再攻取大都,必將成功。諸將對此表示贊同。
于是,朱元璋以徐達為征虜大將軍,統率全軍;以常遇春為副將軍,另以參將馮勝、右丞薛顯、參將傅友德各領一軍,全力北伐。
朱元璋再三申明軍紀,告誡出征將士,北伐不是攻城略地,而是推翻蒙元暴政、解除人民痛苦。隨后還發布了由宋濂起草的告北方官吏和人民的檄文,文中提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口號,這對中原地區的廣大漢族人民具有很強的號召力;檄文還表示,對于蒙古人和色目人若愿為新皇朝臣民,則與中原人民一樣看待。
北伐軍節節勝利,迅速攻下山東諸郡。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四月占領開封,平定河南,同時攻克潼關。八月,攻克元朝首都大都(今北京),元順帝見孤城難守,于是帶著后妃太子慌忙棄城逃走,奔向漠北,統治中原長達九十九年的蒙元被趕出了中原。 一如宋之丞相文天祥所說的一樣,胡運不過百年。
在南征北伐不斷取得勝利的情況下,至正二十八(公元1368年)正月,40歲的朱元璋告祀天地,于應天南郊登基,建國號大明,改元洪武,以應天為南京。經過了九十九年的努力,漢人終于重掌了政權,坐回自己的主人。
經過十六年的征戰討伐,朱元璋終于實現了自己的夢想,“驅逐胡虜,恢復中華”,從一個橫笛牛背的牧童、小行僧,成為明朝的開國皇帝。
1371年,明軍入川,夏主明升暗降,四川平定。1381年,朱元璋命傅友德、沐英、藍玉進攻云南,次年攻破大理,基成上完成了南方的統一。1387年,馮勝、傅友德、藍玉奉命進攻遼東元朝殘將納哈出,納哈出無路可走,只好投降,遼東平定。至此,除漠北草原和新疆等地外,全國已基本上光復。
詳見:/view/1690.htm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6157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