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古代冬天的事情,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一個出身農民的放牛娃,建立了一個王朝。這是最后一個由漢人統一的大明王朝,經歷276年后滅亡。
明朝末期,崇禎雖然想要做一個為農民考慮的好皇帝,奈何自己的家底已經被敗得差不多,再加上天災人禍,最終食不果腹的農民奮起反抗。
當李自成攻進北京,崇禎煤山自縊,宣告明朝滅亡。清兵入關后又先后擊敗了南明的弘光、隆武等政權,直到永歷皇帝被殺,南明覆滅,這才建立起滿族統治的大清王朝。
其實明朝滅亡還有一個很現實的自然原因,那就是溫度劇降導致的大旱,從而引起饑荒,尤其是關中一帶的百姓,受罪頗深。
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下中國有史以來千年一遇的寒冬是什么情況。
“冰河時期”這個詞想必各位都聽說過,可能很多人都覺得這是一件非常有距離的事,畢竟距離我們太過遙遠,又因這段時期很少有被歷史記載,但事實上冰川活動從未停止過。
三百多年前,就有過一次小規模的冰川推進活動,全球氣候都進入到了一個寒冷時期,在中國,這一現象則被稱為"明清小冰期"。
據史料記載,這個小冰期大概開始于13世紀或者14世紀,結束于20世紀初。這個時期的中國,夏季或澇或旱,冬季奇寒無比,百姓們飽受寒冷的折磨不說,還要承受著自然災害帶來的糧食減產的后果,這個時期的百姓凍死餓死不在少數。
自然災害一多,國家不僅要減少賦稅還要撥款賑災,但是明朝晚期,國庫已經被揮霍差不多了,崇禎自己的能力有限,也只能是有心救國,無力回天了。當積怨達到一定的高度,農民起義便順勢爆發。
當時人們面對寒冷的冬天,應對手段相對匱乏,無非是:添加衣物、適當運動和以烤火取曖。古人們早在舊石器時期就已經學會了用火燒烤食物、取暖和照明等手段。
到了春秋時期,較以往有了很大的進步,出現了一種叫做"燎爐"的工具,是專門用來燒炭取暖的。甚至那個時代的人已經很有了一些"自動化"的思想,在燎爐之上,多附上炭箕,以添炭或取燃著的炭,保火種不滅的同時,也方便取暖時添加新炭。
而明朝也有相比春秋時期更先進的取暖方式,因此當時的嚴寒天氣,對人的影響其實還是有限。
問題出在嚴寒氣候對于農作物的影響。在面對這種極寒氣候的時候,人類或許還能夠借助外物抵御,但農作物卻不可避免遭受重創。
當時的朝廷也沒有做出相應有效地政策來幫助百姓渡過難關,一方面是因為經驗不足,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是朝廷根本就不知道災情到底有多嚴重,很多官員害怕皇帝認為是自己治理無方所導致的結果,根本不敢上報朝廷,就算上報之后,也盡可能往輕了說。
所以皇帝們根本不了解自然災害對百姓帶來的苦難。明清兩代的史料雖然都有對撥款賑災有所描述,但是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中國歷史上,關于自然天災,其實每朝每代都會有這樣的事情,如果生活在政治清明的時期還好,但是如果生活在朝政內憂外患的時期,那就很容易出現朝代更迭。自然災害是人為無法阻止的,屬于不可抗力,但朝廷的無能更容易讓朝代走向滅亡。
有些歷史研究學者將明清時期的小冰期分成了三個階段,其中一段就是萬歷二十八年(1600)至康熙五十九年(1720)。期間,發生了朝代更替,朝廷對于這些民間"鬧事"者只是鎮壓,但事實上,只不過是"一口飯"的問題。
可以說,在這三個階段之中,國家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社會動蕩。明末,漢族人口一億二千萬,清初社會安定時五千多萬人口,直接銳減一半左右。
自然現象的異動通過生態鏈的傳導,最終影響了整個人類社會。雖然這些都是沒有辦法避免的,但是如果當時的人們對這些自然現象的異動有足夠充分的認識,從而做出盡可能全面的應對方式,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減輕這種自然災害帶來的后果。
有人說有備才能無患,但面對這樣的自然天氣異動。我們能做到盡最大的努力,做最壞的打算,盡可能保存有生力量,等待春的到來。
1、長春的氣候:長春的氣候對南方人來講還是容易適應的,夏天比湖南涼快多了。從南方來的人基本都覺得長春太涼快。春天秋天稍微干燥了點,但相對來講還不難適應,畢竟東北是半濕潤區,不像西北那么變態,雖然不像南方那樣濕潤,但還是很適宜的。
2、長春的冬天:一個南方人適應北方的冬天遠比一個北方人適應南方的冬天容易的多。長春冬天很冷,零下二十多度是經常的,但穿上羽絨服,走在外面還是不冷的。要說冷,江南的冬天才真叫冷,透徹心扉的冷,穿多少都不覺得暖和。在屋子里就更不用說了,有暖氣,很暖和的。在南方上學,冬天要凍死。其實上學的話,肯定是東北要好的多。因為南方的學校寢室大多是沒有空調的。所以冬天你不用怕。
3、長春的飲食:東北菜都差不多,東北菜的特點就是味重,大多數菜都放醬油,這一點是很多南方人不太喜歡的。我也不喜歡。但如果廚子好,做出來還是非常好吃的。還有個特點就是,燉菜比較多。食堂的大鍋飯肯定不會太好吃,偶爾去周圍的飯店改善下生活吧,長春的飯店整體水平還是不錯的,即使是很小的,也不會做的很差。菜給的還多,一般的南方人初來長春,看到一盤菜給那么多都會被嚇到。我偶爾回一次長春,也經常被嚇到。量很大,不像南方的飯店,小盤子就給一個盤子底。
4、長春的風俗:沒什么特別的風俗。人一般都很隨和。對比黑龍江和遼寧人,長春人談不上火爆,這一點是長春人的優點。所以說長春是最有人情味城市也是實至名歸的。在長春主要有三個少數民族:朝鮮族、回族、滿族。朝鮮族人喜歡吃狗肉,滿族人不吃狗肉,回族人不吃豬肉……就這些吧。去回族館子吃飯別帶豬肉火腿腸就行。
首先你要相信我,我們的古代先人的智慧是偉大的,他們從來害怕的都不是寒冷,而是戰亂、疾病與饑荒。
遍翻我華浩瀚史冊,凍死骨寥無幾,餓死鬼千千萬,而因戰亂與疾病而死者歷朝歷代更如星宇塵埃,不勝繁數。
原因很簡單,有句大哲名言如是說“人活著,一切皆有可能。人死了,就什么都沒了。”
只要能吃飽,身體健康,沒有戰爭荼毒生命,御寒的問題,總能解決,辦法總是要比困難多。
唐岑參說“狐裘不暖錦衾薄。”
李太白說“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
宋蘇東坡還說“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從古人的詩句里面我們看到,我們的先人早已穿貂戴裘,學會了如何運用動物的皮毛御寒。
雖然說彼時不是人人都能穿的上貂裘織錦,但是我們還是有利用家畜的皮毛做成的鴨絨、鵝絨、羊絨等的偉大先驅的,簡而言之就是把一切可御寒的動物皮毛做成絨毛,往麻衣里這么一夾,大抵也不會太冷。再不濟,一件麻衣不夠,兩件三件麻衣來湊。古人即使是貧窮的百姓,貂裘難得,麻衣總還是拿得出手的。只要貼身的衣物,咬咬牙,狠狠心,弄一件織錦汗衫,一個冬天總還是能過得去的。
當然,我們絲毫不用擔心拿不出麻衣,畢竟連麻衣的拿不出來的人,估計也早就被餓死了,也就不用考慮御寒問題了。
除此之外,還有些人覺得麻衣太俗,為追求標新立異,倒也不乏有才之士用紙皮做衣服的。
大詩人陸游有詩為證“紙被圍身度雪天,白于狐腋軟如綿。”
這不,1958年山西櫻山縣就出土了一件用楮皮紙做的元代紙衣服。而它的最主要材料楮樹皮,自唐始就開始廣泛運用于造紙。人們發現,楮皮紙性渾厚而疏水,質粗樸而透熱性差。于是就有這么一個鬼機靈,用百張楮皮紙,壓成一張,再縫裁而成了一件冬衣。這樣一件衣服,因為其透熱差的緣故,冬天時,能夠最大程度把人體散發的熱量保留隔絕于體表,而其性疏水,又能夠像油紙一樣,抵御雪花雨水的浸透,簡直是古人冬天御寒獨具匠心的扛鼎之作!
(楮皮紙衣)
除此之外,古人們對其所居住的房子與臥榻在御寒方面也頗有建樹。有錢人家的房子與臥榻,都是中空夾層與空氣接通的,有一專門鍋爐燒柴傳送熱氣,比之當今的夾層暖氣,怕也不遑多讓。
再差一點的家庭,房子多是木制黃泥結構,本就是冬暖夏涼的標配,雖然再追求地暖夾層結構來御寒費勁了些,但一個暖炕,一個火爐總還是能解決的。
且古代百姓到了冬天,大多結束一年農勞,生產區域大多改為室內,除非傻跑到大雪地里喝西北風,否則往那土木茅草房里一鉆,把古代最不缺的柴炭那么一點,喝點自己初春而釀的劣質高粱粗酒,男的出力,女的織絲,到了晚上飯畢,直接老婆孩子暖炕頭,幾平小屋,倒也其樂融融。實際上,了解中國古代史的都知道,但凡和平年代,人們的冬天非但不冷,反而是最熱鬧的。因為難得有了閑暇時間,大家多樂意歡聚一堂,或者觥籌交錯,或者吟詩作賦,耍子太多了。
所以,你要知道,古代要把人凍死是很難的。
比如明末崇禎年,西北災荒,餓殍千里,又趕上小冰河時代和大順作亂,陜甘的哪一個凍死骨不是做了餓死鬼。而縱觀凍死者最多的朝代,多于戰亂。每一個凍死骨,死前都曾飽經戰亂、饑餓的折磨。與其說是凍死的,不如說是餓死的。
還是那句話,只要能吃飽,就能活著,只要活著,凡事都有希望。
宋朝以前沒棉被。因為雖然2000多年前棉花就從印度傳入了中國邊疆,實際上在邊疆,棉織物出現得也非常早。但是在中原一直到公元9世紀的時候,貴族們還把棉花當做觀賞花來種植,所以北方到了冬天那真是“狐裘不暖,錦衾薄”。
沒有棉被不代表古人不蓋被子。
“狐裘不暖,錦衾薄”里的“錦衾”就還是“錦緞被子”的意思,所以古人的被子,用現代人的眼光看來,還是比較奢侈的。雖然沒有棉被,但是羽絨被、蠶絲被這些高檔被子還是有的。
但是這些被子造價不菲,普通百姓家,哪怕時候個小富之家,能有個緞面做背面,麻布做里子就很不錯了。用鴨胸脯上的絨毛做出的羽絨被其實還是比較奢侈的,不比加拿大鵝來得便宜,這種代價太奢侈了,更別提蠶絲了。
所以普通人家的被子的填充物還是以蘆花和楊絮為主。這些東西廉價,但是要注意采集的時間,一個在春天,一個在秋天,錯過了楊絮,還有蘆花,但是連蘆花都錯過了,冬天就準備挨凍吧。
但是大冬天的取暖,古人還是比較有經驗的,那就是靠“火”取暖。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用木炭和煤的國家。漢朝的時候,古人就用煤炭燒飯、煉鐵、取暖了。但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煤炭,沒有煤炭還有“賣炭翁”在山里燒木炭運到城里去賣。
所以在宋朝的時候,北方的主要燃料就已經被煤炭取代了,根據《宋會要·食貨志》記載,在北宋的時候,煤炭買賣就已經成了官營項目,而且還設立了官倉貯碳,用于調節物價。大中祥符5年(1012年)12月6日,朝廷還要拿出40萬秤(大概是1斤重),半價賣給窮人。當時煤炭多少錢呢?20個銅錢1斤。
北宋的老百姓相對比較富足,普通人家到了大冬天,一家人圍著火盆(富人用碳爐,窮人在家中挖個坑),把火燒得旺旺的。壺里熱上小酒,籠屜里蒸上肉菜,手里抱著“湯婆子”(古代版的暖手寶)。這種小日子還頗符合今天求之不來的過年氣氛。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6135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薛仁貴有多厲害敵人聽其名便未戰先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