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君讓臣死的文章,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們經常在古裝影視劇中看到這樣的情節:高高在上的皇帝怒發沖冠,指著剛才振振有詞冒犯自己的臣子,大呼一聲:來人,把他拖出去斬了!
這個時候,但凡有氣節的臣子,都會說出一句: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
這句話已經成為我們認識古代封建專制社會的一面鏡子,君權是絕對的,大臣永遠處于弱勢。
而這種君臣關系脫胎于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儒家學說,于是,作為儒家思想開創者的“至圣”孔子和“亞圣”孟子,也就成為維護封建專制的代言人。
可是,孔子和孟子表示,“這口鍋我們背不得啊!”
把“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這樣荒謬的理論也算在孔孟之道當中,是典型的冤假錯案。
當然,孔子說過,君君臣臣,意思是君要有君要的樣子,君要有君的義務,君要有君的責任,反過來臣也一樣。但孔子從來沒有倡導過“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
《晏子春秋》里面有兩個故事,很好地說明了孔子理想中的君臣關系。
有一年冬天,齊景公和國相晏嬰討論國事,天太冷了。齊景公對晏嬰提出個要求,你幫我把那碗熱湯端過來,晏嬰當場拒絕,說,我不是給你端熱湯的臣子。
過一會,齊景公更冷了,再對齊景公提個要求,你幫我把那件皮衣遞過來。晏嬰再次拒絕,說,我不是給你拿衣服的臣子。
齊景公非常生氣,說那你覺得你是什么樣的臣子?
晏嬰說,我是社稷之臣,社稷之臣是跟你討論國家大事的。
用今天的話說,你只有不以對待老媽子對待小丫頭的態度對待我,那么我在跟你討論國事的時候,才能充分意識到自己的身份和責任,才不至于唯唯諾諾,你說什么我就點頭哈腰稱是什么, 才能盡到我社稷之臣的責任。
他說的很對,齊景公只好認了。
又是一年冬天,趁晏嬰到鄰國去訪問了,逮著這個機會,齊景公把好不容易農閑時候的老百姓全召集起來,給他自己修建一個游樂用的大臺。
天那么冷,干的完全是可以不干的活,老百姓個個怨聲載道,他們編了歌謠,說在這樣的氣候下,讓我們干這樣的活,生在這樣的國家真是沒法活。
晏嬰在回國的路上,就聽到了這個歌謠,見到齊景公,匯報完外交事務,接著說,我聽到我們的百姓新創作的歌謠了。
接著他把這個歌謠學唱了一遍。
齊景公當然聰明,說:你指的是給我造大臺的事吧,我立刻下令停工。
晏嬰領了圣旨,出了宮門,直奔工地,先用棍棒揮向那些老百姓,并惡言相向,說我們的國君讓每個百姓都有房子住,現在他要造個大臺你們就如此怨聲載道。
百姓于是都恨晏嬰助紂為虐。
而正在這時,齊景公停工的命令到了。老百姓都說還是我們的國君好,自己知道錯了,自己就能改正。
這兩個故事的后一個故事,說的是臣事君以忠。當面直言進諫上級的決策錯誤,但出了宮門之后,最高的威望,最后的榮譽,仍然歸于君主,而不是炫耀自己,歸功于自己。
而前一個故事說的是君使臣以禮, 如果不符合禮,端一碗熱湯遞一件衣服都不行,更不要說為所欲為的殺戮了。
孔子聽到這兩個故事,專門表揚說,這樣的君臣關系才是合格的君臣關系。
到了孟子,就更不得了。孟子繼承了孔子的衣缽,提倡仁政,要求國君都必須是有崇高道德的仁君。
可天底下哪來那么多仁君?你碰上了昏君,乃至于暴君怎么辦?孟子明確提出,君主之位,并非神圣永恒的,它是可以改變的,君主個人的品行就是君位去留的標準。
君主如果像對待親人一樣對待臣子,臣子才能成為他的心腹,君主如果對狗對馬一樣對待臣子,臣子就視他為陌生人,而君主如果像對待土顆粒像芥草這種最不值錢的東西的態度,來對待臣子,那么臣子看你,就像敵寇就像仇人一樣,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這個實在太刺激了,終于把一個皇帝給整惹毛了。誰呢?就是大名鼎鼎的朱元璋。
朱元璋當了皇帝才讀《孟子》,讀著讀著勃然大怒,說這老頭要是活在現在,我是一定不會放過他的。
但孟子的地位早已確定,怎么辦呢?朱元璋先下令,把國家孔廟中孔子邊上的孟子的像給搬走,然后再明確指示,有敢上朝替孟子說情的人,我用亂箭射死他。
朱元璋還專門找人做一本《孟子節本》,把孟子這本書里他看不慣的上面的這些話,加上我們的中學時代都背過的,“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之類他看不順眼的話,統統刪光。
他把這個《孟子節文》頒布到到全國,讓以后中國的讀書人只允許讀經過他政治審查的節本。
日本受中國文化影響很深,諸子百家在日本受到不同程度的歡迎,但孟子學說在日本長期遭到禁止,因為孟子說可以廢掉壞的君主,改立好的君主,這跟萬世一系的日本天皇制是嚴重沖突的。
視天皇為性命的日本人,無法理解孟子的無法無天。
明代一位著名學者就在書里記錄過,當時的日本人來中國買很多古書,而且出的價格很高。
但他們買這買那,就是不買《孟子》,還揚言,誰要了買了孟子,回日本的船就會在海上翻掉。
那時候沒有飛機,中日航行都是靠海,把孟子的書看成了會招災的不祥之物,而且變成了一種聳人聽聞的神話到處傳播,也可以看出,他們對孟子的畏懼與憎恨。
而這也從一個側面,顯示了孟子獨具的思想光芒。
漢朝董仲舒說的。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一直被人說成是儒學教義,常常被某些人義憤填膺的用以揭批宋明理學,當作討伐孔孟儒學的把柄。 但是查遍儒家經典、朱熹理學著作,并沒有此話的出處,孔子、孟子更沒有說過。后來才知道這本來就是一句戲文。
擴展資料:源自于《左傳》
《左傳》的矚目成就,首先在于它是我國第一部規模宏大而內容詳實的史學鉅編,在古代史學發展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春秋戰國之際,我國文化的發展尚處于早期階段,史學的演進也是如此。就可靠文獻來看,此前先后問世的少量著作,不論是今存《尚書》中的部分編帙,還是各諸侯國編纂的史籍(諸如《春秋》之類)等,內容一般都比較零散、簡約,載事也往往只是列述一些綱目。
而《左傳》以近二十萬言的規模,全面、系統記載春秋一代大事,廣泛涉及周王朝和晉、魯、楚、鄭、齊、衛、宋、吳、秦、越、陳等十多個諸侯國,并且屢見追記西周與商殷、甚至有夏以前時期的史實。它采用編年記事的方式,雖然以《春秋》為綱,然而其記事范圍之廣,敘述內容的具體、詳贍,則大大超出了《春秋》。
《左傳》的出現,標志著我國古代史書的編纂步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左傳》為后世所提供的春秋及其以前階段之大量的思想史、經濟史、社會史以及其它學術史的重要資料,是此前或相同時期的任何其它一部史所難以企及和不能比擬的。它對于公元前八世紀至公元前五世紀一個重要歷史階段大事的可靠記載,填補了空白,有助于后人對中國古代文明進程的全面了解,彌足珍貴。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左傳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6127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殘暴皇帝李元昊,他的妃子結局都很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