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入八分輔國公”是什么職位?清朝為何要設立這么奇怪的職位?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說到不入八分輔國公這個官職其實也還是挺有說法的,因為這個名字好長好長啊,那么有的人要問了,我們好像沒有聽過這個爵位啊,那么這個爵位到底是什么意思呢?還有不入八分輔國公這個爵位設置又有什么意義呢?下面就著這個問題一起來分析揭秘看看具體是怎么回事吧!
“不入八分輔國公”是清朝獨有的爵位之一,還有一個叫做“不入八鎮鎮國公”,之所以產生這種名字很奇怪的爵位,還要說到“八分”制度。清朝的爵位制度承襲于明朝,但是又不同于明朝,比如說后金天命年間,立八和碩貝勒,共事議政,各置官屬。所以清朝就以“八分”為爵位制度的分界線,凡是進入“八分”的則按照滿洲親王、貝勒的級別給予待遇,比如說在大型慶典的時候,入八分的是可以在皇帝御駕前列班左右的,而不入八分的即便有爵位也是跟隨自己所在的旗籍行走,區別是很大的。
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這些爵位都是屬于“八分”之內,而其余因恩襲爵的則不再“八分”之內,舉個例子,一個清朝貴族他的父親是恩封的奉恩鎮國公,自己襲爵就是不如八分的鎮國公,就不在八分之內,除非是自己建功另有封賞的才可以準入“八分”。那么建立這套復雜的制度,到底有何原因呢?主要還是以下三點:一、建立滿漢之防;二、作為一種懲處機制;三、防止貴族勢力坐大;
一、建立滿漢之防
對于是入“八分”還是不如“八分”,其實是大有講究的,尤其是在明朝末年清朝建立的過程中,有大量的明朝高級官員、將領以及漢族地主投降清朝,甚至是成為清朝貴族的包衣奴才,對于這些有功勞的漢人,需要加以奉賞以維持清朝的統治。但是又不宜功勞太高,尤其是要突出滿漢有別,以顯示出滿族在政治地位上高人一等的優勢,這樣不入八分就是一個很高的辦法了。漢人的爵位絕大多數都是不入“八分”,而入八分的往往的都是滿族的高級貴族,這就建立了一個滿漢之防。
二、作為一種懲處機制
不僅漢族貴族難以進入“八分”,有時候滿族的高級貴族也會被強制退出“八分”,這實際是清朝皇帝對貴族的一種懲處機制。如果貴族有逾矩行為,或者是有觸犯皇帝的言行,往往會遭到懲處,對于貴族而言往往有宗室的情分在,只要不是公然謀反往往不加牢獄之罪,所以懲處大多是以削減爵位的形式出現的,這樣可以打擊貴族的政治威望,以及爵位所帶的經濟收益等等。比如清朝很多鐵帽子親王的后代世襲者,多有因政治立場或者參與政治事件,而降為不入“八分”,不過后代如果有功勞也可以在得封賞。比如清朝有名的滿族大臣福康安的后人德麟襲貝勒,后來因罪降為貝子,后人就被遞降到不入八分公了。
三、防止貴族勢力坐大
有清一代對于爵位的封賞都充分吸取了明朝的教訓,防止宗室擴大成為國家供養的累贅,比如說遞降原則就是其中之一。但是在清朝宗室爵位體系健全之后,規定是爵位承襲降四級后不再降,這就讓某些貴族即便降等后后人依舊可以承襲比較高的爵位。而有些祖輩政治勢力比較大,或者有異動的家族,往往會被皇帝盯上,防止其勢力坐大,影響自己或者是自己的皇位繼任者。這時候會對這些家族進行打擊,最簡單的方式就是降低爵位了,一旦降入不入八分的爵位,在經過后代的四級降等,基本上家族勢力就衰落了。
不入八分公是清朝在吸取了歷朝爵位制度后,做出的一種妥協,是分封制中體現的一種帝王權術,你還知道哪些襲爵方面的精彩事件呢?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清朝后宮妃嬪稱號按地位高低依次為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
清朝皇子皇女等級
1和碩親王(年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以下爵位依次減半)
2多羅郡王
3多羅貝勒
4固山貝子(以上四種為高級爵位,貝子是當朝皇子的最低封爵,親王郡王補服為前后胸加兩肩共四團龍,貝勒為前后兩團正蟒,貝子為兩團行蟒)
5奉恩鎮國公
6奉恩輔國公
7不入八分鎮國公
8不入八分輔國公
(公爵以上為超品,補服均為正蟒方補。所謂“入八分”是八種標幟,表示其顯赫的身分。如朱輪、紫韁、背壺、紫墊、寶石、雙眼、皮條、太監。其中皮條是指車上有皮鞭可驅散擋路的人,背壺是指車上可帶暖壺,護眼指雙眼雉翎,不入八分不用在京當差,也不必在京里住)
9鎮國將軍(相當于一品武官,補服為麒麟)
10輔國將軍(相當于二品武官,補服為獅子)
11奉國將軍(相當于三品武官,補服為豹子)
12奉恩將軍(相當于四品武官,補服為老虎)
(上面四等爵位每一種又細分為三等,如一等鎮國將軍、二等鎮國將軍、三等鎮國將軍,僅俸銀和祿米有差別)
固倫公主:居住京師則俸銀400兩,祿米400斛;下嫁外藩則俸銀1000兩,俸鍛30匹;
和碩公主:居住京師則俸銀300兩,祿米300斛;下嫁外藩則俸銀400兩,俸鍛15匹;
郡主:居住京師則俸銀160兩,祿米160斛;下嫁外藩則俸銀160兩,俸鍛12匹;
縣主:居住京師則俸銀110兩,祿米110斛;下嫁外藩則俸銀110兩,俸鍛10匹;
郡君:居住京師則俸銀60兩,祿米60斛;下嫁外藩則俸銀60兩,俸鍛8匹;
縣君:居住京師則俸銀50兩,祿米50斛;下嫁外藩則俸銀50兩,俸鍛6匹;
鄉君:居住京師則俸銀40兩,祿米40斛;下嫁外藩則俸銀40兩,俸鍛5匹;
六品格格:居住京師則俸銀30兩,祿米30斛;下嫁外藩則俸銀30兩,俸鍛3匹。
固倫公主額駙:居住京師則俸銀300兩,祿米300斛;外藩則俸銀300兩,俸鍛10匹;
和碩公主額駙:居住京師則俸銀250兩,祿米250斛;外藩則俸銀255兩,俸鍛9匹;
郡主額駙:居住京師則俸銀100兩,祿米100斛;外藩則俸銀100兩,俸鍛8匹;
縣主額駙:居住京師則俸銀60兩,祿米60斛;外藩則俸銀60兩,俸鍛6匹;
郡君額駙:居住京師則俸銀50兩,祿米50斛;外藩則俸銀50兩,俸鍛5匹;
縣君額駙:居住京師則俸銀40兩,祿米40斛;外藩則俸銀40兩,俸鍛4匹。
宗室封爵一般每傳一代 就要自動降低一級,如親王死了 其子降爵位為郡王 其孫降為貝勒等等 低于奉恩將軍的 稱作閑散宗室視四品官待遇 但因開國軍功或特別受寵等原因授封的王爺們則可以世襲罔替,世代保有王爺的爵位 稱作鐵帽子王 有清一代 共有12家鐵帽子王 分別是禮、睿、豫、鄭、莊、肅、怡、恭、醇、慶10個親王和順承、克勤兩個郡王。
另外,福康安本非宗室卻授封貝子,死后追封郡王。 其子德麟,襲貝勒,遞降至未入八分公,世襲罔替,這是清朝歷史上唯一的特例。
清朝官職排行
正一品:
文職京官:太師、太傅、太保、殿閣大學士
文職外官:無
武職京官:領侍衛內大臣、掌鑾儀衛事大臣
武職外官:無
從一品:
文職京官: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協辦大學士、各部院尚書、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文職外官:無
武職京官: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內大臣
武職外官:將軍、都統、提督
正二品:
文職京官: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內務府總管
文職外官:各省總督
武職京官:左右翼前鋒營統領、八旗護軍統領、鑾儀使
武職外官:副都統、總兵
從二品:
文職京官:內閣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
文職外官:巡撫、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職京官:散秩大臣
武職外官:副將
正三品:
文職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
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職外官:順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職京官:一等侍衛、火器營翼長、健銳營翼長、前鋒參領、護軍參領、
驍騎參領、王府長史
武職外官:城守尉、參將、指揮使
從三品:
文職京官:光祿寺卿、太仆寺卿
文職外官:都轉鹽運使司運使
武職京官:包衣護軍參領、包衣驍騎參領、王府一等護衛
武職外官:游擊、五旗參領、協領、宣慰使、指揮同知
正四品:
文職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
太仆寺少卿、鴻臚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給事中
京職外官:順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員、
武職京官:二等侍衛、云麾使、副護軍參領、副前鋒參領、副驍騎參領、
太仆寺馬廠駝廠總管、貝勒府司儀長、侍衛領班
武職外官:防守尉、佐領、都司、指揮僉事、宣慰使司同知
從四品:
文職京官:內閣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講學士、國子監祭酒
文職外官:知府、土知府、鹽運使司運同
武職京官:城門領、包衣副護軍參領、包衣副驍騎參領、包衣佐領、
四品典儀、二等護衛
武職外官:宣撫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
文職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參議、光祿寺少卿、給事中、
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醫院院使
文職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隸州知州
武職京官:三等侍衛、治儀正、步軍副尉、步軍校、監守信礮官、分管佐領
武職外官:關口守御、防御、守備、宣慰使司僉事、宣撫使司同知、千戶
從五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侍讀、翰林院侍講、鴻臚寺少卿、司經局洗馬、
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員外郎
文職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鹽運司副使、鹽課提舉司提舉
武職京官:四等侍衛、委署前鋒參領、委署護軍參領、委署鳥槍護軍參領、
委署前鋒侍衛、下五旗包衣參領、五品典儀、印物章京、
三等護衛
武職外官:守御所千總、河營協辦守備、安撫使、招討使、宣撫使司副使、
副千戶
正六品:
文職京官:內閣侍讀、左右春坊中允、國子監司業、堂主事、主事、
都察院都事、經歷、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經歷、
太常寺滿漢寺丞、欽天監監判、欽天監漢春夏中秋冬五官正、
神樂署署正、僧錄司左右善事、道錄司左右正一
文職外官:京府通判、京縣知縣、通判、土通判
武職京官:蘭翎侍衛、整儀尉、親軍校、前鋒校、護軍校、鳥槍護軍校、
驍騎校、委署步軍校
武職外官:門千總、營千總、宣撫使司僉事、安撫使司同知、副招討使、
長官使、長官、百戶
從六品:
文職京官:左右春坊贊善、翰林院修撰、光祿寺署正、
欽天監滿洲蒙古五官正、漢軍秋官正、和聲署正、
僧錄司左右闡教、道錄司左右演法
文職外官:布政司經歷、理問、允判、直隸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職京官:內務府六品蘭翎長、六品典儀
武職外官:衛千總、安撫使司副使
正七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編修、大理寺左右評事、太常寺博士、國子監監丞、
內閣典籍、通政司經歷、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
部寺司庫、兵馬司副指揮、太常寺滿洲讀祝官、贊禮郎、
鴻臚寺滿洲鳴贊
文職外官:京縣縣丞、順天府滿洲教授、訓導、知縣、按察司經歷、教授
武職京官:城門史、太仆寺馬廠協領
武職外官:把總、安撫使司僉事、長官司副長官
從七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檢討、鑾儀衛經歷、中書科中書、內閣中書、詹事府主薄、
光祿寺署丞、典薄、國子監博士、助教、欽天監靈臺郎、
祀祭署奉祀、和聲署署丞
京職外官:京府經歷、布政司都事、鹽運司經歷、直隸州州判、州判、
土州判
武職京官:七品典儀
武職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
文職京官:司務、五經博士、國子監學正、學錄、欽天監主薄、太醫院御醫、
太常寺協律郎、僧錄司左右講經、道錄寺左右至靈
文職外官:布政司庫大使、鹽運司庫大使、鹽道庫大使、鹽課司大使、
鹽引批驗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經歷、縣丞、士縣丞、
四氏學錄、州學正、教諭
武職京官:無
武職外官:外委千總
從八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典薄、國子監典薄、鴻臚寺主薄、欽天監摯壺正、
祀祭署祀丞、神樂署署丞、僧錄司左右覺義、道錄司左右至義
文職外官:布政司照磨、鹽運司知事、訓導
武職京官:八品典儀、委署親軍校、委署前鋒校、委署護軍校、委署驍騎校
武職外官:無
正九品:
文職京官:禮部四譯會同館大使、欽天監監侯、司書、太常寺漢贊禮郎
文職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縣主薄
武職京官:各營蘭翎長
武職外官:外委把總
從九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侍詔、滿洲孔目、禮部四譯會同官序班、國子監典籍、
鴻臚寺漢鳴贊、序班、刑部司獄、欽天監司晨、博士、
太醫院吏目、太常寺司樂、工部司匠
文職外官;府廳照磨、州吏目、道庫大使、宣課司大使、府稅課司大使、
司府廳司獄、司府廳倉大使、巡檢、土巡檢
武職京官:太仆寺馬廠委署協領
武職外官:額外外委
看過《甄嬛傳》等清宮劇的朋友們一定知道,雍正在登基之前,被康熙封作雍親王,但其實雍親王的全稱應該是和碩雍親王,即雍親王是和碩親王中的一種。
對于清朝的爵位體系,是清朝在入關正式定都北京后才逐步完善的。清代的爵位體系主要有三大核心系統,分別是由宗室爵位體系、異姓功臣爵位體系和蒙古爵位體系,而和碩親王就是宗室爵位體系中的第一等級。下面就讓我們來看一下關于清代宗室各等級爵位的俸祿問題吧。
作為爵位體系中最尊貴的宗室爵位,也分為兩個體系,分別是宗室體系和覺羅體系。
宗室體系和覺羅體系中的人都屬于皇族,但宗室體系中的人是清顯祖塔世克的直系子孫,稱為?黃帶子?。剩下的分支子孫就是覺羅體系的一員,被稱為?紅帶子?。
宗室爵位是可以世襲王爵的,而非宗師爵位體系的異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則分為了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輕車都尉、騎都尉、云騎尉、恩騎尉等一系列等級。
從宗室和非宗室的承襲和品位待遇我們可以看出,清代的宗室要享有更高的等級和特權,果真是?考得好不如生得好?啊。
對于宗室爵位之下到底分幾個等級,根據《清朝會典》和《清史稿》我們可以得出兩種答案,《大清會典》中將宗室爵位等級分為14種,分別是和碩親王、親王世子、多羅郡王、郡王長子、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工、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和奉恩將軍等14種,而《清史稿》中則省去了親王世子和郡王長子,總共有12種,總的來說差別不大。
其中不入八分鎮國公以上的爵位都屬于?入八分?,即享有朱輪、紫韁、背壺、紫墊、寶石、雙眼、皮條、太監等八種待遇,除此之外,?入八分?更指的是更進一步的政治特權,即可以參加滿清前期的議政王大臣會議,享有參與國事處理的權力。
清代的俸祿分為發俸銀和祿米兩種,既給錢又給糧食,在每年的春秋兩個季節分發。
在《清朝會典?祿秩》里有關于宗室爵位的俸銀和祿米的記載,宗室爵位按等級所分發的俸祿如下:
和碩親王分發銀一萬兩米五千石;
親王世子分發銀六千兩米三千石;
多羅郡王分發銀五千兩米二千五百石;
郡王長子分發銀三千兩米一千五百石;
多羅貝勒分發銀二千五百兩米一千二百五十石;
固山貝子分發銀一千三百兩米六百五十石;
鎮國公分發銀七百兩米三百五十石;
輔國公分發銀五百兩米二百五十石;
而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和奉國將軍之中又設品級,分別設為一等鎮(輔/奉)國將軍、二等鎮(輔/奉)國將軍和三等鎮(輔/奉)國將軍等三個等級,一等的俸祿最高,其余依次減少。其俸祿如下:
一等鎮國將軍分發銀四百一十兩米二百五石;
二等鎮國將軍分發銀三百八十五兩米一百九十二石五斗;
三等鎮國將軍分發銀三百六十兩米一百八十石;
一等輔國將軍兼云騎尉分發銀三百三十五兩一百六十七石五斗;
一等輔國將軍分發銀三百一十兩米一百五十五石;
二等輔國將軍分發銀二百八十五兩米一百四十二石五斗;
三等輔國將分發軍銀二百六十兩米一百三十石;
一等奉國將軍兼云騎尉分發銀二百三十五兩米一百一十七石五斗;
一等奉國將軍分發銀二百一十兩米一百五石;
二等奉國將軍分發銀一百八十五兩米九十二石五斗;
三等奉國將軍分發銀一百六十兩米八十石;
而剩下的奉恩將軍如果兼云騎尉的話每年的俸祿為銀一百三十五兩米六十五石七斗,不兼云騎尉的話俸祿則是銀一百一十兩米五十五石。
從中我們看出無論是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還是奉恩將軍,若是兼任了云騎尉這個官職,俸祿就會比同品級爵位的俸祿高,這體現了職位對爵位俸祿也具有一定的影響。
我們從宗室爵位等級的俸祿中也可以看出來,雖然鎮國公和輔國公的爵位等級要比不入八分鎮國公和不入八分輔國公高,但是鎮國公和不入八分鎮國公的俸祿是一樣的,而輔國公和不入八分輔國公的俸祿也是一樣的,即輔國公雖然比不入八分鎮國公的等級地位高,但是不入八分鎮國公的俸祿要比輔國公高,這是為什么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我們可以從下面的三個方面來看:
1.爵位體系與俸祿體系其實是兩種獨立的體系 雖然在我們的意識中,總會不自覺的認為爵位等級越高,自然而然地享受的經濟特權就應該越高。但其實在歷朝歷代中,爵位體系和俸祿體系一直都是兩種獨立的體系。雖然宗室爵位的等級高低與俸祿多少有一定的關系,但不能說爵位等級高低決定爵位俸祿多少,二者之間雖然有密切的關系但并不是一一對應的。
爵位體系本質是一種政治意義上的體系,而俸祿體系更能代表的是經濟上的特權地位。所以二者之間出現不對應的情況也是有很大的可能的。
2.爵位等級更重要的是政治待遇上的區別 清代宗室爵位之所以分14(或12)個等級,更主要的原因是為了在宗室的政治待遇上有區分。所以在宗室爵位中才會有宗室體系和覺羅體系、入八分與不入八分的區別。
所以即使有些爵位等級低的人比爵位等級高的人俸祿高了,也不會被認為是一種僭越。因為真正的等級高低看的都是政治特權的大小,所以雖然不入八分鎮國公俸祿比輔國公多,但是輔國公要比不入八分鎮國公享有更多的政治待遇。
3.入八分與否的等級變化 實際上,在清朝剛剛建立的時候,爵位體系還不夠完善,因此最初的時候,不入八分鎮國公或不入八分輔國公與鎮國公或輔國公的等級上是沒有區別的,都是同一級別。不過在同一級別上有的人可以參加議政王大臣會議進行國家大事的討論,而有的人不可以。所以為了區別這一特權待遇,才將沒有這種政治待遇的人稱為不入八分鎮國公或不入八分輔國公。
后來,隨著爵位體系的完善和八旗旗權的進一步統一,以及犯錯的皇親貴族的世襲遞降制度也得到了完善,因此在鎮國公和輔國公這兩級中才會有入八分和不入八分的等級差異,即政治等級上有差異,但是在俸祿多少上還是不變的。
總的來說,清王朝的爵位體系與俸祿體系雖然有一定的聯系,但到底還是兩個獨立的體系。爵位等級體現的主要是政治差異,雖然對俸祿多少有一定的影響,但是對于鎮國公和輔國公而言,入八分與否對他們的俸祿是沒有影響的。
文:瑞秋
參考資料:
【1】《清朝會典》清代 朝廷編纂
【2】《清史稿》 中華民國設館編纂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清朝的爵位分宗室、功臣兩種。
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后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如宋代趙普、文彥博等曾被加太師銜。其二,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太師是太子太師的簡稱,后來也逐漸成為虛銜。如《梅花嶺記》“顏太師以兵解”,顏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師銜,故稱。再如明代張居正曾有八個虛銜,最后加太子太師銜;清代洪承疇也被加封太子太師銜,其實并未給太子講過課。
宗室爵
和碩親王、世子(親王嫡子)、多羅郡王、長子(郡王嫡子)、多羅貝勒、固山貝子、鎮國公、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一至三等鎮國將軍、一至三等輔國將軍、一至三等奉國將軍、奉恩將軍共十四級,輔國公之前八等稱入八分公,與之后的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等爵位不同。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5484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