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后期真的無人可用嗎,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說到清朝,大家都會想到晚清時期那段屈辱黑暗的歷史,在列強的一次次脅迫下,清政府簽訂了許多喪權辱國的條約,同時國家內部起義運動頻頻爆發,打著各種旗號,清政府排除萬難,與朝堂保守勢力對抗,想要重新整治國家,大刀闊斧地改革,但已經是無力回天了,最終封建社會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即便晚清崩潰,但清朝前中期的發展還是相當不錯的,滿清軍隊入關中原,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在此期間,清朝國力達到最強,軍事力量強悍,疆域遼闊,清朝統治者將新疆和西藏納入版圖,并在西南推行改土歸流政策,最終確定了中國近代的版圖。
大清國能夠入主中原,收復邊境,憑的就是他們強大的軍事力量和驍勇善戰的女真八旗軍隊,但為什么后來清政府會被農民起義逼得退步呢?
清朝的兵制與之前的朝代有所不同,清朝是中原地區第二個少數民族統治的王朝,在還未入關之前,滿族人靠著的是八旗兵,它既是滿洲貴族統一東北地區的基本力量,也是統一全國的主力,入關后,兵制就大體分為旗兵和漢兵兩大類,漢兵又分為綠營、鄉勇和新軍,不同的兵制都是基于不同時代的不同需求所建立的。
漢兵之中,綠營兵是最在建立的國家正規軍,入關后,清朝兵力不足,于是參照明代軍制編成一支漢人軍隊,隨后在清朝統一中國的過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太平天國運動還沒有興起的時候,清朝有著大約一百萬的部隊,八旗軍有三十多萬,綠影兵有六十多萬,但就是這百萬正規軍對付不了從民間起義的太平軍,為什么?
因為自國家安定后,正規軍紀律渙散,訓練松弛,戰斗力大大下降,曾經驍勇善戰的八旗兵更是養尊處優多年,早在康熙平定三藩之亂時,八旗軍就已不可用了,等到乾隆、嘉慶年間,鎮壓白蓮教時,綠營的腐敗也暴露出來,已失去了當年的勇猛。
1851年太平天國革命爆發,政府只能下令讓各省舉辦團練"助剿"。最初是曾國藩在湖南招募團丁,擴充軍隊,稱為湘軍,后來又有仿湘軍制度建立的淮軍,各省也有各自的勇營。其實清朝以往也有勇營,但那只是臨時召集的,用來輔助正規軍,而曾國藩建立的湘勇更像是一支獨立作戰的正規軍,軍隊具有較強的凝聚力,勇營雖然成功鎮壓了太平天國,但在甲午中日戰爭中,無論是哪種兵制,都不足以對付日軍,他們都被打得毫無反擊之力。
清廷朝野上下都認為現在的清軍已經不行了,即便是防練軍也不可靠,防練軍就是仿照當時的湘軍編制建立的,從京師旗營中挑選精壯萬人組成京師神機營,各地也按此組建練軍,所以政府再次進行軍制改革,要另練新軍,這種兵制又和之前的各種兵制都不相同,它是學習習西方資產階級軍事制度的產物,配備的是進現代化武器,但也保留著一些傳統軍制,所以新軍具有一種半資本主義半封建性質的特點。
最初是讓袁世凱在天津小站練兵,這也是后來北洋軍的起源,庚子年間,袁世凱練兵頗有起色,北洋新軍作為中央軍,各省新軍為地方軍,此后清政府削減綠營、八旗、團練的兵額,開始重點培養新軍。那么原來的部隊干什么呢?
清朝時期,每個省份都設置了五路巡防營,大約有50000人,傳統部隊的戰斗力自然無法與西式化的新軍相比,所以他們只能管理當地的治安問題,比如抓抓小偷什么的,這些部隊是不會被派去打仗的。
新軍是清政府直接下達命令組建的,但全國各省的新軍并不是由中央政府派人直接管理的,因為財政困難的問題,在中央設練兵處,在各省設督練公所,并計劃在全國編練新軍36鎮的計劃不能完全施行,除了北洋六鎮和北洋軍抽調組建的新軍駐扎在京師附近,其余各省的新軍都是自己負責的,自掏腰包訓練軍隊。原本三十六鎮兵力大約四五十萬人,一年訓練下來,需要軍費大約五千萬兩,可國家一年的總收入也就一半,國家負擔不起,各個省份也是負擔不起的。
清政府原本想通過軍事制度改革收回全國兵權,但召募、發餉等操于將帥手中,武器裝備有賴于外國,軍隊的私屬性質毫無變更,再加上訓練軍隊的花費太高,最終只練成十三鎮,訓練了三十多萬人,而清政府直接管理的十多萬人,就是袁世凱駐扎在京師附近的北洋軍,剩下的人都是在各省,這樣看來,一旦遇到危難,政府能夠召集到的部隊是很有限的,而且南方的新軍戰斗力很弱,果然辛亥革命爆發以后,新軍就隨著清朝滅亡了。
后來的武昌起義爆發,清廷陸軍部大臣蔭昌率北洋軍南下鎮壓起義軍,若不是袁世凱憑借控制的北洋軍,要挾了革命黨,恐怕清廷面對起義就無可奈何了。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5484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