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古代一兩銀子值多少錢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很多人都喜歡看古裝片,但是大多數人對古代貨幣沒有概念。《射雕英雄傳》中郭黃初次見面,郭靖財大氣粗,一頓飯吃了近二十兩銀子,外加一匹汗血寶馬,終于把黃蓉泡到手。那么,古代的一兩銀子值多少錢呢?
自從使用白銀作為等價物以來,白銀的流通量逐年增加,同時也在不斷貶值。總體來說,年代越久遠,白銀價值就越高。對于白銀的估算,通常以黃金或糧食來作為參照物。但是每朝每代糧價不同,每逢天災人禍時糧價瘋漲,不易參考。而黃金自當作貨幣使用以來,總量大體上處于動態平衡,參考性較高。
古代貨幣大致可分為三種:黃金、白銀和銅錢。貨幣的計量單位有一兩、一錢,而古代度量衡并不是統一的。不但每朝之間存在差異,就連同一時期不同地方都不一樣,很是讓專家頭疼。好在有出土的標準衡量器具——銅權,學者們大致推算出不同時期度量衡制度,秦漢時期一兩約為16克,東漢、魏晉南北朝14克,唐至清末一兩為37.3克。
說到這里,就該聊聊黃金白銀之間的兌換率了。著名史學家黃仁宇先生在《中國大歷史》中是這樣啊參照的:1兩黃金=10兩白銀=10貫銅錢=10000文銅錢。這個標準只作為參照,在古代金銀銅之間的兌換率一直在浮動。宋朝時一兩白銀兌換800-1100枚銅錢,到了清道光年間,可以兌換銅錢1600枚左右,甚至咸豐之后已經可以兌換兩千二三百之多了。
由于金銀銅之間兌換率的問題,不能單純地以金價來估算白銀價值,還要參考當時背景下的糧價。根據《宋史食貨志》《三言二拍》中關于糧價的記載,大概推算出在盛唐時期一兩銀子價值達4000元,天寶年后通貨膨脹下降到2000元,兩宋時大致穩定在600-1300元。明朝以后白銀大量流入,白銀貶值,萬歷年間大約相當于600-800元,到了清朝中末期只有大約150-220元了。
看到這里你就明白各個時期的白銀價值了吧,萬一穿越了千萬別被人宰了。郭靖請黃蓉吃一頓飯,不過是八樣干果蜜餞、時鮮葷菜,就花了2萬人民幣,最后還搭了一匹汗血寶馬,估計一輛限量版的邁巴赫或蘭博基尼就隨手送人了。看來,在古代泡妹的代價相當大啊。
關于白銀的價值,前幾年一部經典的《白銀帝國》電影也讓大家見識到了清朝晚期大戶銀號家族的興衰,電視劇電影里也有很多關于白銀的戲份。那么,古代的一兩銀子到底值多少錢?
唐朝,當時的一兩白銀折合為1000文銅錢,而當時的大米就只有5文錢一斗米,折合成現在的人民幣就是一兩等于4130元人民幣,好多啊,我一個月工資啊!真是被電視劇忽悠著了!
宋朝時候的一兩白銀通過大米折合之后,大概是一兩銀子相當于924-1848元,也不少,但是跟唐代比起來,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明朝萬歷年間一兩銀子可以買大米二石,照當時的計算,一石就是94.4公斤,那就是明朝的一兩銀子好比現在的660.8元人民幣。這個價格跟我一年的獎金差不多了!
清朝中晚期價值約150到220元人民幣左右,難道物價上漲得如此厲害嗎?差距不是一般的大啊,一直以為銀子和黃金屬于重金屬,幾乎不貶值呢,誰知道,貶值的力度也是不小!
1901年,這時期的1塊銀圓大約折合今人民幣70元左右。1925年上海1個銀圓可以買到18斤大米。所以1銀元大約45元。看來銀子也是越來越不值錢了!
30年代在北平,一塊銀圓可以請一頓“涮羊肉”;在上海,一塊銀圓可以請兩次西菜套餐。如果逛公園的話,大概可以買20張門票,看電影的話,大概可以買十張入場券。由此看來,在30年代,銀子的購買力還是上升的,我們現在吃頓涮羊肉怎么也得三百五百的吧?
在古代,人們吃個飯,不會動不動就掏銀子,老百姓多數用的是銅錢,因為當時國家的收入是很低的。其實每個朝代的貨幣都是不一樣的,古代的時候,國家沒有那么多的銀子儲備量,還有就是每個時期白銀價值差距也是很大的。明歷中提到,七品知縣一年的俸祿是四十五兩,所以可見銀兩在古代的貨幣價值非常之高。各個朝代的貨幣價值也不盡相同。對于中國人們來說,千年萬年不變的商品就是糧食了。糧食最普遍的當屬大和小麥。就以大米為例看看各個朝代大米的價值來反映出銀子的價值。
經濟富足的唐朝,那個時候買一代大米只需要五文錢,根據大米的價格進行換算的話,一兩白銀相當于現在的幾千塊錢。就在安史之亂之時,物價飛漲,一兩白銀換成現在的人民幣四千一百多,在唐朝如果一段飯吃上上百兩的話,恐怕是遇到黑店了。因此影視中那些一頓飯就吃了幾十上百兩的真實歷史上是不存在的。宋朝雖然說在很多方面不比唐朝繁榮,但是經濟也是比較發達的。不過宋朝白銀一兩的價值是沒有唐朝值錢的,宋朝的一兩銀子通過大米折合之后相當于九百二十多塊錢到一千八百四十多之間。到了明朝,物價有所下降,同時明朝的金錢也開始貶值了。明朝萬歷年間,一兩銀子可以買大米兩石,按照當時的價格計算,一石是九十九公斤左右,所以說一兩銀子可以買一百九十九將近二百斤大米。
也就是說,明朝的一兩銀子相當于現在的六百六十塊錢左右。進入明朝最后幾年,當時各地盛傳,闖軍所到之處,每人發放五兩銀子,各地百姓歡呼雀躍。對于百姓來說,好幾千塊錢真的不少了。但是到了清朝的時候,由于通貨膨脹嚴重,白銀的購買力下降了很多,大體上相當現在的幾百塊錢的水平。清朝嘉慶時期,購買一斤豬肉要二十多文錢,由此可見銀子還是比較珍貴的。其實普通的農戶平時是很少能接觸到銀子的。但是到了清朝末年的時候,面對壓迫,清政府不斷地割地賠款,導致經濟發展停滯不前,人們吃飽飯都成了問題,當時的銀兩購買力也達到了最低,一兩白銀也就相當于現在二百塊錢。
事實上在明朝以前,由于中國并不是白銀的出產大國,所以白銀一直都是一種非常貴重的稀有金屬,其價值也是非常之高舉個例子:
以唐朝為例,唐太宗時期規定一名七品知縣的年俸祿大概是在25兩白銀左右,按照當時的物價可以買500石6萬大米,換算成現在的人民幣也就是33萬左右。到了唐玄宗時期由于受到安史之亂的影響,導致通貨膨脹物價上漲,但是一兩白銀的價值也依然不低于現在的6千元人民幣.到了宋朝,由于商業和農業的迅速發展壯大,使得整個宋朝經濟十分繁榮,而物價當然也變得十分便宜。以宋朝的一名七品知縣為例,其每年俸祿大約是360兩白銀,雖然當時的白銀價值已經大大貶值,但換算成現在的人民幣依然高達72萬元之多。而明朝由于航海時代的開啟,使得大量的外來白銀流入中國,白銀也正式成為了通用貨幣,以朱元璋洪武年間的一名七品知縣為例,按照每年90石大米的俸祿來算,當時的一兩白銀可以買兩石米,換算成的人民幣的話,明朝七品知縣的年俸祿只有6萬元左右,創下歷史之最!
到了清朝中晚期,白銀的價格更是持續走低,光是一名七品知縣的年俸祿就高達1300兩白銀,換算成現在的人民幣也就是23萬左右。像我們熟知的和珅就貪了足足8億兩白銀,要知道在甲午中日戰爭中清政府的賠款金額也不過2億3千多萬兩白銀而已,也難怪民間會有流傳和珅倒、嘉慶飽這樣一句話。
因為各朝代銀兩的貨幣價值都有所不同,那么現在一般推算古幣值都采用一般等價物交換的方式來計算,對中國人來說千年不變的民生商品就是大米。以下采用太平年間的大米物價記錄為標準,進行一個粗略的推算,大致可以得出銀兩的貨幣價值答案。
唐朝的一兩銀子就購買力而言是高得嚇人了。唐太宗貞觀年間物質文明極大豐富,一斗米只賣5文錢,通常一兩銀子折1000文銅錢(又稱一貫),就可以買200斗米,10斗為一石,即是20石,唐代的一石約為59公斤,以今天一般米價1.75元一斤計算,一兩銀子相當于人民幣4130元的購買力。唐玄宗開元年間通貨膨脹,米價漲到10文一斗,也是一兩銀子=2065元人民幣。
宋代的錢幣制度極其混亂,姑且以2000個銅錢折銀一兩計算,太平時期米價是1石600—300錢(靖康之亂前后到南宋初期有一兩銀子一石米的,不在正常計算范圍)。1兩基本上可以買到4—8石大米,以宋石66公斤計算,1兩銀子相當于人民幣近924—1848元;(一說宋石為96斤,就相當于1兩銀子672—1344元)。
明朝萬歷年間一兩銀子可以購買一般質量的大米二石,當時的一石約為94.4公斤,一兩銀子就可以買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現在我國一般家庭吃的大米在一斤1.5元至2元之間,以中間價1.75元計算,可以算出明朝一兩銀子=人民幣660.8元。
清初的銀兩購買價值稍低于明朝,但至清朝中晚期由于大量外國銀兩涌入中國,據統計鴉片戰爭前每年世界銀產量的70百分號 多都被用來購買中國出產的瓷器、絲綢、茶葉等產品了,銀兩的貨幣價值下降到不到明朝的三分之一,即一兩銀子=200元人民幣左右。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5483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