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酒鬼”何監,騎著一頭白驢就進了靖安司,一出場就畫風閃亮,胯下的坐騎則為他加分不少。
白驢并不常見,所以騎白驢進衙署很拉風。
事實上,在古詩里,騎白驢的不是山人就是神仙!
“山客狂來跨白驢,袖中遺卻潁陽書”,這是王建《送山人二首》中的兩句,詩中的山人,看上去就是何監的畫風。
騎驢看似一個文人行為,但其實,在唐朝,騎不騎驢卻是一個學問。
事實上,在唐朝,驢是可以有編制的,打球是能騎驢的,有驢是可以跑的士的,亂騎馬不騎驢是要官司的……
在唐朝,一條驢的故事很多!
一、騎驢是一種風景
01.驢背上的N個詩人
事實上,不止是何監騎驢,在《全唐詩》里,到處都是騎驢的詩人。
孟浩然時最雅的騎驢大師,他總是人見人愛,詩人唐彥謙曾經這樣回憶孟浩然:
郊外凌兢西復東,雪晴驢背興無窮。句搜明月梨花內,趣入春風柳絮中。
事實上,孟浩然甚至認為騎驢踏雪尋梅是他靈感的來源,《韻府群玉》記載:
孟浩然嘗于灞水,冒雪騎驢尋梅花,曰:“吾詩思在風雪中驢子背上。”
賈島在當時也以騎驢出名,而他騎驢琢句,沖撞了韓愈儀仗,甚至意外地成為網紅。“蹇驢放飽騎將出,秋卷裝成寄與誰?”這兩句是張籍寫給的詩。
和賈島齊名的另一個苦吟派詩人孟郊也騎驢,也許是賈島的驢給韓愈留下了太深的印象,韓愈為孟郊寫詩,特意提到他也騎驢:“騎驢到京國,欲和熏風琴”。
杜甫說他是老牌驢客,自嘲“騎驢十三載,旅食京華春”。
事實上,白居易沒驢騎還要去借驢,“日暮獨歸愁未盡,泥深同出借驢騎”。
孟浩然騎驢、賈島騎驢、孟郊騎驢、杜甫騎驢、白居易也騎驢……
這么多大師騎驢,看上去在唐朝不騎驢,都不好意說自己是詩人……
02.騎驢和騎馬的本質區別
這么多著名詩人騎驢,看上去是很閃的時尚!但有沒有注意,這些騎驢詩人的社會地位?
事實上,賈島、孟郊、杜甫一生都在底層掙扎,孟浩然一生都沒有混到過編制,即使是白居易,他的騎驢歲月,也是在沒混好以前的往事。
突然發現,這些文學地位很高的騎驢詩人,在社會上基本上都沒混到多好。換句話說,他們騎驢多半是沒條件騎馬坐車后的選擇。
即使是《長安十二時辰》何監的原型,秘書監賀知章,在杜甫的《飲中八仙歌》里,其實也是在騎馬:“知章騎馬似行船”。
《舊唐書》記載,進士馮定騎驢拜訪老朋友山南東道節度觀察使于頔,就被于頔的部下輕視,沒有得到及時的通報:
于頔牧姑蘇也,定寓焉,頔友于布衣間。后頔帥襄陽,定乘驢詣軍門;吏不時白,定不留而去。
事實上,在現代,出門坐什么車代表個人地位,在唐朝,出門騎什么代表個人地位。
馮定的行為,基本上可以理解為開著五菱去看市長同學,想想也是他自己不對!
03.騎馬資格就像“駕照A照”,有錢無權都要騎驢!
事實上,在唐朝,騎驢才是接地氣的人生。
這不僅是因為馬價昂貴,還因為大部分人甚至是沒有騎馬資格的。
事實上,“萬惡”的封建社會總是對土豪商人很不友好。《唐會要》里的騎馬禁令,首先提到的一條,是針對商人階層:“乾封二年二月,禁工商不得乘馬”。
商人是有錢享受的一個階層,從《唐會要》可以看出,唐朝初期他們騎馬也相對普遍。但是很顯然,在乾豐二年以后,他們就只能騎驢了。
除商人外,布衣百姓,普通的僧人和道士也沒有取得騎馬“駕照”:
商人乘馬,前代所禁,近日得以恣其乘騎,雕鞍銀鐙,裝飾煥爛,從以童騎,最為僭越。請一切禁斷,庶人準此。師僧道士,除綱維及兩街大德,余并不得乘馬。
所以,《西游記》里唐僧可以騎馬,孫悟空們只能走路。唐僧是“兩街大德”之一,孫悟空武功再高,也只能算普通“師僧道士”。
事實上,孫悟空和老百姓也不要抱怨,事實上,在晚唐以后,哪怕你是唐朝進士,如果還沒有做官,也只能騎驢!
《太平廣記》記載,晚唐宦官專權,太監楊玄翼就很看不慣進士們騎馬,他下了禁馬令,結果科場中千人都換成了驢。進士們惹不起太監,于是他們只能寫詩自黑:
今年敕下盡騎驢,短袖長鞦滿九衢。清瘦兒郎猶自可,就中愁殺鄭昌圖。
進士都要騎驢了,更何況那么多人還不是進士……
所以,岑參在《逢入京使》里說:“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是多么招恨的兩句!
如果換成杜甫來寫,他只能是寫“驢上相逢無紙筆”。
二、“驢的士”、驢打球、唐朝的驢有多牛?
事實上,驢的功用從來不只是騎,常規的操作還有耕田和拉車。
但作為唐朝的驢,它們還可以成為“的士”,還可以參與打球,甚至還參加戰爭……
01.唐朝的共享經濟:“驢的士”
事實上,即使驢是平民交通工具,但仍有很多人家沒有養驢,他們需要用時,少不了雇一頭驢。
于是,在唐朝興起了租賃驢的事業,運營起來就像是今天的“的士”。
《太平廣記》里記載,城市里的府門口、市場都有“驢的”等客,需要雇“驢的”的人,就到這些地方去找。
而在城外,沿路的店家都附帶經營“驢的”,《通典》里記載了開元年間“驢的”的盛況:
東至宋、汴,西至岐州,夾路列店肆待客,酒饌豐溢。每店皆有驢賃客乘,倏忽數十里,謂之驛驢。
“驛驢”跑起來有多牛,《冊府元龜》里說它“往來甚速,有同驛騎”,說明這種交通方式在當時還是很受歡迎的。
在唐代,甚至有長途“驢的”,顧客交了押金后,就可以長期賃驢。
在敦煌文書中發現了顧客和驢主簽好的雇驢契約,契約上有:雇驢時間,驢主姓名,雇驢原因、目的地,以及驢的性別、年齡、身體狀況, 并且寫明驢走失或者損傷以后的解決辦法。
這么完備的“驢的”運營體系,我們甚至可以認為他是唐朝共享經濟。
02.打球的驢:“驢鞠”不是驢的錯
事實上,在唐朝的驢,還進入了“體委”系統。
眾所周知唐人愛玩,貴族們打獵、射箭,還打馬球。而眾多人民群眾以及婦女,則打驢球。在唐朝,騎驢打球有一個專業術語,叫“驢鞠”。
歷史記載,黔南觀察使崔承寵“少從軍,善驢鞠,豆脫杖捷如膠焉”。劍南節度使郭英乂在四川其間,大力發展女子體育運動,《舊唐書》說他:“頗恣狂蕩,聚女人騎驢擊球,制鈿驢鞍及諸服用,皆侈靡裝飾,日費數萬,以為笑樂”。
事實上,二貨青年歡樂多,唐朝后期的節度使和觀察使階層大都出身草根階層,熱愛 “驢鞠”運動,代表了崔承寵、郭英乂們貼近大眾的品位。
小皇帝唐敬宗好打馬球,但也看 “驢鞠”,《新唐書》專門記載他 “觀驢鞠、角牴于三殿”,以充分說明他的不務正業。
從歷史記載來看,參加 “驢鞠”運動是要受“正人君子”們譴責的。
但這不代表驢的錯……
三、有編制的驢怎么用?
在唐朝,驢也是可以有編制的,而且還分“軍事編”和“政務編”。
01.軍隊的驢怎么用?
事實上,軍馬往往直接參加戰斗,而軍驢更多的是完成后勤任務。
最重要的還是運送糧草輜重,唐高祖武德年間,幽州缺糧,羅藝“乃發兵三千人、車數百乘、驢馬千余匹,請粟于開道”,可見當時軍隊大規模運糧是驢、馬并用。
而相對于馬,驢的性情更加溫和,行進步態更加平穩,因此它的優勢更多在于運送傷員。《大唐衛公李靖兵法》曾記載過這個制度:
量病兒氣力能行者,給傔一人;如重,不能行者,加給驢一頭;如不能乘騎畜生,通前給驢二頭,傔二人,縛轝將行。
不能行走的傷員,撥一個差役陪護,并配給一頭驢騎用。重傷不能騎驢的戰士,撥二人陪護,并且配給兩頭驢拉車運送。
戰爭中傷員數量龐大,所以軍隊養驢規模也龐大。《通典》記載,唐朝軍隊每50人為一隊,每隊配驢六頭。
馬和驢在這里的重要區別就是:你馱著好人向前,我馱著傷員向后,雖然驢的方向不“進步”,但驢的作用更溫馨。
02.腦洞大開的李衛公
事實上,名將李靖對驢的使用,還有另外一個獨到的創新。
馬匹偷盜是困擾部隊的一個問題,因此上,他規定了“以驢繞馬放牧法”:
諸營各令作異旗一放馬,每隊作記旗放驢。其馬中央放,驢令四面援馬放,其驢馬子并於驢群四面圍繞驢群,知更牧放。狂賊偷馬,例須奔走,驢群在外,驅趁稍難,以此防閑,亦甚允便。
李靖的方法,我們可以總結成:
馬群在中間,驢群繞四邊,有賊來偷馬,驢多跑不開。
事實上,古代名將不是只會用計打仗,管理軍隊同樣需要腦洞大開。
03.驛站里的那些驢
官府編制的驢,更多地用在驛站和馬坊。
經常看到影視劇驛站里六百里加急的馬,但事實上,驛站里有更多的驢。只是這些驢沒實力參加六百里加急,所以往往被忽視。
但你不能因此不重視驛站的驢,事實上,它們有其它的任務,《唐會要》里記載了一則利用驛驢向中央呈送官府文件的案例:
州司待納狀畢,以州印印狀尾,表縫相連,星夜送觀察使。使司定判官一人,專使勾當都封印,差官給驛遞驢送省。
注:文中出現“送省”,在唐代“省”指的是門下、中書、尚書三個中央機構。
往中央送文件,驛驢的運送作用不可謂不大。
04.為什么干活的總是驢?
事實上在唐朝,驛站里的馬,往往給高官使用,以及負責完成各種加急任務。
所以,馬看上去很累……
但驢也不輕松,唐朝法律規定:六品以下的官員,閑散官員,如果沒有加急任務,那是不能騎馬的。即使有緊急任務需要騎馬,完成任務回程,也是要騎驢的。
違反這些規定都是要吃虧的,所以最后都是苦了驢……
此外,官員家屬和物資需要遞送,也是要撥驢使用的,《唐六典》記載:
內外百官家口應合遞送者,皆給人力、車牛。(一品手力三十人,車七乘,馬十匹,驢十五頭;二品手力二十四人,車五乘,馬六匹,驢十頭;三品手力二十人,車四乘,馬四匹,驢六頭;四品、五品手力十二人,車二乘,馬三匹,驢四頭;六品、七品手力八人,車一乘,馬二匹,驢三頭;八品、九品手力五人,車一乘,馬一匹,驢二頭。若別敕給遞者,三分加一。家口少者,不要滿此數。無車牛處,以馬、驢代。)
有沒有發現馬和驢的數量對比?我們從中可以發現,驢的負擔有多重!驢總總是干活的主力!
寫到這里,我很想幫驢問一句:為什么干活的總是驢?
四、萬水千山總是驢
耕田拉車,運送傷員,參加運動會,陪詩人作詩,還要“跑的士”……
唐朝的驢不要太忙,似乎永遠不怕找不到工作。
我們如何評價一條唐朝的驢呢?
或許可以套用一句汪明荃唱的歌:萬水千山總是驢!
各位元芳們,看了這么多,那么您是怎么看待一條唐朝的驢呢?歡迎留言,一起探討!
我們剛拿到這個題目的時候,先來明確一下什么是?騎驢找馬?的意思。簡單字面理解就是,有個人騎著驢子準備去找馬。那么,早我們的印象中,驢是馬和騾子綜合出來的產物,形體上沒有馬高大,速度上也沒有馬快。看上去,驢比馬低了何止是一個檔次,沒有俊朗的姿態,還沒有快速移動能力,有的只是難聽的叫聲。所以后面這個詞有了引申意思,就是在沒有更高大上的目標之前,先將就著用。在我國古代,驢很委屈。為什么呢?因為大家對它的誤解太大了。在古時候,驢的用處很大,在很多領域里都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我們現在社會發展了,交通也便利了。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很少看到驢或者馬了。眾所周知的是,馬在古代的最大的作用就是體現在戰場上。戰馬沖鋒陷陣,看上去威風凜凜,還有就是馬車。但是我們不要忽略了,戰馬是軍用的,馬車是達官顯貴們才能坐上的。有些富貴人家也可能養一些馬匹,用作交通之用。但是我們民間更多的平民百姓呢,大家吃飽喝足尚成問題,哪來多余的錢去供養馬匹呢?所以這時候,驢就開始發揮它的重要作用了。
驢是民間百姓們的日常交通工具。地大物博的國家,加上沒有便利的交通工具,古時候的人們很多時候要長途跋涉,只能依靠人的腳力。那是多么艱辛的一個旅程。加上有時候事情緊急,這樣浪費體力又耽擱事情,效率太低了。驢就開始發揮自己的關鍵作用,成為了很多平民百姓出門在外的代步工具。哪怕是唐宋的經濟巔峰期間,哪怕是盛名詩人李白,還是大官何監,都是騎驢代步了,成為民間趣聞。
驢除了作為交通工具外,還是當時社會一個重要的勞動力。我們電影里常見的場景就有:驢馱著糧食奔走在路上,或驢子埋頭苦干于磨坊中。因為驢能干更多種類的活,但是它還比馬節省口糧。我覺得正因為它這種特性,導致它在傳說中的地位不高,讓人們覺得它沒有馬的用處多,導致產生這么多的誤解。
一、“浩然驢”指的是孟浩然孟浩然情懷曠達,常冒雪騎驢尋梅的典故,并且常在驢背上尋找作詩的靈感。“浩然驢” 形容文人雅士賞愛風景苦心作詩的情致。后又稱為“踏雪尋梅”。
二、典故來源
張岱的《夜航船》里記載,孟浩然情懷曠達,常冒雪騎驢尋梅,曰:“吾詩思在灞橋風雪中驢背上。”意思是我作詩的靈感來自于灞橋風雪中的驢背上。踏雪尋梅梅未開,佇立雪中默等待。這也是踏雪尋梅的典故,形容文人雅士賞愛風景苦心作詩的情致。
擴展資料
孟浩然轉喉觸諱的典故
轉喉觸諱,指一說話或一寫文章就觸犯忌諱。
孟浩然,他的詩被王維看好,例如他一首詩有句“微云淡河漢,疏雨滴梧桐。”王維經常吟詠,還情不自禁按著節拍贊好。
王維待詔于皇朝,一天,招孟浩然來商談風雅吟詠,忽然遇上唐玄宗來王維處所,孟浩然驚愕得藏伏于床下。王維不敢隱瞞有朋友在這兒,便奏聞玄宗,玄宗高興地說:“我平時已聽說過這個人,何懼而匿?”因此,孟浩然便被召見。
玄宗問他:“你帶得詩來嗎?”浩然答道:“我偶然來,未能帶上。”玄宗說:“那你就吟詠一首。”孟浩然拜謝后,便念起詩作《歲暮歸南山》:北闕休上書,南山歸蔽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白發催年老,青陽逼歲除。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
這就是歸隱之作《歲暮歸南山》。玄宗聽了嘆息說:“我未曾棄置人才,只是你個人不來求進,奈何反有這樣的詩作!”因此讓人放他回南山。一生不得仕進。
從此孟浩然一生只能縱情山水之間,放浪形骸之外。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踏雪尋梅 (漢語成語)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孟浩然 (唐代山水田園詩人)
李白騎驢闖縣衙只是無心的事情,由于李白喜飲酒,因此在路過華陰縣衙的時候騎驢走了過去,被縣令看到了,縣令很不高興,于是抓了李白,之后李白寫了一首詩,縣令知道李白的身份之后,就恭送李白離開了。李白是唐朝有名的詩人,在當時的時候,他的詩不僅受文人的喜歡,連君王都很喜歡,并且李隆基身為君王,還曾親自接待過李白,在古代的時候,能讓君王親自迎接的人,卻并不多,而李白卻是其中的一個,由此可見李白在當時是有多受人歡迎。
李白生于公元701年的綿州,是唐朝時期非常受人歡迎的偉大詩人,他的詩大部分都是抒情的詩,并且他的詩大部分都是在游歷的時候寫下的詩,李白人稱李太白,其號為青蓮居士,他這一生過的瀟灑恣意,曾去過萬人向往的皇宮,也曾在江湖上四處漂泊,因此他的詩大部分寫的都是十分的豪放。
李白曾因詩被唐玄宗封為了翰林,但是由于李白向往自由,并且李白發現唐玄宗對他雖然欣賞,但是并沒有真的特別看重,因此李白請辭離開了皇宮,但是李白在皇宮之中雖然待的時間不長,但是做的出格事情卻也不少,因此在外也有很大的名聲。據說李白離宮之后,四處游歷,有一日醉酒騎驢經過華陰縣衙縣衙,在那個時候人們經過縣衙都是要走過去的,因此縣令很生氣,就讓人拿下了李白。
經過一番折騰之后,李白酒差不多醒了,于是留下了這樣的一首詩?曾令龍巾拭吐,御手調羹,貴妃捧硯,力士脫靴。天子門前,尚容走馬;華陰縣里,不得騎驢。?縣令看后大驚,立馬知道了面前這位就是翰林,于是向著李白謝了罪,恭送李白離開了。
古代馴化馬匹雖然比較早,但是數量卻不是特別的多,馬匹依然是珍貴的資源,尤其是被馴化過的馬匹。被馴化的馬匹都用于戰場的士兵和將軍。所以不用上戰場的那些隱士就會騎驢,騎牛,而不是騎馬。在古代的時候馴化馬匹是需要很強的經濟能力來支撐的。有錢的人可以馴化一些馬來供自己騎乘,但是沒有錢的人就會選擇騎驢或者騎牛。古代的隱士多是貧窮之人,不會有太多的金錢,因為過去的隱士圣人講究的是氣節,而不是金錢。接下來我帶大家分析一下古代馬匹的作用和古代隱士不選擇馬匹的理由。
一、古代馬匹雖然馴化比較早,但是是珍貴的戰爭資源在古時候的戰場上,騎兵是很重要的資源。擁有一對可以快速前進的騎兵,就可以發動一些意想不到的奇襲,對戰爭的勝負,是可以起到關鍵性作用的。所以在一個將馬匹視為珍貴戰爭資源的時代,平常人想要擁有一個馬是不容易的。
二、古代馬匹雖然馴化比較早,但是想擁有一匹好馬,也需要很大的代價在古代的時候,馬匹竟常會被用到戰爭上面,所以民間的馬匹就十分的稀少。在日常生活中想要擁有一匹駿馬,就要花費特別大的代價才能換取。所以,擁有馬匹代步的都是達官顯貴,富甲一方的商人或者將軍之類的人。
三、古代馬匹雖然馴化比較早,但不被古代隱士所喜愛因為想要擁有一匹馬的代價比較高。所以,多為貧寒的隱士,是不會選擇馬匹的。不僅如此,想要學會騎馬也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古代的隱士多為書生,身體柔弱,想要騎馬,怕也是力不從心的事情。所以古代的隱士就并不喜歡選擇騎馬。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5396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