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一篇關于吳三桂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明朝末年,政治腐敗,民不聊生,導致時局動蕩,內憂外患嚴重。
明朝內部各地農民紛紛起義,著名的代表人物有:李自成、張獻忠,但是,他們最終都以失敗告終。而明朝面臨的最大的敵人,則是外部的滿清軍隊。
在山海關之外,隨著努爾哈赤勢力的不斷壯大,與明朝在邊境上發生了許多的戰爭。最終,山海關總兵吳三桂選擇“棄明投清”,致使滿清軍隊得以順利進入山海關,自此,八旗騎兵入主中原,奪去了明朝的江山。
然而,吳三桂既然已經投降了清朝,又為什么會在晚年與耿精忠、尚之信起兵反叛,造成歷史上著名的“三藩之亂”呢?
自古以來,權力和地位則是一種實實在在的誘惑,從小出生在官宦之家的吳三桂,不僅擁有著比別人更加優越的身份,還有著聰明、智慧的頭腦,更有著一身的本事。所以,年輕氣盛的吳三桂,在正值壯年的時候,就被明朝的崇禎皇帝封為了山海關總兵。
在清軍進入山海關之后,由于八旗子弟的力量不足,清朝的統治者不得不依靠明朝的官員使南方得到安定。在明朝官員中,吳三桂就是最榮耀的一個,也是功勞最大的一個。在清朝統治者取得天下之后,就封吳三桂為平西王,讓他掌管云南,對地方的行政和軍隊都由其控制。
與此同時,吳三桂壯大的勢力,與康熙時期的清朝形成了一種勢均力敵的局面。根據史料記載:生活在云南的吳三桂,擁有著足夠的糧食,手下還有五十三個將軍,一萬二千名綠營軍和一萬名人丁。甚至,吳三桂的部下王輔臣和李本深,都分別擔任了陜西提督和貴州提督。
除此之外,在吳三桂鎮守云南的時候,清朝的統治者就允許吳三桂自己處理地方事務。云貴地區的所有政府官員,都受吳三桂的管制。而且,吳三桂對這些官員,還有任免的權力,這種權力則被稱之為“西選”,吳三桂選出的官員則被稱為“西選官”。
當吳三桂的權力達到頂峰的時候,“西選官”被任命到全國各地就出現了“西選之官遍天下”的說法。
除了任命官員,吳三桂還私下壟斷了礦山和鑄幣,這也被稱為“西錢”。但是,這些“西錢”并不是用于支付下屬的工資。云南省每年官員的俸祿高達900萬兩,這都是朝廷出錢,如果,加上廣東、福建和江西,每年則需要2000多萬兩的支出,這大約是清朝財政的一半。
如此龐大的的割據勢力,已經挑戰到了康熙皇帝的底線,最終,康熙皇帝決定“削藩”。公元1673年,康熙皇帝讓尚可喜,從廣東撤軍。吳三桂聽后,感到非常的不安,就連忙上奏康熙皇帝請求撤兵,以此,來刺探康熙皇帝的意圖。
本來,吳三桂想著康熙可以挽留一下自己,同時,吳三桂也表示自己絕對沒有造反的心思。但沒想到的是,康熙皇帝竟然順水推舟,答應了吳三桂的撤兵請求,并下旨:讓吳三桂撤到山海關以外。可以說,吳三桂在接到撤兵旨意之后,完全陷入了蒙圈的狀態。
但是,吳三桂并沒有因此改變自己的計劃,他立刻暗中部署兵馬,并聯系自己以前的部下,然后,控制了郵路準備起事。
同年十一月的時候,吳三桂自稱“奉旨總統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之后,他們不僅殺害了云南巡撫朱國志,還號稱擁立前明的“朱三太子”興明討清,自此,他就聯合了尚可喜等人正式起兵造反,“三藩之亂”就此爆發。
在吳三桂起義初期,許多漢人想起了前明王朝,于是,紛紛回應了“朱三太子”的旗號。此外,吳三桂通過遍布天下的舊部,一段時間之內吳三桂的軍隊所向無敵。短短的幾個月,吳三桂就迅速拿下了云貴,進入了湖南,奪得了長江一帶。
與此同時,孫延齡在廣西反叛、耿精忠在福建反叛、吳之茂在四川反叛、王輔臣在寧羌反叛、甚至,臺灣的鄭經,也渡海西征,進入到了福建。面對如此之勢,清朝的軍隊手忙腳亂,不知如何是好。但是,就在吳三桂的軍隊形勢一片大好的時候,吳三桂卻不想渡江北上。
此時,有人猜測:吳三桂是不想離開自己的云南大本營,一旦戰事有所不利,他就準備退到云南以求自保;還有人猜測:他是擔心吳應熊,誰也不愿意讓自己的親兒子丟了生命。雖然,世人都不知道吳三桂到底是怎樣想的,但是,長江已經成為了吳三桂命運的轉折點。
然而,就在吳三桂遲疑的時候,康熙則抓住了這個機會,迅速調整了戰略部署。
首先,康熙集中所有的軍力對抗吳三桂,對其它反叛勢力則以招撫為主。最初的三藩就是一個松散的聯盟,他們各自為政,而此時,耿精忠因為鄭經的糾纏,根本沒有其他兵力來對付清朝的軍隊。1676年,清軍征服延平,耿精忠無奈之下,只能投降了。面對這種情況,廣東的尚之信,決定利用自己在廣東的力量,看情況再出手。
這樣的結果,康熙不僅可以解決東南地區的問題,還可以一心一意地對付吳三桂。對于吳三桂,康熙則運用了自己的計謀,他先是勸降了吳三桂的部下王輔臣,然后,再進一步瓦解吳三桂的勢力。其實,就算沒有王輔臣的叛變,此刻的吳三桂也是非常苦惱的。吳三桂的實力有限,而與清軍的戰斗,卻是一場長期的消耗戰,他也是有苦難言。
并且,在如此不利的形勢之下,吳三桂又做出了一個讓世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那就是:在1678年,吳三桂竟然在衡州稱帝,國號為“周”。這樣一來,與他之前提出的“興明討虜”,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最終,導致戰爭更不利于吳三桂。同年秋天,吳三桂因病去世,只做了五個多月的皇帝后,吳三桂的孫子吳世璠撤退到云南。
1681年,昆明城破,守將胡國柱陣亡,郭壯圖自殺,吳世璠自刎,妻子郭皇后投繯,殘部6700余人投降。吳世璠的首級及夏國相、馬寶等人被押解到北京。最終,“三藩之亂”,在歷時數年之后,畫上了一個血腥的句號。
縱觀吳三桂的一生,真是聰明一世,糊涂一時。
他是個悲劇性人物,一直都只是根據命運的軌跡在走,只是可惜,他沒有慷慨就義,運氣又不好,于是成為人們唾罵的對象。 補充:吳三桂猶豫是否要投降李自成,當他正想接受李自成的招降的時候,京中傳來消息,李自成大將吳宗敏殘酷考掠吳三桂父親,企圖占有吳家財產以及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于是,吳三桂發現,李自成也非明君,投降李自成連自己的家人安危和家庭財產都保不住,那么又何必投降他呢!于是,吳三桂只得另想出路。可惜,他低估了滿清的實力,沒有想到,清朝廷打敗李自成,統一全中國就如摧枯拉朽一樣,一下子一統山河。到這個時候為止,他的錯誤就是身為漢人,卻投靠滿人,沒有民族氣節。本來吳三桂當了云南王,在那里安居樂業,他也滿足了,于是開始享受生活。可惜,運氣繼續不好,碰上了英明睿智的千古一帝康熙皇帝,這位皇帝當時還很年輕,已經除了鰲拜,又想除三藩,成為中央集權的皇帝。吳三桂這時候不得已,沒有辦法,只好再次起兵反清。這時候他已經是六十多歲的老人了,而且兒子孫子都在康熙手上,他哪里想起兵呢,可是沒有辦法,被忘恩負義的清朝廷所辜負,沒有退路,只得起兵稱帝,后來因為準備不足,實力相差懸殊,所以終于兵敗身死族滅。 來源:《華夏關注》
吳三桂起兵,創辦吳企業。有一段時間,東南幾個省成了他的分支。他覺得東南遠離北京,難以給康熙迎頭一擊,這讓他傷透了腦筋。于是,他昏花的眼睛瞄上了西北大地,玩得不亦樂乎,選了一個人做他的西北代理人。這人就是陜西太守王。
康熙知道后,在宮里撓后腦勺,到處撓頭發,撓尸體,終于想出了一個辦法。
當時,王的兒子在朝廷工作,端著鐵飯碗,拿著閑散的俸祿。他的生活相當瀟灑,但突然,當他聽到父親拿起槍進行革命時,他差點尿褲子。
對于王的謀反,官員們想都不敢想。回頭看看王繼珍,他們終于找到了一個軟柿子。當時他們大怒,接連寫信。他們慷慨激昂,大罵王。同時他們建議把他丫的小王滅了,免得后患無窮。
康熙搖搖頭,連說“不”,下文書,請小王入宮談話。王繼珍收到文件時,嚇得渾身發抖。他上朝的時候,康熙見到了他,和藹地笑了笑,請他坐下,并安慰他:“別慌,你父親造反了,你在京城也沒有什么人脈,不然早就悄悄跑回來了。”
當王繼珍聽到這些時,他“咯噔”一下,好像吞下了靈丹妙藥。他的汗水消失了,他覺得更安全一點。
康熙的小王安靜見他平靜下來,很體貼地說:“我知道你父親很忠心,他絕不會這樣做的。因為管理不善,平涼兵變逼得令尊不得不服從。”
王繼珍的小雞啄米,連連點頭。
康熙嘆了口氣,對自己用人不當進行了嚴厲的批評和自我批評,并對王的勇敢和過去的戰功給予了極大的贊揚。最后他跟小王說,你爹被逼上梁山和吳三桂老男孩,不是一個性質的。如果他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寫出深刻的書面檢討,我可以給他元首特赦。也許小王有點不相信。元首和藹地笑了笑,在臉上寫了一張赦免書,遞給小王:“你應該趕快給我下命令。你父親是無辜的,殺害盧靜的罪行是每個人的責任。令尊當盡力請諸賊立功,我赦諸罪,不食言。”
王繼珍當然愿意。不去不是傻子嗎?他得到赦免,當天就趕到了平涼。
宮廷大臣們噘著嘴,胡須僵硬得像山羊胡。他們嘴上沒說什么,心里卻在咒罵:領導,你小子太小了,嘴上沒毛,辦事不利索。你把這個小雜種留在你的手里,即使王想鬼混,他也會把這只老鼠弄走的。現在,什么都沒有了。
聰明的康熙知道大家的想法,他解釋說:“在我們手里的時候,王說的正好相反。拘留王繼珍并不是這個冷血動物的誘餌。讓他走可能更有用。”
然而,王繼珍回去后,心情沉重,一點消息也沒有。
康熙皇帝笑了笑,彈了彈手指,放在一邊。他知道叛軍現在處于上風,而老王這種見風使舵的家伙,不可能就這么掉下去。
接著,又派名將圖海率領數萬大軍,“賞罰分明,申請克制”,包圍平涼;漢中之賊又被斬,王一臂斷。
王在平涼當兵,被包圍,包括交子。康熙帝要求將槍再次轉讓,這是當時最尖端的武器。對著平涼城,砰的一聲。平涼市的王,從她出生開始,就只知道白刀子進,紅刀子出。你什么時候見過這么厲害的家伙?當時,他的士兵們都嚇得渾身冒汗。
康熙看的差不多夠了,把平涼的百姓都嚇壞了。他判斷了形勢,立即派人去告訴圖海停止進攻。他還派了一個叫周暢的人去城里為自己跑腿并傳遞消息:“將軍堅守一座孤城,身處絕地。如果他這次不下去
王城外無援軍,城內無軍糧,被清軍占領在城外山上,居高臨下。無奈之下,它豎起白旗,同意投降。
康熙這次降服王,純粹是打擊他的心。他先還了兒子讓他感恩戴德,為日后投降做了鋪墊。然后,出兵打擊。他知道王是個不吃虧的人。如果他不害怕,他就不會摔倒。
槍林彈雨,炮火連天,有時還不值得互相商量。坐在談判桌上,康熙平定了西北叛亂。這比后世那些憑借國力和大棒揮舞的霸權國家高明多了。
在歷史上,說起吳三桂這個名字,相信大部分人印象都不會怎么好,他反復無常,兩面三刀,甘愿充當清朝的馬前卒,積極征繳各路抗清義軍,殺害永歷皇帝表明忠心,等到天下逐漸安定后,卻再次掀起反清大旗,最終勢單力孤,走向了滅亡。
劉玄初,四川人,最初在抗清義軍劉文秀底下作為幕僚,隨后歸順于吳三桂,在史料當中,他也逐漸成為了吳三桂器重的對象,出于史料的匱乏,早期劉玄初的行動不得而知,但到了后期,他的看法一針見血,證明自己的能力。劉玄初提出三條妙計安天下,吳三桂若聽他的,清朝或許早滅了,具體是怎么回事呢?
1.奉勸吳三桂不要上疏請求撤藩
康熙上位之后,擁有很大勢力的藩王和清廷之間,對于彼此都已經十分不信任,為了安定康熙的心思,三藩其二的尚可喜和耿精忠,主動上疏請求撤銷番號,而在京城作為人質的世子吳應熊,也快速寫來書信,希望父親同樣上疏撤藩,安康熙之心:“朝廷久疑王,今二王皆有辭職疏,而王獨無,朝廷之疑愈深。速拜疏發使來,猶可及也。”
然而劉玄初卻苦苦勸誡:“上久思調王,特難啟口,王疏朝上而夕調矣。彼二王辭者自辭,王永鎮云南,胡為效之耶?不可。”
劉玄初看來,吳三桂一旦要求撤藩,那就是將自己立于了十分被動的地位,任人宰割。后來所發生的事情果然順應了劉玄初的話,康熙不按套路出牌,沒有回絕吳三桂的要求,反而很快答應了撤藩的邀請,逼迫吳三桂起兵反抗,此時的他已經處在了一個騎虎難下的局面,同時還落得了一個師出無名的罪名。
2.奉勸吳三桂以明作為正朔,舉起抗清大旗
起兵之后,劉玄初勸誡吳三桂:“明亡未久,人心思奮,宜立明后,奉以東征,老臣宿將,無不愿為前驅矣!”然而吳三桂,卻有著自己的小算盤,并沒有聽從劉玄初的的意見,反而是自立為王,號令天下。
實際上,這并沒有緩解吳三桂名不正言不順的現實,多年以來,天下已經厭倦戰亂,而吳三桂又以自己為王,并沒有恢復明朝的意圖,支持的人少之又少,就算他再次反抗,也沒有得到各地明朝宗室和反清勢力的太多響應,而是將其作為篡逆之輩。
3.奉勸吳三桂直搗黃龍,不要失去先發制人的機會
吳三桂發兵之后,抵達長江的邊上,卻“至夷陵,駐兵松滋,三月不進”,原來此時的吳三桂,雖然已經反叛,但是害怕清廷龐大的軍事力量,也有著是“分江而治,效仿東晉南宋”的意圖。
再加上兒子吳應熊還在清廷的手中,吳三桂更是打算以此作為和談的籌碼,逼迫其將吳應熊放回。
而劉玄初則指出:“計此時當直搗黃龍而痛飲矣,乃阻兵不進,河上消搖,坐失機宜,以待四方之兵集,愚不知其為何說也...今云南一隅之地,不足當東南一郡...乃案兵不舉,思與久持,是何異弱者與強者角力,而貧者與富者競財也?”
在劉玄初看來,吳軍無論是底蘊還是數量,都遠不是清朝廷的敵手,應當趁著銳氣,一鼓作氣進行決戰,然而除去劉玄初之外,大部分武將建議,卻依然是“下金陵,扼長江,絕南北通道”,這也就為康熙提供了喘息和反應的機會,最終召集各路兵馬,一步步將吳三桂逼到了絕境當中,從如今來看,劉玄初所言,句句不虛,不由得讓人感到嘆息。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5314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