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孫皇后仙逝之后李世民常常懷念,他在懷念些什么?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提到長孫皇后,世人都說她是難得的賢后,她是李世民手里那把最鋒利的寶劍,為他生兒育女持家有道,更為他出謀劃策守護江山,他們的確是多少年來帝后深情的典范。在長孫皇后仙逝之后,李世明無比痛心,人前人后提起發妻都難免落淚,后來也再沒有立后,作為帝王,這樣的深情并不多見。如今縱觀李世明和長孫皇后的一生,除了可以尋覓到他們曾經相濡以沫相互扶持的痕跡,更會有這樣的領悟:多年來李世民深切思念這位發妻的時候,他所懷念的卻并不僅限于此。
長孫皇后的小字喚做觀音婢,出生于隋朝名門之后,她和李世民的婚約更是世家聯姻。雖然這是一份世俗意義上的包辦婚姻,期初并沒有顯示出濃濃的愛意,但是在她十三歲嫁給李世民開始,她便一點一點成為了李世民最重要的人。李世民家族是在太原崛起的,那時候觀音婢就開始打理著唐國公府邸,她的精明能干很受李淵的肯定,她的這種早年在家族中獲得的認可,為后來李世民的奪嫡之路打下基礎。在李世民心里,這位發妻是他最信任的人,觀音婢離世之后,成為帝王的李世民那種孤獨和落寞也就無處訴說了。
李淵建立唐朝之后,李世民就被派出去征戰平定江山了,隨著他戰功累加和英名遠播,他成為一個讓父親李淵忌憚的人。在他和父親生出嫌隙之時,李建成就已經開始拉攏各方勢力來打壓李世民,這些勢力中不乏后宮中的那些寵妃們。這時候觀音婢冷靜的洞察著這一切的變化,丈夫征戰在外無能為力,只有她在大后方奔走活動,在緊張的局勢中為他爭得局面。她侍奉李淵極為孝順,盡力去挽回李世民在李淵心中的形象。正是因為有觀音婢的奔走活動,才使得李世民可以及時地獲得皇宮那邊的情報,為后期的起兵做出籌謀。因此,在李世民心里,觀音婢是他最最忠實的追隨者。
玄武門之變后李世民如愿登上帝位,這個時候觀音婢開始著力為丈夫處理兵變之后的負面影響。那時李淵和李世民的父子關系幾乎冷到了極點,是觀音婢耐心照顧李淵的飲食起居,噓寒問暖無微不至,使得他們父子的關系慢慢緩和,消除了李世民心中的那絲遺憾。經過兵變之后,李世民這個皇帝的確做得有些被動,觀音婢時常勸解他要勤于納諫,集思廣益,塑造了一個親民化的帝王形象。對于長孫家族,她更是嚴格約束,讓他們低調處事,不讓外戚獨大給丈夫造成影響。因此在李世民心里,觀音婢是最懂他的人,懂他的無奈、遺憾、被動,懂他難以言語的情感。
除了是一個好妻子之外,觀音婢也是一個好母親。她的大兒子李承乾自小聰明,受到母親的影響也是一個仁義之人,二兒子李泰雖然很受李世民的喜愛,但是觀音婢時常勸誡丈夫要一視同仁,不要引起孩子之間的相互猜忌。觀音婢就這樣平衡著皇家內部關系,有她在李世民的帝王之路是沒有后顧之憂的。但是觀音婢病逝之后,局面變成了怎樣呢?首先太子李承乾因為殘疾心生怨氣,敏感多疑,且沒有人正確引導梳理,最后起兵謀反。李泰因為李世民的寵愛,肆無忌憚和太子斗得你死我活。
李世民在發妻死后,就像一個成功卻無奈的父親一樣,看著兒子們之間的爭斗無力化解,他把所有情感寄托在小兒子李治身上,親自撫養李治長大,但這種沒有給予其他兒子的慈愛照顧,卻造就出了一個軟弱無力的唐高宗。后來在彌留之際,李世民違背了發妻的意思,讓長孫無忌做了輔政大臣,最后長孫無忌慢慢被逼自殺,也導致了長孫家族的敗落。李世民周圍的很多事,在觀音婢活著的時候,貌似都處于一種動態平衡之中,但是當她離世之后,李世民頓時覺得有很多無力和無奈。
述
觀音婢去世后,李世民在多年的歲月里都在懷念她,或許也是在不斷假想:如果觀音婢還活著,那今天他會有這么無奈嗎?她那么聰慧,那么溫柔有力,作為母親她一定可以化解李承乾內心的怨言和叛逆,一定可以緩解兒子們之間的矛盾,就連李治也不會因為年幼喪母而缺乏安全感吧!假如觀音婢還活著,那么他在做出某些困難決定時,她一定會支持追隨他!在他心中的痛苦和孤單無人訴說時,她一定會懂他、陪伴他!所以,當李世民在懷念長孫皇后的時候,他懷念的不僅限于發妻本身,更多的是懷念是當初相濡以沫、相互扶持、被深深懂得、被堅定追隨、可信任的那種感覺,懷念的更多是發妻在世時,家族和朝局那種相對平衡的局面,但是發妻走后,這一切的美好和諧,也都消失匿跡了!
李世民的一生中愛過了許多女人,他最愛的還是長孫皇后。對于武則天只是一時的新鮮感,而且李世民知道武則天是一個有野心的人,是不會真心愛她的。而長孫皇后就不同了,長孫皇后是一個賢良淑德的好皇后,她把后宮管理得很有條理,關心李世民的生活,但是她不干涉李世民寵愛哪個妃子,也不爭風吃醋。長孫皇后去世之后,他就再也沒立過皇后。
長孫皇后在李世民十五歲的時候就跟了他,在期間一直相敬如賓,恩恩愛愛的生活著。長孫皇后非常優雅大氣,也是歷史上少有的德才兼備的皇后。李世民經常有煩惱也會跟她說,她也會勸誡李世民。在李世民的心目中長孫皇后是最符合皇后這個位子的。長孫皇后為李世民生下三子一女,兒子李承乾、李泰、李治,女兒是長樂公主,晉陽公主。長孫皇后的身體一直不好,李世民還為她去太原的玄中寺祈福,并且供奉了大量的珠寶。
長孫皇后在李世民的登基路上做了很大的貢獻。她經常進宮侍奉唐高祖和他的嬪妃們來拉攏人脈。在玄武門兵變的時候,長孫皇后跟士兵們在一起,為他們鼓舞大氣。李世民當上皇帝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冊封她為皇后。不僅如此,長孫皇后的娘家都大力支持李世民,其中長孫皇后的哥哥長孫無忌襲爵齊國公,最得李世民的重視。就連長孫皇后的叔父犯了錯都沒有深究。
長孫皇后在世時間不長,年僅三十六歲就死亡了。唐太宗非常悲痛,看著長孫皇后留下來的還未成年的兩個兒女,他決定自己親自撫養晉王李治和晉陽公主。長孫皇后安葬昭陵的時候李世民親自撰寫碑文以表示思念之情。之后李世民也經常懷念長孫皇后,就連長孫無忌都勸他再立皇后他都不肯。
長孫皇后自幼嫵媚活潑,優雅如她、大氣如她、可愛如她,聰明如她,深受唐太宗的喜愛,成為歷史上較負盛名的一代賢后。長孫皇后是一位非常有趣的皇后,雖常常自稱不干涉朝政,但她經常以古事作為例子來勸諫皇帝。長孫皇后盡心盡力輔佐唐太宗,被唐太宗稱為“佳偶”、“良佐”,后世史書稱長孫皇后為“矜尚禮法”、“母儀天下”的典范。
唐太宗對長孫皇后可以說是獨寵,后宮三千佳人不曾與長孫皇后爭風吃醋,因為長孫皇后集三千寵愛于一身。可是,不幸的是,長孫皇后年僅36歲就離開了人世,留了唐太宗一人。在長孫皇后死后,唐太宗命人在元宮外的棧道上修建了宿舍,同時命人在長孫皇后的住所里侍奉,這足以證明唐太宗對長孫皇后的愛。無獨有偶,唐太宗又在宮中建起了層觀,但有一天魏征去觀看層觀時發現唐太宗過于思念長孫皇后,沒有過多的思念自己的父皇,魏征認為這是不妥的,于是,唐太宗毀觀,所以才有了著名的“望陵毀觀”的故事。“望陵毀觀”的故事充分說明唐太宗對長孫皇后的愛,對長孫皇后無盡的思念,但同時過分的思念又是不符合禮教傳統的。
唐太宗為長孫皇后做的事情遠遠不及這些,因為對長孫皇后思念不已,唐太宗親自撫養了長孫皇后的 *** 晉陽公主和幼子李治,可以說是子憑母貴的最好體現,也能襯托出唐太宗對長孫皇后的寵愛。不僅如此,唐太宗對長孫皇后的兄長長孫無忌也是寵愛有加,給予重用。
自古以來,很少有帝王鐘情于一位子女,而唐太宗不僅鐘情于長孫皇后,更是對長孫皇后的子女和家人也一起照顧。唐太宗和長孫皇后可以說是恩愛夫妻的典范,鶼鰈情深,值得后世學習。有人說唐太宗這種鐘情是“庸俗”的,但是作為帝王是很少有真感情的,而唐太宗卻做到了,他的“庸俗”也是對長孫皇后的鐘情,那么,這樣的“庸俗”又有何不可呢?
李世民和長孫皇后
長孫皇后(601年3月15日?636年7月28日),河南洛陽人。祖先為北魏宗室長。父長孫晟,隋右驍衛將軍,有?一箭雙雕?之美譽,母高氏。仁壽元年出生,大業九年(13歲)嫁唐公李淵次子李世民。筮者曾預言她?貴不可言?。唐代被冊為秦王妃。武德末年儲位之爭期間,與房玄齡?同心影助?李世民,并在玄武門之變當天親自激勵將士。李世民即位后,立為皇后。長孫氏是一位有趣的賢后,自稱不涉朝政,但時常以古事設喻勸諫皇帝,更留下?朝服勸諫?以迂回策略保護大臣的美名;不允許自己的同母兄無忌為宰執,卻因不愿留下?恃寵?惡名而請求李世民赦免其參與謀反的異母兄安業;性情不好奢靡,卻有以丹羽金葉制作的?歧頭履?傳世;史載?造次必循禮?,卻有活潑浪漫的《春游曲》流傳;出生于崇尚佛教的家庭,卻斥責佛道為異端,在重病時駁回皇帝為其大赦延壽的決定;對于自己掌管的宮人嬪妃非常仁慈,卻敢于在其著作《女則》中毫不留情地指摘東漢明德皇后的過失。貞觀十年六月己卯日(7月28日),長孫后在立政殿去世,時年36歲。同年十一月葬于昭陵,謚號文德。李世民曾在苑中作層觀以望昭陵,魏征婉諫,方作罷。她是一位十分令人玩味的
歷史人物,這樣一位具備一切成為禍國妖姬特質以及條件的女子卻選擇了一條往往令今人曲解為壓抑刻板的道路。也許結合今人所理解的相悖的兩端,我們才能看清一位充滿智慧、榮寵一生、優雅大氣與嫵媚活潑并存,且驕傲自負得可愛的賢后的真面目。
鶼鰈情深
上苑桃花朝日明,蘭閨艷妾動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邊嫩柳學身輕。
花中來去看舞蝶,樹上長短聽啼鶯。
貞觀帝后
林下何須遠借問,出眾風流舊有名。此詩名曰《春游曲》,詩中的后宮佳人在桃花芳菲爛漫之際,翩然穿梭于漫天錦繡之中,觀蝶聆鶯。桃花因偷得她的面色而嬌艷,嫩柳因習得她的腰身而身輕。她自負地認為自己的出眾風流之名早已遠播于世間,又勿須借問!
[1]于是此詩被佳人的丈夫九五之尊的帝王?見而誦之,嘖嘖稱美?。
于是此詩被某些迂腐的老學究斥為?艷詩?。
但毋庸置疑的是,這首詩正是一位幸福的女子張揚而自信的畫像!
而這位女子正是被丈夫李世民稱作?嘉偶良佐?,被史書稱為?矜尚禮法母儀何煒?的一代賢后長孫氏。
厚重的史冊只呈現給世人一位在政治上有作為的長孫皇后,她是皇帝的良佐,是忠直大臣的保護傘,是后世皇后的標桿;然而厚重的史冊卻無法完全承載她絢爛幸福的一生。掌握著話語權的史官們欲說還休的卻是她是一個處事圓滑的情報傳送者,她是一個擁有汪洋恣肆口才的縱橫家,她是一個偏好奇特珍貴玩物的收藏家,她是一個自信且略帶自負的幸福女人,她是她丈夫摯愛一生的妻子。
一切還是從長孫皇后的離世說起吧。貞觀十年六月,長孫皇后病逝,太宗依據愛妻因山為陵的遺言,將其埋葬在九嵕山,皇后入葬元宮后,太宗做了兩件前所未有之事:
他在元宮外的棧道上修建了起舍,命宮人居住其中,如侍奉活人一般侍奉皇后這種對已逝之人卻供養如生的例子極其少見,幾乎為太宗首創。可見在太宗心里,長孫皇后永遠是活著的(《唐會要》卷二十。陵議)。
[2]他又在宮中建起了層觀,終日眺望昭陵,史書是這樣記載的:?文德皇后既葬,帝念后不已,即苑中作層觀,以望昭陵,引征同升,征孰視曰:?臣眊昏,不能見。?帝指示之,征曰:?此昭陵邪??帝曰:?然。?征曰:?臣以為陛下望獻陵,若昭陵,臣固見之。?帝泣,為毀觀。?望陵毀觀?的
故事相信熟悉歷史的人都有所耳聞。這個故事既反襯出太宗對長孫皇后刻骨銘心的追戀之情,又反襯出太宗追戀愛妻的行為是違背禮教傳統的。
在那個以孝為先,?夫不祭妻?的時代里,太宗如此張揚的思妻念妻被人嘲弄譏諷也是理所當然了。其實太宗作為封建帝王,對此規則不可能不知,但他還是毫不避諱建層觀,望昭陵,還拉著大臣一起來懷念。如果不是用情太深,情難自己,又怎么會明知故犯呢? 在魏征的勸諷下,層觀最終拆除了。但太宗對愛妻的思念卻并沒有因此而停止,反而越發洶涌難以自控,以至于他在一次回詔中,公然向大臣訴說起了自己喪偶之后的悲苦心情?頃年以來禍釁既極,又缺嘉偶,荼毒未幾,悲傷繼及。凡在生靈,孰勝哀痛,歲序屢遷,觸目摧感。自爾以來,心慮恍惚,當食忘味,中宵廢寢?(見《答魏征手詔》)。真可謂?一字一血淚?,看后令人不免唏噓。
[3]也因為對皇后思念不已,唐太宗又做了一件曠古絕今之事親自撫養了長孫皇后的 *** 晉陽公主和幼子李治。為什么要留他們在身邊親自撫養,《唐會要》中是這樣記載的?晉王以文德皇后最少子,于后崩后累年,太宗憐之,不令出閣。?這同時可以在《新唐書。晉陽公主傳》中的得到復證。太宗親自撫養幼子 *** 的用意已經很明顯了因為愛寵其母,所以親養其子,并以子思母,借此來慰籍自己苦悶和空虛心靈,不過這種慰籍法,只能是舉杯消愁愁更愁,也因為太宗的這種心情,因此在長孫皇后去世后,后宮多年無子嗣,僅得的一子也被過繼。
[4]貞觀十五年,長孫皇后的二子李泰與兄爭奪太子之位,為了討好其父,這位皇子在洛陽大興土木,修建了伊闕佛龕,為母親追福(右《三龕記》,唐兼中書侍郎岑文本撰,起居郎褚遂良書,字畫尤奇偉。在河南龍門山,山夾伊水,東西可愛,俗謂其東曰香山,其西曰龍門。龍門山壁間鑿石為佛像,大小數百,多后魏及唐時所造。惟此三龕像最大,乃魏王泰為長孫皇后造也。《歐陽修集》)。此時長孫皇后已然過逝五年多了,而李泰謀嫡時卻抬出了已過世多年的母親討好父親。這足以充分說明李世民對他的愛妻是多么癡心長情,不僅沒有人走茶涼,她的子女在她身后仍因為父親對母親的深愛而備受呵護,而嫡子們對母親的態度甚至能影響太宗對他們的寵愛度。
即使到了貞觀十七年李治已經被立為皇太子,李世民仍要將之留在身邊朝夕相見,為此大臣們在貞觀18年和貞觀20年兩度上書,要求皇帝放太子回東宮,最后雙方妥協,太子李治15日在東宮,15日留在父皇身邊。正如大臣在奏章中所說?父子不可以滯愛?,也正因為李治可以自由出入內宮,衍生了他與武則天的戀情,從而給大唐李氏宗室帶來了災難。
可能是李治也覺察到父皇對母后的深深思念,他在貞觀22年建起了一座宏偉富麗的大慈恩寺來紀念母親(大慈恩寺的規模很大,共有10幾個院落,1897間房屋,云閣禪院,重樓復殿,十分豪華。唐玄奘稱其為?壯麗輪奐,今古莫儔?。用今天的話來說,這是一項勞民傷財的工程。如果沒有皇帝的支持和默許,太子是沒有能力和膽量如此做的)。
長孫皇后生前并不是信佛之人,史載:當她病重時,太子李承干請求做佛事為其祈福,當時太宗及大臣一致同意,并準備付諸實施,卻被皇后斷然拒絕。她可能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會為佛家做出如此大的貢獻吧。
其實長孫皇后為佛家的貢獻遠不止這兩件:
[5]貞觀(或武德)年間,因長孫皇后不預,太宗北上太原,到玄中寺禮謁道綽太師為皇后祈愿除病,曾施舍?眾寶名珍?,重修寺宇。(?太宗昔幸北京,文德皇后不豫,輦過蘭若,禮謁禪師綽公,便解眾寶名珍,供養啟愿。?《鐵彌勒像頌碑》)
[6]貞觀十年四月,因長孫皇后久病不愈,太宗下命修葺全國破舊寺廟為功德。(敕為皇后虛風日久,未善痊除,修復廢寺,以希福力,天下三百九十二所佛事院宇,并好山水形勝有七塔者,并依舊名置立。《唐文拾遺。卷五十》 )
長孫皇后曾經說過:?佛、老異方教耳,皆上所不為!?太宗本?上所不為?,卻為了能從死神手中奪回愛妻,?不為?也?為?了。見于《舊唐書。文德皇后傳》
其實綜觀史載,唐太宗為長孫皇后不為?也?為?之事,還有許多:
比如貞觀初年,長孫皇后的異母哥哥長孫安業參與謀反,按律當誅,卻因為長孫皇后的求情,太宗免除了他的死罪。這樣一個身犯謀反大罪之人,最后卻還能官拜兵部尚書,封薛國公。(親兄弟謀反,按一般邏輯,皇后這時應該是跪著請罪,擔心自己被株連才對,但長孫皇后非但不擔心自己的處境,反而要求皇帝網開一面饒恕這位異母兄長,這是得到怎樣的寵愛,才能有如此的自信?)
太宗本是對官員要求極其嚴格之人,有個大臣只因死后家人出來變賣珠寶他就懷疑人家貪污受賄,但當長孫皇后的叔叔長孫敞因貪污被免官后,太宗卻因為他是皇后的親叔叔,常常賞賜給他大量絲絹,不久后又重新任命他為官。
至于太宗對皇后所出子女以及皇后的親兄長孫無忌的寵愛更可說?罄竹難書?了。
?唐文德皇后遺履,以丹羽織成,前后金葉裁云為飾,長尺,底向上三寸許,中有兩系,首綴二珠,蓋古之岐頭履也。?這是長孫皇后遺留在世上的一雙鞋子,由鮮艷光燦的羽毛織成,黃金珍珠點綴其中這只遺履的出現,使長孫皇后?布衣補丁?求賢德的說法不攻自破。一雙鞋子尚且華麗如此,那么衣飾的華麗程度更是可想而知(史書記載的是皇后物品夠用即可,不鋪張浪費,而不是說她苛求自己)。
這雙飾金綴珠,丹羽織成的遺履恰如一面鏡子,清晰映照出長孫皇后燦若丹羽,金裹珠耀的華麗一生:
確實是驚世華麗,在一個男尊女卑,丈夫是天的社會里,即使嫁得是一個普通男人也不能輕易說?不?,對皇帝就更不用說了。但長孫皇后卻常常氣定神閑對皇帝丈夫說?不?不想發表意見時,無論皇帝如何問,就是不說;不想讓兄長為官時,即使皇帝反對,兄長也一定要辭官;想要赦免兄長時,就算兄長犯了謀反罪,也一定要皇帝下旨赦免;認為某人無罪時,即使皇帝大怒,她也依舊頂風而上,從容辯白;更有甚者,就連死后的墓葬形式都要親自選定長孫皇后的強勢令吾輩佩服,不過吾輩更佩服無私縱容長孫皇后強勢的那個男人唐太宗李世民。
在一個男權的世界里,一個女人無論多么強勢多么出眾,若沒有男人的垂青,她幾乎不可能名垂青史,所以長孫皇后能成就一場驚世華麗,成為千古傳頌的賢后,唐太宗居功至偉。
很多人奇怪,長孫皇后為什么不妒忌后宮,為什么會善待后宮?原因很簡單,因為后宮無人值得她妒忌,因為她在后宮已是三千寵愛在一身!這個世上錦上添花者也許不多,但更多人也還不屑落井下石。面對已無力還擊的弱者,照顧她們,善待她們一些又何妨呢?
很多人奇怪,魏征明明阻撓皇帝給長樂公主加嫁妝,長孫皇后卻重賞魏征,這是在裝賢德嗎?她難道就不想親生女兒嫁得風光些?答案很簡單,因為她的女兒一直很風光,?上以公主皇后所生,特愛之,敕有司資送倍于永嘉公主?這句話已經勝過了世上任何奇珍異寶,這句話是長樂公主最珍貴的嫁妝。
很多人奇怪,長孫皇后臨終前為什么要說?妾之本宗,慎勿處之權要,但以外戚奉朝請,則為幸矣?。難道她不想家族榮耀嗎?理由很簡單,當一個皇后不去憂慮人走茶涼,反而擔心皇帝莫要賞賜太多時,必然是因為皇帝已經對自己的家族實在太好了。
很多人奇怪,長孫皇后為什么會發下?妾于陛下不豫之日,誓以死從乘輿?誓言?是封建毒害太重了嗎?不,當然不是!這個誓言只能說,女人終究是女人,當一個男人,當一個皇帝能夠全心全意,無私無畏地獨寵一個女人時,這個女人必然會回報。投之以木瓜,報之以瓊瑤,女人終究是女人!
其實,千百年來唐太宗和長孫皇后一直是官方和民間雙重認可的恩愛夫妻。直到最近十年,不知出于什么緣故,或許是因為長孫皇后沒有利用太宗的寵愛殘害妃嬪、禍國殃民,又或許是一些無聊八卦人士的獵奇以及嘩眾取寵心理,導致一些人硬是把一對鶼鰈情深的恩愛夫妻說成了怨偶。
或許,有人會說一千年前的事誰能知道呢,唐太宗愛誰只有他自己清楚。可這些人不信任千百年前歷史見證者們留下的錚錚記載,卻偏偏相信千百年后現代人用?深邃?到穿越的目光?親眼見證?的唐太宗的錯綜復雜,驚天地泣鬼神的愛情史,并美其名曰?大唐氣勢?。如果非要這樣才是所謂的?大唐氣勢?,那么很遺憾,唐太宗并沒有這份氣勢,他很?庸俗?、?落伍?的只鐘情于自己的妻子、只為自己的妻子癡心。
子以母貴
?
唐太宗李世民最寵愛的兒女皆為長孫皇后所出或收養。即便觸摸著最冰冷客觀的史書,那一腔對妻子切切之情演化而來的拳拳父愛,仍然充斥著撞擊千年后讀者心靈的最強力度。
?唐代絕代雙嬌?長孫皇后和武則天皇帝
唐代真是一個很了不起的朝代,那個時期的女性在國歷史上是最解放的。因此,唐代不但男子英才輩出,而且還出了絕世雙嬌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和歷史上的千古一后。
有人曾經評過,說如果對應千古一帝的評選(當然事實上不可能有個全民投票選哪個是千古一帝),再來個千古一后的評選,那么長孫皇后當選的概率是很的。縱覽國古代的皇后們,像有名的呂雉、竇太后、衛子夫、賈南風、獨孤皇后、長孫皇后、馬皇后乃至慈禧太后(皇后是沒當成,但太后好歹也是個后)太多了,但真正以賢德著稱的卻沒幾個,而且很多當皇后時沒什么名氣,但當了太后卻頤指氣使起來。像竇太后,當皇后時倒沒見怎么樣,而當了太后之后,便有了資本,連皇帝也不敢管她。看現在電視上把她渲染得多厲害,可事實上,竇太后也沒有什么政治才能,和一個普通的老太太沒什么區別,若說心計城府,其實她還不如王娡(也就是漢武帝的母親),和呂后更沒法比。呂后雖然狠,但是政治才干、手腕都是有的。把竇太后捧起來,純粹有點偶然。衛子夫可惜最后不得善終。賈南風,一個著名的丑皇后,敗家誤國,西晉之所以滅亡得比較快,不能不說她出了很的力。另外,獨孤皇后固然有些才干,只是她的善妒卻更出名,尤其是她還曾把皇帝楊堅氣得獨自一個人跑到野外生悶氣,臣們好說歹說才勸回來。馬皇后倒是不錯,只是她所能起到的作用卻著實太微薄了,比方說她曾勸過朱元璋,定天下以不殺人為本,可事實上,朱元璋殺人比誰都多。慈禧就不多說什么了,如果她要是能選為千古一后,那真是I服了you
唔呀,廢話不再多說,該咱們的主角閃亮登場了。
古時歷史不注重記錄女子的名字,像《漢書》里有很多姬也并不是本人真名,當然不排除真有叫姬的。但像呂雉、王娡的名字記得這么清楚,畢竟不多。長孫皇后的名字也沒有記下來,比較可惜,那么下文為稱呼簡便,就以姓代名了,稱之為長孫。
長孫皇后是長孫無忌的妹妹,兩兄妹的時候父親長孫晟就去世了,于是母親只好帶著孩子回到了哥哥高士廉的家居住。而長孫晟在世的時候,就基本上把女兒的婚事定了。《新唐書》寫他哥哥長孫熾因為知道竇夫人是個很了不起的人物,猜測她一定會生出了不起的孩子,所以勸他弟弟要與李家聯姻。《舊唐書》沒有這段,而是說高士廉因看到李世民,覺得這個孩子將來會很了不起,于是便把外甥女許配過去了。只是長孫熾和高士廉既然都能看出來李世民將來有出息,但都是把別人的孩子嫁了過去
長孫嫁給李世民的時候才十三歲,概也就是初一初二的意思吧,不過當時李世民也不,是十六歲,最多高一。在現在來說可以算是早戀,不過在當時卻是很正常的。只是有個問題,李世民的母親竇夫人去世的時候,他好像也是十六歲。兩件事哪個在先已經無法考證了,推測應該婚事在前,否則不符合守孝的規矩。不過這一年李世民可真夠忙的,據說雁門那次煬帝被圍,十六歲的他就去雁門從軍露了一手然而這件事的可信度卻不高,但作為寫說的素材倒是可以參考。后來長孫有一次歸寧,結果舅舅的一個妾居然看到她的門后有匹二丈高的馬,嚇得不輕。于是占卦,占出來遇坤之泰,女處尊位,履而居順,后妃象也。要說準,的確夠準,不過現代人對此類事物抱的態度多認為是迷信,是后人寫史時神化的。很多時候是這樣,但是也不能一桿子打死,像武德九年那次太白經天,應該是確有發生的,一來天文志上也這么寫,二來后來太宗也曾有些埋怨地對奏此事的傅奕說:你老兄前面奏的這事,差點把 *** 掉長孫所遇到的這件事,可能是真的,反正天下亂,凡是貴族都可能會遇到幾個占卜者說他們是貴之相,只不過沒應驗罷了。像李密,他和那個桃李子的歌謠可以說貼得最近,但也是的反王當最早被拉下來的。
后來到了唐朝時,長孫首先是成為了秦王妃,這一時期她的作用主要就是孝事高祖,謹承諸妃,消釋嫌猜。然而平日這么溫柔恭謹的一個女性,玄武門之變時還親 *** 勉眾將士。有一說認為李世民政變時是把她帶到了玄武門的,當然這可不是把她當作女將軍來用,也很難想像長孫拿著刀劍在眾軍揮舞廝殺。不過那種場面一般女子多半是看不到的,一旦看到不知道要怎么呼叫不曉得長孫當時什么反應,但聯系她親 *** 勉將士的鎮定,應該不會很失態,長孫的確夠堅強。從記載來看,秦王府后來遭到馮立等人的圍困陷入危機,反倒是在玄武門的李世民相對安全一些,也就是說,看起來危險的地方實際上反而安全。另外,如果事敗,也方便兩個人一起死不用我說,估計你也能想起來常聽到的一句話: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所謂夫妻情深就是如此。想像一下如果事敗,兩人雙雙自盡的情形,可不亞于項羽和虞姬。不過當時亂糟糟的,長孫縱然不會披掛上陣廝殺,但也得穿得利落安全一點,所以多半還是得穿上鎧甲,至少是細鎧,也就是說,我們親愛的皇后此時一定是非常英姿颯爽的
再后來,隨著李世民短時間內由秦王到太子再到皇帝,長孫自然也是步步高升,由秦王妃到太子妃再到皇后,終于應了那個遇坤之泰的卦。
當政的李世民有些事情想和妻子商量,但長孫主動放棄了參政的機會。也不用給長孫扣什么封建道德的帽子,把現代的說法扣在古人的身上是不現實的。長孫實際上也并不是真正地什么都不管,像魏征有一次惹得唐太宗生氣到恨不得殺了他的地步,要不是長孫皇后上有賢君,下有賢臣的這么勸,雖說多半也會自己消氣,但還真不會那么快。此外,看到歷史上外戚最后多無好的結局,長孫也非常明智地勸自己的哥哥長孫無忌辭職,同時也勸李世民不要給長孫無忌高官。似乎是為了印證長孫皇后的正確,后來長孫無忌最終還是被迫自殺了。不過這與他是外戚的表面現象關系還不,主要原因是長孫無忌是托孤重臣,難免有些把持朝政,權傾朝野,又與武后不和,這樣當然危險了。
長孫皇后是一流賢后,而且也非常有才,寫過《女則》。后宮有了長孫皇后,李世民省了不少的心,而且有時他發火,長孫皇后都能婉轉地勸止,于是宮壺之,刑無枉濫。而且,她待人又是非常的仁善,對后宮姐妹頗有照顧,很受愛戴。所謂標準的母儀天下,就是這樣了。
只可惜,現在有些人只注意到了她的賢惠,而忽略了皇后與皇帝的愛情。更有甚者,因以前有部電視劇里發展了楊妃這一條線,因此惹得有些不學無術之人真的以為李世民最愛的其實是楊妃,但是查閱歷史的話,如果不是生了李恪,那么新舊唐書都懶得寫上她一筆。反倒是《資治通鑒》里記載有一次太宗想要立曹王李明的母親為后,只是因為她過去是齊王妃的身份而罷休。這是見于史冊的,另外一位是考古考出來的,即韋貴妃,按后宮等級來說,貴妃是皇后以下最高的,可見也十分得寵。但如果說感情最深厚的,那么非皇后莫屬。李世民和長孫的確是患難夫妻,宮廷斗爭是,當了皇帝皇后以后也仍然是,就連生的病都一樣,都是氣疾。約貞觀十年左右,李世民病了一年,長孫皇后隨身攜帶著毒藥,準備萬一丈夫有個三長兩短,自己義不獨生。其實殉節這套東西是經過程朱理學之后到明朝到達高峰,唐朝反倒是不怎么講究這個的,這完全可以說是因為長孫對李世民的愛而致。不過后來李世民的病好了,但一直也病著的長孫卻加重了病情,終于于貞觀十年去逝。長孫皇后死后,李世民對她十分思念,像以前曾提過立臺一事,只是魏征老兒不解風情,硬是逼著太宗把臺毀了。
唐朝長孫皇后可以說很完美了,幾乎找不出來缺點。不過她死后,三個兒子,兩個因爭位而罷黜,因此難免有人批評她教子無方。但實際上這也不單純是教子有方無方的問題,李淵把幾個兒子都 *** 得十分厲害,可是最后仍然避免不了一場爭斗。其實長孫生前對孩子們管教還是很嚴的。太子承干的乳母說東宮的器物少,要求添置幾件,長孫皇后說:為太子,患在德不立,名不揚,何患無器用邪?可見她并未寵著孩子們。另外,長孫在世的時候至少還是相安無事,只是后來孩子們都長了,必然會有權力方面的爭奪,這不可避免,批評長孫教子無方沒道理,批評李世民教子無方也不公平。何況,哪個朝代沒有爭皇位的事呢?
要說立儲更亂的當屬李治和武則天了。反正就四個兒子,太子輪流當之后,皇帝也是輪流做,可當來當去,最后皇帝玉璽還是跑到了他們母親的手。
武則天的事跡可以說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白手起家的典型,她后來的地位權力無疑都是靠她自己的努力得來的,只是有些手段在我們看來,未免有些狠。通鑒里寫的清楚,會昭儀生女,后憐而弄之,后出,昭儀潛扼殺之為了自己的地位,連自己的孩子都不得不忍心殺掉。對這件事,為她辯解是沒有必要的,以此來批評她也不客觀。既然史書上記下了這一筆,要想推翻事情的存在,說什么這件事實際上根本就沒有發生過,靠的也只能是臆斷,再者說,像武則天那樣的女子,這樣的事情還是可以干出來的。但她當時處境并不是很安全,而如果她自己尚不得保的話,那么這個孩子即使活下去,只怕結果也未必會好,所以為了更高更穩固的地位,武則天不惜用這種手段嫁禍于人。然而古人都有其局限性,如果換作別人在她那個處境下,只怕也得這么做。回頭看看蕭淑妃的女兒吧,年齡很才得出嫁,而且也是將就了事,武則天根本就沒打算讓她們過好日子可見當年的仇怨是多么的。那么反過來說,如果得勢的是王皇后和蕭淑妃她們,武則天的孩子們也不會過得十分幸福。
宮廷是適者生存的地方,武則天要生存下去,如果沒有狠勁是辦不到的。她有一次在太宗面前馴馬,就很能體現其性格:如果不能馴服馬的話,那么即使再好的馬,也是沒有用的,干脆就殺。這和朱元璋的士不為己用則殺的意思是一樣的。不過太宗不喜歡這種性格的人,尤其還是女人,這和長孫皇后的溫柔簡直就是天壤之別。可你要說哪個好哪個不好,也不一定,反正可說是兩個極端了。也正因此,實際上太宗時期武則天并沒有像有些書寫得那樣得寵。應該說,李世民自己就是非常剛強(但不殘酷,至少他沒有殺掉當時在好形勢下還要歸隱的王績)的人,他比較欣賞的是像皇后和徐惠妃那樣的溫柔女子,倒是李治性格比較溫和,而武則天性格則是剛強的,所謂性格互補就是如此。
武則天除卻果斷,還十分有心計,這就不是一般的厲害了。《紅樓夢》里曾有人這樣評價王熙鳳:模樣又極標致,言談又極爽利,心機又極深細,竟是個男人萬不及一的。無論哪個朝代出來個厲害的女角,基本上這句話都能適用,但真正能讓男人萬不及一的,則首推武則天,原因是她還有著有些男子都沒有的氣度。駱賓王的千古名篇《討武曌檄》寫得很有氣勢,同時把武則天也貶低到了極點。當面被人這樣揭短,尷尬自然是有些了,如果不覺得不好意思的話,那臉皮也是太厚了。于是,一句一句這么念著,一句一句這么尷尬著突然,結尾了,武則天也許早就盼著快到結尾,但是當她聽到試看今日之域,竟是誰家之天下時,文章的氣勢與文采令她折服了,霎時欣賞更多于尷尬。因此她問作者是誰,答曰:駱賓王。這是宰相的過錯啊這篇檄文能流傳至今,不能不感謝武則天當時沒有禁錮此文,而看過了明清的文字獄后,也不能不令我們佩服她的胸懷。
武則天雖然是個女強人,但也總有女人的一面。現代很多電視劇里只強調了她政治上的一面,卻忽略了她作為女人的本性。時候臺灣有部電視劇《一代女皇》,里面潘迎紫演的武則天,前面清麗可愛,后面的打扮卻是不敢恭維了,氣勢是有了,但是也實在很嚇人的,潘迎紫那么漂亮的人,居然給化裝成了那個樣子陸拍的《武則天》化裝倒是正常了,只是就像上面提到的那樣,有失偏頗,但最后有一點挺有意思,就是老了的武則天讓上官婉兒穿上她年輕時的衣服,然后突然說:我年輕的時候比你漂亮多了武則天還會這樣說?可能你的第一感覺是覺得有些好笑,但這卻一下子把武則天拉回到了人間。女人總是希望自己是漂亮的,武則天就是再像個男子,也只是像而已,畢竟她還是女子。武則天年輕時一定十分漂亮,從那畫像來看,有點典型唐朝美人的意思,但是古時的畫像只怕多數情況下作不得真,別人不說,你去翻翻初時的歷史課本看看司馬遷是什么樣子的,便可以想像古時的畫像會有多真實。因此,雖然武則天經過細心打扮之后坐在那里,鄭重地等著畫師給她畫像,可是畫師斜睨(也許不敢斜睨,但是瞥、瞟等詞就更不合適了)了她兩眼,依舊按照自己應該畫的模樣畫了起來我猜那時畫像是有個標準的,有一次看某個版本的唐代皇帝畫像,里面的人基本上就是兩副面孔,一個是李淵式的,一個是李世民式的,不過兩式的區別也不,其實這也不難理解,因為唐代皇帝都是他們的子孫嘛,為了體現皇帝血統之純,所以他們必須得長得像祖先,幸好那時人們還不知道人類的祖先究竟是何物。嗚呼,這地方有點跑題了,說到哪了?對了,這樣的武則天才更真實一些,不過這幾個武則天似乎都不是太稱人意。反而《明宮詞》里那個配角的武則天受到好評更多,雖然戲說成分了,但武則天平易了一些,離著人的距離也近了,但依然保持著女政治家的風度,也許,這才是真正的武則天?
前面說到公主的事情,而后來,李弘、李賢的死,武則天也都有嫌疑。不過,李賢賦的詩種瓜黃臺下,瓜熟子離離。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猶為可,四摘報蔓歸,真的起了作用,后兩個兒子李顯和李旦,最終得以保全。也許,這與他們兩個比前兩個無能有關,又也許,真的像李淳風勸李世民時說的那樣,三十年后,那個老人也許還會有些慈心的。總之,武則天廢了宗李顯,又從兒子李旦手接過象征權力的玉璽,開創了一個女皇時代。
我不愿把周看作是一個獨立的朝代,因為我太愛唐朝了,不忍心破壞它的完整,我有時甚至有些討厭武則天,可是想想,也真是無聊呢,自己又不是唐朝的遺老遺少
當皇帝的時候,武則天已經是六十六歲高齡的老人。如果是個男皇帝的話,這個年齡可真是爺爺級的了,像清朝登基年齡最的是雍正,也只是四十五歲,很多皇帝甚至還沒活到這個年齡就死了。道理很簡單,武則天是女皇,即使在開放的唐代,這也是一件駭人聽聞的事情,跨過很多的障礙,耗去了她太多的青春,終于在垂老之時,邁向了人生的頂峰。
人總有更老的時候,總有死的時候,那么武則天也要面臨著立儲的問題。究竟是立兒子呢,還是立侄兒呢?這就得感謝狄仁杰了。狄仁杰很清楚地告訴武則天,如果立侄兒,將來姑祖母的后人們就不知道該怎么稱呼她了,那么,只好把她請出宗廟;立兒子的話,那么還可以千秋萬歲配食太廟。經過幾番勸說,武則天終于決定立兒子李顯為太子。最后,讓位給李顯的武則天令去帝號,仍稱自己是則天皇后。死后,仍和自己的丈夫李治合葬,也因此干陵成了一座埋葬著兩位實際獨立當政的皇帝的陵墓。山不轉水轉,自己一輩子想轉出這個圈子,可最后卻仍無法擺脫自己是李家媳婦的身份,不知武則天那一刻,臉上曾否有過一絲苦笑?
其實,除這雙嬌之外,還有一位皇后也比較特殊,就是李淵的夫人竇氏。竇夫人沒有等到李家得天下的時候就死了,太穆皇后是死后加封的。她是北周公主的女兒,從就很聰明,所以她的父母不肯把女兒輕易嫁出去,便設一個孔雀的屏風,如果有人三箭 *** 孔雀兩眼的話,那么便同意婚事。此法其實也有弊端,如果來了一個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人怎么辦呢?又或者,公子當沒有人能夠有此箭術,也是傷腦筋的一件事。還真是應了有緣千里來相會,幸好李淵的箭術還是有準星的
竇夫人生的幾個孩子,的確都很出色,比如平陽公主,也是位女豪杰。現在山西的娘子關仍是重要的風景區,據說就是當年平陽公主把守的地方。竇夫人很有才學,她摹仿李淵的筆跡,竟能以假亂真。李世民酷愛書法,其實就是受了母親的影響。竇夫人也很有見地,她建議丈夫把自己得到的幾匹馬送給煬帝,可是李淵當時沒有聽。后來竇夫人去世,李淵為了擺脫自己面臨的困境,想起夫人過去的話,便依計行事,結果果然做了將軍。由文官而為武將,手有了兵權,也就是有了發家的資本。于是他哭著對兒子們說:要是早聽你們母親的話,我早就當這個官了
李淵對竇夫人還算是一往情深,盡管他后來有若干嬪妃,但卻不再立后,這不能不說,是與對妻子的懷念有關的。唐代的帝王對自己的正妻都比較重視,遍查唐史,只有穆宗有三位皇后,其他人基本上都控制在一兩個之內。即使是玄宗那樣寵愛楊氏,也只是立她為貴妃,卻自始至終沒有立為皇后。這個傳統概和高祖太宗作了好榜樣有關,因此有唐一代,雖然宮闈之事比較亂,但皇后還是寧缺勿濫的。
李淵不再立后,或許其也有政治的原因。李淵被幾個兒子搞暈了頭腦,如果再立后的話,那么新皇后的兒子也要加入爭儲軍,自己可就真吃不消了。這是皇后不在,如果皇后在的話,又會起到什么樣的作用?竇夫人生前最喜歡的是次子世民,四子元吉則是相貌丑陋,竇夫人有點受不了自己居然會有這么難看的孩子,甚至都不肯喂奶給他。竇夫人雖然是位很有見地的女子,但這時卻體現出來像春秋時武姜一樣的任性。武姜就是因為生長子寤生時難產而厭惡他,偏愛另一個兒子,最終導致兄弟相殘。如果再聯系同樣疼愛次子楊廣的獨孤皇后在廢立太子問題上起到的催化作用,那么,竇夫人將扮演的角色,多半和她們差不多。可是歷史往往超出人們遵循的邏輯,不然又哪里會出現那么多的偶然?李淵能吸取隋文帝的教訓而不肯改立太子,那么竇夫人又何嘗不會吸取教訓反而壓制李世民呢?總之,如果竇夫人在的話,那么變量是很的。 除了李家的媳婦,李家的公主也都比較有意思。前面提過了平陽公主,李淵的女兒其實很多,但嫡出的就這么一個。歷史上漢武帝的姐姐也是平陽公主,但比李淵的這個女兒差了很多。李淵其他的女兒,如果不是武德年間生下的公主,基本上都是李世民的姐姐,而那些公主,怎么說呢,有的命運有點糟糕,被二哥用去和親了,而太宗自己的女兒卻沒有一個嫁到蠻夷之邦的。有時想,難怪太宗對和親這么開放,因為他從不嫁自己的女兒。有一次有人泄露了公主不是皇帝的女兒,于是太宗怒,將那人貶官了。不過唐朝的和親和漢朝前期的和親是有所不同的,簡單來說,漢的和親是被迫的,而唐的和親卻是主動的,是以武力征服為基礎的。以吐蕃為例,文成公主和親就是在打敗他們之后。時候不理解,既然都打敗他們了,又何必再派公主去和親?其實現在也是似是而非懂,據說主要是為了加強鞏固關系,這種先打后拉的手段是比單純的強攻更具效力的。
除了和親的公主,其他的多數都基本平安地過著一輩子。對了,想起來李淵有個同母的妹妹,比李淵還長壽,一直活到了永徽年間。皇帝的女兒是公主,皇帝的姐妹是長公主,皇帝的姑母是長公主,皇帝的姑祖母是也不知高宗是怎么給她加的封號,好在高宗時間夠長,不然到了下一代人都不好稱呼她了。
和親的、平安的都算過來了,如果還要再算的話,那么就該數數不平安的公主了。早夭的公主,李世民對晉陽公主十分痛惜,她是長孫皇后的女兒,母親死時年齡太,很可憐。她本來有望繼承父親的書法事業,她臨摹的太宗的飛白書竟也能以假亂真。但可惜的是,這位未來的女書法家死的時候才十二歲,害得她父親傷心難過了好多天,然后突然發現自己變得多愁善感起來。下面,就是非常有名的高陽公主,不想提那個《唐情史》,把高陽演得太過了,高陽是非常傲氣,但不是憤世,她的母親正史上并未記載下來,應該說電視劇里演的實在是瞎編。她嫁給房遺愛是有些委屈的,為辯機(順便說一下,這個辯機多半也沒有這么復雜的來歷)的風度才識迷倒也很正常,不過一旦這種傾心趨向了形而下,就不正當了。辯機因此而被腰斬,太宗一氣之下,這種酷刑都動用了,可見生的氣很,對著心愛的女兒也發起火來,最后父女關系搞得比較僵,甚至太宗死的時候高陽都沒有哭。高宗之時,高陽公主與房遺愛謀反,因而被賜死。另外,這還連累到了吳王李恪等人,一下子死了好多朝廷親貴,算是高宗時期比較的一件事了。高宗的女兒本來就不多,兩個是蕭淑妃的,而另一個則是集父母之最愛于一身的太平公主。太平公主是唐代最有權勢的公主了,她很像她的母親,最后也是悲劇收場,這樣的人物,如果不拿來做文章實在可惜。前幾年的《明宮詞》,那位集一切美德于一身的太平公主看著實在虛假,真實的她可比這個狠多了。武后宗時期其實是比較亂的,太平在此時確實對國家的安定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很難說她是為了國家,實際上她是有個人野心的。武則天的成功,吹皺了一池春水,像宗的韋皇后也想做第二個武則天,而她的女兒安樂公主更是夢想著做皇太女那么,繼承了武則天衣缽的太平,有這種想法也就不難理解了。只是沒想到,睿宗在這個問題上還算明智(宗其實也并不十分糊涂,如果他真立安樂為太女的話,也就不會死了),或者說不明智也不行,因為李隆基是個比太平更厲害的角色。太平公主平生做得最錯誤的一件事就是派術士對哥哥說:彗所以除舊布新,又帝座及心前星皆有變,皇太子當為天子。家也許還記得以前提到過傅奕曾對李淵說過太白經天的事,李淵差點因此殺了李世民,那么太平公主當是想借此事打擊李隆基。可是出乎意料的是,李隆基實在應該感謝自己的好爸爸,連政變的事都省了,直接下定了傳位的決心。太平心里一定氣惱之極,而且也十分尷尬,可是生米煮成熟飯了,怎么辦?如果她要是老老實實地當她的長公主,至少在睿宗在世的時候,李隆基還不至于對她怎么樣。但是謀反,則是誰也幫不了她了。至于那個裹兒安樂公主,則死得非常之慘,她們母女二人志才疏,另外,她們的錯誤還在于不該這么早就扔掉了自己的靠山唐宗。但是韋氏跟著李顯,也的確受了不少的苦,只可惜她要求的回報已經超出了她所能得到的范圍。
?
至此,本篇可以結束矣。可惜的是,楊貴妃生活在盛唐,這里就不提了吧。原本是想只寫一寫題目的絕代雙嬌的,結果后來又不由自主地多寫了這些人。看起來,本文叫初唐的女子們似乎更合適,罷了,就不改了,畢竟還是雙嬌占了重頭戲。總之,沒有套上枷鎖的唐的女子們,在唐燦爛的天空下,有的清麗,有的嫵媚,有的溫柔,有的剛強,偶爾也會露出些許猙獰,但無論是清麗嫵媚還是溫柔剛強,都是豐富多彩,決不會使你有乏味之感。或許,這就是唐朝賦予她們的特殊魅力?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5253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