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向往的西周,憑什么可以長期獨霸天下?不清楚的讀者可以和小編一起看下去。
西周的難題
西周令人向往,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它留給我們一片云山霧罩。西周之后的時代,留下很多記錄,拿東周來說,至少有“春秋三傳”、《戰國策》和《國語》這些,外加諸子豐富的言論。再往后,就更不用說了。但西周不一樣,西周不是沒有記錄,《尚書?周書》里基本都是關于西周早期的,還有一本《逸周書》,當然《詩經》也勉強能算一部分。以這些文獻為底本,司馬遷湊合寫了《史記?周本紀》(但很遺憾他沒看過魏國史官編的《竹書紀年》)。但這些文獻有兩個特點,一短二散,主要的人物、事件都有提及,但很難形成一個完整的敘述。比如,“烽火戲諸侯”事件,在陳述上就犯了因果倒置的錯誤。
周秦銅車馬
但西周的歷史并不貧瘠,它有很大一塊埋在地下——青銅器上的銘文。周人從商人那里繼承了一個很好的習慣,遇事時,喜歡把大致經過刻在泥范上,然后倒模澆注成青銅器。比如,誰替周王打贏了一仗,賜一個大鼎,上面就寫誰在哪里大勝,俘虜了多少人、車、牛、羊和馬。歷史上到今天,這樣留下銘文的青銅器被發掘出來的相當多,銘文也相當豐富;而且,大部分銘文都能和傳世文獻中的人名、事件對應上,這就給《尚書》之類古奧難懂且字數有限的文獻提供了頗為充分的驗證和補充。于是,有人試圖利用青銅銘文結合文獻,重建一部《西周史》。
然而,這種嘗試有一個挺尷尬的不確定性。西周人的確留下了大量的青銅器,可還有多少長眠于地下?正當研究者依靠現有的金文材料,整理了翔實、完整的西周史事,還沒來得及出版,不知哪里又挖掘出了非常重要的貴族墓地,出土了銘文豐富的精美青銅器物,就很可能對研究者的結論和判斷造成致命打擊。那么,作為古史研究者,我們除了要嚴謹對待已出土的金文文獻外,免不了還要問一句:西周人哪來那么多銅原料制作青銅器呢?
南金!南金!
一般認為,離周人活動區域最近的大型銅礦位于晉南的中條山,迄今仍是重要的銅礦石產地,這或許是周武王把兒子唐叔虞分封在晉南的一個因素。但考古研究顯示,構成西周大量青銅器的銅礦石原料并非來自靠近西周核心區域的山陜等地。事實上,今天出土的西周青銅器中,有相當一部分的礦料,來自長江中下游的鄱陽湖平原周邊,這里仍是中國最主要的銅礦產地,這一地區的大冶、瑞昌、德興、銅陵銅礦還在繼續開采,而且保留了大量商周以來的遺址。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5250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