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周朝天子為何躲高臺逃債?下面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秦王滅周遷九鼎(《東周列國志》插圖)
末代周天子為何躲高臺逃債
“債臺高筑”一詞的典故來源,實在是中國一段荒唐與苦澀的歷史。
典故出自《漢書?諸侯王表序》:“有逃責(債)之臺。”唐代顏師古注:“服虔曰:周赧王負責(債),無以歸之,主迫責(債)急,乃逃于此臺,后人因以名之。”唐朝房玄齡等著《晉書?食貨志》對此也有記載:“王赧云季,徙都西周,九鼎淪沒,二南堙盡,貸于百姓,無以償之,乃上層臺以避其責(債),周人謂王所居為逃責(債)臺者也。”
這段歷史講的是戰國時代周赧王的故事。周赧王,姓姬,名延,東周第25位君主,也是東周最后一位君主,在位59年。周赧王在位期間,周王室已經十分衰弱。當時秦國日益壯大,不久就要收拾周朝,周赧王憂心忡忡。這時,楚國派使者請周赧王以天子名義,號令各國協力攻秦。姬延大喜,命令西周公簽丁湊起了一支五六千人的軍隊。可是,缺少武器、糧餉,周赧王便向境內的富戶籌借軍資,付給他們借券,答應周軍班師之日以戰利品償還。
公元前256年,周赧王命西周公為大將,率領五千軍隊伐秦,并約六國諸侯到伊闕會合一起出擊。不料,等了3個月,除了楚、燕兩國派了些兵來以外,其他四國的兵馬都失約不來。這樣,總兵力不過幾萬,遠不是幾十萬秦兵的對手,西周公只好帶著自己的人馬無功而回。西周的富戶見周軍回來,紛紛持借券向姬延討債。他們從早到晚聚集在宮門外,喧嘩不止,聲音直傳入內宮。周赧王愧悔不及,又無可奈何,只好躲到宮后的一個高臺上避債。周朝人將這個高臺稱為“逃責(債)臺”。
堂堂周天子何以落到狼狽討債境況呢?其實,這是周王朝滅亡的一個前奏曲。西周時期的周王室,無論土地、人口、軍事、經濟力量都是最強大的,各諸侯國都認真地奉周王室為天下共主。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一些諸侯國發展起來,周王室的力量卻逐步衰微,已是昔日黃花,沒有了往日的輝煌。主要表現為以下一些特征。
一是版圖縮小。周平王東遷初期,周王室尚擁有以成周為中心的方六百土地,還可堪稱“小康”。然而,這種境況,周平王的子孫卻不能維持下去。周惠王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晉獻公借道于虞國滅掉虢國,是周王室盛衰一大變局,關中的大片土地即不能為周王室所有,只能局促在東部的數百里間,從而降為二等諸侯國。直至周襄王十七年(公元前635年),周王室所擁有的土地,東西已不足二百里,地位更加下降。
二是財力窮困。東周王室土地大為縮小,收入銳減,財力窮困當是自然之理。其實,周王室到處“乞討”索求的窘況,在春秋初年就顯露了出來。周平王死后,繼位的桓王無力置辦喪葬用品,于是派人向魯國索求。周襄王時沒有乘車,也派人到魯國去討。周襄王死后,為置辦喪具開銷,又派人向魯國要錢。王室地盤小,財力弱,諸侯國與王室的地位自然顛倒了過來。
三是天子權威迭落。東遷以后,周王定期到全國各地視察考核諸侯政績的“巡狩”再沒有進行過,諸侯也不朝見天子“述職”了。按照舊禮制,諸侯新君王繼位的“請命”和“受命”儀式也沒有了。在諸侯的爭霸斗爭中,周天子只是被用作霸主號令諸侯的旗號,他們打著“尊王”的旗幟,實際是為了“尊”他們自己。更有甚者,鄭莊公公然開著軍隊搶割周人麥谷,同周王對攻,并射箭擊中周桓王肩頭。對這個“大逆不道”行為,卻沒有一位諸侯國站出來表示譴責。
四是諸侯僭越禮制。戰國時期,周王室權威微弱。各諸侯國內的貴族紛紛起而打倒國君,新的貴族起而為諸侯。這些新貴族先在國內奪取了政權,后又稱“王”,向天子的目標進軍。從此,周天子獨專的“王”號喪失,成為一個小諸侯國君,而諸侯卻都成了名符其實的大國“天子”了。
五是王室內亂不斷。戰國時期,小小的周王室發生分裂,分成東周和西周兩個小國。周赧王即位(公元前314年)后,東周和西周實行分別治理,各自為政并互不相統屬。毫無力量的周赧王又從成周徙都西周王城,只是寄居于西周君下。西周和東周這兩個小政權,后竟至互相攻伐,兵戎相見。
六是宗法制度崩壞。西周時期的王權,是和宗法制度上的“大宗”“小宗”緊密相結合的,被稱為“王綱”。進入春秋以后,東遷后的周王朝力量削弱,而諸侯國力量強大起來,諸侯與周天子間大宗、小宗的關系就動搖了。宗法制度的破壞,使得固有的社會秩序崩潰。
《東周列國志》連環畫周赦王部分
這些特征已經預示著周王室的衰微破落,命脈已經不絕如縷。周赧王時,周朝的既小又窮,可是還要不自量力,竟然去碰撞人人畏懼的秦國,這個“把頭伸到餓虎口中的壯舉”,不但欠了一屁股債被人催討,而且激怒了秦王國。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秦昭王派將軍摎討伐西周。西周君忙趕到秦國叩頭謝罪,把所轄的36個城邑和人口3萬全部獻給秦國。不久,西周君和赧王相繼死去,秦國把周王室傳國的九鼎取去,西周滅亡。西周滅亡后七年(公元前249年),秦莊王滅東周。至此,東、西周兩個小政權皆被秦滅。
周王朝的滅亡教訓是深刻的。周朝建政之初,周公等人以殷為鑒,為政以正、勤、廉、儉為本,從而使政局保持了相當長時間的相對穩定。武、成、康三代,政治清明,是周的黃金時代。但到第四代昭王時,就出現了危機。周穆王繼位后,制定刑律,減輕刑罰,施善政于天下。穆王以后,周朝逐漸衰微,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四代,王朝內外交困,國內矛盾日益尖銳。
長期的矛盾逐漸積累,使王朝產生了深刻的危機。周厲王用佞臣,施暴政,被國人放逐。周宣王一度“中興”,可幽王是個昏淫之君,把“赫赫宗周”斷送了。周平王即位后只得遷都洛邑,西周政權傾覆。周王室衰敗之勢已經不可挽回,但周朝的君王們還要擺周天子的派頭,既要維持王室的各種開銷,又要給來朝的諸侯以賞賜,財政必然發生很大的困難。“天子不求私財”的面子也就顧不得了,到處伸手索討已成常態。
在周王室衰敗過程中,“政以賄成”不能不說是一個重要原因。春秋戰國是中國古代社會發生第一次劇烈變革的時期,周王室衰微,諸侯國興起,私有制發展,傳統的淫逸暴斂的貪賄方式和新型的以財賄作政治交易的方式交融一起,因貪賄結成的惡果反復出現。天子貪圖享樂,喜好聲色,親近權奸。卿大夫貪利私欲,各地斂財,富有積聚。
《詩經?大東》中云:“小東大東,杼柚其空。”揭露東方的大小諸侯國被征斂得連織機上的織品都空蕩蕩了。《詩經?大雅》云:“人有土田,汝反有之;人有民人,汝覆奪之。”講的是譴責高官貴族對人民的強取豪奪。于是,如柏楊先生所說的那樣:“這個立國八百七十九年,被儒家學派贊不絕口的周王朝,在沒有一聲嘆息中滅亡。”
末代周天子周赧王從登基起就是一個悲劇,作為理論上的天下共主整個周王室幾乎就沒有任何的存在感,幾乎沒有一個昔日的諸侯國再鳥這個名義上的周天子,哪怕是從周王畿分割出來的東周國以及西周國,都不把這個老大放在眼里。昔日天下共主早已被各個諸侯扒的只剩一條底褲,整個周王室的似乎只剩下九鼎,還在訴說著昔日文武成康的榮耀。周赧王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上的臺。
周赧王上位的時候,整個周王畿原本不大的地盤,還被分成了三部分周赧王上位的時候,整個周王畿原本不大的地盤,還被分成了三部分,一部分是周天子的地盤,以及西周國和東周國兩個諸侯國。名義上富有天下四海的周天子,實際控制地盤就和一個鎮差不多,什么周王分明就是一個鎮長,就這么點實力,那些大諸侯誰會把他放在眼里?
公元前307年,秦國攻占了韓國的宜陽,秦國著名的大力士,擁有一個讓人浮想聯翩名字的秦武王嬴蕩,想要來一個洛陽一日游,話說這個洛陽可是秦武王心中的圣地,因為這里有九鼎,秦王有沒有問鼎中原的想法?我不知道,但是他很想知道周鼎的重量,他很想在眾目睽睽之下,把周鼎舉起來,享受眾多手下的喝彩!為了有更好的旅游體驗,秦王派出了樗里疾,帶了100多輛戰車,來到了東周國,看一看這位周天子的反應。
周赧王聽到了秦王的想法之后,勃然大怒,周鼎可是王權的象征,你這秦王一個養馬的后代,有什么資格可以碰出這么神圣而高貴的東西呢?于是周天子特別委婉的婉拒了秦王的要求,啊,說的非常有藝術性,只有一個字,那就是滾!
很顯然,咱們這位周天子忘記了老秦人的脾氣,秦國人的倔脾氣可不是好惹的,樗里疾見這個還端著周天子臭架子的老頭子,這么不識時務,給臉不要臉,于是決定面子里子都不給周天子。
于是最詭異的一幕出現,秦國軍隊搖身一變,變成了強遷工作組于是最詭異的一幕出現,秦國軍隊搖身一變,變成了強遷工作組,在他國的領土上完成了一起強遷任務,將周朝的法人周天子進行了強遷,周赧王,被趕出了王宮去了西周國。盡管最后秦武王因為舉鼎而死,但是經過這么一件事后,周天子僅存的一點點顏面,那一丟丟的遮羞布都被秦國給扯掉了。
認識到實力的差距之后,周赧王終于認識到了秦國的強大,這個昔日的養馬的家奴的后代,已經能夠左右周天子的存亡。高高在上的周天子不得不對秦國溜須拍馬以換取和平,可能就是出于周赧王這么一個識時務的態度,秦昭襄王始終沒有攻打弱小的周王室。
可是秦國人不打周天子,周天子卻要打秦國!在長平之戰過后,秦趙之間又爆發了一場邯鄲之戰。在一代名將魏國信陵君的統帥之下,一舉擊敗的秦國,秦國足足損失了20萬精銳,一旦戰神白起也在戰后不久被處死。山東六國嘗到了合縱的甜頭,讓他們看見了打敗秦國的希望。
在邯鄲之戰結束之后,楚國派遣使者請求周般赧王以天子的名義,號召天下各國一起來討伐秦國。聽到楚國的要求,周赧王那是喜出望外,還是楚國好,知道敬重咱這個天下共主,這個楚子,是個大大的忠臣!為了給天下諸侯做一個表率,周赧王糾集了一只五六千人的部隊,可是由于整個周王室的財政,非常的困難,周天子不得不向境內的有錢人借錢,充當軍費。可以說,周赧王為了這一仗是下了血本的。
可是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可是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說好的多國部隊只來了楚國和燕國的軍隊,其他三晉和齊國根本就沒有派兵,這只由周天子組織的討伐秦國的行動失敗了。軍事冒險沒有成功,周赧王,不僅在戰場上損兵折將,回到國內還不得不面臨這么一個問題,那就是債務問題。周天子欠了一屁股債,作為君主,周王可不會像賈躍亭那樣跑路逃債,那時也沒有電商帶貨,他也沒有辦法像羅永浩那一樣,直播還債,實力太差,他也不能像薩達姆一樣,通過吞并科威特,以此來賴賬。
周赧王想出個好主意,造了一座高臺來逃債,天天躲在上面,這種高臺被稱為逃債臺,所以債臺高筑,這個成語就是這么來的。周天子集合,六國攻打秦國不成,卻招來了秦國的報復,很快,秦國大軍就直撲周王城。面對虎狼之情,周天子的這點人馬只是一盤菜,被打的落花流水,西周君只能把手底下的地盤全都奉獻給了秦王,秦國將西周君綁在柱子上游街示眾。
恥辱,太恥辱了,堂堂大周的貴族,偉大的文武成康的后代,居然被放馬的奴隸的后代,游街示眾,這實在是太恥辱了,周朝的底褲也被扒掉了。沒過多久,最后一位周天子周赧王死翹翹,西周文公也死了,整個西周的地盤被秦國吞并,九鼎也落到了秦王的手里,大周王朝走向了滅亡!一個新的時代,即將來到
亡國之君的一生,往往會被貼上“可悲”甚至是“窩囊”的標簽。
比如被嘲弄成“扶不起阿斗”的劉禪,再比如周的末代天子周赧王。
有些時候真的不得不服命運,生在離衰敗只有一步之遙的帝王家,末代君王該做怎樣的“掙扎”才能拯救自己的“子民”、甚至是自己的“國家”呢?
于顏小二看來,當年劉禪的“樂不思蜀”,更多是他審時度勢后“大智若愚”,他以阿斗之罵名,留蜀國舊臣、舊人、包括自己最后一絲安寧。
而周赧王在歷史上留下“債臺高筑”等事跡,則是他維護“周”最后奮力一搏的證明。
有人笑周赧王伐秦不成,反而“債臺高筑”,最后投降亡國,于勞苦奔走的疲累中死去,覺得這是一件極其窩囊的事情。
但于顏小二看來,周赧王的結局,或許從他在那個時代繼承王位的那一刻開始,就已經注定。
但是作為一個王,他放下身段做過最后掙扎,也衡量利弊作出最大“妥協”。
所以,周赧王的晚年,不能用“窩囊”二字定義,更多應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無力和生不逢時的不幸。
1、周赧王的掙扎:債臺高筑要說周赧王為何在后世被人貼上“窩囊”的標簽,可能與“債臺高筑”這個典故有關。
據記載,周赧王作為周的第37任君主,那時的周已經“奄奄一息”,周天子缺乏土地、資源,也沒有號令諸侯國的“威信力”。
“名存實亡”的態勢只差捅破“窗戶紙”。
而在那時,對于周赧王,或者其他諸侯國來說,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強敵,那就是“秦”。
在秦王稷的帶領下,秦向外擴張的勢頭十分兇猛,震懾天下。
周赧王于此倍感憂慮。
楚國為了遏制秦國,便以周赧王的名義號令各國協助伐秦。
而周赧王這邊則順水推舟,想借此機會集結各國大軍滅滅秦國威風。
當時無論是資源還是兵力都十分匱乏的周赧王為了促成聯軍伐秦事宜,準備的一支五、六千人的軍隊,并向境內的富戶以“借劵”的形式籌到糧草、物資,然后和六國約定帶領大軍在伊闕會合。
結果到了約定那天,只有楚國和燕國派來了軍隊,加上周赧王的軍隊只有幾萬人,而秦人善戰本就名聲在外,同時秦軍有幾十萬人,這種戰役打下去無異以卵擊石。
由于其他諸侯國的失約,周赧王這場仗“不戰而敗”,而周赧王借用“物資”發放的債券,則無法償還。
于此,無法面對“債主”,周赧王只好去宮中一個高臺躲避,歷史上便留下“債臺高筑”一說。
經此一事,秦王稷則不打算放過“西周”,逼得周赧王“投降”,并拿走了周赧王的土地、人口,還拿走了象征周王室王權的“九鼎”,空掛一個名頭。
毫無疑問,此舉傷害性極大,侮辱性極強。
而晚年的周赧王,關于他的死法是有爭議的,有說壽終正寢,但是更多是說他因為年老于奔波中死去。
2、“債臺高筑”的周赧王真的“窩囊”嗎?作為一個王來說,打仗的物資都是借的,結果還“不戰而敗”。戰敗之后,找百姓富戶借的“物資”還不能歸還,只能在羞愧中于高臺躲避。
確實聽起來挺“揪心”的。
各位聽起周赧王“債臺高筑”這個故事,是不是覺得比較“窩囊”?明白除了楚和燕以外其他諸侯國為何不出兵的原因之一,或許就能明白,周赧王更多是“不幸”。
周赧王的“債臺高筑”,源于他的“孤注一擲”的冒險,而這冒險,是需要極大的勇氣的。
他看上去窩囊,不過是因為他敗了而已。
我們知道,周赧王時期,周天子的實力確實太差了。
土地、資源、威信等等還不如當時的諸侯國。
楚國鼓搗六國聯軍攻打秦國,不過是利用周赧王名義上的“天子”身份而已,這一點我們知道,當了這么些年的王,周赧王能夠不知道?
而周赧王如果此時不借此機會一搏,被秦國吞并是遲早的事情,而且還不容自己反抗。
如果周赧王能夠集結六國軍隊,那么面對秦國幾十萬虎狼之軍,尚有勝算。
或者這么說,這次楚國煽動的聯軍伐秦,是周赧王的最后一次“翻身”機會。
贏了,周王室或許還能比當前境況更好些。
輸了,將萬劫不復。
而秦那些年大舉擴張土地,與其他諸侯國各有“結怨”,聯軍伐秦,其他諸侯國未必不愿。
只是周赧王可能在一個地方失算了,這也是促成周赧王“債臺高筑”的核心要點:那就是用“借劵”籌集物資,這讓其它諸侯國看清“周天子”的實力。
周赧王如此弱,各有算盤的諸侯國不愿出兵,這也不是不能理解。
也就是說,周赧王聯軍伐秦是需要勇氣的“釜底抽薪”之舉,不能說是“窩囊”。
若真的“窩囊”,大抵會畏懼秦軍虎狼之名,繼而避而遠之。
而“債臺高筑”以及在得罪秦王稷之后,被奪取土地、人口和九鼎,則是周赧王“釜底抽薪”失敗后的“代價”。
而這個“代價”,他也踏踏實實承受了。
3、他或許只是不幸和無力寫在最后,顏小二想說,當年周赧王這個境況,即便是把秦王稷放在周赧王的位置或許都“無力回天”,而在秦國如此強大,面對心懷異性的其它諸侯國,還能順水推舟、孤注一擲、釜底抽薪去張羅伐秦事宜,這不是一個窩囊君主會做出來的事。
或許,歷史上的周赧王,只是不幸、無力罷了。
各位怎么看?
【本文為顏小二述哲文原創且獨家發布,搬運、抄襲等任何侵權行為,發現必究】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5249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