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一篇關于秦獻公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湯、武之王,乃由契、后稷,修仁行義十余世,不期而會孟津八百諸侯,猶以為未可,其后乃放弒,秦起襄公,章于文、繆,獻、孝之后,稍以蠶食六國,百有馀載,至始皇乃能并冠帶之倫,以德若彼,用力如此,蓋一統若斯之難也!——(西漢)司馬遷《史記》
戰亂頻發的年代,往往暗示著社會即將發生重大變革,春秋戰國也不例外,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這條路勢必不會風平浪靜。
春秋戰國,與其說是諸侯爭霸的歷史,不如說是秦國逐步強大的過程。
說起秦國是如何強大的,不少人會認為是秦孝公和商鞅的功勞,其實這種想法并不準確,因為他們只是踩著前人的腳步,走了更遠而已。
而秦國真正開始強大,并且具備東出爭霸野心,是始于秦獻公。
那么秦獻公在秦國崛起中究竟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呢?可以說既是秦國強大的奠基人,又是秦國變法的領路人。
本篇飛魚就從“止從死”入手,淺談一下為何說秦獻公改革是商鞅成功變法的基礎,不過說此之前,我們還要先說說秦獻公究竟是何許人也。
秦獻公的成長歷程。
出子二年,庶長改迎靈公之子獻公于河西而立之,殺出子及其母,沈之淵旁。——《史記》
秦獻公,又叫公子連,《史記索引》中記載名為贏師隰,他的一生可謂是充滿坎坷,他是秦靈公的兒子,也是秦國合法的接班人,但是秦靈公死后,公子連的叔祖父不干了,憑借著極強的威名,從公子連手中奪走了大權,是為秦簡公。
此時的公子連為了躲避迫害,選擇了流亡魏國,只是他不知道自己這一去就是29年,不過也正是有了這段經歷,他才能得以回國后,為秦國帶去新的希望,因為他在魏國那時正值魏文侯任用李悝變法的時期,這點我們稍后再說。
秦國君主影視形象
公子連躲避去魏國,秦國內部卻是君主輪流換,秦簡公做了16年的君主就去世了,他的兒子秦惠公繼位,秦惠公做了13年的君主也去世了,而把秦公之位傳給了僅2歲的兒子,秦出公。
秦出公只是個孩子,大權就落在了其母親身上,他的母親為了穩固地位,開始大量提拔娘家人,歷史上對這群人有著專門的稱呼,叫做外戚,這引起了秦國老貴族的不滿,于是他們想起了還在魏國流亡的公子連,緊接著公子連就回國即位,并且殺死了秦出公母子,公子連搖身一變又成了秦獻公。
秦獻公的改革之一:止從死。
獻公元年,止從死。——《史記》
秦國自秦武公開始,就有了人殉的制度,《史記》記載:二十年,武公卒,葬雍平陽,初以人從死,從死者六十六人,這是人殉制度在秦國持續三百余年的開始。
關于秦武公時期的人殉,很多學者認為這是一種野蠻的習俗,以此來肯定秦獻公的貢獻,但是根據考古發掘的墓葬來看,為秦武公從死的人,其身份并不一般,似乎并不是奴隸,很有可能是身份顯赫的貴族。
聯系后來秦穆公以三良從死(《史記》記載:繆(筆者按通“穆”)公卒,葬雍,從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輿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針虎,亦在從死之中),似乎秦國的從死制度也并不是如表面那么簡單了。
這種從死制度,很可能是秦國君主強化君權的一種表現,他們為了削弱權臣對新君的威脅,而下令讓權臣從死,后來慢慢發展成了以奴隸殉葬的習俗,到了秦獻公回國繼位第一年,他就下令“止從死”,或許也是與舊貴族達成的妥協,但不管如何,這樣制度被廢除,對秦國有百利而無一害。
秦獻公的改革之二:初行為市。
獻公立,七年,初行為市。——《史記》
什么是初行為市呢,說白了就是擴大商業活動,當經濟水平發展到一定階段,商品交易就應運而生,這是生產力發展的表現和必然,秦獻公的這樣舉措,就是進一步促進了秦國落后經濟的改制。
當然,秦獻公的初行為市并不是說春秋戰國時期,秦國落后的連商品交換都沒有,根據發掘戰國晚期的塔兒坡墓地出土的文物來看,同一個墓葬中的陶制物品已經有了明顯的不同,是不同的作坊制造出來的,足以證明早期的秦國已經出現了商品的交換行為。
而秦獻公的這項舉措,很可能是由官府出臺的鼓勵和規范市場行為的一項措施,是秦獻公擴充財政收入的一項重要手段,畢竟從事商業活動,要繳稅。
秦獻公初行為市后,秦國的市場開始慢慢形成,后來還專門設置了管理市場的官員,這點很多文獻中都有記載,后來的劉邦就是在櫟陽市場中斬首了司馬欣也是佐證(《漢書》記載:漢王疾愈,西入關,至櫟陽,存問父老,置酒,梟故塞王欣頭櫟陽市)。
秦獻公改革之三:為戶籍相伍。
十年(筆者按,秦獻公十年),為戶籍行伍。——《史記》
秦獻公的這項舉措,在管理國家方面有重大進步性,張金光在《秦制研究》中評價說:將戶籍編制與人戶伍的行政編制統一起來,這是新制度,是從文獻上所能見到的我國戶籍編制的首創。
在奴隸社會里,奴隸們居住的地方被稱為“野”,而上層人居住的地方被稱為“國”,但是隨著奴隸制的崩潰,這種涇渭分明的界限被打破了,而秦孝公把臣民一律入編為“伍”,也是間接地提高了奴隸的地位。
戰國時期的士兵
那么究竟“伍”是一個什么概念呢?睡虎地出土的秦簡記載:何為四鄰?四鄰即伍人謂也,也就是說自己家和前后左右的鄰居,合起來就是一個伍,別看這是一個小小的舉措,卻極大的方便了治理國家。
而后來士兵,也是從“伍”中征召,這樣既能保證農業生產,還能增強戰斗力,可以說對秦國后來的變法,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在戰國中期,由于地處西部偏遠地區,生存環境較為惡劣,再加上之前的政治動蕩,所以秦國一直以來都是積貧積弱。但是他的鄰國,魏國由于早期的李悝變法,整個國家實力非常的強勁,在軍事上,大魏武卒傲視群雄,更是有龐涓這樣的厲害人物。所以在那個時候,秦國是非常不好過的,更是被魏國侵占了河西地區,秦孝公的父親秦獻公一輩子都想收復河西,但都以失敗告終。 秦孝公即位后,決心要改變自己國家貧窮落后的現狀,便廣招天下人才,實行變法,這個時候,出身衛國的商鞅便帶著雄心壯志來到了秦國。并深得秦孝公的器重,便開始了歷史上最為著名的商鞅變法。但是自古以來,改革總是受到內部阻力的,商鞅的變法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秦國內部舊貴族勢力的阻止,尤其是甘龍、杜摯等人更是百般刁難。但是秦孝公的改革之心同樣也是不可阻擋的,為了變法的順利,他不惜放逐了自己的親生兒子,太子贏駟,更是全力的支持商鞅,拜其為大良造。 當然改革的成效是顯而易見的,秦國的國家實力迅速強大起來,百姓不再懶散、軍隊戰斗力得到了提升,整個秦國上下都有了不一樣的氣象。在與魏軍的數次大戰中,秦軍都獲得了大勝,這也讓秦孝公看到了收復河西之地的希望。但是天不假年,一生致力于秦國強大的秦孝公的生命也走到了盡頭。但是他也無憾了,因為他知道,秦國的強大已經不可阻擋。在他之后,他的子孫后代將面對著一個無比壯闊的前景。那將會是一統天下的豐功偉績。 秦孝公死后,他的兒子贏駟即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秦惠文王,在他之前,秦國的國君都是公的稱號,到了他這里變成了王,這是因為在周朝的歷史時期,對于諸侯國的等級有著非常嚴格的制度,有公、侯、伯、子、男等,在分封初期的時候,往往根據和周王室血緣的親近來確定各個諸侯國的爵位等級,但是到了后期,周王室的影響力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此時的諸侯國也強大了起來,一些實力較強,但是級別太低的國君不再滿足自己的爵位,便自立為王,像齊國、楚國、魏國等都先后稱王,即位不久的嬴駟也稱了王。但是盡管諸侯國稱王都已經成為了潮流,但是周天子依然是天下共主,各國之間在名義上還是要服從他的統治。秦惠文王即位后,一些就貴族勢力便立刻瘋狂的反撲,準備破壞秦國的變法。但是此時的嬴駟已經不是昔日的莽撞少年了,經過幾年的上山下鄉,他已經變得非常成熟,他也深切明白,變法是秦國強大的保證,這是任何人都無法否認的。但是此時剛剛即位的他,影響力還是過于薄弱,還沒有到達和秦國宗室抗衡的實力,所以面對兩難的選擇,他只能做出犧牲商鞅的決定。一代改革之臣被五馬分尸,就此隕落,但是他的變法將會堅定不移的推行下去。漸漸掌控秦國的秦惠文王,在軍事上,開始大規模的擴充秦國的領地,東進攻魏,徹底收復了被魏國盤踞多年的河西之地,可以說是了卻了三代秦君的夙愿,往南更是滅亡了蜀國,大敗了楚國。在西北方向,攻打義渠,使其俯首稱臣,徹底解決了秦國的后顧之憂,并擁有了大量的優良牧場。 在政治上,他兩次任用戰國第一嘴炮張儀為相。對各個諸侯國的關系采用了遠交近攻的方針,破壞了他們聯盟攻秦的陣營。這都使得秦國的實力進一步增強。但是可惜的是,秦惠文王也不是非常長命,僅僅45歲,便崩逝于咸陽。在他死后,他的兒子贏蕩即位,這就是著名的大力士秦武王,這哥們實在是厲害,厲害到可以徒手把鼎給舉起來,但是也是把自己活活玩死,在位僅僅三年,便追隨他的父王而去。 由于秦武王沒有子嗣,在魏冉等人的支持下,贏蕩的弟弟嬴稷登基為王,這就是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君之一秦昭襄王。在位56年的秦昭襄王可以說是秦國歷代君主中,非常有作為的一位,如果說秦國的崛起自秦孝公開始,那么到了秦昭襄王的時代,秦國就具備了一統天下的實力。在軍事上,對趙國、魏國、楚國更是鯨吞蠶食。在這期間,最慘的就是趙國,趙國的實力在當時還是算是比較雄厚的,也是有著一大批的人才,像青年將軍趙括自幼熟讀兵書,通曉軍事理論,如果能從一些戰爭中多多磨練自己,還是有著成為一名優秀軍事家的可能。但是沒想到,他一出來就指揮了戰國時期陣勢最大的一場戰爭,長平之戰。更為要命的是,趙括的對手是戰神白起,結果自然可想而知,趙國大敗。 而且白起人屠的稱號不是白來的,將45萬趙軍幾乎全部干掉,這幾乎滅亡了整個趙國,因為在古代,人口數量的多少就意味著國家和軍事實力的強弱。所以當時的白起肯定也沒有任何的選擇,只能狠下心來,做了一回千古的惡人。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重要的轉折點,從此之后,秦國統一天下,就只是時間的問題而已。在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滅亡了東周,結束了這個朝代約800年的壽命,這也從名義上宣布,秦國要奪得天下的決心。但是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此時東方楚國一個卑微的地方,有一個卑微的家庭,在秦王滅亡東周的這一年,出生了一個卑微的小孩,因為他太卑微了,所以家里人也就隨便起了一個名字,因為排行老三,所以就叫劉三兒,只不過后來才改了一個名字叫做劉邦。這是一個在幾十年后,親手埋葬大秦王朝的人。 看來,歷史總是那么愛開玩笑。但是總的來說,秦昭襄王,在死的時候,想必也可以瞑目了。因為在他治下的56年,秦國的實力已經遠超東方六國,他也明白大約只需要一代人的時間,大秦的鐵騎將踏遍天下,無人能擋。
秦獻公時期就有過一次變法,那次效果不理想,后來商鞅變法肯定吸取那次經驗教訓。變法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秦孝公看到滿朝的親戚,想變法,他怎么能下得了手,所以只能找“外國人”來當“工程項目總監”,秦人肯定不能當。與其說是“商鞅變法”不如說是“嬴渠梁變法”更合適,商鞅一個“外國人”在一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縱使他商鞅天神下凡,沒有足夠的后臺撐著根本施展不開手腳,沒有人給他指點秦國 社會 的“各種細節”,變法不可能成功。可以肯定當時存在一個變法領導小組:組長是秦孝公,執行人是商鞅,以及其他辦事人員。
秦國變法前有過長時間政治動亂,到秦獻公時期才穩定下來,舊貴族力量受到動搖,這也為后來“商鞅變法”減少阻力。另外秦國人口少,關中有不少荒地可以開墾,關中又處于黃土高坡,土地開墾容易。軍功授田:是因為有軍功的肯定是個從死人堆里走出來的狠人,只有這樣的狠人才能守住自己的田產不被舊貴族侵犯。
另一方面這些“狠人”多了就會抱團取暖,也就形成了“軍功——田產”利益體系。有了這個利益體在,后來繼任的秦君不可能廢除變法,不然,軍隊肯定會嘩變。惠文王可以殺商鞅,但絕不敢廢除“商君之法”。另一方面“商鞅變法”成功地加強了中央集權。使得君主權力空前增大,舊貴族權利遭到大幅度削弱,惠文王繼位后雖然殺了商鞅,但是絕不能把到手的權力再返還給貴族,更不可能廢除商君之法,他有“軍功--田產”利益集團撐著,根本不怕舊貴族反撲。
“商鞅變法”是一個精心設計的局,一環扣一環。還有孝公活得夠長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后來變法大獲成功,大秦帝國的戰車碾碎了腐朽落后的封建貴族制度。但可惜的是駕駛這輛戰車的“馭手”自身也是出生自腐朽落后的封建貴族。雖然他銳意進取,但他還是要被淘汰。 歷史 的車輪滾滾向前,不會以“馭手”的意志來決定。“大秦馭手”不行了,翻車了,肯定要換成郡縣制度體系培養的那些“功曹小吏”們來駕車。他們是干干凈凈地跟那些腐朽落后的封建貴族們一點瓜葛都沒有,只有他們才能讓大秦的明月朗照千年。
商鞅變法為什么會讓秦國強大,其實不是因為軍功制讓普通人有晉升道路。而是商鞅的連坐法為秦國提供了廉價勞動力,秦國的軍功制為了連坐的犯人成為普通人提供了一個機會。簡單點來說就是,秦國降低普通人的待遇,讓普通人付出更多,而得到的不會變得更多,只是和原來一樣多,不努力得到的甚至不如原來。這種模式,當進入治世無地可擴張之后,整個王朝就會像吹破的泡沫一樣爆炸。
秦國能統一,一是地理位置,尤其是掌控函谷關以后,不用擔心腹背受敵,這里只有楚國也有同樣地理位置,而齊國背后是大海并且沒有好的地勢。而燕國雖弱,但一直是齊國和趙國的攪屎棍,專門干落井下石的事。二是秦國自立國就是一直打仗,先封地后拿到地,一直走東出的想法,穆公東擴是個小高峰之后又落下來了,處于內亂。
三是秦國貧瘠并且窮。這樣才為秦國變法創造條件,阻力比其他國家小很多。四是,從秦獻公以來的君王一直在堅持變法,而且都是在修正商鞅變法的弊端,并沒有廢棄變法或者荒廢變法。五是,自秦獻公以來秦國歷代君王水平都不差,而且都能識人,有良臣輔佐,而猛將對于秦國來說根本不缺。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5114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魏文侯有多厲害原來他把一手爛牌打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