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章夢飛的故事,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快來看看吧!
公元1255年,南宋軍隊在潼關大敗蒙古大軍,斬敵兩萬余人,一舉收復潼關,創造了蒙宋開戰以來最大的勝利。當時宋軍主帥叫章夢飛,是宋理宗淳祐七年(1247年)的武狀元,溫州蒼南人。
(宋理宗大好的頭顱,最后被人做成了酒具,堪稱真正的”杯具“)
章夢飛武狀元及第時,宋理宗看了他的試卷,曾贊賞道:“此君吐詞雄偉,凜凜有忠義聲拂露筆墨間,朕親擢之,必無愧于得人矣。”不過貴人多忘事,宋理宗很快就把章夢飛給忘了。
寶祐二年(1254年),蒙古攻陷潼關,直逼西京。有人推薦了章夢飛,宋理宗這才想起來,高興地說:“朕早已得其人矣,何患無能耶。”于是,便派章夢飛率軍前去抵御蒙古。臨行時,宋理宗對章夢飛說:“閫以外,將軍主之。閫以內,朕主之。”這相當于說,我把全部家當和身家性命都托付給你了,你得給我好好干。
(光緒版本的《章氏族譜》中章夢飛畫像)
章夢飛沒有辜負宋理宗的期望,他先用緩兵之計,麻痹敵軍,待其失去戒備時,率軍猛攻敵營。寶祐三年(1255年)七月,章夢飛攻克潼關,斬首二萬余級,消息傳至京師后,宋理宗大喜,賜給彤弓盧矢及車服酒帛,由賈似道赍旨勞軍,擢拔章夢飛為京湖宣撫使,充國信使,節制五城大司馬兼督餉事,封建昌候。
說起來,章夢飛收復潼關應該是蒙宋戰爭中的一次大勝,不過在元人編的《宋史》中,并沒有相關記載,而章夢飛本人也沒有在宋史立傳,所以有人認為章夢飛和所謂的潼關大捷乃是虛構的。
關于章夢飛本人,在宋咸淳《咸淳臨安志》、明弘治《溫州府志》、《民國平陽縣志》等一些地方史料中有比較明確的記載,可以確定章夢飛為南宋淳祐丁未科的武狀元。他后來因為宋理宗昏庸,賈似道專權,再加上岳飛的前車之鑒,便急流勇退,上書請求退歸故里。
起初,宋理宗并沒有同意,而是改任他為肇慶府宣撫使(今廣東省肇慶市),后來在章夢飛的一再請辭下,才賜歸榮親。祥興二年(1279年)二月,南宋滅亡,章夢飛也離開人世,享年62歲。
蒙宋戰爭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235年-1241年,第二階段是1253年-1259年,第三階段1268年-1279年。按照時間來看,潼關大捷應該發生在第二階段,但是查閱蒙宋戰爭資料,里面并沒有相關的記載,不知道是元人編寫《宋史》時有意刪除,還是其他原因,這個倒是有待考證。
事實上,在蒙宋戰爭爆發之后,南宋并非沒有一戰之力。在蒙古的壓力之下,南宋涌現出了一大批名將,比如曹友聞、王堅、章翔、孟珙、孟瑛、余玠、張鈺等人,南宋軍隊也是越戰越勇,蒙古幾次南下,都無功而返。假如南宋小朝廷能夠堅持主戰的話,未必不能把蒙古擋在外面。
可惜的是宋理宗此人,自“端平入洛”失敗后,怠于朝政,朝中丁大全、賈似道等奸人當道。雖然南宋軍隊打得有聲有色,多次擊敗蒙古大軍,收復失地,但于南宋而言,也只是多茍延喘息幾年而已。所以說,南宋之亡,不在軍隊,而在于朝堂。
一、文科狀元:
姓 名 屬 地 年 代 職 位
王十朋 樂清 南宋高宗紹興二十七年(公元115年) 龍圖閣學士,太子詹事
朱待問 永嘉(溫州市) 南宋考宗隆興元年(公元1163年) 禮部尚書
趙建大 永嘉(溫州市) 南宋寧宗嘉隆興四年(公元1211年) 工部尚書
周 坦 平 陽 南宋理宗隆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 刑部尚書
徐儼夫 平陽(今蒼南) 南宋孝宗淳祜元年(公元1241年) 禮部侍郎,知撫州
周 旋 永嘉(溫州市) 明英宗正統元年(公元1436年) 左春坊左庶子
武科狀元
姓 名 屬 地 年 代 職 位
陳鰲 平陽 南宋高宗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 修武郎,授東南第八將
陳鶚 平陽(今蒼南) 南宋高宗紹興十二年(公元1142年) 修武郎,授東南第十將
蔡必勝 平陽 南宋孝宗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 知廬州鎮淮右擢吉州刺史
黃褒然 平陽 南宋孝宗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 武學諭遷博士
林管 平陽(今蒼南) 南宋光宗紹熙四年(公元1193年) 樞密副使
朱嗣宗 平陽 南宋孝宗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
林夢新 平陽 南宋理宗紹定五年(公元1232年) 知梧、言、潯三州
朱熠 平陽 南宋理宗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 監察御史遷同知樞密院
項桂發 平陽(今蒼南) 南宋理宗淳祐十年(公元1244年) 知雷州、循州
章夢飛 平陽(今蒼南) 南宋理宗 知肇慶府
朱應舉 平陽 南宋理宗開慶元年(公元1259年) 知道州
蔡起辛 瑞安 南宋理宗景定三年(公元1262年) 知饒州
翁可榀 平陽 南宋度宗咸淳五年(公元1269年) 知貴州
林時中 平陽 南宋度宗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
王名世 永嘉(甌海) 明神宗萬歷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 錦衣衛千戶,武三元
王十朋 南宋高宗紹興二十七年(公元1157年) ,溫州第一個文狀元
陳鰲中高宗紹興八年(1138)武科第一名,是溫州歷史上第一個武狀元,也是第一個狀元
參見:靖康之恥、偽楚、偽齊
女真人領袖完顏阿骨打于1115年建立金國。宋徽宗見遼國力衰弱,便派使者向金提出聯金滅遼事宜。宋攻燕京,大敗而回。金攻陷臨潢府,遼亡。宋付上巨額贖款給金,以換取燕京等地。金借口北宋收容金叛將,分兵南下,趨汴京。欽宗即位,與金人和議,金人解兵北歸。次年,即靖康二年(1127年),金人南下,攻陷汴京(今河南開封),擄走兩宗和皇室大臣千余人北去,史稱“靖康之禍”,北宋就此滅亡。 參見:建炎南渡、岳飛北伐
金國在靖康之難中徽宗、欽宗二帝被女真人俘虜,包括皇后,嬪妃,皇子,公主等皇室成員和機要大臣,宮廷女官,宮廷樂師,廚師等都被女真人俘虜北上,康王趙構得以幸免。1127年,金國從汴京撤軍,立張邦昌為大楚皇帝。由于張邦昌原為宋臣,后降金,開封軍民對其憎恨有加,一大部分舊宋朝臣也要求他退位。萬般無奈之下,張邦昌以孟太后之名,下詔書立趙構為帝。 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一日,趙構從河北南下到陪都南京應天府,正式即位,改元建炎,建立了南宋政權,是為宋高宗。
然而,叛臣張邦昌卻以護國有功為名,被封王。張邦昌后來被殺,成為宋朝唯一被殺死的文臣。宋高宗即位的第二年,金國以張邦昌被廢為名,繼續大舉南侵。之后趙構一路南行,過淮河渡長江。1129年金國又立劉豫為帝,國號齊,史稱"偽齊",以加強對黃河以南地區的統治。南宋與金國以淮水至大散關一線為界。建炎三年改江寧府為建康府(今南京市)作為行都,稱“東都”。紹興元年(1131年)升杭州為臨安府(今杭州市)作為“行在”,紹興八年正式定臨安為行都,建康改為留都。為此南宋也進行北伐,由宗澤、岳飛、韓世忠、吳玠等抗金將領指揮,在黃河兩岸曾經擊潰偽齊軍和金國的聯軍。 參見:紹興和議
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秋,金兀術揮軍南下,再無路可逃,只得入海逃避,在溫州沿海漂泊了四個月之久。由于南方天氣潮濕河道縱橫,加上南宋軍民的英勇抗戰,金主帥完顏兀術決定撤兵北上。在北撤到鎮江時,被宋將韓世忠斷掉后路,結果被逼入黃天蕩。金兵屢次突圍,均告失敗。后因漢奸指點,金兀術聽說有老灌河故道可以通秦淮河,于是發軍開鑿,一夜鑿渠三十里,掘通河道,由渠出江,經秦淮河引入建康城西的長江江面,得以逃往建康。但道路依然被韓世忠的水師扼守,金軍不得過江。又有福建人王某向金兀術獻策,舟中載土,上鋪平板,穴船板以棹槳,待無風時出擊,韓世忠軍遂大敗,退還鎮江,金兀術得以渡江北歸。 這就是著名的鎮江之戰,又稱黃天蕩之戰。宋軍以八千人之兵力圍困金兵十萬,雙方相持四十八日,最后金軍用火攻,火燒宋軍船只才打開缺口,才能狼狽北返。金軍又在建康被岳飛打敗,從此再不敢渡江。在南宋“中興四將”中,最著名的就是岳飛。他通過北伐奪取了金國扶植的偽齊政權控制的土地。但宋高宗趙構因為種種政治原因一心議和,和岳飛的北伐意向相左,為岳飛之后被殺埋下伏筆。
宋高宗趙構,由于害怕軍人戰勝回朝會專橫難制;而且亦擔心欽宗回朝繼承其死后的帝位(當時高宗因某種原因不能生育而絕后),于是高宗任用秦檜為相。秦檜在靖康年間曾主張抗金,后被金人掠去。建炎四年(1130年)十月,秦檜南返,由于他奉行投降政策,與高宗之意甚合。秦檜歸朝僅三月就成為副宰相,八月后又成為右丞相。由于秦檜大力提倡的“南自南,北自北”,當時尚與高宗的想法相左, 一年后就被高宗罷免。罷相后的秦檜韜光養晦,伺機而動。
紹興八年(1138年)五月,高宗又任命秦檜為右丞相。向金推行求和政策。秦檜削去首先抗金將領韓世忠的兵權。1138年宋金初次協議,南宋取回包含開封的河南、陜西之地。宋高宗以向金國納貢稱臣為代價,換回了東南半壁江山的統治權。后來秦檜迫害與自己意見不同的官員,聯姻外戚,結交內臣。高宗對于秦檜的行為也只是默許。后期由于秦檜權勢太大,引來高宗的警覺。例如高宗親下命令,使秦檜的孫兒失去狀元。秦檜的權勢日漸下降。
紹興十年(1140年)五月,金人再度撕毀和議南侵,金軍分三路大舉南侵,重占北宋首都開封,宋軍在許多抗金名將指揮下,宋朝軍民抗戰英勇,金軍在川陜、兩淮的進攻皆告失敗。七月,金將兀術轉攻郾城,被岳飛打敗,轉攻穎昌,又敗。岳飛趁機進兵朱仙鎮后來,收復了黃河以南一帶,與開封只有四十五里。兀術逃出開封。北方義軍也紛紛響應岳飛。以至于金人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但此時高宗連下十二道金牌催促岳飛班師,北伐之功毀于一旦。紹興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宋與金于書面達成《紹興和議》,兩國以淮水—大散關為界。宋割讓從前被岳飛收復的唐州、鄧州以及商州、秦州的大半,每年向金進貢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
宋高宗希望把生母和生父的遺體接回,答應金殺岳飛 。十二月末除夕夜(1142年1月27日),趙構和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岳飛與其子岳云、部將張憲于臨安(今杭州)。《紹興和議》立刻實現,宋高宗生父徽宗的靈柩和生母韋氏本人被送回南宋。 宋高宗以向金國納貢稱臣為代價,換回了東南半壁江山的統治權。
宋高宗在位初期年輕力壯,有意抗金,收復河山,重用主戰派,以李綱為相、宗澤鎮守汴京。曾多次大敗金兵,令局面稍為穩定。但后來趙構沒有對抗金國的決心,罷免了李綱、宗澤等人。 參見:隆興北伐、隆興和議
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秦檜病重,他又策劃讓其子接替相位,被高宗否決,不久就一命嗚呼。秦檜死后,高宗一方面打擊其余黨,一方面重用投降派官員。高宗沒有生育能力,因此他從太祖的兩名后裔趙瑗和趙璩中選擇繼承人。最后趙瑗勝出。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趙瑗被立為太子,并改名趙昚。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帝海陵王完顏亮南侵,被虞允文在采石之戰中擊退。此時金國發生內亂,金帝海陵王被殺,金軍北返。此事讓高宗萌生退意。紹興卅二年六月,五十六歲的高宗下詔退位,太子趙昚即位,是為孝宗。他自己則稱太上皇,居德壽宮,高宗成為太上皇以后,縱情享樂,花費巨大。淳熙十四年(1187年)十月八日,高宗逝世。
在宋高宗之后,宋、金兩國發展相對穩定。孝宗即位后,改革朝政,力圖恢復,宋朝相對進入到一個興盛時期,孝宗平反岳飛冤獄,起用主戰派人士,銳意收復中原。金國也有幾次南侵,但大都半途而廢,孝宗也進行了北伐,但也未能收復國土。隆興元年(1163年)四月,孝宗令李顯忠、邵宏淵等出兵北伐。北伐雖然一度勝利,但由于各路將領不和加上輕敵思想,北伐歷時僅廿日就告失敗。之后,孝宗不得已與金和談,隆興二年(1164年)十二月,宋、金正式簽定和議,史稱隆興和議(又名乾道和議),張浚被殺把原本向金稱臣改為叔侄關系,金為叔,宋為侄,金改詔表為國書,歲貢改為歲幣,減少貢獻,割讓秦州及商州,維持疆界。絹貢獻由二十五萬減至二十萬,歲幣減至二十萬銀兩。但孝宗仍然念念不忘恢復中原,繼續整頓軍備。
不過由于虞允文等一批主戰派將領的辭世,最后北伐事業不了了之。在內政上,孝宗積極整頓吏治,裁汰冗官,懲治貪污,加強集權,重視農業生產。總體說來,宋朝的內政形勢有所改觀。 參見:韓侂胄、史彌遠、慶元黨禁、開禧北伐、端平更化、四木三兇、五鬼用事
高宗死后,孝宗對政治日益冷感,最后決定讓位于其子趙惇,也就是光宗。然光宗即位不久就患了精神疾病,且對孝宗十分不孝。紹熙五年(1194年)七月,孝宗去世。
光宗性好猜忌,非常不信任其父孝宗的周遭大臣,因此他即位兩年后就日漸瘋癲。紹熙五年七月,孝宗病死后,光宗不服喪。臨安城內混亂不堪,局勢不穩。宗室趙汝愚和趙彥逾便開始秘密策劃立新君。最后,太皇太后下詔,光宗被奉為太上皇。1195年,他的兒子趙擴即位,是為寧宗,改元慶元。六年后,光宗去世。史載寧宗“不慧”,智商低下。寧宗一朝被韓侂胄和史彌遠兩名權臣操控。
寧宗初期,趙汝愚任宰相。趙汝愚本人政治操守良好。但由于皇室任職宰相本就不合禮法,加上韓侂胄煽風點火,最后他被罷去相位。但是,民間依然十分懷念他,臨安城門上每天都有悼念的詩文。韓侂胄為了徹底清除趙汝愚的影響與排斥異己,假借學術之名,制造慶元黨禁。將理學稱為“偽學”,而朝中信仰理學的大臣又多反對韓侂胄。韓侂胄借此將信仰理學的士大夫全部趕出朝廷。
慶元六年(1200年),韓侂胄見理學已構不成威脅,便解除黨禁。但是,黨禁不得人心,為了籠絡士人,韓侂胄又借北伐的名義蠱惑人心。開禧二年(1206年),韓侂胄貿然進行開禧北伐,結果很快就遭到了失敗,北伐的失敗讓韓侂胄成為眾矢之的,他的政敵史彌遠借此與主和派和韓的反對派集結成聯盟。而金人又以殺韓侂胄作為和談條件之一。開禧三年(1207年)十一月三日,史彌遠等偽造密旨,將韓侂胄殺死。從此之后開始了史彌遠專政時期。史彌遠與楊皇后勾結,大權獨攬。 在1208年,簽訂《嘉定和議》。在兩國改為伯侄關系,宋由貢獻歲幣及絹由二十萬增至三十萬,宋賠償三百萬軍費,金放棄占領的大散關、濠州,獻上韓侂胄首級。
1214年七月,宋寧宗接納真德秀的奏議,決定從此不再向金貢納“歲幣”,而此時,金國已遭受蒙古帝國的打擊,被逼由燕京遷都至開封。為了擴大疆土以彌補被蒙古侵占的地域,金以宋不再納歲幣為名,出兵南侵,但是失敗。
寧宗本有八子,但都夭折了。于是他立沂王的兒子趙竑為太子。趙竑對史彌遠的專政非常不滿。因此史彌遠廢趙竑太子之位,改立趙昀為皇位繼承人。嘉定十七年(1224年)閏八月三日,寧宗去世。趙昀接替即位,是為理宗。但是,史彌遠繼續其專政,而趙昀也奉行韜光養晦的策略。紹定六年(1233年)十月,史彌遠去世。理宗終于擺脫了史彌遠的陰影。次年,理宗改元端平,實施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稱“端平更化”。理宗將史彌遠舊黨盡數罷斥,朝政一度得到了改觀。
南宋在孝宗、寧宗朝時比較安定。但是,寧宗以后,奸佞當道,政治腐敗,國勢日衰。 參見:聯蒙滅金、蒙金之戰
同時在北方,金國正面臨蒙古的步步緊逼,面臨亡國。朝中的對外政策也分成了兩派,一派認為應該聯蒙抗金;另一派認為應該銘記唇亡齒寒之道理以及海上之盟的教訓,援助金國,讓金成為宋的藩屏。
紹定五年(1232年)十二月,蒙古遣使來商議宋蒙合作夾擊金國,向理宗說明“唇齒相依,唇亡齒寒”的道理。由于當時金國主力已在“三峰山之戰”被蒙古軍殲滅,金國已是亡國之態,宋廷當朝大臣大多贊同聯蒙滅金,只有趙范反對。理宗答應了蒙古的要求,蒙古也允諾滅金之后將河南還給宋朝。但是這只是口頭協定,沒有留下書面協定,因此埋下了后患。
金哀宗得知后,也派使節來宋朝陳述利害,希望聯合抗蒙,但即位不久的理宗在國家及民族仇恨和恥辱下,及在朝臣的建議,并沒有理會哀宗要求,繼續伐金。理宗任命史嵩之主管滅金事宜。1232年,宋攻下金的鄭州及唐州等地。金哀宗在汴京失守后逃往歸德,再逃至蔡州。紹定六年(1233年),宋軍攻克鄧州。端平元年(1234年)五月,蔡州被攻克,金哀宗自縊,金國滅亡。宋將孟珙將金哀宗遺骨帶回臨安。理宗將金哀宗遺骨帶到太廟,以告慰徽、欽二宗在天之靈。
南宋在蒙古族滅亡金國后,失去金國作為屏障,令南宋面臨比金更強大的蒙古南下威脅。 參見:宋元戰爭
金滅亡之后,南宋沒有換來一時的安寧,反而面對更為強大的蒙古。金國滅亡后,蒙軍北撤,河南空虛,南宋想趁蒙古退兵之際,收復被蒙古占去的土地,理宗意圖據關(潼關)、守河(黃河)、收復東京開封、西京洛陽、南京歸德三京,光復中原。
端平元年(1234年)五月,理宗任命趙葵為主帥,全子才為先鋒,下詔出兵河南。六月十二日,全子才收復南京。七月五日,宋軍進駐開封。但由于糧草不濟,貽誤戰機,宋軍進攻洛陽時被蒙軍伏擊,損失慘重。各路宋軍全線敗退。“端平入洛”宣告失敗,宋在此役中損失慘重,大量精兵與物資付諸流水,也為之后蒙古侵宋提供借口。“端平入洛”之后,理宗怠于政事,沉迷于聲色犬馬,朝政大壞。
但南宋一直以和為主,并無強大的軍事力量,所以雖出兵但未達到預期目的。南宋的這一舉動反而成為蒙古南侵的借口。端平二年(1235年),蒙軍派遣大軍南侵,被南宋名將章夢飛擊退。寶祐二年(1254),蒙古軍陷潼關,直逼西京,章夢飛受命掛帥抗御,任御苑統衛兼左司馬事,行軍不坐乘,愛兵如子女,與士兵同食,深得將士愛戴,士氣十分高漲。
寶祐三年(1255年)七月,盛夏溽暑,蒙古軍失去戒備,章夢飛計劃收復潼關,用緩兵計麻痹敵人,時機成熟后,便指揮宋軍猛攻敵軍陣營,蒙古軍遭到宋軍的突然襲擊,潰不成軍,潼關一舉被宋軍攻克,章夢飛因此名聲大振,深得宋理宗的敬重,被提拔京湖宣撫使、節制五城大司馬兼督糧餉事,因賈似道執政而急流勇退。蒙軍并不甘心失敗,于次年九月和第三年兩次南侵,其前部幾乎接近長江北岸。由于宋軍英勇作戰,打敗元軍,再一次挫敗元軍度江南下的企圖。而后,南宋軍民又在抗蒙將領曹友聞、王堅、章翔、孟珙、孟瑛、余玠、張鈺等人的指揮下,多次擊退蒙軍,使其不得不企圖繞道而行。開慶元年(1259年),蒙古汗蒙哥在征戰合州時受宋軍的流矢所傷因而死于軍中。其弟忽必烈正于鄂州與宋軍交戰,聽到蒙哥死訊后,又得知幼弟阿里不哥準備在和林稱汗,立即準備撤軍以爭奪大汗之位,賈似道借機派人與忽必烈議和,以保太平。這樣忽必烈直接返回北方自立為汗。
理宗兩子早夭,因此最后理宗擇其弟趙與芮之子趙禥為皇儲。由于趙禥其母曾在懷孕期間服用過墮胎藥,因此趙禥先天不足。景定元年(1260年)六月,理宗下詔立趙禥為太子。景定五年(1264年)十二月廿六日,理宗去世,趙禥即位,是為度宗。趙禥即位后不理朝政,整日沉湎于聲色犬馬之中。右丞相賈似道因此擅權。賈似道結黨營私,排斥異己。終日在葛嶺別墅中與妻妾玩樂,由于他好斗蟋蟀,時人稱他為“蟋蟀宰相”。
1267年,忽必烈下令攻打南宋的重鎮襄陽,是為襄樊之戰。宋軍利用漢水把資源源不絕送入城內,才能堅守城池。守將呂文德及呂文煥堅守城池六年,賈似道派了范文虎及李庭芝援助,但兩者之間不和。賈似道封鎖了所有蒙古南侵消息,皇帝并不知此事,襄陽、樊城被圍三年后,度宗才得知此事。咸淳七年(1271年),忽必烈在大都(今北京市)建國號為“大元”。 在1272年,張順,張貴兩兄弟的義兵曾血戰蒙元軍。在1273年,樊城失守,襄陽城破,在宋軍繼續巷戰,呂文煥最終投降,六年的襄陽保衛戰結束。 參見:崖山海戰、崖山之后無中華
此時的南宋全境已納入元朝版圖,但是南宋殘余勢力陸秀夫、文天祥和張世杰等人連續擁立了兩個幼小的皇帝(端宗、幼主),成立小朝廷,元軍對小皇帝窮追不舍,不斷逃亡至南方,逃至新會至南海一帶。文天祥在海豐兵敗被俘,張世杰戰船沉沒,走投無路的南宋殘余勢力終于在至元十六年二月初六(1279年)3月19日隨著崖山海戰失敗, 陸秀夫負剛滿八歲的小皇帝跳海而死而覆亡。
咸淳十年七月九日(1274年8月12日),度宗去世,終年35歲。宋度宗去世后,其長子趙隰即位。當時,南宋的統治已進入癱瘓狀態。德祐元年(1275年)春,蒙元攻克軍事重鎮安慶和池州,威逼建康,長江防線崩潰。朝野大震,各界都冀望賈似道能出征,結果宋軍大敗。賈似道被貶,在赴任途中被監押官鄭虎臣所殺。德祐元年(1275年)十一月廿日,常州失守,蒙元遂屠城。不久平江也告淪陷,臨安人心惶惶。德祐二年(1276年)2月4日,蒙元軍攻占南宋行在臨安(今杭州),俘5歲的南宋皇帝恭宗。德祐二年(1276年)二月初五,臨安城里舉行和平受降儀式,趙隰正式退位 ,但趙隰的哥哥趙昰和弟弟趙昺被大臣保護逃出臨安。
后來,南宋殘余勢力陸秀夫、文天祥和張世杰等人連續擁立了兩個幼小的皇帝(端宗、幼主)。蒙元對小皇帝窮追不舍,宋廷不斷逃亡至南方,趙昰在福州即位,是為端宗,改元景炎(1276年)。但是,小朝廷內部斗爭不斷,景炎元年十一月,蒙軍逼近福州,十一月十五日,朝臣陳宜中、張世杰護送趙昰和趙昺乘船南逃,從此小朝廷只能海上行朝。
景炎三年(1278年)春,南宋朝廷抵達雷州。四月十五日,年僅十一歲的趙昰去世。陸秀夫與眾臣擁戴趙昺為帝,改元祥興(1278年)。逃至新會至南海一帶。文天祥在海豐兵敗被俘,張世杰戰船沉沒,在蒙軍猛攻下,雷州失守,小朝廷遷往崖山。蒙元將領漢人張弘范領軍緊追在后,對崖山發動總攻,宋軍無力戰斗,全線潰敗,史稱崖門海戰。走投無路的南宋終于在1279年3月19日,隨著趙昺隨陸秀夫及趙宋皇族八百余人集體跳海自盡,許多忠臣追隨其后,十萬軍民跳海殉國,至此南宋徹底滅亡。 四十多年與蒙古的抗衡以失敗完結。
張弘范在石壁上刻了“鎮國大將軍張弘范滅宋于此”十二字而還,南宋到此宣告徹底滅亡。崖門海戰極為慘烈,據估計,宋軍在此役中陣亡十萬,海上都是尸體。身在元營的文天祥親自目睹慘狀,作詩云:“羯來南海上,人死亂如麻。腥浪拍心碎,飆風吹鬢華。” 此外,據宋王臺公園《九龍宋皇臺遺址碑記》記載,昰昺二帝南逃期間,“有金夫人墓,相傳為楊太后女,晉國公主,先溺于水,至是鑄金身以葬者”,葬于今九龍城區,人稱“金夫人墓”,后來由于該址興建了圣三一堂,“金夫人墓”也隨之湮沒。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4871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隋文帝為什么要殺史萬歲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