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為什么不光復韓國,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身為韓國貴族的張良,還是希望光復韓國的,而且也為之做了不少努力,只不過最后并沒有成功。
各地反秦勢力揭竿而起后,張良也拉起了一支一千多人的隊伍以圖光復韓國,但畢竟實力有限,他只好先依附于項梁。后來,項梁立楚懷王熊心之后,張良便不失時機地建議項梁扶持當年韓王之后橫陽君韓成為新的韓王。
就這樣,韓國也有了屬于自己的勢力,韓王成為國君,張良為申徒。可是,當張良輔佐韓王成在韓國收復失地的時候,才發現,并沒有那么容易。經常是他們這邊剛打下幾個城,那邊又被秦兵奪回去了,總也不能壯大自己。當別的國家一個個建立的時候,韓國卻仍舊像是散兵游勇一般在穎川附近活動。
所以,后來劉邦西入秦的時候,路過穎川之時,便與張良和韓王成會合了,順便幫助韓王成打下了十余座城池。后來,因劉邦滅秦心切,便留韓王城守當初韓國故都陽翟,他則帶著張良入秦,張良為感激劉邦自然也就跟著劉邦前去了。
后來,項羽分封諸侯,韓王成也如愿成為了韓王,但是他卻沒有了自由,原因自然是張良幫了劉邦,影響項羽控制韓地了。于是項羽并沒有讓韓王成回國,而是帶去了彭城,沒過多久,又廢為侯,后來還直接將他殺了,而改立鄭昌為韓王。
劉邦則封了韓宗室子弟韓王信為韓王,去韓略地,以對抗鄭昌。而張良卻并未追隨韓王信復國,反而隨同劉邦一起與項羽作戰去了,難道他的首要目標不是光復韓國么?
張良為何不復韓?
張良的理想自然包括光復韓國,不過他倒也不是只有這一個想法,之所以他沒有跟韓王信去復國,而是追隨劉邦,有如下原因:
1、張良與韓王成是舊識,也是韓王的公子,所以是張良希望扶持的對象,而不是韓國宗室之后便能打動張良的心。
2、張良并不是迂腐之人。他自知天下大勢,復韓只不過是暫時的,長期來看,韓國早晚是強大諸侯的盤中餐而已。
3、張良有兩個愿望:復韓與滅秦。復韓無望,滅秦任務劉邦已經幫他完成了,他現在理應幫助劉邦來爭天下。
4、張良與劉邦長期接觸結下了濃厚的戰斗友誼,張良也非常認可劉邦,更感激劉邦對他的信任,自然有種“士為知己者死”的感覺。
所以,張良從此以后便踏踏實實地跟著劉邦混了,直至劉邦統一為止。
歷史上張良是個足智多謀的人物,也是西漢三杰之首。他和蕭何韓信為了劉邦打天下立下蓋世功勞。天下平定之后,張良積極隱退,稱病不出,跟著赤仙子學道,被封為留侯。不像韓信著急稱王,他為何面對劉邦與呂后的屠刀,不去救韓信。
張良不阻止劉邦殺韓信,其實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為什么這么說?要知道劉邦建立漢朝,搖身一變成為皇帝后,已經不是當年那個同患難共享受的劉邦了,而是一個殘酷無情的君主了,他覺得身邊的功臣都是危險份子,只要他們存在,就會威脅到自己的江山社稷,為此想除之而后快。而漢初三杰蕭何、張良、韓信也就成了他最為看重的眼中釘了。
劉邦之所以會對韓信下殺手,其實除去劉邦的原因,韓信自身的原因也不容忽視。要知道蕭何和劉邦是老鄉,劉邦還沒有發跡時,蕭何便追隨他,推薦他為泗水亭長,甚至能娶上呂后也是他牽的線搭的橋,革命后,蕭何坐鎮后方,為劉邦免去了后顧之憂,可以說蕭何無論是戰功還是個人情分都是旁人無法相比的,因此,劉邦再怎么心狠,也不會直接對蕭何下毒手。而蕭何也是聰明人,為了徹底消除劉邦對自己的警備之心,不他不惜放蕩自己,損壞自己的名聲,甚至當呂后要求其配合設計誅殺韓信時,他也無可奈何的選擇地支持,落得“成敗蕭何、敗也蕭何”的結局。
而韓信卻不識時務,他在楚漢這爭中,原本就立下赫赫戰功,原本就功高震主,被封為楚王后,還不知道韜光養晦,收斂起來。因此,很快劉邦就把他從楚王降到淮陰侯。然后還韓信談話。
和韓信不懂得“藏鋒”相比,張良就顯得深沉和老練多了。自從劉邦當了皇帝,他已看出功高震主是件危險的事,因此馬上深居簡出,開始“歸隱”了。放下朝中一切事,張良以這種“淡泊名利”的方式,終于為自己保全了性命。張良能保全自己已屬不易,要想再保全韓信,更何況是功高震主、不知藏鋒的韓信,那是比登天還難。所以說,不是張良不想阻止劉邦殺韓信,而是張良沒有能力阻止劉邦殺韓信。
說到張良的政治志向。張良作為韓國貴族,年輕時志向大約是除滅暴君秦始皇,為韓國報仇,所以有博浪沙刺秦失敗。中年時大約是恢復韓國。但等到與劉邦遭遇之后,可以判斷,他的志向已經變成了輔佐在他看來能力出眾又有氣度,且懂得對百姓好的劉邦,成就一番功業。為此,他甚至不惜拋棄韓國跟隨劉邦,導致韓王被項羽報復殺害。現在,經過數年的楚漢戰爭,劉邦統一了天下,張良可以說是心愿已足。為此,他甚至拋下三萬戶侯的超級殊榮,隱居修道。
這種情況下,韓信的死活意義在哪里呢?韓信作為一個軍事天才,政治白癡,又并非那種毫無雄心的爛好人。當初他之所以沒有聽從蒯徹的話背叛劉邦,完全是因為被劉邦的厚黑給忽悠住了。如今,對于新建立的大漢帝國而言,即使韓信此刻無反心,終究不能擔保永遠無反心,這是個潛在威脅。更何況韓信的粉絲陳郗已經勾結匈奴造反了。所以,殺掉韓信,無論對劉邦,對漢朝江山,或者對天下百姓,都是沒啥害處的。
秦始皇滅亡六國、統一天下之戰,是他在解決成蟜謀反、嫪毐叛亂、罷免并逼死呂不韋,獨掌大權之后開始的,在李斯、尉繚等人的輔佐下,從公元前236年開始,到公元前221年為止,差不多用了15年時間,秦國并為此制訂了滅亡六國的順序:先滅韓國與趙國、然后是楚國與魏國,最后是燕國與齊國。
一、公元前230年秦滅韓
韓國是六國中最弱小的國家,而且離秦國也最近,秦國滅亡韓國用了差不多一年時間,從公元前231年到公元前230年為止,首先是韓國南陽郡守投降獻地投降,然后在公元前230年,秦將內史騰率軍攻入韓國都城新鄭,俘虜了韓王安,隨后占領韓國全境,并將韓地設置為秦國的三川郡,于是韓國滅亡。
這一年,劉邦27歲,正是青壯年時期,劉邦年輕的時候并不喜歡種地,也不從事農業生產,而是四處游俠,先是準備投靠戰國四公子之一的魏國信陵君,但是信陵君在公元前243年就去世了,于是劉邦就投靠了信陵君的門客張耳,在張耳門下當門客。
這一年,韓信剛剛出生沒多久,也許只有一兩歲,還處于在母親懷中吃奶的年齡。
這一年,張良估計只有20多歲,雖然身為韓國貴族,但是韓國已經衰弱得厲害,張良的家族世代為韓國國相,張良的祖父張開地和父親張平都是韓國國相,父親張平在公元前250年去世,之后張良家族就不再是韓國國相了。
張良一直想匡扶韓國,但是有勁無處使,這個時候的韓國實力只相當于秦國的一個郡,而且秦國的國力還在蒸蒸日上,末代韓王安在公元前238年即位為韓王,8年后韓國就滅亡了,這是大勢所趨,雖然韓王安也做了一些事,比如派韓非出使秦國,希望能延緩秦滅韓,但韓非被殺也沒有阻止秦國滅亡韓國。
韓非都能不能做到的事,張良當然也做不到,這個時候的張良也許連韓國正式的官職都沒有,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秦國滅亡韓國,而無能為力。
這一年,蕭何28歲,雖然他后來當上了秦朝沛縣縣令的主吏掾,差不多就是一個小秘書,但在秦統一六國前,蕭何在干什么沒有人知道,他的家世也沒有人知道,沛縣在當時屬于楚國,也許蕭何是楚國一個普通的基層小吏,但這也是猜測。
這一年,項梁還在楚國,他的父親是楚國大將軍項燕,項梁的出生年不詳,作為大將軍的兒子,也許項梁在楚國任職呢,這個時候秦國是把楚國當成第二階段滅亡的國家,秦與楚暫時沒有發生大的戰爭,倒也相安無事。
這一年,項羽才3年,還是虛歲,作為項燕的孫子,暫時還在吃奶的年齡。
這一年,范增已經48歲了,他也是楚國人,雖然范增很有才能,但是當時的范增是閑賦在家的,并沒有什么門路當官。
二、公元前226年秦滅趙
秦滅趙之戰是從公元前226年到公元前222年,持續了4年時間,秦統一天下,最難打的就是趙國,長平之戰坑殺了趙國45萬大軍,但是趙國仍然存活了下來,到趙國滅亡,這中間有40年的時間,趙國同時還是名將輩出的地方,戰國四大名將被秦和趙瓜分不是沒有道理的。
公元前228年,秦國名將王翦受賄趙國丞相郭開,設計害死了趙國名將李牧,幾個月后,秦軍攻破趙國都城邯鄲,趙國滅亡,但是趙國公子嘉帶著一批人逃到了代地,直到公元前222年,王翦的兒子王賁率軍滅代,俘虜趙國公子嘉,趙國才徹底滅亡。
這一年,劉邦已經31歲,由于在張耳門下當門客,所以經常往來沛縣與外黃,劉邦除了喜歡結交英雄豪杰之外,就是與一幫朋友喝酒吹牛,作為外黃縣令張耳的門客,在當時的天下,基本上沒有劉邦的用武之地,或者還不到時候。
這一年,韓信才6歲,作為一個小孩子,韓信平常的生活就是在父母的教導下學習和讀書。
這一年,張良估計25歲左右,韓國滅亡后,張良很有可能參與了公元226年發生在韓國舊都新鄭的韓國貴族反秦事件,結果被秦國殘酷鎮壓,然后張良就開始流浪天涯的生活,被秦國通緝,而韓國貴族在新鄭的叛亂,導致韓王安被殺。
這一年,蕭何32歲了,不知道他在做什么,也許閑賦在家,也許在楚國當個小吏吧。
這一年,項梁仍然在楚國當官,項羽7歲了,正是上學的好年紀,作為楚國貴族,項羽當然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這一年,范增52歲了,還是閑賦在家,無所事事。
三、公元前225年秦滅魏
公元前225年,秦軍用聲東擊西之計,誘使魏國將40萬主力放在河北防守秦軍,然后王賁率領秦軍突然包圍了魏國都城大梁,然后引黃河之水灌溉大梁城,隨后城破,魏王假被殺,魏國滅亡。
這一年,劉邦32歲了,魏國一滅亡,張耳也當不成縣令了,也被秦國通緝,于是劉邦就只能逃回家鄉沛縣,在那里待著。
這一年,韓信7歲了,還是個小孩子。張良26歲左右,還在繼續逃亡生涯。蕭何33歲,范增53歲,都是閑賦在家。項梁、項羽仍然待在楚國,開始要應對來自秦國的軍事進攻了。
四、公元前223年秦滅楚
秦滅楚之戰持續兩年,從公元前225年開始,到公元前223年結果,第一次秦始皇指派年輕的將領李信率領20萬大軍攻打楚國,但被楚國大將項燕打得大敗,于是秦始皇請出王翦率領60萬大軍攻打楚國,王翦用一年時間消磨了楚軍斗志,才打敗項燕,滅亡了楚國。
這一年,劉邦35歲了,還是無所事事,在家鄉到處混。韓信9歲了,還在讀書識字。張良28歲左右,繼續逃亡中,蕭何35歲,范增55歲,還待在家中無所事事地過著普通生活。
改變最大的要算項梁與項羽了,由于項燕戰死,楚國被滅亡,所以項梁與項羽也開始逃亡了,他們逃到了楚國的最東邊,隱姓埋名。
五、公元前222年秦滅燕
荊軻刺秦王之后,秦王嬴政就想要滅亡燕國了,公元前226年秦將王翦率軍攻破了燕國都城薊城,也就是今北京城西南一帶,但是燕王喜和太子丹都逃到了遙遠的遼東,在秦軍的追擊之下,燕王喜殺太子丹向秦國求和,這個時候的燕國也只剩下殘余勢力了,秦軍未再進一步追擊,只到4年后才徹底滅亡燕王喜。
六、公元前221年秦滅齊
齊國被滅是六國中最容易的,齊國在戰國晚年基本上啥也沒做,反而還跟秦國結盟,在秦滅其他五國時,齊國就這么看著,到最后,秦軍滅亡了其他五國,齊王建才感到恐慌,于是把軍隊主力布置在西部國境上,而秦將王賁則率軍從北邊的燕國進入齊國,齊國迅速崩潰,秦軍直接攻占了齊國都城,俘虜了齊王建,齊國滅亡。
齊國滅亡后,秦國就統一了天下,這一年是公元前221年,這一年,劉邦36年,隨后不久就成秦國沛縣泗水亭長,相當于村治保主任,繼續與他的一幫朋友混日子,直到直到秦始皇去世一年后,劉邦才出來發起反秦戰爭。
這一年,韓信才11歲,仍然還是個孩子,不過從韓信佩戴刀劍,同時又熟讀兵法來看,韓信的家族可能是沒落的貴族,在當時平民百姓可沒有受教育的權力和能力,同時也不會啥也不做戴著把劍到處晃悠。
這一年張良30歲左右,自從韓國滅亡之后,張良一直在逃亡,盡管他家是韓國貴族,但一直東躲西藏,同時利用家中僅有的一點錢財準備策劃刺殺秦始皇,這一段時間張良的主要任務就是物色大力士,同時盯著秦始皇的行蹤,終于在3年之后,張良找到一個大力士,同時制作了一百多斤重的大鐵錘在博浪沙進行了一次刺殺行為,但并沒有成功,從此張良繼續逃亡,直到他遇到劉邦。
這一年蕭何37歲,當秦國統一天下后,蕭何當上了沛縣縣令的主吏掾,差不多就是一個秘書,同時蕭何結識了當泗水亭長的劉邦,在秦始皇去世之后,跟隨劉邦參與反秦戰爭。
這一年范增已經57歲,直到秦末天下大亂時, 范增才感覺到自己展示才能的機會來了,于是走出自己的家,投靠了楚地反秦義軍首領項梁,隨后就成為項家軍的智囊,但是后來項羽中了陳平的反間計,不再信任范增,于是范增辭官回家,還沒到家就在路上生毒瘡發作而死,活了74歲。
這一年項梁帶著項羽以及楚國滅亡后幸存的項氏族人一起逃到了吳中,同時在當地招兵買馬,暗中發展勢力,同時項梁一直帶著項羽,教項羽讀書寫字,練習武藝,但項羽啥也不愿意學,只想學兵法,于是項梁就教項羽兵法,這為后來項羽的崛起創造了條件,但在秦國統一六國之初,項梁和項羽只能繼續逃亡,16年后才開始起兵反秦。
劉邦、韓信、張良、蕭何、項梁、項羽、范增這些在反秦或者楚漢戰爭中大出風頭的人物,在秦滅六國期間,不是年幼,就是沒有能力影響大局,秦滅六國的內在原因是秦國一家獨大,外面原因就是統一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不是這些人能夠影響的,只要秦始皇在世,這些人都不可能影響當時的局勢,秦始皇去世之后,這些人才開始冒出來,影響了當時的歷史。
因為張良祖上一直都是戰國時期韓國的相國,到后來秦滅六國,統一天下,他一直想為韓國復國,還曾經去謀殺秦始皇,沒能殺了秦始皇。后來他被全國通緝,改名換姓四處躲藏路上碰到了劉邦的軍隊,就暫且跟著他一起。
當時張良跟人說起他學的太公兵法,其他人都聽不懂,唯有劉邦聽了叫好,還經常用他的計謀。張良很感慨:“沛公殆天授也”,于是就干脆跟著他,不去找景駒了。
到后來劉邦投奔項梁,項梁立原韓國王室公子成為韓王,令張良為韓國的申徒,追隨韓王。后來張良帶兵跟劉邦一起攻入了關中,在項羽分封天下之后,回到韓王成的身邊。但項羽并沒有讓韓王成去他的封國,而是找借口殺了他。于是張良逃到了劉邦那里,此后一直追隨劉邦。
從張良來看,他追隨劉邦首要原因是,他的計謀只有劉邦能懂,并能采用。如果上司聽不懂,更無法采用的話,任你滿腹文韜武略,也是沒有用武之地的咯。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4852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佟佳氏是怎么死的清朝最短命皇后